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现状
Ⅰ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现状(好的方面,不要不足的)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后的内部控制的现状1.1内部控制的概念演进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业界人士的极大关注。纵观会计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是随着时代的变革、经济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内部管理的需要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定义了内部控制;同样是美国会计师协会在1949年又发展了这一定义;1970年日本会计研究学会也对这一概念做了研究并给出定义;1977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又给了这一概念新的定义。当前,美国COSO委员会关于内部控制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美国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Ⅱ 会计信息化就业前景
前景不错。因为现在的私营企业很多。企业增多的同时,会计也随之增大需求。会计收入很可观。在2000年,已经有统计,会计人才市场已经供大于求。加之这几年注册会计师认证深受从业人员青睐,财会类人员数量激增,这也直接导致了普通财务人员工作越来越难找。而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对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求贤若渴。从上可见,会计专业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在广东,今年第三季度最难找工作的10种工种包括财会人员,两三个人争抢一个职位。但记者同时从几家公司HR那里了解到,目前公司所缺乏的也正是会计,但对职位的定位是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而目前,整个会计人才市场严重供大于求,而企业却从中难以发现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这就造成了会计行业“一头冷一头热”的从业现状。据了解,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颁发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累计突破一千万,达到10558610人。而在这众多的从业者当中,取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数为80567人,约占总数的8%,具有大学本科、专科学历的人数约为518万人,约占总数的49%,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数为33829人,约占总数的3%。记者采访了前程无忧人事管理顾问总监、《人力资本》主编杨勤女士,她对目前国内的会计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做出分析,“从全国来看,目前会计从业人员中,普通的财务人员供大于求,已经呈现出疲软的态势,而高级的会计从业人员却十分短缺。在中国未来的5年里,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会非常短缺,从现在的数据看,缺口达到60%。而从地域上来看,目前大陆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大部分来自香港和海外,很少有内地自己培养的高级会计人才。
内资企业:需求量大,待遇、发展欠佳职业状况:这一块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最大的,也是目前会计毕业生的最大就业方向。很多中小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会计岗位他们需要找的只是“帐房先生”,而不是具有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且,此类公司大都财务监督和控制体系相当简陋。因此,在创业初期,他们的会计工作一般都是掌握在自己的亲信(戚)手里。到公司做大,财务复杂到亲信(戚)无法全盘控制时,才会招聘“外人”记记帐。 有种可能也不排除:你选择的公司具有极大的成长性,你做为元老在公司壮大以后能分到一杯羹。但更多的情况是,你进去的时候是记帐,离开时还是只会记帐,最多能学到简单的财务监管和避税方法,甚至和一些朱总理曾在国家会计学院题词的“不做”的伎俩。 薪资情况:新人月薪绝大部分集中在1500元左右。
外企:待遇好,学得专业职业状况:大部分外资企业的同等岗位待遇都远在内资企业之上。更重要的是,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和方法都成熟,对新员工一般都会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 工作效率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分工细致,而分工的细致使我们在所负责岗位上只能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尽管这种技能非常专业,但对整个职业发展过程不利,因为你难以获得全面的财务控制、分析等经验。 后续培训机会多是外企极具诱惑力的另一个原因。财务管理也是一个经验与知识越多越值钱的职业,而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不同于在学校听老师讲课,它更贴进实际工作,也更适用。 薪资情况:新员工的合理月薪在3000元以上,绝大部分外企能解决员工的各种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
Ⅲ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是怎样的
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目前已日益成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做到真实与公允。然而现阶段,会计信息质量普遍不高,据我国财政部1999年抽查100家国有企业会计报表时,有81家虚列资产37.61亿元,89家虚列利润27.47亿元;而在2000年度对159家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抽查中,资产不实的有147户,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利润不实的有157户,虚增利润14.72亿元,虚减利润19.43亿元。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是会计失信的前提
信息不对称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的乔治.阿克尔洛夫提出的,指的是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具有不相同的信息。我们知道,如果会计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指厂商)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很容易被识破,那么就谈不上会计失信的问题,甚至会计这种职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现实的经济并非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因此信息的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前提。
首先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就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获取时间、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优势。由于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一般是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控制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结果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能出现“道德风险”或进行逆向选择,违反诚信原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其次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我国的会计陷入“囚徒困境”。在不同的会计个体之间,存在三种选择:一个会计主体选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则该会计主体可能获得好处;两个会计主体都选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则可能都受到严厉的处罚;两个会计主体都选择提供真实会计信息,则什么益处都没有。由于信息不对称,结果都选择了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同样在会计人员中,也存在三种选择:一个会计人员执行领导授意做假账,另一个不执行领导授意,则执行领导意图的会计人员可能获得好处;二个都拒绝领导授意,则可能面临一起受到不公正待遇;二个都执行领导授意,共同做假账,大家都得不到好处。结果会计人员在现实生活中更多表现为一起执行领导授意而做假账。结果是制造虚假信息者获得好处的机会大,导致会计信息制造者竞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二)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是会计失信的条件
在日常经济中,我们经常看到会计人员为一分钱的差错折腾半天。会计工作给人们的感觉就是一门非常精确的科学。但事实是会计是一门貌似精确但并不精确的科学。这是因为会计原则或会计标准的选择余地较大,不同的选择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这就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一是会计原则为会计信息虚假提供了操作空间。现代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润来操纵利润;另外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都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二是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越来越宽的选择范围,制造者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或其他会计目的的会计政策,如美国的安然公司就是利用“特别目的实体”(SPE)符合条件可以不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政策,将本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三个SPE排除在合并报表范围外,导致1997年到2000年期间高估4.99亿美元的利润,低估数亿美元的负债,给投资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三是会计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虽然具有客观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
四是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会计造假提供了契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使原有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而新会计政策又不能及时制订及颁布,这就很容易被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的空白来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
(三)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国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会计信誉度低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公司制度缺陷。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因此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现象严重,由于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仍在推进的过程中,许多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其他股东不可能真正意义上对大股东形成约束,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容易成为形式;二是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表现为缺乏必要机制来保障全体董事严格遵守义务,维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董事未能履行诚信义务、不勤勉尽责的现象时有发生,独立的非执行董事缺乏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能力与动力,过分突出董事长的地位和作用,与董事会以集体身份起作用的特征相矛盾;三是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财务、资产、机构、业务上没有实现真正分开,与控股股东之间关联交易不规范,导致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从而造成控股股东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
Ⅳ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现在回过头来看,它既具有时代的特点,又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深化。 一、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特点(一)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渐进性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渐进性是指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一步一步地进行,能改一点就改一点,逐步向进推进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它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实践认识程度的提高逐步进行和完善的。因此它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归纳起来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会计制度从根本上得到突破性的改革。众所周知,我国解放后长期受到苏联会计核算模式的影响,导致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总是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始终打破不了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格局。但随着1993年7月1日实施“两则两制”,即全面实施了《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13个行业的《企业财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从根本上改革了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核算模式。紧接着由于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了新的税收制度,为配合税制改革财政部出台了《增值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消费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和《营业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等办法。这又给我国财务会计核算体制的形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2.《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出台解决了“两则两制”存在的问题。“两则两制”实行了几年以后,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行业会计制度的会计标准不够统一,出现了会计信息的不可比,因此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股份有限公司会计核算,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财政部及时出台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并要求从1998年1月1日起实施,从而初步解决了实行“两则两制”过程中出现新问题。3.《企业会计制度》是我国现阶段比较完善的会计制度。我国2000年1月1日起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与原来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比较,实现了多方面的创新:首先是会计制度体系的创新,它由企业统一会计制度(包括企业会计制度和专门业务核算办法)、小型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组成。这种体系框架体现了共性统一、兼顾个性的原则,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其次是企业自主权的创新,表现在制度中扩大了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提取坏账准备的权限,企业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根据科技发展、环境和其他因素,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企业还可以自行确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和提取比例;第三是谨慎性原则的创新,表现为增加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和项目,企业必须提取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以及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等八项,同时剔除了虚拟资产对会计报表的影响,要求企业对待摊费用在受益期限一年内摊销完毕,对待处理财产损益期末不论是否经过批准,都应计入当年损益;第四个创新是增设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第五是会计信息披露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一方面将会计报表附注纳入了报表,另一方面增加了资产减值明细表等。4.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得到不断深化。一是会计要素得到了重新界定。会计要素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基本框架,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制度》,采用了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理论,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基本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界定,它与199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相比较,是一个显著的进步。如对资产定义,强调了“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一本质特征,把一些沉淀的将来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物资(如开办费、待处理财产损益等)排除在资产之外;同样,对于负债的定义,也强调了“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个本质。二是重新规范了会计报表体系。在会计改革的过程中,会计报表体系也是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起初采用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后来调整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现在实行了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分配表的基础上,增加了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等报表,同时还对报表的内容和格式进行了调整。(二)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整体性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整体性是指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既纳入了法律的轨道,又兼顾了其他方面的会计改革,形成了立体性的会计改革态势。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改革形成了自己的法规体系,它是由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三个层次组成的。会计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规范会计法律关系的会计法律规范,新修订后的会计法,与原则的会计法相比较,发生了诸多方面的变化,它突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质量的立法宗旨,确立了会计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职能作用,突出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进一步完善了会计记账规则,强化了会计监督制度;实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加大了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惩治力度,增强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根据会计法所作出的操作性规定,它由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两个部分组成,基本会计准则是对会计核算所作出的原则规定,具体会计准则是对会计核算所作出的具体规定。会计制度是由财政部或国务院有关部门会同财政部制定的具体核算办法。二是我国的会计改革,在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也进行了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改革,首先,1997年颁布实施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8年又颁布实施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这些制度简称为“一则三制”。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重新构架了其会计核算体系。把原来由总预算会计和单位(包括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预算会计两大部分组成的体系改造为由财政总预算会计、事业单位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基本建设拨款会计以及参与国家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收入征解会计等组成的预算会计体系。 (三)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适用性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适用性是指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是在总结长期会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吸收国外的先进核算方法的同时进行的,在改革的过程中,既注意与国际会计相协调,又兼顾到我国的会计历史文化,会计改革的内容和结果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一是在现阶段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同时并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由于会计制度在我国已经流行了五六十年,它在会计人员中有着根深蒂固的社会基础,因此,我国会计人员比较习惯于接受它、运用它,并一直把它作为可靠的会计实务工具。二是由于会计准则是比较原则的,根据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现状和文化习惯,国家在颁布会计准则的同时,也配套发行了会计准则指南和讲解,并列举了相应的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帮助广大会计人员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掌握会计准则,使他们具体操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二、财务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一)财务会计制度实施未到位经过十多年的改革,虽然已经初步形成我国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包括会计准则特别是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但是在实施起来与制定制度的初衷相悖,无论是从实施制度的量上还是在实施制度的质上都大相径庭。从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的实施的量上看,无论是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还是发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在实施范围上都存在着局限性。就具体会计准则而言,虽然到目前为止,财政部已相继出台了近20项,但大多数的具体会计准则只是在上市公司中实施,只有极少数是在所有的企业中普遍施行,说明具体会计准则实施的广泛性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财政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1月1日起只在股份有限公司实施,2002年1月1日起又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实施,根据财政部发出《关于国有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财务政策问题的通知》精神,对国有企业来说,实施《企业会计制度》的时间要求更加比较宽松,允许从2002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逐步推行。2001年财政部发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也是暂时在上市的金融企业实施。由此可见,已经出台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实施的面是比较窄的。从财务会计制度实施的质上看,由于现在在岗的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会计改革的要求,其实际水平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有相当部分的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实务做出职业判断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对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的实施会出现打折扣的现象。(二)财务会计制度的执法力度不够国家制定财务会计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统一会计核算标准和规范会计核算行为。而在执行财务会计制度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企业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从大局出发,及时地向社会公众公布真实的有效的会计信息。但是在实际会计实务中,也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的虚假行为,资产计量不实,虚增资产,夸大利润的现象屡禁不止。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恶习,不能不说与我们的执法力度不够有关,往往是发现问题后只是要求进行调账或给予轻微的罚款了事,甚至有的还不了了之,没有给予肇事者重击。市场经济运行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经济运行主体的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博弈的过程,如果监管者监督和处罚的力度大于造假者的造假行为,使造假成本远远大于其所得的利益,造假行为将会大为减少;反之,如果造假者的手段高明,监管者缺乏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予以制止,造假行为将会越来越盛行。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应当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单位负责人、当事人追究其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执行财务会计制度环境,保证财务会计制度落到实处。(三)把握财务会计制度存在偏差统一的会计标准,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是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要实现会计改革的目标,关键是要认真贯彻实施。但是,由于我国的会计人员数量庞大,专业水平不是很高,层次也比较复杂,因此在理解和执行财务会计制度时往往会出现偏差,一些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实务操作时与制度要求不一致,甚至有的会计人员为了某种目的而滥用会计法规赋予的各种会计标准,有意扩大开支标准,这都是不符合会计改革的要求的,也是对提高会计质量极为不利的。
Ⅳ 会计信息的现状有哪些
会计信息真实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外几种有代表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综述
(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研究成果
IASC提出了可理解性、相关性、重要性、可靠性、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完整性、可比性、效益和成本等质量特征。而把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作为四个主要质量特征,把及时性、效益和成本、公允表述等作为限制因素。
(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研究成果
FASB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应具备的首要质量特征,相关性由预测值、反馈值和及时性构成,可靠性由可核性、中立性和反应真实性构成。次要和交互作用的质量特征是可比性和一致性。提供会计信息还受到普遍性约束条件——“效益>成本”以及承认质量的起端——“重要性”的约束。
(三)英国会计实务准则公报(SSAPS)的研究成果
SSAPS将会计信息质量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首要特征是重要性;二是主要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实质性、完整性、客观性和稳健性从属于可靠性;三是次要特征主要是指可比性(含一贯性)、可理解性、成本效益原则等。
(四)我国的研究成果
目前,我国官方文件并未规范“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定义。只在2007年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第十二条到第十九条规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即真实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等八项特征。理论界也未形成适应性强、公认度高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Ⅵ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现状
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不过目前一些企业根本就没有相关的鬼狐啊,并且也无法进行管理体制的调整,因此这也就造成了这些企业的发展速度比较慢,同时企业内部问题很多,很大一部分的精力被放在了企业内部问题的解决上,而不是企业的发展上 。而另外的一些企业虽然做了相关的控制规划,但是不能理解内部控制的灵活性,因此无法发挥内部控制的相关效能,使得企业的内部沟通性变差,很不利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不仅仅不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而且还会对相关的企业决策造成很大的影响。
内部控制策略
(一)应用联动监控机制
联动监管机制简单来讲就是建立一个联动的管理关系网络,这样可以对企业各个部门的财务数据进行调查分析,这样不但提高了整个会计管理的效率而,且也强化了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对接以及交流,使得管理效率也会大幅度的提升。而且通过联动监控机制还可以企业财务运转过程中的一些漏洞进行发展,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处理,这可以有效提高制度的完善性。
(二)健全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体系这可以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效率,当然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首先就需要对相关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行提升,可以利用培训来提高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这可以提高相关制度的落实效率。其次,还需要建立良好的风险评估平台,这有利于体系的内部控制,对于提高企业整体内控效率具有非常大的效能,一般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上。
(三)加强内部监督
信息化这已经成为会计管理的趋势,因此内控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本身就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化管理意识,然后再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相关内控制度的编制,这样才可以将相关的操作进行落实 。同时利用制度以及标准就可以对企业内部的监督工作进行强化,有助于内控工作效率的提升,进而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良好的优势。
(四)实行定额管理
实行定额管理,简单来讲就是对营业额进行确定,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资金回笼力度,进而避免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造成的财务风险。当然对于财务方面进行创新,这需要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一次管理层应该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对于企业管理效率以及质量有很好的提升作用,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的数据安全问题。所以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起来也将会计相关数据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如果这些数据出现问题那么对于企业的发展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内部控制理念,然后对相关人员进行培养,并且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这样才可以及时地发现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问题,然后针对性地解决,这样会促进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更具时代化,不断地进行更新,促进企业的发展可持续性。
锦绣·上旬2021年1期
Ⅶ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现状 急求
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层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只是简单的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会计电算化,只是利用计算机对会计数据的简单处理,只是使会计人员减轻工作量,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的工具,因此,虽然企业发展了,其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管理手段和措施也没有多大的变化,有些领导甚至认为,企业己经实现会计电算化就够了,没必要再实现会计信息化,所以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不够重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2、企业缺乏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
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会计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对相应的会计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大大提高,不仅要求他们要具有较高的会计业务处理技能和管理能力,而且还要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计算机的基本维护技能以及解决实际工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从我国人才供给调查报告来看:我国中低层财会人才供给饱和,甚至过剩,而高尖端信息技术与会计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却极度缺乏,供不应求。具体体现在会计领域,即能够完成手工记账式的人才比比皆是,而真正能够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会计界,能够满足会计信息化需要,推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人才却十分欠缺。因此,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3、会计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未能有机结合
实现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性,这就要求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一体化,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还有一部分企业由于管理意识不到位,资金短缺、人员缺乏、业务链脱节等原因使财务软件大多只在财务部门使用,致使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不能共享,不仅造成横向上不能与银行、税务等部门信息共享,纵向上不能与客户、供应商及时沟通,而且与企业内部业务部门也没有很好的连接,不能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从而影响企业会计信息化实现的进程。
4、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
(1)会计信息化数据安全控制存在问题
第一,保密性差。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经济业务均记录在纸张上,所有的数据都以纸张为载体,纸质原件的数据若被修改,很容易辨认出修改线索和痕迹,从而使非法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可被挽救,但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以磁性介质作为信息载体,存储在计算机磁盘上的数据容易被修改,甚至能不留下痕迹地被修改。另外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也使得对会计信息档案的复制窃取变得更加容易且不易发现,同时,大部分会计软件都没有对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加密,简单的复制数据库文件即可很轻易的获得会计信息化档案资料。
第二,安全稳定性差。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计算机病毒日益猖獗。会计信息化档案是以文件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上的,当前的计算机病毒不仅可以破坏数据和网络通信功能,而且可以从被感染的计算机中获取系统控制权,直接将档案文件通过网络发送给病毒的支配者或监控计算机的硬件设备。不仅如此,随着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病毒感染率正在日益提高,感染途径也从以前的存储介质传播发展到现在的在网络上传播,同时,大量的专用病毒和间谍软件的出现对会计信息化数据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2)企业授权方式的改变,会使得某些内控制度失效
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每一项会计业务的每个环节都由有相应管理权限的责任人的签名或者是盖章,这种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作弊。而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中,系统授权方式是主要是口令授权,通过绕过财务软件的关卡,可以打开计算机财务数据库进入财务报表等系统。同时,业务人员的口令不像印章那样由专人保管,一旦口令被人偷看或窃取,便会带来巨大的隐患。
(3)内容控制的程序化,增加了差错的反复性和严重性
手工会计系统中数据处理环节分散于多个部门、多个员工,一个部门或人员的差错往往可以在下个环节发现和纠正。所以,一般情况下一定时间内差错重复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会计信息化环境中,数据处理程序化、自动化、集中化,使得处理结果一旦发生错误,往往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造成多种数据文件、账薄及整个系统的会计数据失真,并且可能使系统出现反复性差错。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信息化程度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从早先的MRP,到目前逐渐深入和扩展的ERP,再到方兴未艾的电子商务,组成了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大致历程。 现状(一)内部资源相对丰富企业信息化既受到企业内部资源的限制,同时也受到企业外部基础设施的制约。从目前情况看,企业内部资源相对来讲已不再是信息化的瓶颈,而外部基础设施却明显不足。 从硬件资源看,CCID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中台式机、打印机的拥有率几乎为100%,服务器的拥有率也超过了50%。大型企业中有近4成的企业电脑拥有量在100台以上,并且预购率仍然很高,这说明台式机已从耐用品逐渐演变为易耗品。 。 在网络建设方面,目前已有近一半的企业拥有局域网,对于暂时没有局域网的企业,表示未来三年内会建立自己局域网的逾4成。在外部网建设方面,贸易企业的外部网拥有率较高(35.1%),其次是石油、电子企业,上述三行业的外部网建设好于其他行业。在所调查的企业中,33.8%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和独立域名。 从软件资源看,目前,企业所拥有的软件资源主要集中在操作系统、系统维护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和财务软件等基础软件上。 在软件资源中,微软的操作系统、Office、中间件,用友的ERP、CRM、财务管理软件,HP的网管软件的渗透率较高。 但是,目前我国Internet国际端口少、带宽不够,已经影响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我国Internet国际端口只有5个,带宽仅为351M,已适应不了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需要。 (二)信息水平不太平衡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之一就是建设企业核心的业务管理和应用系统。CCID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只有10%左右实施了ERP和CRM方案,6%左右实施了SCM方案,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以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的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很少。 与此同时,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极不平衡。首先是地区差异明显。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观念先进,对外交流畅通,企业信息化进程较快,基础设施建设、参与电子商务的程度以及企业的认知度等方面都明显好于其他地区,其中:南京、沈阳、上海、深圳、重庆、武汉等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较好。其次是行业差异明显。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行业特点、目前及入世后将会面临激烈的竞争有关。第三是大中小企业差异明显。 总体而言,企业拥有电脑数量的多少、网络建设情况、企业信息技术人员的平均拥有量、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与未来参与的可能性等方面都和企业的规模成正比,大型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 (三)电子商务刚刚起步CCID调查显示,汽车行业、电子行业、贸易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遥遥领先,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5.1%、32.3%和29.7%。未来一年内,25.0%的食品企业表示将考虑参与电子商务,而45.0%的建材企业表示较长时间内都将维持现状,不会考虑电子商务。(目前,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仅仅为22.3%,并且未来参与电子商务的积极性明显不高,企业未来1年参与电子商务的可能性仅为13.7%。在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中,网上查询、网上发布信息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分别达到72.9%和71.4%,但是在供应链集成、网上支付、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其中,网站有在线支付功能的不到1/3,利用互联网进行过集团采购的只有1/7。 目前我国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信息系统在企业定位不明确,不少企业将之视为可有可无或仅仅是显示自己实力的东西,不清楚信息化对自己的企业意义何在,有些企业认为只要使用计算机,使用网络就可带来高效率,不考虑管理、业务和技术的配套发展,只是生搬硬套把业务搬上计算机系统。 CCID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产品宣传、知名度提高等较低的层面上,缺乏对电子商务的深刻认识。因此,更新观念,明确认识迫在眉睫。 事实上,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买设备、建网络,信息化建设是由硬件建设和应用工程两部分组成的。硬件建设是基础,应用才是根本目的。借助于企业信息化,企业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信息流得以顺畅地在企业内部流动;通过整合市场供应链的各类信息,可以提高企业的采购、生产、库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的流水化作业能力,能够通过信息共享获得大量的新技术研发信息,及时确定自己的产品技术创新方向,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 中国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离不开物流基础的进步和完善,但是,我们知道,物流产业是工业化高级阶段的产物,然而,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物流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这大大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在积极倡导“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物流产业,加速企业信息化进程。 (四)市场环境亟待培育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现货市场、有形市场还不完善,企业信用较差,缺乏配套的信息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系统和控制保障,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商务对企业不可能有很大的吸引力。CCID调查显示,56.3%的企业认为政府应制定相关法规,规范行业,进行宏观调控、加强监督,同时发展基础设施,提高硬件水平,加快培育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市场环境。目前我国对引进的信息技术和产品的中文说明缺乏强制性措施,影响到企业的应用与管理。此外,有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盲目求大、求全,信息化建设的项目能力闲置、信息资源浪费等,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急需解决的问题。 CCID调查还显示,32.8%的企业认为社会环境尚未成熟是目前未参与电子商务的原因,其中,信用问题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目前电子商务活动主要是基于信誉较好的企业间展开的,因此交易量非常有限。如何扩大电子商务的交易范围、降低交易成本是企业一直关心的问题。大力发展信用中介组织,建立社会信用机制,将成为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途径。
Ⅷ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信息化程度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从早先的MRP,到目前逐渐深入和扩展的ERP,再到方兴未艾的电子商务,组成了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大致历程。
现状
(一)内部资源相对丰富
企业信息化既受到企业内部资源的限制,同时也受到企业外部基础设施的制约。从目前情况看,企业内部资源相对来讲已不再是信息化的瓶颈,而外部基础设施却明显不足。
从硬件资源看,CCID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中台式机、打印机的拥有率几乎为100%,服务器的拥有率也超过了50%。大型企业中有近4成的企业电脑拥有量在100台以上,并且预购率仍然很高,这说明台式机已从耐用品逐渐演变为易耗品。 。
在网络建设方面,目前已有近一半的企业拥有局域网,对于暂时没有局域网的企业,表示未来三年内会建立自己局域网的逾4成。在外部网建设方面,贸易企业的外部网拥有率较高(35.1%),其次是石油、电子企业,上述三行业的外部网建设好于其他行业。在所调查的企业中,33.8%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和独立域名。 从软件资源看,目前,企业所拥有的软件资源主要集中在操作系统、系统维护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和财务软件等基础软件上。 在软件资源中,微软的操作系统、Office、中间件,用友的ERP、CRM、财务管理软件,HP的网管软件的渗透率较高。
但是,目前我国Internet国际端口少、带宽不够,已经影响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我国Internet国际端口只有5个,带宽仅为351M,已适应不了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需要。
(二)信息水平不太平衡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之一就是建设企业核心的业务管理和应用系统。CCID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只有10%左右实施了ERP和CRM方案,6%左右实施了SCM方案,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以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的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很少。
与此同时,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极不平衡。首先是地区差异明显。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观念先进,对外交流畅通,企业信息化进程较快,基础设施建设、参与电子商务的程度以及企业的认知度等方面都明显好于其他地区,其中:南京、沈阳、上海、深圳、重庆、武汉等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较好。其次是行业差异明显。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行业特点、目前及入世后将会面临激烈的竞争有关。第三是大中小企业差异明显。
总体而言,企业拥有电脑数量的多少、网络建设情况、企业信息技术人员的平均拥有量、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与未来参与的可能性等方面都和企业的规模成正比,大型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
(三)电子商务刚刚起步
CCID调查显示,汽车行业、电子行业、贸易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遥遥领先,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5.1%、32.3%和29.7%。未来一年内,25.0%的食品企业表示将考虑参与电子商务,而45.0%的建材企业表示较长时间内都将维持现状,不会考虑电子商务。(目前,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仅仅为22.3%,并且未来参与电子商务的积极性明显不高,企业未来1年参与电子商务的可能性仅为13.7%。在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中,网上查询、网上发布信息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分别达到72.9%和71.4%,但是在供应链集成、网上支付、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其中,网站有在线支付功能的不到1/3,利用互联网进行过集团采购的只有1/7。 目前我国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信息系统在企业定位不明确,不少企业将之视为可有可无或仅仅是显示自己实力的东西,不清楚信息化对自己的企业意义何在,有些企业认为只要使用计算机,使用网络就可带来高效率,不考虑管理、业务和技术的配套发展,只是生搬硬套把业务搬上计算机系统。 CCID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产品宣传、知名度提高等较低的层面上,缺乏对电子商务的深刻认识。因此,更新观念,明确认识迫在眉睫。 事实上,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买设备、建网络,信息化建设是由硬件建设和应用工程两部分组成的。硬件建设是基础,应用才是根本目的。借助于企业信息化,企业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信息流得以顺畅地在企业内部流动;通过整合市场供应链的各类信息,可以提高企业的采购、生产、库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的流水化作业能力,能够通过信息共享获得大量的新技术研发信息,及时确定自己的产品技术创新方向,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 中国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离不开物流基础的进步和完善,但是,我们知道,物流产业是工业化高级阶段的产物,然而,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物流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这大大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在积极倡导“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物流产业,加速企业信息化进程。
(四)市场环境亟待培育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现货市场、有形市场还不完善,企业信用较差,缺乏配套的信息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系统和控制保障,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商务对企业不可能有很大的吸引力。CCID调查显示,56.3%的企业认为政府应制定相关法规,规范行业,进行宏观调控、加强监督,同时发展基础设施,提高硬件水平,加快培育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市场环境。目前我国对引进的信息技术和产品的中文说明缺乏强制性措施,影响到企业的应用与管理。此外,有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盲目求大、求全,信息化建设的项目能力闲置、信息资源浪费等,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急需解决的问题。 CCID调查还显示,32.8%的企业认为社会环境尚未成熟是目前未参与电子商务的原因,其中,信用问题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目前电子商务活动主要是基于信誉较好的企业间展开的,因此交易量非常有限。如何扩大电子商务的交易范围、降低交易成本是企业一直关心的问题。大力发展信用中介组织,建立社会信用机制,将成为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途径。
Ⅸ 会计信息化发展前景
一、前言
对于会计工作而言,信息化是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结合会计工作实际,会计工作对准确性和高效性要求较高,为了满足这两个要求,会计工作不只要做好基础数据的记录和处理,还要在整个流程对具体工作程序进行优化,并用信息化理念指导会计工作,使会计工作能够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工作准确性和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随着当前会计工作信息化的发展,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会计工作发展,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目前来看,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指导会计工作的重要理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也比较全面,正从单一的信息化理论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结合会计信息化发展实际,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综合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全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的综合,把各种相互联系的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分支学作为一个总体进行研究,研究它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学体系等。
会计信息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会计工作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当前的发展中,会计信息化已经逐渐成为会计工作理论的综合体,对会计工作理论的起到了一定的概括作用,保证了会计工作质量,使会计信息化程度有所提高,对会计信息化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对分类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的综合,把各种分支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中性质相近的作为一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体系划分为不同的学群(类)进行研究。
在会计工作中,由于会计工作包含方方面面的信息,因此会计信息化也相对复杂一些。基于会计工作的现实需要,以及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会计信息化将会把各种分类的会计信息化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综合的发展趋势,保证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质量。目前俩看,分类会计信息化的综合趋势越来越明显。
3.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比较的综合,将性质相近或相同的几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如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与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发展比较研究。
对于会计信息化而言,如何将性质相近的几门会计信息化发展进行比较研究,成为了保证会计信息化发展质量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一现实需要,在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对会计信息化发展比较的综合,是会计信息化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的重要体现。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综合化发展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
三、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向细化方向发展
知识经济在扩大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领域的同时,也深化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内容。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从实际出发,探讨适应经济高速发展、技术进步和加强经济管理需要的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分支学。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内容的深化,既是适应客观需要的过程,也是人们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内容提高认识的过程。
从当前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来看,作为支撑会计发展的重要理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已经从宏观的层面向细化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更加注重技术的影响力
在会计信息化发展中,从细节方面出发,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关键,为了保证信息化技术能够对会计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对细节更加重视,对技术影响力的重视程度更高,目的是使信息化技术能够成为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实效的重要手段,进而满足会计工作需要。
2.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更加注重技术的实际应用
会计信息化的本质除了理论的指导之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关键内容。考虑到会计信息化发展实际,在细节层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了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从这一角度出发,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对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会计工作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
3.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更加注重技术的应用实效
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会计工作方式,对会计工作的效果和实效性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推动了会计工作的发展。从细节层面来看,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技术的应用效果,重视细节层面中技术应用带来的实效,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有所加深。所以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在细节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
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向边缘化方向发展
客观世界是一个大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各种子系统及其次系统,都有机地相互联系,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的联系性,为各种信息化的发展的融合提供了客观的可能。进入21世纪,会计信息化的融合发展趋势将更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