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會計領域的理論都有哪些
每個學校教的不一樣,以我們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為例。
第一部分:企業合並的類型(吸收、控股、新設),合並的方式:資產收購、股權收購
然後介紹了權益結合法和購並法。
第二部分:企業合並的調整抵消分錄(購買日,合並第一年,合並第二年)的合並報表(主要是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
第三部分:介紹了三大理論(所有權理論、母公司理論、實體理論)四個合並方法(比例合並、母公司、修正實體、實體),這部分重點是講述怎麼處理非控制權益的
第四部分:內部交易的調整抵消分錄
第五部分:外幣交易和套期會計
第六部分:外幣報表的折算。
其中第二三四部分有交叉,上課講的時候也比較亂,哈哈哈。
望採納,可追問
㈡ 財務會計中的目標管理理論是什麼
財務會計中的目標管理理論是會計行為主體理論的基礎,又是會計方法理論的指南。
㈢ 財務會計理論分類
請參考以下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財務與會計的區別和聯系
汪興元
湖北省財政廳
徐慧萍
武漢市農業洪山區支行關山口辦事處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財務」與「會計」像是一對孿生兄弟,是那樣密不可分,經常成對出現。過去,我們有國家統一制定的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如「兩則兩制」包括《企業財務通則》、《企業會計准則》以及分行業的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財務與會計各司其職。財務定政策,解決對經濟業務事項的確認和計量問題,如固定資產的標准、計提折舊的方法等都由財務制度規定;會計定方法,解決對經濟業務事項的記錄、報告問題,規定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的設置,具體經濟業務應借記(或貸記)什麼會計科目以及會計報表項目的口徑和列示。
現在,國家出台了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如《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即將出台《小企業會計制度》發布了一系列具體會計准則,新的會計制度和具體會計准則不僅包含對會計要素的記錄和報告內容,還包括對會計要素確認和計量內容,恢復了會計制度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說新的會計核算制度涵蓋了原來財務制度的內容。同時,近年來在社會上形成了一股會計熱,會計打假、不做假賬的呼聲很高,在一些人的觀念中,似乎會計已經取代了財務,財務的概念已經淡漠甚至含糊不清了。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近年來,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從事財務管理的同志理不直,氣不壯了。特別是隨著國有企業改革和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的深入,進一步擴大企業理財自主權,財務管理有進一步弱化的傾向。那麼,什麼是財務,什麼是會計,兩者到底有無區別與聯系呢?財務與會計的關系給我們帶來許多困惑和不解。
一、財務與會計的區別
筆者認為,財務與會計應有一個客觀的界限,其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概念不同。財務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購置、投資、融資和管理的決策體系。而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採用專門方法,對單位經濟活動進行完整、連續、系統地核算和監督,通過對交易或事項確認、計量、記錄、報告,並提供有關單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信息資料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2.職能作用不同。會計基本職能是核算和監督,側重於對資金的反映和監督。而財務的基本職能是預測、決策、計劃和控制,側重於對資金的組織、運用和管理。
3.依據不同。會計核算的依據是國家的統一會計制度,具體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選用由企業根據國家統一會計政策,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選定的。而財務管理的依據則是在國家政策法律允許范圍內,根據管理當局的意圖。單位制定內部財務管理辦法,享有獨立的理財自主權。自主決策權。
4.面向的時間范圍不同。會計是面向過去,必須以過去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是對過去的交易或事項進行確認和記錄。而財務是注重未來,是基於一定的假設條件,在對歷史資料和現實狀況進行分析以及對未來情況預測和判斷的基礎上,側重對未來的預測和決策。經濟業務或事項應不應該發生、應發生多少,是財務需要考慮的問題。
5.目的和結論不同。會計的目的是要得出一本「真賬」,結論具有合法性、公允性,一貫性,相對來講結論是「死的」,不同的人對相同的會計業務進行核算,在所有重大方面不應存在大的出入。而財務的目的在於使企業財富的最大化或價值最大化,其結論相對來講是「活的」,它沒有極值,只有恰當的、合理的,其結果不是唯一的。不同的人,由於經驗、取捨、偏好等的不同,得出的結論可能差異較大。需要說明的是,財務管理是一門科學,但不是一門硬科學,而是一門軟科學。有理性一面,也由非理性的成分。因為它賴以存在的基本條件都是假定的,是經驗值(如平均資金成本)。財務難就難在要對不確定性的東西,要依據經驗、判斷、推理做出決策。
6.影響其結果的因素不同。會計結論主要受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影響。企業選定的有關會計政策、會計估計,既受到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限制,同時受到會計人員專業判斷能力的制約。而財務管理目標實現的程度,主要受到企業投資報酬率、風險,以及投資項目、資本結構和股利分配政策的影響。
7.分類不同。會計包括財務會計(對外報告會計)和管理會計(對內報告會計),財務分為出資人財務和經營者財務。這里的出資人是指獨立於經營者之外的投資者、債權人,既包括現實的出資人,也包括潛在的出資人,如尚未出資但准備對某單位進行投資或借款的人。出資人往往關心被出資單位對外提供的財務會計資料,而經營者在按要求對外提供財務會計資料的同時,更關心內部管理會計資料。
二、財務與會計的聯系
財務與會計既有區別,但同時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其聯系主要體現在:
1,兩者都是為特定對象服務的。即存在財務主體和會計主體,作用的對象都是單位資金的循環與周轉,主要對價值形態進行管理。
2.會計是財務的基礎,財務離不開會計。會計基礎薄弱,財務管理必將缺乏堅實的基礎,財務預測、決策、計劃和控制將缺乏可靠的依據。新的具體會計准則和新會計制度普遍採用謹慎性和實質重於形式的會計原則,有利於為企業財務管理和決策提供客觀、真實、完整的會計信息資料,減少財務決策風險。
3.財務與會計在機構和崗位設置上有交叉現象,在內容上沒有明確的界限,單位在機構、崗位的設置上,除不相容職務以外,財務與會計崗位可以重疊。單位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同時也可以是單位財務負責人。有的財務部門或計財部門包括會計機構,同時履行財務、會計的職能。單位會計人員可以根據單位要求,獨立或參與單位財務計劃的編制、利潤分配方案的制定,以及財務管理和重大財務的決策。實務中,單位內部財務管理與內部會計控制可有機結合。
4.會計從業人員必須掌握有關財務知識,熟悉單位的內部財務規定,如差旅費,醫葯費等報銷的規定等。,每年注冊會計師、會計師考試科目,都包括財務成本管理內容。同樣,財務人員必須懂會計,能熟練分析和運用相關會計信息資料。
三、明確財務與會計的區別與聯系對實際不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便於區分財務責任和會計責任。財務與會計的職能是不同的。在某些情況下,分清財務與會計的概念,明確財務、會計的職責,是非常重要的。如實行代理記賬的單位,必須明確會計代理機構與被代理單位的責任,處理好財務與會計的關系。目前正在廣泛推行的以代理記賬為基礎的政府會計集中核算,其基本前提就是單位理財自主權不變。單位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後,會計核算從單位獨立出來,由核算中心代理會計核算工作,但財務管理職能仍屬於單位,單位資金的籌措、分配、使用的財務管理權沒有變,單位債權、債務關系沒有變,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單位的一切開支必須經單位同意,核算中心才能處理。按照《會計法》的要求,單位的會計責任主體仍是單位。核算中心是代理記賬,履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的責任,會計核算中心不能越權、越位,更不得平調單位資金。
2.有利於更好地指導財務與會計的改革與實踐工作。當前的會計改革抓住了會計工作面臨的熱點難點問題,特別是會計假賬問題。全國人大、國務院、財政部出台了一系列會計法規制度,特別是《會計法》及其配套法規,包括一系列新准則、新制度,強化了會計核算和監督,加大了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廣泛應用了謹慎性和實質重於形式的會計核算原則,從制度上消除假賬產生的原因,成效顯著。下一步還需進一步完善准則和制度體系,關鍵是抓好《會計法》以及新制度新准則的貫徹落實。
通過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擴大企業理財自主權,企業財務管理實現了由過去國家大包大攬、代替企業理財到還權於企業的重大轉變。但這並不意味著財務管理不重要或輕鬆了。財務面臨著如何重新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財務管理體系問題。筆者認為,構建新的財務管理體系,涉及兩個以下層面的財務管理:
第一,經營者財務管理。從經營者的角度講,企業理財自主權擴大了,企業財務管理的重心由國家轉移到了企業,企業必須徹底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學會在市場中找財源,加強企業財務管理。今年財政部制定的《關於企業實行財務預算管理的指導意見》就是加強企業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第二,出資人財務管理。出資人財務管理的特點明顯不同於經營者。這里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出資人——國有投資者的財務管理,我國建國以來,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通過不斷積累,形成了巨大的國有資產存量,是我國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力量,如果一味強調放權,放任國有及控股企業財務管理,勢必導致國有企業資產流失,甚至國有企業「家底」被掏空,管理失控,影響經濟的發展。作為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出資者——財政部門,不是要不要加強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問題,而是怎麼管、管什麼、如何轉換角色的問題,這里「管」不是要管死,不是要干涉企業理財自主權,走回頭路。 筆者認為,雖然還權於企業,但出資人必須重視和加強出資人的財務管理,以資本為紐帶,加強資本與財務的統一管理,注重資本營運,從總體上搞活國有資本,包括做好對國有資本的布局、投向、變更、轉讓、收益、考核、評價等工作,理直氣壯地擔負起國有資產財務管理的應有職能。財政部出台的《企業國有資本與財務管理暫行辦法》,對國有企業的資產與財務實行統一管理,是加強國有出資人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舉措和有益的探索。
當然,在實際工作中,必須處理好以上兩個層面的財務關系,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
3.有利於搞好教學與科研工作。學校在學科設置、課程安排上,應合理安排財務與會計的教學內容,不能偏廢。學校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會算賬,而且要善理財。在科研中,應加強我國財務與會計基礎理論與實務研究,在吸收國外先進的財務管理方法,與同際會計慣例接軌的同時,應充分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財務、會計的概念和法律法規框架。在內容上既要注重會計標准和會計職業道德等問題的研究,同時還要結合我國國有資產存量大的實際情況,將促進企業科學理財與加強出資人財務管理有機結合。
㈣ 現代會計理論研究的新領域主要有哪些
會計理論的性質、會計理論研究的方法論、會計目標、會計假設、會計原則、會計信息質量特徵、會計確認、會計計量、會計報表中的要素等會計基本理論問題,並對當前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如會計的國際協調與國際趨同、基於資本市場的會計理論問題等進行了研究。
望樓主採納
沈陽金蝶財務為您解答
㈤ 請問1.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 2.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 3.審計理論與實務的區別這三個研究方向有什麼區別嗎
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審計理論與實務的區別有以下幾點:
1、研究方向的不同:
(1)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研究會計的賬務處理,會計核算方法及相關理論等,比較偏重學術研究方面。
(2)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研究企業財務關系的處理,企業的籌資、融資、資本運營及利潤分配等,側重於實踐方面。
(3)審計理論與實務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研究企業的賬,根據賬單作出財務報表,起到監督的作用,側重於防範企業金融風險方面的研究。
2、意思不同:律對國家各級政府及金融機構、企業事業組織的重大項目和財務收支進行事前和事後的審查的獨立性經濟監督活動。
3、特點不同:
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是指通過對企業已經完成的資金運動全面系統的核算與監督,以為外部與企業有經濟利害關系的投資人、債權人和政府有關部門提供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盈利能力等經濟信息為主要目標而進行的經濟管理活動。
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購置(投資),資本的融通(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營運資金),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
審計理論與實務是指由專設機關依照法
審計理論與實務具有獨立性,獨立性是審計監督的最本質的特徵;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的特點是產值最大化,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相關方利益最大化。
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的特點是有助於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業透明度,規范企業行為。企業財務會計通過其反映職能。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方面的信息,是包括投資者和債權人在內的各方面進行決策的依據。
㈥ 會計理論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一、會計應用理論的概念及其特徵 什麼是會計應用理論?目前會計界僅有少數學者作過說明或論述。 一種觀點認為,會計應用理論「是以基礎理論為指導,運用於財務會計實踐所形成的一系列方法性的理論,主要是制定和實施各項會計實務規范,作為會計實務規范,它貫穿於會計應用理論的全過程,是引導和制約會計工作的標准、評價會計工作的依據。」(陳國輝,1997)筆者認為,會計應用理論不局限於「方法性的理論」,還包括會計核算程序理論等。同時,會計應用理論也不局限於財務會計,還包括管理會計。並且,會計應用理論的主要內容不是制定和實施各項會計實務規范,會計理論是會計規范制定的依據,但是會計理論本身並不包括制定會計規范。 另一種觀點認為,會計應用理論是「依據會計目標理論和會計基礎理論而形成的,用於指導會計實務的一系列具體方法和技術的實用性理論」「會計應用理論,是研究會計工作量的規定性的問題,解決會計工作的運行規則的制定與完善的問題,對會計實務有著直接的影響和指導作用。」(賀茂清,1998)這種觀點沒有將會計目標納入會計應用理論,而會計目標作為對會計實踐活動質和量的要求,應該屬於會計應用理論的范疇。同時,會計應用理論也不僅僅是研究「會計工作量的規定性」,還包括一些「質的規定性」。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會計應用理論是直接用來解釋、評價、指導會計實務和會計報告行為,並對其變化和由此而產生對經濟環境的影響加以預見的一套理論體系。」(高允斌,1993)該定義的特點體現了會計環境對會計應用理論的影響,但沒有說明會計應用理論和會計基礎理論之間的關系。 通過對上述觀點的甄別和分析,筆者認為,會計應用理論應該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會計應用理論來源於會計基礎理論,是基礎理論的具體化。基礎理論是會計理論中最一般、最本質的理論概括。應用理論由基礎理論延伸而來,其內容更為具體,更為廣博。例如,在基礎理論中,說明會計對象是資金運動。但這一表述過於籠統、抽象,因而在應用理論中將其劃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會計要素,並進一步細分為若干會計科目。 2.會計應用理論可以直接指導會計實踐。基礎理論的目的和作用在於幫助人們正確認識會計,體現的是會計活動的一般規律,很難直接用於指導會計實踐活動。應用理論運用基本理論研究的成果,通過價值理性認識探索開辟應用的途徑,這樣就可以把基本理論知識轉化為應用技術,直接用於指導會計實踐。 3.會計應用理論受會計環境的影響較大。在不同的會計環境下,會計目標不同,以會計目標為邏輯起點的應用理論也必然存在差異。例如,在會計目標中,應以相關性優先,還是以可靠性優先,不同的國家和企業選擇不一樣,從而影響到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等一系列的理論選擇。但是,只要這種選擇是與特定的會計環境相適應的,就是正確的。基礎理論受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不大,內容較為穩定。雖然對同一基礎理論存在不同觀點,但「真理」(即正確認識)只有一個,這與應用理論是不同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會計應用理論是與特定會計環境相關的,由會計基礎理論延伸而來,直接指導會計實踐活動的系統的知識體系。 二、會計應用理論的內容體系 會計應用理論包括哪些主要內容?目前有以下幾種觀點: 1.認為會計應用理論包括會計准則理論和會計行為理論兩個方面。「前者是對會計技術方法的規范,後者是對『會計人』的規范。」「會計准則理論至少應該包括:什麼是會計准則、會計准則的功能如何、會計准則由誰及如何制訂、會計准則應該包括哪些內容,等等。」會計行為理論「可具體化為四個部分:會計行為是怎樣形成的、會計行為的主體是誰、會計行為的目標是什麼,以及會計行為如何優化。」(吳水澎,1998)這一觀點提出了對「會計人」的研究,很有啟發意義。但是,我們認為,用會計准則理論來概括所有會計技術規范理論,並不合適。對於會計實務中的某些具體操作理論,如會計管理理論、企業會計制度設計等,也應屬於會計應用理論。 2.認為會計應用理論是一套以會計准則為中心的理論,其內容包括會計准則發展理論、會計准則結構內容理論和會計准則實現理論。其中:(1)會計准則發展理論主要研究制定的動因、模式、目標、方法與價值取向原則;會計准則的歷史演進;世界各國會計准則的發展軌跡與環境的關系等內容。(2)會計准則結構是指「各條目之間的相互關系」,會計准則內容是指會計准則具體「包括的條目」。(3)會計准則實現理論主要探究「會計的具體實現形式。它包括會計制度理論和注冊會計師理論等內容。」會計制度理論是會計准則的具體化和制度化,主要研究如何根據會計准則的要求,結合企業的具體實際,制定出適合企業經營及業務特點的會計制度,以規范會計實務。另外,會計制度理論還包括會計程序和會計方法理論。其中,會計方法理論是會計核算方法、會計分析方法和會計檢查方法的理論依據或基本原理。(陳漢文,1996)這種觀點將會計應用理論界定為以會計准則為中心的理論,雖然有利於強調會計准則在會計應用理論中的重要性,但顯然很不全面。例如會計實踐中的一些具體管理方法,雖與會計准則無關,但仍屬於會計應用理論。會計行為的一些方法和理論也應屬於會計應用理論。 3.認為會計應用理論分為會計規范理論和會計實務理論兩部分。其中,會計規范理論包括會計法規理論、會計准則理論、會計制度理論、會計道德理論;會計實務理論包括會計工作組織理論、會計程序方法理論、具體會計應用理論。(勞秦漢,2000)但是,「會計規范是一個有爭議的術語,……它幾乎可以包括一切對會計運行具有影響的要求。」(劉峰,1996)會計規范既可以包括對技術的規范,也可以包括對人的規范,甚至包括其他規范。顯然,會計規范理論這一概念過於寬泛,而科學性欠缺。並且,從該觀點所反映的內容來看,也不全面,沒有包括會計教育、會計文化等「以人為本」的會計理論。 我們認為,會計實踐活動是主體和客體的統一,因而直接指導會計實踐活動的應用理論也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研究技術(客體)的理論,一是研究人(主體)的理論。而在實際工作中,直接指導會計實務的技術可以是會計准則等,也可以是其他操作性的方法或理論(如會計制度設計理論、會計具體核算方法等),相應地,研究技術的理論又可以分成研究技術規范的理論和研究實務操作的理論。因此,我們將會計應用理論體系分為三個部分:會計技術規范理論、會計實務操作理論和會計行為主體理論。三者的內容分別界定為: (1)會計技術規范理論。主要研究會計技術規范制定的有關理論問題,直接指導會計技術規范的制定。目前,世界通行的會計規范形式是會計准則。因此,會計准則理論是會計技術規范理論中最重要的研究內容,主要研究會計准則的制定目標、制定原則、制定基礎(導向)、制定模式等內容。 (2)會計實務操作理論。主要說明如何從事會計工作,直接指導會計實務。會計實務操作理論是會計基礎理論和會計概念結構的具體化,內容相當廣泛。不僅包括會計核算實務理論,還包括會計監督實務理論和會計管理實務理論;不僅包括憑證、賬簿、報表等會計核算程序,也包括具體的會計處理方法,如存貨計價的先進先出法、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法與權益法等等。 (3)會計行為主體理論。以會計行為主體(會計人員和會計組織)作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如何優化會計行為主體,從而提高會計實踐活動的效率和質量。內容包括:會計教育、會計職業道德、會計心理、會計公共關系、會計人才市場、會計工作組織、會計文化等問題。 會計技術規范理論、會計實務操作理論、會計行為主體理論共同構成完整的會計應用理論體系。 三、關於我國會計應用理論研究的思考 會計理論脫離會計實踐,一直是我國會計研究中存在的一大問題。在會計應用理論研究方面,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1)部分應用理論研究滯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中國加入WTO,許多新的經濟領域和經濟問題不斷出現,如衍生金融工具、股票期權、網路經濟和各種復雜的資產重組業務等,都需要相應的會計理論為指導,而我國相應的應用理論研究卻未能及時跟上,既導致了會計准則制定的「滯後」,也導致了實務中的「混亂」。(2)部分應用理論過於超前。在介紹先進國家的應用理論(特別是在管理會計的應用理論)時,許多同志往往無視中國國情,將西方會計理論與方法不加分析地「全盤移入」。有些甚至在國外就被認為脫離了實踐,更不說在我國的運用了。這必然造成許多研究成果只能是「理論探討」,而不具備任何「應用價值」。 我們認為,為了加強和改進我國會計應用理論研究,一是必須充分認識會計應用理論對會計實務的指導作用;二是要盡早構建會計應用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以指導會計應用理論的研究;三是應結合中國國情,「從實際出發」研究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產生的會計問題,從而避免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的脫節。
麻煩採納,謝謝!
㈦ 會計專業理論知識方面有哪些
本科會計學主要專業課程有:管理學、經濟學、會計學原理、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稅法、管理會計、國際會計、財務報表分析、會計電算化、審計學、財務管理、企業會計制度設計等。
會計學專業是以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為基礎的基本理論應用學科,以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為基礎。
主要學習財務會計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資本運營、資產重組、企業兼並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國際會計核算的慣例。
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側重於實務操作,通過會計手工模擬室和會計電算化實驗室的基本訓練能,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會計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和綜合能力,同時注重強化學生財務管理、審計、經濟法、稅法方面知識的學習,為學生以後參加註冊會計師考試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
會計專業理論知識方面有哪些?
這樣的提問感覺沒有意義
㈧ 關於財務會計的論文有哪些方面的內容
1. 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實證研究
2.融資約束與會計欺詐
3. 論我國的融資租賃
4. 上市公司再融資問題研究
5. 上市公司並購融資問題研究
6. 民營企業融資困境及其對策分析
7. 小微企業融資機制研究
8. 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研究
9. 電子商務與中小企業融資
10. 中小金融機構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
㈨ 會計的理論有哪些
關於對現實世界中會計現象的邏輯推論、概括和解釋的系列。和其他科學理論一樣,會計理論的目的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1)解釋:是指會計理論應能夠為觀察到的會計實務提供理由。例如,會計理論應當解釋,對於雙倍余額遞減法。(2)預測:是指會計理論應能夠預測未觀察到的會計現象。未觀察到的會計現象包括未來現金那些已經發生、但與其有關的系統性證據尚未從數據中搜集到的現象。例如,會計理論應減法折舊的公司的不同特徵的種種假想,也就是說,它應能預測什麼樣的公司會採用直線法折舊,什麼樣的公司會採用雙倍余額遞減法折舊。這類預測可以通過採用兩種不同折舊方法的公司的歷史數據進行驗證。供需關系及其影響會計理論也有其供應方與需求方,他們都對會計理論有重要影響。會計理論的需求方包括會計准則制定機構、企業、政府、投資者、債權人等,他們都有其自身利益,因而都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對會計理論施加影響。會計理論的供應方包括學術機構、大學教授、研究人員、會計准則制定機構等,他們也有其自身的利益,例如,大學教授可能希望通過會計理論的研究創立一個學派,獨樹一幟,也可能希望能夠提職,或提高自己的聲望,等等。供應方的自身關系導致不同會計理論的形成,避免了會計理論的單一化。各類會計理論可以按不同的標准進行分類。目前比較覺的分類是,按照會計理論研究的方法或 ,將領土理論分為規范性理論與實證性理論。規范性理論著眼於應該是什麼,即提供處方,它以目標為起點,推演出應採取的措施或行為;實征性理論著眼於是什麼,即進行驗證或說明,它從假說出發,對其進行測試或驗證。
編輯本段會計理論的目的
會計理論的目的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 (1)解釋:是指會計理論應能夠為觀察到的會計實務提供理由。例如,會計理論應當解釋,對於雙倍余額遞減法。 (2)預測:是指會計理論應能夠預測未觀察到的會計現象。未觀察到的會計現象包括未來現金那些已經發生、但與其有關的系統性證據尚未從數據中搜集到的現象。例如,會計理論應減法折舊的公司的不同特徵的種種假想,也就是說,它應能預測什麼樣的公司會採用直線法折舊,什麼樣的公司會採用雙倍余額遞減法折舊。這類預測可以通過採用兩種不同折舊方法的公司的歷史數據進行驗證。
編輯本段會計理論的供需關系及其影響
會計理論也有其供應方與需求方,他們都對會計理論有重要影響。會計理論的需求方包括會計准則制定機構、企業、政府、投資者、債權人等,他們都有其自身利益,因而都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對會計理論施加影響。會計理論的供應方包括學術機構、大學教授、研究人員、會計准則制定機構等,他們也有其自身的利益,例如,大學教授可能希望通過會計理論的研究創立一個學派,獨樹一幟,也可能希望能夠提職,或提高自己的聲望,等等。供應方的自身關系導致不同會計理論的形成,避免了會計理論的單一化。
編輯本段會計理論的分類
各類會計理論可以按不同的標准進行分類。目前比較覺的分類是,按照會計理論研究的方法或 ,將領土理論分為規范性理論與實證性理論。規范性理論著眼於應該是什麼,即提供處方,它以目標為起點,推演出應採取的措施或行為;實征性理論著眼於是什麼,即進行驗證或說明,它從假說出發,對其進行測試或驗證。
會計應用理論包括哪些主要內容?目前有以下幾種觀點: 1.認為會計應用理論包括會計准則理論和會計行為理論兩個方面。「前者是對會計技術方法的規范,後者是對『會計人』的規范。」「會計准則理論至少應該包括:什麼是會計准則、會計准則的功能如何、會計准則由誰及如何制訂、會計准則應該包括哪些內容,等等。」會計行為理論「可具體化為四個部分:會計行為是怎樣形成的、會計行為的主體是誰、會計行為的目標是什麼,以及會計行為如何優化。」(吳水澎,1998)這一觀點提出了對「會計人」的研究,很有啟發意義。但是,我們認為,用會計准則理論來概括所有會計技術規范理論,並不合適。對於會計實務中的某些具體操作理論,如會計管理理論、企業會計制度設計等,也應屬於會計應用理論。 2.認為會計應用理論是一套以會計准則為中心的理論,其內容包括會計准則發展理論、會計准則結構內容理論和會計准則實現理論。其中: (1)會計准則發展理論主要研究制定的動因、模式、目標、方法與價值取向原則;會計准則的歷史演進;世界各國會計准則的發展軌跡與環境的關系等內容。 (2)會計准則結構是指「各條目之間的相互關系」,會計准則內容是指會計准則具體「包括的條目」。 (3)會計准則實現理論主要探究「會計的具體實現形式。它包括會計制度理論和注冊會計師理論等內容。」會計制度理論是會計准則的具體化和制度化,主要研究如何根據會計准則的要求,結合企業的具體實際,制定出適合企業經營及業務特點的會計制度,以規范會計實務。另外,會計制度理論還包括會計程序和會計方法理論。其中,會計方法理論是會計核算方法、會計分析方法和會計檢查方法的理論依據或基本原理。(陳漢文,1996)這種觀點將會計應用理論界定為以會計准則為中心的理論,雖然有利於強調會計准則在會計應用理論中的重要性,但顯然很不全面。例如會計實踐中的一些具體管理方法,雖與會計准則無關,但仍屬於會計應用理論。會計行為的一些方法和理論也應屬於會計應用理論。 3.認為會計應用理論分為會計規范理論和會計實務理論兩部分。其中,會計規范理論包括會計法規理論、會計准則理論、會計制度理論、會計道德理論;會計實務理論包括會計工作組織理論、會計程序方法理論、具體會計應用理論。(勞秦漢,2000)但是,「會計規范是一個有爭議的術語,……它幾乎可以包括一切對會計運行具有影響的要求。」(劉峰,1996)會計規范既可以包括對技術的規范,也可以包括對人的規范,甚至包括其他規范。顯然,會計規范理論這一概念過於寬泛,而科學性欠缺。並且,從該觀點所反映的內容來看,也不全面,沒有包括會計教育、會計文化等「以人為本」的會計理論。 我們認為,會計實踐活動是主體和客體的統一,因而直接指導會計實踐活動的應用理論也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研究技術(客體)的理論,一是研究人(主體)的理論。而在實際工作中,直接指導會計實務的技術可以是會計准則等,也可以是其他操作性的方法或理論(如會計制度設計理論、會計具體核算方法等),相應地,研究技術的理論又可以分成研究技術規范的理論和研究實務操作的理論。因此,我們將會計應用理論體系分為三個部分:會計技術規范理論、會計實務操作理論和會計行為主體理論。 三者的內容分別界定為: (1)會計技術規范理論。主要研究會計技術規范制定的有關理論問題,直接指導會計技術規范的制定。目前,世界通行的會計規范形式是會計准則。因此,會計准則理論是會計技術規范理論中最重要的研究內容,主要研究會計准則的制定目標、制定原則、制定基礎(導向)、制定模式等內容。 (2)會計實務操作理論。主要說明如何從事會計工作,直接指導會計實務。會計實務操作理論是會計基礎理論和會計概念結構的具體化,內容相當廣泛。不僅包括會計核算實務理論,還包括會計監督實務理論和會計管理實務理論;不僅包括憑證、賬簿、報表等會計核算程序,也包括具體的會計處理方法,如存貨計價的先進先出法、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法與權益法等等。 (3)會計行為主體理論。以會計行為主體(會計人員和會計組織)作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如何優化會計行為主體,從而提高會計實踐活動的效率和質量。內容包括:會計教育、會計職業道德、會計心理、會計公共關系、會計人才市場、會計工作組織、會計文化等問題。 會計技術規范理論、會計實務操作理論、會計行為主體理論共同構成完整的會計應用理論體系。三、關於我國會計應用理論研究的思考 會計理論脫離會計實踐,一直是我國會計研究中存在的一大問題。在會計應用理論研究方面,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 (1)部分應用理論研究滯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中國加入WTO,許多新的經濟領域和經濟問題不斷出現,如衍生金融工具、股票期權、網路經濟和各種復雜的資產重組業務等,都需要相應的會計理論為指導,而我國相應的應用理論研究卻未能及時跟上,既導致了會計准則制定的「滯後」,也導致了實務中的「混亂」。 (2)部分應用理論過於超前。在介紹先進國家的應用理論(特別是在管理會計的應用理論)時,許多同志往往無視中國國情,將西方會計理論與方法不加分析地「全盤移入」。有些甚至在國外就被認為脫離了實踐,更不說在我國的運用了。這必然造成許多研究成果只能是「理論探討」,而不具備任何「應用價值」。 我們認為,為了加強和改進我國會計應用理論研究,一是必須充分認識會計應用理論對會計實務的指導作用;二是要盡早構建會計應用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以指導會計應用理論的研究;三是應結合中國國情,「從實際出發」研究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產生的會計問題,從而避免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的脫節。
㈩ 會計理論知識方面有哪些
會計人員應具備專業知識結構的內容
專業知識是會計人員知識結構的特色所在,無此專業知識,就不可能成為會計人員。但是,現代會計業務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綜合性。這一特徵又要求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不能只限於本專業,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廣度,需要做到深廣結合。專業是分工的結果,分工越細,專業越精;專精是需要的,但專精不能孤立,專業越精,發生關系的方面也越多。如同建寶塔,塔越高,則塔的基礎應越寬,專精需要廣博的知識,專精的結果也擴大了知識,也提高了專精的水平。因此,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好比一座寶塔,塔尖部分是專業學科知識,塔的中間部分是專業學科的基礎知識,塔的下半部是應用專業性知識所需要的其他知識,如數學、外語、邏輯學、心理學等會計人員必須具備的基礎文化素質和修養。
會計人員比較理想的知識結構應是以博促專,以專取博,專與博相結合。但要直接構造出會計人員的具體專業知識結構將是非常困難的。根據結構—功能的方法論,事物內部的結構與外在的功能是聯系在一起的,有什麼樣的結構就有什麼樣的功能。作為一個職稱,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結構本身是一個「黑箱」,我們無法直接通過直觀感知找到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結構到底有哪些,但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結構在從事會計業務的活動中的外在表現,即專業知識結構在從事會計活動中的功能和作用來把握專業知識的內容與結構。因此,我們可以根據結構—功能方法中的「黑箱方法」,即通過會計人員必須完成的任務和應具備的功能來間接反推出會計人員應具備的專業知識結構。
會計人員在企事業單位中主要從事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工作,專業知識結構主要是滿足其從事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內存需要。
會計理論知識方面有哪些?
這樣的提問感覺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