存货会计政策有哪些
A. 存货会计政策分析应从哪些方面进行
存货的会计政策包括:
1、各类存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即入账原则
2、确定发出存货成本所采用的方法,即计价方法
3、可变现净值的确定依据,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
按照上述,逐项进行分析。分析提要:
1、分析背景介绍(分析企业、分析目的、分析方法等)
2、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分析(不同的计价方法对成本利润的影响)
3、计价方法分析(先进先出、加权平均等)
4、可变现净值的利用,跌价准备确定对利润的影响等
5、建议
6、结语
具体分析可采用对比法、因素法、百分比等。
B. 会计政策变更有哪些
会计政策变更包括: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无形资产的确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收入的确认,借款费用的处理和合并政策。
会计政策变更的两个特点:
1、针对的同一交易或事项。
2、在准则允许的情况下的指定或选择的变更。
在判断会计政策变更时,也要结合会计政策变更中两个例外情况(以下两种情况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一、本期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二、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2)存货会计政策有哪些扩展阅读
变更可以分为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两种。会计估计变更是采用未来适用法来处理的,也就是说,会计估计变更是不要求改变以前期间的会计估计,对于以前期间的报告结果也不进行调整,只在会计估计变更的当期及以后期间,采用新的会计估计。
如果会计估计的变更,只是对变更当期有影响,则相关的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应于当期确认。
如果会计估计的变更不只对当期有影响,还对未来期间有影响的,则有关的会计估计变更,应该在当期及以后各期确认。
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的估计发生变更,原来估计这个固定资产可以使用20年,但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该项固定资产的磨损比之前预计的要高,估计寿命是10年,这就导致原来确认的折旧需要发生改变,这就属于影响变更当期及资产以后使用年限,会导致各个期间的折旧费用都会发生变化。
当企业发生会计政策变更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两种处理方法。如果企业对某个项目无法准确的区分,到底应该划分为会计政策变更还是会计估计变更,此时应当将该项目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
C. 常见的会计政策有哪些
B.期末对按业务发生时即期汇率折算的外币长期借款余额按期末市场汇率进行调整
C.年末根据当期发生的暂时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调整本期所得税费用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下减资变成成本法核算不用进行追溯调整。(本质差别)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如果是由增资和减资引起的,不是会计政策变更,因为增资与减资已经使投资业务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政策变更要求必须是针对同一交易或事项采取了与原有政策不一致的处理方法才能判断为政策变更。这里虽然不是政策变更,但一般要进行追溯调整。权益法减资变为成本法不需要追溯调整。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应该采用追溯调整法;由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时,如果是减资形成的,则采用未来适用法,如果是增资形成的,则采用追溯调整法。
持有至到期投资转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会计政策变更: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是会计政策变更.处理方法是国家规定的处理方法. (这是指不涉及增减持股比例的情况,是新准则的规定改变)
B.企业外购的房屋建筑物不再一律确定为固定资产,而是对支付的价款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土地和地上建筑物之间进行分配,分别确定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
C.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由直接转销法改为备抵法
直接转销法是指在坏账损失实际发生时,直接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这种方法核算简单,不需要设置“坏账准备”科目。
备抵法是指在坏账损失实际发生前,就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估计损失,并同时形成坏账准备,待坏账损失实际发生时再冲减坏账准备。
D.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由先进先出法变更为加权平均法,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由后进先出变更为先进先出法 (2007新准则规定)它属于会计政策变更,但是因为追溯不切实可行(因为企业的存货收发是比较频繁的),所以采用未来适用法。如果07年没有变更到08年才发现则应该作为会计差错更正处理。
D.投资性房地产核算由成本模式改为公允价值模式分录: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公允价值)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累计计提的减值)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或摊销) (累计计提的折旧或摊销金额)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下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历史成本)
盈余公积 (公允价值大于转换时账面价值的差额,即需要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政策变更对损益的调整是要调整留存收益的)*盈余公积的计提比例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公允价值大于转换时账面价值的差额,即需要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政策变更对损益的调整是要调整留存收益的)*(1-盈余公积的计提比例)
会计估计变更: A公允价值的确定都是会计估计 A.存货跌价准备由按单项存货计提变更为按存货类别计提
B.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由年限平均法变更为年数总和法
E.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由余额百分比法变更为账龄分析法
一般情况下政策是由法规、条款规定的企业应遵循的。会计估计是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1.【解答】常见的会计政策包括:(1)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是指企业确定发出存货成本所采用的会计处理。例如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其他方法。(2)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是指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的会计处理。例如,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是采用成本法,还是采用权益法核算。(3)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是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所采用的会计处理。例如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是采用成本模式,还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4)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是指企业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成本的计量。例如,企业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成本是以购买价款,还是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进行计量。(5)无形资产的确认,是指对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是否确认为无形资产。例如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是确认为无形资产,还是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6)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是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中对换入资产的计量。例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还是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7)收入的确认,是指收入确认所采用的会计原则。例如,企业确认收入时要同时满足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等条件。(8)借款费用的处理,是指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即是采用资本化,还是采用费用化。(9)合并政策,是指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采纳的原则。例如,母公司与子公司的会计年度不一致的处理原则;合并范围的确定原则等。
2.常见的会计估计有哪些?【解答】常见的会计估计包括:(1)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2)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下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3)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与净残值及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4)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与净残值;(5)可收回金额按照资产组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确定的,确定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方法。可收回金额按照资产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6)合同完工进度的确定;(7)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8)债务人债务重组中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由债务转成的股份的公允价值和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的确定;债权人债务重组中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由债权转成的股份的公允价值和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权的公允价值的确定;(9)预计负债初始计量的最佳估计数的确定;(10)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11)承租人对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及出租人对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12)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成本的公允价值的确定。3.企业正常的核算都就都不属于这两项的,比如说计提减值、购买销售商品等
D. 属于会计政策的有
建造合同收入确认方法、存活的期末计价方法、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权益法、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
会计政策主要涉及下列具体内容
1、综合性会计政策:合并政策(包括企业合并和合并会计报表)、外币业务(包括外币业务处理及外币报表的折算)、估价政策、租赁、税收。利息、长期工程合同、结帐后事项;
2、资产项目:应收款项、存货计价、投资、固定资产计价及折旧、无形资产计价及摊销、递延资产的处理;
3、负债项目:应付项目、或有事项和承诺事项、退休金;
4、损益项目:收入确认、修理和更新支出、财产处理损益、非常损益;
5、其他。研究与开发、衍生金融工具、费用分配方法、成本计算方法等也是构成企业会计政策的重要方面。
(4)存货会计政策有哪些扩展阅读
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的特点:国家制定统一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来规定可供企业选择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
因此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对企业将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此经济后果指企业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也就是说;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将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
E. 3.存货会计政策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一)各类存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
(二)确定发出存货成本所采用的方法。
(三)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依据,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
F. 如何了解一家公司存货列表情况及有关存货的会计政策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
存货在符合定义情况下,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关于存货的初始计量可参考:.com//http://www.dongao.com/zckjs/kj/201403/147855.shtml
G. 新会计准则中主要的会计政策有哪些举些例子
存货的发出计价方法选择
1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
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即新准则中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仅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三种方法,与旧存货准则(指2001年11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以下同上)相比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国际准则禁止采用后进先出法,新准则也取消了存货的后进先出法,对于这一点,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一致。
旧存货准则中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一般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新准则扩展为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目的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2 企业存货发出计价方法选择分析
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出于会计处理繁简的考虑。主要采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计划成本法四种方法。由于近几年会计软件的普遍运用,先进先出法和个别计价法的使用比例逐年上升,可以得出我国上市公司选择存货发出计价方法越来越重视效益配比原则。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关注和优化会计政策的选择。新会计准则取消存货发出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对我国上市公司整体影响不大,大多数企业在存货发出计价的会计政策选择虽然没有达到最优,但也没有利用旧会计准则的不完善操作盈余。
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确认方法的选择
1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
(1)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规定“准则中的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采用了资产组的概念。规定“资产组是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在单项资产减值准备难以确定时,应当按照相关资产组确定资产减值。新准则规定“适用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以外的其他减值的处理”。
(2)新准则规定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公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人为判断的,中国目前还无法广泛使用公允价值,人为调整利润的行为屡屡出现,所以对公允价值采取限制使用的态度。新准则取消了商誉直线法摊销。改用公允价值法。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并结合相关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进行测试。只要有活跃市场。只要有公平价值。就可以使用公允价值。强调一旦使用了公允价值,就停止历史成本价值的账务处理。
2 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选择分析
(1)计提被滥用。成为企业操作盈利、粉饰会计报表的手段。资产减值会计政策赋予了企业更多的职业判断权利,目的在于使企业更稳健地确认当期收益,更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但不可避免地带来新的问题,因职业判断所依据的条件和衡量的标准不一样,或出于某种需要(如保配,扭亏等),使资产减值会计极有可能成为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手段。
(2)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因此外部监管难度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是确认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效益,现有规定对有关资产计量模式缺乏统一的标准。概念内容又过于笼统,欠缺灵活性。因而可操作性差。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确认与计量难度大。导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公允性难以衡量。存货可变现净值、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长期投资可回收金额等资料是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其中“可回收金额”“可变现净值”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可回收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更具有不确定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资产减值准备再确认缺乏权威性。
H. 新会计准则里面存货包括哪些会计科目
新会计准则相当于老准则,变化如下:
一、“物资采购”拆分成两个科目:“材料采购”、“在途物资”
原企业会计制度设置“物资采购”会计科目核算企业购入材料、商品等的采购成本,无论企业采用实际成本还是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商品的日常核算,均可以使用本科目。对于工业企业可以将本科目改为“材料采购”科目来进行材料的日常核算,采用实际成本还是采用计划成本由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决定;对于商品流通企业因采购商品而在期末发生的在途商品,以及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材料、商品的企业,可以将本科目改为“在途物资”科目核算。
新准则取消了“物资采购”科目的使用,并明确区分了“材料采购”和“在途物资”两个科目的核算内容。其中,“材料采购”科目核算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日常核算而购入材料的采购成本,本科目应当按照供应单位和物资品种进行明细核算:“在途物资”科目核算企业采用实际成本(或进价)进行材料(或商品)日常核算,货款已付尚未验收入库的购入材料或商品的采购成本,本科目应当按照供应单位进行明细核算。
二、“包装物”、“低值易耗品” 合并为一个科目:周转材料”
原企业会计制度设置“包装物”科目核算企业库存的包装物的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本科目应当按照包装物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设置“低值易耗品”科目核算企业库存低值易耗品的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本科目应当按照低值易耗品的类别、品种、规格进行数量和金额的明细核算。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的价值摊销可以采用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分次摊销法等。
新准则在“周转材料”下核算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企业(建造承包商)的钢模板、木模板和脚手架等。企业的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也可单独设置“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科目核算。该科目应当按照周转材料的种类分别“在库”、“在用”和“摊销”进行明细核算。包装物及低值易耗品的价值摊销可以采用一次转销法和五五摊销法;周转材料的价值摊销可以采用一次转销法、分次摊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
三、“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委托代销商品”合并为一个科目:“发出商品”
原企业会计制度使用“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科目核算企业采用分期收款方式发出商品的实际成本(或进价),本科目应当按照销售对象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使用“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核算企业委托其他单位代销的商品实际成本(或进价)或计划成本(或售价),本科目应当按照受托单位进行明细核算。
新准则将“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科目名称改为“发出商品”科目,本科目核算企业商品销售未满足收入确认条件但已发出商品的实际成本(或进价)或计划成本(或售价),本科目应当按照购货单位及商品类别和品种进行明细核算。企业委托其他单位代销的商品,也在本科目核算,企业也可以将本科目改为“委托代销商品”科目,并按照受托单位进行明细核算。
四、“存货跌价准备”内容有所变化
原企业会计制度设置“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核算企业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期末企业计算出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
新准则保留了该科目,用来核算企业存货发生减值时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但是相关的账务处理有所差别,计提及冲减的存货跌价准备由原来记入“管理费用”科目转为记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存货准则确定存货发生减值的,按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本科目;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存货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I. 会计政策有哪些
常见的会计政策包括:
1、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
是指企业确定发出存货成本所采用的会计处理。例如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其他方法。
2、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是指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的会计处理。例如,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是采用成本法,还是采用权益法核算。
3、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
是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所采用的会计处理。例如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是采用成本模式,还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4、固定资产的初始计
是指企业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成本的计量。例如,企业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成本是以购买价款,还是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进行计量。
5、无形资产的确认
是指对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是否确认为无形资产。例如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是确认为无形资产,还是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