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原因導致會計人員不誠信
① 會計誠信缺失的表現形式
1 會計誠信缺失的表現形式:
(1)無視法律法規存在,會計工作秩序混亂。調查中發 現,不少企業對國家財經法規置之不理,財務制度形同虛 設,會計核算不按照規范操作程序進行,重大問題的會計核 算完全由單位領導操縱,有的還存在無證上崗,會計、出納 混崗等現象。
(2)會計信息嚴重失真,會計核算不規范。主要表現為 截留隱瞞收入,亂擠亂攤成本、費用,使用虛假發票,編造和 提供虛假財務報表,私設小金庫等,嚴重造成會計核算不真 實、不完整,會計信息失真普遍嚴重。
(3)利用會計法規不完善,偷漏國家稅收現象嚴重。主 要表現為利用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會計差錯更正和關 聯交易價格等規定,對不同耐期會計財務信息進行處理,偷 漏稅款,人為操縱利潤,製造虛假業績。
(4)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較低,人為操縱會計信息。主要 表現為有些會計人員默守陳規,不求上進,缺乏鑽研業務, 缺乏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工作中存在較強主觀隨意性,不 嚴格按制度處理經濟業務。
(5)會計監管機關表現軟弱,難以實現有效管理。對會 計違法行為處罰力度不大,有的甚至免於處罰,使得違反會 計法規成本低廉且能給違法者帶來超額利益。
2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
(1)會計政策法規不完善。會計政策法規為單位提供 比較寬廣的選擇餘地,需要會計人員在會計實務操作中根 據自身職業判斷能力、經驗來處理,帶有較大隨意性,單位 總是在規定范圍內選擇有利於自身績效或其他目的會計政 策法規,這為會計人員製造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
(2)會計人員缺乏獨立地位。會計是單位的員工,靠工 資維持生計,他們的工作行為受單位領導的絕對控制,有時 作假提供虛假信息也是出於無奈。
(3)額外利益助推會計造假。會計造假之所以屢禁不 止,愈演愈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人在為造假埋單,造 假背後有著誘人的經濟利益。單位通過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取得政府管理部門、投資者和社會的信任,從而獲得榮譽、政 策傾斜、契金、減免稅等經濟利益,少數人還會因此得到額外的 收入和升職提薪等等優厚待遇;會計師事務所違背職業道德, 出具虛假報告,也能從中拉攏客戶以獲得更多收益。
(4)會計隊伍整體素質不高。以諸城市為例,持證會計人員有一萬余名,其中學歷在中專及以下的佔69%,沒有會計技 術職稱的佔56%,具備高、中級會計師職稱的會計人員只佔 15%,人才匱乏嚴重影響會計信息質量和會計作用的發揮。
(5)監督部門監管不力。由於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還不 完善,監督體系還不健全,國家賦予執法機關的權力相對較 弱,沒有形成強有力的制裁手段,造成內部監督流於形式, 外部監督軟弱乏力,處罰較輕,造假者得不到應有的懲罰,造假 付出的代價遠遠小於非法所得,起不到應有的震懾作用。
② 造成會計人員失信多方面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會計人員失信多方面的原因:
1、屈從領導的壓力,被動做假
這主要是受單位負責人的不良道德影響。在目前的經濟社會中,會計人員與單位負責人在地位上屬從屬關系,也就是說單位負責人對他們的工作完全擁有領導權和管理權。有了這種天然的從屬關系,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在單位會計工作中,能否發揮作用,和發揮作用的大小,關系在於單位負責人的從屬關系。而這種從屬性又與所在單位的文化層次,及其單位負責人的道德水準密切相關。單位負責人為了達到一些經濟利益往往會向會計人員施壓‚致使會計人員違背現有會計法規,在會計工作中弄虛作假。因而會計人員在領導的指使,強令下被動的做假帳,否則會使會計人員的個人利益受到很嚴重的損害甚至丟了飯碗,所以,要恪守職業道德,不少會計人員是很難做到的。雖然也有些會計人員因缺欠職業道德而造假,但究其根源還是手握大權的幕後指使人所造成的。如國內聞名的"銀廣廈"案、"藍田股份"案等等,都是企業負責人直接指使和策劃下造假的。這些曾號稱是中國績優股的企業,竟然統統是造假大王。這些案例從表面上看是會計人員不良職業道德的表現,其實是單位負責人意志的體現,是單位負責人不良道德的直接結果,而會計工作人員是處於被動的位置。
2、政府管理部門觀念和管理上存在錯位和缺位。
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出政績,搞花架子,盲目地下達經濟增長指標,或者國有企業扭虧任務,或其他任務,逼著企業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而不得不編造虛假的會計報表。
3、會計人員缺乏職業道德,法律意識不強
因為會計人員整天跟「錢」打交道‚首先必須清正廉潔‚不為金錢所動,然而少數會計人員因為道德素質比較低,對法的意識比較淡薄,為了謀取個人的經濟利益,從而做出了一些觸犯法律的事情,比如挪用公款等等。
4、法律監督機制不完備,會計規范體系不完善。
(一)、在日常工作中,經常出現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造成企業法律意識淡薄,削弱了企業自我約束能力。當企業的的財務行為與會計法規制度發生抵觸時,往往片面強調搞活經營,而放鬆了對違紀違規行為的監督。況且目前會計監督、財政監督、審計監督.稅務監督等監督標准又不統一,各部們在管理上各自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種監督不能有機結合,不能從整體上有效地發揮監督作用。雖然有關部門每年都要進行稅收財務物價檢查,會計師事務所每年都要對會計報表審計驗證,但其經常性.規范性以及廣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給企業內部會計監督提供有力的支持,進而難以形成有效的再監督機制。內部審計作為國家監督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代表著國家利益,通過企業經濟活動的監督和控制,保證國家財經法規的貫徹執行。單位領導迫於各種壓力,不得不設立內部審計部門。其實這種內部審計機構,往往不能被企業真正所接納,基本上起不到監督的作用。
(二)、同時,滿足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運行需要的會計管理體系還沒有形成,會計規范體系也不完善,而企業又是社會各方利益的聯結點:即投資者從中獲取投資報酬,管理人員從中獲取薪金,政府從中獲取稅金。在許
多情
況下,各方利益經常發生沖突。投資者、管理者從個人角度出發更多考慮的是企業的微觀利益,政府則從全社會角度考慮的是實現本國資源最優配置的宏觀利益。微觀利益與宏觀利益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誘發了會計造假的產生。而我們國家對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處罰力度不大,使得違反會計法規的成本低廉且能給違法者帶來巨大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助漲了造假的氣焰。由於社會審計監督和會計咨詢、服務體系等法律監督機制尚未完備和充分發揮作用,員常使得會計人常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然而我們應該怎樣使會計人員脫離這兩難的境地和尷尬的局面呢,因此,必須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
③ 會計誠信的概況及缺失原因有哪些
一、問題的提出
會計誠信的缺失的現狀,在我國三資和民辦企業中的狀況同樣不容樂觀。特別是在民辦企業發達的浙江義烏、福建石獅等局部地區流行著一種「流動會計」,顧名思義,這種會計是專做假賬的會計,在每一企業都不會工作滿一年,這樣就可以逃避因會計造假問題而承擔法律責任,這是在同我國的會計法律法規打擦邊球,是對我國會計誠信的肆意踐踏。也是對我國法律和會計法規權威的挑釁,這是我們絕對不能容忍的。
二、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會計誠信缺失的現狀明確的反映出我國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通過分析,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社會大環境缺少誠信氛圍,使會計誠信缺少正確引導
誠信是社會的靈魂,公民的誠信、企業的誠信、政府的誠信,共同構成了一個綜合的誠信平台。但我國目前社會整體恰恰缺乏這一誠信平台,政府可以向公民打白條,而這種白條可以被用來買賣和典當,試問這樣的政府又怎麼能夠樹立起誠信。我國的河南曾經被稱為「造假之鄉」,河南人也因此而名噪中華大地,不過這個「名」是無誠信之名。我國企業無誠信更加的觸目驚心,假葯、假化肥、假名牌在我國可以用「一地雞毛」來形容。這樣一個誠信缺失的社會,又怎麼能夠擔當的了會計誠信領路者的角色。一個誠信社會的到來是我們不斷呼喚的。
2.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落後於會計行業發展要求,引起會計誠信缺失
我國的會計行業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發展起來的,改革開放後經濟迅猛發展,會計行業的發展也隨之進入了高速成長期。在這種情況下,過多的注意力都轉向了如何適應經濟發展要求,如何能快速的培育會計從業人員,一切的工作重點似乎都圍繞著「快」來進行。我國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在一種「先天不足,後天缺乏」的狀態下,磕磕絆絆的走入了21世紀,也走入了導致會計誠信缺失的窮途。基於上述原因,我國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已經到了必須治理的階段。
3.會計制度的不完善,為會計誠信缺失提供了可能性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的運作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這種變化的速度之快,超過了會計制度的調整速度。現有的會計制度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出現了許多漏洞。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許多公司便利用這些空隙,或打擦邊球。例如:一個企業的成本結轉,今年採用加權平均法,明年採用其他方法,甚至允許一年以內採用兩種以上的成本結轉方法(只要在財務報告中加以說明就行),這種規定與《企業會計准則》第12條所規定的「會計指標應當口徑一致,相互可比」的原則是自相違背的。會計制度的完善是我國會計誠信重塑的當務之急。
4.會計信息失真嚴重,引起會計誠信的缺失
會計信息對於相關投資者和所有者來說是獲得被投資企業經營信息的重要途徑,我國的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緩慢,信息質量相對低下,造成經營者相對處於會計信息獲得的優勢地位,投資者和所有者相對處於劣勢地位的現象。這一現象的產生主要原因在於我國企業的產權機制導致會計信息失真;會計准則執行不力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外部審計監督導致會計信息失真。這三點是會計信息失真的客觀因素。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觀因素是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所導致的:企業經理人素質低,法律觀念淡薄,導致會計信息失真;會計人員素質偏低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因此,重塑會計誠信必須加大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
5.民事賠償機制不健全,違規成本低是會計誠信缺失的動力
我國的證券市場已比較成熟,上市公司欺詐性的信息披露行為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其中就包括高額的民事賠償,往往令違法者賠得血本無歸。但目前為止,我國尚沒有上市公司因違規而進行民事賠償的先例。司法界在此類案件的受理、判決等方面也缺乏可供借鑒的判例,暴露出我國民事賠償機制的缺失。正因為違規所獲得的收益遠遠大於違規所付出的成本,為會計誠信缺失提供了經濟利益上的誘惑因素。
6.我國公司制度本身的缺陷,成為我國會計誠信缺失的根本原因
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是由國企改制而來,由於改制不徹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約機制,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較突出的問題。我國證券公司在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的組織設置及相應關系的界定上有很大隨意性。董事長的身份界定模糊,董事會與經理層之間,董事長與總經理之間往往分工不明,有的乾脆一肩挑,目前有二成券商的一把手身兼兩職。同時,作為國有企業或國有資產控股的證券公司,由於國有資產代表缺位等原因,「三會」的設置形同虛設,致使董事會大多流於形式。監事會往往只是形式地設立一個辦公室,並沒有一個有效的職能部門對財務狀況、董事及經營層進行監督,卻承擔起黨務、行政等「份外工作」。這種公司制度的缺陷嚴重製約著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是會計信譽度低的根本原因。
三、會計誠信缺失的危害
1.會計誠信缺失,危及我國市場經濟秩序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沒有信用,市場經濟就無法維系。近幾年來,造假賬,造假報表,虛列資產和權益等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比較嚴重,出現了一些貪污受賄、偷稅漏稅、挪用公款等不誠信行為。從中國的鄭百文、銀廣夏,社會各界對會計失信的譴責此起彼伏,不但影響了國家稅收,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國家經濟決策與實際的經濟狀況偏離,己經成為一顆「毒瘤」,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
2.會計誠信缺失,危害投資者利益
會計誠信缺失直接使投資者利益受到危害。就安然事件來說,安然在申請破產保護後,安然的資產將優先繳納稅款、償還銀行借款、發放員工薪資等,價值已經趨近於零的公司再經這么一折騰,普通投資者肯定血本無歸。安然公司的破產也沖擊了各有關的主要金融機構,包括投資銀行、商業銀行、養老基金和共同基金。對於投資者而言,他們投資的主要依據是經審計後公布的會計報表,而會計報表的失真,將直接導致投資者的利益受損。
3.會計誠信缺失,危害會計行業相關人員自身
會計從業人員的誠信缺失,不僅僅是不道德的行為,輕者將不得從事會計職業,重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少數會計人員不能堅持准則,甚至共同作弊,為違法違紀活動出謀劃策,直接參與偽造、變造虛假會計資料:有的追求利益,享樂主義膨脹,喪失了最起碼的法律觀念,會計職業道德倫喪,以身試法,走上犯罪道路。極大地破壞了會計隊伍良好形象。這嚴重不利於我國會計隊伍的建設。
4.會計誠信的缺失,危害「反腐」工程和在校學生教育
從我國目前公布的信息看,一大批被查處的特大案例,無一不與會計人員做假賬相關。大量腐敗現象最終被曝光,往往也是從會計憑證、會計帳薄中找到憑據。因此,普遍的會計信用喪失現象已成為制約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瓶頸」,阻礙了反腐敗「政治工程」的進程。特別是其直接毒害在校學習的財會專業學生,使一些學生在未踏入社會的情況下,就受到會計行業無誠信的毒害。
5.不利於樹立社會主義「八榮八恥」的榮辱觀
在我國大力開展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社會道德建設的同時,過多的會計誠信缺失,會起到反面作用,使人們錯誤的看待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樹立,對整個社會道德產生較大的沖擊,不利於國家倡導的正確榮辱觀的確立。
四、結束語
會計誠信的缺失必然性的同企業、集體、個人的利益相聯系,利益的驅使是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動力,在解決會計誠信缺失問題時,我們必須抓住這一主要原因,通過行政、法律、經濟的手段切斷發生問題的動力,才能最終的實現會計誠信的重塑。
④ 會計人員素質普遍不高的原因有哪些
基層會計人員收入不高
,
國家的會計培訓機制也不完善,會計人員從業利益受所在單位領導限制。
會計入門不難,從業證只要高中學歷就可以報考了。
但是會計要做精很難,
不然就不會說是老會計吃香了。一個老會計一二十年的經驗不是那麼簡單的,碰上什麼事情應急處理什麼的。這個根本不是會計培訓課程速成能出來的。就算是老會計很用心的帶,一個會計稍有小成也要三五年的時間,並且這個工作有點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樣子。除非是親戚什麼的,一般不會用心教你,自己要不自己努力,學出來就是猴年馬月的事情了。
⑤ 你認為導致社會中不講誠信的原因有哪些
很多的不講誠信都源於」自私「,也就是自己的利益。比方說,我答應你一件事情,然後發現這件事情和我的利益相違背,那就會出現不誠信的現象。還有就像買東西,當我用假貨代替真貨,這樣我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這種不誠信的行為,也同樣處於自私。
⑥ 會計行業誠信危機原因及對策
【摘要】會計行業誠信應包括會計誠信和審計誠信,會計失信的責任主體是企業負責人,而審計失信的主體是注冊會計師。發生會計行業誠信危機的原困主要有:企業制度因素、政府因素、社會因素、法律因素、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和業務水平因素等。挽救誠信危機的對策和建議主要應包括:加強企業責任人和財務主管的誠信教育;理順委託方和代理方的利益關系;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加強對不守信者的懲罰力度;建立和完善相關監督機制;凈化社會環境,培養公民的信任意識等。
【關鍵詞】會計行業誠信 誠信危機 監督機制 會計失信
會計信息具有一定的經濟後果,這已是不爭之實。會計信息失真所帶來的經濟後果是十分嚴重的,它將引起投資決策失誤和社會資源的無效配置,使交易費用越來越高昂,最終導致交易的停頓,企業由於無法籌集到資金而紛紛破產,銀行倒閉,失業率高,物資短缺,物價飛漲,整個社會將陷入嚴重經濟危機之中。大面積的會計失真,也必將導致嚴重的社會後果——會計失信於社會,當人們不再相信會計時,恐怕就是會計消亡之時了。
目前我國存在十分嚴重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造成會計嚴重的失信於公眾。企業會計造假可謂司空見慣,或以盈利報虧損套取補貼,或偷稅漏稅,或以虧損報盈利騙取上市。而作為「經濟警察」的注冊會計師並不是嚴格把關,反而成為造假的幫凶。尤其是在我國證券市場上,去年發生的「銀廣夏」和「三九醫葯」事件,以及以前發生的「瓊民源」、「東方鍋爐」、「紅光實業」、「張家界」、「黎明股份」、「大慶聯誼」、「鄭百文」、「麥科特」等多起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和審計串通事件,導致投資者對會計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會計師事務所公信力受質疑,會計體系面臨崩潰。但這種責任是否都歸屬欲會計明?造成會計行業誠信危機的原因是什麼呢?值得我們認真地分析思考
一、會計行業誠信
一般來說,誠信是指誠實、守信。誠實是指言行跟內心思想一致,不說假話,不做明知不對的事情。守信,就是講信用,不失信,能夠履行跟人約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誠信的核心問題是在謀求個人利益時如何對待他人利益。
會計行業誠信應包括會計誠信和審計誠信。會計誠信是指企業單位不做假帳、客觀、真實、公允地反映和報告企業單位的財務會計信息。會計誠信是企業誠信的一部分,不是會計人員個人的誠信問題,是會計行為的誠信問題。提供會計信息是企業與報表使用人之間的一種契約,或者是法律制度的安排,會計人員與報表使用人之間沒有任何契約或法律關系。主導企業會計行為的是單位負責任人。基於這種認識,會計誠信的主體應是單位負責人,而非會計人員。會計人員的職業誠信,是指他在企業內部與他人關系中是否誠信。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是技能勝任、保密、廉潔、客觀性等,以便出色地完成其專業工作。
我們過去曾經企圖通過提高會計人員的法律地位,讓他們監督企業,改善企業管理,事實證明收效甚微。這種不合理的要求,必然導致徒勞無功,並使會計人員陷入困境,把企業會計缺乏誠信歸咎於會計人員的道德問題,反映了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的會計觀。
審計誠信要求注冊會計師或審計師在審計時,應站在客觀、公正、公允的立場,出具真實、可靠的審計報告。審計報告是注冊會計師出具的,注冊會計師對其負有直接責任。按現行規定,注冊會計師必須以事務所的名義執業。因此,事務所對審計報告也負有直接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講,審計誠信的主體應是注冊會計師和其所在的事務所。誠信是審計師最重要的道德准則之一,對於審計師來說,誠信是他們得以存在的基礎,失去了誠信,審計師就失去了一切。
二、會計行業誠信危機形成的原因
(一)企業產權中各行為主體的利益目標不同,真實的會計信息未必為所有人接受,使虛假會計信息有了生存的土壤。
一般而言,企業產權中有政府、債權人、所有者、經營者和其他與企業相關的個體等幾大主體。政府最關心稅收的征繳;債權人最關注其債權是否能按時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關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資產能否保值和增值;經營者關心業績的增加是否給自己帶來額外的經濟收益;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關心股票的價值和公司的業績。由於他們具有不同的行為目標和經濟特徵,存在著不同的利益驅動,不可避免地出現需要企業提供對自己有利的會計信息。
經營者的地位與其他利益主體相比有其獨特之處,即經營者直接管理著企業,他對企業的經營、運作負直接責任,因而他有著得天獨厚的信息優勢。由於會計信息不僅是利益相關者進行利益分配的依據,同時也是其他利益相關者考核經營者管理業績的依據,基於經營者自身利益的考慮,經營者必然存在違背已有的會計規則而披露虛假會計信息,以使自己受益而使企業其他利益相關者受損的動機,這種動機將導致經營者操縱會計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虛假信息。
從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於各自的利益目標不同,對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樣,有些信息使用者確實需要真實、客觀反映經濟活動的會計信息,而有些則不然。從理論上說,政府部門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是最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的信息使用者,因為它們肩負調節社會經濟運作、管理國民經濟、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公眾利益、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職能,它們能直接感受到會計信息失真的嚴重後果和對社會經濟造成的巨大破壞,但是有時由於個人、部門和地區的利益驅動,出於某種特殊目的如粉飾政績或隱瞞事實等的需要,他們可能並不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如果這些真實的會計信息對它們的目的不利的話。例如:有些國有企業為了改組成功,獲得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的資格,就在資產評估和財務報表上大作手腳,以求通過證券委的審批。不僅企業本身樂於這樣作假,當地政府也往往支持這樣做。因為成立股份公司既能籌集到數量可觀的資金,解決企業的資金困難,又能發展地方經濟,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業績。
對於債權人,他們關注債權是否能按期收回,也應要求真實的會計信息以作出正確的判斷,並盡早採取對策。目前企業最大的債權人是銀行,是否所有銀行真的都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呢?恐怕未必。這里同樣涉及到銀行的利益問題。目前我國的銀行大部分是國有銀行,接受貸款的企業大部分是國有企業,如果說在貸款發放之前銀行對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還有所要求的話,那麼貸款發放之後會計信息真實性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銀行和信貸部門及信貸人員自身業績考核的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財務狀況不好時)對他們不見得有好處,二是就算他們知道借款企業的真實情況(當然是財務狀況不好的情況),他們也無法做些什麼。
對於股東,是最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的,因為他們與企業的產權關系最明晰,其利益相關性最大。但以目前我國證券市場而論,投資與投機並存中後者占的比重較大,以賺取短期差價為目的的「股民」甚眾,而真正願意以「股東」身份出現的長期投資者卻為數甚少,會計信息是否真實對廣大股民來說並不重要,他們所關心的是會計信息是否會令股價上升,因為這才是他們的利益之所在。有時,不同的產權主體為了達到各自的但又是一致的利益目標,可能相互串通,合謀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雖然這不僅可能損害其他產權主體的利益,而且可能損害企業的長遠利益。例如,企業出於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共同動機,經營者可能與某些以短期炒作、獲取差價為目的的機構投資者走到一起,製造虛假會計信息,引起股價的大幅波動,藉以操縱股價、牟取暴利,最終貽害社會和坑害廣大中小散戶股民。
(二)在委託——代理關系中,對代理人而言,利益決定其信用。
企業中存在的基本的委託——代理關系是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資產的所有者,即委託人;資產的使用者,即代理人。由於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代理人以企業法定代表人的身份獨立自主地對企業資產進行經營活動,代理人成為企業的「內部人」;而股東則已沒有任何權利與那些已成為公司資產的東西發生聯系,成為「外部人」。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現代企業中,對外信息的提供與使用也是分離的,企業外部集團並不能隨時查詢、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於是,在企業會計信息的供給與需求之間便出現了信息的不對稱。代理人是否守信用,提供客觀、真實的會計信息,取決於守信用時獲得的收益是否大於不守信用時獲得的收益。在某些情況下,代理人違背諾言可以獲利。不過,對代理人而言,這是一種短期行為,從長遠看,代理人的利益會因委託人永遠喪失對他的信任而蒙受損失。
另外,代理人更注意時間因素,如果委託人能給他帶來長期利益,代理人便恪守信用,否則他們就背棄諾言。
在企業審計中,也存在著委託人、被審計人與審計機構三者之間的委託代理關系:被審計人(企業管理層)替委託人(資產所有者)管理和經營企業資產,而審計機構替委託人鑒證企業管理層業績。按照這種關系,社會審計理應成為所有者約束經營者的有效手段,但現代企業制度在中國尚處於完善階段,部分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管理結構不完善,審計業務委託人與企業管理者合二為一,審計中存在的三者之間委託代理關系實質已簡化為二者之間的關系,即由企業管理者委託審計機構對自己進行審計,這使社會審計失去了存在的前提,違背了其存在的初衷。在這樣的環境下,由於企業管理者擁有對會計師事務所聘用、續聘、支付審計費用等的權力,通常造成會計師事務所處於兩難境地。一方面,現代資本市場和作為公司治理制度中的重要環節要求其以獨立的第三者對企業的財務情況進行客觀評價,為企業與社會公眾提供真實可信的審計意見;另一方面,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業務涉及面有限,又面臨生存與發展的壓力,審計收費標准偏低,並易受企業左右。
(三)從審計的特徵分析:審計人員也有無奈之處。
審計工作要求審計人員應比會計人員具有更高的業務技能,查出會計中的虛假信息。由於企業業務繁多,審計人員往往從謹慎性原則出發,只能找出重大事情,不一定面面具到。另外,審計最終審查到原始憑證,如果原始憑證都是假的,注冊會計師也無奈。在社會和市場中到處彌漫著「假」和「騙」的環境下,會計的造假,也令人發指。如「銀廣夏」偽造購銷合同、偽造出口報關單、偽造免稅文件和金融票據等。又如「麥科特」偽造進口設備融資租賃合同、偽造材料及產品購銷合同、偽造進出口發票、偽造海關印章等。這些都是會計失信,不能歸咎於注冊會計師,即使信譽很好、業務技術很精的審計師,也難以查出這些造假事件。
(四)政府管制過度和政府行為多變,導致人們對長期利益的預期信心不足。
政府管制越多,其政策越變化無常。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就越不穩定,就越可能去干一錘子買賣,只考慮短期利益。如,對游戲、娛樂和音像市場時開放時管制:對企業進行重復和不必要的檢查與評比;執行政策可以因人而異;隨意增加或提高市場進入門檻;近幾年會計法規和政策頻頻發生變化;以及國有股減持政策的變化等。這一切,都是政府隨意干涉的表現,正是政府自己創造了太多的不確定,導致人們對未來沒有信心。
(五)審計市場上,政府過度介入的行為導致注冊會計師缺乏提供高質量審計服務的外在壓力與動力。
一是政府利用行政權力人為分割審計市場。從以前指定企業委託與其掛鉤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發展到現在會計師事務所的脫鉤改制,其實際情況並無發生根本性轉變。政府幹預市場的行為直接導致了不公平的競爭,高質量的審計服務難以保證。二是政府的干預表現為對審計對象的特殊照顧。如,在企業包裝上市的過程中、國企改制的上市過程中、在為了避免ST、PT、摘牌而進行的資產重組中,往往是有關政府部門直接指揮參與。又如,對一些國有企業資不抵債,按現代企業制度理應破產,但政府部門出於社會穩定等目的,向其提供貸款,批准掛帳,這就為真實審計提出了難題。由此引發了只能提供符合客戶要求和政府部門認可的審計意見的不良現象。
(六)承擔法律風險低,違規成本低廉。
在我國,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是現行制度的規范性要求,但當社會中的行動者違法獲利大於守法得利時,行動者便不會選擇守法。所以,我們不能指望人們會自覺自願地守法守信。這時,必須運用法律和行業自律規范提供足夠有效的懲罰,並加以嚴格執行,使得違法不守信者得不償失。但我國違規成本低廉,具體表現有兩點。一是被揭露的概率很小;二是即使被揭露出來,處罰的力度也不夠大,違法的機會成本很小。
從近幾年來查出的會計信息造假現象來看,造假涉及到很多單位和人員,有些本來是執法者,但不認真執法,反而與公司串通一氣,合夥作弊,使造假信息更具隱蔽性,增加了查處的難度。可以說虛假會計信息占相當比例,但被揭露出來的概率很小。
另外,即使公司被查出來,其所受處罰力度也不夠大,使公司的違法機會成本相當低廉。在現行法律制度下,公司管理當局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法律責任幾乎為零。中國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處罰主要為罰款和要求撤換公司主要管理人員,宣布其為資本市場禁入者,但這些並未使他們受到實質性的懲罰。對於中介機構來說,主要處罰為罰款、暫停執業、吊銷資格或刑事處罰。但由於現在還沒有嚴格的民事賠償制度,這在相當程度上助長了中介機構繼續參與造假的冒險性。
(七)注冊會計師喪失職業道德,執業水平低。
注冊會計師在執業審計業務時,必須恪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其中最主要的職業道德精神就是獨立性,它是最根本的要求,也是執業客觀及公正的前提。在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為了爭取客戶,追求商業利益,背棄職業道德的現象不斷累加,最終直接導致了誠信危機的產生。同時,業務水平不高是造成誠信危機的又一個原因。注冊會計師作為專業人員,社會地位高,廣受關注,不僅在於其公正獨立,更在於其精深的專業知識,及敏銳的職業判斷力。在現代企業中,使用金融工具和信託基金等復雜方式進行表外融資,在資產負債表中看不出負債的增加,要將其發現,是對注冊會計師執業水平的最大考驗。企業收益和損失與未來市場變化息息相關,給注冊會計師的評價帶來更多的困難,也帶來巨大潛在風險。關聯交易錯綜復雜,要在其中發現利潤轉移和債務隱瞞的問題也決非易事。在千變萬化的市場發展中,注冊會計師應注意利用後續教育,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水平。
三、維護會計行業誠信的建議及對策探討
會計行業誠信危機表面上是會計本身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牽涉面很廣的問題。會計失信的責任表面是歸屬於會計系統和會計行業,但實質上主要責任在於企業經營者和注冊會計師。根據上面對會計失信原因的分析,我們相應提出以下建議和對策。
(一)加強企業責任人和財務主管的誠信教育
虛假會計信息從生成到社會公告,要涉及多個市場主體,彷彿是一個鏈條,環環相接,而企業是產生虛假信息的源頭,應該是治理的重點。在治理中,要從公司負責人和財務負責人這兩個源點抓起。要對他們經常進行法制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加強《會計法》、《公司法》、《企業會計制度》、《證券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普及,使他們牢固樹立起對單位會計責任負責的風險意識,建立依法理財的思想觀念,使他們建立起誠信為本、依法經營的理念,以便能從根本上治理虛假會計信息。
(二)理順委託方和代理方的利益關系,減少由於利益沖突而產生的會計失信問題
首先,應當盡早建立專業經營人才市場,將競爭機制引入企業經營者的行列。同時在企業內部建立對經營者的激勵機制(如使經營者部分持股或給予其股票購買選擇權等),使經營者的目標函數與所有者趨於一致,從而改善雙方的「激勵相容性」。其次,應強化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加強對經營者的行為約束。應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健全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明確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者的責、權、利。可以考慮將會計按其職能和作用的不同分成內部管理會計和對外報告會計,前者仍屬企業內部委託——代理網路的一環,受託於經營者,起參謀和決策支持作用,後者則直接受託於董事會,起反映和監督作用。同時,要明確界定對外報告會計部門的責權,即擁有據實核算反映權和監督權,但以不損害經營者的經營決策權為限,不得擅自干涉經營者的決策甚至替代其作出決策。對於經營者的一些明顯不合理、不合法以及損害所有者利益的行為,應拒絕進行業務處理,並及時向董事會報告。同時為抑制對外報告會計人員與經營者「串謀」欺騙所有者、出現「道德風險」和「內部人控制」洞題,還需在機構設置上強化內部的制衡和約束機制,加強基礎工作,以強化會計監督職能。同時,建立一套對其進行有效監督與激勵的機制,使其目標函數與所有者目標函數一致,最終使所有者、會計人員與經營者三方達到經濟利益上的「激勵相容性」。
(三)在會計市場上,明確界定政府的權力,規范政府行為
應明確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權力。比如,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的審批權;禁止政府直接參與市場交易活動。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等等。只有政府首先講信任了,政府的政策才能真正有意義,管制才能恰到好處,產權才能得到保護,整個社會才會養成講信譽的習慣。
(四)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加大對不守信者的懲罰力度。
法律和信任既有分工,又有互補性,法律可以促進信任的建立。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我國政府有關管理部門先後制定並發布了數十項相關的法規制度,如《會計法》、《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證券法》等。在完善會計法規體系方面,一是盡快制定《會計法》的實施細則,明確規定認定會計信息失真的界限和承擔責任的主次問題,二是建立民事賠償責任,提高造假成本,這樣既可以使蒙受損失的投資者得到補償,又能對造假者形成實在的經濟壓力,從而抑制其違法造假的行為。
加大相關法規制度執行情況的檢查力度,也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否則法規制度再完善也是枉然。目前,我們對蓄意造假者的懲罰力度太弱,只傷其皮毛,不動其筋骨,致使某些單位和個人仍然敢鋌而走險。因此,對於藐視法律,蓄意造假而產生嚴重後果春,一定要加大處罰力度,警示後來者不敢再重蹈覆轍。
(五)建立和完善相關監督機制
首先,終止上市公司聘任注冊會計師的制度,改由證監會或交易所聘任。對未上市的國有企業審計,改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聘任。這可使中介機構擺脫由被審計對象給予聘任並給予報酬的壓力,真正做到中介機構在審計過程中享有的獨立性,防止會計師事務所之間為爭取審計業務而不求審計質量的惡性競爭。
其次,建立行業監督機制和約束機制。第一,中介機構自身本著對廣大投資者負責的態度,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素質和執業水平;第二,作為中介機構的主管部門(如證券管理部門、行業協會等)要真正擔負約束中介機構行為的責任,做好執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訂立獎誠罰假制度,監督整個審計市場,對客觀公正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公開表揚與獎勵,對缺乏誠信的事務所毫不留情地進行揭露和批評,從根本上提高行業質量,做好行業內部的自律監管工作,制止低價不正之風,樹立獨立、客觀、公正的職業道德,倡導誠實守信的美德。
(六)凈化社會環境,培養公民的信任意識
誠信是市場制度的基礎條件之一。會計誠信是市場經濟的要求。目前,信任危機已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泛濫,要解決會計失信問題,不能只教育會計從業者,而必須全面開展公民的信任意識教育,讓每一位公民都能體會到,只有講信任,才能獲利,否則損失是極大的,甚至是無法彌補的。當信任成為人們的處世資本和企業的無形資產,以及這個社會不能容忍任何失信行為時,失信者就沒有生存空間了,會計行業誠信問題也就會隨之而解決。
總之,會計行業誠信危機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也不單是會計行業和會計系統的問題。除了對會計本身採取一定的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從以上幾個方面動手解決根本問題。
主要參考資料:
1.劉峰 《制度安排與會計信息質量》《會計研究》2001、7
2.安徽省會計學會課題組《關於會計信息質量問的調查研究》《會計研究》99、4
3.王開田《現代會計角色論一從企業的性質看會計的地位與扮演的角色》《會計研究》98年第2期
4.張維迎《產權、政府與信譽》北京三聯書店2001
5.石聯運《上市公司虛假會計信息的成因及綜合治理》《財務與會計》2002、5
6.張蓉《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化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上海會計》2001、8
作者:李武立 來源:WTO與中國會計財務問題學術研究會
⑦ 中國會計誠信問題的現狀
誠信已成為時下熱門話題之一,會計業的誠信也被廣泛關注。 1會計誠信的含義誠信是指誠實、守信。誠實,是指言行跟內心思想一致,不說假話,不做明知不對的事情。守信,就是講信用,不失信,「言必信,行必果」。會計誠信是什麼呢?朱鎔基總理在給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題詞「不做假賬」作了最好的詮釋,即根據原始憑據按會計准則、原則記帳、編制會計報表及審計等。 2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 2.1場經濟秩序 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沒有信用,市場經濟就無法維系。如果大量的會計資料失真,直接影響國家稅收、導致各項經濟指標失真,最終導致國家經濟政策與實際的偏離,進而直接影響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嚴重危害市場經濟秩序。 2.2危害投資者 對於中小投資者而言,他們投資的主要依據是經審計後公布的會計報表,而會計報表的失真,將直接導致投資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作為最大的投資者-國家,比較而言,損失更為慘重,極易造成國有資產和國家財政收入的流失。 2.3危害會計人員自身 個人交往中不誠信損害人際關系的和諧,致使人情淡薄。而會計人員不誠信,輕者不得從事會計職業,重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3會計喪失誠信原則的原因 3.1各種利益的驅使是會計失信的動力 關於公司會計造假的案例早在1720年的英國南海事件就已發生,為什麼在現在還有不少公司鋌而走險,屢禁不止,甚至在美國一個擁有成熟市場經濟體系、法制健全的國家,都有公司進行會計造假。其主要原因就是:會計造假的背後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作為動力。對於企業而言,它的目的是利潤,只有當誠信能帶來利潤,不誠信會帶來損失時,它才會講誠信;對於個人而言,他們的目的是自己價值的實現,只有當誠信與自己的最終價值相符合時,他們才會誠信。在利益的驅使下,關鍵時刻就出現了誠信問題。企業通過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可騙取投資者、債權人及國家有關管理機關的信任,並因此獲得投資、貸款或減少稅金支出等經濟利益。企業負責人作為企業的最高管理者,他們有能力也有條件影響會計人員,通過製造虛假會計信息,騙取投資者的信任,並因此獲得職務、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會計人員作為會計信息的直接生產者,他們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他們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避免因違反法規而影響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們必須接受企業負責人領導,按企業負責人的管理要求完成會計工作,並由此獲得薪金、升遷、獎勵等利益。而會計師事務所在我國目前處於買方市場的困境下,為了佔有一席之地,也迎合上市公司的要求,出具虛假報告。虛假會計信息能實現「多贏」,正是這些復雜的利益關系構成了虛假會計信息產生的內在動因。 3.2政府監管制度不健全是會計失信的基本前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主要通過各市場主體之間的相互交易來進行,信息量空前大,且瞬息萬變。加上我國目前市場機制尚未完善,沒有形成一套有效機制來保證信息的公開、公正和有效傳遞,這就使得市場交易主體及投資者,所了解的信息不對稱,給不誠信和欺詐提供了可能。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後,經營者與管理者獲取會計信息的不對稱性,是產生會計信息失真的「溫床」。會計信息失真與否,實際上是管理者與經營者控制與反控制、約束與反約束的結果。我國會計信息失真之所以如此嚴重,政府部門監督機制不完善,執法不嚴,監督不到位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3.3處罰不力是造成會計失信的重要原因 由於我國對公司造假的處罰力度輕,執法不嚴,也是我國會計造假泛濫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我國對檢查出來的會計造假往往是「重經濟處罰,輕行政、法律處罰;重對單位處罰,輕對個人處罰;重內部處理,輕外部公開處理」,減弱了法律的效力。因為經濟處罰是需要由造假公司的權益來承擔,即用本應屬於股東的利益來償還股東的損失,由投資者來為公司的造假行為承擔責任,從而轉嫁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責任人應負的責任,極少影響到單位負責人及會計人員的利益。 4重塑會計誠信的對策 4.1實施誠信工程,強化誠信教育 開展宣傳教育活動,使全社會的人們都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強化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的觀念,形成誠信者受尊重,不誠信者遭鄙視的社會氛圍,使「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取之有害」的觀念深入人心。會計誠信的關鍵是企業的負責人以及能夠控制企業負責人的政府官員,因為他們掌握著會計誠信的支配權,因此他們是誠信教育的重點。 4.2健全公司內部制約機制 建立健全公司內部制約機制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信的有效途徑。一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切實建立政企分開、產權明晰、責權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加強股東等財務信息需求者參與監控的動機和能力,這包括健全董事會、建立審計委員會、建立股東對經營管理者的強力約束、建立董事會與經理層之間基於合約的委託代理關系等措施;二要完善業績評價機制,應考慮增加一些涉及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等的非財務會計指標,使代理人所得的利益與企業目標約束掛鉤;三要改變激勵措施,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為,就經營管理者的激勵措施將長期績效補償與短期工薪支付分開;四要通過持股結構的調整,分散大股東的股權,增加股權之間的相互制衡,解決「一股獨大」的問題;五要建立健全獨立董事制度,增強董事會內部制約機制,切實維護中小股東利益;六要完善公司內部會計控制體系,規范公司財務行 4.3加大處罰力度,增加造假成本 (1)加大懲罰力度。對惡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處罰力度,必須從立法、執法對造假單位及責任人進行經濟處罰或刑事處罰。(2)盡快建立民事賠償制度。雖然我國出現了許多公司會計造假事件,但到目前為此,還沒有一起針對公司造假真正實施的民事賠償案例,股民還沒得到違規公司的一分錢賠償。因此,必須盡快建立民事賠償制度,對參與造假,無論是公司(投資者或經營者)、律師,還是評估師、會計師,只要公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受害人都可以提起訴訟。(3)實行市場退出機制。在「安然」事件發生一個月後,紐約證交所正式取消安然股票的相關交易,並擬取消其上市資格。同時導致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安達信會計公司的信譽和審計市場迅速下滑,不得不面臨著被兼並的命運。這種退出機制的懲罰力度對相關行業內每一個企業都是一個警示。因此,我國要盡快要構建有效的退出機制。對那些不遵守行業操守、自身就不守信用的企業或個人,出現失信行為後要把肇事者驅逐出相關行業。如對會計造假上市公司要立刻退市,對參與造假的中介機構要進行取締,對會計造假的單位責任人、會計人員、注冊會計師不允許繼續從事相關職業。只有這樣,對失信行為的懲罰才是真正可置信的。
⑧ 關於會計誠信
會計業是誠信行業,近年來發生的許多會計造假事件,使會計的公信力受到嚴峻的挑戰,對會計業的發展帶來了嚴重不利的影響。因此,以誠信為本,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會計人員共築「誠信」長城,已成為當務之急。
「誠信」是我國傳統道德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商界自古以來就有「以誠立業、以信取人」的傳統。所謂「信」即「人」從「言」也。俗話說:聽其言、觀其行。所言成真即是「誠」,「真實不欺」即為「誠」。在集孔子思想精華的《論語》一書中,「誠信」占著基礎的地位。孔子說的「一日三省」中有「兩省」即「誠信」:「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唐代魏徵把誠信說成是「國之大綱」,足見「誠信」一詞的使用,已經不再基於「誠」超越層面的本體論意義,而是從規范層面取其「誠實守信」的基本意義。但是,細細推敲,「誠」與「信」的規范意義仍然有著不同的含義。「誠」更多地是指「內心」,而「信」則更多地指「外信」;「誠」更多地是對行為主體的單向要求,而「信」則更多地是對社會群體提出的雙向或多向要求;「誠」是對經濟主體的道德描述,而「信」則是對經濟主體的行為描述。「信」字,又是由「人」與「言」部組成,暗含言與行分離的可能性。會計誠信,則具有信任和真實的雙重涵義,前者是指一種特定的誠實,強調守約重諾;後者即提供真實會計信息,如實反映生產經營活動和企業的財務狀況。由於誠信是基於主觀的傾向和願望之上的,沒有足夠的客觀根據,授信者與受信者之間存在著某種不對稱性。因此,誠信是一個主體主動、積極的行為傾向,而不是被動、消極的行為。
會計工作擔負著向社會提供真實會計信息、如實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和結果的一種責任。會計誠信作為企業委託———代理關系的重要一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只有會計做到誠信,才構成企業之間互相信任的基礎。誠信是一切信用形式的共同基礎,也是人類社會成為有秩序的共同體的基礎。經濟學家阿羅認為,誠信是經濟交換的有效潤滑劑,世界上很多落後的經濟可以通過缺少相互信任來解釋;赫希則認為,誠信是許多經濟交易所必須的公共品德;社會學家也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解釋誠信,社會學家科曼認為,誠信是致力於在風險中追求最大化功利的有目的的行為;對誠信研究產生深遠影響的齊美爾說:「誠信是社會中最重要的綜合力量之一,沒有人們相互間享有的普遍的信任,社會本身將瓦解,幾乎沒有一種關系是完全建立在對人的確切了解之上的。」企業的誠信是建立在對具體的企業和企業所提供的種種信息的基礎之上的,被別的企業信任是企業聲譽的表現,代表了其他企業對本企業過去行為與人格的肯定。誠信不只是一種心理現象,也不只是一種商業活動,它的本質是「制度」的反映和體現,良好的誠信是以健全的制度為保障的,同時,誠信也是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要內容和具體體現。
二、我國目前會計職業道德失范的原因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人們的職業道德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些原有的道德規范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規范尚未形成,出現了一些會計職業道德失范的問題。如銀廣夏事件、鄭百文事件等,造成了很壞的影響。本文認為,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市場體系不健全
目前,誠信不足、會計職業道德失范的第一原因是市場體系不健全、市場透明度低導致誠信激勵機制不足。我國目前市場信息披露機制很不健全,市場信息傳導機制不暢,導致信息缺乏、市場信息傳播速度緩慢,市場主體各自擁有的信息不對稱,致使好的商譽難以得到廣泛而迅速的傳播,失信者不能及時地被曝光和發現,並得到應有的懲罰。現階段我國市場的特點決定了市場本身不具備誠信保證機制,沒有能力對違規交易者給予足夠的懲罰,並使市場主體自發形成誠信約束機制和道德規范。社會化誠信機制尚未形成,缺乏有效的誠信監督機制。例如,我國還沒有建立起與我國國情和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企業誠信系統和覆蓋全國、技術先進、管理嚴格、登記法人信用信息的銀行信貸登記咨詢制度,社會化的信用機構還很不發達,缺乏作為發達市場經濟中信用體系基礎的信用記錄,無法根據信用記錄來評判個人與企業履約能力,難以實施對信用活動的有效監管。市場體系的不完善導致的市場獎懲機制的不完備,直接造成誠信保證機制的缺乏,實際是對守信者積極性的打擊和對失信者失信行為的放縱,從而使市場主體缺乏遵守和履行誠信的內在激勵。
2.信用制度不健全
誠信不單是一種契約,更是制度的反映和體現,誠信制度的不完善是導致信用關系危機的深層次原因。一個有序的信用體系是建立在一個有效市場經濟制度基礎之上的。目前,我國還沒有完全確立起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的市場制度;金融制度、財稅制度、投融資制度還很不完善,使信用活動缺乏制度約束,其中最根本的是有效的產權制度。有效產權制度主要是指產權得到明確界定和有力保護並可以自主轉讓。產權明晰是達成一切交易的必要條件,也是形成正常信用關系不可或缺的條件。產權界定不清,將使行為主體無法對自己的行為結果進行准確的預見,增加交易費用與信用活動的不確定性,造成社會福利大幅度下降;財產權利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就會造成行為主體缺乏遵守信用的內在動力,產生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從而破壞市場經濟秩序。
目前,我國企業信用制度尚未建立,個人信用體系幾乎還是空白,社會上假冒偽劣商品泛濫、虛假廣告遍地、偷稅漏稅現象嚴重。導致這種整個社會信用狀況不良的原因在於:一方面,由於制度規范不成熟,對失信者的處罰不重,使失信者難以懸崖勒馬和自律;另一方面,由於缺乏相應的信用評級制度,信用好的企業或個人與信用差的企業或個人在社會中得不到區分,因而守信者也未必能獲得守信的好處。就我國目前實際情況而言,失信成本仍小於失信的收益,即失信有利可圖,這使得作為「經濟人」的企業或個人自然會有一種失信傾向。
3.會計人員身份不獨立
每個行業都有相應的職業道德規范,會計行業也不例外,每名會計人員在接受專業知識訓練的同時,也都接受過會計職業道德的教育。從總體上說,會計人員本身都是願意遵守職業道德,不願意做假賬或做出不誠信行為的。但從現實中一些事件分析,會計人員卻往往都不是自主地處理各項業務,也就是說,會計人員身份不獨立。依照《會計法》的規定,我國會計人員實際上具有雙重身份,他們既要維護企業的利益,又要代表國家、投資者監督企業的財務收支。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會計人員是完成不了其雙重職能的。因為會計人員置身於企業,他們自己能否在一個企業工作下去,除自身因素外,主要取決於這個企業的負責人。會計人員的工資、獎金、福利及在職消費等,都要由公司經理等負責人決定,會計人員的任用、調動、撤職或免職等重大人事問題也掌握在這些人手中。在這種情形下,會計人員的工作只能是對企業負責,對經理負責,按企業負責人的旨意要求進行會計核算。所以,只要公司負責人想做假賬,對會計人員來說,除非不怕受到處分乃至被開除等的威脅,否則,他們是難以抵制和違抗領導的意志的。
4.執法不嚴,處罰力度不大,缺乏威懾力,導致會計職業道德失范行為的產生
首先,目前我國經濟立法滯後。現有法律雖然對部分不誠信行為提供了法律依據,但還不能涵蓋全部不誠信或者道德失范的行為,使信用活動缺乏法律支撐,道德失范者逃之夭夭。其次,法律監督機制的不健全,在執法過程中存在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的現象。監督組織不完善,監督內容不完備,致使法律監督力度不夠,不能對企業形成有效監督機制。權利缺乏有效的法制監督,行政權利干預執法,致使腐敗現象屢禁不止,嚴重破壞了市場競爭秩序和社會經濟秩序。法律體系的不完備導致了企業與執法部門之間、企業與銀行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非對稱信用關系的存在,其惡果是違約者未必受損,履約者未必受益。
三、以誠信為本,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措施
1.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和專業素質教育,提升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和專業勝任能力
市場經濟要求以誠信為宗旨構建職業道德秩序,使職業道德能為增進社會整體利益服務,能有利於理性、自律的利益主體的求利活動,而不是簡單地限制,更不是禁錮。因此,在我國當前經濟由計劃體制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時期,必須大力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和專業素質教育,提升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重塑誠信理念和契約機制,建立保證企業良性運行的道德約束,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嚴格自律,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公認會計准則的要求,符合職業道德的要求。加強誠信觀念的培育,樹立良好的誠信、道德觀,認識誠信和職業道德是生存與發展之本的觀念,並使其轉化為工作實踐上的自覺行動。
2.完善行業會計機構的組織形式和內部運行機制,構建行業發展的微觀基礎
會計工作是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不斷學習,與時俱進,不斷完善會計機構的組織形式和內部運行機制,才能構建企業發展的微觀基礎。「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只有會計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會計誠信的建立和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建立,才能在經濟管理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培育行業誠信文化,積極營造有利於行業誠信建設的社會氛圍
市場經濟本質上也是誠信經濟,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需要以全社會的誠信作保障。因此,大力培育會計的誠信文化,積極營造有利於行業誠信建設的社會氛圍,是當前會計業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務。筆者認為,在這一工作中,會計學會應該開展一些有利於培育會計行業誠信的活動,表彰先進分子,組織進行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情況的考核檢查,對會計人員的道德行為進行考核評分,並將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注冊登記和年檢與會計職業道德檢查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營造一個人人遵守職業道德的好風氣,也才能有利於我國經濟的發展和騰飛。
⑨ 會計自身的哪些特徵導致誠信危機的出現
會計誠信問題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您好,會計誠信問題主要存在的原因有:
1.市場經濟制度
2.經濟利益驅
3.制度不健全
4.會計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
後續教育未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