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會計實務計算應繳所得稅
❶ 企業的應交所得稅怎樣計算和核算
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核算:應交所得稅=收入總額X稅務核定固定比例X所得稅稅率。
適用稅率問題:應納稅所得額(納稅調整後的利潤)在3萬元(含)以內的適用18%,在3萬元至10萬元(含)的適用27%,在10萬元以上的適用33%。
會計分錄
1、計提時:
借:所得稅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2、上繳時: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3、結轉時:
借:本年利潤
貸:所得稅
(1)財務會計實務計算應繳所得稅擴展閱讀:
對於會計核算,有下述幾種方法:
1、登記會計賬簿
登記會計賬簿簡稱記賬,是以審核無誤的會計憑證為依據在賬簿中分類,連續地、完整地記錄各項經濟件業務,以便為經濟管理提供完整、系統的記錄各項經濟業務。
以便為經濟管理提供完整、系統的財務會計核算資料。賬簿記錄是重要的會計資料,是進行會計分析、會計檢查的重要依據。
2、成本計算
成本計算是按照一定對象歸集和分配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以便確定各該對象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的一種專門方法。
產品成本是綜合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一項重要指標。正確地進行成本計算,可以考核生產經營過程的費用支出水平,同時又是確定企業盈虧和制定產品價格的基礎。並為企業進行經營決策,提供重要數據。
3、財產清查
財產清查是指通過盤點實物,核對賬目,以查明各項財產物資實有數額的一種專門方法。通過財產清查,可以提高會計記錄的正確性,保證賬實相符。
同時,還可以查明各項財產物資的保管和使用情況以及各種結算款項的執行情況,以便對積壓或損毀的物資和逾期未收到的款項,及時採取措施,進行清理和加強對財產物資的管理。
❷ 企業計算應交所得稅時,正確的會計分錄是( )。
d
計算應繳納所得稅屬於計提,計提的分錄 借:所得稅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繳納稅費時,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❸ 企業所得稅的計算方法和會計分錄
企業所得稅是按應納稅所得額(納稅調整後的利潤)計算繳納的。
1、營業利潤=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支出-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外支出。
2、應納稅所得額=營業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3、應納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稅率
企業所得稅的稅額,一般都是按利潤的25%繳納
現在有稅收優惠,小微企業只繳納利潤的10%或者減半徵收
會計分錄:
計提時
借:所得稅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繳納時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期末結轉時
借:本年利潤
貸:所得稅
所得稅期末無余額
(3)財務會計實務計算應繳所得稅擴展閱讀
企業所得稅的征稅對象是納稅人取得的所得。包括銷售貨物所得、提供勞務所得、轉讓財產所得、股息紅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接受捐贈所得和其他所得。
居民企業應當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境外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於2007年3月16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
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決定修改。將第五十一條第一款中的「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機構、場所的,經稅務機關審核批准」修改為「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機構、場所,符合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規定條件的」。
❹ 要求:計算該企業應交所得稅,並編制相關的會計分錄
某企業2009年按有關財務制度規定應開支業務招待費60 000元,
全年實際開支業務招待費100 000元,當年違約罰款5 000元。年末,
按會計核算原則的稅前會計利潤為1 000 000元,所得稅稅率為25%,
所得稅已繳納。假定本企業全年無其他納稅調整因素。
1000000+(100000-60000)+5000=1045000元,
1045000*0.25=261250元
借:所得稅費用261250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261250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261250
貸:銀行存款 261250
年末結轉:
借:本年利潤261250
貸:所得稅費用 261250
❺ 財務會計的所得稅核算問題
1、職工薪酬超過計稅薪酬的差額,在列支的時候,它是抵減了你的利潤的,所以在這里,超過了列支的部份,就應該要加回去,計稅繳納所得稅。
2、所謂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是指,比如你的固定資產會計處理時按直線法計提折舊,而稅法規定用雙倍余額遞減法計提折舊,那麼你的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就大於其計稅基礎,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舉個例子:
假設:固定資產原值10000元,會計上我們用直線法計提折舊:使用壽命預計20年,無殘值率。那麼使用一年後,余額為:10000-10000/20=9500元。
稅法規定,此類固定資產可以加速折舊,用雙倍余額遞減法計提折舊,一年後余額為:10000-10000*2/20=9000元。
此時賬面價值9500大於其計稅基礎9000。差額500元在以後將計入所得稅,為什麼說這差額500元要在以後計入應納所得額繳納所得稅了,因為稅法規定了,要按雙倍余額遞減法折舊,所以在稅務那兒你以後可以抵扣的錢錢就只有9000塊了,可是你的賬面上還擺起9500塊,稅務局的大爺不讓你抵了,所以在未來的日子你就要交這500塊的稅了。確認於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遞延所得稅負責,反之。為可抵扣差異,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希望能幫到你。
❻ 高級財務會計中的所得稅計算
第一題:
1、調增應納稅所得額2000元
2、調增應納稅所得額4200-28000*14%=280元
3、調增應納稅所得額51000元
4、調增應納稅所得額200000*(15%-10%)=10000元
要求:
1、1999年度應納稅所得額=1000000+2000+280+51000+10000=1062380元
2、應交所得稅=1062380*33%=350882.4元
稅後利潤=1000000-350882.4=649117.6元
3、借:所得稅 350882.4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350882.4
第二題:
項目 1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會計折舊 30 30 30 30 0 0
稅法折舊 20 20 20 20 20 20
遞延法:
項目 1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稅前利潤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時間性差異 10 10 10 10 -20 -20
稅法利潤 510 510 510 510 480 480
稅率 33% 33% 40% 40% 40% 40%
所得稅 168.3 168.3 204 204 192 192
時間性差異影響-3.3 -3.3 -4 -4 6.6 8
所得稅費用 165 165 200 200 198.6 200
第一年及第二年分錄:
借:所得稅 165
遞延稅款 3.3
貸:應交稅金 168.3
第三年及第四年分錄:
借:所得稅 200
遞延稅款 4
貸:應交稅金 204
第五年分錄:
借:所得稅 198.6
貸:應交稅金 192
遞延稅款 6.6
第六年分錄:
借:所得稅 200
貸:應交稅金 192
遞延稅款 8
債務法:
項目 1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稅前利潤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時間性差異 10 10 10 10 -20 -20
稅法利潤 510 510 510 510 480 480
稅率 33% 33% 40% 40% 40% 40%
所得稅 168.3 168.3 204 204 192 192
時間性差異影響-3.3 -3.3 -5.4 -4 8 8
所得稅費用 165 165 198.6 200 200 200
第一年及第二年分錄:
借:所得稅 165
遞延稅款 3.3
貸:應交稅金 168.3
第三年分錄:
借:所得稅 198.6
遞延稅款 5.4
貸:應交稅金 204
第四年分錄:
借:所得稅 200
遞延稅款4
貸:應交稅金 204
第五年及第六年分錄:
借:所得稅 200
貸:應交稅金 192
遞延稅款 8
這道題給的數字比較簡單,好算點
❼ 應交所得稅怎麼計算
應交所得稅的計算:
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
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一)納稅調整增加額
1.按會計准則規定核算時不作為收益計入財務報表,但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作為收益需要交納所得稅。
2.按會計准則規定核算時確認為費用或損失計入財務報表,但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則不允許扣減。
(二)納稅調整減少額
1.按會計准則規定核算時作為收益計入財務報表,但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不確認為收益。
2.按會計准則規定核算時不確認為費用或損失,但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則允許扣減。
一、所得稅會計概述
(一)所得稅會計的特點
所得稅會計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從資產負債表出發,通過比較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資產、負債按照會計准則規定確定的賬面價值與按照稅法規定確定的計稅基礎,對於兩者之間的差異分別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與遞延所得稅資產,並在此基礎上確定每一期間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所得稅准則規范的是資產負債表中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和計量。減少未來期間應交所得稅的暫時性差異形成遞延所得稅資產;增加未來期間應交所得稅的暫時性差異形成遞延所得稅負債。
【提示】對於暫時性差異,未來期間由稅前會計利潤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納稅調減的屬於「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符合條件的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未來期間由稅前會計利潤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納稅調增的屬於「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符合條件的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❽ 應交所得稅」在實務中如何核算
會計中所得稅費用計算是按照會計的規定計算的,所得稅費用作為費用核算,在核算中設置「所得稅費用」科目進行核算,會計中所得稅費用計算公示是:所得稅費用=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
會計中所得稅費用計算方法步驟主要分三步:
會計中所得稅費用計算第一步是確定遞延所得稅,不包括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的所得稅影響。
會計中所得稅費用會計處理: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借:所得稅費用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借:所得稅費用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
會計中所得稅費用計算方法第二步應該確定應交所得稅。
會計中所得稅費用計算方法第三步根據「所得稅費用=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倒擠得出所得稅費用的金額。
借:所得稅費用
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遞延所得稅負債
會計中所得稅費用計算中,企業進行所得稅核算會計處理具體如下:
①會計中所得稅費用計算科目核算企業確認的應從當期利潤總額中扣除的所得稅費用。
②會計中所得稅費用計算科目可按「當期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費用」進行明細核算。
③會計中所得稅費用期末,應將本科目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後本科目無余額。
④會計中所得稅費用的主要賬務處理。企業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應當比照上述原則調整本科目、「遞延所得稅負債」科目及有關科目。
❾ 會計問題:所得稅費用和應交所得稅不同嗎、
不同,區別如下:
1、概念不同
應交所得稅是指企業按照國家稅法規定,應從生產經營等活動的所得中交納的稅金。所得稅費用是指企業經營利潤應交納的所得稅。所得稅費用核算企業負擔的所得稅,是損益類科目;這一般不等於當期應交所得稅,而是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之和,即為從當期利潤總額中扣除的所得稅費用。
2、賬戶性質不同
應交所得稅是負債類賬戶,而所得稅費用是損益類賬戶。負債類賬戶按照反映流動性強弱的不同可以再分為流動負債類賬戶和非流動負債類賬戶。是用來反映企業負債增減變動及其結存情況的賬戶。所得稅費用是損益類科目,借方表示發生的所得稅費用,貸方表示結轉到本年利潤的所得稅費用。期末無余額。
3、實際本質不同
所得稅費用是按照會計准則計算的當期應承擔的所得稅。應交所得稅是按照所得稅稅法規定,計算的當期應繳納的所得稅金額。
4、會計科目設置不同
應交所得稅,是個二級科目,一級科目應該是「應交稅費」,是負債類科目。貸方記錄應交納的所得稅,借方表示已交納或多交的所得稅。所得稅費用是個費用類科目,借方表示發生的所得稅費用,貸方表示轉入利潤的所得稅費用。
計算所得稅時:借:所得稅費用,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實際交納時: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貸:銀行存款將所得稅費用轉入利潤:借:本年利潤,貸:所得稅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