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會計的限制因素
Ⅰ 財務會計的要求依據原則和解釋
什麼是財務會計原則[1]財務會計原則是指用於指導和約束財務會計行為的基本規范和規則,是財務會計工作中具有廣泛性的指導思想。在財務會計理論結構中,財務會計假設與財務會計原則往往被認為是等量齊觀的層次,是財務會計理論體系中的基本內容。
編輯本段財務會計原則的分類[1]一般而言,財務會計原則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一是用於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原則;
二是用於會計確認和計量的原則。
編輯本段財務會計原則的內容[1] 財務會計中所講的會計確認就是按照會計自身的特點,依據一定的標准來確定哪些經濟業務在何時以何種方式納入會計信息系統,也就是經濟業務應在何時以及怎樣予以記錄和報告;會計計量則是指在會計確認的基礎上,對會計要素按其特性,採用一定的計量單位,進行認定、計算和最終確定其金額的過程,實質上解決的是所確認的經濟業務以多大的金額予以記錄和報告的問題。按照我國會計界一般的認識和《企業會計准則》的精神,用於會計確認和計量的基本原則主要是:
一、歷史成本原則
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各項財產物資的計價應當按照取得或購建時發生的實際成本計價入帳,而不考慮其以後市價的變動。這主要是基於:
1.歷史成本是由買賣雙方在市場上通過交易客觀確定的,而不是由會計人員虛擬出來的。
2.歷史成本以真實可靠的會計憑證為依據,是可驗證的。
3.歷史成本較易取得,並與收入實現准則和持續經營假設緊密相連。
歷史成本原則昭示:
1.企業的一切支出均為成本,因為所有支出的發生都是為實現或達到企業的目標。而成本本身就是企業為達到一定目的所做出的犧牲或所付出的代價。即使財務會計上作為資產處理的那部分支出,也僅僅是為了「分期結算」的需要,但從相當長的時期來看,任何資產均為成本是極為明顯的。
2.在財務會計理論和實務中,不必要也不可能計算和考慮現存資產的價值,而應該考慮其原始價值。即取得時的實際成本。對持續經營的企業來說,資產的價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使用價值,企業的大部分資產並非是為了出售,因而其價值的確定就沒有必要了。
誠然,歷史成本原則存有一定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主要來自於貨幣購買力變動和物價持續上漲的影響。
二、收入實現原則
收入實現原則是指企業產生的收入應選擇哪一個時點作為確認的日期,以判斷它們的歸屬期間。它是由會計分期假設所要求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連續性,要求定期計算收益,明確收入實現的會計期間,即收入應在「何時」或「怎樣」實現。顯然,企業收入之確定必須明確收入的內容及實現的標志或條件。
嚴格地說,企業收入主要是指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取得的銷售產品或提供勞務的收入即經營收入。除此以外還包括出售積壓存貨、固定資產作價轉讓等正常生產經營業務以外的收入。企業收入的實現主要是指經營收入。眾所周知,企業經營收入是產、供、銷一切生產經營活動的聯合結果,是在其生產完工時確認,還是在其銷售或收到貨款時確認,主要是看其產品(商品)物權有沒有發生轉移和有沒有取得銷貨款或取得索取貨款的權利這兩個標志,只要是物權發生了轉移或取得了貨款(含取得索取貨款的權利)就算收入實現了,就應予以確認。
三、配比原則
配比原則,又稱費用(成本)與收入相配合的原則,是指企業特定會計期間所實現的收入,應與為實現收入所發生的費用成本相比較,以確定本期間的損益。配比原則是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假設的產物。它要求企業確定費用成本時應按其與收入之間的關系來行事。具體說來,主要體現為以下兩種關系,並由此導致了不同的費用成本確認方式:
1.經濟性質上的因果關系。這種關系體現為,收入是由於一定的資金耗費而發生的,不同的收入取得是由於發生了』與之相應的不同的費用成本所導致的。例如,為了銷售而必須先行購買商品、材料,必須發生銷售運輸費用,如此等等。這類費用成本都應按照收入確認的時間相應地予以確認入帳。
2.時間上的一致關系。有些費用的發生與收入沒有因果關系,它們的發生只是為了保證各期間的前後延續,或者說只要進入到一個新的會計期間,這些費用就自然會發生。保險費、固定資產折舊費等均屬此類的例子。這些費用應該按期確認,與當期的收入相配比,並據以確定當期凈損益。
配比原則是正確地確定期間費用成本的基礎。它連同收入實現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構成了整個確定期問損益的基礎。
四、權責發生制原則
在企業的經濟活動中,有些時候貨幣增減業務與收支業務並不一致,於是導致了確認收支的兩種基礎:一是權責發生制,一是收付實現制。
權責發生制是以權責關系來確認收支的,也就是按收款權利和付款責任來確認收支的。具體說來,凡應屆於本期的收入和費用,不論其款項是否已經收付,只要發生均應作為本期收入和費用處理;反之,凡不屬於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其款項已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為本期的收入或費用處理。
與權責發生制相對的是收付實現制。在收付實現制下,對收入和費用的入帳是按照款項實際收到或支付的日期為基礎來確定它們的歸屬期的,也即款項收到時作為收入入帳,而款項支付時則作為支出入帳。較之權責發生制,收付實現制所計列的收入、費用以及相應確定的損益是不合理的,因而現代財務會計中一般是按照權責發生制來確認收入和費用的。
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兩個假設的產物。按照權責發生制後要求,對收入、費用在期末進行預計和攤銷就是極為必要的了。
五、劃分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原則
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所發生的全部支出可以劃分為兩類:一是資本性支出,二是收益性支出。這種劃分是按照支出的服務期間來確定的,通常按年度區分。所謂收益性支出是指為了取得本期收益或者說是僅與本期收益的取得相關的支出;而資本性支出則指與多期(本期和以後幾期)收益相關的支出,它要根據各期的受益情況分配後轉化為各期由收入抵補的費用。
劃分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的原則,要求企業會計在對所發生的支出確認時,必須對兩類性質不同的支出區別開來,以正確計算當期損益。對於收益性支出應該計入當期費用,在當期損益表中反映;對於資本性支出應該計列為資產,然後根據它與以後各期收益之間的關系,將其價值分報到以後各會計期間。
六、謹慎原則
謹慎原則,又稱穩建主義原則,是指企業為了剋制市場經濟固有的不確定性給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的種種風險;當某一經濟事項在會計上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可供選擇的處理方法,並且每一種方法都具有相同的理論上和邏輯上的正確性,會計人員心有疑慮不知採用哪一種處理方法為好時,通常選擇避免高估資產和收益與低估負債和損失的會計處理方法。
正確地理解謹慎原則,必須認清其精神實質。該原則並正確地理解謹慎原則,必須認清其精神實質。該原則並非要會計人員故意壓低利潤,其根本目的是要求會計人員對所面臨的各種不確定性和風險在事先給予足夠的考慮,謹慎地確定收益,從而避免盲目樂觀,確保企業的後續生存與發展能力和所有者的凈權益得到充分的維護。
按照謹慎性原則的要求,企業對將來極有可能發生的且其相關事宜業已發生的費用和損失應該預先估計入帳;而收入則必須在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實現時方可入帳。由於收入、費用及損失是與資產、負債密切相關的,因此,利用這一原則確認收入、費用及損失的同時,也就自然同時涉及到資產、負債的確認問題。
編輯本段財務會計原則之間的矛盾[2] 1.可靠性原則和相關性原則之間的矛盾
可靠性原則要求會計工作的內容真實、數字准確、資料可靠,會計信息可被驗證和審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不會讓企業資產長久地停留在某一個價格水平上。當資產的可變現凈值下跌至成本以下時,採用賬面價值入賬符合可靠性原則要求卻違背了相關性原則。在非貨幣性交易和債務重組中,對於資產的入賬價值是採用公允價值還是賬面價值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
2.相關性原則與謹慎性原則之間的矛盾
相關性原則要求會計人員提供有用的財務報告數據,作為經濟決策的依據。在現實社會中,某些經濟業務具有很大的風險性,對企業來說可能帶來收益,也可能帶來損失。例如,按照《企業會計准則———或有事項》的規定,在符合一定條件時企業可以確認與或有事項有關的負債,但不確認有關的資產。這雖然符合謹慎性原則,但是不符合相關性原則,因為不論是不利事項還是有利事項,對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都具有相關性。
3.可比性原則、一貫性原則與謹慎性原則之間的矛盾
可比性原則和一貫性原則要求同一企業不同時期採用統一的會計政策,使不同時點的會計信息可比;不同企業同類交易計量和列報的口徑一致。但是謹慎性原則允許會計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時,企業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會計程序和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核算。這就使得謹慎性原則與可比性原則、一貫性原則發生沖突,使不同企業之間和同一企業在不同時期缺乏一個統一的核算標准。
4.可靠性原則、相關性原則與權責發生制原則之間的矛盾
例如,投資企業採用權益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企業會計准則——投資》規定,當被投資單位產生凈收益時,投資企業應按照所持股權比例計算應享有的份額,增加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確認投資收益。這符合權責發生制原則。但是這部分投資收益企業本期並沒有真正收到,被投資單位日後既可能分配股利,也可能少分配甚至不分配股利。把不應確認的資產項目在財務報告上列報,會導致投資企業資產和利潤虛增,誤導信息使用者,違背了可靠性原則、相關性原則。
5.可比性原則與明晰性原則之間的矛盾
可比性原則要求不同企業使用統一的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但如果企業不分大小都使用同一套會計制度的話,對於小企業來講,其會計處理方法則過於復雜,不具有明晰性。對於不同行業的企業來說,一味強調可比性原則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6.歷史成本原則與可靠性原則之間的矛盾
歷史成本原則要求企業的各項財產物資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在物價變動的情況下,採用歷史成本計價不可能反映企業各項資產的實際價值,會導致企業損益計算失真,利潤分配不實。這完全違背了可靠性原則。
編輯本段財務會計原則的目的[3]財務會計原則是為了滿足財務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徵要求而對財務會計工作的約束。之所以既規范財務會計信息質量,又約束財務會計工作質量,是因為只有高質量的工作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
編輯本段財務會計原則的特點[3]財務會計原則是對多項財務會計工作或多個財務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報告起約束和規范作用的,這使它有別於只對某一要素的確認、計量起約束作用的財務會計准則。它以財務會計假設為前提,為制定財務會計准則提供指導。
編輯本段財務會計原則與稅務會計原則的區別[4](一)歷史成本原則的比較
可以說,稅法(通過稅務會計,下同)對歷史成本原則最為肯定,甚至當會計界對歷史成本計價原則求全責備時,當企業會計准則、制度在某些情況下放棄歷史成本原則時,稅法仍然一往情深,堅決恪守這一原則,強調企業資產背離歷史成本時,「必須以有關資產隱含的增值或損失按稅法規定的適當方式反映和確認為前提。」(董樹奎等, 2003)比如對企業股份制改造過程中發生的資產評估增值,會計要求調整相應賬戶,但稅法對此並不認可,仍按原賬面價值計算應稅所得;再比如《企業會計制度》、資產減值准則要求對非貨幣性資產全面計提減值准備,從而調整相關資產原入賬價值,但稅法除對壞賬准備有限度地承認外,其他概不承認,因為不符合確定性原則。
稅法如此堅持歷史成本原則的原因在於稅款的征納是法律行為,其合法性必須有可靠的證據做支持。
與公允價值相比,歷史成本原則確實在某些情況下不能真實地反映資產等要素的價值,但是它的可靠性強,在涉稅訴訟中能夠提供有力的證據,因此,稅法一般不會接受公允價值而放棄歷史成本,除非歷史成本不存在(如對盤盈資產)時。而(財務)會計則不然,會計准則、制度在多處引入現金流量現值、可收回金額等公允價值概念,以保證財務會計信息的可靠和真實,這就必然帶來大量的納稅調整事項。
(二)權責發生制原則的比較
會計准則、制度規定,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而稅法卻是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的結合或稱修正的權責發生制。
按照權責發生制,企業必須以經濟業務中權利、義務的發生為前提進行會計處理,這與稅法確定納稅義務的精神是一致的,因此,稅法對權責發生制總體上持肯定態度。這在所得稅上有明顯表現——應納稅所得額就是在財務會計利潤基礎上調整的;而在另一方面,權責發生制帶來了大量的會計估計,稅法對此持保留態度。當權責發生制不利於稅收保全時,稅法不得不採取防範措施。比如增值稅對於銷項稅額的計算,稅法支持權責發生制,即不論企業是否實際收到包括銷項稅額在內的銷貨款,企業都應依法及時確認增值稅的納稅義務;但對於進項稅額的抵扣,稅法規定,企業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到主管稅務機關進行認證,不符合認證條件以及符合認證條件但未在規定時間內申報抵扣的,其進項稅額不得抵扣,這與權責發生制並不相符。在權益法下,當投資企業按持股比例確認其投資收益時,遵循的是權責發生制,但該收益實質上是未實現的所得,稅法出於可靠性的考慮,仍恪守了實現制原則,即只有在企業實際收到被投資方發放的股息、紅利時,才計入當期的應稅所得。對房地產開發企業,其預收款要作為應稅營業額計繳營業稅,遵循的也是實現制原則。
在稅法和稅務會計實務中,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際採用的是修正的權責發生制原則。在美國稅制中,有一條著名的定律,即克拉尼斯基定律,它可以充分說明修正的權責發生制原則的「真諦」:如果納稅人的財務會計方法致使收益立即得到確認,而費用永遠得不到確認,稅務當局可能會因所得稅目的允許採用這種會計方法;如果納稅人的財務會計方法致使收益永遠得不到確認,而費用立即得到確認,稅務當局可能會因所得稅目的不允許採用這種會計方法。稅法之所以有條件地接受權責發生制,就是將稅收保全、收入均衡、便利征管、乃至反避稅置於其上。
(三)相關性原則的比較
財務會計的相關性原則是指財務會計信息應對使用者的決策相關,即對財務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強調的是其「有用性」;而稅務會計中的相關性原則完全是出於政府征稅的目的,強調的是在所得稅計算時,稅前扣除的費用應該與同期收入有因果關系,即納稅人可扣除的費用從性質和根源上必須與其取得的收入相關,兩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四)配比原則的比較
配比原則是費用確認的基本原則,涉及到大量的職業判斷和會計選擇。所得稅法中對配比原則基本上是認可的,納稅人發生的費用應當在其應配比的當期申報扣除,納稅人某一納稅年度應申報的扣除費用不得提前或滯後申報扣除,但稅法也做了許多限制以防止稅款流失。如《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第十一條規定,如果納稅人正在使用的存貨實物流程與後進先出法相一致(完全配比),也可以採用後進先出法確定發出或領用存貨的成本。
但在增值稅上,稅法對配比原則基本持否定態度。增值稅征稅對象是貨物、應稅勞務的增值額,它應該是貨物、應稅勞務收支配比的結果,但增值稅的徵收卻按發票扣稅制設計,從而將其徵收控制在流通環節,從總體上避免了對(財務)會計損益核算系統的依賴,由此也導致了增值稅會計信息質量的降低。
在稅法中,稅前扣除配比原則的內涵和運用的結果與財務會計核算中的配比原則具有較大的差別。在財務會計核算中,為了分別核算不同產品、不同業務分部、不同地區的經營成果,需要將直接費用、間接費用、期間費用在不同產品、不同分部、不同地區進行合理分類、分配和歸集。稅法中的配比原則不僅表現在這些方面,它還要同時遵循「相關性原則」。因而,稅法中首先是區別不同項目的稅收待遇進行分項投資企業的境內投資收益由於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則境內投資損失也只能由投資收益補償,不足部分視為與生產經營所得無關的損失,不得從當期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五)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的比較
實質重於形式原則是(財務)會計的一項重要原則,其內容是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和經濟現實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是僅僅根據其法律形式。一項交易或事項的實質與其法律形式或外在形式有時是不一致的。在《企業會計制度》和基本准則中,對此都做了明確規定。「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在會計准則、制度中多有體現,如收入的確認標准、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的判斷、關聯交易的確認、長期股權投資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待處理財產損失的會計處理等。
(財務)會計對「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的正確運用,關鍵在於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是否可靠,而稅法中對任何涉稅事項的確認、計量則必須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必須有據可依,不能估計,稅法對該項原則的解釋更強調的是「實質至上原則,」其目的是防止納稅人濫用稅法條款。如2002年滬市一家上市公司發生巨額虧損34億元,創該年我國上市公司虧損之最,其中計提壞賬准備金占其公司虧損額的98.7%。這些資產減值是否「真實的」發生暫且不去追究,如果稅法(通過稅務會計)承認(財務)會計的「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即承認其計提的巨額壞賬准備金,則當年所得稅稅基將受到嚴重的侵蝕。財務會計可以根據實質重於形式原則計提壞賬准備,但稅法一般是不予接受的。
(六)謹慎性原則的比較
財務會計的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在面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進行職業判斷時,應當保持必要的審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既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
財務會計根據謹慎性原則提取的各項資產減值准備金,可以使企業的「虛資產」變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企業的虛盈實虧、遏制企業的短期行為等,即有利於提高財務會計信息質量。但它違背稅務會計原則,因為稅法對所得稅稅前扣除費用的基本原則是「據實扣除」,即任何費用(或損失)除非確屬真實發生,否則申報扣除就有可能被認定為偷稅行為。企業計提的各項資產減值准備,是會計人員憑借職業判斷做出的估計,其損失並不是「真實地發生」, (財務)會計估計的這種風險,稅法之所以不允許扣除,是因為國家稅收不能承擔納稅人的經營風險,稅法強調的是在有關資產真正發生永久或實質性損害時能得到即時處理。這樣規定,既方便了稅務管理、提高征管效率,同時也防止了硬性規定減值准備比例的不可控性。《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執行<企業會計制度>需要明確的有關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3] 45號)明確:「企業所得稅前允許扣除的項目,原則上必須遵循真實發生的據實扣除原則,除國家稅收規定外,企業根據財務會計制度等規定提取的任何形式的准備金(包括資產准備、風險准備或工資准備等)不得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2005年8月9日,國家稅務總局頒布了《企業財產損失所得稅前扣除管理辦法》,明確「財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用於經營管理活動且與取得應納稅所得有關的資產,包括現金、銀行存款、應收及預付款項(包括應收票據)、存貨、投資(包括委託貸款、委託理財)、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不包括商譽)和其他資產。」「企業的各項財產損失,應在損失發生當年申報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後。非因計算錯誤或其他客觀原因,企業未及時申報的財產損失,逾期不得扣除。」由此可見,它對財產的定義與財務會計准則、制度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它遵循的是所得稅稅前扣除原則,而非財務會計的謹慎性原則。
在財務會計中,謹慎性原則與實質重於形式原則是會計要素確認和計量的重要修正性原則,但在稅務會計中,卻是最不受歡迎、最不被認可的原則。稅法否定謹慎性原則,其主要在於:
(1)謹慎性原則對收入和費用的處理不對稱,當會計事項存在不確定性時,謹慎性原則要求少計收入、多計費用,如果稅法上認可謹慎性原則,必將減少或滯後企業應繳稅款,這無異於讓稅務部門替企業承擔風險。
(2)謹慎性原則確認的損失往往沒有交易憑證,不符合確定性原則
(3)謹慎性原則要取決於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而這很難取信於稅務部門,政府的征稅行為不能建立在對或有事項的會計估計上,因此,體現在謹慎性原則上的會計與稅法之間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這一原則是產生納稅調整的重要根源。
Ⅱ 影響會計的因素
根據我們以上的分析,會計信息本身普遍的主要質量特徵卻是相同的,主要包括相關性和可靠性等。會計信息只有滿足可靠性的要求,才有助於使用者正確決策。可靠性對於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至關重要,但目前我國會計信息可靠性得不到保證,會計信息失真已成為困擾我國會計界,影響國家宏觀治理,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重要問題。為此,會計界提出很多種對策,但仍不能徹底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熟悉不到位,措施不力造成的,但是部分存在於事物本身必然性的影響因素卻是不可更改的,對此,我們應該有著清醒的熟悉。對於這部分原因,我們只能努力降低其影響范圍和作用,充分理解其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辯證原因,使會計信息能更好地為使用者所服務。以下就幾類非凡會計環境因素和非環境影響因素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分析如下。
社會道德觀念、倫理修養與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觀念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會計的目標之一是對社會經濟單位———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所以會計工作不可能獨立於社會活動,同樣道理,會計人員也是社會的一員,必然存在於社會大環境中,社會普遍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不斷地影響和作用於會計人員。現階段,社會上種種不良的思想傾向,社會整體修養素質由於受文化水平、傳統思想因素的影響還不能普遍達到一個較高的水誰,思想覺悟千差萬別,在這種狀況下,部分會計人員不能建立起良好的職業道德是必然的。既使會計人員都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但會計工作的社會性,也決定了會計信息質量必將受到種種不良思想道德因素影響,如業務經辦人提供無法核實的虛假原始憑證,領導在會計審批中帶有傾向性等等。所有這些因素勢必會影響會計工作的進行,降低了會計信息的質量。鑒於此,我們不可能僅通過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達到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目的。只有通過提高整個社會思想道德覺悟,重視整個社會道德修養,凈化整個會計道德環境,搞好精神文明建設,才可能降低會計信息受到此種環境因素影響程度,精神文明建設的長期性也決定了這種環境因素影響的長期性。
會計工作的慣性和會計改新的滯後性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社會經濟環境並非凝固不變,而是不斷運動著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企業間的競爭逐漸尖銳化和復雜化,企業間的合並、收購、兼並等形式將會形成一種潮流,公司向集團化、巨大型化方向發展又使市場競爭顯得更加激烈,在佔領市場、分割資源和搜集人才的競爭中會因為許多無法預見的因素導致出現無法預料的情況。受經濟環境影響巨大的會計不能很快地適應經濟環境變動而變更,傳統的會計確認標准,計量手段、核算方法、告方式都可能因為出現了新的經濟情況而不適應,一些傳統的會計觀念也受到了沖擊。會計改革也總是由經濟新情況———會計理論研究———會計實踐應用這一規律進行的,會計改革的滯後規律決定了這一矛盾得不到根本解決,從而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貨幣價值變動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貨幣是衡量一切價值資源的尺度,貨幣對會計的影響是徹頭徹尾的,因為貨幣的計量屬性構成會計計量的核心,會計離不開貨幣計量,貨幣為會計提供了計量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尺度,在許多經濟業務中,貨幣從質和量兩個方面計量經濟事項的特徵,因此,貨幣是會計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既然會計計量實質上是貨幣計量,把貨幣單位視為會計計量的尺度,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便應運而生,這就是:單位貨幣的價值是否穩定。從理論上講,要得到正確的計量結果,用作計量的尺度,其本身應當是不變的。不幸的是,雖然貨幣單位被人們普遍地用於會計計量,它的價值實際上是不穩定的,長期不變或較小變動是極為罕見的,多數是變動的,有時甚至劇烈變動,在這種條件下,通過傳統的會計方法,用價值變動的貨幣計量的結果,必然導致會計信息是不準確的。針對普遍存在的物價上漲,幣值下降狀況,會計應該採取什麼辦法來加以補救,這是還未很好解決的一個世界性難題。這樣由於貨幣變動因素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就仍具有長期性。
會計信息的供需矛盾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信息也可以認為是一種商品,是一種非凡的信息商品,也應該適用於商品的供需規律。作為一種商品化的社會資源———會計信息同樣也有供給方和需求方,會計信息商品的載體為現行的會計財務告;供給方為提供會計財務告的會計主體,是單一的;需求方為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是廣泛的,會計信息的需求者也可以從數量上劃分出成千上萬個團體和個人。所有需求者都試圖從財務會計告中獲取所需的信息,用於決策,因此需求者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廣泛的會計信息真實的企業資料。供給者卻不能提供滿足所有使用者需求的所有信息和真實情況。因為供給方的情況如下:會計主體只能對外送按規定的內容和格式編制的通用會計信息。由於市場競爭的需要,企業都不願披露諸如產品成本資料、企業未來財務計劃等有關商業秘密的信息。企業在經營狀況不佳、盈利能力下降、暫時財務困難時往往希望迴避披露真實情況,維護企業形象。在這種情況下,會計信息質量從供給者角度難保其真實性和全面性,是質的低下;從需求者角度會計信息還難以達到滿足需求的量,是量的不足,所以會計信息的供需不平衡導致會計信息質量相對性的不足。
會計信息固有的模糊性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信息的模糊性一般指會計信息在對會計對象作量和詞語表達上所體現出來的不確定性、不統一性和不準確性。由於會計對象在形式上千差萬別,在類型上種類繁多,所以在質和量上都難以用完全客觀和精確的詞語或數字來表示。鑒於此,會計上往往通過假設、估計、猜測來解決,加之會計核算方法上的多樣性和程序上的可選擇度等等,這就形成了會計信息模糊性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導致會計信息的模糊性普遍存在。具體說來,其產生的原因:會計對象是會計主體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資金運動藉助於種種物質形式,會計對於資金運動採用貨幣計量方法,計量往往以物質價值為軸心繞價值上下波動,所以以價格為基礎以貨幣為尺度記錄的物質形式下的資金運動不是價值量的准確運動,這種情況的存在使得以貨幣為計量尺度的會計信息具有必然的模糊性。會計主體生產過程中資金運動是會計主體產生後持續的絕對性連貫,而反映資金運動的會計形式———會計信息卻是期末的匯總在時點上的連貫,會計信息的連貫性是相對的,間斷性是絕對的,由此而產生會計信息的模糊性。對於某種經濟業務或會計要素項目理論上存在著多種處理方法,實踐上應用著多種核算選擇,從而導致會計信息的模糊性。經濟業務發生與會計核算處理時間上的差異,導致核算滯後於實務,產生會計信息的模糊性。
會計信息的模糊性決定了會計信息不可能存在絕對精確,當然我們應該辨證看待會計信息的模糊性。既然會計信息的絕對性精確不可能存在,那麼採用相對正確和比較可靠的方法、手段、形式來核算、分析、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就成為一種可能和必然,並且具有現實意義。因為對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而言,會計信息的價值在於是否能在更大程度上有助於其正確決策,而不在於會計信息是否具有絕對精確性。由此看來,只要會計信息的模糊性不影響使用者的正確決策,相對精確的會計信息更具有實際意義。
總之,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徵和會計環境的非凡性,決定了對會計信息要求上只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精確。由此看來會計信息失真是客觀存在的,不可避免。在整頓會計工作秩序,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過程中,要科學界定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因素,最大限度地追求會計信息質量保證,但不能絕對化,否則,就會出現形而上學觀點,搞煩瑣哲學,反而不利於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准則.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
葛軍。淺析會計信息質量.經濟師,200:23
陶凡俐。中外會計信息質量特徵的比較與借鑒.當代經理人,200:9-10.
柳春濤。淺談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徵.科學之友,200:46-48.
Ⅲ 財務會計的六要素是什麼
財務會計的六要素是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
其中:前3項要素,與資產負債表中財務狀況的確認直接聯系,是企業財務狀況的靜態反映;後3項要素,與利潤表中的經營業績的確認計量聯系,是從動態角度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
1、資產
資產隨處可見,比如房屋、機器設備、運輸工具、倉庫里的貨物等。
資產的概念已經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應用,但是在財務會計中對資產的定義與日常用語卻存在很大的不同。
作為一項會計要素的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根據資產的定義,資產具有以下特徵。
1)資產應為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
2)資產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3)資產是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
另外,會計中入賬的資產必須是可以可靠計量的。
資產通常分為流動資產和長期資產兩大類,前者如貨幣資產、存貨、應收賬款等,後者如長期投資、房屋設備等。根據經濟周轉特性的不同,資產可以分為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等。另外,根據特殊的目標,資產又劃分為非金融資產和金融資產,貨幣性資產和非貨幣性資產等類別。
2、負債
總結起來,負債確認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負債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
2)負債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3)負債是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
另外,與該義務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出企業,並且未來流出的經濟利益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負債一般按其償還速度或償還時間的長短劃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兩類。流動負債是指將在1年或超過1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償還的債務,主要包括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貨款、應付工資、應交稅金、應付利潤、其他應付款、預提費用等。長期負債是指償還期在1年或超過1年的一個營業周期以上的債務,包括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等。
3、所有者權益
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構成了企業資本的來源。
所有者權益就是投資者對企業凈資產的所有權,又稱為股東權益。所有者權益是所有者對企業資產的剩餘索取權。
4、收入
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因此,收入是會計活動帶來的結果。
5、費用
有投入才有產出。如要銷售產品,必須先生產出產品,為此,要消耗各種材料,支付工人工資,生產車間為組織管理生產也要發生各項製造費用;行政管理部門要支付各種管理費用;為銷售產品要支付銷售費用;籌集生產經營資金要支付財務費用;還會發生與生產經營沒有直接關系的營業外支出。此外,企業應繳納的所得稅也是一項費用……總之,費用的名堂可謂五花八門,令人應接不暇。
會計上,費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作為一項會計要素的費用可以看做收入的減項,也可以說費用是消耗掉或者轉移出去的資產,它具備3個特徵:
1)費用是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
2)費用會導致所有者權益的減少;
3)費用是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
6、利潤
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是一種收獲。如果企業實現了利潤,表明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將增加,業績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業發生了虧損(即利潤為負數),表明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將減少,業績下滑了。
從數值上看,利潤就是收入(包括利得)減去費用(包括損失)之後的凈額。其中,收入減去費用後的凈額反映的是企業日常活動的經營業績,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反映的是企業非日常活動的業績。
收入-費用+利得-損失=利潤
Ⅳ 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限制性因素有哪些希望能夠具體一點,謝謝!
不知道你看過這個沒有,我也不太了解!這是參考一位叫」小米問題多」的網友!非常感謝他/她,但願能給你幫助!
根據我們以上的分析,會計信息本身普遍的主要質量特徵卻是相同的,主要包括相關性和可靠性等。會計信息只有滿足可靠性的要求,才有助於使用者正確決策。可靠性對於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至關重要,但目前我國會計信息可靠性得不到保證,會計信息失真已成為困擾我國會計界,影響國家宏觀治理,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重要問題。為此,會計界提出很多種對策,但仍不能徹底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熟悉不到位,措施不力造成的,但是部分存在於事物本身必然性的影響因素卻是不可更改的,對此,我們應該有著清醒的熟悉。對於這部分原因,我們只能努力降低其影響范圍和作用,充分理解其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辯證原因,使會計信息能更好地為使用者所服務。以下就幾類非凡會計環境因素和非環境影響因素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分析如下。
社會道德觀念、倫理修養與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觀念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會計的目標之一是對社會經濟單位———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所以會計工作不可能獨立於社會活動,同樣道理,會計人員也是社會的一員,必然存在於社會大環境中,社會普遍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不斷地影響和作用於會計人員。現階段,社會上種種不良的思想傾向,社會整體修養素質由於受文化水平、傳統思想因素的影響還不能普遍達到一個較高的水誰,思想覺悟千差萬別,在這種狀況下,部分會計人員不能建立起良好的職業道德是必然的。既使會計人員都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但會計工作的社會性,也決定了會計信息質量必將受到種種不良思想道德因素影響,如業務經辦人提供無法核實的虛假原始憑證,領導在會計審批中帶有傾向性等等。所有這些因素勢必會影響會計工作的進行,降低了會計信息的質量。鑒於此,我們不可能僅通過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達到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目的。只有通過提高整個社會思想道德覺悟,重視整個社會道德修養,凈化整個會計道德環境,搞好精神文明建設,才可能降低會計信息受到此種環境因素影響程度,精神文明建設的長期性也決定了這種環境因素影響的長期性。
會計工作的慣性和會計改新的滯後性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社會經濟環境並非凝固不變,而是不斷運動著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企業間的競爭逐漸尖銳化和復雜化,企業間的合並、收購、兼並等形式將會形成一種潮流,公司向集團化、巨大型化方向發展又使市場競爭顯得更加激烈,在佔領市場、分割資源和搜集人才的競爭中會因為許多無法預見的因素導致出現無法預料的情況。受經濟環境影響巨大的會計不能很快地適應經濟環境變動而變更,傳統的會計確認標准,計量手段、核算方法、告方式都可能因為出現了新的經濟情況而不適應,一些傳統的會計觀念也受到了沖擊。會計改革也總是由經濟新情況———會計理論研究———會計實踐應用這一規律進行的,會計改革的滯後規律決定了這一矛盾得不到根本解決,從而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貨幣價值變動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貨幣是衡量一切價值資源的尺度,貨幣對會計的影響是徹頭徹尾的,因為貨幣的計量屬性構成會計計量的核心,會計離不開貨幣計量,貨幣為會計提供了計量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尺度,在許多經濟業務中,貨幣從質和量兩個方面計量經濟事項的特徵,因此,貨幣是會計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既然會計計量實質上是貨幣計量,把貨幣單位視為會計計量的尺度,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便應運而生,這就是:單位貨幣的價值是否穩定。從理論上講,要得到正確的計量結果,用作計量的尺度,其本身應當是不變的。不幸的是,雖然貨幣單位被人們普遍地用於會計計量,它的價值實際上是不穩定的,長期不變或較小變動是極為罕見的,多數是變動的,有時甚至劇烈變動,在這種條件下,通過傳統的會計方法,用價值變動的貨幣計量的結果,必然導致會計信息是不準確的。針對普遍存在的物價上漲,幣值下降狀況,會計應該採取什麼辦法來加以補救,這是還未很好解決的一個世界性難題。這樣由於貨幣變動因素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就仍具有長期性。
會計信息的供需矛盾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信息也可以認為是一種商品,是一種非凡的信息商品,也應該適用於商品的供需規律。作為一種商品化的社會資源———會計信息同樣也有供給方和需求方,會計信息商品的載體為現行的會計財務告;供給方為提供會計財務告的會計主體,是單一的;需求方為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是廣泛的,會計信息的需求者也可以從數量上劃分出成千上萬個團體和個人。所有需求者都試圖從財務會計告中獲取所需的信息,用於決策,因此需求者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廣泛的會計信息真實的企業資料。供給者卻不能提供滿足所有使用者需求的所有信息和真實情況。因為供給方的情況如下:會計主體只能對外送按規定的內容和格式編制的通用會計信息。由於市場競爭的需要,企業都不願披露諸如產品成本資料、企業未來財務計劃等有關商業秘密的信息。企業在經營狀況不佳、盈利能力下降、暫時財務困難時往往希望迴避披露真實情況,維護企業形象。在這種情況下,會計信息質量從供給者角度難保其真實性和全面性,是質的低下;從需求者角度會計信息還難以達到滿足需求的量,是量的不足,所以會計信息的供需不平衡導致會計信息質量相對性的不足。
會計信息固有的模糊性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信息的模糊性一般指會計信息在對會計對象作量和詞語表達上所體現出來的不確定性、不統一性和不準確性。由於會計對象在形式上千差萬別,在類型上種類繁多,所以在質和量上都難以用完全客觀和精確的詞語或數字來表示。鑒於此,會計上往往通過假設、估計、猜測來解決,加之會計核算方法上的多樣性和程序上的可選擇度等等,這就形成了會計信息模糊性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導致會計信息的模糊性普遍存在。具體說來,其產生的原因:會計對象是會計主體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資金運動藉助於種種物質形式,會計對於資金運動採用貨幣計量方法,計量往往以物質價值為軸心繞價值上下波動,所以以價格為基礎以貨幣為尺度記錄的物質形式下的資金運動不是價值量的准確運動,這種情況的存在使得以貨幣為計量尺度的會計信息具有必然的模糊性。會計主體生產過程中資金運動是會計主體產生後持續的絕對性連貫,而反映資金運動的會計形式———會計信息卻是期末的匯總在時點上的連貫,會計信息的連貫性是相對的,間斷性是絕對的,由此而產生會計信息的模糊性。對於某種經濟業務或會計要素項目理論上存在著多種處理方法,實踐上應用著多種核算選擇,從而導致會計信息的模糊性。經濟業務發生與會計核算處理時間上的差異,導致核算滯後於實務,產生會計信息的模糊性。
會計信息的模糊性決定了會計信息不可能存在絕對精確,當然我們應該辨證看待會計信息的模糊性。既然會計信息的絕對性精確不可能存在,那麼採用相對正確和比較可靠的方法、手段、形式來核算、分析、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就成為一種可能和必然,並且具有現實意義。因為對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而言,會計信息的價值在於是否能在更大程度上有助於其正確決策,而不在於會計信息是否具有絕對精確性。由此看來,只要會計信息的模糊性不影響使用者的正確決策,相對精確的會計信息更具有實際意義。
總之,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徵和會計環境的非凡性,決定了對會計信息要求上只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精確。由此看來會計信息失真是客觀存在的,不可避免。在整頓會計工作秩序,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過程中,要科學界定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因素,最大限度地追求會計信息質量保證,但不能絕對化,否則,就會出現形而上學觀點,搞煩瑣哲學,反而不利於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准則.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
葛軍。淺析會計信息質量.經濟師,200:23
陶凡俐。中外會計信息質量特徵的比較與借鑒.當代經理人,200:9-10.
柳春濤。淺談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徵.科學之友,200:46-48.
重要性原則是財務會計的一個限制性因素或修正性慣例。它被稱為「承認質量的起端」或「確認的門檻」。位於會計信息質量層次結構的最基層。相關性和可靠性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兩大最主要的質量特徵,它們對其他質量特徵具有普遍的指導或約束作用。因此要認識重要性原則的性質,就必須把握好其與相關性和可靠性的關系。
Ⅳ 財務會計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高頓網校為您解答:
財務會計作為一個人造的經濟信息系統,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其所處的客觀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環境對財務會計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法律因素、社會文化因素、教育因素及科技因素的影響來實現的。 經濟因素是影響和制約財務會計的所有因素中最為重要最為直接的因素。經濟因素影響財務會計的方式包括直接影響財務會計以及藉助於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及其他環境因素來間接影響財務會計。經濟因素對財務會計的直接影響是通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企業資金來源、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經濟聯系的密切程度及通貨膨脹程度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來實現的。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對財務會計的影響呈現出波動性。雖然隨著世界各國都已經將經濟發展作為首要問題加以考慮,政治因素對於財務會計的影響能力已經呈現出弱化的趨勢,但是政治因素還是會通過經濟因素、法律因素等其他因素來間接地影響財務會計。
法律因素
當今世界各國採用的主要是成文法系和判例法系。實行成文法系的國家,其會計原則和會計實務所受到的法律的影響往往是廣泛而深刻的。而實行判例法系的國家,法律對於財務會計的規定一般較少且多數是原則性的規定。
社會文化因素
社會文化因素是指社會環境中的社會習俗、文化、風尚和道德觀念等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對財務會計的影響往往是以潛意識的方式實現的。
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包括教育結構、教育導向、教育體制、教育水平等問題。一般而言,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教育水平越高,財務會計的水平也就越高。
科技因素
科學技術對財務會計的影響包括觀念上的影響、會計政策選擇上的影響以及會計技術的影響。
財務會計在受到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的同時, 也會對社會環境產生積極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主要表現為社會環境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所謂的反作用是指:財務會計對社會環境產生積極的反作用表現為如將科學技術運用於財務會計理論和實務的過程在豐富了這些技術本身的同時,也對其提出了新的要求;財務會計所提供的真實和公允的信息對於促進社會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市場經濟的公平和效率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財務會計在受到法律約束的同時,也會促使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等。
作為全球領先的財經證書網路教育領導品牌,高頓財經集財經教育核心資源於一身,旗下擁有高頓網校、公開課、在線直播、網站聯盟、財經題庫、高頓部落會計論壇、APP客戶端等平台資源,為全球財經界人士提供優質的服務及全面的解決方案。
高頓網校將始終秉承"成就年輕夢想,開創新商業文明"的企業使命,加快國際化進程,打造全球一流的財經網路學習平台!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如仍有疑問,歡迎向高頓企業知道平台提問!
Ⅵ 財務會計報表的主要局限性有哪些
一、現行財務會計報告的局限性
(一)信息披露的格式化
會計的目標是為了提供相關信息,而表達信息的工具或信息的載體是會計報表。現行財務會計報告採用固定的格式呈報信息,且以會計報表為主體,要求納入報告的項目必須符合一定的要素定義和計量原則,其信息供給量十分有限,一些應該披露的重要信息被「省略」掉,一些新的經濟業務無法在會計報表中找到合適的位置加以反映。這種格式化會計報表的缺陷主要表現為:
第一,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項目都必須符合會計要素的定義,所揭示的信息都必須同時滿足相關性和可靠性的質量特徵。
第二,被納入會計報表的只能是貨幣化的數量信息,對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具有重要意義的非貨幣化或非數量化信息則無法反映。
第三,會計報表的固定格式、固定項目以及較為固定的填列方法,無法反映企業發生的特殊經濟業務。目前會計要素出現的新的表現形式,如企業商譽、人力資源價值、綠色資產等,由於缺乏合適的會計規范,從而使這些價值無法確認,致使企業堆積大量隱形資產。
據美國《商業周刊》1997年資料統計,徽軟公司的市場價值為1485.9億美元,在全球1000家大公司中排名第五,稱得上是一個實力雄厚的「航空母艦」,但其資產負債表上顯示的資產總額只有143.87億美元,只相當於美國資產額最高的范尼梅公司資產總額(3510多億美元)的1/25,按照表列數據,微軟根本無法列入大型公司的行列。信息披露格式化的局限性可見一斑。
(二)信息披露的滯後性
按照會計期間假設,財務會計報告是定期編制和披露的。我國《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半年度中期財務會計報告於每個會計年度前六個月結束後的60天內編制完成並披露、年報於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後的四個月內編制完成並披露。在信息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任何與未來相關的信息,若獲取不及時,也會變成無用的信息。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一切追求高速、高效,財務會計報告的滯後性必將成為它的「致命」缺陷,巴林銀行的破產也可見其影子。其次,會計信息系統是由會計人員具體操作的,在會計技術應用過程中主觀的估計、判斷在所難免,不同的會計人員由於業務水平等原因可能會對類似的經濟業務作出有差異的估計、判斷,而且對信息加工耗費時間,降低了及時性,再加上金融工具的創新等原因,企業很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因一筆交易而使財務狀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目前財務報告的披露水平來看,這種變化是無法及時使決策者獲悉的。
(三)信息披露的歷史性
現行財務會計報告主要是提供以歷史成本為主的財務信息,這一特點限制了其披露內容的充分性。
首先,歷史成本原則使得財務會計報表只反映已實現的收入和已發生的費用等歷史性信息,但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中,不確定性信息比以前更多、更突出,而目前的報表卻無法披露與企業有關的各種不確定信息。
其次,近幾年來衍生金融工具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衍生金融工具可以「以小搏大」,蘊含著無窮機會與風險,所以企業一旦參與交易,就會承受很大風險,而且這種交易可對企業財務狀況產生極大影響,衍生金融工具又無法用歷史成本計量,導致其有關信息無法在財務報表中披露。
此外,歷史成本沒有確認一般物價水平的變化。在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下,收益的概念是以維持貨幣資本為前提的,在通貨膨脹時期,報表上的費用項目並不包括維持實物資本所需要的部分賠償金額,從而使利潤虛增、信息失真。
財務會計報告主要以提供歷史信息為主,無法反映企業未來的經營成果及財務狀況。因此,目前的財務報表普遍缺少前瞻性信息和預測性信息,而許多信息使用者需要的恰恰是事業的前景狀況。歷史信息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示未來,但決不能等同於代表將來。
(四)信息披露的人為性
我國的《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對六大會計要素按國際慣例進行了更科學的重新定義,加強了會計要素確認的科學合理性,防止企業利用會計制度的疏漏,披露虛假的會計信息。但在會計核算所採用的一系列會計原則和會計處理方法中,許多會計方法都帶有人為因素,如按規定上市公司必須對應收帳款、存貨、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等項目的潛在損失進行合理估計,計提必要的損失准備和減值准備等。這些規定有利於上市公司執行穩健性原則,消化風險,提高財務報告披露的質量。但由於會計制度給上市公司運用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留有一定的機動性和靈活性,致使信息披露的人為性無法克服。同時,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選擇,還受財會人員的學識、經驗、職業道德水平等方面差異的制約,使財務會計報告提供的信息容易發生一定程度的差錯,如有舞弊行為,信息披露將會嚴重失真。
此外,還有會計信息披露者方面的原因: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偏低,合理估計和判斷能力較差,影響了會計判斷的合理性;單位負責人、會計人員故意提供虛假信息,藉助於會計上的技術處理方法,採用違規甚至違法的方式,人為地對利潤進行虛增和虛減;CPA制度的不完善,也影響了審計的有效性。
Ⅶ 企業財務會計目標因考慮的因素和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託責任履行情況,有助於財務報告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
Ⅷ 財務會計的要素有哪些 財務會計的六要素是什麼
會計六要素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它們是構成會計核算的基礎和基本元素。
(一)資產
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深。這里特別注意的是,資產可以是有形的,如:現金、銀行存款、材料、產成品、機械設備;可以是債權,如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可以是一種投資,如短期投資、長期投資;可以是一種沒有攤銷完的費用,如待攤費用、長期待攤費用(屬於一年以上攤銷期的費用);還可以是無形的,如專利權、商標權、商譽、土地使用權。
資產按其變成現金的難易程度分為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流動資產是指可以在一年內變現或者耗用的資產,包括現金及各種存款、短期投資、應收及預付款項、存貨等。不能在一年內變現的是非流動資產。
如果我們把資產按上述經濟內容來分類,每一類叫做一個會計科日,資產類會計科目。
(二)負債
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效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如企業購進原材料未付款,應交的稅金沒有繳納,應付工人的工資沒有發放,向銀行的借款沒有償還,還有企業應付投資者的利潤沒有支付。
負債按其償還期的長短可分為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流動負債是指在一年或者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償還的債務,如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應交稅費、應付利潤、預提費用等。非流動負債是指償還期在一年或者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以上的債務,如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等。
同樣,負債按經濟內容分類,每一類叫做一個會計科目,負債類會計科目。
(三)所有者權益
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後,由所有者享有的剩餘權益,所有者權益是企業投資人對企業凈資產的所有權。
(四)收入
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收入是企業形成利潤的最基本的內容。
(五)費用
費用是指企業在口常活動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
(六)利潤
利潤是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
Ⅸ 財務會計的社會影響因素
財務會計作為一個人造的經濟信息系統,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其所處的客觀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環境對財務會計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法律因素、社會文化因素、教育因素及科技因素的影響來實現的。 經濟因素是影響和制約財務會計的所有因素中最為重要最為直接的因素。經濟因素影響財務會計的方式包括直接影響財務會計以及藉助於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及其他環境因素來間接影響財務會計。經濟因素對財務會計的直接影響是通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企業資金來源、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經濟聯系的密切程度及通貨膨脹程度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來實現的。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對財務會計的影響呈現出波動性。雖然隨著世界各國都已經將經濟發展作為首要問題加以考慮,政治因素對於財務會計的影響能力已經呈現出弱化的趨勢,但是政治因素還是會通過經濟因素、法律因素等其他因素來間接地影響財務會計。
法律因素
當今世界各國採用的主要是成文法系和判例法系。實行成文法系的國家,其會計原則和會計實務所受到的法律的影響往往是廣泛而深刻的。而實行判例法系的國家,法律對於財務會計的規定一般較少且多數是原則性的規定。
社會文化因素
社會文化因素是指社會環境中的社會習俗、文化、風尚和道德觀念等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對財務會計的影響往往是以潛意識的方式實現的。
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包括教育結構、教育導向、教育體制、教育水平等問題。一般而言,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教育水平越高,財務會計的水平也就越高。
科技因素
科學技術對財務會計的影響包括觀念上的影響、會計政策選擇上的影響以及會計技術的影響。
財務會計在受到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的同時, 也會對社會環境產生積極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主要表現為社會環境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所謂的反作用是指:財務會計對社會環境產生積極的反作用表現為如將科學技術運用於財務會計理論和實務的過程在豐富了這些技術本身的同時,也對其提出了新的要求;財務會計所提供的真實和公允的信息對於促進社會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市場經濟的公平和效率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財務會計在受到法律約束的同時,也會促使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