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財務關系
① 會計和財務管理的關系
簡單的說,會計就是做帳,審計是審查會計的帳,財務管理是站在宏觀的角度,不僅要懂得會計,還要懂得管理,如果你學了,就回知道,財務管理的理論中有一個假設,就是資金的時間價值假設,這個假設說的是貨幣是有時間價值的,再說通俗些,就是有通貨膨脹,而會計中也有一個假設,就是貨幣計量假設,假設貨幣的價值不變,沒有通貨膨脹,那麼在作會計和作財務管理工作時就要分清楚.
② 財務工作關系
我覺得還是不要鬧得這么僵,出納和會計都很重要,關系也很緊密,就像左手與右手一樣,雖然分工不同,但誰也離不開誰,但又是互相牽制的。現在急於和他扯清關系倒不如和他拉近關系好,慢慢的多說說話,從中找出你們矛盾的出發點,說開了就好了,下班後如果同為男生就去喝喝小酒,慢慢拉近距離不是很好嗎?如果是異性,他這樣做就不應該了,身為前輩怎麼可以這樣做,那就先通過談話解開矛盾,再拉著朋友一起吃飯或遊玩,多說些恭維他的話,相信他抵抗不了糖衣炮彈的襲擊的。
工作還是工作,堅守原則,下班後活動自由支配,相信以你的誠心,定會解決這個矛盾!
③ 責任會計與財務會計的關系是什麼
管理會計是為企業經營者進行管理和進行控制服務的內部會計,責任會計是管理會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側重於決策的執行和企業內部的科學管理。
企業決策的經濟目標就是責任會計的執行目標,而財務會計通過核算來滿足投資者、債權人以及管理者的不同需要。責任會計和財務會計存在著本質差別,但又有一些相似之處,弄清二者的關系,對於正確開展責任會計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一)責任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區別論文
1.核算對象不同。
責任會計是以責任中心及其所承擔的經濟責任為對象開展的工作;而財務會計是以產品或勞務以及它們所發生的耗費和收益為對象進行核算。
2.主要目的不同。
責任會計的目的是為企業內部加強管理提供信息,是把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後反饋三個環節緊密地結合起來的經營管理型會計;而財務會計則是通過事後核算提供財務報告為企業外部的單位或個人服務的對外報告型會計。
3.遵循的原則不同。
責任會計需要遵循的總原則是經濟責任制原則,具體原則可由企業根據具體情況制定。財務會計需要遵循統一的會計准則或由國家制定的各項制度和規定。
4.會計的職能和作用不同論文。
責任會計的職能在於確定責任界限、反映責任履行、控制責任指標、考核責任效果。其作用是為經濟責任制的貫徹和決策事項的執行服務;而財務會計的職能是反映和監督企業的經營活動,督促企業執行國家統一的會計准則及規章制度。
5.開展工作的形式不同。
責任會計屬於不定型的會計,不拘形式,具有靈活性;財務會計要按照統一的要求開展工作,具有統一性。
(二)責任會計和財務會計的聯系l潰任會計和財務會計都同屬於會計工作。
2-責任會計和財務會計兩者所需的信息可以互為補充論文。
例如。責任會計在編制責任預算時,在評價和考核責任中心的業績時,都需要收集各種資料,包括財務會計信息資料,而財務會計在進行企業整體財務狀況分析時,也需要藉助於責任會計的有關資料。
3.在機構的設置和人員的配置等方面可以互相結合。例如:兩種會計根據具體情況,可以在同一個會計機構里運作,也可以由同樣的會計人員分別從事責任會計和財務會計這兩項不同的會計工作。
三、責任會計與財務會計的結合
責任會計出現以來,如何處理好責任會計和財務會計兩大系統的關系,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的許多人士作了長期的探索。目前大致有兩種方式:
1.「單軌制」模式。
這種模式是指將責任會計和財務會計兩系統相互結合融為一個系統開展會計工作的一種會計核算與管理制度。其主主要特點是:建立責任會計體系時,不必另起爐灶單獨搞一套,而是在財務會計體系的基礎上,根據企業內部管理進行適當的調整,使之既滿足財務會計核算的要求,又滿足責任會計核算的要求。
2.「雙軌制」模式。
這種模式是指將責任會計與財務會計相互並行、相對獨立地開展會計工作的一種會計核算制度。其主要特點是:責任會計根據經濟責任制和企業內部管理的要求建立新的責任會計體系,與財務會計體系相並行,形成兩種會計體系、兩種會計核算制度、兩套核算人員等。
④ 會計與財務管理之間的關系
會計同財務管理之間的關聯
有國外學者早就對會計同財務管理二者的關系進行了論述:財務管理是把資本當作對象的活動,而管理會計是把財務活動的過程與結果當作對象的信息處理活動。管理會計的重點工作職能是組織信息,不負責處理資金的籌集與應用,只是在必要時候反映相關的處理結果信息。即財務管理工作進行的是資金的籌集與應用的意向決策,管理會計則是給這種決策提供有效的信息。這里所說的提供信息,也就是指提供相應的價值運動信息,也正是這種價值運動信息把管理會計同財務管理結合在一起。財務部門准備資金、應用資金、對單位盈餘的再分配,都將真實地反映在會計部門。價值運動並未進入到會計部門,它只是單位在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中以貨幣來表現其總量的一個方面。單位部門的價值運動與生產經營管理活動是密不可分的。價值運動進入到管理會計的視野,不過是將憑證載體信息發送過去,藉助原始憑證進入到會計信息系統內部。再依照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要求進行加工、處理、輸出。而財務管理部門在資金准備、資金應用、盈餘分配等工作中能否做到科學合理,都需要依靠會計部門所提供的經過加工處理過的運動價值信息。財務管理部門再根據信息同預設財務目標進行對比,做出合理的判斷。
⑤ 會計和財務的關系和區別
您好,會計學堂李老師為您解答
1,財務是從貨幣的時間價值去分析和預測公司的經營狀況。會計是從貨幣計量去核算和分析公司的經營活動。
2,會計,就是指會計人員對公司財務數據的記錄,核算,報告的過程,是為公司的經營決策提供依據的。
財務,則更傾向於公司決策過程,就是用投資者的錢去投資來獲得匯報。
如果說會計主要是記賬,財務就是怎麼用錢。
3,會計是做賬的,財務是對這個賬進行分析,並做出相關決策的。
好比證券分析師中作公司分析的,其中一個重要部分就是財務分析,當然你叫這些分析師去做會計,他們未必能把賬做清楚。但他能從會計做出的賬中看出問題,並能給投資者建議。
我認為有會計基礎特別是從事過會計工作的人去做財務可能會更容易上手一些。
4,會計偏重於執行,財務偏重於決策。會計偏重於現在和過去,財務偏重於未來。會計工作要按會計准則來實施,而財務工作則完全不受會計准則的約束。
5,財務與會計的主要區別:
一、崗位設置不同。一些大型公司實行的是財務總監負責制,財務部門分為兩大部門,分別是司庫和控制,前者包括出納、會計核算等基礎性崗位,後者則包括預算、成本控制等崗位。由此可見,會計主要負責核算,也就是記錄企業的經濟活動,並形成憑證、帳簿、報表等基礎性核算資料;財務則主要負責統籌規劃企業的整個經濟活動,規劃過程中依據的信息包括報表,也包括其他外部的有效信息。
二、目標不同。會計人員的主要目標是如實反映企業的經濟活動,要求會計人員要根據企業會計准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如實反映,對外提供的財務報表要規范,個人發揮的餘地不大。財務人員的主要目標是根據企業目前的發展現狀,結合外部環境,在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指引下,為了控製成本、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和降低企業風險,向決策層提供有效信息。
三、方法不同。會計人員核算方法主要是根據新准則的要求,如實記錄。財務人員的目標比較廣泛,因此要提供有效信息,需要根據 不同的目標 和任務選擇不同的信息處理方法,具體的方法財務管理課程中有諸多介紹,在此不再贅述,其核心方法是NPV法,基本的原則是風險收益相匹配的原則。
會計工作則需要基礎知識比較扎實、操作能力強、工作細致的專門人才來承擔。
歡迎點我的昵稱-向會計學堂全體老師提問
⑥ 財務與會計的區別
財務和會計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財務與會計在性質上的差別:財務的性質是本金投入收益活動,會計的性質是價值信息系統。
2.財務與會計在地位上的差別:財務是實體,會計是附體。 在經濟組織內部,財務處於主導地位,生產、技術、營銷、勞動等項管理都要圍繞利潤最大化和本金擴張的財務目標去進行;會計處於基礎性地位,通過提供財務信息為財務管理和其他各項管理服務。
3.財務與會計在涉及范圍上的差別:財務活動的范圍涵蓋本金投入與收益的全過程,包括籌資、投資、耗資、收入、分配等經濟內容;會計的范圍涵蓋信息系統的全過成,包括會計信息的輸入、儲存、轉換、輸出、控制、反饋等內容。
4.財務與會計在運動規律上的差別:財務活動的規律性表現為本金運動與基金運動相結合、本金運動與物資運動相結合、本金運動內部的綜合平衡、本金運動的連續性與並存性等;會計活動的規律性表現為會計信息運動與財務實體運動、財務信息運動內部的協調平衡、信息輸入與輸出相結合等。
聯系:會計是財務管理中的反映、控制、分析、監督環節,有相對獨立的內容,所以一般在財務部門內分設財務部與會計部兩個分支機構進行工作。其中財務部負責財務組織、預測、決策、計劃、營運、考核;會計部負責反映、控制、分析、監督。財務部與會計部既分工、又合作,共同為實現利潤最大化和本金擴張的財務目標而奮斗。
(6)會計財務關系擴展閱讀:
財務管理的基本原則包括系統性原則、現金平衡原則、收益風險原則以及利益協調原則。
1、系統性原則是指財務管理是集團各成員企業管理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它本身又由籌資管理、投資管理、分配管理等諸多子系統構成。
在財務管理中堅持系統性原則,是財務管理工作的首要出發點,它具體要求做到三點。
第一點是整體優化,只有整體最優的系統才是最優系統。
第二點是結構優化,任何系統都是有一定層次結構的層級系統,在企業資源配置方面,應注意結構比例優化,從而保證整體優化,如進行資金結構、資產結構、分配結構優化。
第三點是環境適應能力強,財務管理系統必須保持適當的彈性,以適應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2、現金平衡原則是指在財務管理中,貫徹的是收付實現制,而非權責發生制,客觀上要求在財務管理過程中做到現金收入(流入)與現金支出(流出)在數量上、時間上達到動態平衡,即現金流轉平衡。
保持現金收支平衡的基本方法是現金預算控制。現金預算可以說是籌資計劃、投資計劃、分配計劃的綜合平衡,因而現金預算是進行現金流轉控制的有效工具。
3、 收益風險原則是指在財務管理的過程中,要獲取收益,總得付出成本,而且面臨風險,因此成本、收益、風險之間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財務管理人員必須牢固樹立成本、收益、風險三位一體的觀念,以指導各項具體財務管理活動。
4、利益協調原則是指企業在進行財務活動時,離不開處理與所有者、債權人、經營者、職工、內容各部門、債務人、被投資企業、國家(政府)、社會公眾等利益主體之間的財務關系。從這個角度來說,財務管理過程,也是一個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的過程。
利益關系協調成功與否,直接關繫到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程度。國家法律法規、企業契約(合同)、企業章程及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均是企業處理財務關系的規范。
⑦ 會計與財務的關系如何
1,財務是從貨幣的時間價值去分析和預測公司的經營狀況。會計是從貨幣計量去核算和分析公司的經營活動。
2,會計,就是指會計人員對公司財務數據的記錄,核算,報告的過程,是為公司的經營決策提供依據的。
財務,則更傾向於公司決策過程,就是用投資者的錢去投資來獲得匯報。
如果說會計主要是記賬,財務就是怎麼用錢。
3,會計是做賬的,財務是對這個賬進行分析,並做出相關決策的。
好比證券分析師中作公司分析的,其中一個重要部分就是財務分析,當然你叫這些分析師去做會計,他們未必能把賬做清楚。但他能從會計做出的賬中看出問題,並能給投資者建議。
我認為有會計基礎特別是從事過會計工作的人去做財務可能會更容易上手一些。
4,會計偏重於執行,財務偏重於決策。會計偏重於現在和過去,財務偏重於未來。會計工作要按會計准則來實施,而財務工作則完全不受會計准則的約束。
5,財務與會計的主要區別:
一、崗位設置不同。一些大型公司實行的是財務總監負責制,財務部門分為兩大部門,分別是司庫和控制,前者包括出納、會計核算等基礎性崗位,後者則包括預算、成本控制等崗位。由此可見,會計主要負責核算,也就是記錄企業的經濟活動,並形成憑證、帳簿、報表等基礎性核算資料;財務則主要負責統籌規劃企業的整個經濟活動,規劃過程中依據的信息包括報表,也包括其他外部的有效信息。
二、目標不同。會計人員的主要目標是如實反映企業的經濟活動,要求會計人員要根據企業會計准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如實反映,對外提供的財務報表要規范,個人發揮的餘地不大。財務人員的主要目標是根據企業目前的發展現狀,結合外部環境,在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指引下,為了控製成本、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和降低企業風險,向決策層提供有效信息。
三、方法不同。會計人員核算方法主要是根據新准則的要求,如實記錄。財務人員的目標比較廣泛,因此要提供有效信息,需要根據 不同的目標 和任務選擇不同的信息處理方法,具體的方法財務管理課程中有諸多介紹,在此不再贅述,其核心方法是NPV法,基本的原則是風險收益相匹配的原則。
會計工作則需要基礎知識比較扎實、操作能力強、工作細致的專門人才來承擔。
⑧ 什麼叫會計,什麼叫財務,財務和會計的關系
財務與會計的區別和聯系
汪興元
湖北省財政廳
徐慧萍
武漢市農業洪山區支行關山口辦事處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財務」與「會計」像是一對孿生兄弟,是那樣密不可分,經常成對出現。過去,我們有國家統一制定的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如「兩則兩制」包括《企業財務通則》、《企業會計准則》以及分行業的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財務與會計各司其職。財務定政策,解決對經濟業務事項的確認和計量問題,如固定資產的標准、計提折舊的方法等都由財務制度規定;會計定方法,解決對經濟業務事項的記錄、報告問題,規定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的設置,具體經濟業務應借記(或貸記)什麼會計科目以及會計報表項目的口徑和列示。
現在,國家出台了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如《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即將出台《小企業會計制度》發布了一系列具體會計准則,新的會計制度和具體會計准則不僅包含對會計要素的記錄和報告內容,還包括對會計要素確認和計量內容,恢復了會計制度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說新的會計核算制度涵蓋了原來財務制度的內容。同時,近年來在社會上形成了一股會計熱,會計打假、不做假賬的呼聲很高,在一些人的觀念中,似乎會計已經取代了財務,財務的概念已經淡漠甚至含糊不清了。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近年來,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從事財務管理的同志理不直,氣不壯了。特別是隨著國有企業改革和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的深入,進一步擴大企業理財自主權,財務管理有進一步弱化的傾向。那麼,什麼是財務,什麼是會計,兩者到底有無區別與聯系呢?財務與會計的關系給我們帶來許多困惑和不解。
一、財務與會計的區別
筆者認為,財務與會計應有一個客觀的界限,其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概念不同。財務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購置、投資、融資和管理的決策體系。而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採用專門方法,對單位經濟活動進行完整、連續、系統地核算和監督,通過對交易或事項確認、計量、記錄、報告,並提供有關單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信息資料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2.職能作用不同。會計基本職能是核算和監督,側重於對資金的反映和監督。而財務的基本職能是預測、決策、計劃和控制,側重於對資金的組織、運用和管理。
3.依據不同。會計核算的依據是國家的統一會計制度,具體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選用由企業根據國家統一會計政策,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選定的。而財務管理的依據則是在國家政策法律允許范圍內,根據管理當局的意圖。單位制定內部財務管理辦法,享有獨立的理財自主權。自主決策權。
4.面向的時間范圍不同。會計是面向過去,必須以過去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是對過去的交易或事項進行確認和記錄。而財務是注重未來,是基於一定的假設條件,在對歷史資料和現實狀況進行分析以及對未來情況預測和判斷的基礎上,側重對未來的預測和決策。經濟業務或事項應不應該發生、應發生多少,是財務需要考慮的問題。
5.目的和結論不同。會計的目的是要得出一本「真賬」,結論具有合法性、公允性,一貫性,相對來講結論是「死的」,不同的人對相同的會計業務進行核算,在所有重大方面不應存在大的出入。而財務的目的在於使企業財富的最大化或價值最大化,其結論相對來講是「活的」,它沒有極值,只有恰當的、合理的,其結果不是唯一的。不同的人,由於經驗、取捨、偏好等的不同,得出的結論可能差異較大。需要說明的是,財務管理是一門科學,但不是一門硬科學,而是一門軟科學。有理性一面,也由非理性的成分。因為它賴以存在的基本條件都是假定的,是經驗值(如平均資金成本)。財務難就難在要對不確定性的東西,要依據經驗、判斷、推理做出決策。
6.影響其結果的因素不同。會計結論主要受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影響。企業選定的有關會計政策、會計估計,既受到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限制,同時受到會計人員專業判斷能力的制約。而財務管理目標實現的程度,主要受到企業投資報酬率、風險,以及投資項目、資本結構和股利分配政策的影響。
7.分類不同。會計包括財務會計(對外報告會計)和管理會計(對內報告會計),財務分為出資人財務和經營者財務。這里的出資人是指獨立於經營者之外的投資者、債權人,既包括現實的出資人,也包括潛在的出資人,如尚未出資但准備對某單位進行投資或借款的人。出資人往往關心被出資單位對外提供的財務會計資料,而經營者在按要求對外提供財務會計資料的同時,更關心內部管理會計資料。
二、財務與會計的聯系
財務與會計既有區別,但同時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其聯系主要體現在:
1,兩者都是為特定對象服務的。即存在財務主體和會計主體,作用的對象都是單位資金的循環與周轉,主要對價值形態進行管理。
2.會計是財務的基礎,財務離不開會計。會計基礎薄弱,財務管理必將缺乏堅實的基礎,財務預測、決策、計劃和控制將缺乏可靠的依據。新的具體會計准則和新會計制度普遍採用謹慎性和實質重於形式的會計原則,有利於為企業財務管理和決策提供客觀、真實、完整的會計信息資料,減少財務決策風險。
3.財務與會計在機構和崗位設置上有交叉現象,在內容上沒有明確的界限,單位在機構、崗位的設置上,除不相容職務以外,財務與會計崗位可以重疊。單位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同時也可以是單位財務負責人。有的財務部門或計財部門包括會計機構,同時履行財務、會計的職能。單位會計人員可以根據單位要求,獨立或參與單位財務計劃的編制、利潤分配方案的制定,以及財務管理和重大財務的決策。實務中,單位內部財務管理與內部會計控制可有機結合。
4.會計從業人員必須掌握有關財務知識,熟悉單位的內部財務規定,如差旅費,醫葯費等報銷的規定等。,每年注冊會計師、會計師考試科目,都包括財務成本管理內容。同樣,財務人員必須懂會計,能熟練分析和運用相關會計信息資料。
三、明確財務與會計的區別與聯系對實際不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便於區分財務責任和會計責任。財務與會計的職能是不同的。在某些情況下,分清財務與會計的概念,明確財務、會計的職責,是非常重要的。如實行代理記賬的單位,必須明確會計代理機構與被代理單位的責任,處理好財務與會計的關系。目前正在廣泛推行的以代理記賬為基礎的政府會計集中核算,其基本前提就是單位理財自主權不變。單位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後,會計核算從單位獨立出來,由核算中心代理會計核算工作,但財務管理職能仍屬於單位,單位資金的籌措、分配、使用的財務管理權沒有變,單位債權、債務關系沒有變,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單位的一切開支必須經單位同意,核算中心才能處理。按照《會計法》的要求,單位的會計責任主體仍是單位。核算中心是代理記賬,履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的責任,會計核算中心不能越權、越位,更不得平調單位資金。
2.有利於更好地指導財務與會計的改革與實踐工作。當前的會計改革抓住了會計工作面臨的熱點難點問題,特別是會計假賬問題。全國人大、國務院、財政部出台了一系列會計法規制度,特別是《會計法》及其配套法規,包括一系列新准則、新制度,強化了會計核算和監督,加大了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廣泛應用了謹慎性和實質重於形式的會計核算原則,從制度上消除假賬產生的原因,成效顯著。下一步還需進一步完善准則和制度體系,關鍵是抓好《會計法》以及新制度新准則的貫徹落實。
通過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擴大企業理財自主權,企業財務管理實現了由過去國家大包大攬、代替企業理財到還權於企業的重大轉變。但這並不意味著財務管理不重要或輕鬆了。財務面臨著如何重新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財務管理體系問題。筆者認為,構建新的財務管理體系,涉及兩個以下層面的財務管理:
第一,經營者財務管理。從經營者的角度講,企業理財自主權擴大了,企業財務管理的重心由國家轉移到了企業,企業必須徹底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學會在市場中找財源,加強企業財務管理。今年財政部制定的《關於企業實行財務預算管理的指導意見》就是加強企業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第二,出資人財務管理。出資人財務管理的特點明顯不同於經營者。這里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出資人——國有投資者的財務管理,我國建國以來,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通過不斷積累,形成了巨大的國有資產存量,是我國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力量,如果一味強調放權,放任國有及控股企業財務管理,勢必導致國有企業資產流失,甚至國有企業「家底」被掏空,管理失控,影響經濟的發展。作為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出資者——財政部門,不是要不要加強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問題,而是怎麼管、管什麼、如何轉換角色的問題,這里「管」不是要管死,不是要干涉企業理財自主權,走回頭路。 筆者認為,雖然還權於企業,但出資人必須重視和加強出資人的財務管理,以資本為紐帶,加強資本與財務的統一管理,注重資本營運,從總體上搞活國有資本,包括做好對國有資本的布局、投向、變更、轉讓、收益、考核、評價等工作,理直氣壯地擔負起國有資產財務管理的應有職能。財政部出台的《企業國有資本與財務管理暫行辦法》,對國有企業的資產與財務實行統一管理,是加強國有出資人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舉措和有益的探索。
當然,在實際工作中,必須處理好以上兩個層面的財務關系,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
3.有利於搞好教學與科研工作。學校在學科設置、課程安排上,應合理安排財務與會計的教學內容,不能偏廢。學校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會算賬,而且要善理財。在科研中,應加強我國財務與會計基礎理論與實務研究,在吸收國外先進的財務管理方法,與同際會計慣例接軌的同時,應充分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財務、會計的概念和法律法規框架。在內容上既要注重會計標准和會計職業道德等問題的研究,同時還要結合我國國有資產存量大的實際情況,將促進企業科學理財與加強出資人財務管理有機結合。
原載《湖北財稅》(武漢),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