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華科技財務舞弊會計師的原因
⑴ 會計信息舞弊的成因及對策(論文)
5 對醫葯企業抑制財務舞弊的建議
5.1個人層面
較高素質的財務人員在公司經營困難走向財務舞弊之前,可能從財務數據上就會發現某些問題並及時提出對策建議,及時糾正企業發展方向,因此,加強對財務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與專業技能的教育也是企業不容忽視的。函證調查時,對數額巨大或未收到函證的部分,應保持審計人員應有的謹慎性以及警惕性,可以採用電話問詢或實地走訪的方式進行核實。即使當年並沒有查出有舞弊的行為,也不能放鬆警惕,應對其進行持續的關注。需要審計人員具備專業技能,而且還需要其不斷的學習擴充自己實踐水平,注冊會計師要提高審計識別技能。
5.2公司層面
在眾多股東中持有股份最多的被稱為控股股東,一股獨大在上市公司中也不可避免,在股東大會表決過程中,控股股東因其股份比重優勢會有話語領導權,而股東大會也很可能成為某個大股東的表達個人意志的擺設,在這樣的機制下,很有可能會損害到其他中小股東的切身利益。信用標准。建議新華制葯應以綜合評定的指標指定信用標准,將「5C 評價法」和權重分析法相結合。信用條件。以保證新華制葯全面掌握客戶應收賬款信用信息,以便的客戶經營困難時及時作出風險規避,最大限度的保護新華制葯的利益。收賬政策。建議新華制葯應找到收賬費用、應收賬款機會成本和壞賬損失的平衡點,制定合理的應收賬款收款政策。
5.3政府層面
政府應該從道德管理以及監督體系的角度出發,首先應該加大對財務舞弊的人員處罰力度,對違規違法的會計人員、審計人員要有相對應的懲罰。其次是要完善會計准則、會計制度。本文研究認為可從兩個角度進行思考:一是要完善會計准則、會計制度,這就相當於是增強了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的可靠程度,二是從審計准則、審計制度上加以改善,使我國審計工作的體系更加嚴謹。
5.4 社會層面
完善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監管體系,要確保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應該把握住服務單位的行業特性,事務所在接受客戶委託時,本著對投資者負責任的專業態度,始終保持應有的職業警覺敏銳性,提升專業審計的質量,盡力維護資本市場審計的聲譽。規范上市公司和外部審計師的關系,不斷提升外部審計師的獨立性以及專業能力,積極有效發揮外部審計師在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監督方面的重要作用。
5.5 本章小結
本章主要是闡述對醫葯上市公司有效抑制財務舞弊的相關建議,幫助該類型企業提高抑制財務舞弊的能力,也為解決類似問題提供參考。
6 研究結論與啟示
6.1 研究結論
資本市場發展日臻成熟,各項規章制度也在實踐中逐步完善起來,在一片祥和的大環境下,上市公司中仍舊是暗流涌動。上市公司承載著國家和市場消費者的美好寄託,其上市後也具有一定影響力,代表著中國企業的形象,因此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影響的不僅僅是我國投融資市場,更關乎我國企業的國際聲譽。財務舞弊的治理需要多手聯防,立體防治,封堵所有財務舞弊漏洞,摧毀財務舞弊的溫床。本文從財務舞弊發生的宏觀微觀環境出發,分析財務舞弊與經濟波動的關系並用實例來說明了政策變動對企業舞弊的影響,然後深入企業挖掘財務舞弊下的企業特徵,進行定性分析,給我國財務舞弊的治理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意見。針對財務舞弊的特徵分析提出了樹立企業標桿,完善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彌補法律漏洞,嚴肅法律政令等一系列凈化舞弊環境的措施。
6.2 啟示
綜上所述,制葯行業的發展不容小覷,現階段我國制葯企業發展勢頭良好,逐步步入集團化、規模化。尤其是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醫葯行業也隨之發展迅猛。我國出台全國醫療保險制度的貫徹落實,也為制葯行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力作用。所以,財務報表舞弊和信息披露的違規現象需要得到有效治理,一是有關法律法規亟待完善,對造假行為應該加大處罰力度;二是對造假的行為以及信息披露違規的行為要進行刑事處罰和受害的民事賠償,如此一來,受害人的經濟利益不僅得到了有效保障,而且舞弊違規的成本也會增加,採取一系列措施對舞弊行為起到威懾作用,從而將舞弊發生概率降到最小。
⑵ 會計舞弊的原因及防範題目的目的和意義
二、會計舞弊產生的原因
1、會計政策滯後於會計實踐的發展。任何一套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都不可能盡善盡美,涵蓋會計實踐中的一切業務,它們只能對會計工作提出基本的規范和原則,而且大多數只是對以往會計實踐的總結,每當許多新情況、新領域、新行業出現的時候,總是很難找到一個恰當的會計准則或制度作為會計操作的依據。也就是說,一方面法定會計政策往往滯後於會計實踐的發展,這就使得公司在處理新業務時按照自己的想法,以自己的目標為標准隨意地進行會計處理,為滋生會計舞弊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另一方面由於會計制度和會計准則一般都是原則性的規定,在指導實際工作時,需要會計人員的專業理解和職業判斷。當會計人員存在舞弊沖動時,就會利用對會計政策的不同理解,做出貌似正確實則錯誤的會計處理,這樣的會計舞弊行為往往具有極大的欺騙性。
2、法律監督機制不健全,執法不嚴。隨著我國《企業法》等有關法規的頒布實施,國家將許多權力下放給企業,經營者的經營自主權得到落實,如何有效而合理地監督制約經營者的權力和行為,卻一直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常常出現有法不依或執法不嚴的現象。這一現象需要健全《會計法》等相關法規,使財務會計法規盡可能全面、配套、及時,並具有可操作性,以堵住會計舞弊的法律漏洞。
3、利益驅動也是舞弊產生的一種原因。有的企業為了通過公司上市、向銀行借貸等手段達到融通資金的目的,就有可能粉飾財務經營業績來達到相關的規定;還有的企業利用虛假的財務信息來抬高股價,通過股票交易使公司的相關利益群體獲利;也有的上市公司由於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惡化,利潤連年下滑,為了避免公司股票暫停交易或停牌的處罰,不得不提供虛假財務報表。中國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往往帶有一些政治色彩,它們的管理者為了追求榮譽與晉升往往迎合政府偏好來編制財務報表。這也是舞弊產生的一種原因。
三、會計舞弊的防範
1、嚴格執法,加大處罰力度。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我國立法機關及有關管理部門先後制定並發布了數十項相關的法規和制度,如《會計法》、《企業會計准則》、《企業會計制度》、《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披露細則》等,盡管這些法規和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是只要認真執行,基本能夠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更不會出現蓄意造假的現象。目前,問題的關鍵是貫徹執行法規和制度的情況很差,很多單位知法犯法,陽奉陰違。因此,加大相關法規和制度執行情況的檢查力度是我們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2、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隨著企業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在企業管理中顯得尤為重要。嚴格執行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對於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具有積極作用。反之,企業內控不嚴會造成會計信息失真,財務收支管理混亂,使國家和單位的財產遭受重大損失。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會計行業迫切要求各單位必須強化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良好、健全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順暢運行的基礎,是企業預防舞弊的主要手段。只要制度嚴密、健全,權力受到了必要的制約、監督,員工的行為得到了規范,企業的舞弊就會大大減少。
3、提高會計人員素質。會計人員是會計舞弊的直接製造者,雖然他們也要服從單位負責人的領導,但對於會計舞弊的產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國家和會計工作管理部門應加強對財會人員職業道德的教育,不斷更新財會人員的知識,使其能自覺抵制會計舞弊行為的發生,以不斷提高我國會計信息的可信程度。此外,加強對會計工作的管理也有助於減少或防止會計舞弊行為的發生,如會計管理部門可督促企業按會計法及國務院有關規定,依法建賬和做好會計基礎工作。
4、加強監督,使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配合一致。強化會計監督,有效地發揮會計監督的職能,是對當前經濟領域中出現的造假現象的有力挑戰,也是預防會計造假產生的有力措施。在會計監督中單純強調內部監督是不夠的,必須強化對會計工作的外部監督,即社會審計監督和政府監督。社會審計監督是指注冊會計師接受委託,以獨立的第三者身份對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對依法公開披露的單位會計報告的真實性負法律責任。政府監督主要是指國家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督等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責,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實施會計監督檢查,進行宏觀調控。這樣,在建立健全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基礎上,將專業監督和群眾監督結合起來,使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配合一致,為會計人員創造良好的會計工作環境,確保會計監督的有效性。
主要參考文獻:
[1]謝朝斌。股份公司會計舞弊及其制度防範[J].會計研究,2000.5。
[2]葉雪芳。基於財務報表審計的會計舞弊揭示機制研究[J].會計研究,2006.2。
⑶ 是什麼原因造成會計系統舞弊等行為的損失超過與行賄等引起的損失總和
是什麼原因造成會計系統舞弊等行為的損失超過與行賄等引起的損失總和?近年來,我國注冊會計師界對於是否應當推行風險導向審計展開了一場大辯論。爭論的焦點不在於風險導向審計本身的優劣,而主要在於風險導向審計是否與我國的執業環境相適應。筆者認為,盡管在我國全面推行風險導向審計條件是否成熟尚無定論,但加強對財務舞弊的基礎研究(包括財務舞弊的行為特徵、動機、手法、偵查方法等),對於在我國推行風險導向審計是至關重要的。基於此,本文以美國反舞弊、伯明翰。楊大學Albrecht教授的新著《舞弊偵查與防範》、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第99號審計准則(SAS 99)《財務報表審計中對舞弊的考慮》、贊助組織委員會(coso)和特許舞弊審查師學會(ACFE)的研究報告為基礎,對財務報表舞弊行為特徵、舞弊預警信號類型以及財務報表舞弊預警信號加以綜述,以期對我國穩妥地推進風險導向審計有所借鑒。
一、財務報表舞弊行為特徵
SAS 99將財務舞弊劃分為挪用資產(指偷盜或佔用公司的資產並設法在財務報表中予以掩飾)和財務報表舞弊(指通過失實財務報表欺騙使用者,騙取資本市場的認可,試圖影響投資者的決策)。無論是挪用資產還是財務報表舞弊都會造成財務報表不能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Treadway委員會曾對1977至1986年的財務報表舞弊案件進行了系統的研究,coso委員會繼續了這項研究工作,對1987年1月至1997年12月共11年間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SEC)「會計審計監管系列文告」(AAER)披露的舞弊案件進行了研究。該研究主要集中於發生財務報表舞弊公司的以下行為特徵:涉案公司性質;控制環境性質;舞弊性質;外部審計師相關問題;涉案公司和人員後果等。
(一)公司背景的行為特徵 據上述機構研究表明,涉及財務報表舞弊的公司具有以下背景特徵:(1)中小公司是財務報表舞弊的高發群落。盡管研究樣本公司的總資產、總收入和所有者權益合計分別達到5.33億美元、2.33億美元和0.86億美元,但樣本公司總資產、收入和所有者權益的中值數只為1570萬美元、1300萬美元和5007/美元;占樣本數量75%的公司這三項指標的合計數為7300萬美元、5300萬美元和1700萬美元。(2)掩飾盈利下降和隱藏利潤的財務報表舞弊行為都存在,且幾率相當。樣本顯示,在財務報表舞弊行為發生前,利潤呈上升勢頭的公司佔49%,而呈下降趨勢的公司佔43%。(3)非主板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舞弊現象更加普遍。樣本研究表明,涉及財務報表舞弊的公司中,近『78%是納斯達克(NASDAQ)等非主板上市公司,而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僅為15%,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為7%。(4)計算機軟體和硬體(15%)、其他製造業(15%)、財務服務業(14%)和醫療健康業(11%)為財務報表舞弊高發行業。
(二)內部控制環境的行為特徵 對控制環境的研究表明:(1)大多數的財務報表舞弊行為都有高管人員參與。83%的財務報表舞弊牽涉到首席執行官(cE0)和首席財務官(CF())。按照參與程度統計,CEO是最主要的財務報表舞弊者(72%),其次是cF0(43%)、主計長(21%)、其他副總經理(18%)、非執行董事(11%)、首席運營官(coo)(7%)。(2)審計委員會的實質效果並不明顯。盡管發生財務報表舞弊的公司中75%設置了審計委員會,且其中近70%的審計委員會中沒有內部董事,具備了形式上的獨立性,但審計委員會年均集會次數僅為1.8次,只有44%的審計委員會一年集會2次或2次以上。審計委員會成員中具有財務或會計背景的僅為35%,審計委員會發揮內部審計監督功能的僅為19%。(3)董事會的內部性較強且管理經驗明顯不足。發生財務報表舞弊行為的公司中,60%的董事會被內部或灰色董事①所把持,董事和管理人員共擁有了三分之一的股權。近40%的董事會成員沒有在其他公司董事會任職的經歷,對高管人員的監管經驗明顯不足。(4)樣本公司中高管人員之間的相互牽製作用不明顯。董事會主席為非執行董事的僅為16%,同時兼任CEO的卻佔66%,公司創立者就是現任CEO或前任CEO的為45%。超過20%的公司中存在著不相容職務未有效分離,如同一人兼任CEO和CFO.高管人員和董事之間存在親屬關系非常普遍,比例近40%。(5)高管人員承認進行財務報表舞弊的最主要動機是避免體現虧損或獲取其他財務支持、為謀取內幕交易利益或者吸引更多的資金而提高股票價格、掩蓋資產被個人佔用、為了獲得上市資格或者為了不被摘牌。(6)一些公司中還存在著其他值得關注的情況,如高管人員或董事曾經或正面臨法律指控、在舞弊被曝光前至少有一名高管人員或董事辭職、CFO曾是外部審計師且直接跳槽到被審計單位。
(三)舞弊性質的行為特徵 對舞弊性質的研究表明:財務報表舞弊一般涉及多個會計期間。研究樣本表明,舞弊丑聞曝光前,財務報表舞弊行為已經平均持續了23.7個月,且在此期間舞弊行為基本沒有中斷過。最常見的財務報表舞弊手法是不恰當地確認收入、高估資產、低估負債和費用。50%公司的收入確認存在問題(其中記錄虛假收入佔26%,提前確認收入佔24%),並相應地高估了資產。資產高估表現為價值高估、記錄虛假資產或記錄未曾擁有的資產、以及違反規定將費用項目資本化。經常出現錯報的資產項目是應收賬款、存貨、固定資產、應收票據、現金、投資、無形資產。
(四)外部審計的行為特徵 研究表明,財務報表舞弊公司的外部審計具有以下主要特點:(1)在舞弊發生之前最後一期財務報表的審計中,有55%為標准無保留審計意見。即使財務報表舞弊公司被發表了非標准無保留意見,也不是因為財務舞弊的緣故,而主要是因為持續經營問題、訴訟或其他不確定性(24%);會計原則變更、會計師事務所變更(17%);范圍受限等其他原因(4%)。
注冊會計師發現財務舞弊的機率不大。(2)在所有研究樣本中,56%公司舞弊期間的財務報表是由八大會計師事務所(後來為六大)審計,其餘44%為非八大(後來為六大)審計。在29%的財務報表舞弊案中,注冊會計師被認定應承擔責任,其中絕大多數是非八(後來為六)大會計師事務所的人員。(3)在最後一期「干凈」 的財務報表到舞弊被曝光前的財務報表期間,超過25%的公司變更了會計師事務所,多數變更發生在財務報表舞弊期間,且這種變更多發生在非八(後來為六)大會計師事務所之間。
(五)舞弊後果 舞弊公司在丑聞曝光後有36%的破產或被政府接管;21%的舞弊公司被證券交易所摘牌;15%的公司變賣了大部分資產、被迫與其他公司合並或更換了控股股東;24%的舞弊公司在丑聞曝光後被股東或債權人起訴,其中61%的公司支付了賠償金或和解費,總額達到3.48億美元;7l%的公司高管人員被SEC要求支付罰款或賠償金,總額共計1.93億美元。財務報表舞弊公司的高管人員在丑聞曝光後,往往被要求辭職或被停職。其中,CEO或總經理為37%,CFO或主計長為23%,COO或其他高級管理人員佔16%。26%的高級管理人員被禁止在上市公司中任職,15%的高級管理人員還面臨著刑事訴訟。所有發生財務報表舞弊的公司在丑聞曝光後,股票價格都顯著下降,平均降幅高達58%。
⑷ 財務舞弊的原因
隨著社會經濟以高速度發展,人們進行經濟決策就需要更多更為准確的數據和信息,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所提供的各項財務指標是衡量企業發展狀況的依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個信息使用人的行為方向與資源配置動態都直接被財報的准確性所影響。如若較多上市企業出具虛假財務報告,或許會導致投資者作出錯誤決策而導致投資失敗,如此一來便會嚴重消磨投資者的投資熱情,擾亂證券市場秩序,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在財務舞弊更復雜、隱蔽性更強的新情況下,財務舞弊的識別和治理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因此,系統深入探索企業舞弊的共性特徵,防止企業舞弊以及降低審計失敗率刻不容緩。
1.1.2 研究意義
本文研究以我國醫葯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特徵與防治對國家經濟發展有著建設性的意義。一是有助於保障資本市場各種經濟活動的有序進行。二是資本市場的穩定與完善程度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眾所周知,資本市場疲軟會造成經濟頹勢的惡性循環,證券投資者作為市場交易中的活躍分子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保護在投資市場中處於信息弱勢的中小投資者,三是有助於營造公平的投資環境。有助於增強中小投資者投資信心,此外,還有助於審計監督水平的提高。財務舞弊特徵給審計人員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將審計過程中容易忽視的細節總結出來,並且將企業顯示的各種特徵信號聯系起來,給注冊會計師審計提供了便利。
1.2 國內外文獻綜述
1.2.1 國內文獻綜述
閻達五、王建英(2001)採用「十分法」將取得的 1996 至 1998 年統計樣本中的資產收益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盈利質量指標按數值大小進行排序,通過均值差異檢驗,得出財務舞弊企業所呈現的具體特徵[1]。
章美珍(2002)將銀廣夏舞弊案例貫穿全文,從關聯方、經營活動現金流出量、內部控制等幾個方面闡述了企業舞弊的端倪,該案例分析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 可參考性[2]。
耿建新、肖澤忠等(2002)運用案例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分析了億安科技與銀廣夏的財務數據指標特徵,隨後又對 36 家盈餘操縱公司進行實證檢驗,發現財務舞弊公司在舞弊前每股現金流量顯著小於非舞弊公司[3]。
毛志宏、李荷和張星明(2006)通過選取上交所 2001 年-2004 被證監會處罰並披露57家 A 股公司作為研究對象,運用邏輯回歸模型詳細論證出了獨立董事比例、獨立董事年薪以及會議次數與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可能性是負相關的[4]。
羅秀珍(2012)從董事會治理角度對董事會構成、董事薪酬、審計委員會三方面進行展開論述,並輔以回歸分析,驗證了高層人事變動與董事會治理與財務舞弊相關性[5]。
方軍雄(2003)選取1993至2004年十年間被證監會處罰的48家公司作為樣本,將應收賬款周轉率、董事會專業人員數量、資產負債率、每股收益作為變數,採用二項 Logistic 回歸方法發現舞弊公司與非舞弊公司在上述四個指標方面存在顯著差異[6]。
阮錦勤(2003)運用邏輯回歸模型論證了股權結構、股權集中度以及董事會特徵與財務報告舞弊的關系,提出並證明監事會人員數量與企業財務舞弊的正向關系[7]。
岳殿民(2008)以 1997 至 2006 年被監督部門依法查處並曝光的 53 家公司並剔除數據不全、剔除證券行業種類公司得到 36 個舞弊樣本,再選取沒有舞弊行為的公司作為對照,綜合運用邏輯分析模型得出了盈利能力特徵與舞弊的關系[8]。
萬東敏(2012)將 2003 至 2010 年製造行業的舞弊樣本與經過 5 原則篩選的 27個參照樣本納入 Logistic 分析模型以及 T 檢驗,從企業內部結構、財務指標、審計意見等角度展開分析其與舞弊的相關性,具有較准確的識別率[9]。
張海燕將(2013)以2004年至2012年間被依法查處披露的44家舞弊上市公司與 44 家報表沒有作假的公司作為研究對象,通過 SPSS 軟體分析 27 個自變數並進行 T 檢驗,採用逐步向後的方式進行剔除,避免多重共線情況,得出應收賬款周轉率和流動比率是區別財務報告舞弊的有效指標[10]。
謝曉燕、程富(2009)通過分析評價的性質和內容,指出我國現階段對內部控制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標准,通過國際比較,找出我國與國際發達國家內部控制評價體系中的差距[11]。
戴文濤、王茜、譚有超(2013)研究了影響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評價外部環境、主客體、設立目標、評價方法、規范等內容,並且提出一個完整的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概念框架[12]。
⑸ 會計舞弊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一)利益驅動
這是會計舞弊最原始、最直接的原因,如同企業的經營活動是為了贏利一樣,企業經營者或管理者,有的為了目標責任,有的為了虛誇政績,有的為了偷逃稅款等等,便動用權力,指使會計人員按領導意圖,製造虛假的會計信息;有的企業為了符合上市條件,不惜動用全公司的財會人員,把幾年來的會計賬目重新「做」一遍,並打通評估公司、審計部門等幾個關口,進行所謂的「包裝」,製造虛假繁榮,以套取社會資金。
(二)個人素質不高
在會計實務中,許多地方經常需要憑籍會計人員的經驗、素質來對會計事項進行判斷計量記錄等處理,如對支出屬性劃分,遞延資產的確認和攤銷,收入的確認等,不同素質的會計人員往往會提供不同的會計信息,加之我國目前會計法規、制度尚不完善,約束機制乏力使得會計人員在保證會計質量方向的權數加大。另外,有些經營管理者、行政負責人為了隱藏、轉移部分收入作為個人或小集體所有,或為粉飾自己本來較差的經營業績、政績,甚至掩蓋經營管理中的嚴重失誤或失職,通過自己的「權威」、「權力」,授意、甚至強迫會計人員或與會計人員合謀會計作假。會計人員也由於各種原因,執行領導指示,聽從領導的意圖,不堅持原則,主動或被動地會計造假。因此,會計人員的素質和其獨立性可以說是影響會計舞弊的決定性因素。
(三)社會監督不健全
會計信息形成的過程中有約束機制兩種:一種是內部監督,二是社會監督。內部監督一般指內部控制,這里主要談外部約束機制,國際上通行的社會監督是通過處於中介地位的注冊會計師隊伍來完成,因此,注冊會計師被稱為「不拿國家工資的經濟警察」,其職能能否充分發揮,能否保證會計信息「真實且公允」,關鍵在該機制是否健全,社會賦予的權力范圍是否合理,成員是否具有應有的素質等等,而這些問題在我國注冊會計師隊伍剛起步中有待進一步解決,加大相關法規和制度執行情況的檢查力度是我們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⑹ 會計舞弊的原因及防範措施有哪些
一、會計舞弊的主要表現
根據我國《企業會計准則》,會計信息的特徵主要有客觀性、相關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時性、明晰性。最為關鍵的莫過於客觀性,就是要求會計信息真實、可靠、確鑿可以驗證。但是,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卻嚴重背離了客觀性特徵,主要表現在:
1、虛構業務。例如,有的企業為套取現金而虛構出差業務,以差旅費的名義從銀行多提現金;出納人員為侵吞現金而虛構支出等。
2、隱匿或篡改原始憑證。例如,有的企業會計人員為了多報出差費用,篡改住宿費等原始單據,或者在其他有關系的旅店開住宿發票,多報費用侵吞公款;有的企業為隱瞞收入而隱匿銷貨發票或開具「大頭小尾」的發票等。
3、與他人串通進行舞弊。例如,材料采購人員與材料核算人員、倉庫保管人員串通,在材料的采購、定價、核算方面做文章,利用出入庫方便,侵吞單位材料。
4、真賬假算。就是會計核算反映的內容是真實的經濟業務事項,但不按有關會計法規、制度、准則正確核算,這是會計造假的常見和多發現象。它主要是以調節企業盈虧為目的,人為增減當期不應增減的成本費用,如把庫存商品、待攤費用、遞延資產和其他應付款等作為調節盈虧的蓄水池。
5、設內外兩套賬。就是指針對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財務信息。主要指一些企業設內外兩套賬,一套是內部用的財務賬冊;一套是供外部用的賬冊。對外提供的會計報表,為達到不同的目的,又有區別。報稅務部門的是微利或虧損,以少交稅收;報銀行部門則虛增資產和利潤,打腫臉充胖子,為貸款創造方便。
二、會計舞弊產生的原因
1、會計政策滯後於會計實踐的發展。任何一套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都不可能盡善盡美,涵蓋會計實踐中的一切業務,它們只能對會計工作提出基本的規范和原則,而且大多數只是對以往會計實踐的總結,每當許多新情況、新領域、新行業出現的時候,總是很難找到一個恰當的會計准則或制度作為會計操作的依據。也就是說,一方面法定會計政策往往滯後於會計實踐的發展,這就使得公司在處理新業務時按照自己的想法,以自己的目標為標准隨意地進行會計處理,為滋生會計舞弊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另一方面由於會計制度和會計准則一般都是原則性的規定,在指導實際工作時,需要會計人員的專業理解和職業判斷。當會計人員存在舞弊沖動時,就會利用對會計政策的不同理解,做出貌似正確實則錯誤的會計處理,這樣的會計舞弊行為往往具有極大的欺騙性。
2、法律監督機制不健全,執法不嚴。隨著我國《企業法》等有關法規的頒布實施,國家將許多權力下放給企業,經營者的經營自主權得到落實,如何有效而合理地監督制約經營者的權力和行為,卻一直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常常出現有法不依或執法不嚴的現象。這一現象需要健全《會計法》等相關法規,使財務會計法規盡可能全面、配套、及時,並具有可操作性,以堵住會計舞弊的法律漏洞。
3、利益驅動也是舞弊產生的一種原因。有的企業為了通過公司上市、向銀行借貸等手段達到融通資金的目的,就有可能粉飾財務經營業績來達到相關的規定;還有的企業利用虛假的財務信息來抬高股價,通過股票交易使公司的相關利益群體獲利;也有的上市公司由於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惡化,利潤連年下滑,為了避免公司股票暫停交易或停牌的處罰,不得不提供虛假財務報表。中國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往往帶有一些政治色彩,它們的管理者為了追求榮譽與晉升往往迎合政府偏好來編制財務報表。這也是舞弊產生的一種原因。
三、會計舞弊的防範
1、嚴格執法,加大處罰力度。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我國立法機關及有關管理部門先後制定並發布了數十項相關的法規和制度,如《會計法》、《企業會計准則》、《企業會計制度》、《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披露細則》等,盡管這些法規和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是只要認真執行,基本能夠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更不會出現蓄意造假的現象。目前,問題的關鍵是貫徹執行法規和制度的情況很差,很多單位知法犯法,陽奉陰違。因此,加大相關法規和制度執行情況的檢查力度是我們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2、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隨著企業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在企業管理中顯得尤為重要。嚴格執行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對於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具有積極作用。反之,企業內控不嚴會造成會計信息失真,財務收支管理混亂,使國家和單位的財產遭受重大損失。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會計行業迫切要求各單位必須強化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良好、健全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順暢運行的基礎,是企業預防舞弊的主要手段。只要制度嚴密、健全,權力受到了必要的制約、監督,員工的行為得到了規范,企業的舞弊就會大大減少。
3、提高會計人員素質。會計人員是會計舞弊的直接製造者,雖然他們也要服從單位負責人的領導,但對於會計舞弊的產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國家和會計工作管理部門應加強對財會人員職業道德的教育,不斷更新財會人員的知識,使其能自覺抵制會計舞弊行為的發生,以不斷提高我國會計信息的可信程度。此外,加強對會計工作的管理也有助於減少或防止會計舞弊行為的發生,如會計管理部門可督促企業按會計法及國務院有關規定,依法建賬和做好會計基礎工作。
4、加強監督,使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配合一致。強化會計監督,有效地發揮會計監督的職能,是對當前經濟領域中出現的造假現象的有力挑戰,也是預防會計造假產生的有力措施。在會計監督中單純強調內部監督是不夠的,必須強化對會計工作的外部監督,即社會審計監督和政府監督。社會審計監督是指注冊會計師接受委託,以獨立的第三者身份對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對依法公開披露的單位會計報告的真實性負法律責任。政府監督主要是指國家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督等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責,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實施會計監督檢查,進行宏觀調控。這樣,在建立健全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基礎上,將專業監督和群眾監督結合起來,使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配合一致,為會計人員創造良好的會計工作環境,確保會計監督的有效性。
⑺ 會計造假的 原因是什麼
會計造假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有的為了偷逃漏稅而少計應稅收入或應稅所得等,有的為了騙取國家財政補貼而少計利潤,有的為了騙取銀行貸款或者股票籌資而多計利潤,有的為了經營層的經營業績而虛增利潤或隱瞞虧損,等等等等。
因為有了通過會計造假帶來利益的可能性,就出現了會計造假的需求和動機;因為造假所付出的成本(包括現實成本和潛在成本)很小甚至為零,於是會計造假就會付諸行動和實踐。
總之,能夠獲取現實利益而卻又不需承擔高額成本,才是會計造假屢禁不止的根本性原因。
所以,要治理會計造假問題,必須加大造假者的造假成本,使其因造假而需承擔的成本遠遠高於因此而獲得的利益,從而使造假者失去造假的利益需求。當然,要完全解決會計造假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將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需要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