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會計手段有哪些
① 請簡述什麼是管理會計並說說管理會計有幾個分析方法都是哪幾個
優財給出詳細的解答:
管理會計(ManagementAccounting),又稱「內部報告會計」,是指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並通過一系列專門方法,利用財務會計提供的資料及其他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和報告,使企業各級管理人員能據以對日常發生的各項經濟活動進行規劃與控制,並幫助決策者作出各種專門決策的一個會計分支。管理會計在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中正在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管理會計的核心理念中,價值的創造與維護是最為重要的兩點。基於此,管理會計是企業的戰略、業務、財務一體化最有效的工具。
①成本性態分析法:將成本表述為產量的函數,分析它們之間的依存關系,然後按照成本對產量的依存性,把全部成本區分為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兩大類。它聯系成本與產量增減關系的動態進行差量分析,構成了現代管理會計中一項基礎性的內容。
②本量利分析法:將成本、產量、利潤這幾個方面變動所形成的差量相互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其核心部分是確定「盈虧臨界點」,從動態上掌握有關因素變動對企業盈虧消長的規律性的聯系。這對幫助企業在經營決策中根據主、客觀條件有預見地採用相應措施實現扭虧增盈,有重要意義。
③邊際分析法:增量分析是一種形式,它涉及的增量是指自變數的微量變化。這個微變化所形成函數的精確變化率,就是邊際的概念,在數學上用導數表現。邊際分析可用來確定生產經營最優化目標,企業生產經營的最優化目標——如成本最低、利潤最多等,都可運用邊際分析的方法來確定其最優的邊際點(如能使企業成本達到最低的產量、實現利潤最多的銷售量是多少,等等)。
它能使企業管理部門具體掌握生產經營中有關變數聯系和變化的基本規律性,從而有預見地採取有效措施,最經濟有效地運用企業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各有關因素的最優組合,爭取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生產經營的經濟效益。邊際分析的這些特點和優點使它們在企業經營決策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④成本效益分析法:在經營決策中,適應不同的情況形成若干獨特的「成本」概念(如差別成本、邊際成本、機會成本、沉沒成本等)和相應的計量方法。以此為基礎,對各種可供選擇方案「凈效益」(總效益與總成本之差)進行對比分析,以判別各有關方案的經濟性。這是企業用來進行短期經營決策分析評價的基本方法。
⑤折現的現金流量法:將長期投資方案的現金流出(投資額)及其建成投產後各年能實現的現金流入,按復利法統一換算為用同一時點的數值(現值、終值或年值)來表現,然後進行分析對比,以判別有關方案的經濟性,使各方案投資效益的分析和評價建立在客觀而可比的基礎上。這是企業用來進行長期的投資決策經濟評價的基本方法。
② 管理會計工具方法主要應用於哪些領域
①戰略管理領域應用的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於戰略地圖、價值鏈管理等;
②預算管理領域應用的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於全面預算管理、滾動預算管理、作業預算管理、零基預算管理、彈性預算管理等;
③成本管理領域應用用的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於目標成本管理、標准成本管理、變動成本管理、作業成本管理、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等;
④營運管理領域應用的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於本量利分析、敏感性分析邊際分析、標杄管理等;
⑤投融資管理領域應用的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於貼現現金流法、項項目管理資本成本分析等;
⑥績效管理領域應用的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於關鍵指標法、經濟增加值、平衡計分卡等;
⑦風險管理領域應用的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於單位風險管理框架、風險矩陣模型等。
(2)管理會計手段有哪些擴展閱讀
管理會計方法有:
1、管理會計工具方法是實現管理會計目標的具體手段,它是企業應用管理會計時所採用的戰略地圖、滾動預算管理、作業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平衡計分卡等模型、技術、流程的統稱。
2、管理會計方法眾多,每種工具和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或某方面實現企業的管控目標,但各有其建設與運行的前提條件和優缺點。而且,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具有開放性,隨著實踐發展不斷豐富完善。
3、企業在搭建管理會計體系時僅僅應用一種方法肯定是不夠的,但是如果同時應用一批工具方法,也需要注意不同方法之間的協同性和應用的復雜性。
③ 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中有哪些方法是工業時代產生的
j基礎會計是入門學好它以後學其他的就不難了,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三門課程內容重復是當前會計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對此,許多學者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本文也在分析重復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三門課程內容的整合辦法。 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作為高校會計專業三門並列的核心課程,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存在嚴重的內容重復成為一個普遍問題,這無論給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帶來了很多困難和不便,浪費了稀缺的教學資源。對此,許多學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解決方案。本人在從事會計教學的過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點看法,在此與大家探討。筆者認為,財務管理與會計學屬於同一學科層次,它們的地位是並列的,都是企業管理中兩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是會計學的兩大分支,屬於第二層次;成本會計當前公認是其既具有財務會計的性質,又具有管理會計的性質,應屬於第三層次。因此,本文將首先解決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的內容重復問題,將會計的內容進行整合,然後再探討與財務管理的內容重復問題。一、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1、天生的血緣關系,兩門學科內容重復的歷史必然。十九世紀中葉後期至二十世紀20~30年代,在工業革命的的推動作用下,產生了以成本核算為核心的成本會計。20世紀三四十年代,泰羅制逐步形成與推廣,標准成本、預算制度逐步建立,據以進行日常的成本控制和定期的成本分析,成本會計的職能從成本核算擴大到成本預算、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而這也被公認為管理會計的萌芽。可見,早期的管理會計是從成本管理開始的,因為在當時,面對競爭,企業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控製成本。二戰以後,成本會計積極開展成本預測與決策,變動成本法、目標成本法、責任成本制度相繼出現,成本會計將成本管理的理論與方法集中形成獨立的體系,形成了對企業成本的全面管理。而這時,成本習性分析、本量利分析和變動成本法等也成為管理會計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側重於為企業內部管理服務的管理會計的雛形也基本形成。20世紀50年代,現代管理科學理論的發展及其在企業管理中的成功應用,為現代管理會計奠定了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以預測決策會計為主,以規劃控制會計和責任會計為輔的現代管理會計體系正式形成。管理會計的應用范圍也日益擴大,從成本管理擴展到了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包括采購、生產、銷售等。因此,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密不可分。管理會計自產生之日起就與成本會計存在天然的「血緣」關系,管理會計對企業的全面管理就是從成本管理開始的,隨後又擴展到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而成本會計一直面向的是對企業成本的核算和管理,成本管理是它們研究內容的交叉點。當前的教材中也體現了這一點,管理會計主要包括成本性態分析、本量利分析、變動成本法、預測分析、短長期經營決策、全面預算、標准成本制度、責任會計等;成本會計主要包括成本核算、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成本會計中成本分析、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控制與管理會計中成本性態分析、本量利分析、變動成本法、預測分析中的成本預測、全面預算中的成本費用預算、標准成本會計、責任會計等內容重復。2、教學需要,兩門課程內容應明確劃分。做為一門學科的研究,可以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延伸,與其他學科內容的重復可以說是一種進步。但作為教學,尤其是本科教學則應將其內容與其他學科明確劃分。筆者認為,可將成本會計定位為財務會計的一部分,其核心是成本核算,即對企業生產經營管理費用的確認、計量、記錄、報告,而原成本會計中成本管理部分全部在管理會計介紹。這是因為:首先,管理會計涉及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作為為企業內部管理服務的一整套信息處理系統,理應包括對成本的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和業績考核評價,否則,其提供的信息是不完整的,甚至某些信息是無法提供的。比如,沒有成本預算就無法進行相應的現金預算、利潤預算,沒有成本決策也無法進行價格決策等。其次,現代成本管理決不是某一部門的工作,而是企業各個部門及全體員工的責任,成本會計人員不可能單獨承擔現行成本會計賦予的成本預決策,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職責,將成本管理並入管理會計便於學生從整個企業的角度理解成本管理。這樣,成本會計的教材內容可以這樣設置:(1)成本會計基礎理論,包括成本會計對象、性質及核算原理等;(2)各種費用的核算及成本計算模式與方法;(3)成本信息報告;(4)電算化在成本計算中的應用。這幾部分內容已經足夠做為本科生一學期每周兩課時或三課時的學習。3、兩門課程不宜合並。1952年世界會計師大會上正式提出了「管理會計」一詞,這標志著管理會計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正式形成並得到公認,促使了現代會計被劃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隨後,管理會計在西方企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世界上許多會計組織也都成立了研究管理會計的專門委員會。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競爭日益激烈,企業要想及時、正確地做出決策和有效地進行管理控制就需要具有實時性、前瞻性的管理會計信息,單是財務會計已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因此,完整的現代會計體系理應包括兩個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系統:一個是為外部管理服務的財務會計,另一個則是為內部管理服務的管理會計。那麼,解決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內容重復,只能是成本會計給管理會計讓路,而不應將兩大分支之一的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合並,形成所謂的「成本與管理會計」,這就犯了原則性的錯誤,破壞了整個會計的學科體系。二、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1、研究對象相似,兩門課程內容重復的不可避免性。財務管理作為一種管理活動,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在實行分工、分權管理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專業管理,包括生產管理、技術管理、物資管理、營銷管理、人事管理等。在這些專業管理中,有的側重於價值管理,有的側重於勞動要素管理,有的側重於信息管理。財務管理區別於其他管理的特點,就在於它是一種價值管理,是對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的價值運動所進行的管理,因此可以說財務管理的研究對象就是企業的資金運動。根據企業資金運動的內容,財務管理應包括資金的籌集、投放、使用、收回和分配的管理,它們構成財務管理不可分割的部分。管理會計作為現代會計的兩大分支之一,它的研究對象理應和會計的研究對象一致,即企業再生產過程中能以貨幣表示的經濟活動,也就是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管理會計主要利用財務會計所生成的反映企業資金運動的財務信息,進一步分析加工,提供經濟決策所需要的信息,而這種加工過程實際上就是對企業資金運動的管理過程。由此可見,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在研究對象上有著驚人的相似,這種相似造成兩門課程內容大量的交叉重復。從目前教材來看,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重復的內容有:本量利分析、經營杠桿、銷售預測、利潤預測、資金需要量的預測、經濟訂貨批量、資金時間價值、長期投資決策、全面預算、成本控制、責任會計,涉及兩門課程相當大比重的內容。2、側重點不同,兩門課程重復內容的協調。雖然研究對象相似,但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也有明顯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側重點的不同。管理會計為內部管理者提供如何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會計信息,著眼於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活動,它對經濟信息進行直接管理,對資金運動則進行間接管理;財務管理為企業提供如何保持良好財務狀況的手段和措施,側重於資本經營,著眼於資金運動本身的管理,是對資金運動的直接管理行為,具體表現為貨幣的取得、運用、分配及規劃等。因此,財務管理課程應以資金運動為主線,以時間價值、風險價值和資金成本為主要考慮因素,以財務決策為核心,以資金的籌集、投放、運用、回收和分配為主要內容,構建其教材體系。管理會計課程應以生產經營活動的規劃和控制為主線,以本量利分析為基本手段,以經營決策為核心,以經營活動的預測、決策、規劃和控制為主要內容,構建其教材體系。以此為原則,我們就可以將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的重復內容有一個比較好的協調。具體如下:資金時間價值、資金需要量的預測、長期投資決策側重於對資金運動的直接管理,應劃歸財務管理;本量利分析、經營杠桿、銷售預測、利潤預測、經濟訂貨批量、全面預算、成本控制、責任會計側重於對企業日常生產經營的管理,應劃歸管理會計。
④ 管理會計的功能有哪些
管理會計旨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並通過一系列專門方法,利用財務會計提供的資料及其他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和報告,使企業各級管理人員能據以對日常發生的各項經濟活動進行規劃與控制,並幫助決策者作出各種專門決策的一個會計分支。管理會計在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中正在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管理會計的核心理念中,價值的創造與維護是最為重要的兩點。基於此,管理會計是企業的戰略、業務、財務一體化最有效的工具。
管理會計的作用
(1) 提供管理信息
現代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需要大量的經濟信息,不僅需要財務會計提供的財務成本、經營情況等方面的信息,而且需要能適應與企業內部管理的各種管理信息。這些管理信息既包括經過進一步加工後的財務信息,也包括大量具有特定形式和內容的非財務信息,如實際的和預期的、歷史的和未來的、局部的和全局的、技術的和經濟信息等。只有這樣企業管理者才能夠據此對未來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規劃和控制,達到預期的目標。管理會計由於不受有關會計法規和固定會計程式的制約,且可以採用多種技術方法,所以它有可能對從各種不同渠道取得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改制,使之成為符合企業內部管理要求的數據,成為滿足管理者進行預測、決策、計劃、控制等各種工作所需要的管理信息
(2) 直接參與決策
決策是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決策過程是管理人員選擇和決定未來經營活動方案的過程。只有正確地進行各種決策,企業才能實現未來生產經營的最優化運轉。然而,要制定正確的決策,不僅需要及時獲取和提供管理信息,而且需要對管理信息進行科學地加工和有效地利用。管理會計積極主動地參加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正確地提出和評價決策方案,幫助企業各級管理者做出正確決策,實際上它將自己置身於決策計劃過程,直接參與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
(3) 實行業績考核
為了確保預定目標的實現,必須對生產經營過程及其結果進行嚴密的跟蹤和監控,將反映企業經營目標完成情況和經營計劃執行過程的實際情況,與預定的目標、計劃、預算等進行比較分析和檢查考核。這里生產經營活動得以按最優化原則進行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和控制決策、計劃和實際執行,進行最終實現預期經營目標的可靠保證。在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和結果進行控制、考評的問題上,管理會計既可以建立完備的控制系統,又可以確定嚴格的考核措施,從而隨時掌握實現現代企業經營目標的進程,正確考評企業內部有關部門的工作業績,並為修訂決策、調整計劃提供客觀依據。
⑤ 管理會計工具方法有哪些
管理會計工具方法:
1、預算管理體系、風險管理體系;
2、作業成本法、目標成本法;
3、TOC管理、績效管理、因素分析法;
4、平衡計分卡、WBS、5W2H;
管理會計工具方法的作用:
1.管理會計工具方法是實現管理會計目標的具體手段。
2.是單位應用管理會計時所採用的戰略地圖、滾動預算管理、作業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平衡計分卡等模型、技術、流程的統稱。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具有開放性,隨著實踐發展不斷豐富完善。
3.主要應用於以下領域:戰略管理、預算管理、成本管理、營運管理、投融資管理、績效管理、風險管理等。
管理會計,又稱"內部報告會計",是旨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並通過一系列專門方法,利用財務會計提供的資料及其他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和報告,使企業各級管理人員能據以對日常發生的各項經濟活動進行規劃與控制,並幫助決策者作出各種專門決策的一個會計分支。
⑥ 管理會計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什麼為什麼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現代管理會計所用的方法從動態上來掌握它的對象——企業生產經營中形成的現金流動,它不僅涉及到常數,而且涉及到變數。 這種方法盡管在不同的條件下具有多種不同的具體表現形式,但「差量分析」貫穿始終;它在不同情況下的應用有多種不同的具體表現形式,如成本性態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邊際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和折現的現金流量法等。①成本性態分析法:將成本表述為產量的函數,分析它們之間的依存關系,然後按照成本對產量的依存性,把全部成本區分為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兩大類。它聯系成本與產量增減關系的動態進行差量分析,構成了現代管理會計中一項基礎性的內容。②本·量·利分析法:將成本、產量、利潤這幾個方面變動所形成的差量相互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其核心部分是確定「盈虧臨界點」,從動態上掌握有關因素變動對企業盈虧消長的規律性的聯系。這對幫助企業在經營決策中根據主、客觀條件有預見地採用相應措施實現扭虧增盈,有重要意義。③邊際分析法:增量分析是一種形式,它涉及的增量是指自變數的微量變化。這個微變化所形成函數的精確變化率,就是邊際的概念,在數學上用導數表現。邊際分析可用來確定生產經營最優化目標,企業生產經營的最優化目標——如成本最低、利潤最多等,都可運用邊際分析的方法來確定其最優的邊際點(如能使企業成本達到最低的產量、實現利潤最多的銷售量是多少,等等)。 它能使企業管理部門具體掌握生產經營中有關變數聯系和變化的基本規律性,從而有預見地採取有效措施,最經濟有效地運用企業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各有關因素的最優組合,爭取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生產經營的經濟效益。邊際分析的這些特點和優點使它們在企業經營決策中得到廣泛的應用。④成本——效益分析法:在經營決策中,適應不同的情況形成若干獨特的「成本」概念(如差別成本、邊際成本、機會成本、沉沒成本等)和相應的計量方法。以此為基礎,對各種可供選擇方案「凈效益」(總效益與總成本之差)進行對比分析,以判別各有關方案的經濟性。這是企業用來進行短期經營決策分析評價的基本方法。⑤折現的現金流量法:將長期投資方案的現金流出(投資額)及其建成投產後各年能實現的現金流入,按復利法統一換算為用同一時點的數值(現值、終值或年值)來表現,然後進行分析對比,以判別有關方案的經濟性,使各方案投資效益的分析和評價建立在客觀而可比的基礎上。這是企業用來進行長期的投資決策經濟評價的基本方法。
希望能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如您滿意,請採納為最佳答案喲。
再次感謝您的提問,更多財會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
⑦ 管理會計方法有哪些科學規劃的方法有效控制的方法
企業內部控制的10種方法
《會計法》明確提出各單位應當建立、健全本單位的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要求,並提出會計工作中職務分離、重大事項決策與執行程序、財產清查和定期內部審計等規定,這些要求和規定從其實質內容來講,就是要加強各單位的內部控制。其目的在於建立和完善符合現代管理要求的內部組織結構,形成科學的決策機制、執行機制和監督機制,確保單位經營管理目標的實現;建立行之有效的風險控制系統,強化風險管理,確保單位各項業務活動的健康運行,堵塞漏洞、消除隱患,防止並及時發現和糾正各種欺詐、舞弊行為,保護單位財產的安全完整;規范單位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確保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單位內部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要實現上述目標,筆者認為,只有在內部控制結構和內部控製成分的基礎上運用各種內部控制方法才能真正將內部控制落到實處。
加強內部控制是貫徹《會計法》及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競爭力的客觀要求。研究和運用內部控制的各種方法是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內容。
一、組織規劃控制
組織規劃是對企業組織機構設置、職務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進行的控制。企業組織機構有兩個層面:一是法人的治理結構問題,涉及董事會、監事會、經理的設置及相關關系,二是管理部門設置及其關系,對財務管理來說,就是如何確定財務管理的廣度和深度,由此產生集權管理和分級管理的組織模式。職務分工主要解決不相容職務分離。所謂不相容職務分離是指那些由一個人擔任,即可能發生錯誤和弊端又可掩蓋其錯誤和弊端的職務。企業內部主要不相容職務有:授權批准職務、業務經辦職務、財產保管職務、會計記錄職務和審核監督職務。這五種職務之間應實行如下分離:(1)授權批准職務與執行業務職務相分離。(2)業務經辦職務與審核監督職務分離。(3)業務經辦職務與會計記錄職務分離。(4)財產保管職務與會計記錄職務分離。(5)業務經辦職務與財產保管職務相分離。
要建立健全組織規劃控制,目前必須解決兩個問題:(1)設立管理控制機構。例如,目前有些上市公司中依據自身經營特點設立了審計委員會、價格委員會、報酬委員會等就是完善內部控制機制的有益嘗試。機構設置因單位的經營特點和經營規模而異,很難找到一個通用模式。比如設立價格委員會的企業大都是規模很大、採用集中采購方式且采購價格變動較大的企業,這些企業設立價格委員會能夠有效加強采購環節的價格監督與控制。再比如,對於規模大、技術含量很高、高知人員雲集、按勞取酬的企業,通過設立報酬委員會進行管理層持股及股票期權問題研究,能夠提高報酬計劃按勞取酬科學性、加強報酬計劃執行中的透明度和監控力度。(2)推行職務不兼容制度,杜絕高層管理人員交叉任職。交叉任職主要體現在董事長和總經理為一人,董事會和總經理班子人員重疊。在上市公司中,這一問題雖有了較大的改變,但從公司制企業的總體上看,仍普遍存在。這種交叉任職的後果是董事會與總經理班子之間權責不清、制衡力度銳減。關鍵人大權獨攬,一人具有幾乎無所不管的控制權,且常常集控制權、執行權和監督權於一身,並有較大的任意性。交叉任職違背了內部控制的基本原則,必然帶來權責含糊,易於造成辦事程序由一個人操縱的現象出現。事實上,資金調撥、資產處置、對外投資等方面出現的問題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交叉任職,董事會缺乏獨立性。因此,建立內部控制框架首先要在組織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方面做到董事長和總經理分設、董事會和總經理班子分設,避免人員重疊。
二、授權批准控制
授權批準是指企業在處理經濟業務時,必須經過授權批准以便進行控制,授權批准按其形式可分為一般授權和特殊授權。所謂一般授權是指對辦理常規業務時權力、條件和責任的規定,一般授權時效性較長;而特殊授權是對辦理例外業務時權力、條件和責任的規定,一般其時效性較短。不論採用哪一種授權批准方式,企業必須建立授權批准體系,其中包括:(1)授權批準的范圍,通常企業的所有經營活動都應納入其范圍。(2)授權批準的層次,應根據經濟活動的重要性和金額大小確定不同的授權批准層次,從而保證各管理層有權亦有責。(3)授權批準的責任,應當明確被授權者在履行權力時應對哪些方面負責,應避免責任不清,一旦出現問題又難咎其責的情況發生。(4)授權批準的程序,應規定每一類經濟業務審批程序,以便按程序辦理審批,以避免越級審批、違規審批的情況發生。單位內部的各級管理層必須在授權范圍內行使相應職權,經辦人員也必須在授權范圍內辦理經濟業務。
三、會計系統控制
會計系統控制要求單位必須依據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等法規,制定適合本單位的會計制度、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財務會計報告的處理程序,實行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建立嚴密的會計控制系統。會計系統控制主要包括:(1)建立健全內部會計管理規范和監督制度,且要充分體現權責明確、相互制約以及及時進行內部審計的要求。(2)統一會計政策,盡管國家制定了統一的會計制度,但其中某些會計政策是可選的。因此,從企業內部管理要求出發,必須統一執行所確定的會計政策,以便統一核算匯總分析和考核,企業會計政策可以專門文件的方式予以頒布。(3)統一會計科目,在實行國家統一一級會計科目的基礎上,企業應根據經營管理需要,統一設定明細科目,特別是集團性公司更有必要統一下級公司的會計明細科目,以便統一口徑,統一核算。(4)明確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財務會計報告的處理程序與方法,遵循會計制度規定的各條核算原則,使會計真正實現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和管理提供信息、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供信息、為企業外部各有關方面了解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提供信息的目標。
四、全面預算控制
全面預算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為達到企業既定目標編制的經營、資本、財務等年度收支總體計劃,從某種意義上講,全面預算也是對企業經濟業務規劃的授權批准。全面預算控制應抓好以下環節:(1)預算體系的建立,包括預算項目、標准和程序。(2)預算的編制和審定。(3)預算指標的下達及相關責任人或部門的落實。(4)預算執行的授權。(5)預算執行過程的監控。(6)預算差異的分析與調整。(7)預算業績的考核。全面預算是集體性工作,需要企業內各部門人員的相關合作。為此,有條件的企業應設立預算委員會,組織領導企業的全面預算工作,確保預算的執行。
五、財產保全控制
財產保全控制包括:(1)限制直接接觸,限制直接接觸主要指嚴格限制無關人員對實物資產的直接接觸,只有經過授權批準的人員才能夠接觸資產。限制直接接觸的對象包括限制接觸現金、其他易變現資產與存貨。(2)定期盤點,建立資產定期盤點制度,並保證盤點時資產的安全性。通常可採用先盤點實物,再核對賬冊來防止盤盈資產流失的可能性,對盤點中出現的差異應進行調查,對盤虧資產應分析原因、查明責任、完善相關制度。(3)記錄保護,應對企業各種文件資料(尤其是資產、財務、會計等資料)妥善保管,避免記錄受損、被盜、被毀的可能。對某些重要資料應留有後備記錄,以便在遭受意外損失或毀壞時重新恢復,這在當前計算機處理條件下尤為重要。(4)財產保險,通過對資產投保(如火災險、盜竊險、責任險或一切險)增加實物受損補償機會,從而保護實物的安全。(5)財產記錄監控,對企業要建立資產個體檔案,資產增減變動應及時全面予以記錄。加強財產所有權證的管理,改革現有低值易耗品等核銷模式,減少備查簿的形式,使其價值納入財務報表體系內,從而保證賬實的一致性。
六、人力資源控制
對於作為經濟運行的微觀基礎的企業而言,人力資源要素的數量和質量狀況,人力資源所具有的忠誠、向心力和創造力,是企業興旺發達的活力和強大推動力所在。因此,如何充分調動企業人力資源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人力資源的潛能,已成為企業管理的中心任務。人力資源控制應包括:(1)建立嚴格的招聘程序,保證應聘人員符合招聘要求。(2)制定員工工作規范,用以引導考核員工行為。(3)定期對員工進行培訓,幫助其提高業務素質,更好地完成規定的任務。(4)加強和考核獎懲力度,應定期對職工業績進行考核,獎懲分明。(5)對重要崗位員工(如銷售、采購、出納)應建立職業信用保險機制,如簽訂信用承諾書,保薦人推薦或辦理商業信用保險。(6)工作崗位輪換,可以定期或不定期進行工作崗位輪換,通過輪換及時發現存在的錯弊情況。同時也可以挖掘職工的潛在能力。(7)提高工資與福利待遇,加強員工之間的溝通,增強凝聚力。
七、風險防範控制
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風險。風險控制要求單位樹立風險意識,針對各個風險控制點,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系統,通過風險預警、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報告等措施,對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進行全面防範和控制。企業風險評估主要內容有:(1)籌資風險評估,如企業財務結構的確定、籌資結構的安排、籌資幣種金額及期限的制定、籌資成本的估算和籌資的償還計劃等都應事先評估、事中監督、事後考核。(2)投資風險評估,企業對各種債權投資和股權投資都要作可行性研究並根據項目和金額大小確定審批許可權,對投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負面因素應制定應對預案。(3)信用風險評估,企業應制定客戶信用評估指標體系,確定信用授予標准,規定客戶信用審批程序,進行信用實施中的實時跟蹤。信用活動規模大的企業,可建立獨立信用部門,管理信用活動、控制信用風險。(4)合同風險評估,企業就建立合同起草、審批、簽訂、履行監督和違約時採取應對措施的控制科學試驗,必要時可聘請律師參與。風險防範控制是企業一項基礎性和經常性的工作,企業必要時可設置風險評估部門或崗位,專門負責有關風險的識別、規避和控制。
八、內部報告控制
為滿足企業內部管理的時效性和針對性,企業應當建立內部管理報告體系,全面反映經濟活動,及時提供業務活動中的重要信息。內部報告體系的建立應體現:反映部門經管責任,符合例外管理的要求,報告形式和內容簡明易懂,並要統籌規劃,避免重復。內部報告要根據管理層次設計報告頻率和內容詳簡。通常,高層管理者報告時間間隔時間長,內容從重、從簡;反之,報告時間間隔短,內容從全、從詳。常用的內部報告有:(1)資金分析報告,包括資金日報、借還款進度表、貸款擔保抵押表、銀行賬戶及印鑒管理表等。(2)經營分析報告。(3)費用分析報告。(4)資產分析報告。(5)投資分析報告。(6)財務分析報告等。
九、管理信息系統控制
管理信息系統控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要加強對電子信息系統本身的控制。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利用計算機從事經營管理方式手段越來越普遍,除了會計電算化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外,企業的生產經營與購銷儲運都離不開計算機。為此必須加強對電子信息系統的控制,包括:系統組織和管理控制、系統開發和維護控制、文件資料控制、系統設備、數據、程序、網路安全的控制以及日常應用的控制。另一方面,要運用電子信息技術手段建立控制系統,減少和消除內部人為控制的影響,確保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
十、內部審計控制
內部審計控制是內部控制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是一個企業內部經濟活動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規、合理和有效的獨立評價機構,在某種意義上講是對其他內部控制的再控制。內部審計內容十分廣泛,按其目的可分為財務審計、經營審計和管理審計。內部審計在企業應保持相對獨立性,應獨立於其他經營管理部門,最好受董事會或下屬的審計委員會領導。
總之,不管採用何種內部控制方法,不管如何建立公司治理結構,都應確立董事會在內部控制系統中的核心地位。從我國《公司法》規定的董事會、股東大會、總經理之間的權責劃分看,董事會在公司管理中居於核心地位。董事會應該對公司內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運行負責。原因在於:(1)對於董事會而言,建立內部控制系統是為了通過不喪失控制的授權來保證公司有效運行、完成公司的目標,(2)內部控制是董事會抑制管理人員在獲取短期盈利機會中的機會主義傾向,保證法律、公司政策及董事會決議切實貫徹實施的手段;(3)內部控制以及涉及內部控制的信息流動構成解決信息不對稱、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行的重要手段,而確保信息質量是董事會不可推卸的責任。
來源:《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