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的觀念具有什麼意義
㈠ 「會計的基本觀念」,「會計的角度」是什麼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反映和監督一個單位經濟活動的經濟管理工作。這就是會計的基本觀念。
會計的角度,主要是是指資產負債表的平衡關系。利潤表的核算方式,以及現金流量表的現金流概念對企業運營的影響。
㈡ 如何理解會計概念含義
① 監督和管理財務的工作,主要內容有填制各種記賬憑證,處理賬務,編制各種有關報表等。② 擔任會計工作的人員。專業定義: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採用一系列專門的方法和程序,對經濟交易或事項進行連續、系統、綜合地核算和監督,提供經濟信息,參與預測決策的一種管理活動 會計是對一個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作出預測,參與決策,實行監督,旨在實現最佳經濟效益的一種管理活動。 會計可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部分。 財務會計:編制財務報表,為企業內部和外部用戶提供信息。財務會計的信息是提供廣泛的用戶。其重點在於報告財務狀況和營運狀況。 管理會計:主要是對企業的管理層提供信息,作為企業內部各部門進行決策的依據。沒有標準的模式、不受會計准則的控制。 會計的職能主要是反映和控制經濟活動過程,保證會計信息的合法、真實、准確和完整,為管理經濟提供必要的財務資料,並參與決策,謀求最佳的經濟效益。
㈢ 會計的概念是什麼
我認為,通常講的「會計」,就是指的「會計工作」。有人說:「會計是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是會計學和會計工作的統一」,因此,在「會計」這個概念中,「包含了會計學和會計工作兩個方面。」這種說法似乎不太科學。稍懂詞法的人都知道,這叫做一詞多義,「名義」就是多個概念:把多個不同義的概念混合在一起組合成一個概念,也是違反邏輯常識的。會計工作和會計學是實踐和理論的關系,是兩個緊密聯系而又互相區別的概念。會計工作就是會計工作,會計學就是會計學,盡管它們都可簡稱為「會計」,但卻不能混為一談。正象有的同志說的那樣「企業管理不等於企業管理學,計劃不等於計劃學,物資供應不等於物資供應學」一樣,會計工作是一項實踐活動,會計學則是一門學問。「會計」這一概念,是人們對會計實踐的理論抽象。實踐中有會計這種工作,人們把它抽象化形成概念,稱之為「會計」。「會計」這個概念產生於會計工作,而會計學則是對會計工作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會計工作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太古時期的共同體5到今天,上下已有幾千年;而會計學的發展歷史,則是十分短暫的,即使從1494年算起6,前後也不過幾百年。在沒有「會計學」的概念時,就有了「會計」的概念,顯然就是指的會計工作。「會計管理」的概念,就是建立在「會計就是指的會計工作」這一固有的含義基礎之上。
㈣ 簡述會計的含義及其特點,急急急
簡述會計的含義及其特點
會計的概念--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單位,反映與監督一個單位經濟活動的一種經濟管理工作
會計按其報告對象不同,可分為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
財務會計:主要側重於向企業外部關系人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等信息(側重於過去信息)
管理會計:主要側重於向企業內部管理者提供進行經營策劃、經營管理、預測和決策所需的相關信息(側重未來信息)
會計的基本特徵--
會計以貨幣作為主要計量單位,但貨幣並不是唯一的計量單位
會計具有核算和監督的基本職能,即對發生的經濟業務以會計語言進行描述,並在此過程中對經濟業務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審查
會計的本質就是管理活動
望採納,謝謝
㈤ 會計原則的含義是什麼呢
您好,會計學堂李老師為您解答
會計原則又稱「會計准則」。它是建立在會計目標、會計假設及會計概念等會計基礎理論之上具體確認和計量會計事項所應當依據的概念和規則。
歡迎點我的昵樂-向會計學堂全體老師提問
㈥ 31財務觀念主要有哪些
企業財務理念,即企業財務管理的觀念,是進行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內容、方法及其工作質量有著重要影響,研究這一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企業財務理念的主體
研究企業財務理念,首先需要明確企業財務理念的主體,即誰樹立財務理念。毫無疑問,企業財務理念的主體是企業的財務管理者。然而,誰是企業的財務管理者呢?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尚有不同。西方財務學一般將其定位於財務經理。我國理論界則提出企業財務管理主體的多元化,認為企業財務管理主體是多元主體的一種整合,包括國家理財、投資者理財、經營者理財、財務經理理財和員工民主理財。
筆者認為,企業財務管理是以資金運作為對象的一種經營管理活動,它涉及到與企業命運相關的不同利益主體,這些主體都會關心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並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方式介入企業的財務工作。就這一點來講,可以認為企業財務管理主體是多元的。在這個多元主體中,投資者與經營者是兩個基本主體,因為現代企業制度是建立在投資者與經營者以及經營者內部不同層次的委託代理關系基礎之上的。然而,投資者和經營者管理企業財務的內容與方式是不同的。投資者主要行使選擇經營者、對重大籌資和投資項目進行審查與決策、確定分配政策與方案、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監督等項權利;經營者則是對具體財務活動進行直接的組織與管理。就企業的具體財務活動而言,經營者涉及的最為系統與全面,故企業財務理念最為重要的主體應該是企業的經營者。
經營者在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應該以企業利益而不是以其自身利益為出發點,這是經營者樹立財務理念的基礎與前提。經營者與企業的利益存在著一致之處,也有矛盾之處。如果經營者在財務管理中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就有可能損害企業的利益,進而損害投資者及其他利益主體的利益。
作為企業財務理念主體的經營者,不是某一個人,而是經營者群體。這個群體廣義是指企業全體經營管理人員,狹義是指直接從事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經營管理人員。由於財務管理工作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涉及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所以,企業所有的經營管理人員都應該樹立正確的財務理念。
企業財務理念的形成基礎
企業財務理念的形成機理比較復雜,它是多種要素共同影響的結果。從總體上看,企業財務理念作為人們的一種意識,是在一定的客觀環境下形成的。財務管理環境對財務理念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企業財務管理的環境因素很多,從企業理財角度可將其分為外部環境因素與內部環境因素兩方面。外部環境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法律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等。人們在不同的環境背景下從事理財活動,必然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與制約,從而形成不同的財務理念。譬如,我國過去計劃經濟時期的財務理念與目前市場經濟的財務理念就有很大差異。在財務管理的外部環境中,對財務理念影響最大的是經濟環境,包括經濟形態、經濟體制、經濟發展水平、經濟政策、金融市場狀況等,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企業財務理念的形成。我們強調經濟環境的重要性,並不意味著否認其它外部環境因素對企業財務理念的影
響。事實上,各種環境因素是一個相互影響與依存的有機體,它們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企業的財務理念。
在特定的經濟、政治、法律和社會文化背景條件下,企業的財務理念具有相同之處,同時也存在差異。影響企業財務理念個性特點的主要是企業財務管理的內部環境,主要包括企業的經營條件(資本、物質、技術、人力資源等)、所在行業、經營規模、企業文化、管理狀況等。這些因素各個企業是不同的,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是以這些因素為基礎的,其財務理念必須與這些因素相協調。
必須指出,企業財務管理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無論是外部環境還是內部環境,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過程之中的。這些變化一般是漸進性的,內外部環境在某一特定時期是相對穩定的,這就決定了企業財務理論既具有相對穩定性,又具有變動性。
企業財務理念的體系構成
企業財務理念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所謂共性,是指一定時期特定的社會經濟背景下企業普遍具有的理財觀念。所謂特性,是指各個企業所具有的不同的理財觀念。這些共性與個性的整合,便構成了企業財務理念的有機體系。這個體系分為三個層次,即企業財務的核心理念、基礎理念和業務理念[1].
企業財務的核心理念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財務理念,具有導向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點。筆者認為,企業財務目標理念最具企業財務核心理念的特徵。因為從事財務管理工作人均必須首先樹立財務目標觀念,而且財務目標觀念對其他財務理念具有重要的導向和制約作用。財務目標理念的內容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財務管理環境的重大變化而相應改變的。不同政治經濟條件下的企業財務目標是不同的,即使在相同的政治經濟條件下,企業也可能因自身條件的不同而對財務目標做出不同的選擇。
企業財務的基礎理念是指影響財務管理整體的一些具有基礎性和綜合性特點的理念。這些理念在不同的政治經濟體制下會存在較大差異。在相同的政治經濟體制下,各個企業的基礎財務理念存在著較高程度的一致性,譬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在理財活動中普遍具有風險理念、資金時間價值理念等。當然這種一致性不是絕對的,個別企業可能因自身的特殊性而不具備或淡化某些主流財務理念,譬如我國目前一些小型企業因其經營權與所有權沒有分離,也就不具有「代理觀念」。
企業財務的業務理念是指在處理各類具體財務管理業務時應樹立的一些理念。這些理念是針對某類財務管理工作而發揮作用的,它們分別體現在企業籌資、投資、資本營運、收益分配、特殊財務問題處理等項財務管理業務之中,如籌資業務中的資本結構理念,投資業務中的資產組合理念等。與企業財務的核心理念和基礎理念相同,企業理財的業務理念也是受環境的影響而不斷發展變化的。不僅如此,財務的業務理念還要受到前兩個層次理念以及企業自身管理狀況的制約。在相同的政治經濟體制下,各個企業的財務業務理念既有相同之處,又可能存在個性差異。
上述三個層次的財務理念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協調,構成了企業財務理念的有機整體。 我國企業財務理念的歷史回顧與現實特點
我國的企業制度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形成的,雖然傳統企業文化中包含了一些樸素的理財觀念,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尚未形成現代企業的財務理念。
高度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時期,我國企業的財務目標是執行和完成國家計劃。當時企業財務的核心理念是高度計劃理念。在這個理念下,企業沒有理財自主權,只是被動地執行上級行政主管部門下達的財務計劃。與高度計劃理念相適應,該時期企業的基礎財務理念主要有:
(1)國家理財理念。把企業財務看成國家財政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混淆國家利益與企業利益的界限,基於國家利益而不是企業利益的角度進行財務管理工作。
(2)政治掛帥理念。在左傾思潮影響下,混淆政治與經濟的界限,把當時一些極端化的政治觀點作為企業理財工作的指導思想。
(3)排斥市場理念。把市場經濟當作資本主義的東西進行批判,在財務管理中排斥市場的作用。這一時期企業財務管理工作雖然也經過了幾次比較大的變化,但總的來講企業財務的業務面仍比較窄,財務工作仍比較單一,因而企業財務的業務理念仍較為簡單。具體說來,在籌資理念上表現為依賴國家供應資金;在投資理念上表現為依照計劃和定額使用資金;在收益分配理念上表現為按照上級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進行提留和上繳。總之,在我國高度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時期,企業的財務理念帶有濃厚的行政計劃主導的色彩,與市場經濟格格不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企業自主理財的地位得以確立,進而樹立起了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種種理財觀念。目前,盡管我國企業的現代財務理念尚在完善之中,但從總體上看,現代財務理念體系已基本形成。這一體系具體包括:
1、企業財務的核心理念-財務目標理念。我國企業已經普遍認識到了財務目標的重要性。大部分企業把財務目標定位為利潤最大化,一些發展水平較高的企業則把財務目標定位為企業價值最大化[2][3].
2、企業財務的基礎理念。
與財務目標理念相適應,我國企業普遍建立起了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基本財務理念。這些理念主要有:
(1)代理理念。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財務管理工作是建立在代理關系基礎上的。與財務管理相關的代理關系有三類:一是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委託代理關系;二是經營者內部上下級之間的授權代理關系;三是債權人與企業之間的資金代理關系。財務管理者只有樹立代理理念,才能處理好各種代理關系。
(2)資金時間價值理念。同一數量的資金在不同的時點其現值和終值是不同的。這一理念在制定具體財務政策和進行財務決策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風險理念。主要指投資中的風險報酬理念和籌資中的財務風險理念,它貫穿於財務管理工作的全過程,是財務管理的基本理念。
(4)稅務規劃理念。即通過稅務籌劃,在保證遵守國家稅法的前提下使企業利益達到最大。
(5)資本運營理念。該理念是發展水平較高的企業所具有的,它們以資本而不是以產品為運營對象,通過企業並購、重組、進入證券市場等運營方式,來進行風險控制和提高盈利水平。
(6)財務專門化理念。長期以來,我國企業財務與會計不分,財務管理工作嚴重弱化。近幾年來,企業財務的重要性日益凸現,人們逐步樹立起了財務專門化理念。
(7)資本保全理念。即保證資本的保值與增值,維護投資者權益。以上7種理念是我國高度計劃經濟時期所不具有的。此外,預算理念、法規理念和社會責任理念也是目前我國企業財務的基本理念。這些理念在計劃經濟時期的企業財務管理中就已經存在,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其具體內容則發生了一些變化。
3、企業財務的業務理念。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企業在處理具體財務業務中逐步樹立起了現代的業務理念。主要有:
(1)資本結構理念。建立合理的權益資本與債務資本的比例,以降低資金成本、提高企業價值。這一理念正在被我國企業所接受,並在企業籌資決策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2)財務杠桿理念。企業逐步認識到了財務杠桿的作用,並盡可能利用財務杠桿為企業服務。
(3)資產組合理念。一些發展水平較高的企業把資產組合理論運用到投資和資產管理之中,優化經營性資產組合和證券資產組合,追求經營利潤和金融利潤。
(4)分配政策理念。企業逐步認識到分配政策的重要性,並日益重視分配政策的選擇。
(5)目標成本與目標利潤理念。企業把目標管理方法運用到成本管理和利潤管理的工作之中,進而變傳統的成本和利潤管理為目標成本管理和目標利潤管理。
總之,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的洗禮,我國企業揚棄了高度計劃經濟時期的財務理念,逐步建立起了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財務理念體系。目前,這個體系只是初步建立,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健全而不斷完善。
企業財務理念的創新
人類正在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生產要素、生產組織方式、財產佔有及
分配方式等都會發生重大變革,企業的理財環境將會出現巨大變化。面對這種變化,企業經營者必須進行財務理念更新,以更好地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
目前,我國生產力水平還不夠高,市場經濟尚在建設過程之中,距知識經濟時代還有相當的距離。但知識經濟思想已在我國傳播,知識經濟的某些因素已開始在我國萌生。也就是說,我們在建設現代市場經濟的同時,也面對著知識經濟的挑戰。因此,我國企業財務理念的變革面臨著雙重壓力: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的財務理念,另一方面為適應知識經濟的要求要進行財務理念創新。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某些財務理念在知識經濟時代仍要發揮作用,有些財務理念在知識經濟時代則會發生變化
㈦ 會計的作用是什麼
會計的作用是會計在經濟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對經濟活動進行核算和監督。會計的核算職能就是為經濟管理搜集、處理、存儲和輸送各種會計信息。會計監督是指通過調節、指導、控制等方式,對客觀經濟活動的合理、合法有效笥進行考核與評價,並採取措施施加一定的影響,以實現預期的目標。傳統的會計核算與監督主要是事後的核算與監督。隨著管理要求的提高,會計的核算與監督職能已經拓展到事中與事前領域。會計監督與會計核算是緊密聯系的,對經濟活動進行會計核算的過程,同時也是實行會計監督的過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對會計的基本職能表達為: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
1.會計的核算(反映)職能
會計的核算(反映)職能是指會計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報告,從數量上反映企業、行政事業等單位已經發生或完成的經濟活動,為經營管理提供經濟信息的功能。核算的職能是會計最基本的職能。與統計核算和業務核算相比,與傳統的會計相比,現代會計核算職能的特點是:
① 會計主要是利用貨幣計價,綜合反映各單位(企業、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情況,為經濟管理提供可靠的經濟信息。從數量方面反映經濟活動,可以用實物量、貨幣量、勞動量三種度量。在商品經濟發達和價值規律發揮作用條件下,為了有效地進行管理,就必須廣泛地運用價值形式,綜合計算生產的佔用、勞動的消耗、銷售的收入、利潤的形成與分配等。
② 會計不僅是記錄和陳述過去,如實反映已發生的經濟業務,還包括預測未來,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依據。傳統會計的核算職能,主要是對已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事後反映。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社會經濟活動的日趨復雜,企業不僅要隨時了解經營狀況,檢查經營活動是否符合既定的目標,還要周密地規劃企業未來的行動。
③會計核算具有連續性、系統性、全面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只有連續、系統、全面、綜合的會計信息,才能有效地、准確地掌握其經濟活動情況,考核其經濟效益。
④隨著電子計算機引入會計領域,從手工會計信息系統逐步發展為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從而使會計信息變得更為完善,更加及時、靈活、准確、更能滿足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最為突出的是從手工會計的批處理逐步向電算化會計的實時處理轉變。
2.會計的監督(控制)職能
會計的監督(控制)職能是指會計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會計核算所提供的經濟信息,對各企業、行政事業等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控制,使之達到預期目標的功能。其特點是:
①會計監督主要是利用各種價值指標進行的貨幣監督。核算是主要利用價值指標進行的,而監督又是在核算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會計監督也就主要依據這些價值指標進行。
② 會計監督是在會計核算的同時進行的,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後監督。事前監督是指會計部門在參與編制各項計劃和費用預算時,依據有關政策、法令和制度,對各項經濟活動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審查,是對未來經濟活動的指導。事中監督是指在日常會計工作中,對已發現的問題提出建議,促使有關部門採取措施,調整經濟活動,使其按照規定的目標和要求進行。事後監督是指以事前制定的目標和要求為准繩,通過分析會計資料,對已進行的經濟活動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進行考核和評價。會計監督按其執行者是否屬於本單位分為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