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財務會計公式匯總
A. 初級會計實務必記公式匯總
《初級會計實務》
1.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
(1)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
存貨單位成本=[月初庫存存貨成本+∑(本月各批進貨的實際單位成本×本月各批進貨的數量)]÷(月初庫存存貨的數量+本月各批進貨數量之和)
本月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月發出存貨的數量×存貨單位成本
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的數量×存貨單位成本
(2)移動加權平均法
本次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次發出存貨的數量×本次發貨前存貨的單位成本
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的數量×本月月末存貨單位成本
2.材料成本差異
(1)材料成本差異=實際成本-計劃成本
(2)本期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成本差異)÷(期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3)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異率
(4)結存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成本差異-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
3.商品流通企業發出商品的核算
(1)毛利率法
毛利率=銷售毛利/銷售凈額×100%
銷售毛利=銷售凈額×毛利率
銷售成本=銷售凈額-銷售毛利
期末存貨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購貨成本-本期銷售成本
(2)售價金額核演算法
商品進銷差價率=(期初庫存商品進銷差價+本期購入商品進銷差價)/(期初庫存商品售價+本期購入商品售價)×100%
本期銷售商品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本期商品銷售收入×商品進銷差價率
本期銷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銷售收入-本期已銷商品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
期末結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庫存商品的進價成本+本期購進商品的進價成本-本期銷售商品的成本
4.固定資產折舊歷年試題
(1)年限平均法
基本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額=(原價-預計凈殘值)÷預計使用年限
=原價×(1-預計凈殘值/原價)÷預計使用年限
=原價×年折舊率
年折舊率=(1-預計凈殘值率)÷預計使用年限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月折舊率
(2)工作量法
基本計算公式如下:
單位工作量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1-預計凈殘值率)÷預計總工作量
某項固定資產月折舊額=該項固定資產當月工作量×單位工作量折舊額
(3)雙倍余額遞減法
基本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2/預計使用年限×100%(不考慮殘值直線法折舊率的兩倍)
折舊額=期初固定資產賬面凈值×折舊率
期初固定資產賬面凈值=固定資產賬面原值-累計折舊
在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到期的前兩年內,將固定資產的賬面凈值扣除預計凈殘值後的凈值平均攤銷(考慮預計凈殘值)。
(4)年數總和法
基本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尚可使用年限/預計使用年限的年數總和×100%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凈殘值)×折舊率
5.可供分配的利潤=當年實現的凈利潤(或凈虧損)+年初未分配利潤(或減年初未彌補虧損)+其他轉入
6.某一時段履約義務收入和成本的計算
(1)本期確認的收入=交易價格總額×截至本期履約進度-以前期間已確認的收入
(2)本期確認的成本=預計總成本×截至本期履約進度-以前期間已確認的成本
7.利潤的構成
(1)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研發費用-信用減值損失-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凈敞口套期收益(-凈敞口套期損失)+投資收益(-投資損失)+其他收益+資產處置收益(-資產處置損失)
(2)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3)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8.所得稅費用的計算
(1)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
(2)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3)遞延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期末余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期初余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期末余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期初余額)
9.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的分配
(1)月末在產品成本=本月發生成本+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完工產品成本
(2)約當產量比例法:
在產品約當產量=在產品數量×完工程度
單位成本=(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發生生產成本)/(完工產品產量+月末在產品約當產量)
完工產品成本=完工產品產量×單位成本
在產品成本=在產品約當產量×單位成本或(總成本-完工產品成本)
(3)在產品按定額成本計價法:
月末在產品成本=月末在產品數量×在產品單位定額成本
完工產品成本=(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發生生產成本)-月末在產品成本
完工產品單位成本=完工產品總成本/產成品產量
(4)定額比例法:
分配率=(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發生生產費用)÷(完工產品定額+月末在產品定額)
完工產品應分配的成本=分配率×完工產品定額
月末在產品應分配的成本=分配率×月末在產品定額
10.輔助生產費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
分配率=待分配的輔助生產費用÷對外提供的勞務總量
各部門應分配的費用=分配率×該部門耗用的勞務量
(2)交互分配法:
對內分配率=輔助生產費用總額÷勞務總量
對外分配率=(交互分配前的成本費用+交互分配轉入的成本費用-交互分配轉出的成本費用)÷對外提供的勞務總量
B. 財務會計要計算公式
1、到期日:2014年8月31日(2014年2月28日為2月的最後一天,加上6個月後就是8月的最後一天31日)
到期值=10000+10000*9%/12*6=10450元
2、貼現天數=36天(算頭不算尾)
貼現利息=票據面值*貼現率*貼現天數/360=10000*10%*36/360=100元
貼現凈額=票據面值-貼現息=10000-100=9900元
3、賬務處理:
借:銀行存款 9900
財務費用 100
貸:應收票據 10000
C. 會計計算公式大全
1、 稅額=銷項稅-進項稅
2、 銷項稅=銷售額*率
3、 視銷征稅無銷額,(1)當月類平均;(2)最近類貨平均,(3)組稅價=成本*(1+成利率)
4、 征增稅及消稅:
組稅價=成本*(1+成潤率)+消稅
組稅價=成本*(1+成潤率)/(1-消率)
4、含稅額換
不含稅銷額=含稅銷額/1+率 (一般)
不含稅銷額=含稅銷額/1+征率(小規模)
5、 購農銷農品,或向小納人購農品:
准扣的進稅=買價*扣率(13%)
6、 一般納人外購貨物付的運費
准扣的進稅=運費*扣除率
@隨運付的裝卸、保費不扣
7、 小納人納額=銷項額*征率(6%或4%)
@不扣進額
8、 小納人不含稅銷額=含額/(1+征率)
9、 自來水公司銷水(6%)
不含稅銷額=發票額*(1+征率)
二、 進口貨
1、 組稅價=關稅完價+關稅+消稅
2、 納額=組稅價*稅率
三、 出口貨物退(免)稅
1、「免、抵、退」計算方法(指生產企自營委外貿代出口自產)
(1)納額=內銷銷稅-(進稅-免抵退稅不免、抵稅)
(2)免抵退稅=FOB*外匯RMB牌價*退率-免抵退稅抵減額
@FOB:出口貨物離岸價。
@免抵退稅抵減額=免稅購原料價*退稅率
免稅購原料=國內購免原料+進料加工免稅進料
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組稅價=到岸價+關、消稅
(3)應退稅和免抵稅
A、 如期末留抵稅≤免抵退稅,則
應退稅=期末留抵稅
免抵稅=免抵退稅-應退稅
B、 期末留抵稅>免抵退稅,則:
應退稅=免抵退稅
免抵稅=0
@*期末留抵稅額據《增值稅納稅申報表》中「期末留抵稅額」定。
(4)免抵退稅不得免和抵稅
免抵退稅不免和抵稅=FOB*外匯RMB牌價*(出口征率-出口退率)-免抵退稅不免抵稅抵減額
免抵退稅不免和抵扣稅抵減額=免稅進原料價*(出口征率-出口貨物退率)
2、 先征後退
(1) 外貿及外貿制度工貿企購貨出口,出口增稅免;出口後按收購成本與退稅率算退稅還外貿,征、退稅差計企業成本
應退稅額=外貿購不含增稅購進金額*退稅率
(2) 外貿企購小納人出貨口增稅退稅規定:
A、從小納人購並持普通發票准退稅的抽紗、工藝品等12類出口貨物,銷售出口貨入免,退還出口貨進稅
退稅=[發票列(含稅)銷額]/(1+征率)*6%或5%
B、 從小納人購代開的增稅發票的出口貨:
退稅=增稅發票金額*6%或5%。
C、 外企托生企加工出口貨的退稅規定:
原輔料退稅=國內原輔料增稅發票進項*原輔料退稅率
D. 財務的有關計算公式有哪些
一、財務效益狀況分析
1、凈資產收益率, 計算公式: 凈利潤/平均凈資產
2、總資產報酬率, 計算公式: 利潤總額+利息支出/平均資產總額
3、資本保值增值率, 計算公式: 扣除客觀因素後的年末所有者權益/年初所有者權益
4、營業利潤率, 計算公式: 營業利潤/營業收入凈額
5、成本費用利潤率, 計算公式: 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
二、資產營運狀況分析
1、總資產周轉率, 計算公式: 營業收入凈額/平均資產總額
2、流動資產周轉率, 計算公式:營業收入凈額/平均流動資產總額
3、存貨周轉率, 計算公式:銷售成本/平均存貨
4、應收賬款周轉率, 計算公式: 營業收入凈額/平均應收賬款余額
三、償債能力狀況分析
1、流動比率,計算公式: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2、速動比率,計算公式: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
3、現金流動負債比率,計算公式: 本期現金凈流入/流動負債
4、資產負債率,計算公式: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5、長期資產適合率,計算公式:所有者權益+長期負債/固定資產+長期投資
四、發展能力狀況分析
1、營業增長率,計算公式:本期營業增長額/上年同期營業收入總額
2、資本積累率,計算公式:本期所有者權益增長額/年初所有都權益
3、總資產增長率,計算公式:本期總資產增長額/年初資產總額
4、固定資產成新率,計算公式:平均固定資產凈值/平均固定資產原值
E. 會計報表一整套公式
會計基礎各類會計公式總結 基本會計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擴展的會計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利潤
賬戶期末余額=賬戶期初余額+本期增加發生額—本期減少發生額
資產賬戶增加額合計+權益賬戶減少額合計=權益賬戶增加額合計+資產賬戶減少額合計
資產賬戶期末余額合計=權益賬戶期末余額合計
資產類賬戶期末借方余額=期初借方余額+本期借方發生額—本期貸方發生額負債及所有者權益類賬戶期末貸方余額=期初貸方余額+本期貸方發生額—本期借方發生額
借貸記賬法的試算平衡:全部賬戶借方發生額合計=全部賬戶貸方發生額合計
全部賬戶借方余額合計=全部賬戶貸方余額合計
短期借款利息:短期借款利息=借款本金×利率×時間
購入材料的實際采購成本=實際買價+采購費用
稅額公式:當期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
銷項稅額=銷售額×增值稅稅額 進項稅額=購進貨物或勞務價款×增值稅稅額
材料采購費用的分配:材料采購費用分配率=共同性采購費用/分配標准合計
某材料應負擔的采購費用=采購費用分配×該材料的分配標准
不含稅價款=價稅款總額÷(1+稅率) 增值稅稅額=價稅款總額-不含稅價款
製造費用的分配:製造費用分配率=待分配費用總額/分配標准總額
某種產品應負擔的製造費用=該產品的分配標准額×製造費用分配率
完工產品的計算公式:期初在產品成本+本期生產費用=本期完工產品成本+期末在產品成本
本期完工產品成本=期初在產品成本+本期生產費用 - 期末在產品成本
商品銷售收入的計量方法:銷售凈收入=不含稅單價×銷售數量―銷售退回―銷售折讓—商業折扣
主營業務成本:本期應結轉的主營業務成本=本期已銷售商品的數量×單位商品的生產成本
本期結轉的主營業務成本=本期銷售商品的數量×單位商品的生產成本
一次加權平均法:一次加權平均單位成本=(期初結存存貨成本+本期入庫存貨成本)/(期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期入庫存貨數量)
發出存貨成本=加權平均單價×發出存貨數量
期末存貨成本=期初結存存貨成本+本期入庫存貨成本 –本期發出存貨成本
移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單價=(本次入庫前結存成本+本次入庫存貨成本)/(本次入庫前結存數量+本次入庫存貨數量)
商品銷售收入:商品銷售收入=不含稅單價×銷售數量—銷售退回—銷售折讓—商業折扣
增值稅銷項稅額:增值稅銷項稅額=銷售貨物的不含稅售價×增值稅稅率
應交稅費:應交消費稅=應交消費品的銷售額×消費稅稅率
應交城建稅=(當期的營業稅+消費稅+增值稅)×城建稅稅率
應交營業稅=轉讓收入×營業稅率
利潤:利潤(或虧損)總額=英語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營業利潤: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投資收益
凈利潤: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利潤總額: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企業所得稅: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
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所得稅前利潤中予以調整的項目
各期預交所得稅:當前期累計應交所得稅=當前期累計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
當前期應交所得稅=當前期累計應交所得稅—上期累計已交所得稅
企業利潤分配:可供投資者分配的利潤=凈利潤—彌補以前年度的虧損—提取的法定盈餘公積+以前年度非分配利潤+公積金轉入數
本年末未分配利潤=可供投資人分配的利潤—優先股股利—提取的任意盈餘公積—普通股股利
原材料采購:原材料采購成本=買價+采購費用
實地盤存制:期末存貨結存數量 = 實地盤點數量
本期發出存貨成本=期初結存存貨成本+本期入庫存貨成本—期末結存存貨成本
期末結存存貨成本=期末存貨實地盤存數×單價
存貨結存數量=存貨盤點數量+在途商品數量+已提未銷數量—已銷未提數量
本期減少存貨成本=期初結存存貨成本+本期入庫存貨成本—期末結存存貨成本
銀行存款清查:企業銀行存款日記賬余額+銀行已收企業未收款項—銀行已付企業未付款項=銀行對賬單余額+企業已收銀行未收款項—企業已付銀行未付款項
明細賬余額計算:
應收賬款=應收賬款明細帳(借余)-壞賬准備+預收賬款明細帳(借余)
預付賬款=預付賬款明細帳(借余)+應付賬款明細帳(借余)
應付賬款=應付賬款明細帳(貸余)+預付賬款明細帳(貸余)
預收賬款=預收賬款明細帳(貸余)+應收賬款明細帳(貸余)
待攤費用=待攤費用明細帳(借余)+預提費用明細帳(借余)
預提費用=預提費用明細帳(貸余)+待攤費用明細帳(貸余)
(記憶口訣:兩收合一收,借貸分開走;兩付合一付,各走各的路 )
「未分配利潤」項目=「本年利潤」賬戶余額—「利潤分配」
賬戶余額
收益性支出按資本性支出處理——利潤虛增、資產偏高
資本性支出按收益性支出處理——利潤虛減、資產偏低
庫存現金日記帳:日余額=上日余額+本日收入額—本日支出額
會計科目:
資產類:庫存現金、銀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資產、應收票據、應收賬款、預收賬款、應收股利、其他應收款、壞賬准備、材料采購、在途物資、原材料、材料成本差異、庫存商品、包裝物、低值易耗品、存貨跌價准備、待攤費用、長期股權投資、長期投資減值准備、固定資產、累計折舊、固定資產減值准備、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累計攤銷、無形資產減值准備、長期待攤費用、待處理財產損溢
負債類: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賬款、應付職工薪酬、應交稅費、應付股利、其他應收款、預提費用、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預計負債
所有者權益類: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本年利潤、利潤分配
成本類:生產成本、製造費用
損益類: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營業外支出、所得稅費用
財務會計報告:
根據總賬余額直接填列:交易性金融資產、應收票據、應收股利、應收利息、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職工薪酬、應付股利、應交稅費其他應付賬款、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
根據總賬余額計算填列:貨幣資金、存貨、未分配利潤
根據總帳與明細賬余額分析計算填列:長期借款、長期待攤費用
根據有關賬戶余額減去其備抵賬戶余額後的凈額填列: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存貨、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
資產負債表內容
表首:報表名稱、編制單位、編制日期、報表編號、貨幣名稱、計量單位等
正表:報告式(上下結構)和賬戶式(左右結構)
在我國,資產負債表採用賬戶式
利潤表內容
表首:報表名稱、編制單位、編制日期、報表編號、貨幣名稱、計量單位等
正表:單步式和多步式
在我國,利潤表一般採用多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