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1995年才去的新會計政策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⑴ 會計准則與所得稅在會計政策選擇權方面的差異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會計政策是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企業所採用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企業會計准則在資產折舊、存貨的計價方法上給企業留下的選擇餘地越來越大,企業選擇的空間也越來越大。例如,會計准則規定,企業應當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確定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和預計凈殘值,並根據科技發展、環境及其他因素,選擇合理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按照管理許可權,經股東大會或董事會,或經理(廠長)會議或類似機構批准,作為計提折舊的依據。這一規定事實上賦予了企業更大的自主權,使企業在確定折舊政策時,既要考慮固定資產的有形損耗,也要考慮無形損耗。而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固定資產的折舊必須在法定使用年限內依直線法計算,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允許採取加速折舊方法,對未經批准而採取加速折舊或直線法以外的其他折舊方法,納稅時必須進行納稅調整。所以,企業所得稅法限制企業對於會計政策的選擇權要嚴於會計准則。
【百練會計】為您回答,希望能幫到您。
⑵ 新《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在哪些方面做了改進
新版《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下稱「《制度》」)自2016年1月1日起實施,這是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在政府會計管理方面改革要求的重要舉措,對於提升財政財務信息質量,全面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下一步推進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提供了基礎性制度保障。那麼關於新版《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有什麼亮點呢?下面yjbys為大家准備了最新的《制度》亮點解讀,歡迎閱讀!
與原制度相比,新制度主要呈現出三大亮點。
第一個亮點
既核算全部的財政預算收支,又核算政府財政的資產、負債;既規定了原制度沒有的國債預算收支核算,也增加了很多過去沒有的債權債務核算,重新定位了總預算會計核算目標,不僅准確反映政府財政收支情況,而且反映重大財政經濟政策的實施情況,為分析政策的實施效果提供了基礎性保障。
《制度》改進了會計核算基礎,總預算會計的會計核算一般採用收付實現制,部分經濟業務或者事項按照規定採用權責發生制核算。《制度》改進了會計核算方法,通過採用「雙分錄」會計核算方法,不僅反映預算收支的發生,而且反映資產負債的變化。在核算預算收支的同時,也核算反映與預算收支變動密切相關的資產負債情況,而且對政府股權、債權資產、政府負債進行了核算,還能使應付利息和應收利息也得到確認。
第二個亮點
全面優化報表體系,編制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等7張會計報表及報表附註。
其中,資產負債表將資產和負債按照流動和非流動進行分類反映,涵蓋全部財政資金收支的收入支出表,按照每種財政資金的不同屬性分別反映,不能在會計報表中直接反映的政府財政財務情況如或有負債等,需要在會計報表附註中進行說明。特別是資產負債表反映的信息更加豐滿,不再局限於貨幣資金、往來款項等流動負債信息,增加了股權投資、政府債券、主權外債等信息的反映。這樣一來,既可以看到財政部門對外部的實際資金流入、流出,又可以看到財政部門內部各項資金之間轉移產生的某種資金的收入、支出,還可以看到按照權責發生制列支的資金實際尚未流出財政部門的部分,能更好地滿足社會各界對財政信息公開的需求,有效提高政府透明度。
第三個亮點
注重與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相銜接,充分體現改革對財政總預算會計核算的要求。
隨著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進一步加大,尤其是全國實施新預演算法,財政預算管理不斷推出新舉措,不斷完善政府預算體系,新制度堅持財政改革發展方向,堅持繼承和發展相結合,堅持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既保留原制度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又考慮不同級次財政業務特點和需求,科學合理設置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制度》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通過科學設置會計科目和報表體系,將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成果全面、完整、准確地通過會計記錄予以反映,重要目標就是為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提供基礎性制度保障,充分體現了改革對財政總預算會計核算的要求,有利於保障預算管理制度改革順利推進。
⑶ 新會計准則的特點有哪些
新會計准則的主要特點:
第一個特色是關聯交易。國際會計准則對國有企業即政府所有的企業作為關聯方,要求詳細披露。在我國,不把國有企業都作為關聯方。
第二個特色是資產減值損失的轉回。關於已經確認資產減值損失的轉回問題,我國現行制度和國際會計准則都允許對已經確認的資產減值損失予以轉回,但是新會計准則規定對於已經確認的減值損失不得轉回。
第三個特色是對政府補助會計處理的規定。新會計准則中規定,除了有關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做權益處理的,均做收入處理。而國際准則規定所有的補貼按收入處理。
第四個特色是新會計准則在高風險、新業務方面有所突破。新會計准則制定了《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轉移》、《企業年金基金》 、《套期保值》、《金融工具列報》等會計准則。針對會計准則最新修訂的內容《投資性房地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會計准則引入的公允價值計量,在會計計量上有了重大突破。 對一些重要業務和行業,制訂了《租賃》、《原保險合同》、《再保險合同》、《石油天然氣開采》、《企業合並》等會計准則。
⑷ 歐盟進行會計協調有哪些途徑 並評價其效用性
1、歐盟會計指令概況
歐盟協調各成員國會計准則所採用的工具,最初是歐盟會計指令。歐盟指令是歐盟法律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它由歐盟的立法機關部長理事會制定,各成員國都有義務遵守這些條款。《羅馬條約》第18條對指令進行了解釋:「指令對歐盟各成員國具有約束力,但同時在形式和方法上歐盟指令要留給各成員國一定的自由選擇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各成員國雖然都有自己的法律和規則體系,但它們都受到歐盟指令的強烈影響。
在財務報告領域里,歐盟頒布了一系列指令,但其中對會計影響最大的是第四號指令和第七號指令。第四號指令涉及的是單個企業的財務報告問題;第七號指令涉及的是合並財務報告問題。這兩個指令都對准備財務報告所遵守的原則作了非常詳細的規定,尤其是在財務報告的格式、財務報告要素的計價與披露等方面。
2、歐盟會計指令所取得的成績
歐盟會計指令對協調各成員國的會計准則發揮了非常重要而積極的作用。在會計的發展里程上,歐盟會計指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第一次超越國界對各主權國家的會計進行協調,加深了各成員國在會計領域里的相互理解,促進各成員國會計的發展,使作為商業語言的會計在各成員國之間達成較大程度的一致性。
各成員國對指令的接受,是通過把指令融入到本國的法律和規章制度之中體現出來的。這些經過修改後的法律和規章制度成為各成員國企業提交財務報告的依據和標准。這就意味著各成員國企業從此以後都得以相同的依據和標准來提交各自的財務報告,這無疑提高了各成員國財務報告的可比性,把歐盟統一的共同市場的步伐向前大大地推進了一步。歐盟會計協調取得了實質的成果。
另外,歐盟會計指令對各成員國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對於那些財務報表本來就不發達的國家來說,歐盟會計指令對它們的影響特別巨大。有些國家在執行第四號指令之前,很少有企業准備正常的財務報告,財務報告要麼根本不存在,要麼非常的不充分。這種情況在希臘、葡萄牙和比利時是非常普遍的。對於這些國家來說,執行第四號指令對全面提高本國的財務報告質量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推動。沒有歐盟或者沒有歐盟指令,財務報告在這些國家仍將處於一個「黑暗的時代」。第七號指令的效果也是非常的明顯,在執行第七號指令之前,只有丹麥、英國、荷蘭和愛爾蘭這四個國家的企業才有非常完整的合並財務報告。
3、歐盟指令的缺點
雖然第四號和第七號指令被歐盟各成員國普遍接受,但這並不意味著財務報告在歐盟范圍內已經完全協調統一了。事實上,會計協調離這個目標還非常遙遠。下面至少有三條理由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歐盟會計指令已經完全被融入各成員國的法律和規章制度之後,歐盟各成員國在財務報告方面還存在巨大的差異。
(1)指令覆蓋面不全面。指令對財務報告中一些非常重要的方面並沒有涉及到。例如以下幾個方面要麼指令根本沒有涉及到,要麼即使涉及到也不充分、不完全,包括:外幣交易、租賃、表外融資、養老金、商標及其他無形資產、政府捐贈等。
(2)指令中給了太多的選擇餘地。歐盟指令包含了太多的所謂「可選項」,歐盟各成員國在面臨指令的多項選擇時,就會選擇本國所偏愛的方法,從而導致在各成員國之間出現差異。指令中具有多項選擇的項目包括資產的評估、所得稅的處理、存貨的計價等等。過多的選擇項目使指令對各成員國的約束降低,使財務報告的可比性削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會計指令的協調功能。
(3)指令協調的表面化、形式化。指令主要解決財務報告中的三個主要方面:第一,哪些公司和集團應准備並公開披露財務報告;第二,這些財務報告的格式;第三,在准備這些財務報告時所應遵守的會計原則,尤其與資產評估和利潤計量相關的會計原則。通過立法來解決第一條和第二條比解決第三條要容易得多。在第一條、第二條所涉及的領域里,會計協調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整個歐盟,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准備財務報告並公開披露財務報告。而且這些財務報告在絕大部分上看起來都比較一致或相像,因為這些財務報告所採用的格式是由歐盟會計指令所統一規定的。但涉及到第三條,協調就是相當困難的事情了。歐盟各成員國的企業在提供財務報告的過程中所遵守的會計原則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這里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指令本身留給各成員國和各企業選擇會計原則的活動空間和自由度太大;而另外部分的原因可能是要在法律中對會計原則進行定義困難太大。因而歐盟各成員國的企業在計算利潤時所選擇的方法存在極大的差異性。這樣就必然形成協調的表面化:從形式和表格上看,財務報告已經協調了,但從財務報告本身所傳遞的信息來看,財務報告還沒有完全協調,協調的目標還非常遙遠。
⑸ 歐盟採用國際會計准則對國際會計協調的影響
你可以把別人精選的論文摘錄一些放進自己的裡面。不是抄襲,是借鑒。
一、國際會計准則的國際影響演變
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IASC),成立於1978年6月29日。最初的發起是由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墨西哥、荷蘭、美國和英國9個國家的16個職業會計組織組成。目標是「制定、發布國際會計准則(IASs),促進各國會計實務的協調一致」。在成立之初到80年代初,國際會計准則的描述性多於說明性。為了協調各國差異,對同一個會計事項的處理提供多種選擇方法,這種做法並沒有給各國的會計實務帶來顯著影響,只是促進了各國彼此了解現存的會計處理方法及規則;再加上它是一個自發性組織,會員幾乎都是民間組織,不是代表國家,不直接參與本國的會計准則制定,所以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並不顯著。
20世紀80年代以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會計國際化的要求日益迫切,國際會計准則的嚴格性及高質量性受到挑戰。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一方面尋找國際支持,另一方面不斷提高准則本身的質量。首先是與國際會計師聯合會的(IFAC)達成協議,使IFAC支持其制定和發布國際會計准則,並且使IASC成為唯一的國際會計准則制定機構;同時設立咨詢團,將國際財務經理協會聯合會(IAFEI)、國際商會(ICC)、國際自由工會聯合會(ICFTU)、勞工聯合會、證券交易委員會國際組織(IOSCO)、國際銀行協會、國際律師協會、國際金融協會、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請入咨詢團,從而間接地獲得了這些國際權威機構的支持與合作。在提高准則自身質量方面,IASC於20世紀80年代初,模仿美國FASB的做法,制定IASC國際會計准則的概念框架,提高了國際會計准則的質量;從20世紀90年代起,IASC加強了與各國會計准則制定機構的合作,共同研究和制定會計准則,如與加拿大CICA合作制定有關「金融工具」的准則等,提高了國際會計准則的權威性;1992年以後,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在具體目標較上比以前更加具體嚴格,它要求:①相似的交易在全球以相似的方式進行處理;②無論交易或事項在何處發生或報告,其會計處理和報告應該是相同的(吳革,2002)。
1987年,IASC開始與IOSCO進行合作,IOSCO表示支持IASC制定一套核心會計准則,以向包括美國在內的全世界主要資本市場推薦使用。1995年IASC與IOSCO達成共識,IASC承諾在1999年以前完成核心准則的制定工作(IOSCO最終於2000年5月通過了IASC的核心准則)。
而且,1983年以來,作為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會員的所有職業會計組織均已成為IASC的會員。到1997年5月8日止,IASC的會員已經包括了來自89個國家的120個職業會計組織。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必然要求會計的國際協調,國際會計委員會適時的做出了政策調整,積極提高國際會計准則的質量並尋求多方支持,從80年代末開始進行了數十多年的發展,到90年代末,已經威脅到美國對會計國際化的主導權,IASC取得成果顯然是豐碩的。
二、國際會計准則對歐盟會計協調的影響
1.歐盟會計協調策略的轉變——向國際會計准則靠攏
從歐盟的前身歐共體算起,歐盟進行會計協調的歷史也有20多年。一方面由於歐盟內部存在著歐洲大陸會計模式與美英會計模式,歐盟的會計協調也像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進行會計協調之初相類似,頒布的第4、7號指令中大量存在對同一會計事項的不同會計處理方法,被認為是各國會計處理方法的匯總,歐盟內部的會計協調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於長期以來並未改善多種會計處理並存的狀況,會計信息的可比性並未改善。
歐洲單一市場推動了金融業及其他產業在歐洲的整合,歐洲跨國公司不斷向國際市場的進軍及歐洲資本市場國際化的不斷擴展,帶動了國際貿易及國際投資的迅猛發展,歐盟內部的跨國公司為了滿足不斷擴大的國際貿易及投資方面的資金需要,不得不尋求海外上市,籌集資金。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當然是歐盟各國跨國公司紛紛欲想上市的最佳場所。
歐盟公司欲在美國上市,但是其會計信息質量卻受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質疑。SEC要求在美國上市的外國公司必須依據美國公認會計准則(US GAAP)提供編制會計報告(Cairns,1997)。這樣一來,那些在美國上市的歐盟公司,不僅要依據歐盟會計指令提供會計報告,而且還要依據US GAAP提供另一套以滿足在美國上市需要的會計報告,結果是使得歐盟公司與美國本土公司相比,增大了信息提供成本,不利於歐盟公司在美國市場展開競爭。另外,同一公司的財務信息依據不同會計准則形成的會計報告容易給投資者造成信息混亂,這種情況在當時倍受非議。因此部分大型公司開始游說政府讓其只按照US GAAP提供一套會計報告,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但是歐盟委員會表示不可能將提供會計信息所依據的會計准則交給自己無法施加影響的美國公認會計准則手中(歐盟也曾試圖與US GAAP准則制定機構進行過會計協調方面的努力,但幾乎無所進展)。
歐盟與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的合作不僅對於歐盟會計協調的未來影響深遠,也使得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本身在國際上獲得了很大的勢力支持。事實上,1995年歐盟在其「新會計策略」中表示支持IASs作為歐盟公司境外上市提供財務報告的依據,至此之後,IASC也承諾可以對歐盟作出一定的讓步,考慮歐洲會計的特點,並逐漸對IAS做了一定程度的修訂,以符合作為一套國際會計准則而使用於更多的國家(特別是歐歐盟這么大的范圍)及更廣泛的信息需求者。
2000年5月17日,IOSCO宣布其通過了IASC制定的核心准則,並允許在美國上市的外國公司依據IAS編制財務報告。那麼歐盟允許在海外上市的歐盟公司應用IASs編制合並報表便不足為奇。同年6月歐盟理事會發布一份題為「歐盟財務報告戰略:走向未來」的備忘錄,建議在受管制的資本市場上市的約6700家公司應依據IASs編制合並財務報表,而且理事會建議各成員國可以要求或允許非上市公司應用IASs.根據2002年《歐盟法令1606/2002》的規定,從2005年1月1日起,歐盟境內受監管市場的上市公司,其合並財務報表將按照國際會計准則編制。
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的成果可謂是豐碩的。歐盟在其成員國內部所進行的近20年的會計協調工作,終因經濟形勢而改變方向,向國際會計准則靠攏則成為歐盟會計協調的必然選擇。
2.以歐洲大陸會計模式為代表的歐盟會計向美英會計模式的趨同發展
從歐盟開始決定向國際會計准則靠攏,並決心在2005年要求所有歐盟跨國公司編制的合並會計報告必須遵循國際會計准則後,歐盟的會計協調就與國際會計准則結下了不解之緣,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的各種舉措都力在提高准則自身的質量及擴大在世界上的應用范圍,至90年代末為止已在國際形成了相當的地位。國際會計准則在國際上的倍受青睞引來了美國的不安,2001年IASC改組成IASB以及美國的入主則充分的體現了這一點。同時歐盟可謂是喜憂參半,一方面因為可以依據IASs提供會計報告,實現歐盟跨國公司在美國證券市場上市的目的,然而美國入主IASB後則會對准則的制定施加影響,以充分體現美國公認會計准則的特徵,這就使得歐盟繞開美國公認會計准則的想法成為奢望。
歐盟承諾在2005年使用IAS提供合並會計報表,但此後,IASC的改組,國際會計准則(IASs)改稱國際財務報告准則(IFRSs),由現行有效的IASs和新發布的IFRSs共同組成;同時,IASB於2003年12月發布了13項改進後的IASs,進而於2004年發布了4項新IFRSs.這些情況導致了於2005年1月1日採用的IFRS與2002年的IAS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歐盟理事會下設的會計監管委員會(ARC)最終還是表決通過了採用改進後的IAS以及新發布的部分IFRS.
實際上如果ARC的作用在未來發揮良好,客觀上會阻礙了全球性會計准則的實施進程,在美國上市歐盟公司依據ARC認可後的國際會計准則編制的會計報告,是否仍然必須再按照美國的GAAP編制差異調整表還在於SEC的決定。歐盟對國際會計准則選擇使用就提高了其編報成本,這是歐盟不願意看到的,但也是不可避免的。
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在美國與歐盟兩大勢力的較量中必然使得雙方的會計模式向趨同化方向發展,而且是向美英模式的趨同發展。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國與歐盟的較量中,歐盟並不佔優勢:首先,因為重組後的IASC基本上由美、英主導,所以在准則的制定及修訂中似乎處於比較被動的角色。歐盟如果可以在准則制定或修訂時就能將本身的意見寫入准則,ARC的認可機制就無需存在。歐盟在事後通過認可機制對國際會計准則施加影響,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的讓步與否,都影響著在美國上市的歐盟跨國公司提供會計報告的成本高低,如果認可機制的限制過大,促使編報成本的不斷攀升,就會促使歐盟跨國公司轉而依據US GAAP提供會計報告。其次,歐盟原有的第4號指令(1978年歐共體發布)中已經採納了英國會計模式的「真實與公允」原則,廣泛寫入歐盟各國法律。2000年6月聲明在2005年採納國際會計准則,歐盟應該清楚當時的國際會計准則和歐盟各國會計最接近的當屬英國、愛爾蘭,而向國際會計准則靠攏本身就拉近了與英國會計模式的差距。歐盟會計在協調過程中一開始就將「真實與公允」原則寫入指令,近而又依據美英主導的國際會計准則作為跨國公司的編報依據,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深化下,歐洲大陸會計的特徵在消亡的同時正在向美英會計模式趨同發展。
⑹ 常見的會計政策主要包括哪些
常見的會計政策包括:
1、發出存貨成本的計量
是指企業確定發出存貨成本所採用的會計處理。例如發出存貨成本的計量是採用先進先出法,還是採用其他方法。
2、長期股權投資的後續計量
是指企業取得長期股權投資後的會計處理。例如,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的長期股權投資是採用成本法,還是採用權益法核算。
3、投資性房地產的後續計量
是指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日對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後續計量所採用的會計處理。例如企業對投資性房地產的後續計量是採用成本模式,還是採用公允價值模式。
4、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
是指企業取得的固定資產初始成本的計量。例如,企業取得的固定資產初始成本是以購買價款,還是以購買價款的現值為基礎進行計量。
5、無形資產的確認:
是指對研究開發項目的支出是否確認為無形資產。例如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開發階段的支出是確認為無形資產,還是在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
6、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計量
是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事項中對換入資產的計量。例如,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是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確定換入資產成本的基礎,還是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作為確定換入資產成本的基礎。
7、收入的確認
是指收入確認所採用的會計原則。例如,企業確認收入時要同時滿足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買方、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相關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等條件。
8、借款費用的處理
是指借款費用的會計處理方法,即是採用資本化,還是採用費用化。
9、合並政策
是指編制合並會計報表所採納的原則。例如,母公司與子公司的會計年度不一致的處理原則;合並范圍的確定原則等。
(6)歐盟1995年才去的新會計政策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在下述兩種情形下,企業可以變更會計政策:
一,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等要求變更。這種情況是指,按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要求企業採用新的會計政策,則企業應當按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改變原會計政策,按照新的會計政策執行。
二,會計政策變更能夠提供更可靠、更相關的會計信息。由於經濟環境、客觀情況的改變,使企業原採用的會計政策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已不能恰當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應改變原有會計政策,按變更後新的會計政策進行會計處理,以便對外提供更可靠、更相關的會計信息。
⑺ 新會計准則中主要的會計政策有哪些舉些例子
存貨的發出計價方法選擇
1 新舊會計准則差異
新會計准則《企業會計准則第1號——存貨》第十四條規定:企業應當採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成本。即新准則中存貨發出成本的確定方法僅包括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和個別計價法三種方法,與舊存貨准則(指2001年11月發布的《企業會計准則——存貨》。以下同上)相比取消了後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不能真實反映存貨流轉,國際准則禁止採用後進先出法,新准則也取消了存貨的後進先出法,對於這一點,新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的做法一致。
舊存貨准則中對於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貨,為特定項目專門購入或製造的存貨。一般應當採用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成本。新准則擴展為對於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貨。為特定目的專門購入或製造的存貨以及提供的勞務,通常採用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成本。
2 企業存貨發出計價方法選擇分析
據有關資料統計分析表明。我國上市公司出於會計處理繁簡的考慮。主要採用加權平均法、先進先出法、個別計價法、計劃成本法四種方法。由於近幾年會計軟體的普遍運用,先進先出法和個別計價法的使用比例逐年上升,可以得出我國上市公司選擇存貨發出計價方法越來越重視效益配比原則。企業將越來越多地關注和優化會計政策的選擇。新會計准則取消存貨發出計價的後進先出法對我國上市公司整體影響不大,大多數企業在存貨發出計價的會計政策選擇雖然沒有達到最優,但也沒有利用舊會計准則的不完善操作盈餘。
各項資產減值准備計提和確認方法的選擇
1 新舊會計准則差異
(1)新准則引入了資產組的概念,規定「准則中的資產包括單項資產和資產組」。採用了資產組的概念。規定「資產組是企業可以認定的最小資產組合」。在單項資產減值准備難以確定時,應當按照相關資產組確定資產減值。新准則規定「適用范圍包括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以及除特別規定以外的其他減值的處理」。
(2)新准則規定已計提的減值准備不允許轉回。公允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人為判斷的,中國目前還無法廣泛使用公允價值,人為調整利潤的行為屢屢出現,所以對公允價值採取限制使用的態度。新准則取消了商譽直線法攤銷。改用公允價值法。企業合並形成的商譽,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減值測試,並結合相關資產組和資產組組合進行測試。只要有活躍市場。只要有公平價值。就可以使用公允價值。強調一旦使用了公允價值,就停止歷史成本價值的賬務處理。
2 企業資產減值准備的選擇分析
(1)計提被濫用。成為企業操作盈利、粉飾會計報表的手段。資產減值會計政策賦予了企業更多的職業判斷權利,目的在於使企業更穩健地確認當期收益,更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但不可避免地帶來新的問題,因職業判斷所依據的條件和衡量的標准不一樣,或出於某種需要(如保配,扭虧等),使資產減值會計極有可能成為企業實施盈餘管理的手段。
(2)確認與計量難度較大。因此外部監管難度大。計提資產減值准備的關鍵是確認資產預期的未來經濟效益,現有規定對有關資產計量模式缺乏統一的標准。概念內容又過於籠統,欠缺靈活性。因而可操作性差。由於資產減值准備確認與計量難度大。導致資產減值准備計提的公允性難以衡量。存貨可變現凈值、固定資產可回收金額、長期投資可回收金額等資料是企業確認和計量資產減值准備的基礎。其中「可回收金額」「可變現凈值」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可回收金額」中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確定需預計未來一定期間現金流入量和貼現率。更具有不確定性;資產減值准備計提彈性過大,計提不僅缺乏衡量標准。而且缺乏制約手段;資產減值准備再確認缺乏權威性。
⑻ 新會計准則有哪些變化
改增值稅後銷售貨物或提供應稅服務會計處理:
借:應收賬款;貸:主營業務收入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增值稅是價外稅)
取得貨物或勞務的時候
借:庫存商品/主營業務成本-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營改增遞減的銷項稅額)
貸:應付賬款
小規模納稅人進項稅不得抵扣
借:庫存商品/主營業務成本;貸:應付賬款
當然具體還是要看你是什麼行業。
營改增屬於稅法變更,而不是會計政策的范疇,所以營改增既不屬於會計政策變更也不屬於會計估計變更。《企業會計准則》對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的判別及其賬務處理作出了明確規范。
會計政策變更是指企業對相同的交易或事項由原來採用的會計政策改用另一會計政策的行為;會計估計變更是指企業對其結果不確定的交易或事項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為基礎作出不同於過去條件下的判斷。隨著經濟環境和客觀情況發生變化,原有會計政策不能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時,就可能發生會計政策變更;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計估計也有可能需要進行變更。
⑼ 新的《企業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的趨同主要體現在那些方面
新體系是由一個基本准則和38個具體准則及2個應用指南構成。其核心是新制訂的22項具體准則和修訂的原有的16項具體准則。新准則是在與國際會計准則趨同性的背景下出台的。我國新的會計准則體系與國際會計准則保持了高度的協調性,但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又認同了以下一些差異:
1、 公允價值的適度謹慎採用。國際會計准則主張採用公允價值計量,而我國則對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做以下限制,比如生物資產(各種林木及牲畜)我國採用成本計量;投資性房地產而言,取得時採用實際成本,而後續計量在一定條件下,允許採用公允價值計量。
2、 企業合並方法的多樣性。國際會計准則只討論了非控制下的企業合並,規定採用購買法;而在我國國企之間的合並屬於國資委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規定此類的合並採用權益結合法。
3、 關聯方披露的特殊性。國際會計准則認為,國有企業也應該按照關聯交易准則進行充分披露;而我國新准則規定,只有存在投資關系並且一方對另一方有一定的影響並存在一定的經濟利益關系下,國有企業間才視為關聯方。
4、 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國際會計准則規定,把所有收到的政府補助都計入當期損益;而我國則按國家的不同規定做不同處理,如有的確定計入資本公積,有的做負債處理,符合條件才計入損益,無條件的政府補助作為當期收入。
5、 資產減值的特殊處理。國際會計准則規定,各種資產減值准備是可以轉回的;而我國新准則規定固定資產的減值不得轉回。
轉載。。。
⑽ 新會計准則的謹慎性原則表現在哪些方面
謹慎性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面臨著許多風險和不確定性,如應收賬款的可回收性、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售出存貨可能發生的退貨或者返修等。會計信息質量的謹慎性要求,需要企業在面臨不確定性銀色的情況下作出職業判斷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既不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例如,要求企業對可能發生的資產減值損失計提資產減值准備、對售出商品可能發生的保修義務等確認預計負債等,就提現了會計信息質量的謹慎性要求。
謹慎性的應有不允許企業設置秘密准備。如果企業故意低估資產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負債或者費用,則不符合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要求,損害會計信息質量,扭曲企業實際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從而對使用者的決策產生誤導,這是不符合會計准則要求的。
拓展資料: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是對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中所提供高質量會是使財務會計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對投資計信息的基本規范,是使財務會計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對投資者等使用者決策有用應具備的基本特徵,主要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於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等。
主要特徵編輯
可靠性(客觀性、真實性)
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會計信息要有用,必須以可靠為基礎。如果財務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是不可靠的。就會給投資者等使用者的決策產生誤導甚至損失。為了貫徹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做到:
(1)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將符合會計要素定義及其確認條件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等如實反映在財務報表中,不得根據虛構的、沒有發生的或者尚未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
(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則的前提下,保證會計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應當編報的報表及其附註內容等應當保持完整,不能隨意遺漏或者減少應予披露的信息,與使用者決策相關的有用信息都應當充分披露。
(3)包括在財務報告中的會計信息應當是中立的、無偏的。如果企業在財務報告中為了達到事先設定的結果或效果,通過選擇或列示有關會計信息以影響決策和判斷的。這樣的財務報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
【例1】某公司於20×7年末發現公司銷售萎縮,無法實現年初確定的銷售收入目標,但考慮到在20×8年春節前後,公司銷售可能會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公司為此提前預計庫存商品銷售,在20×7年末製作了若干存貨出庫憑證,並確認銷售收入實現。公司這種處理不是以其實際發生的交易事項為依據的,而是虛構的交易事項,違背了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可靠性原則,也違背了我國會計法的規定。
相關性
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一項信息是否具有相關性取決於預測價值和反饋價值。
(1)預測價值。如果一項信息能幫助決策者對過去、現在和未來事項的可能結果進行預測,則該項信息具有預測價值。決策者可根據預測的結果,作出其認為的最佳選擇。因此,預測價值是構成相關性的重要因素,具有影響決策者決策的作用。
(2)反饋價值。一項信息如果能有助於決策者驗證或修正過去的決策和實施方案,即具有反饋價值。把過去決策所產生的實際結果反饋給決策者,使其與當初的預期結果相比較,驗證過去的決策是否正確,總結經驗以防止今後再犯同樣的錯誤。反饋價值有助於未來決策。 [2]
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要求,需要企業在確認、計量和報告會計信息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使用者的決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關性是以可靠性為基礎的,兩者之間並不矛盾,不應將兩者對立起來。也就是說,會計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盡可能的做到相關性,以滿足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決策需要。
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清晰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於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業編制財務報告、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在於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使用會計信息,應當能讓其了解會計信息的內涵,弄懂會計信息的內容,這就要求財務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易於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滿足向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會計信息畢竟是一種專業性較強的信息產品,在強調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時,還應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關企業經營活動和會計方面的知識,並且願意付出努力去研究這些信息。對於某些復雜的信息,如交易本身較為復雜或者會計處理較為復雜,但其對使用者的經濟決策相關的,企業就應當在財務報告中予以充分披露。
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相互可比。這主要包括兩層含義:
(一)同一企業不同時期可比
為了便於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了解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變化趨勢,比較企業在不同時期的財務報告信息,全面、客觀地評價過去、預測未來,從而做出決策。會計信息質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採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但是,滿足會計信息可比性要求,並非表明企業不得變更會計政策,如果按照規定或者在會計政策變更後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關的會計信息,可以變更會計政策。有關會計政策變更的情況,應當在附註中予以說明。
(二)不同企業相同會計期間可比
為了便於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評價不同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及其變動情況,會計信息質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業同一會計期間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採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業按照一致的確認、計量和報告要求提供有關會計信息。
實質重於形式
實質重於形式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僅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企業發生的交易或事項在多數情況下,其經濟實質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況下,會出現不一致。例如,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資產雖然從法律形式來講企業並不擁有其所有權,但是由於租賃合同中規定的租賃期相當長,接近於該資產的使用壽命;租賃期結束時承租企業有優先購買該資產的選擇權;在租賃期內承租企業有權支配資產並從中受益等,因此,從其經濟實質來看,企業能夠控制融資租入資產所創造的未來經濟利益,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上就應當將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資產視為企業的資產,列入企業的資產負債表。
又如,企業按照銷售合同銷售商品但又簽訂了售後回購協議,雖然從法律形式上實現了收入,但如果企業沒有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沒有滿足收入確認的各項條件,即使簽訂了商品銷售合同或者已將商品交付給購貨方,也不應當確認銷售收入。
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
在實務中,如果會計信息的省略或者錯報會影響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據此作出決策的,該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應用需要依賴職業判斷,企業應當根據其所處環境和實際情況,從項目的性質和金額大小兩方面加以判斷。
例如,我國上市公司要求對外提供季度財務報告,考慮到季度財務報告披露的時間較短,從成本效益原則的考慮,季度財務報告沒有必要像年度財務報告那樣披露詳細的附註信息。因此,中期財務報告准則規定,公司季度財務報告附註應當以年初至本中期末為基礎編制,披露自上年度資產負債表日之後發生的、有助於理解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變化情況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項。這種附註披露,就體現了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性要求。
謹慎性
謹慎性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面臨著許多風險和不確定性,如應收款項的可收回性、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售出存貨可能發生的退貨或者返修等。會計信息質量的謹慎性要求,需要企業在面臨不確定性因素的情況下作出職業判斷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既不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者費用。例如,要求企業對可能發生的資產減值損失計提資產減值准備、對售出商品可能發生的保修義務等確認預計負債等,就體現了會計信息質量的謹慎性要求。
謹慎性的應用也不允許企業設置秘密准備,如果企業故意低估資產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負債或者費用,將不符合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要求,損害會計信息質量,扭曲企業實際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從而對使用者的決策產生誤導,這是會計准則所不允許的。
及時性
及時性要求企業對於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後。
會計信息的價值在於幫助所有者或者其他方面作出經濟決策,具有時效性。即使是可靠、相關的會計信息,如果不及時提供,就失去了時效性,對於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實際意義。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過程中貫徹及時性,一是要求及時收集會計信息,即在經濟交易或者事項發生後,及時收集整理各種原始單據或者憑證;二是要求及時處理會計信息,即按照會計准則的規定,及時對經濟交易或者事項進行確認或者計量,並編制出財務報告;三是要求及時傳遞會計信息,即按照國家規定的有關時限,及時地將編制的財務報告傳遞給財務報告使用者,便於其及時使用和決策。
在實務中,為了及時提供會計信息,可能需要在有關交易或者事項的信息全部獲得之前即進行會計處理,這樣就滿足了會計信息的及時性要求,但可能會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反之,如果企業等到與交易或者事項有關的全部信息獲得之後再進行會計處理,這樣的信息披露可能會由於時效性問題,對於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決策的有用性將大大降低。這就需要在及時性和可靠性之間作相應權衡,以最好地滿足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為判斷標准。
資料來源:網路:會計信息質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