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會計要素包括哪些
稅務會計要素的分類要服從於稅務會計的目標,主要包括資產、收入和費用。
在稅務會計的角度,資產應為計稅資產,即企業由於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資本性支出,該支出應在當前或以後納稅期間按照稅法認可的方法進行攤銷並且作為稅前扣除項目。由此可以看出,財務會計中的資產強調未來經濟利益,而稅務會計中的資產強調未來的抵稅支出。
B. 會計環境什麼是會計環境影響因素會計環境 求答案
具體歸納起來,影響會計發展的環境因素有外部環境因素和內部環境因素。外部環境因素主要有:經濟環境因素、政治法律環境因素、文化教育環境因素,
科技管理環境因素。
1、經濟環境因素
經濟環境是指經濟體制、經濟發展水平、物價變動水平、金融、證券市場發育及完善程度等具體因素的總和。它是影響會計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個國家的經濟體制主要由所有制、宏觀調控程度,經濟類型,
企業組織形式
等基本要素組成。一個國家處於何種經濟體制就必須建立與之相配套的會計模式。故而,經濟體制的變革勢必導致會計的變革。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對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經濟發展水平越低,經濟業務和會計實務就越簡單,會計理論所要解釋的問題就少;反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經濟業務和會計實務就越復雜,會計理論所要解釋的問題就多。一般地講,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會計的認識就越科學,會計各方面的工作就越完善。
物價變動也會對會計發展產生影響。在持續通貨膨脹時期,歷史成本計量的局限性表現在:財務報表信息可靠性降低;
高估企業收益;
折舊不能為重置資產提供足夠資金。
金融、證券市場處於初期階段,發育不充分,對會計信息的披露較弱,
會計目標主要是政府及其有關服務部門。金融、證券市場發育完善後,則對會計信息的披露要求較高,會計目標是廣大投資者和債權人。
2、政治法律環境因素
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約束著會計組織制度建設、會計理論研究、會計教育。任何有損於政治制度、國家利益、社會安定的會計組織制度建設、會計理論研究、會計教育等都必然會招致政府行政、法律等的強制干預和嚴厲懲處。一國的政策措施也對會計產生一定的影響。政治環境因素不一樣,各國的會計研究指導思想就不一樣,對會計認識也大相徑庭。
會計的發展也要受國家所採用的法律模式的影響。在大陸法系國家通常以法律形式對其會計准則、會計工作程序、會計核算方法等進行規范.會計實務受公司法、稅法、會計法、商法等法律的約束,政府在會計立法上作用明顯。
海洋法系國家,會計規范由民間職業團體制定,政府很少干預。會計實務受民間職業團體制定的會計准則的約束,會計規范較為靈活。另外,一個國定法律制度是否完善、法律體系是否健全、執法力度的輕重、國民法律意識的強弱等法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
3、科技環境因素
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會計方法,手段革新,拓寬、深化會計工作領域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科學技術也為會計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和基礎。計算機在會計上的運用改變了傳統的手工操作,而互聯網技術在會計上的應用更是給會計帶來了一場技術上的革命,對會計理論和實務操作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4、文化教育環境因素
文化教育環境因素對會計發展的影響具體體現在:
影響人們對會計的認識和理解,影響會計的社會地位;決定會計工作者的素質,影響會計社會作用的發揮;
影響會計理論研究方法及會計的基本思想;
影響會計工作的物質條件和基礎,決定高新技術及先進設備在會計工作中的運用及運用效果。
5、經濟主體內部環境因素
經濟主體領導對會計的重視程度,
會計人員素質的高低、會計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整體管理水平的高下等內部環境因素對規范會計管理,完善會計組織,提高會計管理水平起著較為重要的作用。
C. 影響會計環境的正面影響要素有什麼詳細點
影響會計系統的外部因素。它包括經濟、法律、政治和社會等方面的因素。會計環境會影響會計信息的需求,影響會計程序與方法,乃至影響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意願等。(1)經濟因素:社會經濟結構、經濟發展狀況、經濟管理體制以及企業的規模與組織形式等,都對會計有重要影響。例如,就經濟結構而言,在以石油生產或礦產品採掘為主的國家,必然會比較重視固定資產折舊、遞耗資產攤銷以及研究與開發費用的核算等。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折舊會計的產生與成本會計的發展,是與產業革命後西方大工業的發展分不開的。從企業規模與組織形式看,小規模企業的所有者常常就是管理者,他們非常熟悉企業的日常業務活動,因而他們需要會計報表的目的往往只是證實而不是增加對企業經營情況的了解,或者只是對他們平常所掌握的綜合;而股份公司這種組織形式的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明顯分離,股東只能更多地依賴公司的會計報表。(2)政治和法律因素: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政治貨幣和所處的政治環境,包括戰爭狀態、政治結盟關系及其變化以及殖民地與宗主國間的傳統關系等,都可能對會計的模式、指導原則以至具體制度和程序產生影響。這些因素對會計的影響,有不少是通過法律、法規加以體現的。從法律因素來看,在大陸法系國家,法律對領土原則和會計制度有重要影響,企業財務報告等會計方面的規定,往往直接列為商法或公司法的組成部分;而在普通法系國家,會計原則和制度一般不是通過立法作出具體規定,即使某些法律涉及對會計的要求,通常也只是原則性的規定,詳細而具體的會計准則一般是由會計職業團體或由有關方面聯合組成的專門機構主持制定的。(3)社會因素:社會環境中的文化、風尚和觀念等因素對會計也有影響。例如,社會成員審慎和保密的傾向,可能導致企業低估資產,過高計提壞賬准備等;社會上保守秘密的傾向,可能導致財務報告提示的信息偏少。(4)教育因素:例如,在一個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尤其是文盲所佔比重較大的社會,會計信息的提供和利用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D. 財務管理環境包括哪些
財務管理環境,主要包括經濟環境、法律環境、金融環境和社會環境。
1、法律環境企業和外部發生經濟關系時應遵守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企業的理財活動,無論是籌資。投資還是利潤分配,應當遵守有關的法律規范,如:公司法、證券法、金融法、證券交易法、經濟合同法、企業財務通則、企業財務制度、稅法等。
2、金融市場環境金融市場與企業的理財活動密切相關。金融市場是企業籌資和投資的場所,金融市場上有許多資金籌集的方式,並且比較靈活。企業需要資金時,可以到金融市場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方式籌資。企業有了剩餘資金,也可以靈活地選擇投資方式,為其資金尋找出路。
並且在金融市場上,企業可以實現長短期資金的轉化。金融市場為企業理財提供有效的信息。金融市場的利率變動,反映資金的供求狀況;有價證券市場的行市反映投資人對企業經營狀況和盈利水平的評價。他們是企業經營和投資的重要依據。
3、經濟環境指企業進行財務活動的客觀經濟狀況,如經濟發展狀況,通貨膨脹狀況、經濟體制等。
經濟發展的速度對企業有重大影響。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企業需要大規模地籌集資金,需要財務人員根據經濟的發展狀況,籌措並分配足夠的資金,用以調整生產經營。經濟體制是指對有限資源進行配置而制定並執行決策的各種機制。
4、社會環境社會輿論監督對企業價值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企業對社會的貢獻方面,如滿足就業、增加職工福利、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創新意識等。這些直接影響企業的經營目標和投資方向,對企業理財目標有重大影響。
(4)環境會計要素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1、社會文化環境包括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體育、世界觀、習俗,以及同社會制度相適應的權利義務觀念、道德觀念、組織紀律觀念、價值觀念和勞動態度等。
2、國家管理企業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三種。隨著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行政手段逐步減少,而經濟手段,特別是法律手段日益增多,把越來越多的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的准則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與企業財務管理活動有關的法律規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組織法規。
(2)稅收法規。
(3)財務法規等,這些法規是影響財務主體的財務機制運行的重要約束條件。
3、經濟環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發展狀況。
(2)政府的經濟政策。
(3)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4)金融市場。
(5)產品市場。
(6)經理和勞動力市場等。
E. 環境會計的披露法律法規有哪些
目前,我國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方面還比較落後,還沒有專門的環境會計准則或相關規定,現行企業會計制度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比例也不高。在環境信息披露方面,只在中國證監會發布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准則第1號——招股說明書》中有兩處涉及環保問題。因此,必須採取措施予以完善。
(一)加強對環境會計的宣傳、教育及監督
(二)加強環境會計理論研究
要加強對環境會計理論的研究,我們可以借鑒西方國家的理論,對環境會計進行深入的探討,解決成本確認、計量等基本理論問題,完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相關理論體系。
(三)建立健全環境會計法律法規
建議我國應採取如下措施:一是將環境會計核算和監督列入《會計法》,以法律形式確定環境會計的地位和作用,這是將它付諸實施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二是制定高質量的環境會計准則,將涉及環境的內容列入會計要素,擴充報表體系;三是建立環境會計制度,即依據會計准則所規定的有關環境原則設計會計制度,使環境會計具有實際可操作性。
(四)完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模式
一種是會計報表內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重點在於向環境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披露環境會計信息,進一步擴大信息使用者及其信息本身的范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模式應以會計報表為主。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是會計的三大主要會計報表,它們也正是環境會計報告的主要內容。對於資產負債表而言,可以加入必要的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所有者權益等相關科目進行有關報告;對於損益表而言,則加入必要的由於環境問題而帶來的收益和損失,從而計算出最後的利潤;而對於現金流量表也是如此。
另一種是表外信息披露。新頒布的《會計法》規定,財務會計報告包括三部分內容: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註和財務狀況說明書。所以環境會計要素信息可以在會計報表附註或財務狀說明書中披露,並且形式多樣,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數字的;可以是詳細的,也可以是簡略的。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運用獨立的環境會計信息報告。
F. 環境會計有哪些研究
環境會計:是在傳統會計的基礎上,針對傳統會計在核算過程中對環境問題的無能為力而產生的。 1.定義: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有關法律、法規為依據,計量、記錄環境污染、環境防治、環境開發的成本費用,同時對環境的維護和開發形成的效益進行合理計量與報告,從而綜合評估環境績效及環境活動對企業財務成果影響的一門新興學科。它試圖將會計學與環境經濟學相結合,通過有效的價值管理,達到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目的。 2.具體目標:對自然資源的價值、自然資源的耗費、環境保護的支出、改善資源環境所帶來的收益等進行確認和計量,為政府環保部門、行業主管部門、投資者以及社會公眾提供企業環境目標、環境政策和規劃等有關資料。 3.研究對象:它所考慮的是除了資金之外的資源環境、整個社會生產消費以及生態循環價值。例如:在收入要素中除了確認傳統的生活經營所帶來的收入外,還應包括企業在執行環保政策、積極治理污染時所享受到國家給予補帖、資金和稅收減免、企業回收的「三廢收入」、其他單位和個人繳來的環境損害賠償費或罰金收入、以及實施環保措施後企業形象、信譽度的提高而帶來的社會效益等。而費用不能僅僅計算經濟成本,還要包括社會成本、環境成本,以及耗用資源和排污而被收取的生態環境補償費、治理費、環境研究與開發費用 以上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G. 環境會計要素的確認的前沿怎麼寫啊
環境會計要素的確認
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構成人類生存和進行經濟活動的基礎,人類可以從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的開發利用中獲得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由於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而減少資源數量的耗減費用,由於廢棄物的排放而造成生態資源的降級費用,由於保護環境發生的人力、物力、財力耗費等等費用,都應納入環境會計的核算范圍。環境資產、環境效益和環境費用等作為獨立環境會計要素,構成環境會計核算的基本內容。本文試藉助財務會計確認會計要素的標准對環境會計各要素進行確認。
一、環境資產
(一)環境資產的確認
環境資產是指特定個體從已經發生的事項取得或加以控制,能以貨幣計量,可能帶來未來效用的環境資源。其中;(l)可能帶來未來效用是指它蘊藏著可能的未來效用,它單獨或與其他資產結合起來具有一種能力,將直接或間接產生或有助於產生未來的效用。(2)從已經發生的事項取得是指特定個體通過某種行為獲得環境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控制是指特定主體可能不擁有環境資源的所有權,但能夠對其行使使用權。(3)環境資源是指人類以土地、森林、草原、水域、礦藏等作為勞動對象的自然資源和由自然資源派生的生態資源,其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的經濟活動有重大影響。
環境資源能否作為環境資產加以確認,它應符合如下確認標准:(1)未來效用的可能性。在確認標准中採用可能性的概念,是為了指出與項目有關的未來效用實現存在的不確定程度。(2)計量的可靠性。當會計核算資料沒有重要差錯或偏向,並能如實反映其擬反映或理當反映的情況而能供會計信息使用者作為決策的依據時,該會計核算資料就具有了可靠性。由於會計計量方法和反映技術的局限性,由於環境資源的復雜性,會產生所反映的事實具有模糊性的特點,這不屬於偏向,仍可認為其具有可靠性。(3)環境資產的地域范圍、環境資產屬於人類的共同「特定財產」,在國家對地域進行劃分的同時,也劃分著環境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環境會計只對本會計主體內的環境資源進行確認。
當環境資源是花代價取得時,其價值可以按所花代價進行計量(暫不考慮所花代價是否合理);當環境資源是憑借某種權利取得,或是大自然賜予時,對於這種不花代價取得的環境資源可以依據合理的估算進行計量,如果無法作出合理的估算,如未探明儲量的自然資源,就不能作為環境資產確認。在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無法對其直接計量的,因此環境會計的計量要大量地依靠合理估計的方法,但只要估計具有合理性,就可按估計的結果進行計量。
一項環境資源要作為環境資產加以確認,應符合環境資產要素的定義,符合確認標准,並具有相關的屬性,能夠合理地對它進行可靠的計量或估算。
(二)環境資產的特徵
環境資產種類極多,但是環境資產一般都具有如下特徵:
l、環境資產的開發利用具有不可逆性。不可逆性是指開發利用環境資產的行為破壞自然資源的原始狀態以後,再將其恢復到未開發狀態,在技術上不可行,或者必須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特性。
2、環境資產的變化符合生態平衡機制。在一定限度內的環境資產消耗,可以通過生態資源系統的自我調節機能和再生機能得以補償。如果不符合這種平衡規律,就會引起生態系統的退化和失衡,因此環境資產的增減變化必須遵循生態平衡規律。
3、環境資產具有稀缺性。有些自然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或其再生的時間相當長,其儲量會隨著開發、利用而不斷減少,使其成為稀缺的資源。
(三)環境資產的分類
l、按照環境資產的形態分類,分為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自然資源是指由自然界長期形成的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和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包括土地、森林、水域、礦藏草原等等。自然資源按照其能否人造又可分為人造自然資源和非人造自然資源。生態資源是指獨特的生態系統、獨特的地形地貌、野生生物群、優美的自然風景等,以保持原狀的形式進入人類生產消費領域。生態資源只有不被開發,不被破壞,才有效用價值。
2、按照環境資產能否再生分類,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是指能夠依靠自然現象或人類的經濟活動,不斷再生的資源,如地球大氣層、陽光、空氣、人造森林等等。不可再生資源是指在短時間內,不論通過何種活動都不能增加其儲量的資源,且會隨著開發利用而不斷減少,如礦藏等等。相對來說,可再生資源中的一部分是取之不盡的,而且難以計量,一般不作為環境資產納入會計核算系統。
3、按照環境資產的經濟學意義分類,分為自由取用資源和經濟資源。自由取用資源是指數量非常豐富,任何可能的使用者都可以無償使用的資源,如未開墾的土地、新鮮的空氣、清潔的水源。經濟資源是指具有稀缺性,使用者必須付出一定代價才能使用的資源,如礦藏等。由於環境資源的過度開采,使自由取用資源逐漸向經濟資源轉化,其數量越來越少。
(四)環境資產的計價
環境資產計價是指以貨幣來衡量環境資產的價值。從資源稀缺的角度來分析,資源分為自由取用資源和經濟資源,而且經濟資源的范圍有越來越大的趨勢。既然是經濟資源,擁有、使用它都要花代價,並形成資源的價格。從資源的補償角度來分析,自然資源的更新速度是有限的,環境資源稀釋、分解和同化廢棄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經濟活動中對環境的利用超過這個限度,就會導致自然資源的短缺、生態資源等級的下降。為了滿足經濟活動的要求,人類不得不追加投資以維持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的現狀,此時的環境資產已包含了勞動量因素,並以貨幣表現為環境資產的價格。從資源配置的角度分析,環境資產有限,不能充分滿足經濟活動的需要,為了有效地開發、利用和保護環境資產,需要確定資源的價值。總之,只要良好的環境已經成為經濟上稀缺的資源,為了兼顧經濟發展和對環境的保護、利用,有必要以某種方式對環境資產進行計價,並使其價格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環境資產的計價具有模糊性的特點。
二、環境費用
(一)環境費用的確認
環境費用是指某一主體在其持續發展過程中,因進行經濟活動或其他活動,而付出或耗用資產的轉化形式。其中:(1)某一主體,可以是一個企業,也可以是一個國家、地區。其范圍究竟如何,取決於環境會計主體。(2)持續發展過程是指在不犧牲未來幾代人需要的情況下,滿足本代人的需要。(3)經濟活動是指人類開發、利用資源滿足本代人需要所進行的活動;其他活動是指為維持環境資源的基本存量而進行的環境保護的活動。(4)付出或耗用的資產是指進行經濟活動或其他活動時,減少的環境資產和其他資產。這些資產一經使用,不能再帶來未來效用,資產的價值轉化為費用。
環境費用確認的標准為:(l)未來效用的不可能性。如果一項支出不產生未來的效用,或者未來效用不符合確認環境資產的標准,那麼該項支出應確認為環境費用。(2)計量的可靠性。與環境資產確認標准理解相同。只有環境資產能夠計量,耗用環境資產進行經濟活動發生的環境費用也就能夠計量,並形成資源產品的成本費用。為維持環境資產的基本存量發生的人力、物力、財力等按照財務會計的計量方法即可計量。由於污染環境而造成的損失也應是環境費用的一部分,但這種費用的計量是較困難的,只能依據合理的估計對其進行計量。
(二)環境費用的特徵
環境費用的種類繁多,但它們一般都具有如下特徵:
l、環境費用的發生往往伴隨著環境資產的減少,有時也體現為社會經濟系統內物質資產的減少。如自然資源的耗減費用直接表現為環境資產價值的降低,自然資源的保護費用直接體現為社會經濟系統內物質資產的減少。
2、環境費用的發生是間斷性與持續性並存的。生態資源保護費用主要是人類耗用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等保護環境發生的費用,是伴隨著環境保護活動的進行而發生的,其費用通常按每次環境保護活動的實際發生額計量,表現在會計核算上具有間斷性的特點。同時,自然資源的耗減與生態資源的降級是一個緩慢而持續的過程,具有很強的時滯性,其費用通常在每一會計期末總括計算費用總和,表現在會計核算上具有持續性。
(三)環境費用的分類
按照環境費用支出的形式進行分類,可分為以下幾類:
1、自然資源的耗減費用。指由於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而發生的自然資源實體數量減少的貨幣表現。自然資源的儲量隨著開采、利用的規模而逐漸減少,減少的資源價值即為自然資源的耗減費用,並構成最終產品成本的主要部分。在很多情況下,耗減和降級是同時發生的。如不合理開采礦產資源,一方面減少了礦產的儲量,另一方面破壞了未開采資源的開采條件,使其降級。這一特點說明耗減費用的計量具有模糊性。
2、生態資源的降級費用。指由於廢棄物的排放超過環境容量而使生態資源質量下降所造成損失的貨幣表現。當廢棄物的排放超過環境稀釋、分解、凈化能力時,造成環境污染,環境污染實際上是生態資源等級的下降。由於生態資源等級的下降給人類和經濟活動帶來的損失用貨幣計量,即為降級費用。
3、維持自然資源基本存量費用。指為維持自然資源目前的狀況而發生的費用。由於人類的繁衍和經濟的發展,自然資源的儲量迅速下降。要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以總體資源不枯竭為前提,為實現這一前提,人類要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其貨幣表現構成維持自然資源基本存量費用。
4、生態資源的保護費用。指為避免生態資源降級或生態資源降級後消除其影響而實際發生的費用。環境保護費用包括廢棄物的處理,環境衛生的維持等。
(四)環境費用的計價
環境費用計價是指以貨幣衡量發生的各項環境費用的發生額。有些環境費用構成資源產品的成本,可按財務會計的計量方法對其進行計量;有些環境費用雖然不構成資源產品的成本,但對其計價,可以從數量方面客觀地反映生態資源降級的代價以及恢復的代價。
三、環境效益
(一)環境效益的確認
環境效益指在一定時期之內,環境資產給人類帶來的已經實現或即將實現的,能夠用貨幣計量的效用。環境效益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l)是一種效用,指人類從開發利用環境資產中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2)能夠用貨幣計量。作為環境效益的效用一定能夠用貨幣計量;不能用貨幣計量的,如人類從環境資產中獲得的存在效益、遺傳效益等效益量可能極其巨大,但由於計量的局限性,不能確認為環境效益。(3)效用與環境資產直接相關。從環境會計核算的目標出發,考慮到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環境時的能動性,可以人為地將效用的實現分為兩個過程:一是直接開發利用環境資產產生效益的過程,人類得到來自於環境資源的資源產品;二是人類對資源產品的再加工創造收益的過程。只有第一個過程產生的效用才能確認為環境效益。(4)效用已經實現或即將實現。指人類對環境的開發利用事項已經完成,而且已完成的事項所帶來的效用已經實現。(5)一定會計期間內發生。環境效益的產生是一個緩慢而持續的過程,是個時期要素,需要人為地劃分各個會計期間,按權責發生制進行環境效益的核算。
一項與環境因素相關的效用能否作為環境效益加以確認,應符合如下確認標准:(l)環境效益的現實性。隨著人類有目的地進行環境資源開發利用,環境效益流入會計主體;人類無意識地向環境索取或環境自發地提供給人類一定的環境效用,如呼吸空氣等,都會給人類帶來一定程度的滿足。不論效用實現的形式如何,只要能夠實現,都可以作為環境效益確認。
(2)可靠地加以計量。計量的可靠性是指會計計量的可予核實和反映真實的程度。必須承認,可靠性有程度之分,環境效益的確認十分復雜,需綜合運用會計學、生態學、資源學與數學等各方面的知識。且由於計量方法的局限性,計量結果可能會有很大的模糊性。
如果環境效用的實現過程中,發生了人類勞動並通過交換實現,實現的環境效用可以按包含勞動量的貨幣表現計量;如果沒有滲透人類勞動,純粹是大自然的賜予,在計量技術允許的情況下,以包含效用量的貨幣估算計量。一項環境效用要作為環境效益加以確認,應符合環境效益的定義、確認的標准,能夠可靠地加以計量。
(二)環境效益的特徵
環境效益的形式多種多樣,從會計核算的角度看,環境效益具備以下幾個特徵:
l、環境效益不體現為環境資產的增加。環境效益與環境資產的增加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相反,環境效益的產生往往伴隨著環境資產的減少,如森林被砍伐、礦藏被採掘。另外,環境資產價值不發生變動也有可能產生環境效益,如森林的存在可以保護土壤與大氣層。調節氣候,這項效益井不以森林價值的增減為前提。
2、環境效益的產生是一個緩慢而持續的過程。環境效益的產生與環境開發利用項目相關,但開發利用項目的完成與環境效益的完全實現往往需要間隔很長一段時間,另外,環境開發利用項目往往耗時長、重復性強,甚至在可預見的將來將一直持續下去,這決定了環境效益的產生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3、環境效益的產生往往與會計利潤的產生相重合。有些環境效益的產生是環境自發的行為;有些環境效益的產生需要以人類有目的的勞動為前提,如土地需要農民的開墾,由此形成環境效益與會計利潤比肩而至的狀況。對於這種效益可以按照會計利潤的方法進行確認、計量。
(三)環境效益的分類
根據環境效益的內容並考慮到環境效益核算的特點。可以將環境效益分為以下兩大類:
l、直接環境效益。指對環境進行開發利用,取得有形資源產品時獲得的環境效益。有形資源產品直接體現為各種物質資料,如合理採伐森林獲得林產品,通過銷售林產品獲得收益。這類效益與人類有目的的環境開發利用相關,它的產生能夠增加人類的物質積累。
2、間接環境效益。指人類對環境進行開發利用,取得無形環境效用時獲得的環境效益,如森林保護土壤和大氣層,調節氣侯,保護野生動物群帶來的效益。這類效益與自發的環境利用相關,獲得的環境效用是無形的,並不直接增加人類的物質資本,但從長遠來看,也會影響人類物質積累的過程。
由於利用的方式不同,同一環境資產可能產生直接環境效益,也可能產生間接環境效益,而兩者往往是不可兼得的,因此要求在開發利用環境資產時謹慎選擇。此外,環境資產還會帶來選擇效益、遺傳效益和存在效益。選擇效益是指環境資產給人類帶來物種多樣化的效益;遺傳效益是指環境的不可逆性給子孫後代帶來的影響;存在效益是指多樣化物種存在帶來的效益。
(四)環境效益的計價
環境效益計價是指以貨幣計量實現的效用價值。由於直接環境效益和間接環境效益形成的過程不同,其計價方法也不同。一般情況下,直接環境效益滲透著人類勞動,其效益可按勞動量的貨幣表現計量;間接環境效益通常沒有人類勞動的參與,其效益的確定帶有很大主觀性,可按模糊數學的計量屬性和包含效用的貨幣表現計量。通過環境效用的計價,可以提高人們支付環境保護費用的自覺性。
H. 什麼是環境會計
企業的環境成本的會計問題主要涉及企業環境成本范圍的確定、分配和計量以及如何正確披露的問題。在表現形式上,主要以貨幣價值形式來進行確認,計量和披露。
歷史進入20世紀,人類在創造物質文明奇跡的同時,也帶來了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自然資源大量消耗,環境污染不斷加深的基礎上,以此帶來的直接後果便是: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能源緊張和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從而直接制約了經濟的持續發展。人類開始逐漸反省自身行為的同時,西方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環境生態學家開始探討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調問題,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1987年,聯合國世界經濟和發展委員會(WCED)公布了《我們的未來》的報告,對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問題進行了系統的論述,90年代,會計學術界開始討論並建議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以及世界各國研究相關的會計准則。由此出現了環境會計的理論,並逐漸構成了現代會計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
I. 什麼叫會計要素環境會計要素的分類是什麼
是指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特徵所作的基本分類,是會計核算對象的具體化,是用於反映會計主體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基本單位。
會計要素界定為六個,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
J. 什麼叫環境會計其計量對象是什麼為什麼要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論述就是引出下文的銜接語。
環境會計是以環境資產、環境費用、環境效益等會計要素為核算內容的一門專業會計。環境會計核算各會計要素,都採用一定的方法折算為貨幣進行計量。但環境會計貨幣計量單位的貨幣含義不完全是建立在勞動價值理論基礎上的。按照勞動價值理論,只有交換的商品,其價值才能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對於非交換、非人類勞動的物品,是不計量的,會計不需對其進行核算。然而這些非交換、非人類勞動的物品有相當部分是環境會計的核算內容,因此環境會計必須建立能夠計量非交換、非勞動物品的價值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