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管會計叫什麼
古代官方會計為「司會」
據《周禮》記載,西周國家設立「司會」一職對財務收支活動進行「月計歲會」,又設司書、職內、職歲和職幣四職分理會計業務,其中司書掌管會計賬簿,職內掌管財務收入賬戶,職歲掌管財務支出類賬戶,職幣掌管財務結余,並建立了定期會計報表制度、專倉出納制度、財物稽核制度等。
民間叫做帳房
Ⅱ 古代民間管財務的稱呼5
戶部尚書掌管全國土地、賦稅、戶籍、軍需、俸祿、糧餉、財政收支的大臣,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其職位相等於當今的主管財政、稅收、民政、金融、公安等部門的國務院副總理。
民間叫算賬的
Ⅲ 古代會計員叫什麼
最早的會計人員叫司會,後來的朝代多稱為「度支」。
Ⅳ 在古代,會計叫什麼
我國早在西周時代就設有專門核算官方財賦收支的官職——司會,並對財物收支採取了「月計歲會」(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的方法;後來會計人員一般稱為賬房先生。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憑證為主要依據,藉助於專門的技術方法,對一定單位的資金運動進行全面、綜合、連續、系統的核算與監督,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參與經營管理、旨在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會計古義是集會議事。我國從周代就有了專設的會計官職,掌管賦稅收入、錢銀支出等財務工作,進行月計、歲會。亦即,每月零星盤算為「計」,一年總盤算為「會」,兩者合在一起即成「會計」。
會計有以下五個基本特徵:
(1)會計是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2)會計是一種經濟信息系統。
(3)會計以貨幣作為主要計量單位。
(4)會計具有核算和監督的基本職能。
(5)會計採用一系列專門的方法。
Ⅳ 中國古代掌管財務的官員是什麼職稱
中國古代專門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稱為:戶部
戶部為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曾稱地官、大司徒、計相、大司農等。
戶部起源於先秦,《周庄》記載此職為「地官大司徒」;秦代為「治粟內使」,兩漢稱「大農令」和「尚書民曹」,三國至唐稱「度支」「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諱太宗皇帝世民名諱改稱「戶部」,五代至清光緒末年,改「戶部」為「度支部」,管田賦,關稅,厘金,公債,貨幣及銀行等。
戶部起源於周代官制中的的地官,漢成帝置尚書五人,其三曰民曹,主吏人上書事。後漢以民曹兼主繕依功作,當工官之任。三國魏置左民尚書,掌財政。晉初省之,太康中又置。惠帝時有右民尚書。東晉及宋、齊並置左民尚書,梁、陳並置左戶尚書,並掌戶籍,兼知工官之事。後魏、北齊有度支尚書,亦左民、左戶之任。後周依《周官》,置地官府大司徒卿。隋初稱度支部,開皇三年改為民部。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改為戶部,高宗顯慶元年改為度支,龍朔二年改為司元,咸亨元年復為戶部。光宅元年改為地官,神龍元年復故。後歷代沿稱。
唐代戶部一般設有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錢谷之政、貢賦之差。其屬有四:一曰戶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倉部。 戶部巡官二人,主事四人;度支主事二人;金部主事三人;倉部主事三人。龍朔年間曾改戶部曰司元,度支曰司度,金部曰司珍,倉部曰司庾。天寶十一載改金部曰司金,倉部曰司儲。
明清時期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 、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他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例如清代戶部總的執掌是管理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財政等事宜,其機構按地區劃分為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14個清吏司,並設有八旗俸餉處、現審處、飯銀處、捐納處、內倉等機構,辦理八旗俸餉、捐輸等事。其部內的行政事務則由南、北檔房、司務廳、督摧所、當月處、監印處分別管理。隸於戶部的機構還有掌鑄錢的錢法堂及寶泉局;掌庫藏的戶部三庫;掌倉儲及漕務的倉場衙門。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憲政」,進行官制改革,將戶部改為度支部,並將財政部並入。戶部遂廢。
Ⅵ 會計在古時候稱做什麼
本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對於我國會計的成因、起源有過各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講在禹夏時代,大禹王曾在江南茅山召開過一次諸侯會議,考評諸侯的功績。這次計功大會剛剛結束,大 禹王便死了。當時,諸侯們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把他的遺體安葬在茅山上。為了紀念大禹和他主持召開的這次會議,經諸侯商定,把茅山更名為「會稽山」。而這個「會稽」便是今天 「會計」的起源。接下來又有人發展了這一傳說,他們把大禹王召開的這次會議,說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主計會議」。
有人不同意這種說法,他們是用兩本最早 記載有「會計」二字的古書來否定以上傳說的。這兩本書一本叫作《周禮》,一本叫作《孟子》。他們認為由於《周禮》和《孟子》都是戰國時代的作品,故「會計」二字的起源當在 戰國時代。
其實,第一種說法證據不足,其結論未免過於輕率;而第二種說法又過於拘謹,以至忽視了一個的事實,從而使自己的論據處在自相矛盾的狀況之中。因 為他們在確認《孟子》成書於戰國時代的同時,也確認《孟子》中所記載的孔子關於:「會計,當而已矣」的言論。然而孔夫子出生在春秋,而不是在戰國,既然承認孔子的一句名言 ,那麼按道理講,「會計」命名的起源當在春秋,而不在戰國。
事實上「會計」二字的成因及命名的起源發生於西周時代,它的產生經歷著一個漫長而又十分有趣的 過程。
在西周以前所應用的文字中,尚未發現開會的「會」字,也無「會計」二字。當時人們表達「開會」、「集會」、「相會」之類的意思用的是「合」字;反映 事物數量的增加或數目字相加也用的是「合」字。由於「合」字的用處較多,在使用過程中人們越來越感到不方便,而且也越來越感到用「合」字來表達「會計」方面的意思很不確切 、妥當。這樣,大約到西周中後期,人們便根據「開會」及「會計」這兩個方面的涵義逐步在摸索創造新的字形,最後終於使這二方面的涵義從「合」字中分離出來。這個被創造出來 的新字形便是金文中的「 」。
會計中的「計」字是由「十」和「言」這兩個母體字組合而成的,「計」字的意義包含於「言」和「十」之中。相傳在遠古時代,人們通常把部落所在地稱為 中央,把部落的周圍區別為四方,即現在所講的東西南北四方,而中央與四方組合在一起,便構成了「十」字的形體。那時候,每逢出獵,部落里的首領便按照四方分派獵手。分四路 出去,而後又按這四部返回部落。按照規定,各路出獵歸來必須如實報告捕獲獵物的數目,最後由部落首領匯總計算,求得一個總數,以便考慮所獲獵物在部落范圍內的分配問題。這 種零星計算四方收獲獵物的舉動,便構成了「計」字一方面的涵義。
在遠古時代,當文字和書寫工具尚未發明的時候,各路出獵者向部落首領報告獵物數目是用口頭 語言加以表達的。不同種類的獵物各是多少,總共是多少,都要求正確、真實地表達出來,不容許隱瞞和虛報。這種正確而無隱徇的口頭計算與報告便又構成了「計」字的另一方面涵 義。這樣,「言」與「十」合成一起便構成了「計」字的形體,而「言」與「十」這兩方面的涵義合一,便使「計」字具有正確進行計算的意思。
東漢時,我國古代 著名的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這部著作中對「會計」二字又從字義上作出詳解,其中尤其強調「計」字中含有正確計算之意。清代的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也在他的《說文解字 注》一書中對「會」字的構成作了詳細的說明。同時,清代數學家焦循針對西周時人們對於「會計」概念的認識指出:「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這是對於西周時代「會計」 概念的正確總結。
Ⅶ 古代對會計的稱呼是什麼
我國早在西周時代就設有專門核算官方財賦收支的官職——司會,並對財物收支採取了「月計歲會」(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的方法;後來會計人員一般稱為賬房先生。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憑證為主要依據,藉助於專門的技術方法,對一定單位的資金運動進行全面、綜合、連續、系統的核算與監督,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參與經營管理、旨在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會計古義是集會議事。我國從周代就有了專設的會計官職,掌管賦稅收入、錢銀支出等財務工作,進行月計、歲會。亦即,每月零星盤算為「計」,一年總盤算為「會」,兩者合在一起即成「會計」。
Ⅷ 古代在管理財務的地方叫什麼
【清朝是叫內務府】。
【唐朝為戶部。】 戶部起源於周代官制中的的地官,漢成帝置尚書五人,其三曰民曹,主吏人上書事。後漢以民曹兼主繕依功作,當工官之任。三國魏置左民尚書,掌財政。晉初省之,太康中又置。惠帝時有右民尚書。東晉及宋、齊並置左民尚書,梁、陳並置左戶尚書,並掌戶籍,兼知工官之事。後魏、北齊有度支尚書,亦左民、左戶之任。後周依《周官》,置地官府大司徒卿。隋初稱度支部,開皇三年改為民部。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改為戶部,高宗顯慶元年改為度支,龍朔二年改為司元,咸亨元年復為戶部。光宅元年改為地官,神龍元年復故。後歷代沿稱。
唐代戶部一般設有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錢谷之政、貢賦之差。其屬有四:一曰戶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倉部。 戶部巡官二人,主事四人;度支主事二人;金部主事三人;倉部主事三人。龍朔年間曾改戶部曰司元,度支曰司度,金部曰司珍,倉部曰司庾。天寶十一載改金部曰司金,倉部曰司儲。
【漢為 治粟內史 ,大農令,大司農.】 秦代所置掌管穀食錢貨的官吏,為九卿之一。漢初因襲。《漢書·百官公卿表》:「治粟內史,秦官,掌谷貨,有兩丞。」景帝(劉啟)後元元年(前143)更名大農令,武帝 (劉徹)太初元年(前104)更名大司農。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斡官、鐵市兩長丞。上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合稱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