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工作管理體制實行什麼原則
1. 關於會計工作管理體制的說法有
國家會計工作管理體制是指國家管理會計工作的組織形式和基本制度,包括管理機構的設置、職責范圍的確定和管理職權的劃分,是國家會計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和方針、政策得以貫徹落實的組織保障和制度保障。
2. 會計工作管理體制包括哪些具體內容
會計工作行政管理,會計工作行業管理,單位內部會計工作管理
3. 我國對會計工作實行什麼管理體制
我國會計工作管理體制實行 統一領導分級管理 的原則.
4. 我國對會計工作實行的是「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原則下的政府主導型管理體制。對嗎
是的,
我國會計法規定,國務院財政部門主管全國的會計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會計工作。我國會計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體制。即在國務院財政部門統一規劃、統一領導的前提下,實行分級負責、分級管理,充分調動地方、部門、單位管理會計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5. 我國會計工作管理的原則是什麼
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國務院財政部門作為全國會計工作的主管部門,對全國的會計工作進行統一領導,對地方的會計管理工作予以指導監督,縣級以上地方財政部門在財政部的統一指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會計管理工作,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謝謝
6. 我國會計管理體制貫徹什麼原則
一.概述
又稱「會計准則」。它是建立在會計目標、會計假設及會計概念等會計基礎理論之上具體確認和計量會計事項所應當依據的概念和規則。會計原則對於選擇會計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編輯本段]二.內容
我國財政部在其首次擬定的《企業會計准則》中用明文分別規定為四個。
1.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或稱會計個體、會計實體,會計個體的說法往往會給人一種錯覺,認為會計個體由某一個單位組成,會計實體的說法往往也不能與會計客體的說法相對應)是指會計工作為其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組織。
●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eg.它可以是獨立的企業,也可以是一個企業內部的責任單位(如分廠),還可以是幾個不同法律主體的企業(如編制合並會計報表的母公司和子公司或集團公司)。
●企業有獨資、合夥和股份公司三種形式。
●會計主體的三個條件:⑴具有一定數量的資金;⑵進行獨立的生產經營活動或其他活動;⑶實行獨立決算。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第四條規定,「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為對象,記錄和反映企業本身的各種生產經營活動。」
2.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作為會計核算的一個前提條件,其持續經營指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將會按既定目標正常地持續進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不會面臨破產、清算,企業將按原定的用途使用其現有的資產,同時也將按照原先承諾的條件清償它的債務。一句話,會計的出發點是企業的經營現狀,對經營狀態的預測將不會改變。
●在任何一個時點上,企業的前景,唯有兩種可能,持續經營和停業清算。
●有人認為:持續經營這一提法有片面性。只見到經營而見不到停業。
●持續經營與下面闡述的歷史成本計價原則有聯系。eg.歷史成本計價原則、一貫性原則、劃分資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則提供了條件。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第五條規定:「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
3.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也稱會計期間假設,是指為及時提供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會計信息,可以將連續不斷的經營活動分割為若干相等的期間(月、季、年)來反映。按年劃分的稱為會計年度,年度以內,還可分季、分月。要分別計算、報告各期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以便考核,進行對比,改善經營。會計年度可採用歷年制,即與日歷年度保持一致,如我國及法、德、俄、韓國,也可採用非歷年制,如英、日為四月一日,澳、意為七月一日,美國為十月一日。會計年度的劃分取決於國會、人大開會的時間。我國會計年度與財政年度一致,以自然公歷年份為准。
eg.運用:「應計」、「遞延」、「預提」、「待攤」等幾種會計程序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第六條規定:「會計核算應當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轉賬目和編制會計報表。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訖日期採用公歷日期。」
4.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及其成果可以運用貨幣單位進行計量與反映,且其幣值不變。其中要用貨幣來計量是進行會計工作的要求,但幣值不變才是一種假定,所以,我們認為,貨幣計量前提最好改稱為幣值不變前提。一般在通貨膨脹不大的情況下,貨幣計量實際上同時也假定幣值不變。
●貨幣計量還有一個缺陷,就是它把那些不能用貨幣去量度的因素,縱然它們能傳輸的信息很重要,很有用,除了象存貨數量等一概排除在會計核算系統之外,如管理水平、人力資源、社會責任等等。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第七條規定:「會計核算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這為確定歷史成本原則、可比性原則提供了條件。
三、財務會計的一般原則(13條)
財務會計的一般原則是指對財務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作出規定,是對財務會計核算基本規律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准則將財務會計的一般原則歸納為:客觀性、實質重於形式、相關性、可比性、一貫性、及時性、明晰性、權責發生制、配比、謹慎性、歷史成本、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和重要性等13項原則。
(1)客觀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會計核算的客觀性包括真實性和可靠性兩方面的意義。真實性要求會計核算的結果應當與企業實際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相一致;可靠性是指對於經濟業務的記錄和報告,應當做到不偏不倚,以客觀的事實為依據,不受會計人員主觀意志的左右,避免錯誤並減少偏差。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因此,必須做到內容真實、數字准確和資料可靠。
(2)實質重於形式原則。是指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
在實際工作中,交易或事項的外在法律形式並不總能真實反映其實質內容。為了使會計信息真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就不能僅僅依據交易或事項的外在表現形式來進行核算,而要反映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違背這一原則,可能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會計核算上將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設備作為固定資產入賬就是這個原則的具體體現。
(3)相關性原則。亦稱有用性原則,是指企業會計提供的信息應當能夠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會計信息與使用者的決策密切相關,表現在提供的會計信息能幫助決策者預測未來,把握可能的結果,從而改善當前的決策;同時,提供的會計信息也能為決策者證實過去的決策產生的結果,從而修正或堅持原來的決策。因此,在會計核算中應堅持這一原則,在收集、加工、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的過程中,充分考慮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4)一貫性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前後各期應當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如有必要變更,應當將變更的內容、變更的累積影響數,以及累積影響數不能合理確定的理由等,在會計報表附註中予以說明。
在會計核算中,經常會出現相同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有多種辦法可供選擇,例如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有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和個別認定法等,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也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數總和法、雙倍余額遞減法等,企業可以在會計准則或制度允許的范圍內選擇使用。但是,在一般情況下,企業一經選定某一種方法,就不得隨意變動,如果企業在不同的會計期間採用不同的會計核算方法,將不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理解,不利於會計信息作用的發揮。當然也不是說企業所選擇的會計核算方法不能做任何變更,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企業也可以變更會計核算方法,並在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中作相應披露。在會計核算中遵循一貫性原則,有利於提高會計信息的使用價值,可以防止某些企業和個人利用會計方法的變動,在會計核算上弄虛作假,粉飾財務會計報告。
(5)可比性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這一原則不僅要求不同企業之間的會計信息要具有橫向的可比性,而且要求同一企業的不同時期的會計信息要具有縱向的可比性。不同的企業可能處於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經濟業務發生於不同時點,為了保證會計信息能夠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便於比較不同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項,就應當採用相同的會計處理方法。
(6)及時性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不得提前或延後。
對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會計信息與決策的相關性不僅表現在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而且表現在會計信息時效性上,過時的會計信息對決策者的使用價值就會大大降低,甚至無效。在會計核算中,堅持這一原則就是要求及時收集會計信息、及時對會計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及時傳遞會計信息,以滿足各方面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
(7)明晰性原則。亦稱可理解性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清晰明了,便於理解和利用。
對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首先要能弄懂財務會計報告反映的信息內容,才能加以利用,並作為決策的依據,因此,明晰性是會計信息質量的首要要求。明晰性原則就是要求會計核算提供的信息應當簡明、易懂,能簡單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能為大多數使用者所理解。在會計核算中只有堅持明晰陛原則,才能有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准確、完整地把握會計信息的內容,從而更好地利用。
(8)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都不應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權責發生制以權利取得和責任完成作為收入和費用發生的標志,有助於正確計算企業的經營成果。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准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過程中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的一種收入和費用的確認方法被稱之為收付實現制,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現金作為確認收入和費用的依據。目前,我國的行政單位採用收付實現制,事業單位除經營業務採用權責發生制外,其他業務也採用收付實現制。
(9)配比原則。是指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收入與其成本、費用應當相互配比,同一會計期間內的各項收入和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在該會計期間內確認。
根據收入與費用的聯系方式,收入與費用的配比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根據收入與費用之間的因果聯系進行直接配比,如主營業務收入與主營業務成本相配比,其他業務收入與其他業務成本相配比;二是根據收入與費用項目存在的時間上的一致關系,將某些與特定的收入項目沒有存在明顯的因果關系的費用項目,如廣告費、辦公費和經理人員工資等,與發生在同一期間的收入相配比。在會計核算中遵循配比原則,就是要求一個會計期間內的各項收入同與其相關聯的成本、費用,應當在同一會計期間內進行確認、計量並登記入賬,藉以計算確定該期的損益。
(10)實際成本原則。亦稱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項財產在取得時應當按照實際成本計量。其後,各項財產如果發生減值,應當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准備。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另有規定者外,企業一律不得自行調整其賬面價值。
企業在會計核算上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項目的計量,應當基於交易或事項的實際交易價格或成本,這主要是因為實際成本具有客觀性,便於查核;同時實際成本數據的取得和確定也比較容易。堅持實際成本原則能使會計核算資料具有客觀性和可靠性。但是,如果企業的資產已經發生了減值,其賬面價值不能反映其未來可收回金額,企業就應當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准備。
(11)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合理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效益僅及於本年度(或1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於幾個會計年度(或幾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資本性支出。
收益性支出是指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發生,應從當期已實現的收益中得到補償的支出;而資本性支出是指為當期、主要是為以後會計期問收入的取得而發生,應由今後若干會計期間的收益來補償的支出。這一原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中將兩類不同性質的支出區分開來,對於收益性支出,應計入當期損益,並在利潤表中反映,以正確計算當期經營成果;對於資本性支出應列入資產,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根據其與以後各期收益的關系,將其價值分攤到以後各會計期間,以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如果企業將原本應計入資本性支出的計入了收益性支出,就會低估當期資產和收益;反之,則會高估當期資產和收益;所有這一切,都不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正確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影響其正確決策的作出。
(12)謹慎性原則。亦稱穩健性原則,或稱保守主義,是指某些會計事項有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可供選擇時,應盡可能選擇一種不致虛增賬面利潤、誇大所有者權益的方法為準的原則。
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但不得設置秘密准備。遵循這一原則,要求企業在面臨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職業判斷並處理會計事項時,應當保持必要的謹慎,充分估計風險和損失,不高估資產或收到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對於預計會發生的損失應計算入賬,對於可能產生的收益則不預計入賬謹慎性原則在我國會計實務中有多種表現,如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採用加速折舊法、物價上漲情況下存貨計價採用後進先出法、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減值准備等。當然,遵循這一原則並不意味著企業可以任意設置各種秘密准備,否則,就屬於濫用本原則,應當按照對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要求進行相應會計處理,加以糾正。
(13)重要性原則。是指企業在全面核算的前提下,對於在會計核算過程中的交易或事項應當區別其重要程度,採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對資產、負債、損益等有較大影響,並進而影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據以作出合理判斷的重要會計事項,必須按照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進行處理,並在財務會計報告中予以充分、准確地披露;對於次要的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和不誤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正確判斷的前提下,可適當簡化處理。
會計核算中遵循重要性原則就是要考慮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與效益問題,使得提供會計信息的收益大於成本,避免出現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大於收益的情況出現,在全面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基礎上,起到突出重點,簡化核算,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提高會計核算的工作效率。會計核算中,評價某些項目的重要性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一般來說,應當從質和量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從性質上說,當某一事項有可能對決策產生一定影響時,就屬於重要項目;從數量方面來說,當某一項目的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就可能對決策產生影響。
7. 會計工作管理體制的管理制度
國家會計工作管理體制由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我國會計法規定,國務院財政部門主管全國的會計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會計工作。我國會計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體制。即在國務院財政部門統一規劃、統一領導的前提下,實行分級負責、分級管理,充分調動地方、部門、單位管理會計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規定了會計工作由什麼管理的體制
會計工作的領導體制
在我國,財政部門管理會計工作,並在各級財政部門之間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即各級財政部門分級統一管理本地區的會計工作;各級業務主管部門和基層單位在受上級或同級財政部門主管部門和基層單位在受上級或同級財政部門指導、遵守國家統一會計法規制度的前提下,有權根據本部門、本單位實際情況靈活組織會計事務的權利。
會計准則、會計制度的制定許可權
在我國,會計准則(包括基本准則和具體准則)以及統一的行業會計制度的制定權在財政部。各地區、各部門可在此前提下制定本地區、本部門的會計制度或補充規定,報財政部備案。各單位可以遵守會計准則、行業統一會計制度和地區或部門會計制度的前提下,制定本單位的會計制度。
會計人員管理制度
在我國,會計人員的業務管理主要由財政部門負責;會計人員的人事管理主要由業務部門負責
9. 會計工作管理體制分為哪幾個層次 分別又包含什麼
財務會計管理體制要看企業規模和行業特點。一般企業規模與組織機構層級呈正相關,即規模越大,組織機構層級越多。不過現代管理方法中推崇扁平化管理,就是壓縮層級,縮簡訊息傳遞路線,體現及時性,同時減少信息衰竭和扭曲。
現代財務管理又分體制型和機制型,前者主要以制度和組織構建為框架和前提,後者主要建立激勵機制、約束機制、制度機制等為基礎,其特徵是許可權清晰、動態管理。
從傳統意義上講,財務管理體制大約為三個層面:
高層——公司領導,負責財務會計工作,協調財務會計事項,直接向董事會負責。一般國企叫總會計師,公司制企業叫財務總監,小企業叫財務負責人。
中層——部門,可以是一個或幾個,按財務對象劃分,如果是幾個管理部門,這里還有兩層,上層是部或處,下層是組或科
基層——具體辦事機構,如果企業規模不大,就綜合在一個部門,全權處理企業所有財務會計相關事宜;如果機構龐大,還要按財務對象分工,細化。一般可按工作內容分,如資產管理處、會計處、核算處、資金處、(下屬)公司管理處等。也可按下屬公司設置上一級機構,如核算部不但負責本部核算業務,也負責下屬公司的核算組織、並表等。
從現代意義上講,財務會計突破了傳統意義的記賬、核算、報表業務,融進了更多的西方管理科學理念,如,財務官(CFO)不但管財務會計,還管投資、利潤和法律(含稅務)等事務,等於傳統企業的總會計師+法律顧問+副級領導。
不知你具體需要,范范談談本人體會,就算「拋磚引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