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會計培訓 » 哪些會計原則被強化了

哪些會計原則被強化了

發布時間: 2021-08-15 17:09:03

1. 會計原則有哪些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會計核算有以下十三個基本原則:1、客觀性原則;2、可比性原則;3、明晰性原則;4、歷史成本原則;5、實質重於形式原則;6、權責發生制原則;7、及時性原則;8、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9、配比性原則;10、相關性原則;11、一慣性原則;12、謹慎性原則;13、重要性原則。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滿意請採納!

2. 什麼事會計原則

又稱「會計准則」。它是建立在會計目標、會計假設及會計概念等會計基礎理論之上具體確認和計量會計事項所應當依據的概念和規則。會計原則對於選擇會計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目錄

內容1.會計主體
2.持續經營
3.會計分期
4.貨幣計量
財務會計的一般原則(13條)(1)客觀性原則
(2)實質重於形式原則
(3)相關性原則
(4)一貫性原則
(5)可比性原則
(6)及時性原則
(7)明晰性原則
(8)權責發生制原則
(9)配比原則
(10)實際成本原則
(11)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
(12)謹慎性原則
(13)重要性原則
新准則下財務會計一般原則的變更內容 1.會計主體
2.持續經營
3.會計分期
4.貨幣計量
財務會計的一般原則(13條) (1)客觀性原則
(2)實質重於形式原則
(3)相關性原則
(4)一貫性原則
(5)可比性原則
(6)及時性原則
(7)明晰性原則
(8)權責發生制原則
(9)配比原則
(10)實際成本原則
(11)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
(12)謹慎性原則
(13)重要性原則
新准則下財務會計一般原則的變更
展開 編輯本段內容
我國財政部在其首次擬定的《企業會計准則》中用明文分別規定為四個。
1.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或稱會計個體、會計實體,會計個體的說法往往會給人一種錯覺,認為會計個體由某一個單位組成,會計實體的說法往往也不能與會計客體的說法相對應)是指會計工作為其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組織。 ●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eg.它可以是獨立的企業,也可以是一個企業內部的責任單位(如分廠),還可以是幾個不同法律主體的企業(如編制合並會計報表的母公司和子公司或集團公司)。 ●企業有獨資、合夥和股份公司三種形式。 ●會計主體的三個條件:⑴具有一定數量的資金;⑵進行獨立的生產經營活動或其他活動;⑶實行獨立決算。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第四條規定,「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為對象,記錄和反映企業本身的各種生產經營活動。」
2.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作為會計核算的一個前提條件,其持續經營指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將會按既定目標正常地持續進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不會面臨破產、清算,企業將按原定的用途使用其現有的資產,同時也將按照原先承諾的條件清償它的債務。一句話,會計的出發點是企業的經營現狀,對經營狀態的預測將不會改變。 ●在任何一個時點上,企業的前景,唯有兩種可能,持續經營和停業清算。 ●有人認為:持續經營這一提法有片面性。只見到經營而見不到停業。 ●持續經營與下面闡述的歷史成本計價原則有聯系。eg.歷史成本計價原則、一貫性原則、劃分資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則提供了條件。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第五條規定:「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
3.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也稱會計期間假設,是指為及時提供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會計信息,可以將連續不斷的經營活動分割為若干相等的期間(月、季、年)來反映。按年劃分的稱為會計年度,年度以內,還可分季、分月。要分別計算、報告各期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以便考核,進行對比,改善經營。會計年度可採用歷年制,即與日歷年度保持一致,如我國及法、德、俄、韓國,也可採用非歷年制,如英、日為四月一日,澳、意為七月一日,美國為十月一日。會計年度的劃分取決於國會、人大開會的時間。我國會計年度與財政年度一致,以自然公歷年份為准。 例如:.運用:「應計」、「遞延」、「預提」、「待攤」等幾種會計程序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第六條規定:「會計核算應當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轉賬目和編制會計報表。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訖日期採用公歷日期。」
4.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及其成果可以運用貨幣單位進行計量與反映,且其幣值不變。其中要用貨幣來計量是進行會計工作的要求,但幣值不變才是一種假定,所以,我們認為,貨幣計量前提最好改稱為幣值不變前提。一般在通貨膨脹不大的情況下,貨幣計量實際上同時也假定幣值不變。 ●貨幣計量還有一個缺陷,就是它把那些不能用貨幣去量度的因素,縱然它們能傳輸的信息很重要,很有用,除了象存貨數量等一概排除在會計核算系統之外,如管理水平、人力資源、社會責任等等。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第七條規定:「會計核算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這為確定歷史成本原則、可比性原則提供了條件。
編輯本段財務會計的一般原則(13條)
財務會計的一般原則是指對財務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作出規定,是對財務會計核算基本規律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准則將財務會計的一般原則歸納為:客觀性、實質重於形式、相關性、可比性、一貫性、及時性、明晰性、權責發生制、配比、謹慎性、歷史成本、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和重要性等13項原則。
(1)客觀性原則
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會計核算的客觀性包括真實性和可靠性兩方面的意義。真實性要求會計核算的結果應當與企業實際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相一致;可靠性是指對於經濟業務的記錄和報告,應當做到不偏不倚,以客觀的事實為依據,不受會計人員主觀意志的左右,避免錯誤並減少偏差。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因此,必須做到內容真實、數字准確和資料可靠。
(2)實質重於形式原則
是指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 在實際工作中,交易或事項的外在法律形式並不總能真實反映其實質內容。為了使會計信息真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就不能僅僅依據交易或事項的外在表現形式來進行核算,而要反映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違背這一原則,可能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會計核算上將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設備作為固定資產入賬就是這個原則的具體體現。
(3)相關性原則
亦稱有用性原則,是指企業會計提供的信息應當能夠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會計信息與使用者的決策密切相關,表現在提供的會計信息能幫助決策者預測未來,把握可能的結果,從而改善當前的決策;同時,提供的會計信息也能為決策者證實過去的決策產生的結果,從而修正或堅持原來的決策。因此,在會計核算中應堅持這一原則,在收集、加工、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的過程中,充分考慮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4)一貫性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前後各期應當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如有必要變更,應當將變更的內容、變更的累積影響數,以及累積影響數不能合理確定的理由等,在會計報表附註中予以說明。 在會計核算中,經常會出現相同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有多種辦法可供選擇,例如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有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和個別認定法等,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也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數總和法、雙倍余額遞減法等,企業可以在會計准則或制度允許的范圍內選擇使用。但是,在一般情況下,企業一經選定某一種方法,就不得隨意變動,如果企業在不同的會計期間採用不同的會計核算方法,將不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理解,不利於會計信息作用的發揮。當然也不是說企業所選擇的會計核算方法不能做任何變更,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企業也可以變更會計核算方法,並在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中作相應披露。在會計核算中遵循一貫性原則,有利於提高會計信息的使用價值,可以防止某些企業和個人利用會計方法的變動,在會計核算上弄虛作假,粉飾財務會計報告。
(5)可比性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這一原則不僅要求不同企業之間的會計信息要具有橫向的可比性,而且要求同一企業的不同時期的會計信息要具有縱向的可比性。不同的企業可能處於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經濟業務發生於不同時點,為了保證會計信息能夠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便於比較不同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項,就應當採用相同的會計處理方法。
(6)及時性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不得提前或延後。 對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會計信息與決策的相關性不僅表現在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而且表現在會計信息時效性上,過時的會計信息對決策者的使用價值就會大大降低,甚至無效。在會計核算中,堅持這一原則就是要求及時收集會計信息、及時對會計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及時傳遞會計信息,以滿足各方面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
(7)明晰性原則
亦稱可理解性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清晰明了,便於理解和利用。 對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首先要能弄懂財務會計報告反映的信息內容,才能加以利用,並作為決策的依據,因此,明晰性是會計信息質量的首要要求。明晰性原則就是要求會計核算提供的信息應當簡明、易懂,能簡單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能為大多數使用者所理解。在會計核算中只有堅持明晰陛原則,才能有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准確、完整地把握會計信息的內容,從而更好地利用。
(8)權責發生制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都不應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權責發生制以權利取得和責任完成作為收入和費用發生的標志,有助於正確計算企業的經營成果。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准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過程中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的一種收入和費用的確認方法被稱之為收付實現制,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現金作為確認收入和費用的依據。目前,我國的行政單位採用收付實現制,事業單位除經營業務採用權責發生制外,其他業務也採用收付實現制。
(9)配比原則
是指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收入與其成本、費用應當相互配比,同一會計期間內的各項收入和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在該會計期間內確認。 根據收入與費用的聯系方式,收入與費用的配比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根據收入與費用之間的因果聯系進行直接配比,如主營業務收入與主營業務成本相配比,其他業務收入與其他業務成本相配比;二是根據收入與費用項目存在的時間上的一致關系,將某些與特定的收入項目沒有存在明顯的因果關系的費用項目,如廣告費、辦公費和經理人員工資等,與發生在同一期間的收入相配比。在會計核算中遵循配比原則,就是要求一個會計期間內的各項收入同與其相關聯的成本、費用,應當在同一會計期間內進行確認、計量並登記入賬,藉以計算確定該期的損益。
(10)實際成本原則
亦稱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項財產在取得時應當按照實際成本計量。其後,各項財產如果發生減值,應當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准備。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另有規定者外,企業一律不得自行調整其賬面價值。 企業在會計核算上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項目的計量,應當基於交易或事項的實際交易價格或成本,這主要是因為實際成本具有客觀性,便於查核;同時實際成本數據的取得和確定也比較容易。堅持實際成本原則能使會計核算資料具有客觀性和可靠性。但是,如果企業的資產已經發生了減值,其賬面價值不能反映其未來可收回金額,企業就應當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准備。
(11)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合理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效益僅及於本年度(或1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於幾個會計年度(或幾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資本性支出。 收益性支出是指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發生,應從當期已實現的收益中得到補償的支出;而資本性支出是指為當期、主要是為以後會計期問收入的取得而發生,應由今後若干會計期間的收益來補償的支出。這一原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中將兩類不同性質的支出區分開來,對於收益性支出,應計入當期損益,並在利潤表中反映,以正確計算當期經營成果;對於資本性支出應列入資產,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根據其與以後各期收益的關系,將其價值分攤到以後各會計期間,以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如果企業將原本應計入資本性支出的計入了收益性支出,就會低估當期資產和收益;反之,則會高估當期資產和收益;所有這一切,都不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正確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影響其正確決策的作出。
(12)謹慎性原則
亦稱穩健性原則,或稱保守主義,是指某些會計事項有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可供選擇時,應盡可能選擇一種不致虛增賬面利潤、誇大所有者權益的方法為準的原則。 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但不得設置秘密准備。遵循這一原則,要求企業在面臨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職業判斷並處理會計事項時,應當保持必要的謹慎,充分估計風險和損失,不高估資產或收到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對於預計會發生的損失應計算入賬,對於可能產生的收益則不預計入賬謹慎性原則在我國會計實務中有多種表現,如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採用加速折舊法、物價上漲情況下存貨計價採用後進先出法、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減值准備等。當然,遵循這一原則並不意味著企業可以任意設置各種秘密准備,否則,就屬於濫用本原則,應當按照對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要求進行相應會計處理,加以糾正。
(13)重要性原則
是指企業在全面核算的前提下,對於在會計核算過程中的交易或事項應當區別其重要程度,採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對資產、負債、損益等有較大影響,並進而影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據以作出合理判斷的重要會計事項,必須按照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進行處理,並在財務會計報告中予以充分、准確地披露;對於次要的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和不誤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正確判斷的前提下,可適當簡化處理。 會計核算中遵循重要性原則就是要考慮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與效益問題,使得提供會計信息的收益大於成本,避免出現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大於收益的情況出現,在全面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基礎上,起到突出重點,簡化核算,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提高會計核算的工作效率。會計核算中,評價某些項目的重要性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一般來說,應當從質和量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從性質上說,當某一事項有可能對決策產生一定影響時,就屬於重要項目;從數量方面來說,當某一項目的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就可能對決策產生影響。
編輯本段新准則下財務會計一般原則的變更
新准則下只有8個基本原則,取消了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和歷史成本原則。其中繼續保留了重要性原則(第十七條)、謹慎性原則(第十八條)、實質重於形式(第十六條)原則,也強調了可比性(第十五條 ,把原准則的一貫性原則和可比性原則合並為可比性原則)、相關性(第十三條)、明晰性(第十四條)、及時性(第十九條) 、客觀性(第十二條)原則。另外。權責發生制和歷史成本不再作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將權責發生製作為會計核算的基礎並入會計分期基本假設,歷史成本體現在會計要素的計量中(歷史成本屬於會計計量范疇,因此將歷史成本原則在新增的第九章「會計計量」中進行了規定)。

3. 會計原則

關於我國會計原則中的幾個問題

一、會計的權責發生制

會計實務中一直是將權責發生製作為會計確認的基礎.對於權責發生制,國際會計准則解釋為:「按權責發生制,要在交易事項和其他事項發生時而不是在收到和支付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時確認其影響,而且要將它們記入與它們相聯系期間的會計記錄並在該期間的財務報告中予以報告.」這一解釋明確了要在「發生」時確認。並不是在。「收到和支付」時確認。權責發生制在理論上應用於具體的會計事務中.應該完全按照權利是否形成義務是否發生為標准對會計要素進行確認,但在會計實務中,一般也很難嚴格道守這一原則,比如現行會計實務對權責發生制可能會產生以下的沖擊:
(一)對於一些已經形成的權利和義務,由於沒有相應的交易活動而無法確認,致使權責發生制顯得不夠完善,如:企業在長期的經營活動中,因經營優良形成的商業信用,即商譽,就不能確認入帳。(二)期權、期貨金融工具的出現對傳統的權責發生制確認基礎提出了挑戰,因為金融工具的應用往往是一種契約形式,契約雙方在契約開始生效時只是享有某種權利或某種義務,並沒有發生實際的款項支付,契約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最終是否得到履行,在契約生效時往往無法預料。

二、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真實性原則也稱為客觀性原則或中立性原則。要求會計人員對經濟業務的處理需要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計量經濟業務、制定會計政策、選用會計方法必須忠實表達經濟業務的實際情況,持不偏不倚的中立態度,要以客觀確定的證據作為會計記錄的基礎.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整個社會的經濟法律環境日趨規范化和透明化,社會各個階層對會計信息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但是,並非所有信息絕對真實,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各個會計信息的需求階層.不真實的會計信息會給信息的使用者造成決策上的失誤,對單位本身,甚至對整個國民經濟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危害。會計信息失真按其原因可分為三類:違法性失真規范性失真和技術性失真。

違法性失真是指有關單位和人員為了局部和個人利益,故意違反有關財經法規而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這也是最主要的會計信息失真的類型、主要原因在於有關單位和個人受利益驅動的影響,故意違反財經法規,但單位內部和外部的約束機制又很不健全,不能很好地給予檢查.例如;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問題、單位內部和外部的控制與監督問題等等。

規范性失真是指由於會計規范的不科學性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當違法性失真得到控制後,規范性失真便成為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類型。這一問題的解決需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和逐漸的規范。

技術性失真是指由於會計人員素質上的局限性而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由於會計人員專業知識的局限性,對會計規范理解不透,只重視會計規范的形式,而忽視了會計規范的實質,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為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必須加強會計立法,規范會計體系,明確會計人員的責任,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建立健全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

三、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與可靠性

相關性原則要求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而會計信息與信息使用人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取決於這些信息是否有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和及時性,而預測價值是會計信息有助於使用者在決策時能預測未來.反饋會計信息能使使用考證實或修正以往在決策時所判斷的預測結果。

然而,構成會計信息決策有用性兩大特性的相關性和可靠性,是兩個含義不能確指的概念。相關性最初是指一般相關,是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業績、財務狀況變動信息都視為與使用者經濟決策有關的信息。眾所周知,會計信息現在早己達到了一般相關的要求,目前財務報告已經能夠基本滿足現有的和沼在的投資考、借款人、雇員和其他的供應商、政府及其機構和公眾等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但是,信息使用者再滿足一般性需求以外,還需要—些特定決策等方面的信息.例如,投資者會關注投資報酬和投資風險,更需要能夠幫助他們正確作出「或購或持或售」決策的信息,提供評估企業股利支付情況的資料;貸款人則會關心企業償債能力信息;政府及其機構更為關心有利於決定稅務政策和控制企業活動的信息等等。對於可靠性原則,IAsc認為「當其沒有重要差錯或偏向並能如實反映其所擬反映或理當反映的情況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據時,資料就具備了可靠性。」我國《企業會計准則》中將「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作為第一位的會計原則,似乎只以如實反映或真實性作為可靠性的唯一內涵。我們知道.財務會計是以反映職能而存在的一個財務信息系統,所以,只有信息能夠如實反映企業經濟活動,才能具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才能進一步去顯現它的監督職能.真實性是會計信息的生命和靈魂,人們對真實性必須有史為全面和深刻的認識。盡管真實的總是客觀的,但客觀的顯然不是絕對真實。真實的肯定是客觀的,儉客觀的』究竟反映何種真實當取決於人們所持有的各種客觀概念、因而正確判斷客觀中的其實程度,是會計信息使用者應當掌握的藝術和技巧,會計信息提供者通過對客觀性中個確定性的揭示,僅僅是給使用者提供的某種防止誤解上的幫助,而絕非是對信息不確定性的消除。應喝說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是一種世界現象、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將其加以根治、有區別的只是它的表現形式與程度。

相關性和可靠性是同等重要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徵,有用的信息一要可靠、二要相關早已成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識。然而.如果說信息的有用性是其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函數的話,其相關性和可靠性之間就不一定是互為函數的關系.我們知道,在某些情況下,有的信息相關性很好,但可靠性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但相關性卻較差。相關性與可靠性並非總是在同一方向上影響信息的有用性。但是又必須盡可能統一於信息有用性原則之下.如果信息相關性失去了可靠性的支持,那就會降低甚至失去相關性,它們會對使用者產生誤導作用.如果信息雖然真實可靠,但就是與使用者的需求相差甚遠,也會因不具備相關性而失去可靠性的存在意義.可見,相關性和可靠性是緊密連系在一起的,既不能離開可靠性去談論相關性,也不能離開相關性去談論可靠性,它們總是同時在影響或決定著信息的有用性.我們要對這兩者加以相同程度的重視,提高信息相關性的舉措,絕對不能以降低或失去可靠性為代價,而任何強化可靠性的做法,也絕不能離開相關性的導向,片面強調其中任何一方的改進或改革,都很有可能給信息有用性帶來嚴重的後果。

四、對穩健性原則的認識

會計學界對穩健性原則的含義有不同的解釋和理解。一般認為穩健原則的產生緣於會計估計和不確定性.是對具有可靠性和相關性的會計信息進行陳報的一個限制條件.綜合來看,對穩健原則有三種不同的認識:較前穩健原則是指,在金額上盡可能多計可能發生的負債和費用,盡可能少計或不計可能發生的資產和收入。在時間上,盡可能早地確認負債和費用而盡可能遲地確認資產和收入;第二種是廣為接受的傳統含義,即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既水無視可能的損失,又不計提過多的准備,同時不預計可能取得的資產和收入;第三種看法則認為不確定性事項發生的可能性才是決定取捨的標准。這一觀點以FAsB為代表。FAsB進一步指出,估計收益構成要素的偏向,不管是過於穩健,還是穩健不足,通常隻影響到列報收益或損失的時間.其結果是,任何方面不合理的溢額,都可能把一批投資者引入歧途.也就是說,FASB並不鼓勵一味地低估資產和收入,高估負債和費用,否定了過去那種蓄意地一貫少計凈利和掙資產的做法,認為會計人員對信息進行取捨時需持穩健的態度但同時要考慮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

目前,人們對穩健原則心有疑慮是因為它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能保護投資者和債權入的利益,另一方面它也給管理當局進行利潤操縱留下了餘地,反過來可能損害到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利益.人們對於適度穩健的看法是矛盾的,一方面適度穩健克服傳統穩健原則只確認損失個確認利得的缺點,使信息具有真實公允。但另一方面,由於獲取利得的判斷帶有主觀性,確認標准難以確定,允許確認或有利得,則使利潤操縱的空間更加擴大.對於不同類型的公司在採用穩健性的會計政策上的態度是不同的.穩健原則在中國並不過時,它也應成為我國會計准則中一項重要的信息質量原則.如果不實行穩健原則,可能使企業不能釋放帳務上的風險,而且,用之過度,則又會成為企業操縱利潤玩弄數字的工具,同時使國家政策蒙受損失,因而有必要對穩健原則的運用進行嚴格的規定.對因不用穩健原則以及濫用這一原則而損害信息的真實、公允的,一方面應加強獨立審計的監督,另一方面在會計人員的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可以採取適度穩健原則及遵循充分披露原則.而提高投資者的水平。培育成熟的證券市場也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劉氏立.會計信息真實性探究[J].財務與會計,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9,(6).
[2]李新威.淺談對會計原則的幾點認識[J].湖北財稅,武漢人民出版社,1999,(3).

4. 會計十三條原則有哪些

客觀性原則、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相關性原則、一致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及時性原則、明確性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實際成本原則、收支分開原則、謹慎性原則、重要性原則等。

1、客觀性原則

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基礎,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會計的客觀性包括真實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性。真實性要求會計核算結果與企業的實際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相一致。

可靠性是指經濟業務的記錄和報告應當是公正的,以客觀事實為依據,不受會計人員主觀意志的影響,避免錯誤,減少偏差。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是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因此,要確保內容真實、數字准確、數據可靠。

2、實質重於形式

它是指企業應當根據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是僅僅以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基礎。在實踐中,交易或事項的外部法律形式並不總是反映其真實內容。

為了使會計信息真正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僅要以交易或事項的外部形式進行會計核算,而且要反映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

違反這一原則可能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設備在會計上作為固定資產入賬,就是這一原則的體現。

3、關聯原則

又稱有用性原則,是指企業會計提供的信息應當能夠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會計信息與用戶的決策密切相關。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可以幫助決策者預測未來,掌握可能的結果,從而提高當前的決策水平。

同時,所提供的會計信息也可以為決策者證明過去決策的結果,從而對原來的決策進行修改或堅持。因此,在會計核算中應堅持這一原則,充分考慮會計信息使用者在收集、處理、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過程中的信息需求。

4、一致性原則

它是指企業會計核算方法在每一期間前後應當一致,不得隨意變更。需要變更的,應當在會計報表附註中說明變更的內容、變更的累計影響以及累計影響不能合理確定的原因。在會計中,有許多方法可以處理同一經濟業務。

遵循會計一致性原則,有利於提高會計信息的使用價值,防止部分企業和個人使用會計方法的變更,有利於會計造假和粉飾財務會計報告。

5、可比性原則

指企業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核算,會計指標應當一致、可比。這一原則不僅要求不同企業之間會計信息的橫向可比性,而且要求同一企業不同時期會計信息的縱向可比性。

不同的企業可能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地區,經濟業務也會在不同的時間點發生。為了保證會計信息能夠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便於比較不同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只要是同一交易或事項,就應採用相同的會計處理方法。

6、及時性原則

是指企業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不得提前、拖延。對於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會計信息與決策的相關性不僅體現在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上,還體現在會計信息的及時性上。過時的會計信息對決策者的使用價值將大大降低,甚至失效。

在會計中,堅持這一原則,就是要及時收集會計信息,及時處理會計信息,及時傳遞會計信息,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各方面的決策需要。

7、明確原則

又稱可理解性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和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應當清晰、易於理解和使用。對於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首先要了解財務會計報告所反映的信息內容,使其能夠作為決策的依據。因此,清晰是會計信息質量的首要要求。

明晰原則要求會計提供的信息應當簡明易懂,能夠簡單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並能為大多數使用者所理解。只有堅持會計信息的清晰性原則,會計信息使用者才能准確、完整地掌握會計信息的內容,從而更好地利用會計信息。

8、權責發生制原則

這意味著企業的會計核算應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本期已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者將要發生的費用,不論是收到還是支付,均作為本期收入和費用,不屬於本期收入和費用。即使在本期已經收到或支付,也不作為本期收入和費用。

權責發生制以權利的取得和責任的完成為收支的標志,有助於正確計算企業的經營成果。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准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過程中採用權責發生制。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的收入和費用的確認方法稱為現金基礎法,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現金為基礎的。

9、匹配原則

指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其收入與成本費用相互匹配,在同一會計期間內確認每一收入及其相關成本費用。

根據收入與費用的聯系信息,收入與費用的匹配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根據收入與費用的因果關系直接匹配,如主營業務收入與主營業務成本的匹配率,其他業務收入與其他業務成本的匹配率。

第二,根據收入和支出項目存在時間的一致關系,某些與特定收入項目沒有明顯因果關系的費用項目,如廣告費用、辦公費用和經理薪金,與同期發生的收入相匹配。

會計核算遵循配比原則,是要求會計期間的所有收入及其相關的成本和費用,在同一會計期間確認、計量和入賬,以計算確定該期間的損益。

10、實際成本原則

歷史成本原則又稱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所有的財產在取得時都應當按照實際成本計量。其後,如有財產發生減值,應按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准備。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另有規定外,企業不得自行調整賬面價值。

在會計核算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項目的計量應以實際交易價格或交易或事項的成本為基礎,主要是因為實際成本客觀、易於核算。同時,便於獲取和確定實際成本數據。堅持實際成本原則,可以使會計數據客觀可靠。

但是,企業資產發生減值,其賬面價值不能反映未來可收回金額的,應當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准備。

11、收入支出與資本支出的劃分原則

這意味著在企業會計核算中應合理劃分收入支出與資本支出的界限。支出效益僅限於本年度(或一個營業周期)的,作為收入性支出。支出效益延伸至數個會計年度(或營業周期)的,視為資本性支出。

收入性支出是指為取得當期收入而發生的,應當從當期實現的收入中補償的支出;資本性支出是指為取得當期收入而發生的支出,主要是為以後會計期間發生的支出,應當由以後會計期間的收入予以補償。

12、謹慎原則

又稱穩健性原則,或稱穩健性原則,是指當某些會計事項有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可供選擇時,應盡量選擇一種不會虛增賬面利潤、誇大所有者權益的方法。

企業進行會計核算,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不得多計資產、多計收益、少計負債、少計費用,不得設立秘密儲備。

根據這一原則,要求企業在經濟活動中面對不確定因素作出專業判斷和處理會計事項,保持必要的謹慎性,充分估計風險和損失,不得高估資產,不得收受或低估負債或費用。對預計發生的損失,應當計算並記錄。對於可能的收入,預計不予記錄。謹慎性原則在我國會計實務中有許多表現形式。

當然,遵循這一原則並不意味著企業可以隨意設置各種秘密准備,否則,就是濫用這一原則,應當按照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要求予以更正。

13、重要性原則

企業在進行全面會計核算的前提下,對會計過程中發生的交易或事項應採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

對資產、負債、損益有重大影響,從而影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合理判斷的重要會計事項,必須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辦理,並在財務會計報告中充分、准確地披露。

對於次要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不誤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正確判斷的前提下,可以適當簡化。

(4)哪些會計原則被強化了擴展閱讀;

會計科目分類;

1、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期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資產分為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其中,流動資產分為現金及各項存款、短期投資、應收賬款及預付款、存貨、預付費用等。

2、負債:是指過去的交易和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預計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負債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其中流動負債包括短期借款、應付及預收款項、應付工資、應交稅金、應付股利和應計費用。

3、所有者權益:是指所有者在企業資產中享有的經濟利益,其金額為資產減去負債後的余額。

所有者權益的類別包括實收資本(或股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當年利潤及利潤分配等。

4、成本類別:是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根據不同的對象發生的各種費用的歸集和分配,以確定各對象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

成本主體包括生產成本、製造成本和人工成本。

5、損益:反映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損益。

損益科目分為虧損收入(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投資收入、補助收入和非營業收入)和虧損費用(包括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費用、業務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營業外支出、所得稅及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6、共同類

資產、成本和損益費用均在借方增加,在貸方減少。

負債、所有者權益和損益是收入的三大類,借記減少,貸記增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會計

5. 會計12項基本原則是什麼

企業會計要素分為六大類,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其中,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項會計要素主要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收入、費用和利潤三項會計要素主要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

動態要素:

收入、費用、利潤

靜態要素: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事業單位會計要素分為五大類,即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支出。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6. 會計應該遵守那些原則

一般會計人員應該遵守的職業道德是:(1)敬業愛崗。會計人員應當熱愛本職工作,努力鑽研業務,使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適應所從事工作的要求。(2)熟悉法規。會計人員應當熟悉財經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並結合會計工作進行廣泛宣傳。(3)依法辦事。會計人員應當按照會計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規定的程序和要求進行會計工作,保證提供的會計信息合法、真實、准確、及時、完整。(4)客觀公正。會計人員在辦理會計事務中,應當實事求是,客觀公正。(5)搞好服務。會計人員應當盡其所能,為改善單位的內部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服務。(6)保守秘密。會計人員應當保守本單位的商業秘密,除法律規定和單位領導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露單位的會計信息。

除此之外,出納人員還應特別注意如下兩點:一是要清正廉潔。清正廉潔是出納員的立業之本,是出納員職業道德的首要方面。出納員掌握著一個單位的現金和銀行存款,若要把公款據為己有或挪作私用,均有方便的條件和較多的機會。同時,外部的經濟違法分子也往往會在出納員身上打主意,施以小惠,拉其下水。應該說,面對錢欲物慾的考驗,絕大多數出納員以堅定的意志和清正廉潔的高貴品質贏得了人們的贊譽。當然,也有少數出納員利用職務之便貪污舞弊、監守自、盜、挪用公款,到頭來,害了集體也害了自己。

二是要堅持原則。出納員肩負著處理各種利益關系的重任,只有堅持原則,才能正確處理國家、集體與個人的利益關系。在工作中,有時需要犧牲局部與個人利益以維護國家利益,有時需要為了維護法律、法規的尊嚴而去得罪同志和領導。這些都是出納員應該堅持和必須做好的。長期以來,廣大出納員在工作中堅持原則,無私無畏地維護財經紀律,不少出納員因此受到國家和人民的表彰和嘉獎。這是出納人員的榮譽。當然,也有一些出納員因堅持原則而遭打擊報復,但堅持原則終究會得到社會的理解和支持,打擊報復遲早會受到處罰。為了保障國家和集體的利益,保護社會主義公共資財,廣大出納員要真正肩負起國家賦予的實行會計監督的職責,在出納工作中堅持原則,自覺抵制不正之風,為維護會計工作秩序的正常進行貢獻自己的力量。

7. 會計核算的幾大原則是什麼

1、客觀性原則:客觀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必須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及反映經濟業務發生的合法憑證為依據,入市的反應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做到內容真實、數字准確、資料可靠。客觀性原則是對會計核算與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要求。

2、相關性原則:相關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能滿足各有關方面對會計信息的需求。會計核算所產生的數據應當滿足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需求,滿足有關各方面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3、可比性原則:可比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必須按照規定的處理方法進行,是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保證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有利於經濟管理和宏觀經濟決策。

4、一貫性原則:一貫性原則是指企業採用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前後各期必須一致,企業在一般情況下不得隨意變更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一貫性原則是在可比性原則基礎上產生的,是實現可比性原則的保證。

5、及時性原則:及時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工作要講求實效,會計處理應及時進行,一邊會計信息得以及時利用。

6、明晰性原則:明晰性原則是指會計記錄與會計報表應清晰、簡明、便於理解和利用。

7、權責發生制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指收入和費用的確認應當以實際發生和影響作為確認計量的標准。凡是本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

8、配比原則:配比原則是指營業收入和與其相對應的成本、費用應當相互配合。

9、歷史成本原則: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項財產物資應當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進行核算。所謂歷史成本,就是取得或製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及其他等價物。

(7)哪些會計原則被強化了擴展閱讀

會計核算(financialaccounting),是會計工作的基本職能之一,是會計工作的重要環節。會計核算也稱會計反映,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尺度,對會計主體的資金運動進行的反映。

它主要是指對會計主體已經發生或已經完成的經濟活動進行的事後核算,也就是會計工作中記賬、算賬、報賬的總稱。合理地組織會計核算形式是做好會計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對於保證會計工作質量,提高會計工作效率,正確、及時地編制會計報表,滿足相關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8. 什麼是會計 的 穩健性原則

1.會計穩健性的含義
會計穩健性在業內一直沒有統一的定義,本文通過對以往文獻資料的翻閱對比,將會計穩健性的含義描述為:會計人員在不確定的會計環境下,充分估計可能發生的風險和損失,在對會計信息作出判斷時,要以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為原則,保持必要的謹慎,從而對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作出恰當合理的估計。
2.運用會計穩健性原則的重要意義
會計穩健性原則的意義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是微觀層面的意義,即對個別企業的影響;一個是宏觀層面的意義,即對整個國家經濟的影響:
一是在微觀層面上,穩健性在整個會計核算工作中的適度運用,是對歷史成本法計量不足的補充,它可以降低企業各契約方的違約可能性,提高會計核算的質量,降低企業的代理成本,滿足內部經營決策的需要,有利於保護各投資方的利益,幫助企業規避各種經營與投資風險,強化企業的整體競爭實力;
二是在宏觀層面上,會計穩健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符合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它的適度運用有利於我國樹立穩定可靠的財政來源,有利於穩定物價,降低經濟的不穩定性,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

9. 會計職業道德八大准則是什麼

會計職業道德主要內容有八項,包括以下方面:

1)愛崗敬業。要求會計人員熱愛會計工作,安心本職崗位,忠於職守,盡心盡力,盡職盡責。

2)誠實守信。要求會計人員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執業謹慎,信譽至上,不為利益所誘惑,不弄虛作假,不泄露秘密。

3)廉潔自律。要求會計人員公私分明、不貪不佔、遵紀守法、清正廉潔。

4)客觀公正。要求會計人員端正態度,依法辦事,實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應有的獨立性。

5)堅持准則。要求會計人員熟悉國家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始終堅持按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要求進行會計核算,實施會計監督。

6)提高技能。要求會計人員增強提高專業技能的自覺性和緊迫感,勤學苦練,刻苦鑽研,不斷進取,提高業務水平。

7)參與管理。要求會計人員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努力鑽研相關業務,全面熟悉本單位經營活動和業務流程,主動提出合理化建議,協助領導決策,積極參與管理。

8)強化服務。要求會計人員樹立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努力維護和提升會計職業的良好社會形象。

(9)哪些會計原則被強化了擴展閱讀

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缺失原因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物質財富不斷增加,各種社會誘惑也隨之增加,而會計作為我國各職業崗位中有著關鍵性作用的職業,其工作人員在利益驅使或權力的脅迫下某些時候會進行一些違法違規行為的操作,如進行會計造假,偽造、篡改、隱匿會計資料,進行會計賬簿、會計報表造假,以權謀私,利用職位之便謀取私利,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等。造成該種現象原因大體分析如下:

(一)會計從業人員自身素養有待加強

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高學歷、高職業道德的會計從業人員數量不斷增加,但我國會計行業從業人員整體職業道德素養水平卻仍存在不足,有待提高,主要表現在

①部分會計人員職業能力不強,在執行會計業務時墨守成規,不願學習新的會計職業技能,對於新的會計思想、方法不願接受,尤其是部分從事會計行業多年的老會計人員,不願創新,不願接納新的事物,導致知識、技能的老化,不能很好促進企業會計的發展,使之真正推動企業的發展。

②部分會計人員不能很好的主動學習,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他們甚至對國家最新出台的一些會計法律法規都不能很好的了解掌握。

③一些會計人員在利益面前經不住誘惑,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堅持原則,做一些違法違規的事情,或存在上級領導因利益對會計人員進行施壓,造成部分會計人員為了明哲保身,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為領導的私利服務。

(二)領導者原因

多數會計人員是在企業上級的領導下開展工作的,一些領導者的意志往往會被強加給會計人員,如果某些上級領導的職業道德素養不高,就會導致一些會計人員放棄職業道德,為領導服務。

如部分上級領導在各種利益驅使下或為了追求過高目標額的實現等滿足一己私利的行為而放棄職業道德,利用職位之便脅迫會計人員為其私利服務,而部分會計人員會在利益的誘惑或領導者以將其辭退等行為的脅迫下放棄職業道德,利用職務之便進行會計信息造假等各種違規操作,致使會計信息失真,損害企業集體利益。

(三)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教育不夠重視

經濟發展,物質財富增加,各種利益誘惑隨處可見,在如此物慾橫流的社會背景下,增加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就顯得更為重要,而目前我國關於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教育的培養卻不足,整個社會的職業道德重視度並不高,職業道德雖在工作實踐中能夠不斷加強,但其本身的教育培養也不容忽視。

首先,學校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不足夠重視,學校往往只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培養,忽視了職業道德教育,而知識學習階段價值觀的培養,對以後進入職場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其次,進入會計行業之後的職業道德教育多以公司培訓為主,但公司培訓也多為職業能力的培訓,忽視了對職業道德的培訓。對職業道德教育的不重視成為職業道德素養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監督機制不完善

雖然我國已制定出《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來規范會計人員行為,但關於會計人員違反職業道德的處罰辦法的法律規定卻仍不健全,無法達到對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人員實現嚴懲嚴辦以警示的作用,導致部分會計人員無視法律的存在,鋌而走險,謀取私利,法律對其監督存在一定的漏洞。

我國對會計行為的其他監督還包括審計監督、財稅監督等,但這些監督部門往往各自為政,缺少有效的溝通協作,不能真正的發揮對會計人員的有效制約。會計監督體系的不完善使得會計管理存在一些漏洞,而有些會計人員鑽了會計管理的漏洞,進行一些違法違規操作,喪失了職業道德。

10. 會計原則有哪些

會計原則有以下:

財務會計的一般原則是指對財務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作出規定,是對財務會計核算基本規律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准則將財務會計的一般原則歸納為:客觀性、實質重於形式、相關性、可比性、一貫性、及時性、明晰性、權責發生制、配比、謹慎性、歷史成本、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和重要性等13項原則。

  1. 客觀性原則

    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會計核算的客觀性包括真實性和可靠性兩方面的意義。真實性要求會計核算的結果應當與企業實際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相一致;可靠性是指對於經濟業務的記錄和報告,應當做到不偏不倚,以客觀的事實為依據,不受會計人員主觀意志的左右,避免錯誤並減少偏差。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因此,必須做到內容真實、數字准確和資料可靠。

  2. 實質重於形式原則

    是指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在實際工作中,交易或事項的外在法律形式並不總能真實反映其實質內容。為了使會計信息真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就不能僅僅依據交易或事項的外在表現形式來進行核算,而要反映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違背這一原則,可能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會計核算上將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設備作為固定資產入賬就是這個原則的具體體現。

  3. 相關性原則

    亦稱有用性原則,是指企業會計提供的信息應當能夠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會計信息與使用者的決策密切相關,表現在提供的會計信息能幫助決策者預測未來,把握可能的結果,從而改善當前的決策;同時,提供的會計信息也能為決策者證實過去的決策產生的結果,從而修正或堅持原來的決策。因此,在會計核算中應堅持這一原則,在收集、加工、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的過程中,充分考慮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4. 一貫性原則

    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前後各期應當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如有必要變更,應當將變更的內容、變更的累積影響數,以及累積影響數不能合理確定的理由等,在會計報表附註中予以說明。在會計核算中,經常會出現相同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有多種辦法可供選擇,例如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有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和個別認定法等,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也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數總和法、雙倍余額遞減法等,企業可以在會計准則或制度允許的范圍內選擇使用。但是,在一般情況下,企業一經選定某一種方法,就不得隨意變動,如果企業在不同的會計期間採用不同的會計核算方法,將不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理解,不利於會計信息作用的發揮。當然也不是說企業所選擇的會計核算方法不能做任何變更,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企業也可以變更會計核算方法,並在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中作相應披露。在會計核算中遵循一貫性原則,有利於提高會計信息的使用價值,可以防止某些企業和個人利用會計方法的變動,在會計核算上弄虛作假,粉飾財務會計報告。

  5. 可比性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口徑一致、相互可比。這一原則不僅要求不同企業之間的會計信息要具有橫向的可比性,而且要求同一企業的不同時期的會計信息要具有縱向的可比性。不同的企業可能處於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經濟業務發生於不同時點,為了保證會計信息能夠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便於比較不同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項,就應當採用相同的會計處理方法。

  6. 及時性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不得提前或延後。對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會計信息與決策的相關性不僅表現在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而且表現在會計信息時效性上,過時的會計信息對決策者的使用價值就會大大降低,甚至無效。在會計核算中,堅持這一原則就是要求及時收集會計信息、及時對會計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及時傳遞會計信息,以滿足各方面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

  7. 明晰性原則

    亦稱可理解性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清晰明了,便於理解和利用。對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首先要能弄懂財務會計報告反映的信息內容,才能加以利用,並作為決策的依據,因此,明晰性是會計信息質量的首要要求。明晰性原則就是要求會計核算提供的信息應當簡明、易懂,能簡單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能為大多數使用者所理解。在會計核算中只有堅持明晰陛原則,才能有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准確、完整地把握會計信息的內容,從而更好地利用。

  8. 權責發生制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都不應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權責發生制以權利取得和責任完成作為收入和費用發生的標志,有助於正確計算企業的經營成果。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准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過程中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的一種收入和費用的確認方法被稱之為收付實現制,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現金作為確認收入和費用的依據。目前,我國的行政單位採用收付實現制,事業單位除經營業務採用權責發生制外,其他業務也採用收付實現制。

  9. 配比原則

    是指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收入與其成本、費用應當相互配比,同一會計期間內的各項收入和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在該會計期間內確認。根據收入與費用的聯系方式,收入與費用的配比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根據收入與費用之間的因果聯系進行直接配比,如主營業務收入與主營業務成本相配比,其他業務收入與其他業務成本相配比;二是根據收入與費用項目存在的時間上的一致關系,將某些與特定的收入項目沒有存在明顯的因果關系的費用項目,如廣告費、辦公費和經理人員工資等,與發生在同一期間的收入相配比。在會計核算中遵循配比原則,就是要求一個會計期間內的各項收入同與其相關聯的成本、費用,應當在同一會計期間內進行確認、計量並登記入賬,藉以計算確定該期的損益。

  10. 實際成本原則

    亦稱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項財產在取得時應當按照實際成本計量。其後,各項財產如果發生減值,應當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准備。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另有規定者外,企業一律不得自行調整其賬面價值。企業在會計核算上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項目的計量,應當基於交易或事項的實際交易價格或成本,這主要是因為實際成本具有客觀性,便於查核;同時實際成本數據的取得和確定也比較容易。堅持實際成本原則能使會計核算資料具有客觀性和可靠性。但是,如果企業的資產已經發生了減值,其賬面價值不能反映其未來可收回金額,企業就應當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准備。

  11. 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合理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效益僅及於本年度(或1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於幾個會計年度(或幾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是指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發生,應從當期已實現的收益中得到補償的支出;而資本性支出是指為當期、主要是為以後會計期間收入的取得而發生,應由今後若干會計期間的收益來補償的支出。這一原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中將兩類不同性質的支出區分開來,對於收益性支出,應計入當期損益,並在利潤表中反映,以正確計算當期經營成果;對於資本性支出應列入資產,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根據其與以後各期收益的關系,將其價值分攤到以後各會計期間,以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如果企業將原本應計入資本性支出的計入了收益性支出,就會低估當期資產和收益;反之,則會高估當期資產和收益;所有這一切,都不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正確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影響其正確決策的作出。

  12. 謹慎性原則

    亦稱穩健性原則,或稱保守主義,是指某些會計事項有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可供選擇時,應盡可能選擇一種不致虛增賬面利潤、誇大所有者權益的方法為準的原則。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但不得設置秘密准備。遵循這一原則,要求企業在面臨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職業判斷並處理會計事項時,應當保持必要的謹慎,充分估計風險和損失,不高估資產或收到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對於預計會發生的損失應計算入賬,對於可能產生的收益則不預計入賬謹慎性原則在我國會計實務中有多種表現,如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採用加速折舊法、物價上漲情況下存貨計價採用後進先出法、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減值准備等。當然,遵循這一原則並不意味著企業可以任意設置各種秘密准備,否則,就屬於濫用本原則,應當按照對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要求進行相應會計處理,加以糾正。

  13. 重要性原則

    是指企業在全面核算的前提下,對於在會計核算過程中的交易或事項應當區別其重要程度,採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對資產、負債、損益等有較大影響,並進而影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據以作出合理判斷的重要會計事項,必須按照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進行處理,並在財務會計報告中予以充分、准確地披露;對於次要的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和不誤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正確判斷的前提下,可適當簡化處理。會計核算中遵循重要性原則就是要考慮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與效益問題,使得提供會計信息的收益大於成本,避免出現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大於收益的情況出現,在全面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基礎上,起到突出重點,簡化核算,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提高會計核算的工作效率。會計核算中,評價某些項目的重要性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一般來說,應當從質和量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從性質上說,當某一事項有可能對決策產生一定影響時,就屬於重要項目;從數量方面來說,當某一項目的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就可能對決策產生影響。

熱點內容
小企業會計准則養老保險 發布:2021-08-17 15:48:04 瀏覽:965
會計活頁賬本怎麼裝訂 發布:2021-08-17 15:48:01 瀏覽:558
會計繼續教育90分是多少學時 發布:2021-08-17 15:47:58 瀏覽:632
民辦非企業培訓機構會計分錄 發布:2021-08-17 15:47:53 瀏覽:149
初級會計報名發票丟了怎麼辦 發布:2021-08-17 15:47:13 瀏覽:80
會計樂財務軟體 發布:2021-08-17 15:47:10 瀏覽:277
內蒙古初級會計考試從哪裡報名 發布:2021-08-17 15:46:03 瀏覽:370
會計專業技能競賽運營怎麼做 發布:2021-08-17 15:44:53 瀏覽:683
如何應對基礎會計學考試 發布:2021-08-17 15:43:49 瀏覽:782
物流公司會計外賬處理 發布:2021-08-17 15:43:47 瀏覽: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