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分公司同一會計主體
① 子公司與分公司在會計主體上如何劃分那一個是會計主體那一個不是為什麼或倆個都是為什麼
一、子公司是法律主體,分公司是公司設立的分支機構,不具有法人資格。但子公司和公公司都是會計主體。
二、解釋
1、會計主體是指會計所核算和監督的特定單位或者組織,是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凡擁有獨立的資金、自主經營、獨立核算收支、盈虧並編制會計報表的企業或單位就構成了一個會計主體。
2、子公司受母公司的控制,但它是一個獨立的公司,具有企業法人資格,獨立地承擔民事責任,獨立存在,依法辦理公司設立的各項手續。分公司是公司設立的分支機構,不具有法人資格,它所產生的民事責任由公司承擔。但無論子公司還是分公司,都必須獨立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和業務活動,獨立進行會計核算。因此都可作為一個會計主體。
3、一般來說,法律主體一定是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人。
(1)會計主體可以是法人(母公司、子公司),也可以是非法人企業(獨資企業、合夥企業)
(2)會計主體可以是一個企業,也企業內部的某一個單位或一個特定的部分。如子公司在外地設立的分公司、單位內部獨立核算的職工食堂等。
(3)會計主體可以是一個單一的企業,也可以是由幾個企業(如母公司與其下屬的若乾子公司)組成的企業集團,需要作為一個會計主體,編制合並財務報表。
② 總公司、分公司是法律主體嗎都是會計主體嗎兩者有什麼區別
都是。
總公司有獨立法人地位,分公司非獨立法人,但有營業執照。都能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所以都是法律主體。
都有會計報表責任,所以也是會計主體。
兩者完全不是一樣的東西,區別大了。
③ 請問分公司可不可以作為會計主體
這是當然的啊...每一個分公司都是會計主體,但並不一定是法人主體,會計准則就這么規定的
④ 分公司能不能作為會計主體
可以。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工作為其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組織。會計主體為日常的會計處理提供了依據。會計主體不同於法律主體。一般來講,法律主體必然是一個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例如,在企業集團的情況下,一個母公司擁有若干個子公司,企業集團在母公司的統一領導下開展經營活動。母子公司雖然是不同的法律主體(母子公司分別也是會計主體),但為了全面的反映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就有必要將這個企業集團作為一個會計主體,編制合並會計報表(此處的企業集團不是一個法律主體)。
又如,獨立核算的生產車間、銷售部門等也可以作為一個會計主體來反映其財務狀況,但它們都不是法律主體。
會計主體是現代會計學的基本概念,因此,以現代企業制度為基礎,從經濟學的角度對之進行探討,有助於會計學界從更高層次理解和把握會計基本理論問題。主要討論和研究經濟方面的問題。
企業要成為真正的會計主體,必須在法律上被賦予獨立的財產權。而現代公司制度滿足了這一點。現代公司制度可以從不同側面來描述,其中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公司的法人財產權制度。完整的法人財產權制度至少包括三項內容:①法人財產的形成制度或會計學上所說資本金制度。在投資者依法將其資金投入公司之後,這部分資金就與投資者的其它財產相區別,投資者不再直接支配這部分資金,也不能隨意從公司抽回。所有投資者注入公司的資金加上公司在經營過程中產生的負債所形成的資產,構成公司的法人財產。②法人對其財產的權利制度。一方面,公司法人可以依法對法人財產行使各項權利如財產的支配權、使用權等;另一方面,公司以全部法人財產承擔民事責任。③投資者對公司法人財產及其權利的制約機制:董事會和監事會。公司的法人財產權制度是現代公司制度的基礎。這是因為:①如果公司沒有必要的財產,公司就不具備法人條件;②如果公司對其法人財產不具有獨立支配的權利,公司就不可能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也不可能成為民法關系的主體;③如果公司沒有法人財產權利,公司就不可能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獨立的經濟實體。在這里,會計主體實際上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獨立的經濟實體的同義語,會計主體與法律主體在現代公司制度上達到完美的統一。
納稅主體就是納稅人
納稅人又稱納稅義務人,是稅法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納稅人的規定解決了對誰征稅,即誰該交稅的問題。現代稅收制度中,稅法規定的納稅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自然人是法律上成為權利與義務主體的普通人,自然人以個人身份來承擔法律規定的納稅義務。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法人是現代經濟法律制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一個法人的確立就意味著它與現行的經濟法律制度和管理體系的關系確定了,它就要服從現行的制度,否則就是違法。從稅收角度來看,法人必須承擔納稅的義務,以其自己的名義納稅,否則也會受到各種處罰.
稅法作為公法的一個典型代表,與民商法等私法存在著明顯的不同。納稅主體的納稅義務因其依據稅法確定,因而是公法上的一種金錢債務。
作為金錢債務,納稅義務與民商法上的金錢債務有一定的共性;但作為公法上的債務或稱「稅收債務」,它又與私法上的債務有很大不同。其差異尤其表現在:第一,納稅義務是法定債務,僅能依法律規定來確定,而不能像私法債務那樣依當事人之間的合意或意思表示來決定;第二,納稅義務的履行只能依強行法之規定,一般不能像私法債務那樣依當事。人的主觀意願進行和解;第三,涉及納稅義務的爭議,須通過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途徑來解決,一般不能通過解決民事糾紛的途徑來化解。
納稅義務的上述性質,對於在稅收征管實踐中處理相關問題很有意義。特別是有利於增強納稅義務的剛性。事實上,依據稅法確定的納稅義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應當對納稅人具有確定力、約束力和執行力。強調納稅義務的法律效力,有利於提高稅收執法活動的效率,有利於促進納稅義務的履行。
此外。納稅義務的上述性質,還與稅收法律關系的性質有關。對於稅收法律關系的性質,曾經有「權力說」和「債務說」兩種理論。其中,「權力說」是德國行政法學的奠基人奧托?梅耶(OnoMayer)所力倡的,它強調征稅主體與納稅主體之間的權力服從關系,認為納稅主體的納稅義務的存在與否,只有經過征稅主體的「課稅處分」才能確定,從而說明徵稅機關行政權力的重要性。與「權力說」不同,「債務說」是德國法學家阿爾伯特?亨澤爾(AlbertHensel)所倡導的,他認為稅收法律關系是國家請求納稅人履行稅收債務的關系,國家與納稅人之間是公法上的債權人與債務人的關系;強凋納稅主體的納稅義務的成立與否,並不是由征稅機關的「課稅處分」來決定,而是應依據是否滿足稅法規定的「課稅要素」(或稱「課稅要件」、「稅收要件」)來決定。該理論與德國1919年的《稅法通則》的精神是一致的。
其實。對於稅收法律關系的性質,很難一概而論。若能區分稅收關系的不同階段和環節,也許有助於深化相關認識。事實上,稅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並非同質,而是可以分為稅收體制關系和稅收征納關系。在稅收征納關系中,又可進-步分為稅收征納實體關系和稅收征納程序關系。上述的稅收體制關系和稅收征納程序關系,的確具有一定的權力服從性質。因而「權力說」的某些解釋也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稅收征納實體關系中,又確實更側重於稅收債務的履行;並且,納稅義務是否成立,並非由行政機關單方決定,而是需要依據稅法所規定的「課稅要素」來具體加以確定,從而使「債務說」又更有解釋力。因此,針對稅法所調整的復雜社會關系,確有必要作出具體區分,以針對具體階段的社會關系,來確定稅收法律關系的性質。
基於上述考慮,可以認為,由於納稅義務是屬於稅收征納實體法律關系的內容,因而用「債務說」來解釋是更為合適的。這也是前面把納稅義務定位為公法上的金錢債務的重要理由。事實上,在日本、韓國等一些國家的立法上,已經把這種納稅義務直接規定為稅收債務或金錢債務。
明確納稅義務的上述性質,對於稅收征管很重要。它使稅收征管的目標更加明晰,也使國家與納稅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協調,從而有利於形成國家與納稅人之間良好的稅收互動關系,有利於改進征納雙方之間的博弈。
會計主體與法律主體不完全對等,法律主體可作為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法律主體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有獨立的資金,自主經營、獨立核算收支盈虧並編制會計報表,因此可以作為會計主體,會計主體的獨立性主要表現在有獨立的資金、自主經營、獨立核算收支、盈虧並編制會計報表,如果一個會計主體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則不是法律主體。
會計主體是會計信息反映的特定單位或者組織。法律主體是法律上承認的可以獨立承擔義務和享受權利的個體,也可以稱為法人。從概念上講,會計主體的內涵要廣,即會計主體包容法律主體。
法律主體往往是會計主體,任何一個法人都要按規定開展會計核算。在過去的教材中,曾經提及「法律主體必然是會計主體」,但由於法律主體在概念上包含了無需建賬核算的自然人,其後教材也就作出了相應的修訂。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比如,企業集團、內部銷售部門和生產車間均可以作為一個會計主體核算,但它們不是法人。
⑤ 總公司,分公司,子公司之間是什麼聯系哪些是法律主體哪些是會計主體哪些既是法律主體又是會計主體
總公司是相對分公司來說的,分公司是總公司的分支機構,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也就是說,總公司是法律主體,分公司不是;
子公司是相對母公司來說的,母公司是子公司的股東,子公司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也就是說,子公司是法律主體;
法律主體一定是會計主體,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是否法律主體按照是否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判斷,依據的是公司法;是否會計主體按照是否進行獨立核算進行判斷,依據的是會計規則;
也就是說,總公司和子公司既是法律主體,也是會計主體;分公司不是法律主體,但有可能是會計主體,決定於是否進行獨立核算。
會計主體與法律主體並非是對等的概念,會計主體又稱作會計實體、會計個體,是指會計人員所核算和監督的特定單位;法律主體是指對外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經濟實體。
法律主體可作為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對於企業中一些特殊的單位,如獨立核算的車間、分公司等都可以作為會計主體進行核算。
(5)總分公司同一會計主體擴展閱讀
在中國,根據各種法律的規定,能夠參與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以下幾類:
(1)公民(自然人)。這里的公民既指中國公民,也指居住在中國境內或在境內活動的外國公民和無國籍人。
(2)機構和組織(法人)。這主要包括三類:
一是各種國家機關(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等);
二是各種企事業組織和在中國領域內設立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三是各政黨和社會團體。
(3)國家。在特殊情況下,國家可以作為一個整體成為法律關系主體,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
⑥ 子母和總分公司是否可以都作為單獨的會計主體
可以。
只要能單獨記賬、算賬與報賬單位都可以成為獨立的會計主體,即使公司內部的車間也可以獨立核算而成為單獨的會計主體。
四類會計主體:
一是會計主體是能動的認識和改造會計客體的「會計人」。
二是單獨進行核算的經濟實體(企業)。
三是會計工作為之服務的單位。
四是指具有獨立資金和經營業務,單獨進行核算的單位。
會計主體 是指會計工作為其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組織,是會計人員進行會計核算時採取的立場以及在空間范圍上的界定。會計主體既可以是一個企業,也可以是若干個企業組織起來的集團公司,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實體。一般來講,法律主體必然是一個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例如,在企業集團的情況下,一個母公司擁有若干個子公司,企業集團在母公司的統一領導下開展經營活動。母子公司雖然是不同的法律主體(母子公司分別也是會計主體),但為了全面的反映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就有必要將這個企業集團作為一個會計主體,編制合並會計報表(此處的企業集團不是一個法律主體)。又如,獨立核算的生產車間、銷售部門等也可以作為一個會計主體來反映其財務狀況,但它們都不是法律主體。
⑦ 會計主體可以是企業的一個分公司嗎
您好,從會計上理解,子公司是集團里受母公司控制的企業,是獨立核算的會計主體;分公司獨立核算成本、費用,也是一個會計主體。 3.要理解會計主體,注意他不同於法律意義上的概念。有時幾個公司可以是一個會計主體,核算集團的資產負債、贏利狀況;有時一個公司內部部門也會形成一個會計主體如獨立採取核算的銷售部門或處在異地的分公司等。
⑧ 總公司與分公司會計問題!急
為他們租的辦公室,應該計入酒店B的費用,而不是計入固定資產。配備的電腦和空調,計入酒店B的固定資產,而不計入A公司。A公司為此支付的款項,計入其他應收款--B公司。要分清楚會計主體
⑨ 會計主體可以是企業的一個分公司嗎
會計主體 是指會計工作為其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組織,是會計人員進行會計核算時採取的立場以及在空間范圍上的界定。會計主體既可以是一個企業,也可以是若干個企業組織起來的集團公司,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實體。
故一個分公司肯定是可以作為一個會計主體的。
⑩ 問會計老師 分公司和總公司的法律主體是誰幾個企業組成的集團呢
分公司不是法律主體,不能獨立承擔責任,由總公司承擔,總公司是法律主體。
子公司是法律主體,可以獨立承擔責任。
集團一般是指投資多個子公司的企業,沒有數量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