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所得稅會計
A. 怎麼理解所得稅會計
所得稅會計
(1979年7月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公布)
引 言
1 本公告涉及財務報表中對所得稅的會計處理,包括:確定在一個會計期內有關所得稅的支出或減免的金額,以及這項金額在財務報表上的反映方法。
2 本公告不涉及政府補助金,或投資稅款減免的會計處理方法。下列各項稅款也不屬於本公告范圍之內:
(a)根據以股利形式分配的所得額計算的可退還企業的稅款;
(b)企業在分配股利時交納的,可抵減企業應交所得稅的稅款。
定義
3 本公告中使用的下列詞彙,有特定的含義:
會計收益,指一個時期內,在減除有關所得稅支出或加上有關所得稅減免之前,收益表上報告的包括非常項目的總收益或總虧損。
一個時期內的「稅款支出或稅款減免」,指在收益表中借記的或貸記的稅款金額,不包括當年收益表中未曾列入的某些項目所連帶和分攤的稅款。
納稅所得(納稅虧損),指按照稅務當局制定的法規確定的一個時期的收益(虧損)額,是確定應付(應退)稅款准備的根據。
應付稅款准備,指根據本期納稅所得確定的當前應付的稅款金額。
時間性差額,指一個時期的納稅所得和會計收益之間的差額,其發生是由於有些收入和支出項目計入納稅所得的時間與計入會計收益的時間並不一致。時間性差額發生於某一時期,但在以後的一期或若干期並轉回。
永久性差額,指一個時期的納稅所得和會計收益之間的差額,在本期發生,並不在以後各期轉回。
說明
4 應付稅款准備,是指按照稅務當局制訂的有關確定納稅所得的法規計算的。在許多情況下,這些法規與據以確定會計收益的會計政策是不相同的。這種差別的影響在於應付稅款准備和財務報表上報告的會計收益之間的關系,不能表現稅率的現行水平。
5 納稅所得和會計收益之間產生差別的原因之一,是某些項目在一種計算中適宜於包括在內,但在另一種計算中,卻要求除外。例如,以很多稅務制度下,某些捐贈在確定納稅所得時不允許扣除,但在計算會計收益時可以扣除,此種差額稱為永久性差額。
6 納稅所得和會計收益間產生差別的原因的又一原因,是由於某些項目,在計算確定這兩種金額時,包括在不同時期的計算之中。例如,會計政策規定,當產品或勞務業已提供,即可將其收入計入會計所得,但稅法則可能要求或准許在收回現金後才計入。計入會計收益中的計入納稅所得中的這些收入總數最後雖是一樣的,但其所計入的時期是不一致的。另一個例子,如確定納稅所得時使用的折舊率和確定會計收益時使用的折舊率不一致。這一類的差別,稱為「時間性差額」。....
B. 會計里的「所得稅費用」是什麼
所得稅費用是指企業為取得會計稅前利潤應交納的所得稅。「所得稅費用」,核算企業負擔的所得稅,是損益類科目;這一般不等於當期應交所得稅,因為可能存在「暫時性差異」。如果只有永久性差異,則等於當期應交所得稅。
計算:
(1)所得稅費用是按照會計的規定計算的;
(2)所得稅費用作為費用核算,在核算中設置「所得稅費用」科目進行核算;
(3)所得稅費用=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
通俗地說,所得稅會計就是在應交所得稅基礎上如何確定所得稅費用。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所得稅費用的計算分三步:
第一步,確定遞延所得稅——不包括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的所得稅影響。
遞延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增加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減少額
遞延所得稅收益=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減少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增加額
遞延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余額-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余額)-(遞延所得稅資產期末余額-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余額)
=當期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增加額-當期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減少額-當期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增加+當期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減少
=遞延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收益
如果某項交易或事項按照會計准則規定應計入所有者權益,由該交易或事項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及其變化亦應計入所有者權益,不構成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會計處理: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借:所得稅費用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借:所得稅費用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
(或以上四筆相反分錄)
【注】很多人不理解遞延所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為何物,其實可以通俗地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特徵就是當期多交稅,增加當期的應納稅所得額,遞延到以後期間,減少以後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而遞延所得稅負債恰恰相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特徵是當期少交稅,減少當期的應納稅所得額,遞延到以後期間,增加以後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
第二步,確定應交所得稅。應交所得稅的計算公式在前面(3)中已經詳細說明。
第三步,倒擠所得稅法費用。根據「所得稅費用=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倒擠得出所得稅費用的金額。
借:所得稅費用
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遞延所得稅負債
企業進行所得稅核算的一般程序是:
①確定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
②比較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對於兩者之間的差異,除准則規定的特殊情況,應分別確定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
③就當期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確定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應交所得稅;
④依據「所得稅費用=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確定所得稅費用。
會計處理:
一、本科目核算企業確認的應從當期利潤總額中扣除的所得稅費用。
二、本科目可按「當期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費用」進行明細核算。
三、所得稅費用的主要賬務處理。
(一)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確定的當期應交所得稅,借記本科目(當期所得稅費用),貸記「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科目。
(二)資產負債表日,根據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應有餘額大於「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余額的差額,借記「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貸記本科目(遞延所得稅費用)、「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等科目;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應有餘額小於「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余額的差額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企業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應當比照上述原則調整本科目、「遞延所得稅負債」科目及有關科目。
四、期末,應將本科目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後本科目無余額。
C. 所得稅會計特點是什麼啊
所得稅會計(income tax accounting)是研究處理會計收益和應稅收益差異的會計理論和方法,是稅務會計的一個分支,是反映企業所得稅的確認、計量和報告的一整套會計原理、程序和方法。
它誕生於西方的會計學領域,最早出現於20世紀初的美國。1953年,美國會計師協會宣布採用應付稅款法,這開啟了所得稅會計的歷史進程。從那以後至今,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已經歷了遞延法、利潤表債務法、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經長期研究和實踐已發展得較為成熟,我國所得稅會計還處於起步發展階段。
D. 所得稅屬於什麼會計科目
所得稅費用屬於損益類科目。
所得稅費用是指企業經營利潤應交納的所得稅。「所得稅費用」,核算企業負擔的所得稅,是損益類科目。
這一般不等於當期應交所得稅,而是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之和,即為從當期利潤總額中扣除的所得稅費用。因為可能存在「暫時性差異」。
如果只有永久性差異,則等於當期應交所得稅。應對國家征稅政策,月度所得稅征繳採取月度匯算清繳的方法實現,即多退少補的政策。
具體表現為:企業設立一個匯算清繳賬戶,並存入一定的金額,在核算出當期的所得稅時稅款通過匯算清繳賬戶結算,即使後期存在差異的情況下也會在下一個會計期間返還或者補全。
(4)什麼是所得稅會計擴展閱讀:
企業在損益類科目中需設置「所得稅費用」,使用該科目時需注意:
(1)本科目核算企業確認的應從當期利潤總額中扣除的所得稅費用。
(2)本科目可按「當期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費用」進行明細核算。
(3)所得稅費用的主要賬務處理。
①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確定的當期應交所得稅,借記本科目(當期所得稅費用),貸記「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科目。
②資產負債表日,根據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應有餘額大於「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余額的差額,借記「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貸記本科目(遞延所得稅費用)、「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等科目;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應有餘額小於「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余額的差額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企業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應當比照上述原則調整本科目、「遞延所得稅負債」科目及有關科目。
(4)期末,應將本科目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後本科目無余額。
E. 所得稅會計解決什麼問題
計提時:
借:所得稅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上交時:
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年未將損益類科目結轉達到本年利潤中,不需要調節器整.
F. 所得稅會計的特點是什麼
您好,領學網解答。
我國的所得稅會計制度是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進行確立和發展起來的。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我國塬有的稅制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影響稅收作用的發揮。
所得稅會計產生的塬因主要是會計收益與應稅收益存在的差異所致。會計收益和應稅收益是經濟領域中兩個不同的經濟概念,分別遵循不同的塬則,規范不同的對象,體現不同的要求。因此,同一企業在同一會計期間按照會計准則計算的會計收益與按照國家稅法計算的應稅收益之間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故在計算所得稅時,不可能直接以會計收益為依據,而要以所得稅法規定對會計收益進行調整後,才能正確的計算出應稅收益,因而就產生了調整這一復雜過程的專門的所得稅會計。
我國所得稅會計採用了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從資產負債表出發,通過比較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資產、負債按照企業會計准則規定確定的賬面價值與按照稅法規定確定的計稅基礎,對於兩者之間的差額分別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與遞延所得稅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