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財務會計分值所得稅
⑴ 高級財務會計所得稅會計內容
我記得計稅基礎應該是雙倍折舊法。這道題採用直線折舊法,購入入賬是6月 應交是在12月所以先×6再除以12
⑵ 求解一道高級財務會計的關於所得稅的分錄題
1、應交所得稅=(1200+60-5+6+20)*25%=320.252、年未遞延所得稅資產=80*25%=20 借:所得稅費用 300.25 遞延所得稅資產20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320.25 交納所得稅時: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320.25 貸:銀行存款320.25
⑶ 高級財務會計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財務會計專業應該是屬管理學類,一級學科是管理學類,二級學科是工商管理類,三級學科是專業會計學專業。
財務會計作為一個會計信息系統,是以會計報告為主最終成果。現代財務會計所編制的報表是以公認的會計原則為指導而編制的通用報表。現代財務會計將報表的編制放在突出位置,所以,財務會計的工作核心是會計報告。
主要課程
會計總論、會計科目、帳戶與復式記帳的應用、會計憑證、帳簿及報表、會計核算及會計工作組織等會計常用知識、資產負債及所有權者權益、營業收入費用利潤、財務報表分析、會計法、稅收法規及稅收證書管理手把手教做賬、電腦上教做帳(學習財務軟體)。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⑷ 高級財務會計,我想問一下,這個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是怎麼看的
稅法不認可存貨跌價准備,所以稅法上存貨就沒有計提存貨跌價准備,為什麼賬面價值是2000,因為給他你的是報表,報表是多少就是多少啊,那計稅基礎就是在報表的賬面價值上加上計提的跌價准備75,就是2075了。
對於固定資產,稅法要用直線法計提折舊,那17年的折舊額就是1500/10=150萬元了,會計上用雙倍余額抵減法,17年計提的折舊就是1500*(2/10)=300萬元了。其實不用關注那個150和300,你就知道計提折舊完,按照稅法的賬面價值是1500-150=1350,按照會計是1500-300=1200,兩者之差就是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因為會計賬面價值小於稅法的),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⑸ 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所得稅的例題
200000是存貨評估增值
甲公司以公允價值入賬,也就是存貨按100萬入,相應結轉銷售成本也是按100萬,但計稅基礎為原乙公司的賬面價值80萬,所以這20萬要在計算應交所得稅時加回來。
⑹ 高級財務會計所得稅問題 乙公司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20×5年初「遞延所得稅負債」賬戶的
根據題目與答案的數據邏輯關系,可以確定題干當中「本期新增應納稅暫時性差異35萬元」有誤,應該是350萬元。
期初應納稅暫時性差異=330/33%=1000 萬
期末應納稅暫時性差異=1000+350=1350 萬元
期末遞延所得稅負債=1350×24%=324 萬元
本期遞延所得稅負債發生額=324-330=-6 萬
期末貸方余額比期初貸方余額減少6萬,因此本期發生額為借方6萬元。
⑺ 高級財務會計,關於所得稅和外幣折算報表的問題
一、外幣報表折算的問題所在
外幣報表折算的焦點問題集中在匯率的選擇上面。我們可以想像,如果外幣匯率是穩定的,那麼外幣折算的方法就無異於把千克折算成其他的重量計量單位。但是大多數國家在貨幣市場上是自由定價的,所以匯率的不穩定性以及外幣折算時選擇的匯率種類對折算的結果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將外幣折算成本國貨幣時有三個可供選擇的匯率:第一個是歷史匯率,這是業務發生時的匯率,使用歷史匯率可以在本國貨幣報表上保留外幣項目的原始成本,可以保護財務報表免受折算損益的影響。第二個是現行匯率,指報表編制日當天的匯率,使用現行匯率會產生折算差異。第三個是平均匯率,是現行匯率與歷史匯率的簡單加權平均。
這三種匯率中,外幣報表折算各個項目應該採用哪種最好?是按照編制報表日的現行匯率折算,還是按原入賬的歷史匯率折算,或者按照編制報表期內的平均匯率折算?折算損益應該怎樣進行會計處理?對於以上問題的回答,就是下文要講到的外幣報表折算方法了。
二、現行匯率法與時態法
總體來說,外幣報表的折算方法共有四種:流動與非流動法、貨幣與非貨幣法、現行匯率法和時態法。當今世界各國對外幣報表折算的最佳方法的選擇只是在現行匯率法與時態法之間進行的,所以下文僅對這兩種方法進行比較介紹。
1.現行匯率法的基本特徵
現行匯率法是將外幣報表中所有資產、負債項目按統一的期末資產負債表日的現行匯率折算,只對子公司報表中的所有者權益項目採用歷史匯率進行折算。若子公司收益表中的收入和費用交易發生頻繁,也可以採用當期的平均匯率。
這種方法可以保持子公司外幣報表原先表述的財務結果和關系,並且揭示匯率變動對母公司在子公司的投資凈額(母公司權益)的影響,所以折算過程中發生的折算損益將作為資產負債表中權益的獨立項目遞延處理。在母公司出售子公司或者認為折算損益已經永久性減少以前,累計的折算損益都不能轉入留存收益。
2.時態法的基本特徵
時態法是一種多匯率方法,它在對外幣報表中項目進行折算時,分別採用其計量所屬日期的匯率進行。具體做法是,現金、應收項目、應付項目用現行匯率換算;用歷史成本記載的非貨幣性資產、負債項目用歷史匯率換算,用現行價值記載的非貨幣性資產、負債項目用現行匯率換算;實收資本按投入時的歷史匯率折算,留存收益為折算數字;收入與費用項目按照交易發生日的匯率折算,若企業收入費用交易發生頻繁,也可以採用當期的平均匯率來折算。
時態法認為外幣折算是對外幣計量的既定價值的重新表述,它不應該改變計量項目的屬性,只是一種計量變換程序,即對外幣改用本幣計量,折算的結果好似子公司的報表中的資產和負債在交易時日就已經把發生額折算為本國貨幣等值。
時態法實質上認為匯率變動是一個客觀事實,只有在匯率變動的當期確認其對會計造成的影響,才能更好地滿足報表使用者預測和決策的需要,所以,時態法通常將折算差額直接記入當期合並損益中。
三、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和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的選擇
外幣報表折算的實務隨著跨國公司經營的日益復雜而不斷的發展,而且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與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對折算問題做出的反應,基本上可以代表其他國家的選擇,所以本文僅介紹這兩者的現行外幣報表折算政策。
1.FASB的第52號財務會計准則公告《外幣折算》(SFASNO.52)的規定
SFASNO.52是以功能貨幣的擇定為前提的,它反映被合並的子公司在經營管理上所持的貨幣觀念。一個特定國外主體的功能貨幣是此主體從事經營活動和產生現金流量的主要經濟環境中的貨幣。國外主體按其經營所處的環境不同,可以分為「母公司的有機組成部分」和「自主經營的國外主體」。前者所指的國外子公司視為母公司在境外經營的延伸,其功能貨幣就是美元,它的外幣財務報表要用時態法重新表述為美元表達的報表。後者是指在生產經營和財務決策上有較大的自主權,並與國外經濟環境融為一體的經濟實體,其功能貨幣一般為非母公司的報告貨幣,此時採用現行匯率法對國外子公司的外幣報表進行折算。
可以看出,52號准則同時接受以母公司觀點和以地方公司觀點作為報告的有效基礎,因此它這樣要求外幣折算應達到的目標:①在合並報表中反映按照每一個被合並的主體從事經營的主要通貨(它的「功能貨幣」)所計量的財務結果和財務關系;②提供通常認為與匯率變動對企業的現金流量和業主權益影響相一致的信息。
2.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制定的准則
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的第21號公告《匯率變動的影響》把國外經營分為「構成報告企業經營整體組成部分的國外經營」和「國外實體」兩種,兩種實體採用何種方法對國外營業的財務報表進行換算,應根據其與報告企業相關的融資和經營方式而定。這樣,對前者應當採用時態法,對後者則應當採用現行匯率法。
3.兩個准則存在的問題
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第21號公告與SFASNO.52的見解十分相似,跟以往的眾多准則相比它們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兼用時態法和現行匯率法。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時態法和現行匯率法孰優孰劣的爭論,但同時也帶來了問題:對國外子公司進行分類依賴於管理當局的職業判斷,而管理者可能因為知識的欠缺進行主觀臆斷,也可能出於粉飾其各項財務指標的目的選擇折算方法。而且如果跨國公司有若干個國外子公司,對這些子公司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外幣報表折算,會使得合並會計報表成為多種方法、觀點的疊加,對財務報表所傳達信息的可靠性造成影響。
四、我國外幣報表折算方法的現實選擇
我國目前尚未正式出台外幣折算的會計准則,但隨著國內涌現出大量的跨國公司,國家頒布有關的會計准則成為必然,所以曾兩次印發外幣折算的徵求意見稿。其中1995年7月印發的具體會計准則《外幣折算》(徵求意見稿)中關於外幣報表的折算,是先根據其與報告企業相關的融資和經營方式,將「境外營業」劃分為「報告企業經營組成部分的境外營業」和「境外實體」兩種類型。前者採用時態法,後者採用現行匯率法。雖然沒有引用「功能貨幣」這一概念,但採用的折算方法與折算差額的處理與前面論述的國際會計准則第21號公告和SFASNO.52基本相同。最近一次的徵求意見稿是財政部於2005年6月印發的具體會計准則《外幣折算》(徵求意見稿),其中規定外幣報表折算方法使用現行匯率法。
上述兩份意見稿表明我國對於外幣報表折算方法的選擇,前後歷經十幾年,數有變化,變化的目的是使外幣報表折算方法更適於我國的現實狀況。我們認為外幣報表的折算方法的選擇應該是若干影響因素權衡的結果,比如各種折算方法的特點、我國跨國公司現狀、我國的會計環境等因素,結合上述因素與財政部2005年6月印發的具體會計准則《外幣折算》(徵求意見稿)我們有以下幾點思考:
1.財政部2005年6月印發的徵求意見稿比起1995年7月的徵求意見稿明顯的不同點是並沒有將境外營業劃分為「報告企業經營組成部分的境外營業」和「境外實體」兩種類型,而是直接規定企業將境外經營的會計報表並入其會計報表時應當按照現行匯率法進行折算。這能避免兼用時態法和現行匯率法導致的問題,使得管理者不能通過精明的境外營業分類來操縱收益或者其他財務報表項目金額,可以一定程度上緩和兼用兩種折算方法引起的爭議,但是單一使用現行匯率法又會產生如下問題。
2.從現行匯率法與時態法的特點看,現行匯率法是對所有的資產和負債都乘上一個常數(資產負債表日的即期匯率),所以現行匯率法能保持原外幣報表中各個項目的比例關系。但是現行匯率法假設所有的外幣資產和負債都承受匯率變動的風險,由於存貨和固定資產的價值基本上不受匯率變動的影響,這種假設很少成立。而且,用現行匯率折算歷史成本產生的數字很難解釋,因為它既非歷史成本也非現行市價。在時態法下,匯率變動影響的是外幣報表中的貨幣性項目,其他非貨幣性項目基本上不受影響,且要求在外幣報表上用歷史成本計量的項目要用歷史匯率折算,比較符合客觀實際情況。
3.目前我國跨國公司的現狀是中小企業在數量上占相當比重,海外子公司規模偏小,與歐美的跨國公司相比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規模上都不能相提並論。而且我國的跨國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多數屬於母公司的國外有機組成部分,其業務基本是銷售母公司出口產品,只不過是國內業務向海外的延伸。這種情況下母公司注重的是海外子公司的損益,時態法比現行匯率法更符合要求,因為時態法將折算結果計入各個年度的合並損益,就好像是母公司直接從事這類經營活動的結果一樣。
4.全球經濟一體化意味著我國經濟將進一步融入國際經濟體系,我國企業要遵照國際慣例開展經營活動,這將成為未來會計環境中佔主導地位的影響因素。我國加入WTO後,更多的跨國公司會選擇海外融資,這些跨國公司將承受來自海外交易所的壓力促使其採用國際會計准則取代國內准則以減少和消除我國會計同國際會計間的差異,提高其國際可比性。所以徵求意見稿規定用現行匯率法雖然能避免兼用兩種折算方法帶來的問題,但不利於我國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的協調。
綜上所述,外幣報表折算方法選擇的爭議還遠沒有結束,隨著我國跨國公司在國外投資項目的不斷擴大,外幣報表折算業務會越來越多,對外幣報表折算的理論研究也將日益深入。
⑻ 高級財務會計所得稅會計問題
1、2014年發生研發支出600萬元,其中直接計入損益300萬元,其餘300萬元形成資產,稅法規定費用化部分加計50%扣除,資本化部分按150%攤銷。該資產尚未開始攤銷。
(1)老師的答案是應納稅所得額應減少150萬,這150萬是費用化部分的差額,資本化的差額在以後期間攤銷時體現。
(2)如果已開始攤銷,應納稅所得額還是會變化的,應本期攤銷額*150%扣除。
2、2014年發生罰款支出60萬元。尚未支付。
(1)該罰款是否允許稅前列支?若不允許,企業是否確認相關負債?確認負債的話,納稅調整,未入賬(不管支付與否),納稅調整。
3、2014年一筆預收賬款,賬面價值100萬元。稅法規定應計入當期應納稅所得額。
(1)稅法規定的部分預收款項(比如房地產公司的預收款)是需要安裝預繳稅金的,具體看稅務規定。
(2)預計負債和預收賬款不是一碼事,區別很大,核算方法看這里吧http://ke..com/link?url=yiVOJldFiUCbs9lK,我就不贅述了。
⑼ 高級財務會計要考試了,估計出以下內容核算題,請問能不能給予我一些這一類的例型題。分不多,拜託幫幫忙
1、集團內部存貨往來的抵消處理
2、所得稅會計處理
資料:甲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購入一台設備,原價為6020萬元,預計凈殘值為20萬元。稅法規定的折舊年限為5年,按直線法計提折舊,公司按3年計提折舊,折舊方法與稅法相一致,預計凈殘值也為20萬元。假定該公司所得稅稅率一直為25%。除該事項外,歷年來無其他納稅調整事項。要求:
(1)計算甲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2月31日的遞延所得稅項目金額。
(2)編制甲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2月31日相應的會計分錄;
(3)計算甲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2月31日的遞延所得稅項目金額;
(4)編制甲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2月31日相應的會計分錄。
解析:資產計稅基礎>賬面價值,為可抵扣差異,計入遞延所得稅資產。
(1)按稅法計算的折舊=(6020-20)/5=1200萬元
按會計計算的折舊=(6020-20)/3=2000萬元
2007年底設備賬面價值=6020-2000=4020萬元
2007年底設備計稅基礎=6020-1200=4820萬元
二者差額=4820-4020=800萬元
遞延所得稅項目金額=800*25%=200萬元
(2)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200萬
貸:所得稅費用 200萬
(3)2008年底設備賬面價值=6020-2000*2
=2020萬元
2008年底設備計稅基礎=6020-1200*2
=3620萬元
二者差額=3620-2020=1600萬元
遞延所得稅項目金額=1600*25%=400萬元
(4)期初遞延所得稅資產余額為200萬元,
則還需確認金額為400-200=200萬元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200萬
貸:所得稅費用 200萬
7企業合並(非同一控制)
運用舉例:丁公司與A公司屬於不同的企業集團,兩者之間不存在關聯關系,2006年12月31日,丁公司發行200萬股股票(每股面值1元)作為對價取得A公司的全部股份權,該股票的公允價值為800萬元,購買日,A公司有關資產、負債情況如下:(單位:萬元)
賬面價值 公允價值
銀行存款 200 200
固定資產 600 660
長期應付款 100 100
凈資產 700 760
要求:該合並按吸收合並與控股合並,分別對丁公司進行賬務處理。
解:本合並屬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
(1)在吸收合並時,丁公司賬務處理如下:
借: 銀行存款 200
固定資產 6
商譽 40
貸:長期應付款 100
股本 200
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600
(2)在控股合並時,丁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
借: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 800
貸:股本 200
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600
⑽ 高級財務會計所得稅會計中的所得稅核算
假設題目中虧損未超出5年,允許稅前彌補應交所得稅=(1000-40+50+70+20+80+80+100-40-120)*25%=300萬對於計提產品保修費用80萬,形成遞延所得稅資產20萬; 預計負債80萬,形成遞延所得稅資產20萬;借 所得稅費用 260萬 遞延所得稅資產 40萬 貸 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300萬說實話,條件1沒怎麼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