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舞弊是什麼
❶ 會計造假與會計舞弊有什麼異同
一、會計造假是指企業領導和財務會計人員在會計核算過程中,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准則制度,做假賬和編制虛假會計報表的行為。
會計造假的類型
從會計信息反映的角度來看,會計造假表現為兩種類型:會計事項造假和會計報表造假。
會計報表造假是故意謊報某些財務價值,造成增強獲利能力的假象,從而欺騙股東和債權人等利害相關人。
會計事項造假通常旨在方便盜竊,或將公司的資產轉變為個人所有或使用。
會計造假的危害
會計造假的危害性很大,具體表現在:
會計造假所製造的錯誤信息將嚴重誤導各類決策者,從而導致各個市場行為主體乃至國家相關決策機構被誤導而制訂出錯誤決策,破壞市場運行機制;
損害國家財經法律法規和會計制度的嚴肅性,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侵犯公司股東、債權人、顧客及雇員的合法權益,使其蒙受巨大經濟損失;
通過隱匿收入、虛列支出偷逃國家稅款,導致國家稅收流失;
助長個人貪污腐敗行為的滋生;
使尚未成熟的證券市場飽受虛假錯誤信息的沖擊,嚴重誤導證券投資者的行為,破壞市場游戲規則,加劇市場投機和市場波動,影響社會安定。
會計造假最後所導致的結果是國家受損失,少數人中飽私囊。
會計造假的形式
目前,企業會計報表造假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虛增資產,虛增利潤;二是虛增負債,隱瞞利潤。前者主要是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因為國有企業經營業績的好壞,直接影響企業領導人的升遷;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公司股票價格的高低。後者主要是私營企業和個人出資的有限責任公司,因為這類企業不注重業績,更關心的是如何逃避國家的稅收,少接收政府有關部門的攤派。
1.資產虛增
(1)費用資產化
企業當期發生的費用應當計入當期產品生產(或商品經營)成本或期間費用。但有的企業卻將部分應該計入當期的費用計入待攤費用、遞延資產、無形資產等資產類會計科目,使得企業當期損益不實;有的企業待攤費用不及時足額攤銷,而是長期掛賬,將本屬於期間費用的支出列作資產。企業通過將費用資產化,虛增了企業資產和所有者權益。
(2)存貨不實
有些企業積壓多年的貨物,或已經淘汰過時應當報廢的物資不做賬務處理,或存貨的現實價格(或可變現價格)已明顯低於賬面歷史成本價值卻仍按歷史成本掛在存貨賬上,存貨價值不實,違背了企業會計准則確認的謹慎性原則,虛增了企業存貨價值。
(3)固定資產價值虛假
企業固定資產價值不實主要表現在折舊不足、技術進步後造成的無形損耗不計、已毀損及不可用或不需用固定資產不處置等,虛增(減)企業資產。
(4)遞延及無形資產攤銷不足
遞延及無形資產應當按時足額攤銷,已經淘汰過時的無形資產不應當再掛無形資產賬而應當將攤余價值作為期間費用計入損益。而許多企業對已經沒有使有價值或已經不可能再給企業帶來預期經濟利益的無形資產不做相應的財務處理,卻仍然作為資產列賬,虛增了企業資產。
2.負債不實
(1)應付款項高估
許多企業的應付款項不及時或每年與往來單位核對確認清理,一年或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的應退未退、應付未付款項普遍存在,三年以上的應付款項(不包括長期應付款項)以及債權人已經不存在的仍掛賬的也不少見,企業實際需付債務小於財務賬面債務,企業應付款項高估。
(2)預提費用不實
許多企業為了調節當期損益,不按企業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的要求預提費用,而是根據企業調節損益的需求預提,有的企業應提的不提或不應預提及多預提的不及時沖銷,致使預提費用會計科目反映不實。
3.虛報盈虧
(1)多計收入、少計費用
有的企業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將未實現的收入作為收入入賬,如在服務或工程未提供完畢之前,就確認收入實現;有些企業虛構客戶虛開銷售發票,虛列銷售收入和應收賬款;一些企業對已經發生的支出不計入成本,或在結轉成本時不按配比原則,故意少轉成本,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及庫存商品的賬面金額遠遠大於實際庫存金額;有的企業則將有關費用支出單據壓在銀行未達賬中,利用「未達賬項」弄虛作假,調節利潤。
(2)少計收入、多計費用
企業為了達到少繳或不繳所得稅的目的,將正常的銷售特別是一些不需要增值稅發票的銷售,不按收入確認的條件進行確認,而是長期掛在預收賬款或其他應付款科目中且金額不變;有的企業則採取虛列預提費用,多提多攤費用的方法,達到虛減盈利的目的。
(3)在建工程長期掛賬,應計入損益的借款費用予以資本化
企業在自行建造固定資產時,對借入資金需按期計提利息,這部分借款利息在在建工程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應予以資本化。有些企業工程早已完工,仍長期掛賬,借款利息仍計入在建工程成本,從而使當期財務費用減少,同時又可以少提折舊,從兩個方面來虛增利潤。
(4)隨意調整報表
一些單位為了達到一些不法目的,隨意調整報表金額,人為地加大資產調整利潤;或為了逃稅,避免檢查而加大成本費用,減小利潤,如為了增大管理費用,直接在損益中多計管理費用,並在資產負債表中同時增大應收賬款和壞賬准備金額,造成表賬不符。
二、會計舞弊是指行為人以獲取不正當利益為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和有目的地故意違背真實性原則,違反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和規章規范,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行為。
會計舞弊的概念
舞弊是指組織內、外人員採用欺騙等違法違規手段,損害或謀取組織經濟利益,同時可能為個人帶來不正當利益的行為。舞弊是人為達到不良目的,經過事先預謀,精心策劃,運用非法手段作弊的一種故意行為。從舞弊的主體方面可把舞弊行為劃分為組織舞弊和個人舞弊。組織舞弊是指組織領導人為了本單位和其成員的利益,授權有關經辦人員,利用不正當和非法手段,損害國家和其他單位利益的故意行為。個人舞弊是指員工私自為了個人私利利用不正當的和非法手段,損害國家、組織或他人利益的故意行為。
會計舞弊的途徑
收入舞弊途徑
﹙1﹚擴大銷售核算范圍虛增收入。主要手段包括:銷售回購、銷售租回等業務確認為收入;將委託加工業務的加工發出以及收回,通過對開發票方式分別確認為銷售以及購買業務;將非營業收入虛構為營業收入。
﹙2﹚提前確認收入或記錄有問題的收入。主要包括:在尚未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時就確認收入;對發出商品以及委託代銷等業務提前確認商品銷售收入;將向附屬機構出售產品確認為收入;在客戶對該項銷售有終止、取消或遞延的選擇權時過早確認收入。
﹙3﹚利用財務報表合並技術虛增收入。無論是國際會計准則還是我國會計准則,均以擁有實質控制權作為納人合並范圍的標准。這樣,一方面,對相關公司是否擁有「實質控制權」必須依賴財會人員的專業判斷;另一方面,管理當局可以通過拉長控制鏈條、構建復雜的公司體系等手段,進一步「拓寬」財務報表合並范圍。這些會計選擇的灰色地帶無疑給企業管理層實施財務舞弊創造了條件。
費用舞弊手段
﹙1﹚收益性支出資本化。收益性支出資本化,就是將期間費用以及應當與本期收入配比的營業成本等故意列作長期資產,以此虛增利潤。
﹙2﹚費用攤提目標化。企業基於配股、增發等融資目的,或者為了迎合市場盈利預期等,常常人為調節諸如廣告費、折舊費、研發費、預計損失、無形資產攤銷等費用的計提或推銷的依據比例、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折舊及推銷期限的延長或縮短均可使當期費用減少或增加。
非經營性損益操縱
企業常常通過處置轉讓子公司、非貨幣性交易、債務重整等手段製造非經營性收益,進行利潤操縱,企業採用非經營性損益進行利潤舞弊的手段主要如下。
﹙1﹚債務重組。新准則將原先因債權人讓步而導致債務人豁免或者少償還的負債計入資本公積的做法,改為將債務重組收益計人營業外收入。因此,一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很可能會在公司出現虧損或者出於維持公司業績及配股需要的情況下,通過債務重組確認重組收益來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
﹙2﹚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新准則規定,若交易雙方存在關聯,可能導致發生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不具有商業實質,也就是差額不計入損益。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如想操縱利潤,會想方設法予以規避,將關聯交易非關聯化。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公司對商業實質的判斷也存在著一定的會計彈性,這給上市公司的利潤操縱留下了一定空間。
﹙3﹚借款費用。新准則將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資產范圍擴大到需要相當長時間才能達到可銷售狀態的存貨以及投資性房地產等。資本化的借款范圍擴大到專門借款和一般借款。這樣,一些企業便可能在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和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上打主意,以達到操縱企業利潤的目的。
﹙4﹚無形資產。雖然新准則對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的定義進行了區分,但在實際操作中,很難明確劃分這兩個階段,因此,一些公司就可能通過主觀劃分,來決定研發支出費用化和資本化的分界點,以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此外新准則中對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不再局限於直線法,並且攤銷年限也不再固定,這也給一些公司利用調節無形資產的攤銷方式或攤銷年限來操縱利潤提供了途徑。
﹙5﹚政府補助。新准則規定,「用於補償企業以後期間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的,確認為遞延收益;用於補償已發生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的,計入當期損益」。在這里,「已發生」和「將發生」是兩個不同的時態,卻關繫到補助的確認金額及當期利潤實現程度。當前的環境之下,是否如實確認,完全依賴於企業的誠信程度。因此,有些企業可能人為調節補助操縱當期利潤。
﹙6﹚固定資產。新准則要求公司對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方法及預計凈殘值至少每年復核一次。只要與原估計有差異時,就應當調整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與凈殘值,並且調整的方法採用未來適用法,不用追溯調整。因此,公司只要找到證據證明其固定資產使用壽命與原估計有差異,就可以進行會計估計變更,對業績進行調整,從而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
﹙7﹚資產減值。新准則中明確規定的不允許轉回減值的資產主要是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以及存貨,其他如應收賬款、短期投資、長期投資、委託貸款等資產的減值准備仍可轉回。因此,新准則雖然對上市公司的利潤操縱起到一定的抑製作用,但仍給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留下了一定的空間。而且,減值准備的計提方法和比例仍可由上市公司自行選擇,公司可能為避免當年虧損,不按規定提足減值准備,留待以後年度進行「以前年度損益調整」,以達到粉飾會計報表的目的。
﹙8﹚公允價值。新准則按照現行國際慣例將「公允價值」引入中國會計體系。但是,由於我國市場經濟不發達,公允價值的應用在很多處理上需要人為判斷,加上我國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良莠不齊,難以做到真正的公允,可能一些公司會利用「公允價值」來調節操縱利潤。
❷ 會計舞弊和會計信息舞弊的區別是什麼
會計舞弊包括的內容很多,會計信息舞弊是會計舞弊中常見和主要的形式
❸ 會計舞弊有什麼危害
1
會計舞弊帶來的危害
2
1.對企業的危害。企業的目標是實現利潤的最大化或者企業價值最大化,要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管理,而管理離不開,尤其是會計。企業過去一定時期發生的經濟活動最終都通過財務會計予以反映,因此,財務會計所提供的是管理當局評價過去的成績與不足的基本依據,便於企業預測、決策與規劃未來。如果會計虛假,就無法滿足各有關方面的要求,不僅不能發揮會計應有的職能,而且還將導致錯誤的決策,給企業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例如,產品的定價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反映生產成本的會計;賒銷政策的制定,應依據反映顧客以往付款情況的會計。如果會計虛假,企業管理當局勢必難以作出正確的生產和經營決策,長此以往,必然弱化企業管理的基礎工作,使企業失去生存和發展的基矗
3
2.對利益相關者的危害。會計是企業會計的外部使用者進行決策的依據。政府部門據以掌握國民經濟的運行態勢,研究制定有關政策法規,指導整個經濟工作;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據以作出決策,以決定買進、賣出或保留企業的股份;貸款者據以考慮是否向企業貸款,應要求何種擔保或者條件;雇員據以確定企業的目標是否與自己的目標一致,企業能否穩定發展,對自己是否有充分的吸引力。如果這些決策都是以虛假的會計為基礎,必將導致決策者作出錯誤的決策並使其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更為嚴重的是,相關政府部門以此作為稅收、資源配置的依據勢必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和社會經濟資源的浪費,使國家宏觀調控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進而嚴重影響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
4
3.對會計行業的危害。會計舞弊必將帶來會計行業的不正之風。對於會計人員來說,參與會計舞弊雖然有著奉命行事的因素,表面上是為生存所迫,其實作為直接職能部門的專業財會人員,則是職業道德淪喪的表現,而一旦喪失職業操守,無疑將是自絕生計。舞弊已經成為我國會計行業的大毒瘤,嚴重影響了整個會計行業的健康發展。
❹ 會計舞弊的分類有哪些
舞弊的種類
企業會計舞弊主要表現為操縱利潤,調節資產,偷逃稅金三種類型。具體又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惡意造假來操縱利潤。惡意造假來操縱利潤是指會計活動中當事人(包括企業股東、經營管理者及其它相關人員),為了局部或個人利益,事前經過周密的計劃、安排,故意以欺詐、隱瞞、舞弊等手段,使會計信息不能正確反映企業的實際經濟活動,或是通過故意製造虛假的會計事項等手段,來人為操縱營業利潤。
2、利用會計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和財務會計本身所具有的不確定性來造假。隨著我國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新的經濟事項、新的經濟業務不斷涌現,在這樣一個新舊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在新舊會計制度交替之際,會計制度難免有漏洞和不完善之處。一些企業為了自身的小集團利益,利用現有會計制度的缺陷大做文章。
3、利用關聯方交易來造假。關聯方交易一直是我國資本市場一個頗受關注的話題。大量事實證明,非公允的關聯交易會擾亂市場秩序,嚴重影響資本市場的健康、平穩發展。4、利用「銷售截期」來造假
利用銷售截期來調節利潤也是企業會計舞弊的常用手法之一。
5、利用虛假信息來調節資產
企業通常會通過對虛擬的並不存在的資產作虛假的資產評估來虛增資產和通過加速折舊、隱瞞債權等方法來虛減資產,從而達到人為調節企業資產的目的。
6、利用銷售截期和混淆成本等方法來偷逃稅金。由於我國實行統一的稅率,因此企業實際應交多少稅金就取決於稅基的多少,即營業收入的多少。有的企業為了達到少交或延後交納稅金的目的,故意將應計入當期的營業收入延期確認,或是將應視同銷售的部分(如在建工程領用自產產品,將自產產品用於職工福利消費、對外捐贈等)直接以成本價轉入相關科目但不作納稅調整,從而偷逃生產流通環節應交納的稅金;將本應在稅後列支的各種罰款、超過規定限額的捐助、非正常損失等混入成本費用中,以此來達到降低應稅所得額,偷逃企業所得稅的目的。
❺ 何謂會計舞弊
上市公司會計報表中的錯報可能是由錯誤引起的,也可能是由舞弊引起的錯誤通常是指會計報表中的非故意錯報。包括金額或披露內容的漏報。例如,報表編制過程中偶然出現的計算失誤.以及在運用與計量、確認、分類、表達或披露有關會計原則時的失誤等。舞弊則是指導致會計報表產生不實反映的故意行為,會計工作中的舞弊與錯誤的根本區別在於所涉行為是故意還是非故意的。
上市公司會計舞弊行為按照舞弊主體的不同可以劃分為管理當局(經營者)舞弊和會計人員舞弊兩大類。管理舞弊是指上市公司管理當局中一個或多個成員操縱公司會計信息生成或披露而發生的舞弊行為;會計人員舞弊是指上市公司的會計人員在會計工作中自己或與公司外部的第三者進行串通故意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行為。
上市公司會計舞弊通常是與舞弊的動機和潛在的機會相聯系的,舞弊的動機有經濟性和非經濟性之分。但經濟利益驅使是上市公司會計舞弊的最根本原因。當公司的財務穩定性或盈利能力受到威脅時或當承受異常壓力或受到經濟利益驅使時,上市公司就會運用各種舞弊手段來粉飾會計報表以達到各種經濟目的。
[編輯本段]會計舞弊產生條件的經濟學解釋
(一)委託代理理論與會計舞弊
當財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相互分離時,財產所有者不直接參與財產的運營和管理,而是賦予某一代理人(經營者1在特定條件約束下,進行財產運營和管理的權利。在這種情況下,就形成了所有者和經營者兩個獨立利益主體之間的委託—代理關系。
在委託—代理關系下,委託人和代理人是相對獨立的利益主體。根據理性經濟人假設,委託人和代理人都是有限理性的經濟人,都會追求自身私人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必然存在代人行為選擇與委託人利益目標相背離的情況。從廣義的角度理解,在我國的上市公司中,同樣存在著股東和公司,經營者之間的委託代理關系。股東作為出資者,不直接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企業經營者作為代理人,努力經營為股東創造財富,並以會計信息形式向股東報告經營責任的履行情況。經營者作為代理人,可以直接操縱公司會計信息的生成和會計報表的編制,在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督機制約束下,他們有動機和機會通過指使會計人員舞弊來提高會計報表中的經營業績。而作為委託人的股東,雖然也在追求企業價值或利潤的最大化,但由於上市公司的股東比較分散。很難達成一個具有約束力的協議,來約束和監督經營者的行為。由此可見,委託人與代理人的利益目標不一致是導致上市公司會計舞弊的內在動因。
(二)信息不對稱理論與會計舞弊
信息不對稱是指市場中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擁有更多的信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阿克爾洛夫在研究二手車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時,發現賣方對產品質量擁有的信息比買方更多時,就會導致出售低質產品的情況,這被稱為「逆向選擇」 另一位諾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則確認了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上,擁有更多信息的一方,為了得到更好的交易結果,會採取一些令人可信的方式將信息發布給缺乏信息的另一方。這種方式被稱為「發出信號」。在一個信息不完備的經濟環境中,委託人和代理人各自擁有的信息是不對稱的,代理人往往比委託人擁有更多的信息,作為具有理性的單獨個體,代理人更傾向於利用自身優勢為自己謀福利。在我國的上市公司中,同樣也存在著股東和經營者之間的委託代理關系,股東和經營者各自擁有的信息也是不對稱的。另外,我國的上市公司多數是由國有企業改組而來, 由於改制的不規范,普遍存在著所有者缺位、未建立有效的制衡機制、對經營者的約束軟化、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等問題。由於受到信息成本的約束,流通股股東無法了解經營者的努力程度和真實的經營業績,他們只能通過公司披露的會計信息來了解公司的經營業績,並做出自己的決策。而會計信息基本上屬於公司經營者的私人信息,他們既可能在上市前提供虛假信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進行投資,也有可能在上市後為保持上市資格、實現配股籌資或免於受到監管部門的處罰等目的而進行會計舞弊。
[編輯本段]會計舞弊主體的經濟學分析
上市公司會計舞弊的主體通常是公司的經營者(管理當局)和公司的會計人員。前者通常是會計舞弊的策劃和指揮者,後者則是會計舞弊的具體操作和實施者。無論是管理當局還是會計人員,其進行會計舞弊都是在相關責任制度約束下的經濟理性選擇。就公司管理當局而言,其會計舞弊行為選擇是在權衡舞弊的預期收益和預期成本之後做出的。假定會計舞弊的凈收益Ne=R+C。公司中Ne為上市公司會計舞弊的預期凈收益,通常包括公司籌集資本的增加、經營者私人收益的增加以及因虛增經營業績而帶來的股票市值的增加等。C為上市公司舞弊的預期成本,通常包括造假的費用支出和可能受到的懲罰等。在其他條件既定的情況下,舞弊的預期凈收益Ne越大,公司經營者進行會計舞弊行為的可能性也越大。對於公司會計從業人員而言。由於他們是公司的雇員。直接從事會計信息的記錄和披露工作,他們的個人收益高低與公司的經營業績是息息相關的。通常在《會計法》和職業道德約束下,他們不會主動進行會計舞弊,但如果受到公司經營者的指使和生存、就業等壓力的驅動,他們才會在權衡預期收益和預期成本之後作出是否進行會計舞弊的行為選擇。
上市公司本身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提供真實會計信息的許多上市公司將無法保住上市資格或獲得配股資格。難以籌集到資金。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的經營者也不會增加私人收益。相反。如果通過會計舞弊來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可以獲得比提供真實會計信息更大的預期凈收益。在我國現行的證券監管體制下,公司因為會計舞弊被查處的概率不高,即使舞弊被查出,個人往往也不會因此而遭受到很嚴重的懲罰。在這種舞弊的預期收益大大高於舞弊預期成本的情況下,上市公司管理當局或會計人員會理性地選擇會計舞弊行為。
[編輯本段]外部監督主體的經濟學分析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都是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對一個國家資本市場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注冊會計師對保證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具有不可推卸的監督責任。從理論上講。注冊會計師應該接受財產所有者的委託,恪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對上市公司經營者的業績進行審查,並出具審計報告。但是,在我國上市公司中,由於治理結構不完善,指定會計師事務所的權力實際上掌握在上市公司主要經營者手中。即由公司經營者這一代理人充當委託人聘請注冊會計師審計自己編制的會計報表,並決定注冊會計師的續聘,支付審計費用等事項。上市公司通常是從自身利益出發,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過各種手段向注冊會計師施加壓力或以利益相誘惑,迫使其就範,以達到購買審計意見的目的。
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處於明顯的被動地位。當注冊會計師因揭露客戶的舞弊行為承擔被解聘的風險時,就很可能屈從上市公司,為其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甚至喪失職業道德,協助上市公司作弊。2001年。國家審計署對16傢具有上市公司年度會計報表審計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就其2001年完成的審計業務質量進行了審計檢查 共查了32份審計報告,並對21份審計報告所涉及的上市公司進行了進一步的審計調查,檢查結果發現有14家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23份嚴重失實的審計報告,虛假財務會計信息涉及金額71.43億元,共涉及41名注冊會計師。另據有關研究資料表明,1994年—2002年,中國證監會對負責63家上市公司審計或評估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查.受到中國證監會處罰的比例高達50%。注冊會計師是否與被審計單位合謀取決於審計收費水平的高低和合謀被查處的風險和處罰的力度。如果國家對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監管力度加大,就可以減少注冊會計師與上市公司之間的合謀行為。
目前,我國對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監督和處罰力度偏輕。一方面,由於存在信息不對稱,注冊會計師的合謀行為被發現的概率比較低,另一方面,即使被發現,一般也僅限於行政處罰。所以,注冊會計師與上市公司管理當局進行合謀收益通常大於成本,這也是導致上市公司會計舞弊案件不斷發生的根本原因。
[編輯本段]遏制會計舞弊的途徑和方法
從以上可以看出,會計舞弊的預期收益大於預期成本是上市公司進行會計舞弊的根本動因,應通過相應的制度安排來提高上市公司舞弊的預期成本是遏止會計舞弊的最根本對策。
一、是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加強對經營者行為的監督和約束,遏制管理當局的舞弊行為。通過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可以從公司內部加強對管理當局權利和行為的制衡和約束。減少管理當局進行會計舞弊的機會。
二、是加大對上市公司會計舞弊行為的處罰力度,提高舞弊的預期成本,尤其是加大對舞弊責任人的刑事處罰和經濟處罰力度,消除上市公司對會計舞弊的需求。
三、是加強對注冊會計師審計的法律責任約束和職業道德約束。政府審計機關和上市公司監管機構應加強對注冊會計師審計業務的再監督,對注冊會計師的重大過失和舞弊行為進行法律責任追究,增強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審計業務的風險意識和法律責任意識,減少其與上市公司經營者進行合謀的動機,同時還可以通過開展同業互查和進行誠信教育等方式,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水平,使其理性地選擇正直的執業行為。
四、是完善會計准則和企業會計制度,加強對上市公司會計業務和會計信息披露的法律責任約束。在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中明確對會計舞弊行為的法律責任認定和相應的懲罰措施,可以從制度源頭上控制會計舞弊行為的發生。
❻ 會計舞弊的概念,特徵以及危害性
美國會計師協會於2002年發布的審計准則公報第99號對財務舞弊的定義為:舞弊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通常涉及到故意掩藏事實。並將舞弊分為兩類:財務報道舞弊及侵佔資產舞弊。所謂財務報道舞弊是管理者一人或數人為掩飾錯誤決策或達到特定目的,去操縱、偽造、編造會計分錄及縣官憑證,或者故意錯用會計准則,蓄意去忽略或誤導特定事件、交易及重大信息。所謂侵佔資產舞弊是指公司職員或管理者為一己私利,侵吞賬款、挪用現金、存貨、設備等,盜用資產未必設計財務報表作假,若為掩飾其不法行為,企圖在財務報表上動手腳,則構成財務報道舞弊。
美國COSO委員會對財務舞弊的定義為:是一種故意的活輕率的行為,無論是虛報還是漏列,其結果是導致重大的誤導性財務報告。
我國用列舉的方式給出財務舞弊的定義,認為舞弊包括:(1)偽造、編造記錄或憑證;(2)侵佔資產;(3)隱瞞或刪除交易或事項;4)記錄虛假的交易或事項;(5)蓄意使用不當的會計政策。
❼ 會計舞弊的危害
會計舞弊是指行為人以獲取不正當利益為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和有目的地故意違背真實性原則,違反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和規章規范,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行為。其危害如下:
1、以權謀私的保護傘
通過做假賬,使某些違法違規的行為得以矇混過關,如人為調節收入,造成收入失真;虛列成本,造成成本失實;虛增、虛減利潤,虛列投資收益,虛假負債等調節利潤指標。由此助長了行賄受賄、貪污腐敗等丑惡現象的發生,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危害。
2、導致稅收和國家資產的大量流失
目前我國稅收的主要來源是企業繳納的流轉稅和所得稅,很多企業賬面盈虧不實,通過造假賬、虛增支出、隱瞞利潤等手段使賬面虧損,逃避國家稅收。
3、資產賬實不符
如人為調節、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造成固定資產價值與實際不符;企業存貨積壓嚴重,變現能力較差,其賬期價值低於市價,會計核算仍按歷史成本計價,沒有反映變現凈值。
開辦費,遞延資產、待處理財產損益等名不符實等,這些嚴重違反會計原則的行為,造成會計信息失真,影響企業生產經營決策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危害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誤導投資者與債權人,破壞投資環境等不良後果。
(7)會計舞弊是什麼擴展閱讀:
1、擴大銷售核算范圍虛增收入。
主要手段包括:銷售回購、銷售租回等業務確認為收入;將委託加工業務的加工發出以及收回,通過對開發票方式分別確認為銷售以及購買業務;將非營業收入虛構為營業收入。
2、提前確認收入或記錄有問題的收入
主要包括:在尚未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時就確認收入;對發出商品以及委託代銷等業務提前確認商品銷售收入。將向附屬機構出售產品確認為收入;在客戶對該項銷售有終止、取消或遞延的選擇權時過早確認收入。
3、利用財務報表合並技術虛增收入
無論是國際會計准則還是我國會計准則,均以擁有實質控制權作為納人合並范圍的標准。這樣,一方面,對相關公司是否擁有「實質控制權」必須依賴財會人員的專業判斷。
另一方面,管理當局可以通過拉長控制鏈條、構建復雜的公司體系等手段,進一步「拓寬」財務報表合並范圍。這些會計選擇的灰色地帶無疑給企業管理層實施財務舞弊創造了條件。
❽ 會計舞弊與會計欺詐的區別在哪裡啊
會計舞弊是指行為人以獲取不正當利益為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和有目的地故意違背真實性原則,違反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和規章規范,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行為。
會計欺詐是會計主體在會計活動中,故意形成虛假會計信息,或者故意披露虛假會計信息的不法行為。它既發生在上市公司,也發生在非上市公司、非公司制企業,以及非企業的行政、事業單位及社會團體。會計欺詐主體的意義在於確定誰應當為會計欺詐行為承擔法律責任。會計欺詐行為的實施主體應當是中國會計法中所稱的單位負責人和會計人員。若會計人員在單位負責人的指使、授意甚至是強迫之下,實施會計欺詐。此時,單位負責人應當是會計欺詐行為的主體,也是為會計欺詐行為承擔責任的責任主體。若會計人員為了個人私利在單位負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此時,會計人員是欺詐行為的主體,但是單位負責人也應該承擔相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