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或財務
1、每個月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據原始憑證登記記賬憑證(做記賬憑證時一定要有財務(經理)有簽字權的人簽字後你在做),然後月末或定期編制科目匯總表登記總賬(之所以月末登記就是因為要通過科目匯總表試算平衡,保證記錄記算不出錯),每發生一筆業務就根據記賬憑證登記明細賬。
2、月末還要注意提取折舊,待攤費用的攤銷等,若是新的企業開辦費在第一個月全部轉入費用.計提折舊的分錄是借管理費用或是製造費用貸累計折舊,這個折舊額是根據固定資產原值,凈值和使用年限計算出來的。月末還要提取稅金及附加,實際是地稅這一塊。就是提取稅金及附加,有城建稅,教育費附加等,有稅務決定
3、月末編制完科目匯總表之後,編制兩個分錄。第一個分錄:將損益類科目的總發生額轉入本年利潤,借主營業務收入(投資收益,其他業務收入等)貸本年利潤。第二個分錄:借本年利潤貸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成本等)。轉入後如果差額在借方則為虧損不需要交所得稅,如果在貸方則說明盈利需交所得稅,計算方法,所得稅=貸方差額*所得稅稅率,然後做記賬憑證,借所得稅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借本年利潤貸所得稅(所得稅雖然和利潤有關,但並不是虧損一定不交納所得稅,主要是看調整後的應納稅所得額是否是正數,如果是正數就要計算所得稅,同時還要注意所得稅核算方法,採用應付稅款法時,所得稅科目和應交稅金科目金額是相等的,採用納稅影響法時,存在時間性差異時所得稅科目和應交稅金科目金額是不相等的)。
4、最後根據總賬的資產(貨幣資金,固定資產,應收賬款,應收票據,短期投資等)負債(應付票據,應附賬款等)所有者權益(實收資料,資本公積,未分配利潤,盈餘公積)科目的余額(是指總賬科目上的最後一天上面所登記的數額)編制資產負債表,根據總賬或科目匯總表的損益類科目(如管理費用,主營業務成本,投資收益,主營業務附加等)的發生額(發生額是指本月的發生額)編制利潤表。(關於主營業務收入及應交稅金,應該根據每一個月在國稅所抄稅的數額來確定。因為稅控機會列印一份表格上面會有具體的數字)
5、其餘的就是裝訂憑證,寫報表附註,分析情況表之類
6、注意問題:
a、以上除編制記賬憑證和登記明細賬之外,均在月末進行。
b、月末結現金,銀行賬,一定要賬證相符,賬實相符。每月月初根據銀行對賬單調銀行賬余額調節表,注意分析未達款項。月初報稅時注意時間,不要逾期報稅。另外,當月開出的發票當月入賬。每月分析往來的賬齡和金額,包括:應收,應付,其他應收。
B. 財務與會計的區別
財務和會計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財務與會計在性質上的差別:財務的性質是本金投入收益活動,會計的性質是價值信息系統。
2.財務與會計在地位上的差別:財務是實體,會計是附體。 在經濟組織內部,財務處於主導地位,生產、技術、營銷、勞動等項管理都要圍繞利潤最大化和本金擴張的財務目標去進行;會計處於基礎性地位,通過提供財務信息為財務管理和其他各項管理服務。
3.財務與會計在涉及范圍上的差別:財務活動的范圍涵蓋本金投入與收益的全過程,包括籌資、投資、耗資、收入、分配等經濟內容;會計的范圍涵蓋信息系統的全過成,包括會計信息的輸入、儲存、轉換、輸出、控制、反饋等內容。
4.財務與會計在運動規律上的差別:財務活動的規律性表現為本金運動與基金運動相結合、本金運動與物資運動相結合、本金運動內部的綜合平衡、本金運動的連續性與並存性等;會計活動的規律性表現為會計信息運動與財務實體運動、財務信息運動內部的協調平衡、信息輸入與輸出相結合等。
聯系:會計是財務管理中的反映、控制、分析、監督環節,有相對獨立的內容,所以一般在財務部門內分設財務部與會計部兩個分支機構進行工作。其中財務部負責財務組織、預測、決策、計劃、營運、考核;會計部負責反映、控制、分析、監督。財務部與會計部既分工、又合作,共同為實現利潤最大化和本金擴張的財務目標而奮斗。
(2)會計或財務擴展閱讀:
財務管理的基本原則包括系統性原則、現金平衡原則、收益風險原則以及利益協調原則。
1、系統性原則是指財務管理是集團各成員企業管理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它本身又由籌資管理、投資管理、分配管理等諸多子系統構成。
在財務管理中堅持系統性原則,是財務管理工作的首要出發點,它具體要求做到三點。
第一點是整體優化,只有整體最優的系統才是最優系統。
第二點是結構優化,任何系統都是有一定層次結構的層級系統,在企業資源配置方面,應注意結構比例優化,從而保證整體優化,如進行資金結構、資產結構、分配結構優化。
第三點是環境適應能力強,財務管理系統必須保持適當的彈性,以適應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2、現金平衡原則是指在財務管理中,貫徹的是收付實現制,而非權責發生制,客觀上要求在財務管理過程中做到現金收入(流入)與現金支出(流出)在數量上、時間上達到動態平衡,即現金流轉平衡。
保持現金收支平衡的基本方法是現金預算控制。現金預算可以說是籌資計劃、投資計劃、分配計劃的綜合平衡,因而現金預算是進行現金流轉控制的有效工具。
3、 收益風險原則是指在財務管理的過程中,要獲取收益,總得付出成本,而且面臨風險,因此成本、收益、風險之間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財務管理人員必須牢固樹立成本、收益、風險三位一體的觀念,以指導各項具體財務管理活動。
4、利益協調原則是指企業在進行財務活動時,離不開處理與所有者、債權人、經營者、職工、內容各部門、債務人、被投資企業、國家(政府)、社會公眾等利益主體之間的財務關系。從這個角度來說,財務管理過程,也是一個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的過程。
利益關系協調成功與否,直接關繫到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程度。國家法律法規、企業契約(合同)、企業章程及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均是企業處理財務關系的規范。
C. 在企業中會計和財務有什麼區別
如果同一單位設置了財務部、會計部,它的分工是顯而已見的,財務部的主要職責就是負責單位資金、資產運作的策劃和管理,以及協調單位內外部的財務關系。例如:資金的籌措、應收應付的管理、成本管理等。會計部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單位生產經營過程的會計核算,完成會計核算的全過程。但是在同一單位內如果只設一個部,或叫「財務部」或叫「會計部」,那麼財務、會計,其任何一個名稱都只是叫法的不同而兼有兩種職能。產生差別的原因是因為「財務」與「會計」是有區別的。
D. 會計、財務,區別是
一、財務與會計的概念:孰大孰小
當別人問我學什麼時,我回答是「會計」,當別人問我具體做什麼時,我回答是「財務」。細心點的人立即會接著問「財務」和「會計」不一樣嗎?對這個問題,我很難再給出一個簡潔的答案。「財務」包含「會計」抑或「會計」包含「財務」,學術界和實務界歷來都有不同看法,而且多年來沒有定論。
按照學科分類,「會計學」作為二級學科列在「管理學」之下,「財務管理」只是作為三級學科置於「會計學」之下。在大學,會計專業、審計專業、財務管理專業一般都設置在「會計系(學院)」下。從這種架構看,似乎「會計」涵蓋了「財務」。
企事業單位都設有財務部(處、科),名字大同小異,但很少聽說有部門叫會計部(處、科)。財務部的基本職能一直是會計核算,隨著管理對財務要求提高,財務部在其他方面的職能也得到凸顯。職能擴大後財務部一般分設幾個平行的部門:會計核算部、財務管理部、資金管理部等等。從這個角度看,「財務」的概念大於「會計」。
「財務」與「會計」大小之爭作為一個偽命題沒有實際意義。在西方,財務學作為金融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是完全有別於會計學的。目前「財務管理」專業在大學可以分別在「會計系」、「管理系」、「金融系」中找到。這種學科上的淆亂,從側面肯定了一個事實:「財務」與「會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二、財務與會計的職能:孰重孰輕
從實務看,會計與財務的職能劃分、崗位設置是明晰的,有較為顯著的分水嶺。會計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核算、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財務會計報告。這也是人們對會計傳統的、一般的看法與認識。財務工作基於會計核算,通過對會計數據的分析、整理、鑒別得出相應的結論,為企業管理和制度改進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
從崗位設置上,會計由以下崗位構成:出納崗、稅務崗、物流崗、明細賬崗、總賬崗、財務報表崗。財務一般由預算崗、財務分析崗、資金管理崗等構成。會計工作有嚴格的法律制度作規范,如《會計法》、《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准則》,所以各公司的會計崗大同小異。財務工作相較顯得寬泛,崗位設置也因各公司的具體情況和著重點不同各有千秋。如TCL銷售規模大,財務設有專門的銷售與信用崗;華為研發規模大,財務設有研發項目崗。
以用友、金蝶為代表的會計軟體普及和日趨完善,會計核算工作得到了解放。傳統的會計工作在財務部的權重已大幅減少,會計崗人員比例也相應縮減,在企業財務職能的價值和地位日趨重要。在相當多的上市公司財務部,已有不成文的規定: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會計崗選擇本科生,財務崗選擇研究生。
上述決不代表財務凌駕會計之上或者財務比會計重要。實際上,財務工作永遠都需要依賴會計工作的成果,如果沒有健全的會計崗位設置和完備的會計核算數據,財務寸步難行更遑論好壞。
三、總會計師與財務總監的位置:孰高孰低
在披露財務報告時,公司一般這樣界定:會計機構負責人是財務經理,財務負責人是財務總監。大家都清楚,財務總監領導財務經理,財務經理是財務部負責人。目前一些大型國企(如中石油、航天集團)還存在總會計師,財務總監與總會計師的關系如何,可能很多人就迷糊了。
從起源說,總會計師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他與總工程師、總經濟師並列為企事業單位重要的三總師制度,三總師享受行政副職待遇。總會計師作為經營班子成員對總經理負責。
財務總監是舶來品,從財務總監這個詞的構成看,「財務」兩字大致確定了財務總監的工作內容;「總」決定了財務總監的職業地位,依慣例,財務總監也享受企業行政副職待遇;「監」應該是體現工作性質,即「監督」、「監管」。從起源看,財務總監受董事會(長)委託,監管總經理,向所有者或董事長負責。財務總監和總經理同屬董事會領導,兩者平行設立,沒有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
總會計師和財務總監「各為其主」,創立的目的是不一樣的。但因二者在工作范圍和內容都是財務和會計領域,有許多相同之處,只是工作方法、工作重點上各有側重。總會計師側重於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而財務總監則側重於財務監督和財務審計。
現時絕大多數公司將財務總監和總會計師合二為一,只設財務總監一職,這樣財務總監也就同時具有了既為所有者服務又為經營者服務的「雙重身份」。在這種情況下,財務總監常常由總經理提名,由董事會決定並聘任。
四、會計師與注冊會計師的水平:孰優孰劣
會計人員的身份好像特別多,如總會計師、高級會計師、會計師、助理會計師、注冊會計師(CPA)等,這還沒有包括國外考試形成的很多千奇百怪的名稱。這些名稱各有來歷,如果不關注,很難准確區分。大致而言,這些名稱分三類:第一,職務,總會計師,企事業單位行政副職;第二,職稱,高級會計師是副高級職稱,會計師是中級職稱,助理會計師是初級職稱;第三,從業資格,注冊會計師(CPA)是獨立審計的從業資格。
很多人都知道注冊會計師,知道CPA考試,尤其知道考試的難度,因此以為注冊會計師是會計職業的最高水平。殊不知注冊會計師並不是會計師,從事的也不是會計工作,他提供的只是針對會計工作成果的中介服務——審計,是對會計報表的鑒定。有如管理咨詢人員本身不是管理人員一樣,注冊會計師也不是會計人員。通過注冊會計師考試,是從事獨立審計業務的必要從業資格。只能這么說,一個優秀的注冊會計師能代表審計行業的較高水平,但未必表明他有良好會計與財務工作能力。
企業會計和注冊會計師從事的審計無論工作內容、工作方法、經驗積累都是不一樣的。財會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技術工作,真正代表其高水平的會計人一定產生在企業內部,而不會在會計師事務所和研究機構。
E. 會計和財務有什麼區別
財務與會計考證方面相同,都是要取得會計從業證書才能上崗。 財務與會計的區別 財務與會計應有一個客觀的界限,其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概念不同。財務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購置、投資、融資和管理的決策體系。而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採用專門方法,對單位經濟活動進行完整、連續、系統地核算和監督,通過對交易或事項確認、計量、記錄、報告,並提供有關單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信息資料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2.職能作用不同。會計基本職能是核算和監督,側重於對資金的反映和監督。而財務的基本職能是預測、決策、計劃和控制,側重於對資金的組織、運用和管理。 3.依據不同。會計核算的依據是國家的統一會計制度,具體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選用由企業根據國家統一會計政策,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選定的。而財務管理的依據則是在國家政策法律允許范圍內,根據管理當局的意圖。單位制定內部財務管理辦法,享有獨立的理財自主權、自主決策權。 4.面向的時間范圍不同。會計是面向過去,必須以過去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是對過去的交易或事項進行確認和記錄。而財務是注重未來,是基於一定的假設條件,在對歷史資料和現實狀況進行分析以及對未來情況預測和判斷的基礎上,側重對未來的預測和決策。經濟業務或事項應不應該發生、應發生多少,是財務需要考慮的問題。 5.目的和結論不同。會計的目的是要得出一本「真賬」,結論具有合法性、公允性、一貫性,相對來講結論是「死的」,不同的人對相同的會計業務進行核算,在所有重大方面不應存在大的出入。而財務的目的在於使企業財富的最大化或價值最大化,其結論相對來講是「活的」,它沒有極值,只有恰當的、合理的,其結果不是唯一的。不同的人,由於經驗、取捨、偏好等的不同,得出的結論可能差異較大。需要說明的是,財務管理是一門科學,但不是一門硬科學,而是一門軟科學。有理性一面,也由非理性的成分。因為它賴以存在的基本條件都是假定的,是經驗值(如平均資金成本)。財務難就難在要對不確定性的東西,要依據經驗、判斷、推理做出決策。 6.影響其結果的因素不同。會計結論主要受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影響。企業選定的有關會計政策、會計估計,既受到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限制,同時受到會計人員專業判斷能力的制約。而財務管理目標實現的程度,主要受到企業投資報酬率、風險;以及投資項目、資本結構和股利分配政策的影響。 7.分類不同。會計包括財務會計(對外報告會計)和管理會計(對內報告會計),財務分為出資人財務和經營者財務。這里的出資人是指獨立於經營者之外的投資者、債權人,既包括現實的出資人,也包括潛在的出資人,如尚未出資但准備對某單位進行投資或借款的人。出資人往往關心被出資單位對外提供的財務會計資料,而經營者在按要求對外提供財務會計資料的同時,更關心內部管理會計資料。
F. 會計和財務的區別
財務和會計它們的概念、職能作用、依據、面向的時間范圍、目的和結論、影響其結果的因素、分類等不同。
財務和會計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概念不同。財務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購置、投資、融資和管理的決策體系。而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採用專門方法,對單位經濟活動進行完整、連續、系統地核算和監督,通過對交易或事項確認、計量、記錄、報告,並提供有關單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信息資料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2.職能作用不同。會計基本職能是核算和監督,側重於對資金的反映和監督。而財務的基本職能是預測、決策、計劃和控制,側重於對資金的組織、運用和管理。
3.依據不同。會計核算的依據是國家的統一會計制度,具體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選用由企業根據國家統一會計政策,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選定的。而財務管理的依據則是在國家政策法律允許范圍內,根據管理當局的意圖。單位制定內部財務管理辦法,享有獨立的理財自主權。自主決策權。
4.面向的時間范圍不同。會計是面向過去,必須以過去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是對過去的交易或事項進行確認和記錄。而財務是注重未來,是基於一定的假設條件,在對歷史資料和現實狀況進行分析以及對未來情況預測和判斷的基礎上,側重對未來的預測和決策。經濟業務或事項應不應該發生、應發生多少,是財務需要考慮的問題。
5.目的和結論不同。會計的目的是要得出一本「真賬」,結論具有合法性、公允性,一貫性,相對來講結論是「死的」,而財務的目的在於使企業財富的最大化或價值最大化,其結論相對來講是「活的」,它沒有極值,只有恰當的、合理的,其結果不是唯一的。
6.影響其結果的因素不同。會計結論主要受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影響。企業選定的有關會計政策、會計估計,既受到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限制,同時受到會計人員專業判斷能力的制約。而財務管理目標實現的程度,主要受到企業投資報酬率、風險,以及投資項目、資本結構和股利分配政策的影響。
7.分類不同。會計包括財務會計(對外報告會計)和管理會計(對內報告會計),財務分為出資人財務和經營者財務。這里的出資人是指獨立於經營者之外的投資者、債權人,既包括現實的出資人,也包括潛在的出資人,如尚未出資但准備對某單位進行投資或借款的人。
拓展資料
一.財務與會計的概念:孰大孰小
當別人問我學什麼時,我回答是「會計」,當別人問我具體做什麼時,我回答是「財務」。細心點的人立即會接著問「財務」和「會計」不一樣嗎?對這個問題,我很難再給出一個簡潔的答案。「財務」包含「會計」抑或「會計」包含「財務」,學術界和實務界歷來都有不同看法,而且多年來沒有定論。
按照學科分類,「會計學」作為二級學科列在「管理學」之下,「財務管理」只是作為三級學科置於「會計學」之下。在大學,會計專業、審計專業、財務管理專業一般都設置在「會計系(學院)」下。從這種架構看,似乎「會計」涵蓋了「財務」。
企事業單位都設有財務部(處、科),名字大同小異,但很少聽說有部門叫會計部(處、科)。財務部的基本職能一直是會計核算,隨著管理對財務要求提高,財務部在其他方面的職能也得到凸顯。職能擴大後財務部一般分設幾個平行的部門:會計核算部、財務管理部、資金管理部等等。從這個角度看,「財務」的概念大於「會計」。
「財務」與「會計」大小之爭作為一個偽命題沒有實際意義。在西方,財務學作為金融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是完全有別於會計學的。目前「財務管理」專業在大學可以分別在「會計系」、「管理系」、「金融系」中找到。這種學科上的淆亂,從側面肯定了一個事實:「財務」與「會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二.財務與會計的職能:孰重孰輕
從實務看,會計與財務的職能劃分、崗位設置是明晰的,有較為顯著的分水嶺。會計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核算、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財務會計報告。這也是人們對會計傳統的、一般的看法與認識。財務工作基於會計核算,通過對會計數據的分析、整理、鑒別得出相應的結論,為企業管理和制度改進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
從崗位設置上,會計由以下崗位構成:出納崗、稅務崗、物流崗、明細賬崗、總賬崗、財務報表崗。財務一般由預算崗、財務分析崗、資金管理崗等構成。會計工作有嚴格的法律制度作規范,如《會計法》、《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准則》,所以各公司的會計崗大同小異。
財務工作相較顯得寬泛,崗位設置也因各公司的具體情況和著重點不同各有千秋。如TCL銷售規模大,財務設有專門的銷售與信用崗;華為研發規模大,財務設有研發項目崗。
傳統的會計工作在財務部的權重已大幅減少,會計崗人員比例也相應縮減,在企業財務職能的價值和地位日趨重要。在相當多的上市公司財務部,已有不成文的規定: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會計崗選擇本科生,財務崗選擇研究生。
G. 財務和會計的區別是什麼
1.概念不同。財務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購置、投資、融資和管理的決策體系。而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採用專門方法,對單位經濟活動進行完整、連續、系統地核算和監督,通過對交易或事項確認、計量、記錄、報告,並提供有關單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信息資料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2.職能作用不同。會計基本職能是核算和監督,側重於對資金的反映和監督。而財務的基本職能是預測、決策、計劃和控制,側重於對資金的組織、運用和管理。
3.依據不同。會計核算的依據是國家的統一會計制度,具體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選用由企業根據國家統一會計政策,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選定的。而財務管理的依據則是在國家政策法律允許范圍內,根據管理當局的意圖。單位制定內部財務管理辦法,享有獨立的理財自主權。自主決策權。
4.面向的時間范圍不同。會計是面向過去,必須以過去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是對過去的交易或事項進行確認和記錄。而財務是注重未來,是基於一定的假設條件,在對歷史資料和現實狀況進行分析以及對未來情況預測和判斷的基礎上,側重對未來的預測和決策。經濟業務或事項應不應該發生、應發生多少,是財務需要考慮的問題。
5.目的和結論不同。會計的目的是要得出一本「真賬」,結論具有合法性、公允性,一貫性,相對來講結論是「死的」,不同的人對相同的會計業務進行核算,在所有重大方面不應存在大的出入。而財務的目的在於使企業財富的最大化或價值最大化,其結論相對來講是「活的」,它沒有極值,只有恰當的、合理的,其結果不是唯一的。不同的人,由於經驗、取捨、偏好等的不同,得出的結論可能差異較大。需要說明的是,財務管理是一門科學,但不是一門硬科學,而是一門軟科學。有理性一面,也由非理性的成分。因為它賴以存在的基本條件都是假定的,是經驗值(如平均資金成本)。財務難就難在要對不確定性的東西,要依據經驗、判斷、推理做出決策。
6.影響其結果的因素不同。會計結論主要受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影響。企業選定的有關會計政策、會計估計,既受到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限制,同時受到會計人員專業判斷能力的制約。而財務管理目標實現的程度,主要受到企業投資報酬率、風險,以及投資項目、資本結構和股利分配政策的影響。
7.分類不同。會計包括財務會計(對外報告會計)和管理會計(對內報告會計),財務分為出資人財務和經營者財務。這里的出資人是指獨立於經營者之外的投資者、債權人,既包括現實的出資人,也包括潛在的出資人,如尚未出資但准備對某單位進行投資或借款的人。出資人往往關心被出資單位對外提供的財務會計資料,而經營者在按要求對外提供財務會計資料的同時,更關心內部管理會計資料。
H. 會計和財務會計的異同
如果不是經管類專業畢業,大概很少有人能真正明白財務部的職責是什麼;如果不是財會專業畢業,大概很少有人能准確區分財務與會計的異同。在生活中,大概每個財務人員都不止一次地有過類似經歷:向同事、朋友解釋自己究竟做什麼,財務部究竟做什麼。本文擬將人們對財務與會計認識模糊的幾個區域羅列出來,予以釐清,幫助大家理解。
一、財務與會計的概念:孰大孰小
當別人問我學什麼時,我回答是「會計」,當別人問我具體做什麼時,我回答是「財務」。細心點的人立即會接著問「財務」和「會計」不一樣嗎?對這個問題,我很難再給出一個簡潔的答案。「財務」包含「會計」抑或「會計」包含「財務」,學術界和實務界歷來都有不同看法,而且多年來沒有定論。
按照學科分類,「會計學」作為二級學科列在「管理學」之下,「財務管理」只是作為三級學科置於「會計學」之下。在大學,會計專業、審計專業、財務管理專業一般都設置在「會計系(學院)」下。從這種架構看,似乎「會計」涵蓋了「財務」。
企事業單位都設有財務部(處、科),名字大同小異,但很少聽說有部門叫會計部(處、科)。財務部的基本職能一直是會計核算,隨著管理對財務要求提高,財務部在其他方面的職能也得到凸顯。職能擴大後財務部一般分設幾個平行的部門:會計核算部、財務管理部、資金管理部等等。從這個角度看,「財務」的概念大於「會計」。
「財務」與「會計」大小之爭作為一個偽命題沒有實際意義。在西方,財務學作為金融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是完全有別於會計學的。目前「財務管理」專業在大學可以分別在「會計系」、「管理系」、「金融系」中找到。這種學科上的淆亂,從側面肯定了一個事實:「財務」與「會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二、財務與會計的職能:孰重孰輕
從實務看,會計與財務的職能劃分、崗位設置是明晰的,有較為顯著的分水嶺。會計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核算、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財務會計報告。這也是人們對會計傳統的、一般的看法與認識。財務工作基於會計核算,通過對會計數據的分析、整理、鑒別得出相應的結論,為企業管理和制度改進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
從崗位設置上,會計由以下崗位構成:出納崗、稅務崗、物流崗、明細賬崗、總賬崗、財務報表崗。財務一般由預算崗、財務分析崗、資金管理崗等構成。會計工作有嚴格的法律制度作規范,如《會計法》、《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准則》,所以各公司的會計崗大同小異。財務工作相較顯得寬泛,崗位設置也因各公司的具體情況和著重點不同各有千秋。如TCL銷售規模大,財務設有專門的銷售與信用崗;華為研發規模大,財務設有研發項目崗。
以用友、金蝶為代表的會計軟體普及和日趨完善,會計核算工作得到了解放。傳統的會計工作在財務部的權重已大幅減少,會計崗人員比例也相應縮減,在企業財務職能的價值和地位日趨重要。在相當多的上市公司財務部,已有不成文的規定: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會計崗選擇本科生,財務崗選擇研究生。
上述決不代表財務凌駕會計之上或者財務比會計重要。實際上,財務工作永遠都需要依賴會計工作的成果,如果沒有健全的會計崗位設置和完備的會計核算數據,財務寸步難行更遑論好壞。
三、總會計師與財務總監的位置:孰高孰低
在披露財務報告時,公司一般這樣界定:會計機構負責人是財務經理,財務負責人是財務總監。大家都清楚,財務總監領導財務經理,財務經理是財務部負責人。目前一些大型國企(如中石油、航天集團)還存在總會計師,財務總監與總會計師的關系如何,可能很多人就迷糊了。
從起源說,總會計師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他與總工程師、總經濟師並列為企事業單位重要的三總師制度,三總師享受行政副職待遇。總會計師作為經營班子成員對總經理負責。
財務總監是舶來品,從財務總監這個詞的構成看,「財務」兩字大致確定了財務總監的工作內容;「總」決定了財務總監的職業地位,依慣例,財務總監也享受企業行政副職待遇;「監」應該是體現工作性質,即「監督」、「監管」。從起源看,財務總監受董事會(長)委託,監管總經理,向所有者或董事長負責。財務總監和總經理同屬董事會領導,兩者平行設立,沒有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
總會計師和財務總監「各為其主」,創立的目的是不一樣的。但因二者在工作范圍和內容都是財務和會計領域,有許多相同之處,只是工作方法、工作重點上各有側重。總會計師側重於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而財務總監則側重於財務監督和財務審計。
現時絕大多數公司將財務總監和總會計師合二為一,只設財務總監一職,這樣財務總監也就同時具有了既為所有者服務又為經營者服務的「雙重身份」。在這種情況下,財務總監常常由總經理提名,由董事會決定並聘任。
四、會計師與注冊會計師的水平:孰優孰劣
會計人員的身份好像特別多,如總會計師、高級會計師、會計師、助理會計師、注冊會計師(CPA)等,這還沒有包括國外考試形成的很多千奇百怪的名稱。這些名稱各有來歷,如果不關注,很難准確區分。大致而言,這些名稱分三類:第一,職務,總會計師,企事業單位行政副職;第二,職稱,高級會計師是副高級職稱,會計師是中級職稱,助理會計師是初級職稱;第三,從業資格,注冊會計師(CPA)是獨立審計的從業資格。
很多人都知道注冊會計師,知道CPA考試,尤其知道考試的難度,因此以為注冊會計師是會計職業的最高水平。殊不知注冊會計師並不是會計師,從事的也不是會計工作,他提供的只是針對會計工作成果的中介服務——審計,是對會計報表的鑒定。有如管理咨詢人員本身不是管理人員一樣,注冊會計師也不是會計人員。通過注冊會計師考試,是從事獨立審計業務的必要從業資格。只能這么說,一個優秀的注冊會計師能代表審計行業的較高水平,但未必表明他有良好會計與財務工作能力。
企業會計和注冊會計師從事的審計無論工作內容、工作方法、經驗積累都是不一樣的。財會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技術工作,真正代表其高水平的會計人一定產生在企業內部,而不會在會計師事務所和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