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責任會計的原則有哪些
『壹』 簡述建立責任會計制度應遵循的原則。
(1)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2)可控性原則;(3)統一性原則;(4)激勵原則;(5)反饋原則。
『貳』 會計的基本原則
企業會計要素分為六大類,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其中,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項會計要素主要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收入、費用和利潤三項會計要素主要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
動態要素:
收入、費用、利潤
靜態要素: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事業單位會計要素分為五大類,即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支出。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叄』 會計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會計有以下十三個基本原則:
(一)真實性(客觀性)真實性原則:指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地反映經濟業務、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做到內容真實、數字准確、資料可靠。
(二)實質重於形式原則: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
(三)相關性:相關性原則是指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四)一致性:一致性原則是指會計處理方法前後各期應當一致,不得隨意變更。
(五)可比性:可比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六)及時性:及時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保證會計信息與所反映的對象在時間上保持一致,以免使會計信息失去時效。
(七)清晰性:清晰性原則是指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都應當清晰明了,便於理解和利用,能清楚的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來龍去脈及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八)權責發生制: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權責發生製作為會計確認的時間基礎,即收入或費用是否計入某會計期間,不是以是否在該期間內收到或付出現金為標志,而是依據收入是否歸屬該期間的成果、費用是否由該期間負擔來確定。
(九)配比性:收入與費用配比原則是指收入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配比。
(十)實際成本:實際成本原則,亦稱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項財產物資應當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物價如有變動,除有特殊規定外,不得調整起賬面價值。
(十一)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原則是指在會計核算中合理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
(十二)謹慎性:謹慎性原則是指在有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判斷時,保持必要的謹慎,不抬高資產或收益,也不壓低負債或費用。
(十三)重要性:重要性原則是指在選擇會計方法和程序時,要考慮經濟業務本身的性質和規模,根據特定經濟業務對經濟決策影響的大小,來選擇合適的會計方法和程序。
會計基本前提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3)建立責任會計的原則有哪些擴展閱讀:
會計原則是會計工作的指導性規范。對財務會計基本規律的概括與總結。比如穩健性原則、重要性原則等。實際工作中,會計原則常與會計准則相混用。
美國先使用「會計原則」,後流行「會計准則」。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客觀過程,即美國的會計規范經歷了從「有限的、指導性」的規范(會計原則)發展成「數量可觀的指導性和技術性並重」的規范(會計准則)。
會計核算處處體現著成本效益原則。為什麼有代理記賬,這是因為老闆不願承擔會計人員的人工成本。為什麼會有一次攤銷法,這是因為精確地計量造成了人工浪費。
為什麼有實地盤存制,因為失控帶來的損耗無足輕重。行止於不劃算,成本效益原則不應只是體現在會計核算上,而應該作為財務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
謹慎性用好了是穩健,用壞了是保守。謹慎性原則在流程建設中易走極端,導致防衛過當。漫長的審批流程,級級匯報的責任體系都是謹慎性原則濫用的體現。
謹慎性原則往好了說是為防範風險,往壞了說是抓不住關鍵與重點。謹慎性原則濫用的後果是加劇運作成本,降低運作效率。
形式與實質哪個更重要,會計准則要求實質重於形式。但審計與稅務稽查好像更關注形式,如稅務以票控稅,審計強調內控流程。試想沒有形式的合規,遑論實質的正義。即便實質有瑕,只要形式無恙,大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書不可盡信,實際工作中,會計形式未必輕於實質。
企業有獨資、合夥和股份公司三種形式。
會計主體的三個條件:⑴具有一定數量的資金;⑵進行獨立的生產經營活動或其他活動;⑶實行獨立決算。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第四條規定,「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為對象,記錄和反映企業本身的各種生產經營活動。」
『肆』 根據建立責任會計制度和責任中心的基本原則,指出以上的設想在實際中是否可操作哪些設想有明顯的錯誤
1、總經理應具體負責會計制度的建立與完善,董事長把公司大局即可。
2、會計制度只是全面質量管理(QC)的一部分。
3、指定專人可以,但不能無由的承擔經濟責任。
4、執行預算中發生的問題應立即向企業全面預算管理委員會匯報。
5、內部轉移價格需通照各相關業務部門。
6、可以。
7、運行成本。
8、利潤與投資應該合並在一個部門。
9、考核應以投入產出比來衡量。
10、可以。
『伍』 建立責任會計的程序有什麼要求
責任會計是企業管理的有效制度之一。
財政部在《會計改革與 發展 綱要》中提出:要建立起以責任會計為主要形式的會計管理體系。為了促進 現代 企業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加強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提高現代企業的管理 科學 水平,有必要建立一套比較健全的責任會計制度,以適應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實現最佳 經濟 效益和 社會 效益。(管理會計師初級上海管理辦公室整理)
一、現代企業制度迫切需要建立責任會計。
二、責任會計制度要體現「人本管理」。
三、責任會計制度應以資金管理為中心,以成本管理為基礎。
四、結合目前企業情況,責任會計在實施中應把握的幾個 問題 。
1、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千差萬別,管理水平高低不一,建立責任會計必須因廠制宜,注重實效,不能生搬硬套,搞一個模式。
價值指標與實物指標都可作為對責任單位考核的責任目標,不要強求一律。例如對班組考核採用實物量指標,職工看得見,摸得著,容易核算。責任會計的模式可與企業的分部相結合,明確各自的管理目的及職責。可以將財務會計與責任會計結合核算,也可以分別核算,主要應考慮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及會計人員素質,並以保證正常的財務會計核算為原則。
2、可將各生產車間、部室劃小核算單位,模似市場核算,走獨立核算之路。為了使企業能適應市場 經濟 需要、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可劃小核算單位,使企業內各生產車間、部室成為企業內部獨立核算單位,各車間、部室之間的勞務加工都以貨幣結算,月終由成本中心走向利潤中心,充分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與聰明才智,激勵廣大職工,以主人翁姿態出現,人人學會算帳,人人都關心經營。
3、要先試點,後推廣,成熟一個鞏固一個,不要全面鋪開,急於求成。先在輔助生產車間或生產經營管理好的車間實行,這樣可以比較快地見到實效,然後再全面推廣。
4、兼任會計的實施必須與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緊密結合。經濟責任制是責任會計的前提條件,而責任會計是經濟責任制的基礎和支柱。責任會計必須以經濟責任制確定的責任目標控制體系為依據,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實現資金、成本、利潤的目標,否則會使責任會計失去重要的依據。按照經濟責任制規定的各級責任單位組成的縱橫交叉 網路 ,可使責任會計有一個嚴密的核算和考核體系和合理的獎懲分配體系。責任會計在對生產經營過程的控制、核算中,發現問題,可提出建議,有助於進一步完善經濟責任制和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5、要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素質。責任單位核算員的素質和隊伍的相對穩定是建立責任會計的一個重要因素。
『陸』 責任會計中確定責任成本的最重要的原則是
在設計責任會計制度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准則:
(1)責任主體原則。使各級管理部門在充分享有經營決策權的同時,也對其經營管理的有效性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按各級管理部門設置相應的責任中心建立責任會計的核算。
(2)可控性原則。對各責任中心的業績考核與評價,必須以責任中心自身能夠控制為原則。如果一個責任中心,自身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可實現的收入或發生的費用,也就很難合理地反映其實際工作業績,從而也無法做出相應的評價與獎懲。
(3)目標一致原則。當經營決策權授予各級管理部門時,實際上就是將企業的整體目標分解成各責任中心的具體目標。必須始終注意與企業的整體目標保持一致,避免因片面追求局部利益而損害整體利益。
(4)激勵原則。要求對各責任中心的責任目標、責任預算的確定相對合理。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目標合理、切實可行。二是經過努力完成目標後所得到的獎勵與所付出的努力相適應。(5)反饋原則。必須保證以下兩個信息反饋渠道的暢通:一是信息向各責任中心的反饋,使其能夠及時了解預算的執行情況,以便採取有效措施調整偏離目標或預算的差異;二是向責任中心的上級反饋,以便上級管理部門做出適當反應。
(6)重要性原則。注意在全面中突出重點,注意成本效益性。
『柒』 會計原則有哪些
會計原則有以下:
財務會計的一般原則是指對財務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作出規定,是對財務會計核算基本規律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准則將財務會計的一般原則歸納為:客觀性、實質重於形式、相關性、可比性、一貫性、及時性、明晰性、權責發生制、配比、謹慎性、歷史成本、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和重要性等13項原則。
客觀性原則
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會計核算的客觀性包括真實性和可靠性兩方面的意義。真實性要求會計核算的結果應當與企業實際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相一致;可靠性是指對於經濟業務的記錄和報告,應當做到不偏不倚,以客觀的事實為依據,不受會計人員主觀意志的左右,避免錯誤並減少偏差。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因此,必須做到內容真實、數字准確和資料可靠。
實質重於形式原則
是指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在實際工作中,交易或事項的外在法律形式並不總能真實反映其實質內容。為了使會計信息真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就不能僅僅依據交易或事項的外在表現形式來進行核算,而要反映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違背這一原則,可能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會計核算上將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設備作為固定資產入賬就是這個原則的具體體現。
相關性原則
亦稱有用性原則,是指企業會計提供的信息應當能夠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會計信息與使用者的決策密切相關,表現在提供的會計信息能幫助決策者預測未來,把握可能的結果,從而改善當前的決策;同時,提供的會計信息也能為決策者證實過去的決策產生的結果,從而修正或堅持原來的決策。因此,在會計核算中應堅持這一原則,在收集、加工、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的過程中,充分考慮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一貫性原則
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前後各期應當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如有必要變更,應當將變更的內容、變更的累積影響數,以及累積影響數不能合理確定的理由等,在會計報表附註中予以說明。在會計核算中,經常會出現相同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有多種辦法可供選擇,例如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有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和個別認定法等,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也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數總和法、雙倍余額遞減法等,企業可以在會計准則或制度允許的范圍內選擇使用。但是,在一般情況下,企業一經選定某一種方法,就不得隨意變動,如果企業在不同的會計期間採用不同的會計核算方法,將不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理解,不利於會計信息作用的發揮。當然也不是說企業所選擇的會計核算方法不能做任何變更,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企業也可以變更會計核算方法,並在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中作相應披露。在會計核算中遵循一貫性原則,有利於提高會計信息的使用價值,可以防止某些企業和個人利用會計方法的變動,在會計核算上弄虛作假,粉飾財務會計報告。
可比性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口徑一致、相互可比。這一原則不僅要求不同企業之間的會計信息要具有橫向的可比性,而且要求同一企業的不同時期的會計信息要具有縱向的可比性。不同的企業可能處於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經濟業務發生於不同時點,為了保證會計信息能夠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便於比較不同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項,就應當採用相同的會計處理方法。
及時性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不得提前或延後。對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會計信息與決策的相關性不僅表現在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而且表現在會計信息時效性上,過時的會計信息對決策者的使用價值就會大大降低,甚至無效。在會計核算中,堅持這一原則就是要求及時收集會計信息、及時對會計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及時傳遞會計信息,以滿足各方面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
明晰性原則
亦稱可理解性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清晰明了,便於理解和利用。對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首先要能弄懂財務會計報告反映的信息內容,才能加以利用,並作為決策的依據,因此,明晰性是會計信息質量的首要要求。明晰性原則就是要求會計核算提供的信息應當簡明、易懂,能簡單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能為大多數使用者所理解。在會計核算中只有堅持明晰陛原則,才能有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准確、完整地把握會計信息的內容,從而更好地利用。
權責發生制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都不應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權責發生制以權利取得和責任完成作為收入和費用發生的標志,有助於正確計算企業的經營成果。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准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過程中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的一種收入和費用的確認方法被稱之為收付實現制,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現金作為確認收入和費用的依據。目前,我國的行政單位採用收付實現制,事業單位除經營業務採用權責發生制外,其他業務也採用收付實現制。
配比原則
是指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收入與其成本、費用應當相互配比,同一會計期間內的各項收入和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在該會計期間內確認。根據收入與費用的聯系方式,收入與費用的配比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根據收入與費用之間的因果聯系進行直接配比,如主營業務收入與主營業務成本相配比,其他業務收入與其他業務成本相配比;二是根據收入與費用項目存在的時間上的一致關系,將某些與特定的收入項目沒有存在明顯的因果關系的費用項目,如廣告費、辦公費和經理人員工資等,與發生在同一期間的收入相配比。在會計核算中遵循配比原則,就是要求一個會計期間內的各項收入同與其相關聯的成本、費用,應當在同一會計期間內進行確認、計量並登記入賬,藉以計算確定該期的損益。
實際成本原則
亦稱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項財產在取得時應當按照實際成本計量。其後,各項財產如果發生減值,應當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准備。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另有規定者外,企業一律不得自行調整其賬面價值。企業在會計核算上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項目的計量,應當基於交易或事項的實際交易價格或成本,這主要是因為實際成本具有客觀性,便於查核;同時實際成本數據的取得和確定也比較容易。堅持實際成本原則能使會計核算資料具有客觀性和可靠性。但是,如果企業的資產已經發生了減值,其賬面價值不能反映其未來可收回金額,企業就應當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准備。
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合理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效益僅及於本年度(或1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於幾個會計年度(或幾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是指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發生,應從當期已實現的收益中得到補償的支出;而資本性支出是指為當期、主要是為以後會計期間收入的取得而發生,應由今後若干會計期間的收益來補償的支出。這一原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中將兩類不同性質的支出區分開來,對於收益性支出,應計入當期損益,並在利潤表中反映,以正確計算當期經營成果;對於資本性支出應列入資產,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根據其與以後各期收益的關系,將其價值分攤到以後各會計期間,以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如果企業將原本應計入資本性支出的計入了收益性支出,就會低估當期資產和收益;反之,則會高估當期資產和收益;所有這一切,都不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正確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影響其正確決策的作出。
謹慎性原則
亦稱穩健性原則,或稱保守主義,是指某些會計事項有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可供選擇時,應盡可能選擇一種不致虛增賬面利潤、誇大所有者權益的方法為準的原則。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但不得設置秘密准備。遵循這一原則,要求企業在面臨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職業判斷並處理會計事項時,應當保持必要的謹慎,充分估計風險和損失,不高估資產或收到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對於預計會發生的損失應計算入賬,對於可能產生的收益則不預計入賬謹慎性原則在我國會計實務中有多種表現,如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採用加速折舊法、物價上漲情況下存貨計價採用後進先出法、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減值准備等。當然,遵循這一原則並不意味著企業可以任意設置各種秘密准備,否則,就屬於濫用本原則,應當按照對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要求進行相應會計處理,加以糾正。
重要性原則
是指企業在全面核算的前提下,對於在會計核算過程中的交易或事項應當區別其重要程度,採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對資產、負債、損益等有較大影響,並進而影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據以作出合理判斷的重要會計事項,必須按照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進行處理,並在財務會計報告中予以充分、准確地披露;對於次要的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和不誤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正確判斷的前提下,可適當簡化處理。會計核算中遵循重要性原則就是要考慮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與效益問題,使得提供會計信息的收益大於成本,避免出現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大於收益的情況出現,在全面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基礎上,起到突出重點,簡化核算,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提高會計核算的工作效率。會計核算中,評價某些項目的重要性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一般來說,應當從質和量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從性質上說,當某一事項有可能對決策產生一定影響時,就屬於重要項目;從數量方面來說,當某一項目的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就可能對決策產生影響。
『捌』 會計十三條原則有哪些
客觀性原則、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相關性原則、一致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及時性原則、明確性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實際成本原則、收支分開原則、謹慎性原則、重要性原則等。
1、客觀性原則
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基礎,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會計的客觀性包括真實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性。真實性要求會計核算結果與企業的實際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相一致。
可靠性是指經濟業務的記錄和報告應當是公正的,以客觀事實為依據,不受會計人員主觀意志的影響,避免錯誤,減少偏差。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是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因此,要確保內容真實、數字准確、數據可靠。
2、實質重於形式
它是指企業應當根據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是僅僅以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基礎。在實踐中,交易或事項的外部法律形式並不總是反映其真實內容。
為了使會計信息真正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僅要以交易或事項的外部形式進行會計核算,而且要反映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
違反這一原則可能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設備在會計上作為固定資產入賬,就是這一原則的體現。
3、關聯原則
又稱有用性原則,是指企業會計提供的信息應當能夠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會計信息與用戶的決策密切相關。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可以幫助決策者預測未來,掌握可能的結果,從而提高當前的決策水平。
同時,所提供的會計信息也可以為決策者證明過去決策的結果,從而對原來的決策進行修改或堅持。因此,在會計核算中應堅持這一原則,充分考慮會計信息使用者在收集、處理、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過程中的信息需求。
4、一致性原則
它是指企業會計核算方法在每一期間前後應當一致,不得隨意變更。需要變更的,應當在會計報表附註中說明變更的內容、變更的累計影響以及累計影響不能合理確定的原因。在會計中,有許多方法可以處理同一經濟業務。
遵循會計一致性原則,有利於提高會計信息的使用價值,防止部分企業和個人使用會計方法的變更,有利於會計造假和粉飾財務會計報告。
5、可比性原則
指企業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核算,會計指標應當一致、可比。這一原則不僅要求不同企業之間會計信息的橫向可比性,而且要求同一企業不同時期會計信息的縱向可比性。
不同的企業可能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地區,經濟業務也會在不同的時間點發生。為了保證會計信息能夠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便於比較不同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只要是同一交易或事項,就應採用相同的會計處理方法。
6、及時性原則
是指企業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不得提前、拖延。對於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會計信息與決策的相關性不僅體現在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上,還體現在會計信息的及時性上。過時的會計信息對決策者的使用價值將大大降低,甚至失效。
在會計中,堅持這一原則,就是要及時收集會計信息,及時處理會計信息,及時傳遞會計信息,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各方面的決策需要。
7、明確原則
又稱可理解性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和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應當清晰、易於理解和使用。對於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首先要了解財務會計報告所反映的信息內容,使其能夠作為決策的依據。因此,清晰是會計信息質量的首要要求。
明晰原則要求會計提供的信息應當簡明易懂,能夠簡單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並能為大多數使用者所理解。只有堅持會計信息的清晰性原則,會計信息使用者才能准確、完整地掌握會計信息的內容,從而更好地利用會計信息。
8、權責發生制原則
這意味著企業的會計核算應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本期已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者將要發生的費用,不論是收到還是支付,均作為本期收入和費用,不屬於本期收入和費用。即使在本期已經收到或支付,也不作為本期收入和費用。
權責發生制以權利的取得和責任的完成為收支的標志,有助於正確計算企業的經營成果。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准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過程中採用權責發生制。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的收入和費用的確認方法稱為現金基礎法,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現金為基礎的。
9、匹配原則
指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其收入與成本費用相互匹配,在同一會計期間內確認每一收入及其相關成本費用。
根據收入與費用的聯系信息,收入與費用的匹配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根據收入與費用的因果關系直接匹配,如主營業務收入與主營業務成本的匹配率,其他業務收入與其他業務成本的匹配率。
第二,根據收入和支出項目存在時間的一致關系,某些與特定收入項目沒有明顯因果關系的費用項目,如廣告費用、辦公費用和經理薪金,與同期發生的收入相匹配。
會計核算遵循配比原則,是要求會計期間的所有收入及其相關的成本和費用,在同一會計期間確認、計量和入賬,以計算確定該期間的損益。
10、實際成本原則
歷史成本原則又稱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所有的財產在取得時都應當按照實際成本計量。其後,如有財產發生減值,應按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准備。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另有規定外,企業不得自行調整賬面價值。
在會計核算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項目的計量應以實際交易價格或交易或事項的成本為基礎,主要是因為實際成本客觀、易於核算。同時,便於獲取和確定實際成本數據。堅持實際成本原則,可以使會計數據客觀可靠。
但是,企業資產發生減值,其賬面價值不能反映未來可收回金額的,應當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准備。
11、收入支出與資本支出的劃分原則
這意味著在企業會計核算中應合理劃分收入支出與資本支出的界限。支出效益僅限於本年度(或一個營業周期)的,作為收入性支出。支出效益延伸至數個會計年度(或營業周期)的,視為資本性支出。
收入性支出是指為取得當期收入而發生的,應當從當期實現的收入中補償的支出;資本性支出是指為取得當期收入而發生的支出,主要是為以後會計期間發生的支出,應當由以後會計期間的收入予以補償。
12、謹慎原則
又稱穩健性原則,或稱穩健性原則,是指當某些會計事項有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可供選擇時,應盡量選擇一種不會虛增賬面利潤、誇大所有者權益的方法。
企業進行會計核算,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不得多計資產、多計收益、少計負債、少計費用,不得設立秘密儲備。
根據這一原則,要求企業在經濟活動中面對不確定因素作出專業判斷和處理會計事項,保持必要的謹慎性,充分估計風險和損失,不得高估資產,不得收受或低估負債或費用。對預計發生的損失,應當計算並記錄。對於可能的收入,預計不予記錄。謹慎性原則在我國會計實務中有許多表現形式。
當然,遵循這一原則並不意味著企業可以隨意設置各種秘密准備,否則,就是濫用這一原則,應當按照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要求予以更正。
13、重要性原則
企業在進行全面會計核算的前提下,對會計過程中發生的交易或事項應採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
對資產、負債、損益有重大影響,從而影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合理判斷的重要會計事項,必須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辦理,並在財務會計報告中充分、准確地披露。
對於次要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不誤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正確判斷的前提下,可以適當簡化。
(8)建立責任會計的原則有哪些擴展閱讀;
會計科目分類;
1、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期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資產分為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其中,流動資產分為現金及各項存款、短期投資、應收賬款及預付款、存貨、預付費用等。
2、負債:是指過去的交易和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預計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負債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其中流動負債包括短期借款、應付及預收款項、應付工資、應交稅金、應付股利和應計費用。
3、所有者權益:是指所有者在企業資產中享有的經濟利益,其金額為資產減去負債後的余額。
所有者權益的類別包括實收資本(或股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當年利潤及利潤分配等。
4、成本類別:是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根據不同的對象發生的各種費用的歸集和分配,以確定各對象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
成本主體包括生產成本、製造成本和人工成本。
5、損益:反映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損益。
損益科目分為虧損收入(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投資收入、補助收入和非營業收入)和虧損費用(包括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費用、業務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營業外支出、所得稅及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6、共同類
資產、成本和損益費用均在借方增加,在貸方減少。
負債、所有者權益和損益是收入的三大類,借記減少,貸記增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會計
『玖』 在設計責任會計制度時,應遵循的基本准則是什麼
在設計責任會計制度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准則:(1)責任主體原則。使各級管理部門在充分享有經營決策權的同時,也對其經營管理的有效性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按各級管理部門設置相應的責任中心建立責任會計的核算。(2)可控性原則。對各責任中心的業績考核與評價,必須以責任中心自身能夠控制為原則。如果一個責任中心,自身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可實現的收入或發生的費用,也就很難合理地反映其實際工作業績,從而也無法做出相應的評價與獎懲。(3)目標一致原則。當經營決策權授予各級管理部門時,實際上就是將企業的整體目標分解成各責任中心的具體目標。必須始終注意與企業的整體目標保持一致,避免因片面追求局部利益而損害整體利益。(4)激勵原則。要求對各責任中心的責任目標、責任預算的確定相對合理。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目標合理、切實可行。二是經過努力完成目標後所得到的獎勵與所付出的努力相適應。(5)反饋原則。必須保證以下兩個信息反饋渠道的暢通:一是信息向各責任中心的反饋,使其能夠及時了解預算的執行情況,以便採取有效措施調整偏離目標或預算的差異;二是向責任中心的上級反饋,以便上級管理部門做出適當反應。(6)重要性原則。注意在全面中突出重點,注意成本效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