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采用财务会计核算
1.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哪些地方需要完善
会计作为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经济业务的一种管理活动,按照对社会再生产领域的划分方式,也可以把会计划分可以分为两大分支:一类是企业会计,主要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领域的企业的经营资金活动所进行的反映和监督;另一类就是预算会计,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预算以及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的会计,主要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领域的预算资金活动所进行的反映和监督。
一、政府预算会计的现状
(一) 核算内容不完整
会计核算缺乏全面性的最主要表现是,对政府拥有或使用的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没有进行核算和反映。总预算会计没有规定核算和反映政府的固定资产;虽然行政、事业单位要求对其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但是国家的财政预、决算并不反映政府固定资产方面的信息,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结果只是提供给统计部门作为参考资料,并且对于固定资产也不计提折旧,因此,从报表上无法反映固定资产净值情况;现行总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只将政府参股反映为当期的财政支出而没有对国有股权和有价证券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部分国有资产状况反映还不全面;目前社会保险基金和基本建设资金是按照《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独立于预算会计制度之外,导致社保基金和基本建设资金一直游离于政府会计的监督体系之外。在预算会计报表中只是笼统地反映当年财政对基金的拨款支出,而不能反映社保基金的整体运行状况,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
(二)、核算结果不准确
1、不能真实的反映会计信息,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
在收付实现制下,由于采用的是以款项的收付实现制作为确认当期收人和支出的依据,对当期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券、社会保障资金缺口、政府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而产生的或有负债的债务。在现行的总预算会计报表中并不直接反映出来,使政府的这部分债务形成“隐性债务”。这扩大了政府真正可以支配的财政资源,也可能造成虚假平衡。使政府的风险意识淡化,对财政的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2、不能提供未来的现金流动信息,无法落实政府的经济管理责任
在收付实现制下,政府的贷款、社会保障资金,政府只按原定的汇率、利率或计算方法予以支付。由于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的各种资产、负债的会计信息缺乏可信度,可能会误导政府官员的决策,对政府累计形成的债务不能做出合理的偿还,不能充分估计出各种风险,这样就会影响到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也不利于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等预算管理活动的实施。
3、不利于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在收付实现制下,只有款项已经支付,支付的金额才能确认支出,如果单位的成本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于那些支出已经发生,但款项尚未支付的费用的项目,则不能确认为当期的支出,这样就造成单位成本核算不完善,不利于单位组织成本核算,节约支出。
(三) 现行的会计制度不适应新的会计核算要求
1、难以满足政府资产多样化的需求。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投资只有单一的财政拨款形式,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除了无偿拨款之外,政府投资已经扩大到有偿贷款、国有股权等多种形式。对此,现行的总预算会计核算只能反映为当期的支出,不能对国有股权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无法真实的反映政府这部分资产的状况,也难以实现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的管理。
2、不能适应国库集中收付实现制和政府采购业务的核算。国库集中收付实现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改变了财政资金的流转程序。单位只见预算指标不见钱。
(四) 预算会计的财务报告制度不完善
1、缺少全面反映政府债权、债务、资产等财务状况的报告,不利于人们了解政府是否将财政资金利用于预算指定的用途或目的。
2、内容不完整,反映的信息过于简单,如没有提供国有资产产权构成及收益权的信息,国有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没有汇总反映成为总预算会计报表信息,国债未来的还本付息负担、社会保险基金的未来负债和政府担保形成的隐性债务等,都不在总预算会计报表中反映。
二、建立会计目标,反映受托责任
所谓政府预算会计目标,是指提供财务信息或编制财务报告(财务报表)的目标或目的。会计目标如何,将影响到会计主体、会计报表体系的设计、提供信息的范围和质量规范,进而影响到会计要素的定义和分类、确认和计量等会计政策的选择。转变预算会计概念,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转变会计目标。会计起源于受托责任,这是我们研究会计理论、解决会计问题的出发点之一。离开受托责任谈会计,无异于舍本逐末。然而,我国《会计法》和有关会计制度并没有鲜明地提出预算会计的受托责任。我国应该引进政府受托责任的概念,从会计目标上开始转变。
三、改革政府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与内容的创新
会计基础是指会计事项的记账基础。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预算执行情况表、财政周转金收支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及其他附表,可见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更侧重于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反映。诚然,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反映对于政府财务报告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但更多、更为重要的信息如与政府职能相关、反映受托责任等也应同时反映,并且政府财务报告体系也应更加合理化。
在传统的预算会计核算系统中,实物资产的核算还不完善,无形资产则通常没有反映,这既不利于资产的管理,也不利于全面衡量预算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在高新技术领域,衡量预算单位的价值也将以无形资产为主,预算会计核算系统创新应以无形资产核算为主。1.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的创新。对无形资产核算的准确,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有用性,但无形资产主要面向未来,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传统会计模式无法对其准确地加以计量反映。2.折旧方法的创新。传统预算会计用历史价值计量没有运用折旧理论对资产进行必要的折旧,导致预算单位资产反映不准确,也不利于预算单位的资产管理。尤其是知识产品的快速更新导致像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商品寿命较短,不运用折旧理论则会出现会计反映实质的背离。3.增加人力资源会计。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为本的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对事业发展建设以及价值的确定都有很大影响。传统预算会计核算中没有这一部分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对预算单位人力资源的成本、人才价值的确认等内容应受到重视。
四、完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有效措施
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中,政府财务报告在实现政府公开受托责任的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政府的执行分支机构理想的年度财务报告中应包括:说明与财务有关的法规和契约的履行情况,包括对政府经营的资助和分派要求;提供己经审计、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的财务报表。”
1.完善资产负债表,规范财政总预算会计。按照我们前面提出的拓展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改进会计科目等建议,把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险资金、政府的债权、债务产权等一系列
的反映资产负债的会计核算主体纳入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各个预算会计的主体基本上能反映资产负债和财务运行绩效的整体情况,可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今后,资产负债表要按照“资产=负债+基金+结余”的会计等式编制。关于固定资产信息可以利用统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提供的资料,预算会计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包揽一切。
2、增加表外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原来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则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会计单位除了编制会计报表主表、副表外,还应报送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并扼要列举报表附注的内容。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应当适当增加会计的报表的表外信息,使会计报表的内容更加完整、详实。有利于会计报表真实的反映各方面的财务信息。
3、年度报表中增加一些专用的明细表。为了满足各级政府、财政机关、立法机构、银行、审计机关等各方面的会计信息的需要,财政总预算会计应增设:债务收支明细表、国有资本金增减明细表、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明细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年报表应增设:收支结余明细表、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明细表、基本建设投资明细表。增加这些专门的明细表一方面满足了各个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使财务报告体系更加完整。
五、完善和改进政府预算会计制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随着我国预算管理的改革也必然对预算会计信息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财政管理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的力向使财政工作进步规范,进步公开和透明,也有利于财政、财务信息的正确反映,更有利于政府对经济的决策如推行部门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制度等。预算会计不仅要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而且也要反映政府财政运行情况和持续运行能力,为适应新的改革需要,完善和改进预算会计制度中不适应的部分采用权责发生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财政会计.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相比有哪些特点
财政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他不用钱,也不生产而产生盈利,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国家的税收收入,一边从国家税务机构税收收入,转入的国库存款,然后再转拨给行政与事业单位。其原始凭证是人民银行国库存款日报表,和预算拨款单。设置的会计我也不能背出来,可以到网络的财务:财政会计会计科目去找,很容易找到的,常用的有:国库存款、财政性存款、暂收款、一般预算支出,有价证券、财政周转金。。。
行政单位是会计,属于政府机构,其核算基础也是收付实现制,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财政会计不用钱,而行政单位会计是要用钱的,而且是单向流出,不循环。设置的会计科目不多,收入是财政拨款,支出科目只有经费支出一个,但明细科目规定得很多,一般有十二个吧,其用钱是对财政拨款不透支,略有结余为原则。具体会计科目请自己找了。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分为两块,一是国家拨款部分,与行政单位核算一样,采用收付实现制,设置的会计科目基本上类似以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方法也差不多。还有一块是有盈利的那部分,采用的核算基础与企业单位差不多,也是权责以生制,核算方法也按照企业。
只能这么一点,抱歉得很,不能满足你的要求。
3.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4. 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 核算哪些地方需要完善 详细
一、政府预算会计的现状 (一)核算内容不玉兰油完整 会计核算缺乏全面性的最主要表现是,对政府拥有或使用的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没有进行核算和反映。总预算会计没有规定核算和反映政府的固定资产;虽然行政、事业单位要求对其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但是国家的财政预、决算并不反映政府固定资产方面的信息,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结果只是提供给统计部门作为参考资料,并且对于固定资产也不计提折旧,因此,从报表上无法反映固定资产净值情况;现行总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只将政府参股反映为当期的财政支出而没有对国有股权和有价证券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部分国有资产状况反映还不全面;目前社会保险基金和基本建设资金是按照《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独立于预算会计制度之外,导致社保基金和基本建设资金一直游离于政府会 计的监督体系之外。在预算会计报表中只是笼统地反映当年财政对基金的拨款支出,而不能反映社保基金的整体运行状况,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 (二)、核算结果不准确 1、不能真实的反映会计信息,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 在收付实现制下,由于采用的是以款项的收付实现制作为确认当期收人和支出的依据,对当期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券、社会保障资金缺口、政府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而产生的或有负债的债务。在现行的总预算会计报表中并不直接反映出来,使政府的这部分债务形成"隐性债务"。这扩大了政府真正可以支配的财政资源,也可能造成虚假平衡。使政府的风险意识淡化,对财政的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2、不能提供未来的现金流动信息,无法落实政府的经济管理责任 在收付实现制下,政府的贷款、社会保障资金,政府只按原定的汇率、利率或计算方法予以支付。由于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的各种资产、负债的会计信息缺乏可信度,可能会误导政府官员的决策,对政府累计形成的债务不能做出合理的偿还,不能充分估计出各种风险,这样就会影响到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也不利于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等预算管理活动的实施。 3、不利于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在收付实现制下,只有款项已经支付,支付的金额才能确认支出,如果单位的成本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于那些支出已经发生,但款项尚未支付的费用的项目,则不能确认为当期的支出,这样就造成单位成本核算不完善,不利于单位组织成本核算,节约支出。 (三)现行的会计制度不适应新的会计核算要求 1、难以满足政府资产多样化的需求。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投资只有单一的财政拨款形式,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除了无偿拨款之外,政府投资已经扩大到有偿贷款、国有股权等多种形式。对此,现行的总预算会计核算只能反映为当期的支出,不能对国有股权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无法真实的反映政府这部分资产的状况,也难以实现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的管理。 2、不能适应国库集中收付实现制和政府采购业务的核算。国库集中收付实现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改变了财政资金的流转程序。单位只见预算指标不见钱。 (四)预算会计的财务报告制度不完善 1、缺少全面反映政府债权、债务、资产等财务状况的报告,不利于人们了解政府是否将财政资金利用于预算指定的用途或目的。 2、内容不完整,反映的信息过于简单,如没有提供国有资产产权构成及收益权的信息,国有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没有汇总反映成为总预算会计报表信息,国债未来的还本付息负担、社会保险基金的未来负债和政府担保形成的隐性债务等,都不在总预算会计报表中反映。 二、建立会计目标,反映受托责任 所谓政府预算会计目标,是指提供财务信息或编制财务报告(财务报表)的目标或目的。会计目标如何,将影响到会计主体、会计报表体系的设计、提供信息的范围和质量规范,进而影响到会计要素的定义和分类、确认和计量等会计政策的选择。转变预算会计概念,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转变会计目标。会计起源于受托责任,这是我们研究会计理论、解决会计问题的出发点之一。离开受托责任谈会计,无异于舍本逐末。然而,我国《会计法》和有关会计制度并没有鲜明地提出预算会计的受托责任。我国应该引进政府受托责任的概念,从会计目标上开始转变。 三、改革政府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与内容的创新 会计基础是指会计事项的记账基础。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预算执行情况表、财政周转金收支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及其他附表,可见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更侧重于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反映。诚然,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反映对于政府财务报告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但更多、更为重要的信息如与政府职能相关、反映受托责任等也应同时反映,并且政府财务报告体系也应更加合理化。 在传统的预算会计核算系统中,实物资产的核算还不完善,无形资产则通常没有反映,这既不利于资产的管理,也不利于全面衡量预算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在高新技术领域,衡量预算单位的价值也将以无形资产为主,预算会计核算系统创新应以无形资产核算为主。1.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的创新。对无形资产核算的准确,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有用性,但无形资产主要面向未来,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传统会计模式无法对其准确地加以计量反映。2.折旧方法的创新。传统预算会计用历史价值计量没有运用折旧理论对资产进行必要的折旧,导致预算单位资产反映不准确,也不利于预算单位的资产管理。尤其是知识产品的快速更新导致像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商品寿命较短,不运用折旧理论则会出现会计反映实质的背离。3.增加人力资源会计。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为本的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对事业发展建设以及价值的确定都有很大影响。传统预算会计核算中没有这一部分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对预算单位人力资源的成本、人才价值的确认等内容应受到重视。 四、完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有效措施 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中,政府财务报告在实现政府公开受托责任的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政府的执行分支机构理想的年度财务报告中应包括:说明与财务有关的法规和契约的履行情况,包括对政府经营的资助和分派要求;提供己经审计、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的财务报表。" 1.完善资产负债表,规范财政总预算会计。按照我们前面提出的拓展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改进会计科目等建议,把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险资金、政府的债权、债务产权等一系列 的反映资产负债的会计核算主体纳入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各个预算会计的主体基本上能反映资产负债和财务运行绩效的整体情况,可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今后,资产负债表要按照"资产=负债+基金+结余"的会计等式编制。关于固定资产信息可以利用统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提供的资料,预算会计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包揽一切。 2、增加表外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原来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则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会计单位除了编制会计报表主表、副表外,还应报送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并扼要列举报表附注的内容。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应当适当 增加会计的报表的表外信息,使会计报表的内容更加完整、详实。有利于会计报表真实的反映各方面的财务信息。 3、年度报表中增加一些专用的明细表。为了满足各级政府、财政机关、立法机构、银行、审计机关等各方面的会计信息的需要,财政总预算会计应增设: 债务收支明细表、国有资本金增减明细表、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明细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年报表应增设:收支结余明细表、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明细表、基本建设投资明细表。增加这些专门的明细表一方面满足了各个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使财务报告体系更加完整。 五、完善和改进政府预算会计制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随着我国预算管理的改革也必然对预算会计信息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 我国财政管理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的力向使财政工作进步规范,进步公开和透明,也有利于财政、财务信息的正确反映,更有利于政府对经济的决策如推行部门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制度等。预算会计不仅要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 而且也要反映政府财政运行情况和持续运行能力,为适应新的改革需要,完善和改进预算会计制度中不适应的部分采用权责发生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历史上的今天: 内蒙华电属于五大电力集团的哪一家]]]]]]2011-04-13 关于大学生创业贷款的问题2011-04-13 电池A 是什么意思?怎样看普通电池的容量?
5.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规范,应该提出什么样的建议
1.规范内部管理和强化监督工作
关于内部管理工作还要进行不断完善,摆在首位的事情是提高领导者的认知水平,使其充分认识到内部管理的重要性。这样可以促进会计人员更好地工作,使会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职权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有必要完善一整套会计内部管理方案,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明确并且具有明确分工,各行其是。最后相应的考评体系也必须做好规划,运用考评体系进行奖罚制度,激励内控制度合理运行。
2.努力夯实会计工作的基础
会计基础工作必须要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得到全面推广,确保会计人员的基础扎实。明确会计基础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运用的重要性,使会计基础工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对于原始凭证必须做好记录账目凭证和审查工作,使得会计信息准确性得到有力保障,还要不断学习法律知识加强法制观念,从而更好地在职位工作,一丝不苟,完全按照会计基础规范工作。
3.特别注意会计档案的妥善保管
会计机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把各个部门收录的会计档案妥善保管好,并且有必要立卷成册。依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各个部门及单位每年生成的相关档案,应由本单位财务部门保管一年。一年后,应该由财务部门进行清册处理,然后,交予档案部门进行妥善保管。
4.做好固定资产维护管理工作
身为行政事业单位就必须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对固定资产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改造,明确分工。核算和建立账目应由财务部门来完成,管理和登记注册应由资产部门来完成,相互之间互不干扰。除此之外,各部门之间的责任还要进行明确,做好清查盘点工作。特别是在年底要实施全面检查和清查工作,确保固定资产不受意外事件干扰蒙受损失。
5.强化会计团队培养,进行必要培训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还不能完全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还要不断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会计团队职业素质的
提升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
6.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有几种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分为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两大体系,是各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类似组织核算、反映和监督单位预算执行及各项业务活动的会计专业,是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
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但都属于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会计要素分类和主要账务处理方法相同,会计报表种类及主要项目也相同。
资产事业单位的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包括: 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变现或者消耗用的资产,
包括:货币资金 、应收及预付款项 、存款等、对外投资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等。
负债事业单位的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想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包括介入款项、应缴款项、应付及预收款项等。各种应付款项及应缴款项即时清理并按规定办理结算,不得长期挂款。
(6)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采用财务会计核算扩展阅读:
会计报表:
(一)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概念及组成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是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
(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时间
编制时间分为三种:
1、月报。应于月份终了后三日报出。
2、季报。应于季度终了后五日报出。
3、年度(年度决算)。应按财政部决算通知规定及主管部门要求的格式和期限报出。
(三)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
1、数字真实。
2、计算准确。
3、内容完整。
4、报送及时。
7.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主要核算特点是什么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第五条事业单位应当对其自身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进行会计核算。
第六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持续正常地进行为前提。
第八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业务时,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算为人民币金额计量。
第九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
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由财政部在相关会计制度中规定。
第十二条事业单位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第十三条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情况。
第十四条事业单位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7)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采用财务会计核算扩展阅读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第十五条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同一事业单位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将变更的内容、理由和对单位财务状况及事业成果的影响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同类事业单位中不同单位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统一的会计政策,确保同类单位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六条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事业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反映、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管理、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第十七条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8.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什么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和开展经济业务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收支及由此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会计法规的规定,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的对象和内容是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具体内容包括:
(1)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的进行监督,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合法;
(2)对各种财产和资金进行监督,以保证财产、资金的安全完整与合理使用;
(3)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以保证财务收支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
(4)对经济合同、经济计划及其他重要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以保证经济管理活动的科学、合理;
(5)对成本费用进行监督,以保证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6)对利润的实现与分配进行监督,以保证按时上交税金和进行利润分配,等等。
9.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科目和预算会计科目的核算基础
规范的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夯实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科目和预算会计科目的核算基础
10.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哪些
有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净资产类科目、收入类科目、支出类科目
一、资产类科目
第一,往来款项中,行政单位会计只有一个“暂付款”科目,而事业单位会计则有“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四个科目。
这是因为行政单位往来业务内容比较单一,包括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与其他单位、所属单位或本单位职工发生的临时性待结算款项,在会计核算中简化为暂付款项的核算,而事业单位的往来款项科目同企业会计一样。
第二,行政单位的存货仅有“库存材料”一项,而事业单位有“材料”和“产成品”两个科目。
二、负债类科目
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负债类科目不同之处在于,行政单位“暂存款”科目对应事业单位“借入款项”、“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
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生的待结算款项都纳入“暂存款”科目核算,包括临时暂存(存入的押金、保证金等)和应付未付款项、不明性质的资金以及收到外单位委托办事的资金等,而且对于暂存款,应及时清理结账,不得长期挂账。
而事业单位“借入款项”是指事业单位向财政部门、上级单位、金融机构借款和向其他单位借入有偿使用的各种款项;事业单位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负债用“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科目核算。
三、净资产类科目
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行政单位净资产类科目包括“固定基金”和“结余”两个会计科目。
固定基金是指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所用的资金,固定基金的数额与固定资产的数额始终是相等的。结余是行政单位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正常经费结余和专项资金结余应分别核算。
而事业单位净资产除固定资产的净资产形态用“固定基金”表示外,还包括“事业基金”、“专用基金”、“事业结余”、“经营结余”和“结余分配”等五个会计科目。事业单位用事业基金来核算其所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用专用基金来核算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四、收入类科目
行政单位收入类科目包含“拨入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三个会计科目,而事业单位收入范围非常广泛,包含“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拨入专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等多个科目。两者之间具体的区别包括:
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的预算经费,行政单位计入“拨入经费”,事业单位则计入“财政补助收入”;为核算上级单位拨入的非财政补助资金,事业单位设置“上级补助收入”科目;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拨入的有指定用途需单独报账的专项资金,事业单位计入“拨入专款”科目;
因事业单位有市场取得的收入,因而分别设有“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科目;按规定从财政专户核拨下来的预算外资金以及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事业单位将其并入“事业收入”核算,而行政单位则单独设置“预算外资金收入”科目来进行核算。
五、支出类科目
行政单位支出类科目包括“拨出经费”、“经费支出”、“结转自筹基建”三个会计科目,而事业单位设置了“拨出经费”、“拨出专款”、“专款支出”、“事业支出”、“经营支出”、“成本费用”、“结转自筹基建”等多个科目。
行政单位的“拨出经费”对应事业单位“拨出经费”、“拨出专款”两个科目,用来核算单位按核定预算将财政或上级单位拨入经费转播给下属单位的预算资金或专项资金,因为只有在采用实拨资金方式时才会有这类业务
因而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这类科目基本不再使用;行政单位的“经费支出”对应事业单位“专款支出”、“事业支出”、“经营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等多个科目,来对单位为完成各项业务活动所发生的支出进行核算。
(10)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采用财务会计核算扩展阅读: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
会计科目的设置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会计科目的名称与核算内容应具有统一性
为了便于会计资料在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全国范围内汇总分析,特别是为了反映国家预算的执行情况,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应由财政部统一制定。
会计科目的名称未经财政部同意不得改变和合并;其核算内容和使用方法亦不得随意改变;如因自身业务活动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可以增设科目,报请财政部同意;对于明细科目,可由各地区、各部门和基层单位按一定要求自行规定。
(二)会计科目要适应各单位业务活动的特点,符合预算管理的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一样,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也有各自不同,
如部分事业单位实行有偿服务,有一定的业务收入,行政单位只按规定履行公务,没有自身业务收入;有的事业单位要求进行成本核算,行政单位则不存在成本核算问题等。
会计科目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各单位业务活动的实际需要,也便于将核算结果同政府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加强预算管理。
(三)会计科目要适应单位内部管理的要求
会计科目提供的信息既要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需要,又要满足单位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为单位领导预测、决策和日常管理提供详尽有效的会计信息。
因此,会计科目的设置既有统一性,又要因地制宜。如有些单位内部的二级单位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进行核算,设置内部资金结算中心,进行成本核算,这样就需要增设一些会计科目,增加会计科目的级次。
参考资料:中国会计网-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