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財務成本會計公式
❶ 最新注冊會計師稅法的計算公式匯總 謝謝!
計稅方法1、直接計稅法應納增值稅額:=增值額×增值稅稅率增值額:=工資+利息+租金+利潤+其他增值項目-貨物銷售額的全值-法定扣除項目購入貨物金額
2、間接計稅法扣除稅額=扣除項目的扣除金額×扣除稅率(1)購進扣稅法扣除稅額=本期購入扣除項目金額×扣除稅率+已由受託方代收代繳的稅額(2)實耗扣稅法扣除稅額=本期實際耗用扣除項目金額×扣除稅率+已由受託方代收代交的稅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應納增值稅額一般納稅人應納增值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
1、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稅率)組成計稅價格=成本×(1+成本利潤率)
2、進項稅額不得抵扣的進項稅額=當月全部進項稅額×當月免稅項目銷售額、非應稅項目營業額合計/當月全部銷售額、營業額合計小規模納稅人應納增值稅額小規模納稅人應納增值稅額=銷售額×徵收率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徵收率)銷售額=含稅收入(1+增值稅徵收率)
進口貨物應納增值稅額進口貨物應納增值稅額=組成計稅價格×稅率組成計稅價格=關稅免稅價格+關稅+消費稅營業稅額應納營業稅額=營業額×稅率計稅價格=營業成本或工程成本×[(1+成本利潤率)/(1-營業稅稅率)]消費稅額1、從價定率的計算
實行從價定率辦法計算的應納消費稅額=銷售額×稅率(1)、應稅消費品的銷售額=含增值稅的銷售額/(1+增值稅稅率或徵收率)(2)、組成計稅價格=(成本+利潤)/(1-消費稅率)(3)、組成計稅價格=(材料成本+加工費)/(1-消費稅率)(4)、組成計稅價格=關稅完稅價格+關稅+應納消費稅稅額(5)、組成計稅價格=(關稅完稅價格+關稅)/(1-消費稅稅率)
2、從量定額的計算實行從量定額辦法計算的應納消費稅額=銷售數量×單位數額資源稅額應納稅額=課稅數量×單位稅額企業所得稅額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稅率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准予扣除項目金額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稅收調整項目金額利潤總額=收入總額-成本、費用、損失
1、工業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公式工業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稅收調整項目金額利潤總額=營業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營業利潤=產品銷售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產品銷售利潤=產品銷售收入-產品銷售成本-產品銷售費用-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利潤=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成本-其他銷售稅金及附加本期完工產品成本=期初在產品自製半成品成本余額+本期產品成本會計-期末在產品自製半成品成本余額本期產品成本會計=材料+工資+製造費用
2、商品流通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公式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稅收調整項目金額利潤總額=營業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營業利潤=主營業務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匯兌損失主營業務利潤=商品銷售利潤+代購代銷收入商品銷售利潤=商品銷售凈額-商品銷售成本-經營費用-商品銷售稅金及附加商品銷售凈額=商品銷售收入-銷售折扣與折讓
3、飲服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公式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稅收調整項目金額利潤總額=營業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營業利潤=經營利潤+附營業務收入-附營業務成本經營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費用-營業稅金及附加營業成本=期初庫存材料、半成品產成(商)品盤存余額+本期購進材料、商品金額金額-期末庫存材料、半成品、產成(商)品盤存余額
4、應納所得稅稅額計算(1)分月或分季預繳所得稅額=月、季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2)年終匯算清繳時,應退補所得稅應退補所得稅額=全年累計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本年累計已繳所得稅額預繳所得稅①、按上年應納稅所得額的1/2或1/4本期某月或某季應納所得稅稅額=[上一年應納稅所得額/2(或4)]×所得稅稅率②、按本期計劃利潤預繳所得稅本期某月或某季應納所得稅稅額=本期某月或某季計劃利潤額×所得稅稅率
5、對減征所得稅的計算減征比例=[(所得稅稅率-原核定的稅率)/所得稅稅率]×100%減征後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1-減征比例)=應納所得稅稅額×減征比例
6、境外所得稅稅額扣除限額=境內外所得按稅法計算的應納稅總額×來源於某外國的所得額/境內外所得總額
7、對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後應納所得稅額的計算彌補虧損後應納所得稅稅額=(應納稅所得額-以前年度未彌補虧損)×所得稅稅率個人所得稅額1、工資、薪金所得
工資、薪金所得應納個人所得稅額=應納水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應納稅所得額=每月收入額-800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所得額-速算扣除數)/(1-稅率)
2、個體工商戶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1)、將當月累計應納稅所得額換算成全年應納稅所得額全年應納稅所得額=當月累計應納稅所得額×12/當月累計經營月份數(2)、計算全年應納所得稅額全年應納所得稅額=全年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3)、計算當月累計應納所得稅額當月應納所得稅額=全年應納所得稅額×當月累計經營月份數/12(4)、計算本月應納所得稅額本月應納所得稅額=當月累計應納所得稅額-累計已繳所得稅額
3、稿酬所得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20%×(1-30%)=應納稅所得額×20%×70%
4、勞務報酬所得(1)、一次收入在20000元以下時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20%(2)、一次收入20000~50000時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20%+應納稅所得額×20%×50%=應納稅所得額×(20%+10%)(3)一次收入超過50000時應納所得稅稅額=應納稅所得額×20%+應納稅所得額×20%×100%=應納稅所得額×(20%+20%)
5、財產轉讓財產轉讓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20%應納稅所得額=轉讓財產收入額-財產原值-合理費用
6、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20%
7、境外個人所得稅款扣除限額境外個人所得稅稅款扣除限額=境內、境外所得按稅法計算的應納稅總額×來源於某外國的所得額/境內、外所得總額
8、支付給扣繳義務人手續費的計算手續費金額=扣繳的個人所得稅額×2%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額1、製造業應納稅所得額=產品銷售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產品銷售利潤=產品銷售凈額-產品銷售成本-產品銷售稅金-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產品銷售凈額=產品銷售總額-(銷貨退回+銷貨折讓)產品銷售成本=本期產品成本+期初半成品、在產品盤存-期末半成品、在產品盤存本期生產成本=本期生產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
2、商業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所得額=銷貨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銷貨利潤=銷貨凈額-銷貨成本-銷貨稅金-(銷貨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銷貨凈額=銷貨總額-(銷貨退回+銷貨折讓)銷貨成本=期初商品存檔+[本期進貨-(進貨推出+進貨折讓)+進貨費用]-期末商品盤存
3、服務業應納稅所得稅=業務收入凈額+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業務收入凈額=業務收入總額-(業務收入稅金+業務支出+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4、應納稅所得額應納企業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已納企業所得稅額應納地方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地方所得稅稅率-已納地方所得稅額
5、國際運輸業務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稅率應納稅所得額=在中國境內起運所獲客貨收入的總額×5%
6、預提所得稅應納稅所得稅額=在中國境內取得的利潤、利息、租金特許權使用費和其他所得之和×稅率(20%)
7、境外所得稅稅款扣除限額的計算境外所得稅稅款扣除限額=境內外所得按稅法計算的應納稅總額×來源於某境外的所得額/境內外所得總額
8、外商投資者將從外商投資企業取得的利潤用於再投資,應退所得額應退稅額={再投資額/[1-(原實際適用的企業所得稅率+地方所得稅稅率)]}×原實際適用的企業所得稅率×退稅率
9、年終匯算清繳應補(退)企業所得稅的計算(1)、對沒有徵減,沒有境外所得的企業應補(退)稅額=全年應納稅所得額×企業所得稅率-1——4季度已預繳所得稅(2)、對有徵減,有境外所得的企業應補(退)企業所得稅額=境內、外所得按稅法計算的應納稅總額-境外所得稅允許扣除額-應減征的企業所得稅額-已預繳企業所得稅總額土地增值稅額1、一般計算方法應納稅總額=∑各級距土地增值額×適用稅率某級距土地增值額×適用稅率土地增值率=土地增值額×100%/扣除項目金額土地增值額=轉讓房地產收入-扣除項目金額
2、簡便計稅方法(1)、土地增值額未超過扣除項目金額金額50%的應納稅額=土地增值額×30%(2)、土地增值額超過扣除項目金額50%,未超過100%的應納稅額=土地增值額×40%-扣除項目金額×0.05(3)、土地增值額超過扣除項目金額100%、未超過200%的應納稅額=土地增值額×50%-扣除項目金額×0.15(4)、土地增值額超過項目金額200%應納稅額=土地增值額×60%-扣除項目金額×0.35車船稅1、乘人車、二輪摩托車、三輪摩托車、畜力車、人力車、自行車等車輛的年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為:年應納稅額=車輛擁有量×適用的年稅額
2、載貨車年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為:年應納稅額=載貨汽車凈噸位×適用的年稅額
3、客貨兩用的車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為:年應納稅額=載人部分年應納稅額+載貨部分年應納稅額載人部分年應納稅額=載人車適用年稅額×50%載貨部分年應納稅額=載貨部分的凈噸位數×適用的年稅額
4、機動船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機動船年應納稅額=機動船的凈噸位×適用的年稅額
5、非機動船應納稅額=非機動船的載重噸位×適用的年稅額
6、新購買的車輛按購期年內的余月數比例徵收車船稅,其計算公式為:新購買車船應納車船稅額=各種車船的噸位(或輛數)×購進起始月至征期終了的余月數/征期月數補交本期漏報漏繳稅額=漏報漏繳車船稅的數量(或凈噸位、載重噸位)×適用稅額/按規定繳庫的次數補交本期少交的稅款=[應繳車船稅的數量(或凈噸位、載重噸位)×適用稅額/按規定繳庫的次數]-已繳稅款退還誤交的稅款=已繳的誤交稅款退還應計算錯誤而多交的稅款=已入庫的稅款-重新核實後的應納稅額房產稅額年應納房產稅稅額=房產評估值×稅率月應納房產稅稅額=年應納房產稅額/12季應納房產稅稅額=年應納房產稅額/4
土地使用稅額年應納土地使用稅稅額=使用土地的平方米總數×每平方米土地年稅額月或季應納土地使用稅稅額=年應納土地使用稅額/12(或)4
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1、基本建設項目投資額應納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額,其計算公式:應納稅額=總投資額×適用稅率總投資額=建築工程投資總額+設備購置安裝投資總額2、更新改造項目投資額應納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額,其計算公式:應納稅額=建築工程投資總額×適用稅率3、超計劃投資項目應補繳固定資產投資方向稅額,其計算公式:超計劃應補繳稅額=[(實際完成投資額-省級標准投資額)×適用稅率]×(1+加罰倍數)=超計劃投資額應納稅額×(1+加罰倍數)超計劃投資額應納稅額=超計劃投資額×適用稅率超計劃投資額=實際完成投資額-省級標准投資額城鄉維護建設稅應納城鄉建設維護稅額=(產品銷售收入額+營業收入額+其他經營收入額)×地區適用稅率應補交稅額=實際營業收入額×地區適用稅率-已納稅額應退稅額=已交稅額-核實後的應納稅額印花稅額1、購銷合同應納印花稅的計算應納稅額=購銷金額×3/10000
2、建設工程勘察設計合同應納印花稅的計算應納稅額=收取的費用×5/10000
3、加工承攬合同應納印花稅的計算應納稅額=加工及承攬收入×5/10000
4、建築安裝工程承包合同應納印花稅的計算應納稅額=承包金額×3/10000
5、財產租賃合同應納印花稅的計算應納稅額=租賃金額×1/1000
6、倉儲保管合同應納印花稅的計算應納稅額=倉儲保管費用×1/1000
7、借款合同應納印花稅的計算應納稅額=借款金額×0.5/10000
8、財產保險合同應納印花稅的計算應納稅額=保險費收入×1/1000
9、產權轉移書據應納印花稅的計算應納稅額=書據所載金額×5/10000
10、技術合同應納印花稅的計算應納稅額=合同所載金額×3/10000
11、貨物運輸合同應納印花稅的計算應納稅額=運輸費用×5/10000
12、營業賬簿應納印花稅的計算(1)記載資金賬簿應納印花稅的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固定資產原值年初數-上年已計算繳納印花稅固定資產原值)+(自有流動資金年初數-上年已計算繳納印花稅自有流動資金總額)]×5/10000(2)其他賬簿應納稅額的計算。其公式為:應納稅額=證照件數×5關稅1、進口關稅應納稅額的計算。其公式為:應納關稅稅額=完稅價格×進口稅率完稅價格=離岸價格+運輸費、保險費等=國內批發價/(1+進口稅率+費用和利潤率(20%))
2、出口關稅應納稅額的計算。其公式為:出口關稅應納稅額=完稅價格×出口稅率完稅價格=離岸價格/(1+出口稅率)
❷ CPA 財務成本管理中財務管理部分和成本會計那部分相對難些
我關注你很久了。
其實成本會計,就是告訴你怎麼核算。
品種法跟分錄有關,只要所有的成本類科目加一起就得出答案。
分批法,計算關鍵是看分配,在產品與完工分配。
分步法,就是累計或者平行累加的過程,難點在於還原。
只有你學了會計基礎,成本會計就不難了,唯一繁雜的是跟你講賬務處理,不過你不會沒有關系,因為財務管理不會去叫你寫分錄,你只要知道怎麼去計算就夠了。
❸ 成本會計具體核算的內容,我CPA財務管理和成本控制也看過了,我需要具體的核算內容和資料EXCEL圖,求舉例
孩紙
原材料是外購的 及從別的單位買來的
半成品是買來的原材料加工而成的
產成品是半成品進一步加工而來的
最後的成本 當然是把前面所有耗費的原材料 和本單位買來並耗費的燃料 動力費 和為了生產支付的工資及人工費加總得來的
一定要注意 管理費用,及為行政管理人員支付的工資 不計入產品成本
❹ CPA財務成本管理
網路搜索一下「會計考友論壇」,自己去下。
發點經驗給你,助你考試(這個經驗原創就是我,我粘貼一下)。
能考,一門一門的准備,今年才考完,現在是備考2010年注冊會計師的最好時間。
我跟你說說所需要的底子,可能會對你好一些。
會計,需要有中級會計實務,成本會計,財務管理,財務報表分析的底子。
審計,要會計學得好,審計才容易懂,這本書枯燥,比會計花的時間還要多。
財管,需要有財務報表分析,管理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的知識。
經濟法,沒基礎,也可以學。
稅法,需要有會計基礎的知識。
風險管理,我沒考過,我是考老制度。
現在注冊會計師剛考完不到一個月,應該是說最好預習明年的注冊會計師的時間,考注冊會計師,切忌不可貪多,不可高估自己活著低估注冊會計師的難度。
現在最好不要把6本書買全,因為教材肯定會變動,尤其是稅法明年變動會很大,我建議你一科一科的准備,准備好一本書,再買一本書准備,准備到明年4月,看你的准備情況,再決定考幾科,以我個人的看法,我絕對你報考三科最為合適,經濟法,稅法,風險管理,這幾科與會計聯系不是很大,與會計稍微聯系大點的是稅法。輔導書不一定要買,最好報個班,現在報2010年的班,是送2009年的,建議你最好報考網校,跟著學,效果會比較不錯的。
另外在准備的過程中,切忌莫放過大題,因為考試如果一道大題沒做,及格的可能性就很小,一道大題都差不多18分左右,如果以道沒錯,就是80分往下起平,也就是說,正確率要達到80%才有希望及格,但正確率達到80%的,一般都能把題目做完,寧願平常多錯一點,也不要放過大題。
關於搭配的問題:
1.會計審計(+稅法):這樣搭配無可厚非,有人說先考這個,考了這個等於注冊會計師考了一半,這種說法本身沒什麼錯誤,但是這么搭配是因人而異的,本身會計的難度最大,審計花費的時間比會計還要長,所以這樣的搭配適合底子非常好,並且有時間比較,愛鑽研大題的那種。如果你現在准備的話,可以試試,建議最好試聽網校的輔導班,有10節免費的,其中包括第二章,如果第二章都聽不懂的,建議不要准備。
2.會計稅法(+經濟法/+風險管理):這樣搭配比第1種搭配要少花3個月的適合,這種報法適合大三的學生,專業課即將學完,並且沒有其他考試,只考注冊會計師的,這樣如果考上,對畢業找工作相對好點。
3.稅法經濟法(+風險管理):這種適合考試經驗不足的,歸納能力不強的,適合先從這個考起。
4.財管經濟法(+風險管理/+稅法):這個搭配是最省時間的,但特別針對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的不錯,並且學過金融的朋友,因為財管的期權股價是最難的章節,其次是企業整體價值評估,數學學得好,有金融底子的,會省時省力。害怕數學的不適合這一條。
注意:這個《會計》與注冊會計師的每一門都有聯系,其中與審計稅法聯系最大。這個《會計》並不是基礎,更不是《會計基礎》,很多學會計的,考這一科,考10多分,20多分都是正常的,大題一個不會的很多。所以最好有點心理准備,這個《會計》需要財管,成本會計的底子,第二章金融資產中,就涉及年金(資金時間價值)的知識。
《經濟法》《稅法》需要有《會計基礎》知識,經濟法的公司法,證券法,就要判斷現金流量,凈利率問題,一點會計基礎都沒有,肯定不行的。另外票據問題,如果是非會計專業,也不好理解,肯定要多費時間。《稅法》更加需要有《會計基礎》知識,企業所得稅,財務報表,各項費用,固定資產折舊,增值稅,這樣的基本知識都沒有,可以不用去考。
下面是如何學習的問題,風險管理我沒有考過,也不需要考了,所以我不好回答,審計我也是沒掌握方法,所以也不回答,其他4科我來告訴你:
其實很多人說考經濟法,稅法不需要會計基礎,是個錯誤。
首先是財管:並不像別人說的掌握公式就很容易考過,財管加客觀題,要計算的是80分以上,學財管的底子是財務報表分析,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其中成本計算肯定是年年都有的,這個是屬於容易的題目,所以一定要會算。其次,通過歷年的試卷看,財管的計算類型這么幾個,容易的是財務報表分析,可持續增長率計算,最佳存貨,最佳現金持有量,銷售預算,風險計算,屬於難的有期權股價,這個也是年年考,二叉樹,斯科爾斯模型,肯定要知道,然後融資租賃,企業整體價值評估。10種類型的計算都要會,最基礎的章節是年金,凡事考慮年限的,無非肯定是用到年金和風險的,其中數學最好是學過概率,你像風險計算中的標准差,方差,相關系數,全部是概率到財管的具體運用。
經濟法:
經濟法有點雜,歸納的東西多,歸納完之後,還有其他零散的.
1.歸納時間,這個是第一章,訴訟期限,肯定會考。還有比如多少日登記,多少日見報,多少日發出公告,等等,破產法,公司法合並分立會提及。
2.歸納表決方式,合夥企業法,公司法,破產法,物權法,都會有。
3.歸納組織形式,比如董事會,監事會,股東會的,這些合夥企業法,外商法,公司法,破產法,物權法都會有。
4.歸納人事任免制度,比如公司法獨立董事,比如破產法管理人,都會有。
5.歸納能否對抗善意第三人,這個物權法有。
6.歸納其他數字,這個很重要的。
重點章節往往是公司法,證券法,合同法,破產法,物權法。這些章節也容易結合。
稅法:
而稅法不同.
因為你看稅法,出題就有很對性,計算題都是出稅種,叫你算多少稅,分值比例較高,所以你如果計算做得好,考80分都容易,我這么告訴你幾點,你回去好好看看稅法.
稅法從增值稅,除了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外,書上黑體字,都是按照這么一個順序.
1.各個稅的概念
2.征稅對象,納稅義務人.
3.計稅基礎,這個是計算的關鍵,哪些要計稅,哪些要剔除,哪些算組價,你列一張表.
4.納稅時間,地點,稅收優惠.
你按照這4樣,再歸納第5個.
5.與房子有關的稅,你看歷年試卷,年年都會考到.
你這么一歸納,稅法頂多歸納出30頁4A的紙,肯定能過了.
會計:會計我一直頭疼,把最難得看了,但是今年放水,考些不看的地方,但是會計也要有財管的基礎,第二章金融資產就需要財管,未確認融資收益,所以學會計必須有底子,有中級財務會計的底子,有財務報表分析,稅務的知識。
學會計我的歸納不到家,但是還是必須說,各個章節的聯系,金融資產,投資性房地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長期股權投資都是有著聯系,所以這幾章要學好。
然後財務報表,合並財務報表,所得稅會計是難點。
歸納有以下這么幾點:
因為會計其實是考你的會計准則問題,很詳細的,所以首先要
1.歸納會計科目核算內容
2.歸納以什麼價值核算,你比如歷史成本,公允價值,到底是什麼價值。
3.歸納相同點,比如哪些要提減值准備,哪些可以沖回,哪些不可以沖回。
4.對比,資產對比負債,對比所有者權益。
5.共性,資產裡面的,比如金融資產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的資產,共同與差異,金融資產與投資性房地產的共性。
審計我沒學好。
備考中注意這么幾點:
1.不能因為沒有2010年的教材而不預習,用09年的教材預習,最好不要買輔導,報個班比較穩妥,因為你如果面輔導,有以下兩個方面不好,如果你考得多,會感到預習時間不夠,再就是萬一教材改變大,做成了一個印象反倒不好。還不如報個班,把習題班學會就好了。等新書一下來,就趕緊做題。
2.心態放穩,不是很難的考試,只是到了那裡,會有兩個想法,一是題目不難,但是不會,二是感覺一整本書都是重點。
3.最怕的是高估自己,低估注冊會計師,很多考過初級,中級,盲目覺得自己的自學能力不錯。
4.要堅持做大題,最怕的就是看到大題,就腦袋裡面思考一下,不動筆,而直接去看答案。
如果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可以網路搜索一下「會計考友論壇」或者加我網路HI。
最後祝你考試順利,工作順利。
❺ EXCEL全套成本會計核算賬務(帶公式)
以下是全套:EXCEL財務報表(帶公式)的下載
包括支持各行業的:憑證、總賬、分類賬、科目賬、T型賬(丁字帳)、資
產負債表(資產表)、利潤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丁字帳(T型帳)、各行資產經營財務表格等等。帶全套公式,只要把基本數據(憑證)填寫了,將自動生成明細\報表等,最大程度減少財務製表工作量。
200多套表:http://biso.cn/soft/304.htm
直接運行,自動解壓縮。
瑞易財管則適用於中小公司會計、商戶、理財和往來賬流水(記賬)管理,具有自動、通用、專安全的特點。只需要做好收支就能生成專業財務、稅務報表。
安全下載:http://biso.cn/soft/306.htm
按提示安裝完成即可永久使用
❻ 2020CPA 財管 成本會計 平行結轉分步法
謝園有才,管理成本會計平衡結轉的分步法的,可以根據分成一分步驟的進行操作就可以了
❼ 注冊會計師,成本會計的計算題。
交互分配法下,首先在輔助生產車間之間進行分配,然後重新歸集生產費用,再對外進行分配。
第一步(對內分配):
①修理車間
分配率=19000÷20000=0.95(元/小時)
運輸部門應分攤的費用=0.95×1000=950(元)
②運輸部門
分配率=20000÷40000=0.5(元/公里)
修理車間贏分攤的費用=0.5×1500=750(元)
第二步(重新歸集生產費用):
修理車間的費用=19000-950+750=18800(元)
運輸部門的費用=20000-750+950=20200(元)
第三步(對外分配):
①修理車間
分配率=18800÷(20000-1000)=0.9895(元/小時)
基本生產車間應分攤的費用=0.9895×16000=15832(元)
行政管理部門應分攤的費用=0.9895×3000=2968(元)(倒減)
②運輸部門
分配率=20200÷(40000-1500)=0.5247(元/公里)
基本生產車間應分攤的費用=0.5247×30000=15741(元)
行政管理部門應分攤的費用=0.5247×8500=4459(元)(倒減)
分錄:
①借: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修理車間) 750
-輔助生產成本(運輸部門) 950
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運輸部門) 750
-輔助生產成本(修理車間) 950
②借:製造費用-基本生產車間 31 573(=15832+15741)
管理費用 7 427(=2968+4459)
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修理車間) 18 800
-輔助生產成本(運輸部門) 20 200
❽ 成本會計的費用分配率公式
通用的分配率公式是:某項費用分配率=待分配的費用/分配標准之和
先計算綜合系數=某種產品的定額成本/ 類內標准產品的定額成本
某產品的綜合總系數= 該種產品產量*該產品的綜合系數
再按成本項目進行費用分配
某成本項目費用分配率= 某類產品某成本項目費用總額/類內各種產品總系數之和
(8)cpa財務成本會計公式擴展閱讀:
成本費用率 =成本費用總額(營業成本、期間費用)/營業收入×100%
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100%
其中:成本費用總額包括: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如果能夠獲得其他業務支出數據的,還應當包括其他業務支出數據。
如果無法獲得其他業務支出數據的,計算公式也可以變為:
成本費用利潤率=(營業利潤÷(主營業務收入-營業利潤-其他業務利潤))×100%
❾ 求高人建議:第一次考CPA。是會計+稅法+經濟法,還是財管+稅法+經濟法呢
cpa初次報考要選擇先考什麼科目是一件很重要又很糾結的事。
初次報考,那就跟綜合考試沒什麼關系了,要先通過六科專業考試,分別是會計、審計、財務成本管理、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經濟法、稅法。那麼問題來了,六科專業考試要一起考嗎?還是先考哪幾科呢?
首先,注會專業六科一起考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當然,除非你是學霸,你有很多的時間來復習這六科科目,你對注會專業知識已經學習得差不多了,而且基本都能弄懂。另外,一次考一科也是不明智的選擇,既費時間又不容易把知識點串聯起來。因此,沒有優先條件的情況下,先易後難再易,是比較好的安排。
1、會計一定要先考。這相當於是基礎學科,涉及到很多的知識點,也為後面幾科的備考打好基石。
2、稅法和經濟法可以選擇和會計一起考。法律的東西,無非就是背背背,理解上也是不難的,既涉及到會計的內容,又不是完全承接會計的知識。而且在復習稅法和經濟法的時候,還可以鞏固一下會計的基礎知識。
3、審計建議單獨一次考。審計是注會考試中比較難的一科,有過審計工作經驗的考生相對來說還比較好把握,對於沒有接觸過審計工作的考生們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要花費很多很多的時間去消化掌握。並且審計是基於會計基礎上的,所以審計和會計一起備考並不現實,最好就是先復習考完會計,再去考審計。
4、財務管理和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可以一起考。這兩科都是管理范疇的,財務主要是計算,各種計算,記好公式是關鍵,把公式理解透了記熟了其實也不是很難。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主要就是背,和上面稅法經濟法一樣,就是靠的記憶力,因此難度不大。
綜上所述,最佳報考順序為:
一、會計、稅法、經濟法(基礎且比較簡單,給自己點信心)
二、審計(較難,獨立復習增加通過幾率)
三、財務管理、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稍微簡單,讓自己最後能輕松一點)
當然如果覺得分三次報考時間跨度太長的話,可以把最後兩科往上挪,財務管理放到第一批,公司管理和審計一起。
這是一般人的安排,具體的話,如果你已經學過了中級財管和會計基礎,那麼,會計和財管當然要放在第一次考,尤其是會計,是後面審計科目的基礎,一定要第一次考。因此可參考「會計+稅法+經濟法」,或者「會計+稅法+經濟法+財管」。
❿ 成本會計中的公式怎樣用數學模型表達
本文在釐定資本和成本概念的基礎之上,將資本成本定義為特定企業籌集和使用資本應承擔的機會成本。繼而論述了資本成本的構成及其四個層次,以及它在現代企業財務理論中的重要地位;在探討計量資本成本的「現代公式」、「MM方法」之後,作者認為「財務教科書方法」還是最有效的計量方法。本文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有關知識,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分拆為「債務成本」、「市場交易成本」、「所有權成本」等成本概念,開拓了現代企業財務理論的創新空間,增強了現代企業財務理論的解釋力。
關鍵詞:資本成本債務成本市場交易成本所有權成本
一、對資本與成本范疇的釐定
要理解和定義資本成本,先要理解和定義好「資本」與「成本」。
按照馬克思的定義,資本是能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基於經濟學中「資本」與「資產」不分,我認為,會計學中「資產」的定義——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並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就是資本的定義。一個佐證是,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教授對資本的定義。他認為:資產是可用的經濟資源;資產必須有主,才可能被善用,但清楚界定產權,從來也不意味著「自己的資產只能自己用」;資產須經交易而轉手(資產轉讓),才能提高有主資產的利用效率;資產的自用權利一旦可以有償放棄和讓渡,資產所有者就擁有一個未來的收入來源;這時,資產就轉變為資本;所以,資本是構成獨立的未來收入流的資產,即可以獨立提供與本人勞動無關的權利租金的資產(1)。
會計學中的「資本」一般是指「資產(資金)的來源」,按會計恆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來解釋,「資本」即指「負債+所有者權益」。我認為,在公司財務理論中,資本成本中的「資本」應作會計學上的解釋。
張五常(2000)認為,「成本是所放棄的價值最高的選擇」。可見,經濟學家是把成本定義為「機會成本」的。汪丁丁(1996)進一步認為,機會成本的兩個要素是:(1)任何成本都是選擇的成本;(2)任何成本都是對於某一個人的主觀價值判斷而言的成本。因此,成本概念是建立在人們依據主觀價值標准作出選擇的基礎之上的。不存在選擇,便不存在成本;也不存在獨立於人們行為選擇的「客觀價值」基礎上的成本。據此,在經濟學家看來,沉沒成本、歷史成本不是成本。在公司財務理論中,經濟學的成本概念應是可取的。還要注意的是,選擇是面向未來的,所以成本也是未來成本,而且必須弄清楚誰將承擔成本。公司財務中的籌資、投資等財務決策正是面向未來的,作為財務決策標準的「資本成本」自然要能面向未來,所以用面向未來的「機會成本」來理解「資本成本」是合理可行的。
二、資本成本的定義與計量
(一)資本成本的定義及相關問題
在公司財務中,資本成本的一般定義為:公司籌集和使用資本所付出的代價。根據上面的分析,這個「代價」應以「機會成本」作衡量,而且承擔資本成本的主體是特定的公司。因此,資本成本是特定企業籌集和使用資本應承擔的機會成本。
根據上述定義,資本成本由兩部分構成:(1)籌資費用,指在籌資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即獲取資本之前所發生的費用,如手續費、談判費、發行費等,屬於市場交易成本;(2)用資費用,指在使用資本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即獲取資本之後所發生的費用。具體表現為:①以利息(利率)形式支付給債權人的報酬;②以發紅或股利(股息)(投資報酬率)形式支付給所有者的報酬。進一步,資本成本的靜態(不考慮時間價值)表現形式有:(1)絕對數,即「資本成本額=籌資費用+用資費用」;(2)相對數,即「資本成本率(k)=年平均資本成本額/籌資總額」。實務中則常用「資本成本率=年平均用資費用/(籌資總額-籌資費用)」。通常,用到「資本成本」時,即指「資本成本率」。
資本成本有四層含義:(1)個別資本成本,指單獨使用一種籌資方式下的資本成本。(2)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綜合資本成本或總資本成本),即對同時使用多種籌資方式的資本成本以加權平均方法的綜合計量。(3)個別邊際資本成本(MCC),指單獨使用一種籌資方式去新籌資本的資本成本。它有三種定義方法:①數學上的定義。若y=f(x)[y:個別資本成本;x:籌資量],則MCC=dy/dx.②經濟學上的定義。△x=1時的△y(因增加一個單位的資本而增加的資本成本),即為MCC.③財務管理實務上的定義。企業新籌資本的個別資本成本,即為MCC.這個定義的誤差大,但實用。(4)加權平均邊際資本成本,它是對同時使用多種籌資方式去新籌資本的資本成本以加權平均方法的綜合計量。
在公司財務理論中,資本成本一般是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或加權平均邊際資本成本,而且並不嚴格區分加權平均資本成本與加權平均邊際資本成本,籠統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二)資本成本概念在財務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1、資本成本是比較籌資方式、選擇追加籌資方案的依據。個別資本成本是比較各種籌資方式優劣的一個尺度(但不是選擇籌資方式的唯一依據);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是企業進行資本結構決策的基本依據;個別、加權平均邊際資本成本是比較選擇追加籌資方案的重要依據。
2、資本成本是評價投資項目、比較投資方案和追加投資決策的主要經濟(財務)標准。人們通常將資本成本視為投資項目的「最低收益率」(Aminimumreturn rate),即視為投資項目的「取捨率」(Acut-offrate),還作為比較選擇投資方案的主要標准。
3、資本成本作為資本化率,是運用貼現的現金流量方法進行價值評估(財務估價)的關鍵因素(變數)。
4、資本成本還可作為衡量整個企業的經營業績的基準。近年來,在對公司的績效進行財務衡量時,人們越來越喜歡用剩餘利潤(剩餘收益)、經濟增加值(EVA)或調整的經濟增加值等指標。這時,「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便成為上述指標中不可或缺的解釋變數之一。
(三)資本成本的計量
要發揮好「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對公司的財務決策與績效解釋的功能,如何准確計量(也許用「預測」更恰當,因為要計量面向未來的「機會成本」可能是徒勞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便成為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
1、所羅門的「現代公式」(2)。所羅門於1963年出版的《財務管理理論》認為,「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就是「促使企業預期未來現金流量的資本化價值與企業當前價值相等的折現率」。據此,所羅門建立了一個被學術界稱為「現代公式」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K)」計量模型:K=[(x-kD)(1-t)/V](S/V)+[k(l-t)D/V]/(DV)
式中,x為企業預期未來凈營業收入;k為債務資本成本D為債務的市場價值,S為(所有者)權益價值;V為企業價值(V=S+);t為企業所得稅的邊際率。
阿迪提(1973)認為,「現代公式」所隱含的下列假設以成立:①預計企業將有永續固定的盈利(為了運用永續年金值公式);②企業盈利等於預期未來凈營業入。
我認為,「現代公式」還有兩個致命缺陷:一是推導的問題。所羅門的推導起點是「K=x(1-t)/V」,然後將「x=(-kD)(S/V)+kD(D/V)」代人「K=x(l-t)/V」,即得「現公式」。問題是,x≠(x-kD)(S/V)+k D(D/V)。理由如下:x=xkD+kD=[(x-k D)+kD](V/V)=[(x-k D)+kD][(S+D)/V](x-k D)(S/V)+kD(D/V)+(x-kD)(D/V)+kD(S/V),而(x-k)(D/V)+kD(S/V)≠0,所以x≠(x-kD)(S/V)+kD(D/V)二是本末倒置。在財務估價中,人們本來是要利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來估計(預測)適當的折現率,以便評估企業價值。而「代公式」不過是這一過程的逆運算(有「循環論證」之嫌),試問:「企業價值」又如何確定?用折現現金流量之外的方法確定的「企業價值」代人「現代公式」,反求「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是能保證與折現現金流量方法匹配(即能否保持邏輯上的一致性)?這恐怕是「現代公式」無法回答的。
2、MM的「平均資本成本方法」。MM在1966年出了另一種計量「行業平均資本成本(C)」的公式:
C=f(K,dD/dA)=K[1-T(d/dA)]
式中,K為企業權益資本成本;T為企業所得稅稅率;D/dA為企業負債比率。其中,K=1/■,■由下列模型回歸而得:
(V-TD)/A=■+■/A+■+■(△A/A)+U/A
式中,V為企業當前市場總價值;D為企業負債的市場價值;A為企業總資產的賬面價值;△A為資產的變動量;X為企業預期息稅前收益;U為隨機干擾項;■為常數項;■為規模系數;■為預期收益系;■為增長系數。
筆者發,這一方法可能存在如下問題:①MM方法不是對個別企業資本成本的計量,雖然它對個別企業的財務決策有參考作用,畢竟應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②難以從MM方法發展出個別企業資本成本的計量公式;③C=f(K,dD/dA),而與負債資本成本本無關,在理論上難以令人信服;④MM方法放棄了「加權平均」思想,未必可行;⑤「X(1-T)」的做法與實踐(稅法)不符,改「(X-I)(I-T)」才對(I表示因負債而發生的利息費用),與因變數「(V-TD)」相匹配;⑥1/■是企業資產收益率,用來作為K替代,顯得很牽強;⑦尋找V的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