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公司的开年红包的会计分录
1、如果发红包单上写奖励,就要计入应付工资科目。
借:应付工资
贷:应交税金--个人所得税
贷:库存现金
2、如果发红包单上写节日费等,就要计入应付福利费科目。
借:应付福利费
贷:应交税金--个人所得税
贷:库存现金
不管是计入工资,还是计入应付福利费,都要与当月工资合并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1)支付公司的开年红包的会计分录扩展阅读:
企业做账流程
1.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2.根据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
3.根据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登记会计账簿(包括总账和明细账)
4.根据会计账簿(主要是总账)编制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5.根据会计报表编制纳税申报表
6.年终结转损益(也可以逐月结转损益)
7.编制年度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
8.根据年度会计报表编制所得税年报和其他各税种的汇算清缴自查表
商业企业做账流程
一般的商业会计工作流程就是:取得原始凭证→制作会计凭证→月底汇总做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然后按制作的会计凭证登记明细账以及库存账→总账和明细账核对→制作会计报表→如果单位是一般纳税人做网上国税申报和地税申报(这个地方有不同,有的地方还是手工申报)-报完后把留底报表存档。
② 过年发放开门红包如何做账务处理
【问题】【问题】 现在很多企业在过年、过节时发放每位员工几百元的加菜费,年初开工发放开门红包等,是否应并入工资薪金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能否作为福利费税前扣除? 【解答】 《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有关政策问题的
【回答】 【问题】 现在很多企业在过年、过节时发放每位员工几百元的加菜费,年初开工发放开门红包等,是否应并入工资薪金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能否作为福利费税前扣除? 【解答】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183号)规定: 二、工资、薪金所得应根据国家税法统一规定,严格按照“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的政策口径掌握执行。除国家统一规定减免税项目外,工资、薪金所得范围内的全部收入,应一律照章征税。 《国务院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决定》规定: 第八条 税法第二条所说的各项个人所得的范围: (一)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
③ 请求分录:公司支付的开门利是的分录是急急急!
公司支付的开门利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银行存款
企业应当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应付职工薪酬的提取、结算、使用等情况。该科目的贷方登记已分配计入有关成本费用项目的职工薪酬的数额,借方登记实际发放职工薪酬的数额,包括扣还的款项等;该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应付未付的职工薪酬。
“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应当按照“工资”、“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等应付职工薪酬项目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3)支付公司的开年红包的会计分录扩展阅读:
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向职工支付工资、奖金、津贴等,借记“应付职工薪酬——工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
企业从应付职工薪酬中扣还的各种款项(代垫的家属药费、个人所得税等),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其他应收款”、“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等科目。
企业支付职工福利费、支付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用于工会运作和职工培训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或住房公积金时。
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或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
企业以自产产品作为职工薪酬发放给职工时,应确认主营业务收入,借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同时结转相关成本。
涉及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还应进行相应的处理。企业支付租赁住房等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所发生的租金,借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④ 开年红包入账问题
最佳处理方法是:把你两次发放的所谓“红包”300元记入年终奖一并计算个人所的税是最节税的.
账务处理要跟年终奖一并处理,所列入“会计科目”,要做的会计分录、记账时间与年终奖大体一致。即使税务局查又怎样!答案只有一个,红包就是补贴,是年终奖的一部分。
⑤ 开工时候给员工的红包算什么费用怎样做会计分录
应计入“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
根据领用红包的员工所在部门或身份不同:
1、生产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科目,贷记本科目。
2、管理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
3、销售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销售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
4、应由在建工程、研发支出负担的职工薪酬,借记“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
以管理部门为例,会计分录如下:
计提时:
借:管理费用-福利费
贷: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
发放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
贷:现金/银行存款
拓展资料:
应付职工薪酬是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按照“工资,奖金,津贴,补贴”、“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解除职工劳动关系补偿”、"非货币性福利"、"其它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等应付职工薪酬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资料来源网络:应付职工薪酬
⑥ 过年过节发放开门红包如何做账务处理
【问题】 现在很多企业在过年、过节时发放每位员工几百元的加菜费,年初开工发放开门红包等,是否应并入工资薪金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能否作为福利费税前扣除? 【解答】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183号)规定: 二、工资、薪金所得应根据国家税法统一规定,严格按照“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的政策口径掌握执行。除国家统一规定减免税项目外,工资、薪金所得范围内的全部收入,应一律照章征税。 《国务院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决定》规定: 第八条 税法第二条所说的各项个人所得的范围: (一)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规定: 一、关于合理工资薪金问题 (国税函[2009]3号)第三十四条所称的“合理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税务机关在对工资薪金进行合理性确认时,可按以下原则掌握: (一)企业制订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 (二)企业所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 (三)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 (四)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 (五)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 三、关于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 (国税函[2009]3号)第四十条规定的企业职工福利费,包括以下内容: …… (二)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 根据上述规定,贵公司发放的“加菜费、开门红包等”都应当并入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⑦ 关于过年老板给员工发红包会计怎么做分录
面对这些发的红包、礼品之类的,会计们要怎么处理呢?
一、过年老板发的红包算不算职工福利费?和工资有什么区别?
企业职工福利费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财企[2009]242号文具体界定了职工福利费列支范围。
所以可见老板过年发的红包或礼品算是职工福利费。至于福利和工资的区别,在财务税务上的区别并不是很大,都需要计入成本费用和计算个人所得税。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如果计入工资则不受限制,如果计入福利则受工资总额14%的上限影响。
所以算工资还是算福利关键在于公司福利费的额度,如果福利费少,肯定不会超过工资总额的14%,则作为福利费入账为宜,否则可以并入工资计算入账。
二、职工福利费都包括什么?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第三条规定:
1、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
2、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只公公交通补贴等。
3、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等。
三、年初开工发放开门红包等,是否应并入工资薪金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能否作为福利费税前扣除?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183号)规定:
工资、薪金所得应根据国家税法统一规定,严格按照“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的政策口径掌握执行。除国家统一规定减免税项目外,工资、薪金所得范围内的全部收入,应一律照章征税。
并且如果公司给员工发放的上述开门红包”等,符合国税函[2009]3号文第一条的规定,可作为合理工资薪金在税前扣除,否则应作为职工福利费在企业所得税前按规定扣除。
四、职工福利费的会计分录怎么做呢?
用于职工集体福利事业和个人补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由根据工资总额的14%提取的职工福利费来解决的。
企业按照规定提取的职工福利费,应在“应付福利费”科目进行核算。在提取时应记入科目的贷方。企业提取的职工福利费,主要用于职工的医药费(包括企业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交纳的医疗保险费),医务人员的工资,医务经费,职工因公负伤赴外地就医路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职工浴室、理发室、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福利部门人员的工资等。在支付时应记入科目的借方。
在这种核算方法下,如果企业实际支付的职工福利费超过提取的职工福利费,“应付福利费”科目就会出现借方余额;在资产负债表的“应付福利费”项目就要以“—”号表示。这就要求企业在使用职工福利费时必须量入为出,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节约地使用,既不得任意扩大职工福利费的开支范围,也不得将属于职工福利费的开支挤入成本、费用。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2006)和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2006)的有关规定,对职工福利费的提取取消了原制度按工资总额14%的规定,对于“应付福利费”,明确指出属于职工薪酬的范围,除医疗保险以外的其他福利性费用由企业自主决定提取福利费或是据实列支。
⑧ 发放的年终红包如何做会计分录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银行存款。
这个好像反了、是不是?我也不是很清楚...我觉得好像反了...
我觉得是:
借:银行存款。
贷:应付职工薪酬
《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六方面资料中,第三项必备资料为“采用非现金方式支付的付款凭证”。在对方法律主体消失或者处于“停滞”状态的情况下,现金方式支付的真实性将无从考证,为此《办法》对支付方式作出了限制性规定。
采用非现金方式支付的付款凭证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既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各类支付凭证,也包括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账单或支付凭证等。
(8)支付公司的开年红包的会计分录扩展阅读:
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向职工支付工资、奖金、津贴等,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
企业从应付职工薪酬中扣还的各种款项(代垫的家属药费、个人所得税等), 借记本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等科目。
企业向职工支付职工福利费,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科目。
企业支付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用于工会运作和职工培训,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企业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向职工给予的补偿,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
⑨ 公司开年会费用的会计分录
土豪年会
会计人第一反映分录
借:管理费用-福利费
贷:现金/银行存款
然后想想不对,要受工资薪金14%的限制于是乎,估摸了一下14%内的。
借:管理费用-福利费
贷:现金/银行存款
其他的
借:管理费用-会议费/差旅费/交通费/办公费等
贷:现金/银行存款
然后想想福利费列支不少,地方税局都不让年会的支出税前扣除,于是下一个分录全部走会议费列支。
借:管理费用—会议费
贷:银行存款
附件资料(一般要求,具体税局为准):
--会议名称、时间、地点、目的及参加会议人员花名册;
--会议材料(会议议程、讨论专件、领导讲话);
---会议召开地酒店(饭店、招待处)出具的服务业专用发票。
屌丝年会(吃顿家常饭)
会计第一反映分录
借:管理费用-福利费
贷:现金/银行存款
一般列支福利费,但是在某些税局税务问题中,年会聚餐的费用税务上认为不属于“福利费”不能税前列支,就列招待费。
借: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
贷:现金/银行存款
政治味道的年会(通过工会或党员活动经费)
借:管理费用—党员活动费用/党的群众路线费用/党员组织活动费用。
贷:银行存款/现金
⑩ 开业收到的红包计入什么科目
应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确认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收入。营业外收入并不是由企业经营资金耗费所产生的,不需要企业付出代价,实际上是一种纯收入,不需要与有关费用进行配比。因此,在会计核算上,应当严格区分营业外收入与营业收入的界限。通俗一点讲就是,除企业营业执照中规定的主营业务以及附属的其他业务之外的所有收入 视为营业外收入。
很明显,开业收到的红包属于标准的营业外收入。账务处理时,借记库存现金,贷记营业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