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包含哪些内容有哪些内容的是
Ⅰ 政府会计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府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有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要积极推动《会计法》、《预算法》的修订,使编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工作于法有据。
二是制定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政府会计基本准则;根据基本准则制定政府财务会计具体准则,以规范政府会计主体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整合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构建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为核心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
三是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在总结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经验基础上,结合政府会计准则建设进程,按照政府会计准则编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四是编制地方政府债务报告。合理确定地方政府债务边界,统一政府债务的信息来源和统计口径,在政府负债会计准则基础上编制地方政府债务报告,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
五是修订完善政府预算会计制度。修订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建立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构建以决算报告为核心的政府预算会计体系,实现政府预算会计制度与政府财务会计准则的有效衔接。
六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明确政府会计改革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定位,实现财务制度与政府财务会计准则和预算会计制度的有效衔接。
七是全面清理核实政府资产负债项目。对政府的资产项目以及政府承担偿还责任的负债项目进行清理、审核、评估、确认,真实、完整、准确反映政府资产负债。
八是建立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结合政府会计准则建设进程,开发支持两套会计核算体系并行的政府会计信息系统,服务于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预决算报告的编制,实现与财政收支总分类账系统、国库集中收付系统等系统的有效对接。
Ⅱ 政府会计主体包括哪些
政府会计工作的主体有两个: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为各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部门,对各单位会计工作行使监督权,对违法会计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二、审计、税务、人民银行、银行监管、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和权限,也可以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
(2)政府会计包含哪些内容有哪些内容的是扩展阅读:
政府会计的准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以下统称政府会计主体)。前款所称各部门、各单位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或者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
第三条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
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政府会计准则
Ⅲ 政府财政会计的会计要素有哪些
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做的分类。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要素可以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方面。会计要素按反映的内容不同可分为两种,即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拓展资料
《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侧重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构成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构成利润表要素,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石,更是会计准则建设的核心。
现行政府财政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会计制度规定的例个情况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如计提的福利费、应付职工薪酬。
现行的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
Ⅳ 政府会计资产包括哪些
政府会计资产指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由政府会计主体控制的,预期能够产生服务潜力或者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具体如下: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第二十七条 资产是指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由政府会计主体控制的,预期能够产生服务潜力或者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
服务潜力是指政府会计主体利用资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履行政府职能的潜在能力。
经济利益流入表现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或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出的减少。
第二十八条 政府会计主体的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耗用或者可以变现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资产、文物文化资产、保障性住房和自然资源资产等。
第二十九条 符合本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的资产定义的经济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一)与该经济资源相关的服务潜力很可能实现或者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政府会计主体;
(二)该经济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三十条 资产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和名义金额。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取得时支付的现金金额或者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金额计量。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的价格计量。
无法采用上述计量属性的,采用名义金额(即人民币1元)计量。
(4)政府会计包含哪些内容有哪些内容的是扩展阅读
政府会计资产会计处置: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第三十一条 政府会计主体在对资产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采用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资产金额能够持续、可靠计量。
第三十二条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Ⅳ 政府总预算会计的支出包括哪些内容
旧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财政部1997年6月25日印发 财预字[1997]第287号):
第二十六条负债是一级财政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偿付的债务。包括应付及暂收款项、按法定程序及核定的预算举借的债务、借入财政周转金等。
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2015年10月10日印发 财库[2015]192号):
第二十五条 总会计核算的负债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偿还的负债;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
第二十六条 总会计核算的负债具体包括应付国库集中支付结余、暂收及应付款项、应付政府债券、借入款项、应付转贷款、其他负债、应付代管资金等。
应付国库集中支付结余是指国库集中支付中,按照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当年未支而需结转下一年度支付的款项采用权责发生制列支后形成的债务。
暂收及应付款项是指政府财政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债务,包括与上级往来和其他应付款等。暂收及应付款项应当及时清理结算。
应付政府债券是指政府财政采用发行政府债券方式筹集资金而形成的负债,包括应付短期政府债券和应付长期政府债券。
借入款项是指政府财政部门以政府名义向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等借入的款项,以及通过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方式借款形成的负债。
应付转贷款是指地方政府财政向上级政府财政借入转贷资金而形成的负债,包括应付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和应付主权外债转贷款等。
其他负债是指政府财政因有关政策明确要求其承担支出责任的事项而形成的应付未付款项。
应付代管资金是指政府财政代为管理的,使用权属于被代管主体的资金。
Ⅵ 政府会计的会计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
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容所做的分类容。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要素可以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方面。会计要素按反映的内容不同可分为两种,即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6)政府会计包含哪些内容有哪些内容的是扩展阅读:
《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划分。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这三个会计要素集中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构成资产负债表的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这三个会计要素集中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构成利润表的要素。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体现,是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石,是会计准则构建的核心。
现行的政府财务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一般采用现金制,但会计制度设置的例子可以采用权责制,如计提的福利金处理职工工资。
现行的政府会计包括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外。财务会计实践权责发生制。
Ⅶ 政府会计要素包括哪两个分方面的会计要素,请分别具体阐述
政府会计要素包括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两方面。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核算,预算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核算。
Ⅷ 政府会计的内容分别有哪些
是的,一次必须过,否则无效。 考试科目 考试科目包括《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捶。 参加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方可获得初级资格证书。 根据“财政部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报名通知”可知
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可以做会计工作,《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73号)第三条有明确规定: 第三条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单位)中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的人员
Ⅸ 1政府会计基本假设包括哪些内容
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货币计量、持续经营、会计分期
会计发展、职能、诚信、道德诠释会计文化
会计文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背景下,从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形成,为全体会计人员所共同享有,具有引导、凝聚、激励、约束会计群体,体现民族特色,从而增进会计活力,推进会计管理现代化进程的会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会计法》是会计文化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中国会计发展历史来看,会计文化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道德等社会环境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会计法》即是这种表现。
辛亥革命后,对外政治与经济交往范围的扩大,推动了会计工作法制化的进程。1915年3月,北洋军阀政府参议院通过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善的《会计法》,共九章三十六条,史称为“民三会计法”。
新中国成立后,财政部设置了管理全国会计工作的专门机构,会计立法工作逐步展开。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早期,财政部颁发了一系列行业性的会计制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会计操作法规体系。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加快了会计法制建设步伐。1985年1月经第六届全国人大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同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会计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关于会计工作基本法律性文件的诞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会计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有必要对构成会计法制体系基础的《会计法》进行调整。1993年12月和1999年10月,全国人大两次修订《会计法》,会计工作地位与作用日显突出,更加适合经济发展要求。
会计职能为会计文化注入新的内涵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会计职业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作用也在扩展和深化。
会计信息化是新时期会计职能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会计信息化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信息技术引入会计学科,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融合,在财务处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它还包含有更深的内容,如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会计实务信息化、会计教育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等,是我们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成来看,会计监督应该是企业内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真正发挥会计监督职能,我们还需要财政税务部门、政府审计部门、民间中介机构甚至司法监督部门对企业行为的监督与控制,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监督环境,促使会计监督职能的正常运转。
会计诚信是会计文化的精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中国现代会计学之父潘序伦先生认为,“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事实上,“会计”一词已明确地揭示了会计职业道德的本质内涵。《说文解字》云:“计,会也,算也,从言,从十。”又释“言”字:“直言曰言。”这表明,古代“会计”一词的本意就揭示了真实反映、不弄虚作假的道德要求。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会计诚信则是市场经济的精髓,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条件。只有以诚信为本,会计行业才有立足之本,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才有良好的基础。
会计道德体现出时代会计文化特征
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表现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正确认识会计职业,戒懒、戒惰、戒拖;热爱会计工作,任劳任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二是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人员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搞虚假;保守秘密,不为利益所诱惑。三是廉洁自律,要求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清正廉洁,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四是客观公正,要求会计人员端正态度,依法办事,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五是坚持准则,要求会计人员始终坚持按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六是提高技能,要求会计人员增强提高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勤学苦练,刻苦钻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七是参与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全面熟悉本单位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八是强化服务,要求会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文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维护和提升会计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会计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会计文化的构建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持续过程,必须不断克服会计文化自身的不足,实现其向更高形态的飞跃。
构建有明确价值取向的优秀会计文化,使会计文化的构建过程成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成为会计人员不断得到激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