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
會計是伴隨生產實踐和經濟管理的客觀需求而產生並發展的一項管理活動。人們的生活需要各種各樣的物質,社會的發展也同樣需要各種各樣的物質。物質的生產過程也是消費過程。人們進行生產,必然會關心自己的勞動成果,關心要用多少勞動時間,要消耗多少物資,對比投入與產出的情況,這就需要把生產過程中的經濟活動情況記錄下來,會計活動由此而產生。因而,會計是隨著生產的 發展,逐漸從生產職能中分離出來的一種管理職能,其本質是以貨幣為計量單位,對一定單位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並通過所提供的會計資料,作出預測,參與決策,實行監督,旨在實現最優經濟效益的一種管理活動。會計的對象是一定單位的經濟業務事項,會計的基本職能是進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
⑵ 你知道會計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會計作為一項記錄,計算和考核收支的工作,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就出現了。但是,具體誕生在何時、發源於何地,至今尚很難確切地加以考證。最初的會計只是作為生產職能的附帶部分,然後經歷了古代會計,近代會計,和現代會計三個發展階段。
從另外一方面來說,人類要生存,社會要發展,就要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生產活動一方面創造物質財富,取得一定的勞動成果;另一方面要發生勞動耗費,包括人力,物力的耗費。在一切社會形態中,人們進行生產活動時,總是力求以盡可能少的勞動耗費,取得盡可能多的
勞動成果,做到所得大於所費,提高經濟效益。為此,就必須在不斷改革生產技術的同時,採用一定方法對勞動耗費和勞動成果進行記錄,計算,並加以比較和分析,這就產生了會計。可見,會計的產生與加強經濟管理,追求經濟效益有著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
⑶ 會計一詞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
會計一詞最早起源於西周,史書「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意思是說年末總合計算和日常的零星計算,合起來就是會計。
再追溯根源考查一下,相傳「會計」一詞是大禹留下來的。今日浙江省的紹興、嵊縣、諸暨、東陽等地之間有座山,古代曾叫做「苗山」。大禹晚年時,在苗山自此改名「會稽山」了,至今仍沿用此名。「會稽」即「會計稽核」之意,故此詞是大禹發明,並且流傳下來的。
古書中多處都有使用「會計」一詞:《孟子》中有「會計當而已矣」記載;《戰國策》有馮諼為「孟嘗君市議」故事,孟嘗君想派員去薛邑替他取債款,他問他的門下,「誰習計會?」古代的「計會」就是如今的「會計」,馮諼立即站出來,自薦為孟嘗君做會計。漢代把周朝的會計官職又作發展,設立了管理這些會計事務的官職了,也許這就是最早的「會計師事務所」或財政司吧!
⑷ 歷史上會計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奴隸社會至今,不同時期的統治階級集團都依據當時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對會計立法做出過相應的規定。
西周時期
有了會計立法的雛形:周期中央政府設立了會計主管官員——「司會」一職,它是會計的最高長官,主要職責是利用賬冊、數字、公文、戶籍、地圖等文件中的副本,考核各級官吏的工作,並檢查、聽取他們的會計報告。
戰國時期
由魏文侯李俚所編篆《法經》,史稱為我國最早的成文法典,其中就有許多與會計有關的條款,最重要的是它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就會計賬簿及安全受法律保護的問題做出了明文規定。此外,在《賬法》、《雜法》等條文中,還對會計憑證、會計印鑒、倉儲保管及度量衡等技術方面也規定有具體條款。
秦代
法律中涉及到會計方面的規定就更加具體。如在《效律》中就嚴格規定了會計人員必須廉潔奉公,賬實相符,記載准確,計算無誤等要求。同時還對會計交接、財物損耗等問題作了具體規定。
漢朝
對於會計賬簿的設置與分類,會計簿籍的登記方法,會計計量單位與盈利的計算,會計憑證、會計報告、財物的保管與盤點等方面作了規定,初步形成了一套較完備的制度。如在《上計律》中就具體規定了「上計簿」的撥出程序與時間,嚴令對上報不及時或者不實者治罪。 唐宋時代
史稱中國封建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在會計方法的發展上產生了奠定當今賬戶結算余額原理的「四柱清冊結演算法」,在會計機構的設立上又設立了專司審計的機構——比部。在會計立法方面亦更趨完善,不僅規定對違反會計制度的人給予較嚴厲的處罰,而且限定凡屬經濟報告上隱漏重復,收支不實者均從嚴治罪,甚至在有關條文中還規定了會計報告的格式及書法譽寫要求。
元、明、清時期
在當時的一些重要法典中,對會計制度均有相應的規定,並較之前朝更加具體與完善。
辛亥革命後
由於對外政治與經濟交往范圍的擴大,西方成功的會計理論與實務大量傳入中國,推動了會計工作法制化的進程。1915年3月,北洋軍閥政府參議院通過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比較完善的《會計法》,共九章三十六條,史稱為「民三會計法」。後來,又陸續頒布了一些專業會計法規,但後因袁世凱倒台,北洋軍政府內部分裂,全國發生軍閥混戰事件,致使其未起到應有的作用。1935年,國民黨政府也頒布了一部含十章一百二十七款的《會計法》,其內容詳盡,分項說明具體,加上後來於1945年頒布的《會計師法》,對於規范會計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
財政部於1949年12月設置了管理全國會計工作的專門機構,會計立法工作逐步展開。在50年代到60年代早期,主要以財政部的名義頒發了一系列行業性的會計制度,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會計操作法規體系。
八十年代
發展經濟、改革開放的政策加快了會計法制建設的步伐。1985年元月21日經第六屆人大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並於同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會計法》的頒布,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關於會計工作基本法律性文件的誕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給會計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課題,有必要對構成會計法制體系基礎的《會計法》進行調整。
九十年代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屆人大五次會計會議做出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決定》,修改後的《會計法》,實施范圍擴大,會計工作地位與作用突出,更適應我國會計自身改革及在具體事務處理上與國際通行慣例相接軌的需要;還在企業股份制改造,轉換企業經營機制,轉變政府職能,強化經濟的宏觀調控等方面充分發揮會計的作用,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證。1999年10月31日,九屆人大十二次會議再次修訂了《會計法》,其具體條款的規定更加適合經濟發展對會計改革的要求。
回顧中國會計法制化的歷史,從中得到的啟發是:不論哪朝哪代,會計工作都要有相當的制度規范,都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這是自古以來開展會計工作的基本要求。
財務會計指通過對企業已經完成的資金運動全面系統的核算與監督,以為外部與企業有經濟利害關系的投資人、債權人和政府有關部門提供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盈利能力等經濟信息為主要目標而進行的經濟管理活動。
企業會計的一個分支,與管理會計同為企業會計的兩大分支。因其沿用傳統的會計模式,故稱「傳統會計」;因其側重於滿足企業外部有關方面的決策需要,以外提供財務報告,故也稱「對外報告會計」。
從產生歷史分析,財務會計的產生歷史比較悠久,自從帕喬利復式記賬法產生以來,具有500多年歷史發展過程。管理會計和成本會計從財務會計分離並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還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的事情。在1952年國際會計師聯合會(1FAC)年會上正式採用了「管理會計」這一專門詞彙,由此現代會計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根據1986年美國會計師協會下屬管理會計實務委員會《管理會計公告1A》的定義:「管理會計是向管理當局提供用於企業內部計劃、評價、控制以及確保企業資源的合理使用和經營責任的履行所需財務信息的確認、計量、歸集、分析、編報、解釋和傳遞的過程。」這是具有代表性而且較為權威的對管理會計的界定。
一般認為,西方財務理論的獨立是以美國著名財務學者CREEN於1897年出版的《公司財務》為標志的。西方財務以股份公司為研究對象,著眼於不斷發達的資本市場,已經成為西方經濟學中最耀眼的分支。金融市場的發展和企業組織的變遷對企業財務的演進更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從產生與發展歷程分析,財會理論與學科的發展受到市場經濟、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委託代理理論的直接影響。但是財務會計主要受到理論經濟學、信息經濟學等理論的影響;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主要受到各種數學模型、管理理論、組織理論和計算機技術的影響;財務管理學與金融學、數理經濟學的關系密切。
從目前我國財會教育來說,教育部將會計學與財務管理學並列列示在管理學中的工商管理學科下,可以理解為財務管理學與會計學並列在同一學科層次。會計學是一門經濟信息的計量、確認和報告的學科,會計所從事的是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匯總報告,它的目的是向各方利益相關者提供據以作出投資決策的信息;財務管理學是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直接對企業價值運動及其所體現的財務關系所行使管理,主要涉及投資預算、資本結構、股利政策的決策管理。
⑹ 「會計」一詞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出現了「會計」一詞,《周禮天官》記載:「會計,以參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歲會考歲成。」參互、月要、歲會初步具備了現代會計中旬報、月報、年報等會計報表的作用。西周王朝還建立了專門的會計機構,並設有「司會」一職,專管錢糧賦稅,定期對周王朝的收支實行「月計」「歲會」,並考核王朝大小官吏管理地方的情況和他們經手的財務收支。
再追溯根源考查一下,相傳「會計」一詞是大禹留下來的。今日浙江省的紹興、嵊縣、諸暨、東陽等地之間有座山,古代曾叫做「苗山」。大禹晚年時,苗山改名「會稽山」了,至今仍沿用此名。「會稽」即「會計稽核」之意,故此詞是大禹發明,並且流傳下來的。
古書中多處使用「會計」一詞:《孟子》有「會計當而已矣」記載;《戰國策》有馮諼為「孟嘗君市議」故事,孟嘗君想派員去薛邑替他取債款,他問他的門下,「誰習計會」古代的「計會」就是如今的「會計」,馮諼立即站出來,自薦為孟嘗君做會計。漢代把周朝的會計官職又作發展,設立了管理這些會計事務的官職了,也許這就是最早的「會計師事務所」或財政司。
⑺ 什麼是會計憑證會計憑證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
所謂會計憑證就是記錄經濟業務、明確經濟責任的書面證明,也是登記賬簿的依據。
⑻ 什麼是會計會計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運用專門方法對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經濟活動進行全面,綜合,連續,系統地核算和監督,提供會計信息,並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逐步開展預測、決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是經濟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會計:現代會計是商品經濟的產物。14、15世紀,由於歐洲資本主義商品貨幣經濟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會計的發展。其主要標志:一是利用貨幣計量進行價值核算;二是廣泛採用復式記帳法,從而形成現代會計的基本特徵和發展基石。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資本主義的生產社會化程度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與經濟管理科學的發展突飛猛進。受社會政治、經濟和技術環境的影響,傳統的財務會計不斷充實和完善,財務會計核算工作更加標准化、通用化和規范化。與此同時,會計學科在20世紀30年代成本會計的基礎上,緊密配合現代管理理論和實踐的需要,逐步形成了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會計體系,從而使會計工作從傳統的事後記賬、算賬、報賬,轉為事前的預測與決策、事中的監督與控制、事後的核算與分析。管理會計的產生與發展,是會計發展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從此,現代會計形成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隨著現代化生產的迅速發展,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電子計算機技術廣泛應用於會計核算,使會計信息的搜集、分類、處理、反饋等操作程序擺脫了傳統的手工操作,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實現了會計科學的根本變革. 從不同角度考察會計,可對會計本質得出不同的認識。這些認識可概括為:(1)會計是反映和監督物質資料生產過程的一種方法,是管理經濟的工具。(2)會計是一個收集、處理和輸送經濟信息的信息系統。(3)會計是通過收集處理和利用經濟信息,對經濟活動進行組織、控制、 古時賬簿調節和指導,促使人們比較分析,講求經濟效益的一種以價值活動為對象的管理活動。早期的會計包括審計。習慣上,對擔任會計工作的專業人員簡稱為會計,有時把會計作為會計學的同義語。
⑼ 會計的產生是由於什麼原因
會計是為適應社會生產實踐和經濟管理的客觀需要而產生的,並隨著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生產活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古代會計
人類原始計量記錄行為的發生是以人類生產行為的發生,發展作為根本前提的,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古代會計,從時間上說,就是從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會末期的這段漫長的時期。
從會計所運用的主要技術方法方面看,主要涉及原始計量記錄法,單式賬簿法和初創時期的復式記賬法等。這個期間的會計所進行的計量,記錄,分析等工作一開始是同其他計算工作混合在一起,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後,才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徵的方法體系,成為一種獨立的管理工作。
(9)會計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擴展閱讀:
會計按行業分類
按行業分為:工業企業會計、商品流通會計 、金融證券會計、保險企業會計、施工企業會計、房地產業會計 、郵電通訊會計 、農業企業會計、旅遊餐飲會計 、醫療衛生會計 、交通運輸會計 、 文化教育會計 、物業管理會計、 行政事業會計、 上市公司會計 、物流企業會計 、連鎖經營會計 、 出版印刷會計、 私營企業會計 。
小企業會計(製造業) 會計、小企業會計(商業) 會計、電力企業會計、 煤炭企業會計 、鋼鐵企業會計 、石油化工會計 、 汽車行 業會計 、 煙草企業會計、 酒類企業會計、食品企業會計 、葯品企業會計、 加工製造會計 、 輕工紡織會計。
外經外貿會計 、 信息咨詢服務業會計 、廣告服務會計 、房屋中介服務會計 、市場(農貿、五金、批發、建材、服裝等)會計、個人獨資企業會計 、 高新技術企業會計 、軟體及集成電路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