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務會計概念公告18號內容
的討論備忘錄出版於1974年,由美國首先提出了這一概念的「概念框架」的概念框架,財務會計和報告的研究小組報告的財務報表目錄的思考。隨後,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已公布了七個概念的企業財務報告的公布(「財務會計概念的陳述,SFAC),美國財務會計一個清晰的概念框架:1978年SFAC第一:企業財務報告的目標。 1980年SFAC 2:會計信息質量。 1980 SFAC 3號:企業財務報表要素。 1980年的SFAC四:非營利組織財務報告的目標。 1984年SFAC 5號:企業財務報表的確認和計量。 SFAC 6:1985年的財務報表元素(而不是SFAC 3號,非營利組織的財務報表元素的概念擴展到SFAC 7號)2000:使用信息和現金流量的現值會計計量。
按照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解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一個連貫的系統的相互關聯的目標和基本原則,它應該導致的生成一致的會計准則,規定的財務會計和財務報告的性質,功能和范圍。主要內容包括:確定的目標,財務會計和財務報告;定義的元素的財務報表,評估財務會計和會計信息質量特徵,解決的財務報表要素的確認,計量和報告;一些主要的金融和會計問題的分析。
理論指導評估的會計准則制定機構的會計准則和指導方針,系統的財務會計准則概念框架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原則性的指導方針和概念基礎,構成了科學的評價現行會計准則的基礎上,有效利用會計准則的指引,同時也為新興的經濟和商業原則的指導,並提供一個機制,以確保財務會計理論緊密結合起來的會計處理方法與實踐財務會計。
Ⅱ 如何評價美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總體上來看,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內容是詳細、充實和嚴謹的,基本上能自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並符合佩頓和利特爾頓提出的連貫、協調、內在一致的理論體系的要求。本文肯定FASBCon-cepts具有許多獨創性,值得借鑒學習。例如,第1號概念公告提出用財務報告代替財務報表,發展了財務會計;第5號概念公告提出四項確認的基本標准等等。但FASBConcepts仍有弱點和不足之處。因此,本文提出若干建議,試圖說明它的不足和如何加以改進。
【關鍵詞】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評估
一、綜述
近二十年來,財務會計理論偏重於評價、分析與發展會計准則的理論。具體而言,就是直接為制定會計准則服務。人們將這種會計理論稱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簡稱CF)。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由美國FASB首創的。盡管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探討財務會計理論體系,例如,AICPA所屬的會計研究部(ARD)發表了ARSNO.1和NO.3,同時,APB發表了StatementNO.4;英國1976年也發表了一份《公司報告》(theCorporateReports),系統地闡述了財務會計一系列概念特徵與理論問題,但是,正式提出CF是在1976年12月FASB發出的一份討論備忘錄/:中。這份備忘錄不是討論財務會計的目標,而是著重闡述財務報表的要素及其計量問題。該備忘錄的率先出台有其特殊的經濟背景。當時,美國的通脹率高達11%以上,引起了企業界與會計界的普遍關注,他們著重抨擊傳統的以歷史成本為模式的財務報表,認為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財務報表所提供的盈利信息不可靠,甚至是/無用的信息0(見RobertSterling/《Forture》,Janu-ary14,1980)。因此,CF的第一份備忘錄先討論了會計要素及其計量和盈利的確認問題。
SFACNO.1/企業財務報告的目標0則繼承了特魯伯魯特報告(TruebloodReport)的主要內容,即/財務報表的目標0。1978年開始,FASB又系統地研究以目標為起點的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或稱之為概念框架)。從1978年11月至1985年12月,共發表了六份公告,即SFACNOs.1-6,其中NO.6取代了NO.3。15年後,即2000年2月,FASB又發表了SFACNO.7,其目的在於推廣應用公允價值(FairValue)。因此,當前美國名義上有七份概念公告,實際發揮作用的則是六份(SFACNOs.1、2、4、5、6、7)。
二、對FASB概念公告的評價
總體而言,美國FASB的概念公告(FASBConcepts)所敘述的內容比較詳細、充實而且相當嚴謹。
Ⅲ 什麼是財務會計概念公告
美國於1974 年發表的一份討論備忘錄《財務會計和報告的概念框架:對財務報表目錄研究小組報告的思考》中首次提出「概念框架」的概念。其後,FASB陸續發表了七個與企業財務報告相關的概念公告(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SFAC),明確了美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1978年SFAC No.1:企業財務報告目標。1980年SFAC No.2:會計信息質量特徵。1980年SFAC No.3:企業財務報表要素。1980年SFAC No.4:非營利組織財務報告目標。1984年SFAC No.5:企業財務報表確認與計量。1985年SFAC No.6:財務報表要素(取代了SFAC No.3,報表要素的概念擴展到非營利組織財務。)。2000年SFAC No.7:會計計量中現金流信息和現值的使用。
按照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ASB)的解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是一個具有相互聯系的目標和基本原則的首尾一貫的體系,它應導致相互一致的會計准則的產生,並規定財務會計和財務報告的性質、功能及范圍。其內容主要包括:確認財務會計和財務報告目標;對財務報表要素作出定義;評估財務會計和會計信息質量特徵;解決如何對財務報表要素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分析某些重大財務會計問題。
作為評價會計准則制定機構和指引會計准則建設的理論指南,概念框架為財務會計准則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原則指引和概念依據,構成了科學評價現有會計准則的基礎、有效運用會計准則的指南,也為新出現的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提供原則指導,並且為財務會計理論和財務會計實務的緊密結合提供了機制保證。
Ⅳ 有誰知道美國財務概念第一號通告
1978年,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頒布了第1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企業財務報告的目標》,開始以會計目標為起點研究財務概念框架。從此,會計目標理論受到學者們的密切關注。會計目標理論作為會計起點理論為廣大學者所接受,會計目標理論的研究也就具有理論意義了。理論是什麼?定義是:「一套緊密相連的假定性的、概念性的和實用性的原理的整體,它構成對所要探索領域的可供參考的一般框架」。所以,作為會計起點理論,會計目標理論也必須有一個邏輯一致的框架。會計目標理論也只有在一個科學的理論框架內研究才更具科學性和完整性,才能使會計理論大廈根基更為牢固。會計目標理論框架問題研究由此提出。
詳情可到下列網址:
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fasb.org/
Ⅳ 求文檔: 對照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與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發布的1-7號概念公告
賬務我國制定會計准則的過程始終是與國際會計准則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的,成績有目共睹。我國自1992年底發布《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以來,至今已先後發布了16項具體會計准則。最近,財政部會計司官員多次表示,將在2005年底前基本完成我國會計准則體系的建設。由於我國會計准則從一開始制定時,就與IASC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還召開了多次有IASC高層官員參加的會計准則國際研討會,制定我國會計准則的主要參考依據也是國際會計准則。因此,我國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趨同的基礎較好,有學者甚至認為我國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基本上已是大同小異(8)。
但是,如將我國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或其他有關國家會計准則作進一步對比,仍然可以發現它們之間存在的一些差別。概括起來,我國會計准則與其他相關會計准則的主要差異有:
第一,我國實行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並行的做法,這與大多數國家的做法是不同的。在當今世界,各國採用的會計規范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英美等英語國家普遍採用的會計准則的形式;另一種是以德國和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大陸法系國家採用的會計立法和會計制度的形式。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形勢的發展,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的會計規范形式大有向英美海洋法系國家會計規范形式轉化的趨勢(一個明顯的例證是,德國與法國等近年來相繼成立了會計准則委員會)。我國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並行的做法,從長遠來看,不利於我國會計准則的發展及與國際准則的趨同。
第二,我國現行會計准則的結構由基本准則與具體准則構成,並將類似於概念框架的內容歸人基本會計准則。這種做法與國際慣例有較大出入。在國際會計准則與各國會計准則中都不存在基本准則與具體准則之分,並且在IASC的「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美國FASB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以及英國會計准則委員會(ASB)的「財務報告原則公告」中都明確指出,概念框架不屬於會計准則的內容,不具有會計准則的效力。我國將1992年底發布的基本准則類比為國外的概念框架,不僅混淆了概念框架的性質和作用,而且削弱了對指導會計准則制定的基本概念和原則的研究,推遲了概念框架的出台。
第三,我國會計准則的涵蓋面較小,規定不夠詳細,可操作性較差,對一些新問題尚未涉及。由於我國制定會計准則起步較遲,並且由於各種原因在90年代中期就已發布的30多項會計准則的徵求意見稿一直未能成為正式准則,至今只發布了16項會計准則,相對於美國FASB的約150項准則公告(還不包括FASB的前任會計程序委員會發布的51份「會計研究公報」以及會計原則委員會發布的31份「意見書」)和IASC的41項國際會計准則,數量要少得多;並且,我國會計准則對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雇員福利、養老金計劃、物價變動和通貨膨脹、銀行、保險業、農業等會計事項的處理均還未涉及;此外,由於我國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並行,尤其是在2001年開始實施新的《企業會計制度》之後,會計准則似乎只是成為制定《企業會計制度》的指導綱領,會計准則本身的可操作性相對就變得較差。
第四,我國會計准則對公允價值和價值重估的方法較為排斥。這雖然有利於避免企業舞弊和利潤操縱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我國當前的國情;但對公允價值一概否認的做法,與會計准則國際發展的趨勢並不合拍。在經濟全球化、企業購並愈演愈烈和金融工具層出不窮的今天,公允價值已躍升為與歷史成本並駕齊驅的新的計量屬性。在國際會計准則中,公允價值不僅廣泛應用於金融工具,在投資性房地產、農業、企業合並、非貨幣交易等事項的會計處理中也被廣泛應用。因此,我國不能「因噎廢食」而一概否認公允價值的使用,從而加大與國際通用准則的差距。
第五,在具體會計處理以及披露要求上我國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也存在不少差異。僅就我國已發布的16項會計准則與相關的國際會計准則》相比,至少存在下述差異:(1)在存貨准則對采購成本的計量上,國際准則採用凈價法,我國准則採用總價法;(2)在現金流量表准則中,國際准則同時允許採用直接法和間接法,我國僅允許採用直接法,對收到或支付的利息和股利,國際准則允許在保持一貫處理的前提下可以歸入經營活動、投資活動或籌資活動,我國准則要求將支付的利息和股利列為籌資活動,將收到的利息列為投資活動;(3)在建造合同准則中,國際准則允許將因訂立合同發生的、與合同直接相關的費用作為合同成本的組成部分,我國准則要求將訂立合同而發生的有關費用直接確認為當期費用;(4)在固定資產(不動產、廠房和設備)准則中,國際准則對非同類固定資產交換產生的固定資產允許以公允價值計量,並確認利得或損失,我國准則要求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計量,不允許確認利得或損失,對於固定資產處置產生的收益或損失,國際准則允許計入當期並包含在經營活動損益中,我國准則要求列為營業外收支;(5)在租賃准則中,國際准則對「公允價值」、「經濟壽命」、「使用壽命」、「租賃投資總額」等術語作了定義,我國准則對它們未作定義,在對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區分的判斷上,國際准則強調公允價值,我國准則強調賬面價值;(6)在收入准則中,國際准則僅規定了收入計量的一般原則,即要求收入以已收或應收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我國准則卻對銷售商品的收入、提供勞務的收入、利息收入等確定了單獨的計量原則;(7)在借款費用准則中,國際准則沒有對「專門借款」作出定義,我國准則對此作了定義,國際准則允許資本化的對象包括固定資產和存貨,我國准則僅包括固定資產;(8)在關聯方披露准則中,國際准則所指的關聯方不涉及合營企業,我國准則將合營企業視為關聯方,國際准則對某些情況下(如已提供合並財務報表的母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受國家控制的企業等)關聯方交易的披露作了一定的豁免,我國准則沒有這樣的豁免;(9)在投資准則中,國際准則要求將投資成本與投資者所享有的在被投資企業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中的份額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商譽,並按商譽的規定進行處理,我國准則將投資成本與投資者應享受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的份額之間的差額作為股權投資差額,按一定的期限攤銷並計入損益;(10)在中期財務報告准則中,國際准則要求提供權益變動表,我國准則沒有這一要求,國際准則允許中期報告採用簡化報表格式,我國准則卻要求提供完整的會計報表,國際准則要求在年度財務報表中提供分部數據的企業在中期報告中也必須提供相應數據,我國准則只是簡單地要求披露業務分部和地區分部的收入與分部利潤或虧損;(11)在或有事項准則中,國際准則要求按資產負債表日履行現時義務所要求支出的最佳估計值的折現金額來確認一項准備的金額,我國准則規定因或有事項確認的負債,其金額應是清償該負債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計數,並採用了「預計負債」的概念;(12)在無形資產准則中,對於資產交換產生的無形資產,國際准則要求區分同類與非同類資產交換,並要求按收到資產的公允價值入賬,我國准則要求根據非貨幣交易准則,按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入賬;等等。
此外,我國會計准則制定機構的性質、准則制定程序、准則實施范圍和准則執行機制等與其他國家的通行做法也有較大的差異。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准則2002[Z].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2]馮淑萍。關於我國當前環境下的會計國際化問題[J].會計研究,2003,(2)。
[3]蓋地。大同小異:中國企業會計標准與國際會計准則[J].會計研究,2001,(7)。
[4]曲曉輝,陳瑜。會計准則國際發展的利益關系分析[J].會計研究,2003,(1)。
[5]汪樣耀。會計准則的發展:透視、比較與展望[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
[6]IASB.國際會計准則2002[Z].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參考資料:論我國會計准則與國際准則的趨同
Ⅵ 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的概念框架是什麼主要內容是
我國於1992年11月頒布了第一個企業會計准則,它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台的:建國後不久,即從1951年下半年起,我國就實行了分部門、分行業、分所有制一統到底的會計制度。它與當時的計劃經濟是適
應的,在維護財經紀律、保證財政收入、促進增產節約等方面,曾起過積極作用。但在改革開放後,它就逐漸暴露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缺陷。這種缺陷
可以從兩個方面看:對內,由於實行部門、行業和所有制三個分割,使不同部門、行業和所有制的企業的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同時,由於會計制度一統到底,使企
業運用會計制度規范自己的行為時,沒有靈活性。對外,我國統一會計制度從賬戶設置、會計處理,到會計報表,都同國際慣例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所產生的會計信
息,不可能成為國際通用商業語言的一部分,從而也就不可能在對外交流中起到應有的媒介作用。1992年開始的用會計准則取代統一會計制度的改革,把我國會
計改革推進到一個嶄新的軌道。
近五年來,我國的會計改革,仍以建立企業會計准則為中心而繼續走向深入。五年中,共完成了約30個具體會計准則徵求意見稿並反復進了修改。根據需要,財政部在1997年5月22日又出台了繼1992年11月份以來的第二份企業會計准則,也是第一個具體會計准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同時還公布了這份准則的指南,要求上市公司從1998年1月1日起執行。
上述舉措,消除了國內外可能產生的疑慮:中國的會計准則是否由於遇到什麼困難和阻力而停止制訂了?其實,會計准則的制訂,是一項嚴肅而細致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深入的調查、細致的研究,需要反復徵求意見,不斷修改和完善。這當然需要時間甚至恰當的出台時機。每一個國家制訂會計准則都走過這樣的道路。我相信,不久,我國更多的具體會計准則將會陸續出台。
二、我國應建立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結構
從我國會計准則制訂開始到現在,我國會計界有一點是沒有分歧的,那就是:我們將建立一個在《會計法》的指導下,以會計准則為核心,以會計准則指南為補充(當然,在過渡時期還應同時採用相關的行業會計制度)的既符合國際慣例,又有中國特色的會計准則體系。在我們的會計准則體系中,將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基本會計准則,它是用來指導方向的,內容包括會計准則所要運用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第二層是具體會計准則, 它是准則體系的主體,是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披露的恰當規范 。用英國會計准則委員會(ASB)的話來說,它才是「應當如何在財務報表上反映具體種類的交易和其他事項的權威表述」。第三層是會計准則指南,它是用來說明具體會計准則的各個部分,加上必要的舉例,以提高操作性。
三、基本會計准則的性質及財務會計與概念框架的關系
我國1992年11月頒布的企業會計准則,一般都認為它是一份基本會計准則。確實,今天看來,它具備了基本會計准則的雛型,但需要修改與完善。
講到基本會計准則,人們會想到西方的概念框架。這里需要研究說明兩個問題:第一,基本會計准則是什麼性質的准則?第二,基本會計准則與概念結構有什麼關系?
關於第一個問題,我認為,基本會計准則是准則的准則。如果說,《會計法》是整個會計規范體系中的基本法。那麼,基本會計准則就是整個准則體系中的基本法,它通過假設、目標、要素、確認、計量、披露等基本概念和一般原則,指導具體會計准則的制訂,評估已制訂的會計准則,並可據以對在沒有具體准則的領域中所發生的一些交易和事項,進行恰當的會計處理。所以,我國的基本會計准則,既是理論,又是准則。在我國的准則體系中,處於第一個層次,而不是最後層次。
關於第二個問題,西方的概念結構,包括兩種設想,一是60年代的設想,把基本假設一般原則作為規范,如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所屬的會計研究部於1961和1962年分別發布的會計研究論文集(ARS)第一和第三號。另一種是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於1978年開始提出、現在較為流行的概念結構,它以目標為導向,包括目標、信息質量、要素、要素的確認與計量,以及1995年12月英國會計准則委員會在"原則公告"徵求意見稿中所討論的財務報表的編報思路。西方關於概念結構的研究,大多數人認為,概念結構是理論而不是准則的一部分。比如,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在所發布的概念公告前都作此申明;同樣,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的概念框架(1989)的引言部分也有類似的闡述。其實,准則和評估與發展准則的理論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所以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在1992年發布的第69號審計准則公告(SAS)中,把概念框架列為「公認會計原則」(GAAP)的第四個層次(最後一個層次)也是有道理的。盡管如此,西方的概念結構主要是用來評估現有準則和發展新的准則的,而不是直接用來指導會計實務的,這是很
明確的。我認為,「理論」不存在什麼新舊的問題,只要它科學地反映客觀世界,代表真理,有創造性,就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就有生命力。美國會計研究論文集第
一和第三號等會計文獻,今天看來,並不陳舊,甚至還有新意。因此,包括60年代所頒布的一些屬於概念結構的文件和現今關於概念結構的一系列文件,都值得我
們借鑒和參考。
1992年所發布的基本會計准則,實際上已參考了上述兩個方面,並以第一種設想為主。如總則、基本原則就是借鑒第一種設想,而要素部分才是借鑒第二種設想。
四、關於修訂我國基本會計准則的設想
這里想就三個問題談談個人看法:關於基本會計准則的總體安排;關於基本會計准則如何突出財務報表的目標以及關於英國會計准則委員會在1995年SP中提出的關於報表的內容、披露等方面的要求應否也列入我國的基本會計准則。
1.關於基本會計准則的總體安排。根據上面所說的,我們應該既借鑒西方概念結構中現在的框架,也應該借鑒過去已提出而被遺忘的部分,特別是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60年代所發布的第一、三兩號會計研究論文集中所討論的一些會計基本假設和基本會計原則。下面我著重談談會計基本假設應否列入我國基本會計准則的問題
我是傾向於把會計基本假設作為基本會計准則的第一部分的,因為基本假設是財務會計的前提和基礎。比如,不考慮主體假設,就無法核算每一個企業的盈虧,如此一來,我們就應當承認沒有會計主體的國民經濟會計、社會會計等等;如果不考慮持續經營,那麼,現在建立在權責發生制之上的會計方法,就在徹底改變(即使改變了,也還是要
建立在其它某假設之上,如清算假設等);如果沒有會計分期,就無法定期編制財務報表;如果不承認貨幣為基本計量單位,我們就不可能把企業作為一個整體來總
括反映它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的變動。甚至可以說,美國會計研究論文集第一號提出的交換價格假設以及第三號提出的計量屬性應考慮過去、現在和未
來的交換價格等設想,現在都可以加以考慮。過去大家不重視、甚至加以否定(會計原則委員會在Statement NO.1中就否決了它們),有那時的歷史
原因。今天不同了,目前出現的許多新問題如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資源、知識產權和其他軟資產的確認與計量,很可能回過來要參考當年被APB所否決的美國第一
第三號會計研究論文集!
對會計這樣一個人造經濟信息系統來說,目標當然很重要。但目標實際上也是一個假設,並以基本假設為前提,是對信息使用者和使用者所需求的信息作出的推定或假定。不管人們關於財務會計目標的研究,調查多麼廣泛、深入,最後形成的結論也不能說就是充分的、確定的,因為,使用者和使用者的需求是隨動態的市場經濟環境而不斷變化著的。這樣,目標的提出,始終是一個假設。 據上所述,我對今後基本會計准則的總體框架的構想是:第一部分,仍然是基本假設,名稱最好不要迴避國際上普遍認可的"基本假設"的術語;第二部分是會計目標;第三部分是一般原則,因為"信息質量特徵"一詞不如"一般原則"通俗易懂、容納面廣;第四部分是會計要素、要素的確認與計量;第五部分是財務報表的內容、表述和表外信息披露。
2. 關於財務會計的目標。1992年頒布的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的一個重大缺點是沒有提出、至少沒有明確提出我國財務會計的目標,它對假設是突出了,但對目標是忽略了。每個國家的會計目標都應該適合自己的國情。西方國家的經濟體制大多數都是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所以,在財務會計目標的提法上只是大同小異,或基本相同:(1)評估管理當局對受託資源的責任的履約情況;(2)為外部使用者的投資、信貸等決策提供依據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能完全等同於西方的市場經濟,因此,我國財務會計的目標與西方國家的目標既有相同之處,又應有相異之處。相同點在於上述的目標在我國基本上也可適用,不同點是我們要考慮我國還有更重要的信息使用者,他們對會計信息有著特殊的需求,那就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至少在三個方面要求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第一,國家作為社會管理者(宏觀調控者),在制訂與社會資源配置、產業結構、企業改組及其它與企業有關的重大經濟政策時,需要會計信息;第二,國家在收取各項稅收時,要以企業的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為依據;第三,國家作為國有資產的所有者(國有經濟是我國經濟的主體),需要時刻注意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同樣離不開會計信息。我國企業的基本會計准則對此應有所規定。
3. 關於財務報表的內容、表述和表外披露。實際上,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在1981年11月16日就發布過一個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的建議稿,內容主要涉及有關財務報告內容和表述的概念,但後來卻沒有形成一份概念公告。因此,嚴格地說,美國現有的概念結構是不完整的,因為它缺少了財務報告本身這一塊內容。英國會計准則委員會1995年發布的原則公告徵求意見稿,彌補了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和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的共同缺陷。我認為,這是概念結構研究方面的新發展,值得我們借鑒。況且,我國的基本會計准則作為准則的准則,涵蓋面應當廣一些,財務報表是財務會計最重要的部分,財務會計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提供財務報表,對它的內容、形式、項目分類、要求、表內表外的關系、確認與披露的關系,以及個別企業報表與合並報表的關系等問題,都應該在基本會計准則中進行原則性、概念性地規定。
總之,後來居上。我們應該盡量吸收各國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博採眾長,在一個較高起點上,結合中國的實際,加以借鑒和發展,修改我國的基本會計准則。
現在,我們尚未見到英國正式的原則公告,我建議,我國准則機構應密切注意其發展;此外,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理事會也開始把"報表表述"列入它的議題了,已
在1995年3月通過"籌劃小組"提出"原則公告"
(Draftstatement of Principles: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1995)。
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的這一動向,也十分值得我們關注。我希望,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會計改革的深入,修訂基本會計准則的工作能盡快提到議事日
程上來。
Ⅶ 中美會計准則差異
加入WTO後,我國企業面臨著更多方面要與國際慣例相統一的問題。我國的公司要參與國際競爭,到國際市場上融資,都需要我國的會計准則進行國際協調。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我們要進行不同國家的會計准則比較研究,才能更好地實行會計准則國際化。
考慮到西方會計主要以美國為代表,作為一個經濟上最發達的國家,美國所頒布的會計准則很大程度反映了國際會計理論與實務的最高水平,並對其他國家,乃至國際會計團體制定會計准則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所以本文選擇美國會計准則作為比較研究對象,並分析其存在差別的原因。
一、中美會計准則差異分析
1.會計准則制定機制
(1)從會計准則制定模式看,我國會計准則制定主體是財政部會計司下的會計准則委員會,具有絕對的權威性;而美國當今的會計准則制定機構是FASB,是一個代表各利益團體的民間組織。我國會計准則目標是側重「政府利益」和「公眾利益」的雙目標指向;而美國會計准則目標只側重於「公眾利益」的單目標指向。我國會計准則是法的范疇;而美國其准則制定機構頒布的會計准則不具有任何法律約束力。
(2)會計准則的制定程序看,我國會計准則制定程序具有保密性和依附性兩特點,即保密性是指缺少多次徵求環節,依附性是指過多地依賴政府機構。美國會計准則制定程序的特點是充分程序,即在准則制定過程中遵循一套完整。充分、嚴密和穩定的程序,以保證准則制定的獨立性、公平性和公開性。
(3)從會計准則制定方法看,形式上我國同美國一樣,採用「概念框架法」,但在實際准則制定過程中,倒更多地表現為偏好集合法的原理。
2.基本會計准則
(1)從基本會計准則制定與實施看,我國的基本會計准則制定動因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統一會計核算標准,保證會計信息質量」而以「會計法」為依據制定該准則的;而美國是基於改進會計准則的擬定工作,提高會計准則的質量的制定《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我國的基本會計准則制定之初的用途是直接規范會計實務並指導企業會計制度的制定;而美國的《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主要是用來評價現有的會計准則並指導未來准則的制定。
(2)從概念框架的結構體系看,中美兩國在財務報表的目標,財務報表的質量特徵、財務報表的要素和財務報表的確認和計量都有所規定,但是我國在財務報表的目標這點上沒有明確的提出,只在《企業會計准則》的第十一條中提及,而這條也通常被認為是一般准則中的相關性原則。此外還有我國的《企業會計准則》在第四、五、六和七條提到基本假定的問題,這是美國所沒有涉及的。相反,美國《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中有關「在會計計量中使用現金流量信息和現值」的內容卻是我國所缺少的。
(3)從基本會計准則的具體內容看,在企業財務報表的目標上,我國服務對象定位過廣;在會計信息質量特徵上,美國會計准則強調相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相比而言,我國的基本原則概念有些單薄且在有些原則的判斷標准上與美國也不盡一致;在財務報表要素分類上我國只有六類會計要素,而美國有十類會計要素;關於財務報表的確認上,我國與美國的判斷標准基本統一,但在具體的收入與費用的確認上中美兩國有所不同;在財務報表的計量上,我國比美國少了對現值計量性的描述。
3.具體會計准則
美國會計准則內容詳盡卻不注意全面性;而我國力求具體准則全面且要形成一個嚴密的體系。另外我國已頒布的具體會計准則,有些內容前後重復,對一些重要術語也缺乏必要的定義或解釋。
會計差異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是有其深刻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原因的。的確,會計是在特定經濟條件下為特定企業服務的,並向外界提供有用的信息。無論是提供信息,還是使用信息都離不開其特定的環境因素。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導致中美兩國會計准則差異的主要原因。
二、中美會計准則差異的原因分析
1.中美會計准則的差異的經濟因素分析
經濟因素是影響中美會計准則差異的最主要的原因,起著決定作用。
(1)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說到底就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問題。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一國的會計理論與實務水平,反映各國的會計准則制定模式、制定目標和具體內容。經濟較為發達的美國,是以私營經濟為主體,其會計准則的目標強調為投資者服務,提供投資者進行決策的會計信息,維護投資者的權益;其會計准則也是由民間團體來組織制定,政府幹預程度有限,所以其會計准則的制定模式是民間團體模式。此外,美國經濟發展水平高決定了其經濟業務的復雜性,所以它的具體會計准則內容也就比較完善。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強調會計信息是為國家宏觀經濟管理服務,而且會計准則是由國家的行政部門負責制定,民間組織作用很小,其會計准則的制定模式相對來說,可以劃歸為政府管制模式。另外,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低,經濟業務簡單,我國的具體會計准則的內容較少,並且內涵也不夠豐富。
(2)企業的產權。如果一個國家的產權絕大部分是公有的,私有部分僅佔小部分比例,那麼這個國家的會計制度往往是高度統一的,政府的行政干預常常會對會計准則的制定起著重要作用,會計信息也首先是服務於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就我國來說,雖然近年來我國的經濟成分有多元化的趨勢,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模式並沒有改變,所以我國企業的國有化成份比重相對較大,這種產權形式決定了我國會計准則規范的會計信息首先在於滿足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需要,會計目標也側重於「政府利益」:而美國是實行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的代表,私有制企業占絕對優勢,這種產權形式決定了美國會計准則規范的會計信息主要是滿足投資者進行經濟決策的需要,所以在會計准則的制定中尤其注重保護證券投資者的利益,其會計准則的目標也是偏向於「民眾利益」。
(3)國際經濟活動的規模和水平。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通常會促進其對外貿易的關系的不斷增長和跨國公司的不斷壯大,而這些貿易活動的開展和跨國公司的發展,則會計報表的合並。外幣折算和國際轉移價格的制定等一系列的問題,會越來越引起准則制定機構的關注,最終導致這方面具體會計准則的出台。比如美國在其FASB的第152號《外幣折算》頒布於1981年,是規定了跨國投資而產生的外幣折算的具體會計准則,而我國在國際經濟活動的規模和水平上都大不如美國。此外,一個國家若是參與國際或區域性經濟組織較為活躍,則該國的會計准則往往就相對國際化。我國鑒於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轉軌的需要,一改過去一統到底的會計制度的規范模式,而改為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並行的兩種會計規范模式,但是相信,隨著我國不斷地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我國的會計規范必然會走向會計准則單一會計規范的模式。
2.中美會計准則的差異的政治因素分析
政治因素在各國的會計准則制定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傾向和所處的政治環境,都會對會計准則的制定模式、指導思想和具體的會計方法和程序產生影響。在某種政治因素的誘導下,甚至還會影響到會計制度的傳播,比如現今的國際會計准則雖然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准則的制定中謀得一定的發言權,但還是基本以英、美國家的會計准則為藍本而建立的。
3.中美會計准則差異的教育科技因素分析
教育的水平具體到會計准則的上講,就是指會計教育水平和會計職業隊伍的素質問題。這種教育水平的不同也影響了中美兩國的會計准則內容和方式。就會計教育水平而言,在這方面美國是相當高的,幾乎任何一個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都要用到會計知識,比如在納稅方面和公司的管理方面等,相應地其會計職業隊伍的素質也是比較高的,同美國相比,我國現階段無論在會計教育水平還是在會計職業隊伍的素質上都不如美國,盡管我國已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各種會計財務知識的繼續教育,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美國相比,還依舊存在一定的差距。正是如此我國在現階段仍舊實行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同時並行的兩種會計規范形式。此外筆者認為,這也是為什麼我國的《企業會計准則》難以完全借鑒美國的財務概念框架,取消其法律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科學技術的進步從表面上看,只是會影響會計核算工具的更新。比如計算機在會計核算中的運用,改變了會計信息的處理過程,加快了會計信息的整理和傳播速度。但是科技的發展水平同樣也會影響會計准則的內容。由於美國科技水平的發達,其在具體會計准則的制定上較之他國也總是先行一步。從美國FASB現有的137個《財務會計准則公告》看,其中有大多數內容是涉及到創新的金融工具的問題,比如S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動的會計處理》(該准則的生效已在 SFAS137號中規定予以推遲),該准則的出現不能說與科技的發展不無關系。我國由於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上相對落後美國,而會計准則的制定相對科技的發展來說總是滯後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國的具體會計准則制定在這方面還是一個空白點的原因。
美國或許並不是中國發展的偶像,比如在環境污染方面。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國家的發展、行業的發展都更多的類似長跑,跑在前面的人,有後起者更多學習的要素。我們可以從美國國去會計的發展進程中看到我們現在的影子。因此,對比中美會計准則之間的差異可以使我們會計准則在國際化進程中少走彎路,盡快完善我國會計准則,盡早與國際接軌。
Ⅷ 美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以什麼作為邏輯起點進行研究的
二、國外(主要是美國)關於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及其邏輯起點的研究綜述
1936年6月,AAA正式發表了由佩頓和利特爾頓執筆第一份重要報告——《試論公司財務報表編報的會計原則》,引起了大量的爭議和批評。兩位學者在仔細分析了各種批評意見後認為,應當提出一個基本的理論框架,作為該報告的理論依據。在1940年出版的《公司會計准則導論》一書中,佩頓和利特爾頓提出,通過構建一個框架,將會計的基本理念編織成一個連貫、協調、內在一致的理論體系。該書的觀點構成了後來關於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以及FASB制定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的基礎。
在1961年和1962年,ASB發布了第一、三號會計研究論文集,分別討論會計基本假設和會計原則,並力圖強調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以「假設一原則」為核心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構建思路初步形成。但以會計假設作為起點存在假設數目的多少以及假設與原則邏輯關系不嚴密等缺陷,因此,探尋區別於「假設—原則」概念框架的新思路就成為必然。
1966年,AAA發布了《基本會計理論說明書》報告,該報告提出的「會計是一個經濟信息系統」的觀點,為以會計目標作為起點的新概念框架的建立,提供了最直接的有效的理論准備。20世紀70年代初,AICPA成立了「懷特委員會」和「特魯伯羅德委員會」,其中「特魯伯羅德委員會」的報告,第一次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基於美國市場經濟環境下的財務會計目標,這為後來FASB繼續探討財務報表目標,並將其作為概念框架的起點,提供了較好的基礎和可能。從1978年到1985年7年間,FASB共發表了6輯財務會計概念公告,加上2002年2月發布的第七號概念公告《在會計計量中使用現金流量信息和現值》,標志著美國以會計目標作為起點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形成。
此後,無論是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還是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都曾試圖構建一個類似的框架。雖然具體內容上有所創新,但總體思路大多還是借鑒於美國。
綜上所述,國外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主要是美國的研究。美國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並最終建立了以會計目標為邏輯起點的連貫、協調、內在一致的理論體系。其他國家比如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還是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也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構建方面作了許多工作,並形成了一定的自身特色,但由於都無法超越美國的成就,大多隻是美國的再版或發展。
Ⅸ 美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總體上來看, 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內容是詳細、充實和嚴謹的, 基本上能自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並符合佩頓和利特爾頓提出的連貫、協調、內在一致的理論體系的要求。本文肯定FASBCon cepts具有許多獨創性, 值得借鑒學習。例如, 第 1號概念公告提出用財務報告代替財務報表, 發展了財務會計;第 5號概念公告提出四項確認的基本標准等等。但FASBConcepts仍有弱點和不足之處。因此, 本文提出若干建議, 試圖說明它的不足和如何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