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會計改革頒布了什麼
㈠ 開啟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歷程的是1988年頒發的什麼制度
1、開啟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歷程的是1988年頒發的《事業行政單位預算會計制度》。
2、該制度於1988年由財務部發布,於1998年廢止,同年實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
㈡ 1992年至2014年會計重大事項
《基本准則》有哪些重大制度理論創新?
一是構建了政府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適度分離並相互銜接的政府會計核算體系。相對於實行多年的預算會計核算體系,《基本准則》強化了政府財務會計核算,即政府會計由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構成,前者一般實行收付實現制,後者實行權責發生制。通過預算會計核算形成決算報告,通過財務會計核算形成財務報告,全面、清晰反映政府預算執行信息和財務信息。
二是確立了「3+5要素」的會計核算模式。《基本准則》規定預算收入、預算支出和預算結餘3個預算會計要素和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費用5個財務會計要素。其中,首次提出收入、費用兩個要素,有別於現行預算會計中的收入和支出要素,主要是為了准確反映政府會計主體的運行成本,科學評價政府資源管理能力和績效。同時,按照政府會計改革最新理論成果對資產、負債要素進行了重新定義。
三是科學界定了會計要素的定義和確認標准。《基本准則》針對每個會計要素,規范了其定義和確認標准,為在政府會計具體准則和政府會計制度層面規范政府發生的經濟業務或事項的會計處理提供了基本原則,保證了政府會計標准體系的內在一致性。特別是,《基本准則》對政府資產和負債進行界定時,充分考慮了當前財政管理的需要,比如,在界定政府資產時,特別強調了「服務潛力」,除了自用的固定資產等以外,將公共基礎設施、政府儲備資產、文化文物資產、保障性住房和自然資源資產等納入政府會計核算范圍;對政府負債進行界定時,強調了「現時義務」,將政府因承擔擔保責任而產生的預計負債也納入會計核算范圍。
四是明確了資產和負債的計量屬性及其應用原則。《基本准則》提出,資產的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現值、公允價值和名義金額,負債的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歷史成本、現值和公允價值。同時,《基本准則》強調了歷史成本計量原則,即政府會計主體對資產和負債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採用歷史成本。採用其他計量屬性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金額能夠持續、可靠計量。這樣規定,既體現了資產負債計量的前瞻性,也充分考慮了政府會計實務的現狀。快從考試加kaoshi190獲取免費真題題庫。
五是構建了政府財務報告體系。《基本准則》要求政府會計主體除按財政部要求編制決算報表外,至少還應編制資產負債表、收入費用表和現金流量表,並按規定編制合並財務報表。同時強調,政府財務報告包括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和政府部門財務報告,構建了滿足現代財政制度需要的政府財務報告體系。
《基本准則》帶來哪些顯著變化?
《基本准則》是政府會計領域一次重大的制度變革,實施《基本准則》對於行政事業單位(以下稱單位)財務和會計管理將帶來以下顯著變化:
一是將進一步規范單位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基本准則》要求按收付實現制對預算收入、預算支出和預算結余進行會計核算,按權責發生制對資產、負債、凈資產和收入、費用進行會計核算,同時對各個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和列示等提出了原則性要求,對會計信息質量提出了明確的標准,有助於行政事業單位對各項經濟業務或事項進行全面、規范地會計處理,不斷提升單位會計信息質量。
二是將夯實單位財務管理基礎,提升財務管理水平。實施《基本准則》,有助於單位貫徹落實國家各項預算管理要求,規范收支行為,夯實預算管理的基礎,建立健全預算管理制度;有助於單位嚴格落實有關國有資產管理的規定,全面、真實反映增量和存量資產的狀況,夯實單位資產管理的基礎,完善控制國有資產流失的管理制度,提高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績效;有助於單位嚴格落實有關財務管理規定,增強公共管理意識,實現資金、資產和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防範和化解財務風險,促進單位持續健康發展。
三是將准確反映單位運行成本,科學評價單位績效。《基本准則》要求單位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核算各項耗費,如計提固定資產折舊費用、無形資產攤銷費用等,並要求編
制收入費用表,合理歸集、反映單位的運行費用和履職成本,從而有助於科學評價單位耗費公共資源、成本邊際等情況,建立並有效實施預算績效評價制度,提升單位績效評價的科學性。
四是將全面反映單位預算執行信息和財務信息,提高單位財務透明度。《基本准則》要求單位在編制決算報告的同時,還要編制包括資產負債表、收入費用表和現金流量表在內的財務報告,全面反映單位的預算執行情況和財務狀況、運行情況和現金流量等。各部門還要按規定合並所屬單位的財務報表,編制部門合並財務報告,全面反映部門整體財務狀況,並按照規定進行審計和公開。《基本准則》的實施,將顯著提升單位財務透明度。
㈢ 中國第一部會計法是什麼時候頒布的
我國第一部會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於1985年1月21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同年5月1日起施行。
㈣ 新企業會計准則的頒布有何意義
1、制定和頒布新會計准則有何意義?最新會計准則體系已經由財政部頒布並實施,這是我國經濟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中國會計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標志著我國已經建立起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並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充分協調的、涵蓋各類企業各項經濟業務、可獨立實施的會計准則體系。1992年的「兩則兩制」改革,實現了我國會計模式的轉換。而這次會計准則體系的改革,是在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等更深層次上,進一步完善會計規則、規范會計秩序、實現國際趨同,其深度、廣度都超過了92年的改革。新會計准則體系的制定與頒布,具有幾方面的重大意義:(1)有利於我國融入國際經濟體系。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會計准則的國際協調或趨同成為必然趨勢。中國加入WTO後,企業跨國經營、跨國上市、跨國投資和跨國融資的現象日益增多。要使中國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作為商業通用語言的會計必須國際化,其關鍵之一是會計准則的國際化。這有利於提高我國企業會計信息的國際可比性,降低我國企業信息報告成本和融資成本,有利於推進我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2)有利於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我國正著力建立和完善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本身應包含完善的會計信息報告制度。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需要高質量的會計信息。而沒有高質量的會計准則,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新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貫徹了先進科學的會計理念,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借鑒了國際財務報告准則中適合中國國情的會計政策和程序,為企業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提供了制度保證。(3)有利於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水平。一個國家的會計發展水平與一個國家會計人員的職業水平有著直接關系。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水平,一靠培訓,二靠在實踐中鍛煉。頒布和實施新的會計准則體系必然要對會計人員進行培訓。通過培訓將國際上先進的會計理念和先進的會計方法傳授給會計人員,無疑有利於會計人員職業水平的提高。實施新會計准則體系,使得會計人員有機會在會計實踐中鍛煉和提高職業判斷能力。這些必將對我國會計人員整體職業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
㈤ 現在的會計法哪一年頒布的
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根據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對會計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審議通過了重新修訂的會計法。重新修訂後的會計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㈥ 請問,誰知道我國1992年頒發的《企業會計准則》里的全部內容
企業會計准則(1992)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國務院批准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三十日財政部令第五號發布)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統一會計核算標准,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制定本准則。
第二條本准則適用於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所有企業。
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中國投資企業(以下簡稱境外企業)應當按照本准則向國內有關部門編報財務報告。
第三條 制定企業會計制度應當遵循本准則。
第四條 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為對象,記錄和反映企業本身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
第五條 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
第六條 會計核算應當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帳目和編制會計報表。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訖日期採用公歷日期。
第七條會計核算以人民幣為記帳本位幣。業務收支以外幣為主的企業,也可以選定某種外幣作為記帳本位幣,但編制的會計報表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反映。境外企業向國內有關部門編報會計報表,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反映。
第八條 會計記帳採用借貸記帳法。
第九條 會計記錄的文字應當使用中文,少數民族自治地區可以同時使用少數民族文字。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也可以同時使用某種外國文字。
㈦ 、1992年頒布的《企業會計准則》中明確規定,中國境內的企業應當採用的記賬方法是( )。 A、借貸記賬法
正確答案】 A
博鵬會計【答案解析】 1992年頒布的《企業會計准則》中明確規定,中國境內的所有企業都採用借貸記賬
㈧ 我國的會計制度改革什麼時候開始的
1992年11月30日
發布《企業會計准則》,即基本准則,1993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
1993年到1996年
起草了30餘個具體會計准則徵求意見稿和草案,但沒有全部正式頒布實施。
1998年5月
正式加入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
1998年10月
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成立。
1997年5月至2000年
陸續發布13項具體會計准則。
2001年初
發布8項企業會計准則,其中5項准則是對以前准則的修訂。
2002—2003年
發布3項新的會計准則和一項修訂的會計准則。
2003年
會計准則委員會進行了換屆改組,加快了准則制定的腳步。
2005年6月2日
發布修訂《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徵求意見稿。
2005年6月22日
發布外幣折算、分部報告和財務報表列報等3項具體准則草案徵求意見稿。
2005年7月19日
發布資產減值、企業合並、合並財務報表、生物資產、石油天然氣開采、捐贈與補助和投資性房地產等7項具體准則徵求意見稿。
2005年8月12日
發布保險合同、再保險合同、職工薪酬、企業年金、每股收益和所得稅等6項具體准則徵求意見稿。
2005年9月21日
發布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轉移、套期保值、金融工具列報和披露等4項具體准則徵求意見稿。
2006年1月4日
發布股份支付會計准則徵求意見稿。
2006年2月15日
正式發布《企業會計准則》和38項具體會計准則。
㈨ 近代會計史第三次變革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19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50年代這100年間,會計無論在理論方面,還是在方法和技術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比如從會計憑證、賬簿到會計報表的會計循環理論的形成,貨幣計價、成本計算等理論方法的出現,公認會計原則的制定和實施,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科學和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更新加快,促使會計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電子計算機在會計領域的運用,引起會計工作、會計方法的重大變化。20世紀四五十年代,西方企業會計吧傳統的會計分離成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使會計從傳統的事後記賬、算賬、報賬,向事前預測、控制和參與決策轉化;隨著國際性經濟交往的廣泛開展,使會計超越了國家界限,成為「國際通行的商業語言」,現代會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20世紀初期,借貸記賬法傳入我國,隨後又引進了英美的會計制度,對改中式簿記,推行現代會計,促進我國會計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是我國會計史上的一次變革。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實行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引進了與此相適應的蘇聯會計模式,蘇聯會計模式的引入是對舊中國的會計理論、制度、方法的變革,這是我國會計史上的第二次變革。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開始了會計史上的第三次變革,真正進入高潮的是1992年《企業會計准則》的制定和實施,是我國會計突破了原有的模式,初步建立了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會計模式,並與國際會計管理靠攏。
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加快,財政部於2000年12月29日發布了打破行業和所有制界限的統一的《企業會計制度》,並於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圍內實施。特別是家入WTO以後,會計准則國際趨同日益迫切,尋妖建立於國際趨同會計准則體系。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以財會字3號文的形式發布了新《企業會計准則》,構建起與我國國情向適應同時又充分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趨同的會計准則體系。新的准則體系由一項基本會計准則和38項具體會計准則組成,新准則自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上市公司全面推行,標志著我國的會計事業以進入了全方位高速蓬勃發展的新時期。綜上所述,會計的產生發展進程,本身就是社會經濟環境對會計發展影響的結果,會計正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而不斷地發展變化的。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中指出的那樣,「過程越是按照社會的規模進行,越是失去純粹個人的性質,作為對過程式控制制和觀念總結的簿記越是必要」。因此,任何社會要發展經濟都離不開會計,經濟越發展,生產力水平越高,人們對經濟管理的要求就越高,會計也就越重要。會計的生存和發展,還受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的影響和約束,它不僅要求會計必須符合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制度的基本要求,甚至影響到具體的會計實務的處理。各國頒布的有關法律、法規、准則和制度都影響和制約著會計活動。
㈩ 建國後至今我國會計制度發生了哪些變化
我國會計准則制度變遷是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開始的。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企業是單一所有制形式,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採用的是統收統支體制下的資金平衡會計模式。這一時期的會計制度沒有太多的變化,也沒有改變會計報告的體系和會計制度的框架,會計理念更沒有什麼突破和變化,不存在會計准則制度的原則性變遷問題,因此,本文論述的會計准則制度變遷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我國會計准則、會計制度方面的變化。不同學者對我國改革開放以後的會計准則制度變遷過程的劃分有不同的觀點,有「三階段說」、「四階段說」,即使同是分為三階段或者四階段,其起止時點劃分也不盡相同。本文認為,無論劃分幾個階段,關鍵是不同階段除了准則制度有顯著變化外,還要有明確的起止標志以利於區分。因此,可把我國會計准則制度變遷歷程分為國際會計慣例引入學習、國際會計准則學習借鑒、會計制度統一完善、國際會計准則全面趨同四個階段。
(一)國際會計慣例引入學習階段(1979—1992年)
這一階段的起點標志是1979年頒布的《關於中外合資工業企業財務會計問題的若干規定》,終點標志是1992年11月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准則》和《企業財務通則》,以及13項行業會計制度和10項行業財務制度(簡稱「兩則」、「兩制」)。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1979年頒布的《關於中外合資工業企業財務會計問題的若干規定》和1985年的《中外合資企業會計制度》第一次參照國際慣例設計了會計制度,其規定的會計核算一般要求、會計核算原則和會計處理方法、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等內容均學習、借鑒了市場經濟條件下通用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
(二)國際會計准則學習借鑒階段(1993—2000年)
這一階段的起點標志是1993年7月1日正式實施1992年頒布的「兩則」、「兩制」,終點標志是財政部於2000年12月根據《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的要求發布的《企業會計制度》。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學習借鑒國際會計准則,開始採用會計准則,並結合國情,採取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並存的辦法實施「兩則」、「兩制」。針對「瓊民源」等上市公司的財務舞弊案,我國於1997年發布了第一項具體會計准則《企業會計准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從1998年起開始實施),到2001年底我國已頒布了16項具體准則,標志著與國際慣例相適應的中國會計准則體系逐步建立。
(三)會計制度統一完善階段(2001—2006年)
這一階段的起點標志是自2001年1月1日起《企業會計制度》的正式施行(暫在股份有限公司執行,並鼓勵國有企業和其他企業執行),終點標志是2006年2月財政部正式發布39項新會計准則和48項注冊會計師審計准則。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企業會計制度》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的充分協調,實現了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企業的會計制度的統一。2001年頒布《金融企業會計制度》、2004年頒布《小企業會計制度》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進一步完善了會計制度體系。
(四)國際會計准則全面趨同階段(2007年以後)
這一階段的起點標志是從2007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39項新會計准則和48項注冊會計師審計准則。這一階段以會計准則全面取代會計制度(除少數准則保持中國特色外),與國際會計准則實現了全面趨同,進一步縮小了我國企業會計標准與國際會計准則的差異,是中國會計國際化趨同的顯著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