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中财务报表失真
政府会计主体财务报表给我提下短经济,把金融方面必须报表的时候,要实事求是。
② 会计员在编政府财务报表中哪个环节用时最多
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注以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组成。
它的编制是根据会计单位一年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所编制的
现在一般来说,单位要照:建账—根据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填制相关明细账—根据明细账填制总账—期末汇总编制报表的顺序
科目余额表是账簿各科目的余额数。是根据记账凭证录入后计算出来的
会计报表的分类及编制要求
一、会计报表的分类
(一)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分
1、反映一定日期企业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财务状况的报表,如资产负债表。
2、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如损益表、利润分配表。
3、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如现金流量表。 以上三类报表可以划分为静态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和动态报表,如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二)会计报表按提供对象划分
1、对外会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其格式和内容由财政部规定。
2、对内会计报表,主要是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要而设置的会计报表,如期间费用表、商品产品成本表等。其内容由企业自行规定,但必须遵守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三)会计报表按编报的时期划分
1、年度会计报表,如财务状况变动表、利润分配表。
2、半年度、季度报表,如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
3、月报表,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
(四)会计报表按编报的单位划分
1、单位会计报表。指独立核算的基层企业的会计报表。
2、汇总报表。是指上级企业或上级单位对所属企业汇总编制的会计报表。
3、合并报表。是指企业对外投资占投资企业资本总额半数以上,或者实质上拥有被投资企业控制权所编制的合并报表。
二、编制会计报表的基本要求
1、数字真实。在编制报表前做到:按期结账,认真对账和进行财产清查,编制试算平衡表验算账目有无遗漏。
2、内容完整
3、编报及时
4、计算正确
5、真实合法
③ 企业财务报表实收资本与政府会计制度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哪个科目相符
企业财务报表和医疗机构的科目相符的有现金,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营业外支出,管理费用等。
④ 由政府部门编制的反映各级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可持续性报告指的是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是指由政府财政部门编制的,反映各级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 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的报告。
⑤ 如果会计人员在财务报表中出现错误,会有什么后果
区分主观和客观吧。客观性的错误改正就可以了。主观性的错误应该看造成影响的大小来承担一定的责任,最严重的应该会承担刑事责任。
⑥ 会计失真的主观、客观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观与客观的原因
(一) 主观原因
1.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在当今社会,会计人员“站的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敢于坚持原则、认真发挥监督职能的会计往往不能长久,有的遭了“冷眼”,有的被“轮岗”,甚至辞退等打击报复。在种种压力下,会计监督流于形式,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串通一气,大肆做假账,设小金库,滋生各种腐败。
2·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有待提高。会计造假中,也有会计人员受个人利益的驱使,放弃职守或知情不举、伙同作弊,或监守自盗、以身试法;也有的会计单位基础管理薄弱,家底不清,资产不实,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等,无法对内外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
3·源头上造假。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在现实生活中非法取得或填制、伪造或编造原始凭证以骗取收入,中饱私囊,会计人员依据不真实的原始凭证进行核算,结果导致一系列的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不少内部制度不完善,现在无论国有或非国有,大型或中小型企业的财务制度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缺陷。如:帐帐、帐实、帐证、帐表不符,会计科目使用不当,入账的原始凭证不合法等。例:某财务有限公司为了少缴存备金,擅自改变会计处理,仅1999年就少缴存款准备金1157万元无论是制度或法规都是人为的事先约定和安排,无法回避个人主观偏好的影响;会计监督认识不到位,以做好帐、管好帐为标准的会计工作考核使内控虚设,代理人的某种意图左右会计工作原则,使有良知的会计人员仍要为守住饭碗而为之;权与法的错位,政府财务管理由微观向宏观的转变,为私人欲望的满足创造了一定条件。法律法规约束力相对下降;因而一些企业弄虚作假,人为操作会计信息,有的企业及其领导人为达到偷逃国家税收、完成上级任务、个人出政绩等目的,不惜采用转移收入或费用,随意变更会计报表合并范围,人为调节利润,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报表等违规手段操纵会计信息。
(二) 客观原因
制度与制度的执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其中,制度就是指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安排,比如我国的《公司法》、各种成文的会计准则和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信息披露细则;制度的执行更多地体现在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以及各种实际的判断上。书面的成文制度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该制度能否真正得到执行。一个无法得到执行的制度,就不具有基本的约束力。而会计信息失真是相对会计信息真是而言的一个概念,主要表现为会计提供的信息与经济组织所发生的真实事项的原始状态不相一致,只能反映真实经营情况,并在一定度的范围内有所偏差,这种偏差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
1·会计核算前提的假设。核算前提假设是基于会计假设基础上的客观设计,尽管具有适用性,但并不一定具有适应性。影响经济组织的外部因素不断的变化也要求会计处理技术体现个性差异,前提假设受到个性挑战。适用与适应是现实需要难以满足,于是实务中便出现了“按照”、“套用”等人为对策。由于“按照”、“套用”的业务事项的对象及时间空间差异,加之主观对对象的理解不同。因此即使是同经济业务事项,也就仅能从是否有用的角度评判。
2·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政策的选择性提供了代理人的会计选择权利。选择的效率性必然会导致代理人在行使会计权时,利用契约的不完备,安排有利于私人的契约成本,从而产生机会主义。在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机会主义行为会受到代理人选择权的保护,人为操作会计政策现象便可能发生。政策由会计选择的自由度,在政策弹性和由此产生的机会主义倾向的共同作用下被放大。会计信息的虚假由非法变成现实的“合理”的客观存在。
3·会计信息的披露:负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附注构成的信息披露是不完备的。如果将会计信息视为相对独立的“物品”,那么,它也具有相应的“制造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制造”或“消费”会计信息的主体,都能或至少是期望能从“制造”或“消费”的行为中获取收益。在“制造”会计信息中认为作假是基于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制度化、法律化的刚性约束。尽管新《会计法》对责任人追究了“制造者”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责任,但执法空间的存在,使得这种追究已从根源上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假如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鼓励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对实施这种行为的主体给予奖励,则市场上普遍提供的信息质量应当能令人满意;反之,如果市场不奖励,甚至惩罚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主体,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主体又能获得不菲的收益,则市场上普遍流行的会计信息虚假成分必定居多。同时在会计信息披露时,追加具有独立权威的会计审计,(虽不能防止审计与会计的联合“作案”)但至少可以从结构上控制会计信息失真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会计信息披露无论是制度的安排还是结构上的缺陷,客观上培养了会计信息失真繁衍的土壤。
4.绩效考核及用人制度。现行的企业绩效考核不再是单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状况,而更多地赋予了政治的成份。出于政治目的需要,部分企业负责人乃至地方政府非常重视会计信息的“数量意义”,对其质量的关注只停留在文件和会议上。这是因为按照现行的用人制度(特别是国有企业)企业的亏损将丧失责任人仕途上的升迁的机会、政治好处的获得刺激了弄虚作假的快速模仿。会计数据不真实,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普遍。目标管理作为保障未来绩效稳定取得的手段,能充分挖掘企业潜能,推动资源有效配置。但由于目标的刚性约束效益(一届政府的政绩反映,经营者持续座位或升迁的条件)的存在,上下联合作假已成为不公开的秘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是对这种现象的贴切反映,又是对现行考核方式和用人制度滋生了会计虚假信息的诠释。
综上所述,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在于:①市场运行过程中人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场管理者及监管者的非理性行。③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