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会计改革颁布了什么
㈠ 开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历程的是1988年颁发的什么制度
1、开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历程的是1988年颁发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2、该制度于1988年由财务部发布,于1998年废止,同年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㈡ 1992年至2014年会计重大事项
《基本准则》有哪些重大制度理论创新?
一是构建了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相对于实行多年的预算会计核算体系,《基本准则》强化了政府财务会计核算,即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前者一般实行收付实现制,后者实行权责发生制。通过预算会计核算形成决算报告,通过财务会计核算形成财务报告,全面、清晰反映政府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
二是确立了“3+5要素”的会计核算模式。《基本准则》规定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3个预算会计要素和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5个财务会计要素。其中,首次提出收入、费用两个要素,有别于现行预算会计中的收入和支出要素,主要是为了准确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运行成本,科学评价政府资源管理能力和绩效。同时,按照政府会计改革最新理论成果对资产、负债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
三是科学界定了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标准。《基本准则》针对每个会计要素,规范了其定义和确认标准,为在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层面规范政府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提供了基本原则,保证了政府会计标准体系的内在一致性。特别是,《基本准则》对政府资产和负债进行界定时,充分考虑了当前财政管理的需要,比如,在界定政府资产时,特别强调了“服务潜力”,除了自用的固定资产等以外,将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资产、文化文物资产、保障性住房和自然资源资产等纳入政府会计核算范围;对政府负债进行界定时,强调了“现时义务”,将政府因承担担保责任而产生的预计负债也纳入会计核算范围。
四是明确了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基本准则》提出,资产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和名义金额,负债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现值和公允价值。同时,《基本准则》强调了历史成本计量原则,即政府会计主体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其他计量属性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金额能够持续、可靠计量。这样规定,既体现了资产负债计量的前瞻性,也充分考虑了政府会计实务的现状。快从考试加kaoshi190获取免费真题题库。
五是构建了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基本准则》要求政府会计主体除按财政部要求编制决算报表外,至少还应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和现金流量表,并按规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同时强调,政府财务报告包括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政府部门财务报告,构建了满足现代财政制度需要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基本准则》带来哪些显著变化?
《基本准则》是政府会计领域一次重大的制度变革,实施《基本准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称单位)财务和会计管理将带来以下显著变化:
一是将进一步规范单位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基本准则》要求按收付实现制对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进行会计核算,按权责发生制对资产、负债、净资产和收入、费用进行会计核算,同时对各个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列示等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明确的标准,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对各项经济业务或事项进行全面、规范地会计处理,不断提升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二是将夯实单位财务管理基础,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实施《基本准则》,有助于单位贯彻落实国家各项预算管理要求,规范收支行为,夯实预算管理的基础,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有助于单位严格落实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全面、真实反映增量和存量资产的状况,夯实单位资产管理的基础,完善控制国有资产流失的管理制度,提高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有助于单位严格落实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增强公共管理意识,实现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促进单位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将准确反映单位运行成本,科学评价单位绩效。《基本准则》要求单位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各项耗费,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等,并要求编
制收入费用表,合理归集、反映单位的运行费用和履职成本,从而有助于科学评价单位耗费公共资源、成本边际等情况,建立并有效实施预算绩效评价制度,提升单位绩效评价的科学性。
四是将全面反映单位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提高单位财务透明度。《基本准则》要求单位在编制决算报告的同时,还要编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和现金流量表在内的财务报告,全面反映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现金流量等。各部门还要按规定合并所属单位的财务报表,编制部门合并财务报告,全面反映部门整体财务状况,并按照规定进行审计和公开。《基本准则》的实施,将显著提升单位财务透明度。
㈢ 中国第一部会计法是什么时候颁布的
我国第一部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于1985年1月21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同年5月1日起施行。
㈣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有何意义
1、制定和颁布新会计准则有何意义?最新会计准则体系已经由财政部颁布并实施,这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中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已经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1992年的“两则两制”改革,实现了我国会计模式的转换。而这次会计准则体系的改革,是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等更深层次上,进一步完善会计规则、规范会计秩序、实现国际趋同,其深度、广度都超过了92年的改革。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与颁布,具有几方面的重大意义:(1)有利于我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或趋同成为必然趋势。中国加入WTO后,企业跨国经营、跨国上市、跨国投资和跨国融资的现象日益增多。要使中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作为商业通用语言的会计必须国际化,其关键之一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这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降低我国企业信息报告成本和融资成本,有利于推进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2)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我国正着力建立和完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本身应包含完善的会计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需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没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贯彻了先进科学的会计理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适合中国国情的会计政策和程序,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提供了制度保证。(3)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一个国家的会计发展水平与一个国家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有着直接关系。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一靠培训,二靠在实践中锻炼。颁布和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必然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将国际上先进的会计理念和先进的会计方法传授给会计人员,无疑有利于会计人员职业水平的提高。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使得会计人员有机会在会计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这些必将对我国会计人员整体职业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㈤ 现在的会计法哪一年颁布的
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根据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会计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审议通过了重新修订的会计法。重新修订后的会计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㈥ 请问,谁知道我国1992年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里的全部内容
企业会计准则(1992)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国务院批准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三十日财政部令第五号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
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应当按照本准则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财务报告。
第三条 制定企业会计制度应当遵循本准则。
第四条 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第五条 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第六条 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帐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第七条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帐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帐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第八条 会计记帐采用借贷记帐法。
第九条 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可以同时使用少数民族文字。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也可以同时使用某种外国文字。
㈦ 、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中国境内的企业应当采用的记账方法是( )。 A、借贷记账法
正确答案】 A
博鹏会计【答案解析】 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都采用借贷记账
㈧ 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什么时候开始的
1992年11月30日
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即基本准则,1993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1993年到1996年
起草了30余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和草案,但没有全部正式颁布实施。
1998年5月
正式加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1998年10月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
1997年5月至2000年
陆续发布13项具体会计准则。
2001年初
发布8项企业会计准则,其中5项准则是对以前准则的修订。
2002—2003年
发布3项新的会计准则和一项修订的会计准则。
2003年
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了换届改组,加快了准则制定的脚步。
2005年6月2日
发布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
2005年6月22日
发布外币折算、分部报告和财务报表列报等3项具体准则草案征求意见稿。
2005年7月19日
发布资产减值、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生物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捐赠与补助和投资性房地产等7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
2005年8月12日
发布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职工薪酬、企业年金、每股收益和所得税等6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
2005年9月21日
发布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等4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
2006年1月4日
发布股份支付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
2006年2月15日
正式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
㈨ 近代会计史第三次变革什么时候开始的
从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这100年间,会计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方法和技术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比如从会计凭证、账簿到会计报表的会计循环理论的形成,货币计价、成本计算等理论方法的出现,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和实施,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加快,促使会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运用,引起会计工作、会计方法的重大变化。20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方企业会计吧传统的会计分离成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使会计从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向事前预测、控制和参与决策转化;随着国际性经济交往的广泛开展,使会计超越了国家界限,成为“国际通行的商业语言”,现代会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20世纪初期,借贷记账法传入我国,随后又引进了英美的会计制度,对改中式簿记,推行现代会计,促进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是我国会计史上的一次变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引进了与此相适应的苏联会计模式,苏联会计模式的引入是对旧中国的会计理论、制度、方法的变革,这是我国会计史上的第二次变革。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会计史上的第三次变革,真正进入高潮的是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是我国会计突破了原有的模式,初步建立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模式,并与国际会计管理靠拢。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快,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发布了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的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特别是家入WTO以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日益迫切,寻妖建立于国际趋同会计准则体系。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以财会字3号文的形式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构建起与我国国情向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新的准则体系由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新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上市公司全面推行,标志着我国的会计事业以进入了全方位高速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综上所述,会计的产生发展进程,本身就是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影响的结果,会计正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指出的那样,“过程越是按照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越是必要”。因此,任何社会要发展经济都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生产力水平越高,人们对经济管理的要求就越高,会计也就越重要。会计的生存和发展,还受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影响和约束,它不仅要求会计必须符合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基本要求,甚至影响到具体的会计实务的处理。各国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都影响和制约着会计活动。
㈩ 建国后至今我国会计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企业是单一所有制形式,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采用的是统收统支体制下的资金平衡会计模式。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没有太多的变化,也没有改变会计报告的体系和会计制度的框架,会计理念更没有什么突破和变化,不存在会计准则制度的原则性变迁问题,因此,本文论述的会计准则制度变迁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方面的变化。不同学者对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会计准则制度变迁过程的划分有不同的观点,有“三阶段说”、“四阶段说”,即使同是分为三阶段或者四阶段,其起止时点划分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无论划分几个阶段,关键是不同阶段除了准则制度有显著变化外,还要有明确的起止标志以利于区分。因此,可把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历程分为国际会计惯例引入学习、国际会计准则学习借鉴、会计制度统一完善、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四个阶段。
(一)国际会计惯例引入学习阶段(1979—1992年)
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1979年颁布的《关于中外合资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终点标志是1992年11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1979年颁布的《关于中外合资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和1985年的《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第一次参照国际惯例设计了会计制度,其规定的会计核算一般要求、会计核算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内容均学习、借鉴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
(二)国际会计准则学习借鉴阶段(1993—2000年)
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1992年颁布的“两则”、“两制”,终点标志是财政部于2000年12月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要求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学习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开始采用会计准则,并结合国情,采取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办法实施“两则”、“两制”。针对“琼民源”等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案,我国于1997年发布了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从1998年起开始实施),到2001年底我国已颁布了16项具体准则,标志着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逐步建立。
(三)会计制度统一完善阶段(2001—2006年)
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自2001年1月1日起《企业会计制度》的正式施行(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并鼓励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执行),终点标志是2006年2月财政部正式发布39项新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实现了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企业的会计制度的统一。2001年颁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颁布《小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会计制度体系。
(四)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阶段(2007年以后)
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从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39项新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一阶段以会计准则全面取代会计制度(除少数准则保持中国特色外),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全面趋同,进一步缩小了我国企业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是中国会计国际化趋同的显著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