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研究財務會計
『壹』 美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以什麼作為邏輯起點進行研究的
二、國外(主要是美國)關於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及其邏輯起點的研究綜述
1936年6月,AAA正式發表了由佩頓和利特爾頓執筆第一份重要報告——《試論公司財務報表編報的會計原則》,引起了大量的爭議和批評。兩位學者在仔細分析了各種批評意見後認為,應當提出一個基本的理論框架,作為該報告的理論依據。在1940年出版的《公司會計准則導論》一書中,佩頓和利特爾頓提出,通過構建一個框架,將會計的基本理念編織成一個連貫、協調、內在一致的理論體系。該書的觀點構成了後來關於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以及FASB制定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的基礎。
在1961年和1962年,ASB發布了第一、三號會計研究論文集,分別討論會計基本假設和會計原則,並力圖強調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以「假設一原則」為核心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構建思路初步形成。但以會計假設作為起點存在假設數目的多少以及假設與原則邏輯關系不嚴密等缺陷,因此,探尋區別於「假設—原則」概念框架的新思路就成為必然。
1966年,AAA發布了《基本會計理論說明書》報告,該報告提出的「會計是一個經濟信息系統」的觀點,為以會計目標作為起點的新概念框架的建立,提供了最直接的有效的理論准備。20世紀70年代初,AICPA成立了「懷特委員會」和「特魯伯羅德委員會」,其中「特魯伯羅德委員會」的報告,第一次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基於美國市場經濟環境下的財務會計目標,這為後來FASB繼續探討財務報表目標,並將其作為概念框架的起點,提供了較好的基礎和可能。從1978年到1985年7年間,FASB共發表了6輯財務會計概念公告,加上2002年2月發布的第七號概念公告《在會計計量中使用現金流量信息和現值》,標志著美國以會計目標作為起點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形成。
此後,無論是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還是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都曾試圖構建一個類似的框架。雖然具體內容上有所創新,但總體思路大多還是借鑒於美國。
綜上所述,國外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主要是美國的研究。美國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並最終建立了以會計目標為邏輯起點的連貫、協調、內在一致的理論體系。其他國家比如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還是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也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構建方面作了許多工作,並形成了一定的自身特色,但由於都無法超越美國的成就,大多隻是美國的再版或發展。
『貳』 國內外研究對會計信息真實性的現狀
1、國內研究現狀:財務分析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已有百年歷史,在我國,財務分析思想出現較早,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財務分析一直是企業經濟活動分析的一部分,並沒有獨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隨著改革進程不斷深入,企業自主權日益擴大,現代財務分析領域得以擴展,其方法論體系也逐漸得以確立和完善。
2、國外研究現狀:由於認識到財務報表以及分析的重要性,財務報表分析理論和技術進步很快,已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運用科學。世界投資大師巴菲特就曾經說過對一家企業進行投資,主要看這家企業的財務報表,這是巴菲特站在投資者的立場闡明解讀財務報表的重要性。
在經濟發展的快速推動下,以財務報告為基礎的財務管理的評價體系還是得到了相當程度的進步,21世紀財務管理的評價體系創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進一步拓展傳統的財務分析指標體系,二是對知識資本等無形資產的財務評價比重增加。
(2)國外研究財務會計擴展閱讀:
會計信息的安全管理注意事項:
1、單位的財務信息除法律規定和單位領導人同意外,不得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
2、會計檔案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經本單位負責人批准,可以提供查閱或復印件,並辦理登記手續。
3、查閱或者復制會計檔案的人員,嚴禁在會計檔案上塗畫、拆封和抽換。
4、出納室、會計室室內嚴禁吸煙,確保憑證、檔案安全,存儲在計算機硬碟中的會計數據應由備份,存放在不同的數據存儲設備中,注意防磁、防潮、防火,並健全必要的防治計算機病毒的措施。
6、會計核算軟體由專人管理維護,明確規定工作人員對會計軟體的操作工作內容和許可權,對操作密碼嚴格管理,杜絕未經授權人員操作會計軟體,未經批准,非指定人員不得擅自開啟專用伺服器,以切實保障財務數據的安全和完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會計信息可靠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會計信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會計信息質量
『叄』 國外對會計准則的研究現狀是怎樣的
世界上的會計制度和會計實務分為五大模式,即美國會計模式、英國會計模式、德國會計模式、法國會計模式和社會主義會計模 式。這幾種會計模式的區別主要在於:美國會計模式遵循公認會計原則,主要是保護投資人,尤其是保護潛在權益投資人的利益;英國會計模式注重真實和公正,會計制度主要是保護債券、股票持有人和債權人;德國會計模式是以德國及北歐國家的會計實務為典型代表,以強調會計處理和財務報告規則應面向公司、保護公司利益;法國會計模式是以法國及周邊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國的會計實務為典型代表,以強調會計處理應服從稅法稅則的要求、並與其保持一致;社會主義會計模式是以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會計實務為典型代表,這種會計模式隨著蘇聯的解體和東歐國家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而逐步消失。
世界各國採用的會計規范在具體形式上分為兩種:一種是英美等英語國家普遍採用的會計准則的形式;另一種是以德國和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大陸法系國家所採用的有關會計立法和會計制度的形式。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形勢的發展,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的會計規范形式大有向英美海洋法系國家會計規范形式轉化的趨勢。一個明顯的例證是,德國與法國等近年來相繼成立了會計准則委員會。
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大都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公認會計原則或會計准則。
(1)幾種會計原則或會計准則體系介紹
①國際財務報告准則
國際財務報告准則(IFRS -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是由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IASB -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制定的,包括30項准則和注釋。
由於各國會計體系水平參差不齊,以及各國會計准則的制定和頒布方式的差異,使得國際會計准則在各國被採納的程度有所不同,尤其是一些發達國家甚至不願接受國際會計准則。在日本,會計准則是由日本政府制定的,而日本政府尚沒有意向採用國際會計准則。在英國,會計准則委員會制定與國際會計准則一致的會計准則,然而,如果他們覺得本國的會計准則更好,則會保留自己的會計准則,同時讓國際會計准則在實踐中試用三至五年後重新考慮是否採用國際會計准則。代表較高會計水平的美國,目前則要求外國公司必須採用美國會計准則或調整至美國的會計准則。美國甚至希望國內公認會計准則能為全球所接受,等等。
歐盟決定採納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歐盟國家的上市公司自2005年起使用該准則,除此之外,國際財務報告准則還為許多國家的會計准則提供了基礎,譬如南非、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中國等。會計師在為歐盟公司及其聯營公司、子公司做賬或者審計時,都會用到國際財務報告准則。
②美國公認會計原則
會計師在處理美國公司或在美國上市的外國公司的賬務時,就會接觸到美國公認會計原則。美國公認會計原則是為約12,000家美國上市的公司制定的,亦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 -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指定要求的。在美國有股票或者債券上市的外國公司並不需要按照美國公認會計原則公布賬目,但是必須准備相關的調節表,為美國投資者提供詳細信息,說明如果採用美國公認會計原則所報告的凈利潤和凈資產會有何出入。
對於美國的非上市公司,雖然沒有一般的歸檔要求,但是,有大約15,000家非上市公司按照美國公認會計原則來准備賬目,有的是根據銀行借款的要求行事,有的則是自願的。由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 -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制定的美國公認會計原則比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更為廣泛,它包括數百條准則、注釋、觀點和其他權威性的規定。
③中國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中國經濟逐步融入世界經濟的大循環,中國市場也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但這種接軌有一個先決條件,即:必須要有一種國際通用的「工商業語言」。因此,中國的會計必須進行進一步改革,使用國際上通用的會計准則模式,制定和發布具體會計准則。
我國實行會計改革的一大特點是要把會計處理的部分權力下放給企業,使企業有權根據自身的情況靈活確定所採用的會計政策和具體的會計處理方法。我國實行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並行的做法,這與大多數國家的做法是不同的。我國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並行,尤其是在1993年開始實施新的《 企業會計制度》後,會計准則似乎只是成為制定《企業會計制度》之的指導綱領,會計准則本身的可操作性相對就變得較差。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最近一次修訂是在2000 年7 月1 日生效) 是中國會計領域的最高權威。它規定了所有企業有關會計核算的一般要求及責任,包括對會計核算的性質和作用的定義以及基本原則,另外,《會計法》亦授權財政部管理會計事務和建立統一的會計制度。在2000年,國務院發布了《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關注財務會計及報告的事宜,如賬簿記錄、財務報表的編制及報告實務。除不對外融資的小企業外,《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適用於所有企業。財政部於1993 年實施的《企業會計准則》作為中國會計的概念框架。但其中包含的很多定義和概念已被《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等後來發布的文件修訂或更新。
(2)不同會計原則或會計准則的差異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因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制定的原則或准則就必定會有不同,因為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必然是從自己的立場和需要出發來制定適合自己的會計原則或會計准則。
①發達國家和地區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之間會計准則存在的主要差異。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不同,也體現在會計准則的差異上。比如,金融工具計量、固定資產等實物資產的交易等。國際會計准則要求以「公允價值」計量。這在發達國家和地區是司空見慣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來說卻是勉為其難。從供給角度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市場機制不成熟,產權市場不完善,很難形成市場公允價值,而且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會計師在公允價值計量上也缺乏經驗。從需求角度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和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更關注的是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而不是「相關性」;更希望獲得的是真實可靠地反映過去的交易和事項所形成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信息,而不是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預測信息;更傾向於「歷史成本」計量,而不是「公允價值」計量。所以,發達國家和地區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對相關問題就會有不同的規定。
②美國公認會計原則(US GAAP)與國際會計准則(IFRS)之間存在的主要差異。
在存貨成本的計算方法上, IFRS規定禁止使用後進先出法。US GAAP規定可以採用後進先出法。在存貨減值的轉回上, IFRS規定在滿足一定的條件時,需予以轉回。US GAAP規定不可以轉回。在現金流量表中收取和支付利息的分類上, IFRS規定可包括在來自經營活動、投資活動或籌資活動的現金流量中。US GAAP規定必須歸類為經營活動。在工比例無法確定的建造合同上,IFRS規定成本收回法。US GAAP規定合同完工法。在報告分部的基礎上,IFRS規定根據業務和地區劃分。US GAAP規定根據公司內部向高層管理人員報告的信息組成進行劃分,可以是也可以不是根據業務和地區劃分。在廣場、廠房及設備的計量基礎上,IFRS規定可以使用重估價或歷史成本。如果是按重估價計量,會根據重估日的公允價值減之後的累計折舊和減值損失列示。US GAAP規定通常要求使用歷史成本。在辭退福利上,IFRS規定沒有區分開「特別」和其他辭退福利,在僱主表明承諾會支付時確認辭退福利。US GAAP規定當雇員接受了僱主提供的條件且金額能夠合理估計時,確認「特別」(一次性)辭退福利;當雇員很可能有權享有,且金額能夠合理估計時,確認合約性辭退福利。在確認與既定福利相關的過去服務的成本上,IFRS規定立即確認。US GAAP規定在剩餘服務年限或生命期間攤銷。在在設定受益計劃中,最小應確認的負債金額上,IFRS規定沒有最小的要求。US GAAP規定應確認的負債金額最小為未注資的累積福利義務。在養老金資產確認上的限制上,IFRS規定確認的養老金資產不能超過未確認的過去服務成本、精算損失以及從該計劃返還資金或減少對計劃的未來提存金供款而得到的經濟利益的現值之總凈額。US GAAP規定對確認的金額沒有這樣的限制。在確認縮減利得的時間上,IFRS規定當有關企業有明確表示將福利計劃縮減,且已經對外宣布時,確認縮減利得和損失。US GAAP規定直到相關雇員被辭退或計劃被終止或修訂時,確認縮減利得,時間可能在明確表示和宣布之後。在福利計劃縮減產生的損益的計量上,IFRS規定縮減利得或損失包括設定受益義務現值上的改變;計劃資產公允價值上的任何改變;以前未予確認的任何相關精算利得和損失、因應用過渡條款而未確認的金額和過去服務成本的份額。US GAAP規定雖然未確認精算利得或損失要按未確認過渡性資產和負債的比例沖銷,但過渡期後的未確認精算利得和損失並不受計劃縮減的影響。在需要相當時間完成的資產的借款成本上,IFRS規定資本化是可選擇的會計政策。US GAAP規定必須採用資本化的政策。在可予資本化的借款成本的類型上,IFRS規定包括利息、某些輔助成本和作為利息調整的折算差額。US GAAP規定通常只包括利息。在為購建固定資產的專門借款的暫時性投資收益上,IFRS規定抵減可予資本化的借款費用。US GAAP規定一般不抵減可予資本化的借款費用。在投資者和聯營企業會計政策不同上,IFRS規定必須統一會計政策。US GAAP規定對統一會計政策沒有要求。在惡性通貨膨脹經濟中的經營實體的財務報表調整上,IFRS規定在折算之前使用一般物價水平指數調整。US GAAP規定在惡性通貨膨脹經濟中經營的實體必須使用母公司的功能貨幣(而不是其處於的惡性通貨膨脹經濟中的貨幣)編制其財務報表。在合營企業的投資上,IFRS規定允許使用權益法或比例合並法。US GAAP規定通常使用權益法(建造和油氣行業除外)。在發行者對可轉換債券工具的分類上,IFRS規定在發行時將可轉換債券工具分為負債部分和權益部分列報。US GAAP規定將整個工具全部作為負債。在中期報告——收入和費用的確認上,IFRS規定中期是一個任意的報告期間(附有某些例外)。US GAAP規定中期是全年的一部分(附有某些例外)。在減值跡象上,IFRS規定當表明資產存在減值跡象,必須進行詳細的減值計算,如果資產的賬面價值超過資產的使用價值(資產預期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和公允價值減銷售成本的較高者則發生減值。US GAAP規定如果資產的賬面價值超過其預期未來現金流量總額(不需要折現),表明資產存在減值跡象,則必須進行詳細的減值計算。在減值損失的計量上,IFRS規定基於可收回金額(資產的使用價值和公允價值減銷售成本的較高者)。US GAAP規定基於公允價值。在資產剩餘價值的計量上,IFRS規定在假定資產已經使用完畢,且符合其使用年限結束時的預期狀況的情況下,以資產目前的凈銷售價格計量。US GAAP規定通常是資產未來處置時預期收入的折現值。在商譽減值測試的層次上,IFRS規定現金產出單元或一組現金產出單元。其代表了出於企業內部管理目的而對商譽做出監察的最低組織層次,其不能大於一個業務或地區分部。US GAAP規定報告單位——業務分部或組織內的更低一個層次。在商譽減值的計算上,IFRS規定一步法比較現金產出單元的可收回金額(公允價值減銷售成本和使用價值的較高者)和其賬面價值。US GAAP規定兩步法:比較報告單位的公允價值和其包括商譽在內的賬面價值;如果公允價值大於賬面價值,沒有減值(不需要進行第二步);比較商譽的內含公允價值和其賬面價值。在不可確定年限的無形資產的減值上,IFRS規定商譽和其他不可確定使用年限的無形資產包括在現金產出單元中,對現金產出單元進行減值測試。US GAAP規定商譽包括在現金產出單元中,其他不可確定使用年限的無形資產則作單獨測試。在減值損失的轉回上,IFRS規定如果滿足一定的標准,減值損失應轉回,但商譽的減值損失不可轉回。US GAAP規定減值損失不可轉回。在准備的計量上,IFRS規定清算債務的最佳估計,通常採用預期價值法,並要求採用折現的方法。US GAAP規定清算債務可能發生數的較低值,某些准備不需要折現。在購買研製中的研究開發項目的後續支出上,IFRS規定如果滿足開發的定義則資本化。US GAAP規定費用化。在無形資產的重估上,IFRS規定只有當無形資產有活躍的市場進行交易,才可以進行重估。US GAAP規定通常不可以重估。在對非上市權益工具的投資上,IFRS規定如果可以可靠地計量,則按公允價值計量,否則按成本計量。US GAAP規定按成本計量。在金融工具重新劃入或劃出為交易而持有的類別上,IFRS規定不可以。US GAAP規定如果將有關資產轉入為獲取短期盈利的投資組合中,該金融工具應從可供出售的類別劃入為交易而持有的類別。但是不可以從為交易而持有的金融資產劃入為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在應付和應收不同方的金額的抵消上,IFRS規定如果存在法律上的抵消合約,可以抵消。US GAAP規定不可以抵消。在減值損失的後續轉回上,IFRS規定如果滿足一定的條件,對於貸款和應收款項、持有至到期日金融工具(HTM)和可供出售(AFS)債務工具的減值損失需要轉回。US GAAP規定對HTM和AFS,禁止轉回減值損失。在投資性房地產的計量基礎上,IFRS規定可採用成本-折舊-減值模型或公允價值模型,而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損益。US GAAP規定通常要求採用歷史成本法,同時提取折舊和減值。在農業產品、牲畜、果品和林產品的計量基礎上,IFRS規定採用公允價值,而公允價值的變動會計入損益;US GAAP規定通常採用歷史成本,然而,已收割的及待售的農產品和牲畜會按公允價值減銷售成本核算。在保險合同中的嵌入衍生工具上,IFRS規定當嵌入衍生工具的特徵和風險與主合同沒有緊密關系及其價值與保險合同的價值有相互關系時則不需要單獨列示,並作為衍生工具核算。US GAAP規定這樣的衍生工具必須單獨予以核算。在最初分類為持有待售資產時的計量上,IFRS規定累積的匯兌差額保留在權益中。US GAAP規定累積的匯兌差額從權益中重新分配到持有待售資產的價值中。在終止經營的定義上,IFRS規定業務或地區報告分部或其主要組成部分。US GAAP規定報告分部、經營分部、報告單位、子公司、或一組資產(比在B的定義較少限制)。在終止經營的列報上,IFRS規定終止經營的稅後損益應在收益表上列報。US GAAP規定終止經營的稅前和稅後損益應在收益表上列報。
③我國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之間存在的主要差異。
我國會計准則的制定除了需要考慮我國經濟相對落後、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存以及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等客觀因素外,還要考慮其他有關問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市場體系尚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夠健全,缺乏充分和公開的市場競爭,企業間的交易行為還不規范,國有企業關聯交易極為普遍,價格往往成為利潤操縱的一種手段,由於公平交易的缺乏,公允價值的獲取和使用也就存在較大的難度;我國資本市場的規模和容量均還較小,上市公司數量不足,財務信息的使用者還不能完全以投資者為主,因此在對會計目標的考慮上還必須兼顧國家宏觀管理、 投資者決策和公司內部管理等多方面的需要。這些因素也使得我國會計准則的結構和內容與國際會計准則以及其他國家的會計准則的結構和內容產生較大的差別。
比如,我國會計准則對公允價值和價值重估的方法較為排斥。這種做法雖然有利於避免企業舞弊和利潤操縱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我國當前國情的需要,但是,對公允價值一概加以否認的做法,與會計准則國際發展的趨勢並不合拍。在經濟全球化、企業購並愈演愈烈和金融工具層出不窮的今天,公允價值已躍升為與歷史成本 並駕齊驅的新的計量屬性。在國際會計准則中,公允價值不僅廣泛應用於金融工具,在投資性房地產、農業、企業合並、非貨幣交易等事項的會計處理中也被廣泛應用。
在具體會計處理以及披露要求上,我國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也存在不少差異。僅就我國已發布的會計准則與相關的國際會計准則對比,至少就存在下述差異:在存貨准則對采購成本的計量上,IFRS採用凈價法,我國准則採用總價法;在現金流量表准則中,IFRS同時允許採用直接法和間接法,我國僅允許採用直接法,對收到或支付的利息和股利,IFRS允許在保持一貫處理的前提下可以歸入經營活動、投資活動或籌資活動,我國准則要求將支付的利息和股利列為籌資活動,將收到的利息列為投資活動;在建造合同准則中,IFRS允許將因訂立合同發生的、與合同直接 相關的費用作為合同成本的組成部分,我國准則要求將 訂立合同而發生的有關費用直接確認為當期費用;在固定資產准則中,IFRS對非同類固定資產交換產生的固定資產允許以公允價值計量,並確認利得或損失,我國准則要求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計量,不允許確認利得或損失,對於固定資產處置產生的收益或損失,IFRS允許計入當期並包含在經營活動損益中,我國准則要求列為營業外收支;在租賃准則中,IFRS對公允價值、經濟壽命、 使用壽命等術語作了定義,我國准則對它們未作定義,在對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區分的判斷上,IFRS強調公允價值,我國准則強調賬面價值;在收入准則中,IFRS僅規定了收入計量的一般原則,即要求收入以已收或應收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我國准則卻對銷售商品的收入、提供勞務的收入、利息收入等確定了單獨的計量原則;在借款費用准則中,IFRS沒有對專門借款做出定義,我國准則對此作了定義,IFRS允許資本化的對象包括固定資產和存貨。我國准則僅包括固定資產;在關聯方披露准則中,IFRS所指的關聯方不涉及合營企業,我國准則將合營企業視為關聯方,IFRS對某些情況下如已提供合並財務報表的母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受國家控制的企業等關聯方交易的披露作了一定的豁免,我國准則沒有這樣的豁免;在投資准則中,IFRS要求將投資成本與投資者所享有的 在被投資企業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中的份額之間的差 額確認為商譽,並按商譽的規定進行處理,我國准則將投資成本與投資者應享受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的份額之間的差額作為股權投資差額,按一定的期限攤銷並計入損益;在中期財務報告准則中,IFRS要求提供權益變動表,我國准則沒有這一要求,IFRS允許中期報告採用簡化報表格式,我國准則卻要求提供完整的會計報表,IFRS要求在年度財務報表中提供分部數據的 企業在中期報告中也必須提供相應數據,我國准則只是 簡單地要求披露業務分部和地區分部的收入與分部利潤或虧損;在或有事項准則中,IFRS要求按資產負債表日履行現時義務所要求支出的最佳估計值的折現金額來確認一項准備的金額,我國准則規定因或有事項確認的負債,其金額應是清償該負債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計 數,並採用了預計負債的概念;在無形資產准則中,對於資產交換產生的無形資產,IFRS要求區分同 類與非同類資產交換,並要求按收到資產的公允價值入賬,我國准則要求根據非貨幣交易准則,按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入賬等等。
『肆』 求財務報告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急啊...
我國上市公司2008年執行企業會計准則情況分析報告
作者財政部會計司
時間2009-07-24 02:48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一、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財務報告分析
截至2009年4月30日,除ST本實B(200041)外,我國滬深兩市共有1,624家A、B股上市公司如期公布了2008年年度財務報告。通過對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財務報告進行綜合分析,觀察出我國經濟運行存在以下顯著特徵:一是上市公司2008年增收不增利;二是上市公司存貨、固定資產和銀行貸款等資產減值損失巨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業產能過剩,結構不合理;三是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對上市公司業績貢獻顯著;四是商業銀行貸款增幅較大,上市公司資金比較充裕;五是我國虛擬經濟規模較小尚未成熟,對實體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待提升。
(一)上市公司2008年增收不增利
分析表明,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18.57%,2007年同比增幅24.07%,增幅下降了5.50個百分點。2008年凈利潤同比下降了17.34%,2007年同比增幅49.56%,增幅下降了66.90個百分點。2008年年末凈資產同比增長8.03%,2007年同比增幅30.96%,增幅下降了22.93個百分點。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凈資產收益率11.80%,比2007年(16.78%)下降了4.98個百分點,降幅達29.68%。
以上分析表明,我國上市公司2008年業績出現了大幅度下滑,主要是營業總成本增幅超出了營業總收入增幅5.05個百分點,其中營業成本、期間費用和資產減值損失大幅度高於2007年,呈現出了增收不增利的顯著特徵。
(二)上市公司存貨、固定資產和銀行貸款等資產減值損失巨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業產能過剩,結構不合理
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年末資產總額為487,005.21億元,其中,1,597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資產總額為114,931.44億元,27家金融類上市公司資產總額為372,073.77億元。資產減值損失總額為3,963.48億元,占利潤總額的-35.63%,同比增加了2,384.11億元,增幅高達150.95%。其中,1,597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2008年末存貨成本為18,309.23億元,存貨跌價准備累計金額為845.19億元,2008年當年的存貨跌價損失為690.00億元,占存貨跌價准備累計金額的81.64%;2008年末固定資產成本為39,727.29億元,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累計金額為707.56億元,2008年當年的固定資產減值損失為369.38億元,占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累計金額的52.20%。其中,14家上市商業銀行2008年的貸款減值損失為1,356.04億元,占其利潤總額的27.88%,同比增加了482.89億元,增幅達55.30%,部分上市商業銀行2008年貸款減值損失增幅超過了150%,個別超過了250%。14家上市商業銀行貸款損失准備累計金額為4,744.54億元,2008年當年貸款減值損失占貸款損失准備累計金額的28.58%。
以上分析表明,上市公司2008年度資產減值損失巨大,當年的資產減值損失均達到了歷史新高,表現出產品銷售不暢、存貨積壓嚴重,生產設備技術落後,產能過剩,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三)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對上市公司業績貢獻顯著
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實現利潤總額(稅前利潤)11,124.88億元,同比減少了3,122.49億元,降幅為21.92%。實際負擔的所得稅費用為2,346.37億元,同比減少了1,281.02億元,降幅達35.32%,實際負擔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1.09%,比2007年的25.79%下降了4.7個百分點,企業的實際所得稅負明顯下降。2008年凈利潤降幅17.34%,低於利潤總額降幅21.92%達4.58個百分點。
1,597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2008年實現利潤總額(稅前利潤)6,044.65億元,實際負擔的所得稅費用為1,282.63億元,實際負擔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1.22%,非金融類上市公司2008年凈利潤降幅較利潤總額降幅減少了1.83個百分點。
27家金融類上市公司2008年實現利潤總額(稅前利潤)5,080.23億元,實際負擔的所得稅費用為1,063.75億元,實際負擔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0.94%;金融類上市公司凈利潤增幅較利潤總額增幅增加了11.45個百分點。
以上分析表明,我國企業包括上市公司2008年1月1日開始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企業所得稅稅率由33%下調為25%,新企業所得稅法改革明顯減輕了上市公司負擔,較大幅度提升了上市公司業績。
(四)商業銀行貸款增幅較大,上市公司資金比較充裕
1,597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2008年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8,630.67億元,籌資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4,818.13億元,投資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12,599.39億元,2008年年末總體現金流量凈額為12,518.07億元,表明1,597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滯留在銀行賬戶的資金為12,518.07億元。
1,597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2008年實際從銀行取得借款38,906.90億元,同比增加10,048.49億元,增幅高達34.82%。相關財務費用主要是利息費用為1,359.02億元,同比增加了349.38億元,增幅高達34.60%。1,597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2008年末實際持有的貨幣資金為12,518.07億元,比2007年末凈增加了784.48億元,增幅為6.69%。
14家上市商業銀行2008年度發放貸款及墊款凈增加額為25,921.22億元,同比增加3,829.45億元,增幅為17.33%。14家上市商業銀行在2008年末持有發放貸款和墊款合計為169,231.87億元,佔14家上市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48.00%,同比增加24,391.08億元,增幅為16.84%。
以上分析表明,商業銀行貸款增幅較大,非金融類上市公司2008年末滯留在銀行賬戶的資金達12,518.07億元,反映出上市公司資金比較充裕。
(五)我國虛擬經濟規模較小尚未成熟,對實體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待提升
虛擬經濟通常是指證券、期貨、期權等虛擬資本的交易活動。我國現階段主要是股票、債券和基金等基礎金融產品,在企業會計准則和財務報告中歸類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主要依據資本市場公開交易價格即公允價值進行計量,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所有者權益。
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末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合計為39,664.01億元,占資產總額的8.14%。其中,27家金融類上市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資產、衍生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合計為38,862.59億元,占金融類上市公司資產總額的10.44%。14家上市商業銀行2008年末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資產、衍生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合計為30,110.07億元,占上市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8.62%。2008年,1,624家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額為-501.33億元,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股東權益的金額為-2,206.65億元。14家上市商業銀行2008年實現利息收入15,929.06億元,占營業收入總額的88.24%;實現手續費及傭金收入1,683.17億元,占營業收入總額的9.32%;營業收入主要依賴於存貸款利差收入,佔比接近90%,中間業務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佔比不足10%。
以上分析表明,相對於發達國家而言,我國金融產品交易規模較小, 虛擬經濟發展還不很成熟,金融創新不夠,商業銀行仍然主要從事傳統的存貸款業務,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存在較大差距,對實體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待提升。
二、2008年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准則情況
企業會計准則是1,624家上市公司報告其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唯一標准。本部分將結合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財務報告分析,從多角度研究上市公司2008年執行企業會計准則情況。分析表明,企業會計准則2008年在上市公司得到了持續平穩有效實施。
(一)從2008年年度財務報告總體分析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准則情況
上市公司根據統一的會計准則各項規定,按照統一的報表格式、列示項目、指標計算等編制了2008年合並財務報表和個別財務報表,並按照會計准則規定的披露順序、項目和內容在附註中提供了相關可比的信息。2008年年報數據與2007年的比較數據更具可比性,因為我國上市公司從2007年1月1日起開始執行企業會計准則,2008年為執行企業會計准則的第二年。
根據收入等會計准則,1,624家上市公司確定了2008年實現的營業總收入119,134.75億元、營業總成本110,843.15億元、營業利潤10,057.90億元、利潤總額11,124.88億元和凈利潤8,778.51億元,並與2007年同口徑相關數據比較,分析得出了2008年增收不增利的結論。1,624家上市公司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確定2008年的資產總額為487,005.21億元、負債總額為409,744.43億元、股東權益總額為77,260.78億元。年報分析得出的2008年上市公司巨額資產減值損失3,963.48億元,主要由存貨跌價損失、固定資產減值損失和貸款減值損失構成,其中,存貨跌價損失690.00億元是按照存貨可變現凈值低於成本的差額確定,固定資產減值損失369.38億元是根據固定資產可收回金額低於賬面價值的差額確定,貸款減值損失1,356.04億元是按照貸款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與攤余成本的差額並結合監管要求確定。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對上市公司業績的貢獻,是公司執行所得稅會計准則反映的結果,根據新企業所得稅法和所得稅會計准則,1,624家上市公司確定的所得稅費用為2,346.37億元,其中主要為當期所得稅費用,也包括部分遞延所得稅費用。上市公司資金比較充裕以及虛擬經濟規模較小尚未成熟等情況,是上市公司執行現金流量表會計准則和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會計准則反映的事實,根據現金流量表會計准則,1,597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2008年末實際持有的貨幣資金為12,518.07億元;根據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會計准則,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末持有的採用公允價值計量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合計為39,664.01億元。
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年報均經過了具有證券期貨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審計的依據為企業會計准則和審計准則,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意見不僅對年報數據的可靠性提供了合理保證,而且表明了企業會計准則的持續有效實施。1,624家上市公司中,有1,511家公司的年報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了標准審計意見,佔比為93.04%。被出具非標准審計意見的公司僅有113家,佔比為6.96%;其中,被出具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的上市公司有78家,被出具保留意見的上市公司有18家,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上市公司有17家。由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四大)審計的111家上市公司中,僅有1家公司被出具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二)從A+H股年報分析企業會計准則執行情況
2007年12月,我國內地會計准則與香港財務報告准則實現了等效並簽署了聯合聲明,此後兩地又建立了會計准則持續等效機制。除聯合聲明規定允許存在的會計准則極少差異(如,按照內地會計准則部分長期減值損失不得轉回)外,上市公司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編制的A股財務報告和按照香港財務報告准則編制的H股財務報告應當相互一致。
1,624家上市公司共有57家同時在香港發行了H股。根據A+H股上市公司公布的2008年年報,57家A+H股上市公司2008年按照企業會計准則報告的凈利潤為5,442.23億元,凈資產為42,595.51億元;按照香港財務報告准則報告的凈利潤為5,572.49億元,凈資產為43,003.07億元。內地准則報告的凈利潤小於香港准則報告的凈利潤130.26億元,凈利潤差異率為2.39%;內地准則報告的凈資產小於香港准則報告的凈資產407.56億元,凈資產差異率為0.96%。2007年凈利潤差異率和凈資產差異率分別為4.69%和2.84%,2008年凈利潤差異率和凈資產差異率分別為2.39%和0.96%,與2007年相比分別下降了2.30%和1.88%。
57家A+H股上市公司的兩地年報顯示,導致A+H股上市公司凈利潤和凈資產仍存差異的原因主要是兩家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保單取得成本以及保險合同准備金差異。香港對於混合性合同分拆確認保費收入,內地沒有進行分拆;內地對於保單取得成本一次性計入當期損益,香港分期計入當期損益;內地對於保險合同准備金考慮監管要求,香港按照會計准則規定計量。這三項差異合計對凈利潤的影響為140.18億元,對凈資產的影響為675.81億元。如果剔除現存兩家保險公司差異後,凈利潤差異總額由130.26億元縮小到-9.92億元,凈利潤差異率由2.39%縮小到-0.18%;凈資產差異總額由407.56億元縮小到-268.25億元,凈資產差異率由0.96%縮小到-0.63%。兩家保險公司存在的差異屬於會計准則執行問題,我們已與有關部門協商,力爭在2009年年度財務報告中予以消除。
以上分析表明,在兩地建立會計准則持續等效機制後,財政部針對兩地准則實施中的問題做出了消除差異的相關規定並提出了明確要求,2008年57家A+H股上市公司大幅度消除了原有差異,凈利潤和凈資產的差異率由2007年的4.69%和2.84%降為2008年的2.39%和0.96%。在剔除兩家保險公司的執行差異後,按照兩地准則編制的財務報告差異接近完全消除。這一事實進一步驗證了兩地會計准則等效的成果,而且從這一角度表明企業會計准則在上市公司得到了持續有效實施。
三、我國應對金融危機在會計准則方面的對策主張
2008年下半年,源於美國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迅速席捲全球,並且波及實體經濟。在本次金融危機爆發之初,美國和歐洲金融界某些銀行家們將危機的原因歸咎於公允價值會計准則,由此引起美歐乃至國際社會對公允價值會計的軒然大波,並已成為G20首腦華盛頓峰會的重要議題之一。本部分結合我國國情並根據企業會計准則建設與實施情況,特別是依據2007年分析報告,提出了應對金融危機在會計准則方面的對策主張。
(一)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應對金融危機在會計准則方面的舉措
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部分金融界人士和國會議員認為,公允價值會計是引發金融危機的原因。2008年10月3日,美國國會通過了《2008年緊急穩定經濟法》,責成美國SEC在90天內完成是否取消或暫停《財務會計准則公告第157號——公允價值計量(FAS157)》的研究工作,並向國會提交專項研究報告。
《2008年緊急穩定經濟法》通過後,立刻在美國和歐洲市場乃至全球會計職業界產生了強烈反響。美國財務會計基金會主席在2009年10月2日正式致函美國參眾兩院、財政部和SEC,強烈反對這一做法,認為這是政治干預美國會計准則的制定,將會損害美國會計准則制定的獨立性和可信度,如果國會為了特殊團體的利益,通過立法手段來推倒會計准則,替代專家的會計職業判斷,那麼美國財務報告質量的改進將根本無法實現,資本市場參與者的利益將得不到維護。美國消費者聯盟、四大等也都表示強烈反對,認為這是「荒唐透頂的白痴行為」,是「否定現實」、「既欺騙投資者又欺騙自己的做法」。
美國FASB針對各方面對公允價值的爭論,一方面堅決反對否定公允價值會計准則,不能因噎廢食,同時冷靜地分析了公允價值會計准則在市場不活躍情況下存在的不足。為此,美國FASB先後連續發布了多個針對公允價值計量的《工作人員立場公告》,就市場不活躍情況下如何確定公允價值、如何計量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損失等,提供了進一步的指南。
(二)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應對金融危機修訂金融工具會計准則
針對金融危機引發金融界等有關方面對會計准則的批評,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數次發表聲明和公告,支持美國FASB的立場,認為不應當將金融危機的根源歸於公允價值會計准則,更不應當否定公允價值會計,在公允價值計量方面,IASB和美國FASB的立場是一致的。
2008年10月13日,IASB迫於有關方面的壓力,對《國際會計准則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IAS39)相關條款進行了部分修改,適度放寬了對金融資產重分類的規定,允許在極為罕見的情況下對部分金融資產進行重分類,從而改善公司的財務報告業績。緊接下來,直接採用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國家和地區(包括歐盟、澳大利亞、新加坡、我國香港等)相繼發布了金融資產允許重分類的類似規定,並自2008年第3季度開始實施。
IASB允許金融資產在某些條件下可以重分類的做法,也引發了不同的聲音。瑞銀集團決定不採用這一會計政策,認為即使對某些金融資產進行重分類,財務報告仍然需要披露相關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以及對利潤和所有者權益的影響金額,投資者終歸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金融資產重分類的修改實質上是在「粉飾會計利潤」。
(三)我國確定了不隨國際會計准則變動而修改企業會計准則的對策主張
我國不屬於直接採用國際准則而是與之趨同的國家,面對當時復雜的國際形勢,需要及時對公允價值會計問題做出回應。事實上,我們一直在高度關注、密切跟蹤美國、IASB和國際社會對這一問題的動態,經過深入研究和慎重考慮,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在2008年10月初,作出了以下基本判斷,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主張:
一是公允價值會計不是引發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美國次貸引發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美國社會超前消費、投資銀行等機構對金融產品的過度創新、相關金融監管機構疏於監管。即使金融產品不採用公允價值計量,金融危機也是不可避免的。會計准則反映客觀事實,將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會計掛鉤,實際上是某些銀行家和政治家在轉移矛盾和公眾視線。
二是我國會計准則立足國情適度謹慎地運用了公允價值計量。我國會計准則對採用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負債等,規定了嚴格的公允價值限制條件。從2007年1,570家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准則情況分析報告得出的結論,企業會計准則在上市公司實施後,涉及公允價值計量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投資性房地產等,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金額較小,影響甚微,對利潤總額的影響不到1%。尤其是美國過度創新的金融產品在我國基本不存在。
基於上述分析判斷,我們主張「不跟風」,提出了不隨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變動而修改我國會計准則的對策建議,即公允價值計量和金融資產重分類的規定均不作調整。2008年10月29日,我們向IASB表明了我國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和對策主張。IASB明確表示贊同和認可,認為我國的做法不構成中國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差異,也不影響中國會計准則的國際趨同。此外,美國SEC於2008年12月30日如期向國會提交的研究報告,也得出了與我們當初判斷相一致的結論:不應當暫停或取消公允價值會計。
四、相關政策建議
我們以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2008年年度財務報告為基礎分析了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准則的情況,涉及的分析對象雖然僅限於上市公司而不是全部企業,但也能夠觀察到我國當前經濟運行中呈現的一些顯著特徵。針對這些特徵和有關情況,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切實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促進我國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
2008年年度財務報告分析表明,上市公司庫存積壓嚴重、生產設備技術落後價值減損,有效需求不旺,產品不能適銷對路,根源在於產業結構不合理。
我們建議:我們要始終堅持貫徹中央「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等系列方針政策,採取有效措施切實解決結構不合理問題,同時也要防止產生新的結構不合理。在結構調整過程中,既要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更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作用。
(二)重視發展虛擬經濟,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發揮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如前所述,虛擬經濟在我國現階段由基礎金融產品和少量衍生金融產品構成,其意義主要在於通過資本市場金融產品交易和投資者理性投資配置社會資源,引導社會資源投向滿足社會需求的領域。虛擬經濟的成熟程度是發達國家的重要標志,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本次國際金融危機源於美國,美國藉助過度金融創新,引導其他國家投資者購買其金融產品,使全球資源不斷流向美國。雖然美國國會通過了《2008年緊急穩定經濟法》,白宮也拿出了8,000多億美元救市,並採取了一系列強化金融監管措施,但在金融危機過後,美國不會停止金融創新。我們對此應當有清醒的認識。
2008年年度財務報告分析和2007年分析報告表明,虛擬經濟在我國規模較小尚未成熟,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有待提升,商業銀行仍然主要從事傳統的存貸款業務。我國虛擬經濟不很成熟還表現為資本市場總體上沒有達到理性投資的程度,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購買股票不關心企業基本面,也得不到合理的投資回報,往往主要是為賺取差價。年報分析顯示,有555家上市公司2008年沒有進行利潤分紅,佔1,597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的34.75%,表明我國實現資本市場理性投資任重道遠。盡管按照企業會計准則提供的財務報告反映了企業基本面的情況,但真正使用財務報告進行投資決策可以說還沒有成為主流。
我們建議:我國應當高度重視發展虛擬經濟,不能因噎廢食,在強化監管和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加快發展金融創新業務,完善我國證券市場、債券市場、期貨市場、衍生品交易市場等多層次資本市場,積極培育機構投資者,同時重視調整和解決商業銀行以傳統存貸款業務為主體的狀況。與此同時,應當正確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只有大力提倡自主創新,提升實體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能真正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體經濟的快速可持續發展又離不開虛擬經濟,美國經濟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虛擬經濟的促進作用。發展虛擬經濟,引導機構投資者和社會投資者進行理性投資,通過市場機制合理配置社會資源,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企業會計准則在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市場規則。
(三)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應當關注貨幣資金投向,防範信貸資金進入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助長泡沫和引發通貨膨脹
2008年年度財務報告分析表明,1,597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2008年從銀行取得借款38,906.90億元,2008年末滯留在銀行賬戶的資金達到12,518.07億元,呈現出上市公司資金比較充裕的明顯特徵。
在上述情況下,企業為了追求短期利益,這些資金很可能流入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導致股市和房地產市場虛假繁榮,助長泡沫和引發通貨膨脹,造成我國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增加國家宏觀調控的復雜性。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四成左右的中小企業因缺乏資金而破產倒閉,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我們建議:在繼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同時,結合產業結構調整,適時調整信貸資金投放的對象和領域,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投放,強化信貸資金監管,切實防範信貸資金進入股市和房地產市場。
『伍』 國內外對會計改革研究現狀
(一)建國初至21世紀初我國管理會計研究與應用演進的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與計劃經濟體制和國營企業制度相適應的管理會計起步
在建國後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國營企業制度時期,我國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與應用成果主要體現在:(1)班組核算。通過班組核算和勞動競賽相結合,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取得顯著成效。班組核算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責任會計,將廠部、車間、班組三級核算統一起來,解決了西方責任會計難以解決的問題。(2)經濟活動分析。1953年我國開始推廣「經濟活動分析」,它突破了單純財務評價指標的局限性,強調採用多元化指標評價企業的經營活動。實踐表明,將班組核算與經濟活動分析相結合,才能發現並解決當時管理會計面臨的根本問題。20世紀70年代初,大慶油田開展的內部結算是經濟活動分析成功應用的典範。「班組核算」和「經濟活動分析」成為當時我國企業管理會計的兩大法寶。(3)在成本管理過程中,強調「比、學、趕、幫、超」,「與同行業先進水平比」。其基本思想就是近年來流行的「標桿管理」。此外,還有資金成本歸口分級管理、廠內銀行等等都具有鮮明特色。
2.第二階段:改革開放之後至20世紀末,與轉型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管理會計發展
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至20世紀末,我國企業經歷了利潤留成、盈虧包干、承包經營責任制、股份制改造和現代企業制度試點等改革。與之相適應,管理會計理論研究與實務應用開始將重點轉向市場和企業內部,向管理要效益,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的同時。將廠內經濟核算制納入經濟責任制,形成了以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為基礎的責任會計體系。20世紀80年代末,與經濟責任制配套。許多企業實行了責任會計、廠內銀行,但該時期的管理會計研究與應用側重於企業內部,缺乏市場視角。20世紀90年代後,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的應用有所突破,由武鋼提出、邯鋼加以創新實行的「模擬市場,成本否決」成本管理制度是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成功應用、最具特色的典範。
3.第三階段:21世紀初與國際趨同和本土化發展相適應的管理會計創新
進入21世紀,西方國家盛行的作業成本法、成本企劃、平衡計分卡、經濟增加值、標桿管理、准時制等先進的管理會計方法開始在我國部分企業得到應用,一些方法的本土化改良研究也已廣泛開展。我國管理會計研究與應用進入了一個多內容、多視角、多學科的創新局面。
(二)新世紀以來我國管理會計研究與應用的現狀概述
筆者採用文獻研究法,對我國2000年來的管理會計研究進行較為系統的回顧和評價(為簡化起見,這里並未包括管理會計專著),最終選擇了《會計研究》、《財會月刊》、《財會通訊》、《上海會計》以及《財務與會計》(財政部)等會計類核心期刊,其中包括2004年停刊的《四川會計》、《上海會計》、《廣西會計》等,一共找出360餘篇有關管理會計的文章。由於區分理論研究文章和實務應用文章類別是比較困難的,其意義也不大,因此根據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行分類,其主要概況如表1所示。
表1簡要描述了文章主要內容的分布,在總體趨勢上,管理會計研究的論文逐年增多,呈現出好的研究態勢。從內容結構上看,2000-2006年我國管理會計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成本管理上,共115篇文章(31.9%);其次為績效評價(21.4%)和基本理論研究(16.7%);戰略管理(14.4%)和預算管理(15.6%)也快速增加並分別佔有相當比重。各部分內容的主要研究情況概述如下:
1.基本理論研究
基本理論研究主要集中於對管理會計的理論框架及其要素構建、理論結構、管理會計系統職能設計、管理會計的環境等問題。其中,管理會計的理論框架探討最多,主要觀點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認為管理會計目標在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中處於最高層次,它決定管理會計的本質、對象、假設、原則與方法等;另一種認為管理會計應首先解決對象問題,否則其他問題就無法得到解釋。當確定了管理會計的對象之後,就會看到其與管理會計假設之間的相互作用,並進而對管理會計的目標等一系列理論產生影響。從基本理論觀點的主要分歧來看,解決好我國管理會計的導向問題可能是科學構建其理論框架的前提。
2.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的研究內容相當豐富,主要包括作業成本法、成本企劃、目標成本法、標准成本法以及傳統的製造成本法等等。在2003年以前主要側重於單一方法的規范研究,也有少數問卷調查、案例分析等實證研究;2004年以後則主要側重於多種成本管理方法的整合研究。成本管理方法的整合是發展趨勢,但目前就整合方法的原則、成本效益、有效性等問題缺少深入的研究。
3.績效評價
績效評價主要集中在對傳統績效評價體系的批判以及對經濟增加值、平衡計分卡、業績風險管理等方面。目前。對經濟增加值和平衡計分卡已由當初的引進介紹轉向實證研究與案例研究,但真正實現本土化還有待深入研究。一些企業將這些業績評價工具視為萬能葯方,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
4.戰略管理
卡普蘭將波特等人創立的戰略管理視為管理會計的核心,國內的相關研究尚未從根本上對卡普蘭創立的戰略管理會計體系與方法有所創新。這是今後我國管理會計應該結合各企業自身情況大力研究的領域,是擴大管理會計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杠桿。戰略成本管理是戰略管理的重點,除了傳統的「紅海」戰略外,優勢企業探索、實施「藍海」戰略管理是前景遠大的新領域。
5.預算管理
傳統的單一預算管理難以發揮更為有效的作用,由卡普蘭和庫珀倡導的作業基礎預算是該期間預算管理研究的熱點。作業基礎預算是基於作業分析而對組織預期作業的數量表達。反映完成戰略目標所需進行的各項工作及相應的各種財務、非財務資源需求,同時還反映為提高業績所做的各種改進。它通過預測計劃期生產、銷售產品或勞務的需求量,從而預測相應的作業需求量。在此基礎上,預測資源的需求量,並與企業目前的資源供應量進行比較,使資源配置更加可信、客觀。其最大優勢就是能夠達到企業資源的最有效配置。當然,由於作業成本法在我國企業中的採用率相當低,因此我國企業要真正推廣作業基礎預算管理尚需時日。
二、當前我國管理會計研究與應用的主要特色
(一)研究重點由國外引進介紹轉向本土化應用探索研究
改革開放後,通過我國管理會計對西方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的引進、消化和吸收工作,現已基本可與國際上管理會計的最新理論與方法保持同步。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在企業
中將作業成本法、平衡計分卡、經濟增加值等進行有效的推廣、應用,形成本土化的管理會計方法。
1.作業成本法的應用研究:
隨著我國一些先進的製造企業開始推廣使用作業成本法(ABC),鐵路運輸、物流、教育、傳媒、航空、醫療、保險等行業或部門的企業也開始展開試點並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ABC在企業的具體應用過程中,也開始超越單一的精確計算成本的職能,在生產決策、企業定價決策、企業內部轉移價格的制定、供應商的選擇與評價、客戶關系管理等方面發揮著管理的職能,開始了多方位的作業成本管理實踐探索。但目前我國ABC的應用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多數企業缺乏ABC應用需要的良好的管理水平;缺乏信息化技術的支持;ABC的地位也未獲得制度保障;ABC與現行製造成本法的關系也尚待理清、協調。這些問題均需我國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企業研究開發技術的革新及國家施行相關正式規范等配套措施加以解決。
2.平衡計分卡的應用研究:
平衡計分卡(BSC)已在我國一些製造企業、商業銀行、媒介、高校等推廣應用,在企業的財務、顧客、業務、學習等方面開展全面的業績評價取得較好的效果,但目前對BSC的應用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適用企業的類型認識不清。一些價值鏈不夠完整的企業、跨不同行業進行多元化經營的集團公司、跨地域的跨國公司等是否可以應用平衡計分卡尚需探索。(2)對BSC四個維度的因素關系有所忽視。尚未以此為基礎形成具有企業戰略指導意義的戰略地圖。(3)難以結合企業自身特徵科學確定四個維度的權重。BSC的平衡關系是指不同性質指標設置的相對平衡,並不是指各項指標的權重都應相同。企業應該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戰略,對指標分別設計不同的權重;在發展過程中。通過權重調整,以局部的側重來實現整體的平衡,更好地體現通過BSC實現企業戰略的核心理念。
3.經濟增加值的應用研究:
自2001年以來,思騰思特管理咨詢中國公司已開始在我國推廣經濟增加值(EVA)這一企業績效評價方法,並與一些權威機構進行合作項目研究。南方基金管理公司開始應用EVA評價上市公司,並以此作為投資的參考;大鵬證券公司也在EVA理念的基礎上創建了一套名為「創值」的公司績效評價指標;五糧液公司、托普軟體開發公司等也開始嘗試性地應用EVA指標衡量企業業績。EVA在企業的績效評價、投資決策、財務預警、激勵機制等方面已有廣泛應用,但EVA在應用中也暴露出一些局限性:只能計算企業價值的相對增加,不能計算其絕對增加;企業的資本機會成本難以合理計量:EVA的值受企業規模大小的影響;僅能反映企業的財務業績而不能反映非財務業績。因此,從這幾個方面對EVA加以改進十分必要。
(二)研究視角從單一視角轉向多視角綜合研究
1.基於成本視角對管理會計的研究:
20世紀20年代,隨著泰羅的科學管理被引入到會計中來,管理會計才逐漸脫離財務會計成為獨立的學科。但是其目前發展的現狀是理論落後於實務,這主要表現在管理會計迄今仍沒有一套完整的能夠解釋、指導並可以應用於管理會計實踐的理論框架。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管理會計研究都是偏重於方法研究,而不重視理論結構的研究,使得管理會計至今仍未形成一個嚴密的理論體系。應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成本信息對管理會計的理論框架進行重建。管理會計理論框架由成本信息的生成、成本信息的加工使用、成本信息的基礎應用及成本信息的拓展應用四個維度構成,並以成本信息的生成維度為邏輯起點。
2.基於戰略視角對管理會計的研究:
從戰略的觀點看,傳統管理會計有三大缺點:觀念落後,缺少對以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發展的適應性;缺乏重視外部環境的戰略觀,未能發揮管理會計的預警功能;不能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衡量競爭優勢的指標不僅有成本、財務指標,還有大量的非財務指標。為了適應戰略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可將成本管理會計導入企業戰略管理並與之相融合;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成本管理會計中引入戰略管理思想,實現戰略意義上的功能擴展,形成諸如適應戰略決策需要的戰略成本分析、產品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平衡財務與非財務績效表等方法。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戰略管理會計。戰略管理會計具有長期性、全局性、外延性、可提供更多的非財務信息、應用方法靈活多樣等特性。戰略管理會計的基本框架由其目標、內容、方法等構成。
3.基於業績管理視角對管理會計的研究:
現代企業的業績管理應在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對組織宗旨、預期戰略的貫徹和組織業績的最優化,使員工行為與組織行為保持一致,實現或提高員工業績,從而使組織業績最大化。業績管理系統由業績管理的主體、客體、目標、原則、指標、標准、方法、報告等八個基本要素組成,分為業績規劃、業績控制、業績評價和激勵、業績管理信息四個子系統。所以,只有在分析系統構成基本要素及其之間的邏輯關系和設計四個子系統運行程序的基礎上,才能設計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企業業績管理運行模式。明晰業績管理系統內部的邏輯關系、科學設計業績管理的運行模式是企業業績管理運行模式設計應重點解決的兩個問題。
4.基於生態視角對管理會計的研究:
日趨增多的生態環境事故要求不能再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作為企業發展的唯一目標,而應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因此,企業必須追求考慮眾多利益相關者,包括環境、經濟和社會三個方面綜合效益最優化的可持續經營目標,以對生態環境和社會造成較少影響的代價創造較大的經濟價值。為實現此目標,管理會計必須基於生態視角做出改進和創新,以適應經營目標轉變後企業管理決策的信息需求。成本會計是管理會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適應可持續經營目標的要求,管理會計首先應對成本會計進行改進,建立生態成本管理會計,對環境成本進行計量與分配,並將相關環境成本的信息用於經營決策中。為了克服傳統成本會計系統的不足,必須對環境成本管理會計方法進行改進與創新,例如對外部生態環境成本進行確認和計量,實施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環境質量成本管理等。
5.基於宏觀視角對管理會計的研究:
宏觀會計是服務於宏觀經濟管理的一種新型會計體系,它是會計向宏觀經濟領域的滲透和延伸,是當前會計改革與發展的一種趨勢。國內外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不多,除閻達五教授的社會會計和余緒纓教授的宏觀管理會計分別從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角度展開對宏觀會計的研究之外,多數研究都是從統計的角度探索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包括國際通用的國民賬戶體系(SNA)和前蘇聯執行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MPS),這種結構體系較能體現宏觀會計的一般特徵。但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宏觀會計。筆者主張從成本管理會計的角度,將其理論和方法應用於宏觀經濟管理,構建以成本管理會計為基本特徵的宏觀成本管理會計模式。這種模式針對動態變化的宏觀經濟情形,可在更大的空間、更寬的領域(包括宏觀投資領域、環境資源領域、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領域等)靈活選擇適應宏觀經濟運行的多種技術、方法和程序,提供貨幣性和非貨幣性的、定量與定性的、綜合與分析的、反映追溯性和前瞻性的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的宏觀決策有用信息,達到會計宏觀運行的理想狀態和效果。
6.基於實證視角對管理會計的研究:
在西方現代管理會計研究中,實證管理會計研究方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以卡普蘭和庫珀教授為代表的一些管理會計學家通過大量的實證(實驗)研究,創建並完善了「作業成本法」和「作業管理」理論與方法;隨後,卡普蘭和諾頓又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以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基礎,創建了「綜合業績評價體系」。這些新的理念和方法為現代管理會計實證研究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國許多專家已認識到傳統管理會計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主張切實有效地開展管理會計的典型案例研究,並積極投身於實證管理會計研究中,已取得豐富的成果,但總體上還處於初級探索階段。目前,國內的管理會計實證研究還存在以下主要問題:借鑒國外類似研究方法的較多;多採用個案研究和問卷調查方式,而難以進入企業進行實地調查;問卷回收率低且其可信度也難以保證;研究方法大多是參考國外已有的數學模型,採集國內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其本土化不足,解釋力大受影響。因此,如何恰當地移植和借鑒國外實證管理會計研究方法,實現其在我國的本土化應用,已成為我國實證管理會計研究的新課題。
(三)研究方法從單一學科轉向多學科交融研究
隨著各學科的交融發展,就會計研究會計的傳統單一學科研究方法已不能適應理論研究與現實應用的需求。倡導跨學科研究已成為當前管理會計研究的重要特點。其中,經濟學與管理學是兩個需要跨越的相當重要的領域。
1.跨越經濟學的研究:
(1)交易成本與管理會計。制度經濟學范疇中的交易成本經濟學可從更微觀的層面研究企業,將企業視為一種治理結構,關注組織的內部結構與控制機制。其基本思路是通過把市場和層級建立在相同的行為假設基礎上,建立一種比較制度理論,並強調不同的治理結構對應著不同的資源配置機制。交易成本經濟學認為管理會計和其他控制工具一樣,是組織控制的一部分,應被納入管理控制範式的研究議題之中,交易成本經濟學與管理會計之間具有較好的內在一致性,能為管理會計研究中的建模提供更好的分析框架。在交易成本經濟學中,企業不但可以利用外部資源,而且還可以通過改變企業邊界解決戰略與經營決策中的問題。在戰略性決策層面,戰略成本與戰略管理會計研究的一些典型問題。如價值鏈分析、競爭對手與競爭優勢分析、客戶盈利性分析、流程的再造與優化等都可以藉助交易成本經濟學中的企業縱向一體化理論進行更好的解釋。
(2)現代契約理論與管理會計。傳統管理會計研究所使用的企業觀念主要是新古典經濟學的企業理論觀。現代企業契約理論超越了新古典經濟學範式過強的基本假設,提出了更加貼近客觀實際的「有限理性」、「交易成本為正」和「信息不對稱」假設,從而使理論更具有解釋力。現代企業契約理論把企業視作一系列有限理性的經濟代理人契約的聯結。企業契約的功能規定要求每個代理人必須首先為企業貢獻其擁有的資本、管理技能、現金、勞動力、技術及信息等資源,其次才能擁有從企業索取預期利益的權利;而責任規定確認了各個代理人所付出和獲得的資源形式、數量、使用原則與時效性等。這一性質為我們理解企業組織內部的治理機制及其與管理會計,特別是責任會計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視角。從企業戰略的角度看,企業所擁有的資源就是這些契約,其內部治理機制是為實現企業戰略目標而對各種契約結構與內容做出的安排;管理會計系統則是通過預算編制與分解過程,將企業戰略目標所界定的各種契約的功能與責任規定具體化的過程。其責任會計則是把這些功能與責任進一步分解為特定代理人的可執行契約,形成履約機制,並通過業績評價與獎懲手段,對履約績效做出判斷。
(3)速度經濟與管理會計。在傳統產品經濟條件下,管理會計理論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忽視了組織中各種資源重要性的差異;忽視了系統的時間價值;割裂了價值鏈中各組成單元之間的依賴性。因此,構建適應速度經濟的管理會計模式已成為現實的需要和發展的必然。速度經濟價值的根本所在是時間的有限性和不可逆性,人們願意為節省時間付出更高的價格,速度經濟對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會計提出如下三點要求:注重關鍵資源的管理;強調時間管理的重要性;體現整體觀。以制約環節為基準設定生產計劃,從而使企業達到持續改善目標的管理思想。以制約理論為基礎構建適應速度經濟的管理會計模式可能是一個必然趨勢,該模式主要應強調識別系統的制約、充分利用制約並努力提高制約資源的產能、以制約環節為基準設定生產計劃三個重要方面。
2.跨越管理學的研究:
(1)價值管理與管理會計。在新的經濟環境里。傳統的價值鏈將向價值流轉化,成為管理會計的重要研究對象。而隨著網路技術的進步及眾多虛擬化價值投資領域的出現,客觀上要求價值鏈、虛擬價值鏈和價值流進行綜合集成,形成網路價值流,該價值流對於企業成功實施戰略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基於網路價值流,將企業網路信息系統、網路價值流系統與戰略管理會計系統集成,構建一個未來戰略管理會計系統。其構成比原來戰略管理會計系統更加復雜。需要將企業的環境、信息技術應用、網路價值流與戰略管理融合成一個集成化系統。
(2)公司治理與管理會計。僅依賴財務會計系統是不能夠發揮會計信息在公司治理中應有作用的,這是由於財務會計信息的披露受到下列因素的限制:信息披露的范圍、數量和質量必須遵循一定的會計標准;財務會計報告的內容以財務信息為主;商業秘密的限制等等。因此,財務報告所承載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利益相關者無法從現行財務報告中得到充分的信息。實證研究結果也支持這一判斷。企業未來機會與風險、財務預測、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對會計信息的分析等信息均屬於管理會計的范疇,但在現行財務報告中缺乏有效的披露。這樣,要提供滿足公司治理目標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管理會計系統,管理會計在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維持治理結構的高效運轉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為實現管理會計的公司治理功能,拓展現有管理會計的理論與方法已十分必要。
三、研究的未來走向
未來走向的基本思路是突破傳統管理會計的束縛,擴大研究領域和研究對象,改革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廣泛社會影響。未來研究的走向可能會向以下幾方面推進:
(一)構建廣義管理會計體系
廣義管理會計是涉及跨學科、跨層次、跨領域的一種新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它從結構上突破了傳統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束縛,在空間和時間的坐標上呈現不斷延伸的發展趨勢,如在空間上涉及經濟、生態、社會三大維度若乾子領域,在時間上涉及過去、現在、未來管理會計動態研究,呈現出跨學科、跨層次、跨領域等特徵。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管理會計理論的發展還將繼續呈現廣義化的擴展趨勢。面對管理會計如此龐大的結構,如何從廣義的角度探討現代管理會計理論結構的研究框架,是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此種研究對管理會計理論的建設和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突出整合研究
在管理會計中,單一的作業成本法、成本企劃(目標成本法)、邊際彈性成本法、全面預算管理、企業戰略分析、企業資源計劃等管理方法在具有自身優點的同時也存在著缺陷,因此將這些方法進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這種整合可能是以作業成本法為基礎進行才是可行的。整合現代管理會計體系應堅持以下主要原則:相關性原則、適應性原則、責權利效相結合原則、戰略原則、靈活性原則、成本效益原則和易於理解原則。在具體的整合方法上,可以採用作業企劃管理、作業預算管理、作業戰略管理、作業彈性管理等豐富多彩的方法。
(三)加強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的融合
隨著我國近年來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與相關資料庫的不斷完善,實證研究日益為人們所重視,並成為一種國際化標准。以計量經濟學為主要手段的實證研究雖然比規范研究在解釋和預測管理會計實踐方面更具有直觀化、具體化特徵,但這種研究也有其局限性,如研究者基本上都採用線性分析、解釋選擇具有主觀性、數據開采等問題。因此,在當前管理會計不斷發展、新觀念不斷涌現的新情況下,必須客觀地看待這兩種研究方法,使二者優勢互補,得到有機結合。
『陸』 提問 關於知識經濟下財務會計挑戰與應對策略的國內研究狀況和國外研究狀況是什麼啊急啊!!!!
1.國外研究現狀
財務報表產生的淵源要從復式記賬開始算起,而財務報表的分析起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早的財務報表分析主要是為銀行的信用分析服務的。西方發達國家,由於認識到財務報表以及分析的重要性,財務報表分析理論和技術進步很快,已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運用科學。世界投資大師巴菲特就曾經說過:「對一家企業進行投資,我主要看這家企業的財務報表。」這是巴菲特站在投資者的立場闡明解讀財務報表的重要性。
盡管企業的財務報告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在改進,並根據使用者日益增長的需要作了若干創新。但迄今為止,使用者對財務報告的局限性是不滿意的。有人對財務報告的有用性似乎在加速地降低而表示擔憂。早在1975年,英國ASSC(會計准則籌劃委員會)發表的「公司報告」和1991年英國ICAEW(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和ICAC(國際會計合作委員會)聯合發表的「財務報告的未來模型」,就先後相當深刻、全面地揭示了現行財務報告的缺點,1994年美國AICPA(美國執業會計師協會)在「改進企業報告—面向報告用戶」中也指出現行財務報告的不足並提出改進意見。
企業財務環境的發展變化使得要求變革現有財務報告的呼聲越來越高,盡管這些呼聲多半來自會計學術界,但也有不少來自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改進財務會計報告的建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最引人注意的是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財務報告特別委員會發表的《改進財務報告—面向用戶》(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A Custom Focus);Steven M. H.Wallman的《財務會計與報告的未來:彩色報告方法》;由索特的事項會計發展而來的事項式報告也成為未來財務報告的發展方向之一。
理論界對未來財務報告的種種預測,部分解決了傳統財務報告的缺陷和不足,對財務報告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從根本上決解傳統財務會計報告存在和面臨的問題。
但是,盡管財務報告存在著種種不足,在經濟發展的快速推動下,以財務報告為基礎的財務管理的評價體系還是得到了相當程度的進步,21世紀財務管理的評價體系創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進一步拓展傳統的財務分析指標體系;二是對知識資本等無形資產的財務評價比重增加。
以上就是目前國外關於財務報告以及財務評價體系的發展和研究現狀的概要總結。目前財務分析評價體系尚處於研究發展之中,所以我們還不能說這個體系已將相當成熟完善,因為不斷出現財務管理的新問題和新需求正在不斷檢驗、修正和完善財務分析評價的理論以及方法。
2.國內研究現狀
迄今為止,財務分析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已有百年歷史。在我國,財務分析思想出現較早,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財務分析一直是企業經濟活動分析的一部分,並沒有獨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隨著改革進程不斷深入,企業自主權日益擴大,現代財務分析領域得以擴展,其方法論體系也逐漸得以確立和完善。本文運用文獻調查的研究方法,闡述了對財務報表分析的認知。
表分析的方法有四種。」一是靜態比較法。就是將各種財務數據轉化成以股為單位所代表的「量價」值進行分析比較。二是縱向分析法(比率分析)。就是分析同一會計年度報表中各項目之間的比率關系,從而揭示各個會計項目的數據在企業財務中所佔的比重大小,它使在同一行業中規模不同企業的財務報表有了可比性。三是橫向分析法。就是在分析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基礎上從空間、時間、行業的角度對財務指標進行互相對比的分析方法,通過橫向分析,可以掌握公司在本行業所處的地位、增長速度、競爭能力、是否具有發展潛力等。四是趨勢分析法。就是將同一公司連續多年的會計報表中的重要項目,如銷售收入、銷售成本、費用、稅前凈利、稅收凈利、主營業務收入、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等集中在一起用同比增加或減少的辦法進行計算分析,這樣就可直觀的反映出公司的資產、負債、股東權益以及收入、成本、費用、利潤等項目在本年度的增減及每年的增減情況、變動幅度,據此可預測企業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未來變化趨勢。
『柒』 為什麼要研究中西方財務會計差異
一、中西方對財務與會計關系的基本表述
(一)中國對財務與會計關系的表述主要有三種思路:
1「大會計觀」,認為會計包括財務甚至可以代替財務,會計是一種管理活動,會計是管理的主體,財務是管理的對象,必須對財務實施會計管理。「財務管理實際上指的是對財務活動進行的會計管理。」 在我國會計學科體系設置上也與這種觀點相符。我國財務會計主要的缺點是: 學科門類單一,討論范圍狹窄;注重核算多,重視管理少,只討論方法,很少深入研究理論,即使在很少的理論研究中也主要是解釋、說明制度,基本沒有獨立完整的學科研究內容。
2「大財務論」,認為財政決定財務,財務決定會計,會計只屬於財務管理體系中的反映和控制環節。這種觀點是中國政府幾十年來一直堅持的觀點和實際做法,任何財務政策都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的財政政策,中國幾十年的會計政策都是圍繞著財務政策制訂的。
「財務會計並行觀」。認為財務是一種管理工作,會計則為這種管理提供信息服務,主張借鑒西方的經驗,從機構設置上將兩者分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越是發展,企業的理財活動必定日益顯示它的重要性,它將同企業的經營活動並駕齊驅,共同影響企業的成敗。考慮這一發展趨勢,我們覺得會計同財務(財務管理者理財),在學科上應當有一個客觀界限,在工作上也不能長期混淆不清。
(二)西方國家基本上認為財務與會計是兩門學科,各自有其不同的理論體系。在他們看來:「會計是一種技術,它是對財務性質的帳項,用顯明的方法,以金額來記錄、分類及匯總,並對其結果做出解釋。」 在英美國家的大型企業中一般將財務與會計機構分開,在財務副經理之下設有財務長與主計長,財務長的主要工作是負責籌集資金、處理與投資者的關系、投資、股利分配、銀行和保管、信用和收款以及保險等;主計長的主要工作是提供內外部報告、計劃控制、經濟評價、保護資產、稅務管理、信息處理、內部審計等。
二、中西方財務與會計關系差異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所造成。
(一)政府經濟干預因素。中國政府總是統管著中國財務,國家財務如此,企業財務也是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中國經濟體制的影響,正是在這種體制下國家政府採用了詳盡的財務制度去規范企業的財務行為,在企業范圍內大到投資、融資政策的確定,小到每一筆會計業務的處理,國家都有明確的制度規定,企業自主理財的權力很小。在西方,國家政府一般都不制定直接規范企業的財務制度,企業的會計核算也只遵循公認會計准則,而且由於西方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分離、會計准則與公司法稅法的脫鉤等,使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在實踐上存在分離的可能性與現實性。
望樓主採納
沈陽金蝶財務為您解答
『捌』 財務報表分析的國內研究狀況和國外研究狀況是什麼啊急啊!!!!
1.國外研究現狀
財務報表產生的淵源要從復式記賬開始算起,而財務報表的分析起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早的財務報表分析主要是為銀行的信用分析服務的。西方發達國家,由於認識到財務報表以及分析的重要性,財務報表分析理論和技術進步很快,已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運用科學。世界投資大師巴菲特就曾經說過:「對一家企業進行投資,我主要看這家企業的財務報表。」這是巴菲特站在投資者的立場闡明解讀財務報表的重要性。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教授Water B.Neigs認為:「財務分析的本質在於搜索與決策有關的財務信息並以分析與解釋的一種判斷過程」。美國紐約市大學的Leopld A.Bernstern 認為:「財務分析是一種判斷過程,旨在評估企業現在或者過去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其主要目的在於對未來的狀況和經營業績進行最佳預測。」
盡管企業的財務報告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在改進,並根據使用者日益增長的需要作了若干創新。但迄今為止,使用者對財務報告的局限性是不滿意的。有人對財務報告的有用性似乎在加速地降低而表示擔憂。早在1975年,英國ASSC(會計准則籌劃委員會)發表的「公司報告」和1991年英國ICAEW(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和ICAC(國際會計合作委員會)聯合發表的「財務報告的未來模型」,就先後相當深刻、全面地揭示了現行財務報告的缺點,1994年美國AICPA(美國執業會計師協會)在「改進企業報告—面向報告用戶」中也指出現行財務報告的不足並提出改進意見。
企業財務環境的發展變化使得要求變革現有財務報告的呼聲越來越高,盡管這些呼聲多半來自會計學術界,但也有不少來自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改進財務會計報告的建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最引人注意的是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財務報告特別委員會發表的《改進財務報告—面向用戶》(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A Custom Focus);Steven M. H.Wallman的《財務會計與報告的未來:彩色報告方法》;由索特的事項會計發展而來的事項式報告也成為未來財務報告的發展方向之一。
理論界對未來財務報告的種種預測,部分解決了傳統財務報告的缺陷和不足,對財務報告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從根本上決解傳統財務會計報告存在和面臨的問題。
但是,盡管財務報告存在著種種不足,在經濟發展的快速推動下,以財務報告為基礎的財務管理的評價體系還是得到了相當程度的進步,21世紀財務管理的評價體系創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進一步拓展傳統的財務分析指標體系;二是對知識資本等無形資產的財務評價比重增加。
以上就是目前國外關於財務報告以及財務評價體系的發展和研究現狀的概要總結。目前財務分析評價體系尚處於研究發展之中,所以我們還不能說這個體系已將相當成熟完善,因為不斷出現財務管理的新問題和新需求正在不斷檢驗、修正和完善財務分析評價的理論以及方法。
2.國內研究現狀
迄今為止,財務分析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已有百年歷史。在我國,財務分析思想出現較早,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財務分析一直是企業經濟活動分析的一部分,並沒有獨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隨著改革進程不斷深入,企業自主權日益擴大,現代財務分析領域得以擴展,其方法論體系也逐漸得以確立和完善。本文運用文獻調查的研究方法,闡述了對財務報表分析的認知。
張麗珍,胡靜在《論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中認為,「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是根據統一規范編制的反映企業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的會計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利潤表、附表和附註、文字說明等。
黃仁佳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新探》中認為,「財務報表分析就是通過一定的分析方法使報表中的會計數據、資金流轉、財務狀況和盈利水平以及公司的經營情況和發展趨勢轉化成投資決策的依據,是了解上市公司表面情況的重要途徑」。它是運用會計報表數據對企業財務狀況和成果前景的一種評價。
韓陽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淺談》中認為,「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1)資產負債表分析。」對資產負債表的分析主要是運用資產負債表數據計算出的財務比率來進行分析,資產負債表比率主要包括流動性比率和財務杠桿比率。(2)利潤表分析。利潤表是按一定格式陳述和計算收益形成的會計報表,大部分利潤表比率是建立在共同百分比利潤表的基礎上的,如銷售毛利率、銷售凈利率、銷售成本利率等;也有一些比率是利潤表兩個項目之間的比率,如所得稅對營業收益比率。(3)現金流量表分析。現金流量表是用來反映公司創造凈現金流量的能力。對現金流量表的分析,有助於報表使用者了解上市公司在一定時期內現金流入、流出的信息及變動的原因,預測未來期間的現金流量,評價上市公司的財務結構和償債能力,判斷上市公司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對現金收支進行調節的餘地,揭示上市公司盈利水平與現金流量關系。
郭寧,沈劍飛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研究》中認為,「會計報表與分析的內容主要包括:償債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營運能力分析和投資價值分析四個方面」。償債能力分析是對企業償還各種短期負債和長期負債能力的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對企業獲得利潤的能力和利潤分配情況所做的分析,包括利潤的分析目標、構成分析和質量分析等。營運能力分析是對企業總資產或部分資產的使用率和周轉情況所做的分析,常用周轉率來衡量。短期投資者關心企業股利支付能力和股票市價,而長期投資者更關心企業的發展能力。
任晶波,楊俊田,隋穎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中認為,「財務報表分析有兩種方法」。一是縱向分析,就是同一企業採用前後期對比的方式編制比較會計報表,即將企業連續幾年的會計報表數據並行排列在一起,設置「絕對金額增減」和「百分率增減」兩欄,以揭示各個會計項目在比較期內所發生的絕對金額和百分率的增減變化情況,從而確定企業的長期發展趨勢。二是財務報表橫向分析,橫向分析實際上是對不同企業的同一年度的會計報表中的相同項目進行比較分析。橫向分析也有個前提,那就是必須採用「可比性」形式編制財務報表,即將會計報表中的某一重要項目的數據作為100%,然後將會計報表中其他項目的余額都以這個重要項目的百分率的形式作縱向排列,從而揭示出會計報表中各個項目的數據在企業財務報表中的相對意義。
程世特,曾慶國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中認為,「財務報表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王廣斌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原理與方法》中認為,「財務報表分析的方法有四種。」一是靜態比較法。就是將各種財務數據轉化成以股為單位所代表的「量價」值進行分析比較。二是縱向分析法(比率分析)。就是分析同一會計年度報表中各項目之間的比率關系,從而揭示各個會計項目的數據在企業財務中所佔的比重大小,它使在同一行業中規模不同企業的財務報表有了可比性。三是橫向分析法。就是在分析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基礎上從空間、時間、行業的角度對財務指標進行互相對比的分析方法,通過橫向分析,可以掌握公司在本行業所處的地位、增長速度、競爭能力、是否具有發展潛力等。四是趨勢分析法。就是將同一公司連續多年的會計報表中的重要項目,如銷售收入、銷售成本、費用、稅前凈利、稅收凈利、主營業務收入、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等集中在一起用同比增加或減少的辦法進行計算分析,這樣就可直觀的反映出公司的資產、負債、股東權益以及收入、成本、費用、利潤等項目在本年度的增減及每年的增減情況、變動幅度,據此可預測企業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未來變化趨勢。
陳宇寧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探討》中認為,「財務報表自身的缺陷表現在四方面」。(1)資產負債表是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編制的,不代表現行成本和變現價值,數據信息滯後;(2)假定幣值不變,沒考慮通貨膨脹或物價水平的變動對財務報表的影響;(3)會計穩健性原則要求預計損失而不預計收益,有可能誇大費用少計收益和資產;(4)年度報告只提供短期信息而不能反映企業的長期發展趨勢。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存在一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