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會計培訓 » 會計制度原則有哪些

會計制度原則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8-16 17:12:22

⑴ 會計原則是什麼

會計原則是會計工作的指導性規范。對財務會計基本規律的概括與總結。比如穩健性原則、重要性原則等。實際工作中,會計原則常與會計准則相混用。美國先使用“會計原則”,後流行“會計准則”。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客觀過程,即美國的會計規范經歷了從“有限的、指導性”的規范(會計原則)發展成“數量可觀的指導性和技術性並重”的規范(會計准則)。

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或稱會計個體、會計實體,會計個體的說法往往會給人一種錯覺。認為會計個體由某一個單位組成,會計實體的說法往往也不能與會計客體的說法相對應)是指會計工作為其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組織。

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eg.它可以是獨立的企業,也可以是一個企業內部的責任單位(如分廠),還可以是幾個不同法律主體的企業(如編制合並會計報表的母公司和子公司或集團公司)。

企業有獨資、合夥和股份公司三種形式。

會計主體的三個條件:⑴具有一定數量的資金;⑵進行獨立的生產經營活動或其他活動;⑶實行獨立決算。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第四條規定,“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為對象,記錄和反映企業本身的各種生產經營活動。”

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作為會計核算的一個前提條件,其持續經營指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將會按既定目標正常地持續進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不會面臨破產、清算,企業將按原定的用途使用其現有的資產,同時也將按照原先承諾的條件清償它的債務。一句話,會計的出發點是企業的經營現狀,對經營狀態的預測將不會改變。

在任何一個時點上,企業的前景,唯有兩種可能,持續經營和停業清算。

有人認為:持續經營這一提法有片面性。只見到經營而見不到停業。

持續經營與下面闡述的歷史成本計價原則有聯系。eg.歷史成本計價原則、一貫性原則、劃分資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則提供了條件。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第五條規定:“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

環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會計原則是什麼? ]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⑵ 會計准則制定的原則是什麼

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 企業會計准則把對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篩選出13條(06年改為11條),定名為"一般原則",要求企業會計工作遵照執行。它們已在本書§1.4中列出。 這些原則是對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是我國會計核算規范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一般原則"不僅是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注冊會計師審計會計報告公允性的一個參照標准。 (一)真實性 真實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地反映經濟業務、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做到內容真實、數字准確、資料可靠。 真實性原則包括真實性、可靠性和可驗證性三個方面,是對會計核算工作和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要求。真實的會計信息對國家宏觀經濟管理、投資人決策和企業內部管理都有著重要意義,會計核算的各個階段都應遵循這個原則。 (二)實質重於形式原則 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 (三)有用性 有用性原則是指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會計的主要目標就是向有關各方提供對決策有用的信息,如提供的信息與進行決策無關,不僅對決策者毫無價值,而且有時還會影響他們作出正確決策。所以會計核算的提供的信息資料必須對決策者有用才行。 (四)一致性 一致性原則是指會計處理方法前後各期應當一致,不得隨意變更。這樣才便於同一企業的不同會計期間的會計信息進行比較,從而對企業不同期間的經營管理成果有一個直觀的了解。 一致性原則並不否定企業在必要時對會計處理方法作適當變更當企業的經營活動或國家的有關政策規定發生重大變化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變更會計處理方法,但要將變更的情況、變更的原因及其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在財務報表批註中加以說明。 (五)可比性 可比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口徑一致,相互可比。只有遵循可比性原則,一個企業才可以同本行業的不同企業進行比較,了解自己在本行業中的地位,存在哪些優勢和不足,從而制定出正確的發展戰略。 另外指明一點,一致性和可比性實際上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一致性原則解決的是同一企業縱向可比問題,而可比性原則解決的是企業之間橫向可比的問題。廣義上說,兩者均可稱為可比性。 (六)及時性 及時行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保證會計信息與所反映的對象在時間上保持一致,以免使會計信息失去時效。凡會計期內發生的經濟事項,應當在該期內及時登記入賬,不得拖至後期,並要做到按時結賬,按期編報會計報表,以利決策者使用。 特別是當今信息社會,會計資料若不及時記錄,會計信息不及時加工、生成和報送,就會失去時效,變成一堆沒用的信息,對進行決策也就不會有任何幫助。可見,會計信息的及時性要求,是其有用性的限制因素。 (七)清晰性 清晰性原則是指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都應當清晰明了,便於理解和利用,能清楚的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來龍去脈及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根據清晰性原則,會計記錄應准確清晰,賬戶對應關系明確,文字摘要清楚,數字金額准確,手續齊備,程序合理,以便信息使用者准確完整的把握信息的內容,更好的加以利用。 (八)權責發生制 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權責發生製作為會計確認的時間基礎,即收入或費用是否計入某會計期間,不是以是否在該期間內收到或付出現金為標志,而是依據收入是否歸屬該期間的成果、費用是否由該期間負擔來確定。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也不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權責發生制是一種記賬基礎,建立在該基礎之上的會計模式可以正確的將收入與費用相配合,正確的計算損益。 (九)配比性 收入與費用配比原則是指收入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配比。這一原則是以會計分期為前提的。當確定某一會計期間已經實現收入之後,就必須確定與該收入有關的已經發生了的費用,這樣才能完整的反映特定時期的經營成果,從而有助於正確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 配比原則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因果配比,即將收入與對應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時間配比,即將一定時期的收入與同時期的費用相配比。 (十)實際成本 實際成本原則,亦稱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項財產物資應當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物價如有變動,除有特殊規定外,不得調整起賬面價值。按照此原則,企業的資產應以取得時所花費的實際成本作為入賬和計價的基礎。歷史成本不僅是一切資產據以入賬的基礎,而且是其以後分攤轉為費用的基礎。 (十一)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 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原則是指在會計核算中合理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如果支出所帶來得經濟收益只與本會計年度有關,那麼該項支出就是收益性支出;如果支出所帶來得經濟收益不僅與本年度有關,而且同時與幾個會計年度有關,那麼該項支出就是資本性支出。區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有助於正確的確認當期的損益和資產的價值,保持會計信息的客觀性。 (十二)謹慎性 謹慎性原則是指在有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判斷時,保持必要的謹慎,不抬高資產或收益,也不壓低負債或費用。對於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應當加以合理估計。實施謹慎性原則能對企業經營存在的風險加以合理估計,在風險實際發生之前將之化解,並對防範風險起到預警作用,有利於企業作出正確的經營決策,有利於保護所有者和債權人利益,有利於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十三)重要性 重要性原則是指在選擇會計方法和程序時,要考慮經濟業務本身的性質和規模,根據特定經濟業務對經濟決策影響的大小,來選擇合適的會計方法和程序。 重要性原則與會計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關。堅持重要性原則就能夠保證會計信息的收益大於成本,如對於不重要的項目,也採用嚴格的會計程序,分別核算,分項反映,就可能會導致會計信息成本高於收益。在評價某些項目的重要性時,一般來說,應從質和量兩個方面來分析。從質上來說,當某一事項有可能對決策產生一定影響時,就屬於重要項目;從量上來說,當某一項目的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就可能對決策產生影響。

⑶ 什麼是會計制度准則

會計准則是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會計核算工作的規范。它是指就經濟業務的具體會計處理作出規定,以指導和規范企業的會計核算,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會計准則」是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的規則和指南

⑷ 新企業會計制度中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有那些

大卡車你好!簡言之,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有:1.客觀性原則;2.實質重於形式原則;3.相關性原則;4.一貫性原則;5可比性原則;6.及時性原則;7.明晰性原則;8.權責發生制原則;9.配比原則;10.歷史成本原則;11.劃分收益行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原則;12.謹慎行原則;13.重要性原則等十三個基本原則。
各個基本原則都有其具體內容,你可以在教科書上找到以上各原則的相關內容和具體要求的。

⑸ 會計制度設計應遵循哪些原則

1.以國家財經政策。法規制度為依據國家的財經政策、法規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規范,會計制度是經濟管理的重要制度,它的業務處理要體現出國家各個時期的財稅制度以及企業與國家、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員工之間的經濟責任關系等。因此,設計會計制度時必須以國家的財經政策、法規制度為依據,否則就不能提供出滿足國家宏觀管理需要的會計信息。

2.充分借鑒國際慣例

隨著國際經濟交往的日益增多,國際資本市場不斷形成和發展,向國際慣例靠攏已成為企業會計的一大趨勢。因此,會計制度設計在立足國情,總結我國會計實踐基本經驗的基礎上,有關會計程序與方法的規定、會計報告體系的設計等,應充分借鑒國際會計慣例。

3.符合會計信息質量特徵

會計工作的基本目標就是提供滿足管理需要的會計信息,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是會計制度設計的基本要求。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徵主要包括相關性、一貫性和可比性。相關性要求會計制度所產生的會計信息必須與一定的信息使用者的目的相關,能夠幫助使用者把握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業務事項,以便作出合理決策;一貫性要求會計制度在方法上應保持相對穩定,即不同時期的會計處理方法應該一致,這就要求設計時應放眼長遠,在保持會計系統的相對穩定性方面多下功夫;可比性要求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這就從客觀上要求各企業的會計制度建立在規范統一的基礎上,即符合國家法規尤其是會計准則的要求。

4.體現內部控制的要求

內部控制制度適用於企業的生產、流通、分配各個環節以及貨幣資金、結算往來、實物資產等各個項目的管理。因此,在會計制度設計中,必須對會計組織機構、會計核算報告和會計業務程序設置必要的內部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這種內部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具有預防性功能和自動補償功能,即在會計信息輸入、處理和輸出過程中,均有相應的事先控制予以檢查,同時,一旦某一處理環節有誤,就會有相應的補救措施予以糾正。

5.繁簡適度易於操作

會計制度作為加強企業管理、保護財產安全的工具,在設計時一定要繁簡適度,既要全面具體,又要簡潔明了。在設置核算報告及設計憑證、賬簿、報表格式以及各類會計業務處理程序時,要做到繁而不亂,簡而有用。

二、會計機構設計的方式

會計機構是各單位辦理會計事務的職能部門,會計人員是直接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建立健全會計機構,配備與工作要求相適應、具有一定素質和數量的會計人員,是做好會計工作,充分發揮會計職能作用的重要保證。

一個單位是否單獨設置會計機構,往往取決於下列各因素:

1.單位規模的大小。一個單位的規模,往往決定了這個單位內部職能部門的設置,也決定了會計機構的設置與否。一般來說,大中型企業和具有一定規模的事業行政單位,以及財務收支數額較大、會計業務較多的社會團體和其他經濟組織,都應單獨設置會計機構,如會計(或財務)處、部、科、股、組等,以便及時組織本單位各項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的核算,實行有效的會計監督。

2.經濟業務和財務收支的繁簡。經濟業務多、財務收支量大的單位,有必要單獨設置會計機構,以保證會計工作的效率和會計信息的質量。

3.經營管理的要求。有效的經營管理是以信息的及時准確和全面系統為前提的。

一個單位在經營管理上的要求越高,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也相應增加,對會計信息系統的要求也越高,從而決定了該單位設置會計機構的必要。

⑹ 會計制度有哪些 現行會計制度有哪些

我國現行的會計制度種類與適用范圍如下:

一、企業會計准則
現行的企業會計准則(2006)體系由三個層次組成:
1、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由財政部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令第33號 2006年2月15日),屬於財政部部門規章,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2、企業會計准則——具體准則。由財政部發布(財會[2006] 3號2006年2月15日),屬於財政部規范性文件,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鼓勵其他企業執行(執行具體准則的企業不再執行原准則、《企業會計制度》和《金融企業會計制度》)。
具體准則共計38項。
3、企業會計准則——應用指南。由財政部發布(財會[2006] 18號 2006年10月30日),屬於財政部規范性文件,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鼓勵其他企業執行(執行應用指南的企業不再執行原准則、《企業會計制度》和《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各項專業核算辦法和問題解答)。
應用指南共計32項,並附錄《會計科目和主要賬務處理》。
對於《企業會計准則第15號——建造合同》、《企業會計准則第25號——原保險合同》、《企業會計准則第26號——再保險合同》、《企業會計准則第29號——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企業會計准則第32號——中期財務報告》、《企業會計准則第36號——關聯方披露》、《企業會計准則第38號——首次執行企業會計准則》等6項具體准則,財政部未發布應用指南。
上述基本准則、具體准則、應用指南三個方面,依次自上而下形成企業會計准則的三個層次,構成我國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2006),並具有法律法規上效力,在規定的范圍內(港、澳、台除外)強制執行。

二、企業會計制度
由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制度》(財會[2000]
25號 2008年12月28日),屬於財政部規范性文件,從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自2002年1月1日起在中外合資企業范圍內實行,其他企業仍然執行分行業的會計制度。
《企業會計制度》共計十四章一百六十條,主要內容包括會計制度原則、會計記帳方法、會計科目及其使用說明、會計憑證、會計帳簿和記帳程序、會計報表格式、報送程序和編制說明、會計檔案的保管和處理方法、會計制度的修訂、補充許可權及其他有關規定、成本核算方法等。
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准則的區別:《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准則》兩者均屬於行政規范性文件,均對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披露或報告等作出規定,均由財政部制定並公布,均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均屬於國家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的組成部分。
但會計制度是以特定行業的企業或所有的企業為對象,著重對會計科目的設置、使用和會計報表的格式及其編制加以詳細規范;會計准則是以特定的經濟業務(交易或事項)或特定的報表項目為對象,它詳細分析各項業務或項目的特點,規定所引用概念的定義,然後以確認與計量為中心並兼顧披露,對圍繞該業務或項目有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做出處理的規范。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在於:
第一、適用范圍不同。具體會計准則大多隻適用於股份有限公司,有些也適用於其他企業。而《企業會計制度》適用於除金融保險企業以外的所有符合條件的大、中型企業。
第二、規范目標不同。具體會計准則對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披露或報告方面作了原則性的規范。側重於確認和計量,重點規范會計決策過程。而會計制度則側重於對會計要素的記錄和報告作可操作性規范,確認和計量的內容只是有機地體現在會計科目及使用說明中。即會計制度重點規范會計的行為與結果。
第三、結構體系不同。統一的會計制度自成體系,它由三個層次構成:《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保險企業會計制度》、《小企業會計制度》為第一層次;在此基礎上,分別一般企業、金融保險企業、小企業建立各自操作性較強的有關會計科目的設置、具體賬務處理和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和對外提供辦法;對於各個行業、企業專業性較強的特殊業務的會計核算,財政部分別制定專業會計核算辦法。而各具體准則之間相互獨立,分別就企業的某項業務或某一方面核算內容作出規定。
第四、規范形式不同。會計准則的規范形式、語言表述比較符合國際通用形式,並已構成國際通用會計慣例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會計制度的科目、報表式的規范形式則符合我國廣大會計人員長期形成的思維方式和習慣,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
第五、對會計人員的素質要求不同。由於可操作性程度不同,准則要求會計人員具有較高的職業判斷能力,而制度對這方面的要求相對較低。

三、小企業會計准則
《小企業會計准則》於2011年10月18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以財會〔2011〕17號印發。該《准則》分總則、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及利潤分配、外幣業務、財務報表、附則10章90條,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財政部2004年發布的《小企業會計制度》(財會〔2004〕2號)予以廢止。
《小企業會計准則》的選型標准,可根據2011年6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研究制定的《中小企業劃型標准規定》(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原國家經貿委、原國家計委、財政部和國家統計局2003年頒布的《中小企業標准暫行規定》同時廢止。

四、金融企業會計制度
由財政部發布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財會[2001]
49號 2001年11月27日)屬於財政部規范性文件,自2002年1月1日起暫在上市的金融企業范圍內實施。同時,也鼓勵其他股份制金融企業實施。隨著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造,該制度在我國金融企業將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推行。
《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對金融企業會計核算的會計假設、會計原則和會計要素進一步作了明確,並對各個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都作了具體的規定,有利於金融企業准確進行會計確認和計量。
財政部發布的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使企業會計工作有章可循。企業執行會計准則或者會計制度時應嚴格按照統一的規定設置會計科目,進行會計核算。會計科目的設置應按照本企業所執行的會計准則或者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不應混用或亂用會計科目;會計帳務處理應做到統一規范,克服實際操作的隨意性,以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⑺ 會計制度和會計准則有什麼區別

1、概念不同

會計制度是對商業交易和財務往來在賬簿中進行分類、登錄、歸總,並進行分析、核實和上報結果的制度,是進行會計工作所應遵循的規則、方法、程序的總稱。

會計准則是規范會計賬目核算、會計報告的一套文件,它的目的在於把會計處理建立在公允、合理的基礎之上,並使不同時期、不同主體之間的會計結果的比較成為可能。按其使用單位的經營性質,會計准則可分為營利組織的會計准則和非營利組織的會計准則。

2、適用范圍不同

具體會計准則大多隻適用於股份有限公司,有些也適用於其他企業。

會計制度適用於除金融保險企業以外的所有符合條件的大、中型企業。

(7)會計制度原則有哪些擴展閱讀:

會計准則的功能不是絕對地替代私人契約,而是作為私人契約缺位時的一種替代,其本質上是私人契約與公共契約的結合。作為一種契約,會計准則的功能就是適度地縮小管理當局會計政策選擇的自由度或幅度。

從嚴格意義上講,只在存在著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會計政策,管理當局就會相機選擇一種方法操縱會計信息來使自己 的效用滿意化。

會計制度分類如下:

會計憑證編制、傳遞、審核、整理、匯總的方法和程序;會計科目的編號、名稱及其核算內容;賬簿的組織和記賬方法;會計報表的種類、格式和編制方法、報送程序;會計資料的分析利用;會計檢查的程序和方法;電子計算在會計中的應用,會計檔案的保管和銷毀辦法;會計機構的組織;會計工作崗位的職責等。

⑻ 會計原則有哪些

會計原則有以下:

財務會計的一般原則是指對財務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作出規定,是對財務會計核算基本規律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准則將財務會計的一般原則歸納為:客觀性、實質重於形式、相關性、可比性、一貫性、及時性、明晰性、權責發生制、配比、謹慎性、歷史成本、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和重要性等13項原則。

  1. 客觀性原則

    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會計核算的客觀性包括真實性和可靠性兩方面的意義。真實性要求會計核算的結果應當與企業實際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相一致;可靠性是指對於經濟業務的記錄和報告,應當做到不偏不倚,以客觀的事實為依據,不受會計人員主觀意志的左右,避免錯誤並減少偏差。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因此,必須做到內容真實、數字准確和資料可靠。

  2. 實質重於形式原則

    是指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在實際工作中,交易或事項的外在法律形式並不總能真實反映其實質內容。為了使會計信息真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就不能僅僅依據交易或事項的外在表現形式來進行核算,而要反映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違背這一原則,可能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會計核算上將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設備作為固定資產入賬就是這個原則的具體體現。

  3. 相關性原則

    亦稱有用性原則,是指企業會計提供的信息應當能夠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會計信息與使用者的決策密切相關,表現在提供的會計信息能幫助決策者預測未來,把握可能的結果,從而改善當前的決策;同時,提供的會計信息也能為決策者證實過去的決策產生的結果,從而修正或堅持原來的決策。因此,在會計核算中應堅持這一原則,在收集、加工、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的過程中,充分考慮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4. 一貫性原則

    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前後各期應當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如有必要變更,應當將變更的內容、變更的累積影響數,以及累積影響數不能合理確定的理由等,在會計報表附註中予以說明。在會計核算中,經常會出現相同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有多種辦法可供選擇,例如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有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和個別認定法等,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也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數總和法、雙倍余額遞減法等,企業可以在會計准則或制度允許的范圍內選擇使用。但是,在一般情況下,企業一經選定某一種方法,就不得隨意變動,如果企業在不同的會計期間採用不同的會計核算方法,將不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理解,不利於會計信息作用的發揮。當然也不是說企業所選擇的會計核算方法不能做任何變更,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企業也可以變更會計核算方法,並在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中作相應披露。在會計核算中遵循一貫性原則,有利於提高會計信息的使用價值,可以防止某些企業和個人利用會計方法的變動,在會計核算上弄虛作假,粉飾財務會計報告。

  5. 可比性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口徑一致、相互可比。這一原則不僅要求不同企業之間的會計信息要具有橫向的可比性,而且要求同一企業的不同時期的會計信息要具有縱向的可比性。不同的企業可能處於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經濟業務發生於不同時點,為了保證會計信息能夠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便於比較不同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項,就應當採用相同的會計處理方法。

  6. 及時性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不得提前或延後。對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會計信息與決策的相關性不僅表現在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而且表現在會計信息時效性上,過時的會計信息對決策者的使用價值就會大大降低,甚至無效。在會計核算中,堅持這一原則就是要求及時收集會計信息、及時對會計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及時傳遞會計信息,以滿足各方面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

  7. 明晰性原則

    亦稱可理解性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清晰明了,便於理解和利用。對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首先要能弄懂財務會計報告反映的信息內容,才能加以利用,並作為決策的依據,因此,明晰性是會計信息質量的首要要求。明晰性原則就是要求會計核算提供的信息應當簡明、易懂,能簡單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能為大多數使用者所理解。在會計核算中只有堅持明晰陛原則,才能有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准確、完整地把握會計信息的內容,從而更好地利用。

  8. 權責發生制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都不應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權責發生制以權利取得和責任完成作為收入和費用發生的標志,有助於正確計算企業的經營成果。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准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過程中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的一種收入和費用的確認方法被稱之為收付實現制,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現金作為確認收入和費用的依據。目前,我國的行政單位採用收付實現制,事業單位除經營業務採用權責發生制外,其他業務也採用收付實現制。

  9. 配比原則

    是指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收入與其成本、費用應當相互配比,同一會計期間內的各項收入和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在該會計期間內確認。根據收入與費用的聯系方式,收入與費用的配比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根據收入與費用之間的因果聯系進行直接配比,如主營業務收入與主營業務成本相配比,其他業務收入與其他業務成本相配比;二是根據收入與費用項目存在的時間上的一致關系,將某些與特定的收入項目沒有存在明顯的因果關系的費用項目,如廣告費、辦公費和經理人員工資等,與發生在同一期間的收入相配比。在會計核算中遵循配比原則,就是要求一個會計期間內的各項收入同與其相關聯的成本、費用,應當在同一會計期間內進行確認、計量並登記入賬,藉以計算確定該期的損益。

  10. 實際成本原則

    亦稱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項財產在取得時應當按照實際成本計量。其後,各項財產如果發生減值,應當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准備。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另有規定者外,企業一律不得自行調整其賬面價值。企業在會計核算上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項目的計量,應當基於交易或事項的實際交易價格或成本,這主要是因為實際成本具有客觀性,便於查核;同時實際成本數據的取得和確定也比較容易。堅持實際成本原則能使會計核算資料具有客觀性和可靠性。但是,如果企業的資產已經發生了減值,其賬面價值不能反映其未來可收回金額,企業就應當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准備。

  11. 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合理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效益僅及於本年度(或1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於幾個會計年度(或幾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是指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發生,應從當期已實現的收益中得到補償的支出;而資本性支出是指為當期、主要是為以後會計期間收入的取得而發生,應由今後若干會計期間的收益來補償的支出。這一原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中將兩類不同性質的支出區分開來,對於收益性支出,應計入當期損益,並在利潤表中反映,以正確計算當期經營成果;對於資本性支出應列入資產,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根據其與以後各期收益的關系,將其價值分攤到以後各會計期間,以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如果企業將原本應計入資本性支出的計入了收益性支出,就會低估當期資產和收益;反之,則會高估當期資產和收益;所有這一切,都不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正確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影響其正確決策的作出。

  12. 謹慎性原則

    亦稱穩健性原則,或稱保守主義,是指某些會計事項有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可供選擇時,應盡可能選擇一種不致虛增賬面利潤、誇大所有者權益的方法為準的原則。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但不得設置秘密准備。遵循這一原則,要求企業在面臨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職業判斷並處理會計事項時,應當保持必要的謹慎,充分估計風險和損失,不高估資產或收到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對於預計會發生的損失應計算入賬,對於可能產生的收益則不預計入賬謹慎性原則在我國會計實務中有多種表現,如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採用加速折舊法、物價上漲情況下存貨計價採用後進先出法、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減值准備等。當然,遵循這一原則並不意味著企業可以任意設置各種秘密准備,否則,就屬於濫用本原則,應當按照對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要求進行相應會計處理,加以糾正。

  13. 重要性原則

    是指企業在全面核算的前提下,對於在會計核算過程中的交易或事項應當區別其重要程度,採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對資產、負債、損益等有較大影響,並進而影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據以作出合理判斷的重要會計事項,必須按照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進行處理,並在財務會計報告中予以充分、准確地披露;對於次要的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和不誤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正確判斷的前提下,可適當簡化處理。會計核算中遵循重要性原則就是要考慮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與效益問題,使得提供會計信息的收益大於成本,避免出現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大於收益的情況出現,在全面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基礎上,起到突出重點,簡化核算,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提高會計核算的工作效率。會計核算中,評價某些項目的重要性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一般來說,應當從質和量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從性質上說,當某一事項有可能對決策產生一定影響時,就屬於重要項目;從數量方面來說,當某一項目的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就可能對決策產生影響。

熱點內容
小企業會計准則養老保險 發布:2021-08-17 15:48:04 瀏覽:965
會計活頁賬本怎麼裝訂 發布:2021-08-17 15:48:01 瀏覽:558
會計繼續教育90分是多少學時 發布:2021-08-17 15:47:58 瀏覽:632
民辦非企業培訓機構會計分錄 發布:2021-08-17 15:47:53 瀏覽:149
初級會計報名發票丟了怎麼辦 發布:2021-08-17 15:47:13 瀏覽:80
會計樂財務軟體 發布:2021-08-17 15:47:10 瀏覽:277
內蒙古初級會計考試從哪裡報名 發布:2021-08-17 15:46:03 瀏覽:370
會計專業技能競賽運營怎麼做 發布:2021-08-17 15:44:53 瀏覽:683
如何應對基礎會計學考試 發布:2021-08-17 15:43:49 瀏覽:782
物流公司會計外賬處理 發布:2021-08-17 15:43:47 瀏覽: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