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會計中財務報表失真
政府會計主體財務報表給我提下短經濟,把金融方面必須報表的時候,要實事求是。
② 會計員在編政府財務報表中哪個環節用時最多
會計報表由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附註以及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組成。
它的編制是根據會計單位一年所發生的經濟業務所編制的
現在一般來說,單位要照:建賬—根據經濟業務編制記賬憑證—根據記賬憑證填制相關明細賬—根據明細賬填制總賬—期末匯總編制報表的順序
科目余額表是賬簿各科目的余額數。是根據記賬憑證錄入後計算出來的
會計報表的分類及編制要求
一、會計報表的分類
(一)按反映的經濟內容分
1、反映一定日期企業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等財務狀況的報表,如資產負債表。
2、反映企業一定時期內企業經營成果的會計報表,如損益表、利潤分配表。
3、反映一定時期內企業財務狀況變動情況的會計報表,如現金流量表。 以上三類報表可以劃分為靜態報表,如資產負債表,和動態報表,如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
(二)會計報表按提供對象劃分
1、對外會計報表,主要有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其格式和內容由財政部規定。
2、對內會計報表,主要是滿足企業內部管理需要而設置的會計報表,如期間費用表、商品產品成本表等。其內容由企業自行規定,但必須遵守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
(三)會計報表按編報的時期劃分
1、年度會計報表,如財務狀況變動表、利潤分配表。
2、半年度、季度報表,如主要產品單位成本表。
3、月報表,如資產負債表、損益表。
(四)會計報表按編報的單位劃分
1、單位會計報表。指獨立核算的基層企業的會計報表。
2、匯總報表。是指上級企業或上級單位對所屬企業匯總編制的會計報表。
3、合並報表。是指企業對外投資占投資企業資本總額半數以上,或者實質上擁有被投資企業控制權所編制的合並報表。
二、編制會計報表的基本要求
1、數字真實。在編制報表前做到:按期結賬,認真對賬和進行財產清查,編制試算平衡表驗算賬目有無遺漏。
2、內容完整
3、編報及時
4、計算正確
5、真實合法
③ 企業財務報表實收資本與政府會計制度基層衛生醫療機構的哪個科目相符
企業財務報表和醫療機構的科目相符的有現金,銀行存款,其他應收款,營業外支出,管理費用等。
④ 由政府部門編制的反映各級政府整體財務狀況運行情況和財政中可持續性報告指的是
政府綜合財務報告,政府綜合財務報告是指由政府財政部門編制的,反映各級政府整體財務狀況、運行情況和 財政中長期可持續性的報告。
⑤ 如果會計人員在財務報表中出現錯誤,會有什麼後果
區分主觀和客觀吧。客觀性的錯誤改正就可以了。主觀性的錯誤應該看造成影響的大小來承擔一定的責任,最嚴重的應該會承擔刑事責任。
⑥ 會計失真的主觀、客觀原因。
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觀與客觀的原因
(一) 主觀原因
1.會計責任主體不明確。在當今社會,會計人員「站的住的頂不住,頂得住的站不住」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一些敢於堅持原則、認真發揮監督職能的會計往往不能長久,有的遭了「冷眼」,有的被「輪崗」,甚至辭退等打擊報復。在種種壓力下,會計監督流於形式,會計人員與單位負責人串通一氣,大肆做假賬,設小金庫,滋生各種腐敗。
2·會計人員職業道德修養有待提高。會計造假中,也有會計人員受個人利益的驅使,放棄職守或知情不舉、夥同作弊,或監守自盜、以身試法;也有的會計單位基礎管理薄弱,家底不清,資產不實,會計人員素質不高、責任心不強等,無法對內外提供真實、准確的會計信息。
3·源頭上造假。原始憑證是經濟業務事項發生或完成時取得或填制的,用來證明經濟業務事項發生或完成情況的書面證明。在現實生活中非法取得或填制、偽造或編造原始憑證以騙取收入,中飽私囊,會計人員依據不真實的原始憑證進行核算,結果導致一系列的會計信息失真。
會計基礎工作比較薄弱,不少內部制度不完善,現在無論國有或非國有,大型或中小型企業的財務制度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缺陷。如:帳帳、帳實、帳證、帳表不符,會計科目使用不當,入賬的原始憑證不合法等。例:某財務有限公司為了少繳存備金,擅自改變會計處理,僅1999年就少繳存款准備金1157萬元無論是制度或法規都是人為的事先約定和安排,無法迴避個人主觀偏好的影響;會計監督認識不到位,以做好帳、管好帳為標準的會計工作考核使內控虛設,代理人的某種意圖左右會計工作原則,使有良知的會計人員仍要為守住飯碗而為之;權與法的錯位,政府財務管理由微觀向宏觀的轉變,為私人慾望的滿足創造了一定條件。法律法規約束力相對下降;因而一些企業弄虛作假,人為操作會計信息,有的企業及其領導人為達到偷逃國家稅收、完成上級任務、個人出政績等目的,不惜採用轉移收入或費用,隨意變更會計報表合並范圍,人為調節利潤,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報表等違規手段操縱會計信息。
(二) 客觀原因
制度與制度的執行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概念。其中,制度就是指各種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安排,比如我國的《公司法》、各種成文的會計准則和中國證監會發布的信息披露細則;制度的執行更多地體現在相關的法律制度安排以及各種實際的判斷上。書面的成文制度是否有效,主要取決於該制度能否真正得到執行。一個無法得到執行的制度,就不具有基本的約束力。而會計信息失真是相對會計信息真是而言的一個概念,主要表現為會計提供的信息與經濟組織所發生的真實事項的原始狀態不相一致,只能反映真實經營情況,並在一定度的范圍內有所偏差,這種偏差的存在有其客觀原因:
1·會計核算前提的假設。核算前提假設是基於會計假設基礎上的客觀設計,盡管具有適用性,但並不一定具有適應性。影響經濟組織的外部因素不斷的變化也要求會計處理技術體現個性差異,前提假設受到個性挑戰。適用與適應是現實需要難以滿足,於是實務中便出現了「按照」、「套用」等人為對策。由於「按照」、「套用」的業務事項的對象及時間空間差異,加之主觀對對象的理解不同。因此即使是同經濟業務事項,也就僅能從是否有用的角度評判。
2·會計政策的選擇。會計政策的選擇性提供了代理人的會計選擇權利。選擇的效率性必然會導致代理人在行使會計權時,利用契約的不完備,安排有利於私人的契約成本,從而產生機會主義。在激勵約束機制尚未健全的情況下,機會主義行為會受到代理人選擇權的保護,人為操作會計政策現象便可能發生。政策由會計選擇的自由度,在政策彈性和由此產生的機會主義傾向的共同作用下被放大。會計信息的虛假由非法變成現實的「合理」的客觀存在。
3·會計信息的披露:負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及附註構成的信息披露是不完備的。如果將會計信息視為相對獨立的「物品」,那麼,它也具有相應的「製造者」和「消費者」。任何一個「製造」或「消費」會計信息的主體,都能或至少是期望能從「製造」或「消費」的行為中獲取收益。在「製造」會計信息中認為作假是基於會計信息披露缺乏制度化、法律化的剛性約束。盡管新《會計法》對責任人追究了「製造者」會計信息失真的法律責任,但執法空間的存在,使得這種追究已從根源上杜絕會計信息失真的發生。假如在一定時期的制度安排鼓勵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並對實施這種行為的主體給予獎勵,則市場上普遍提供的信息質量應當能令人滿意;反之,如果市場不獎勵,甚至懲罰提供高質量會計信息的主體,那些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主體又能獲得不菲的收益,則市場上普遍流行的會計信息虛假成分必定居多。同時在會計信息披露時,追加具有獨立權威的會計審計,(雖不能防止審計與會計的聯合「作案」)但至少可以從結構上控制會計信息失真發生的可能性。因此,會計信息披露無論是制度的安排還是結構上的缺陷,客觀上培養了會計信息失真繁衍的土壤。
4.績效考核及用人制度。現行的企業績效考核不再是單純衡量一個企業經營狀況,而更多地賦予了政治的成份。出於政治目的需要,部分企業負責人乃至地方政府非常重視會計信息的「數量意義」,對其質量的關注只停留在文件和會議上。這是因為按照現行的用人制度(特別是國有企業)企業的虧損將喪失責任人仕途上的升遷的機會、政治好處的獲得刺激了弄虛作假的快速模仿。會計數據不真實,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較為普遍。目標管理作為保障未來績效穩定取得的手段,能充分挖掘企業潛能,推動資源有效配置。但由於目標的剛性約束效益(一屆政府的政績反映,經營者持續座位或升遷的條件)的存在,上下聯合作假已成為不公開的秘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既是對這種現象的貼切反映,又是對現行考核方式和用人制度滋生了會計虛假信息的詮釋。
綜上所述,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動因在於:①市場運行過程中人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場管理者及監管者的非理性行。③市場參與者的非市場經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