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進行政府會計制度改革
⑴ 政府會計改革的內容是什麼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政府會計改革的順利進行,有賴於相關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要積極推動《會計法》、《預演算法》的修訂,使編制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工作於法有據。
二是制定統一的政府會計准則。制定政府會計基本准則;根據基本准則制定政府財務會計具體准則,以規范政府會計主體的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整合現行行政單位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和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構建以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為核心的政府財務會計體系。
三是編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在總結政府綜合財務報告試編經驗基礎上,結合政府會計准則建設進程,按照政府會計准則編制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
四是編制地方政府債務報告。合理確定地方政府債務邊界,統一政府債務的信息來源和統計口徑,在政府負債會計准則基礎上編制地方政府債務報告,進一步規范地方政府融資行為。
五是修訂完善政府預算會計制度。修訂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建立單位預算會計制度,構建以決算報告為核心的政府預算會計體系,實現政府預算會計制度與政府財務會計准則的有效銜接。
六是推進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制度改革。明確政府會計改革後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制度的定位,實現財務制度與政府財務會計准則和預算會計制度的有效銜接。
七是全面清理核實政府資產負債項目。對政府的資產項目以及政府承擔償還責任的負債項目進行清理、審核、評估、確認,真實、完整、准確反映政府資產負債。
八是建立政府會計信息系統。結合政府會計准則建設進程,開發支持兩套會計核算體系並行的政府會計信息系統,服務於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和預決算報告的編制,實現與財政收支總分類賬系統、國庫集中收付系統等系統的有效對接。
⑵ 政府與事業單位會計為什麼要以收付實現制為主要核算基礎
事業單位一般應以收付實現制為會計核算基礎,但經營性收支業務可以採用權責發生制。行政單位只能採用收付實現制,不能採用權責發生制。
⑶ 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從技術層面來說,根據前人研究預算會計與政府會計雖然都是基於「政府」組織的會計系統,但二者之間具有根本的不同[1]。從會計目標上看,預算會計與政府預算保持高度一致,旨在反映預算的執行過程及其結果,滿足政府預算管理對會計信息的需求,這一目標具有單一性和從屬性。因此,我國預算會計的改革與發展幾乎都只是圍繞和滿足政府預算管理方式、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如,近幾年我國對現行預算會計制度的零星修補都是基於國庫單一賬戶制度、部門預算管理、政府收支分類等各項新的財政預算管理舉措而對預算會計科目、會計報表進行的適當修正。因此,預算會計的改革速度和效率主要取決於財政預算管理的改革。相對預算會計而言,政府會計的目標更加多元,除了要滿足政府預算管理對會計信息的需要以外,還要滿足更為復雜的公共部門財務管理,如資產管理、債務管理、成本管理[2]等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以及滿足政府績效管理與評價,促進財政透明度和公共受託責任等。會計目標的不同決定了會計核算內容也將有所不同,預算會計的核算焦點是預算的收支流量,而政府會計核算焦點不但包括流量還包括更多存量內容。此外,政府會計在目標上的多元化,致使其在改革中不能再只以政府預算為准繩和導向,且必然在改革過程中所受的約束條件更加復雜多樣,因此進展也將緩慢。
其次,從制度層面來說,由於我國政府長期實行預算會計管理體制,與其相對應的是預算會計改革的決策機制與執行機制,這一套機制與目標單一且具有從屬性的預算會計的改革發展相互匹配,但將難以適應目標更加多元的政府會計改革。長期以來,我國預算會計改革的主導權與政府預算管理權高度重疊,同屬於國家財政部,但分屬部內的不同機構。如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的管理權隸屬於財政部國庫司,而事業單位會計管理權則隸屬於財政部會計司;政府預算管理權主要集中在預算司,而國有資產管理、債務管理等財務管理權集中在部內其他不同的司局。由於政府會計在目標上的多元化,在改革預算會計建立政府會計體系時,要求須將現有的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以及部分事業單位會計進行有機整合,並形成包含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兩個系統的雙軌制政府會計模式,以滿足不同目標[3]。然而,由於現行預算會計在管理權上的分散,有效有機整合將變得十分困難。而在無法進行有效整合並形成包含既相互獨立又互相統一的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的政府會計模式的情況下,那麼,增強政府會計在滿足財務管理、績效管理與評價、促進財政透明等會計目標時,必然會以損害其預算管理與控制目標為代價。
⑷ 是什麼原因促使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
提高財政透明度、增進政府活動的效率以及建立合理的公共財政體制是促使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的原因
⑸ 政府會計權責發生制改革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分別有哪些
一、關於權責發生制預算會計的理論紛爭
(一)現行收付實現制預算會計制度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在各國政府預算會計中,採用的一直是收付實現制計量基礎。其原因在於,在傳統理念上,公共部門的活動和目標是非營利性的,不需要進行相對復雜的成本與收益配比,相應的績效評價也不很必要。因此,從節約會計計量成本與簡化財務核算的角度出發,採用收付實現制基礎是比較適宜的,這種做法也便於立法機構的預算審查與監督。
然而,近20年來,隨著世界范圍內新管理論文"
target="_blank">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在政府會計管理中引入權責發生制原則,逐漸成為一種潮流。在29個OECD國家中,有15個國家(佔51.7%)的政府會計已然在機構或部門層面上,實行了權責發生制計量基礎;有12個(佔41.4%)國家則在整個政府層面上,採用了某種形式的權責發生制財務報告模式。
概括起來,傳統收付實現制計量基礎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難以全面反映公共部門的資產負債情況。在收付實現制下,政府會計的固定資產僅反映其原值的增減變動,而不反映資產的累計折舊,導致固定資產賬面價值的不實;同時,行政事業單位的「暫存款」和「暫付款」科目,常常用於核算許多債權債務,對於應收未收、應付未付的具體事項無法如實體現。這導致政府公共會計對相關資產與負債核算的失真,不利於正確處理年終結轉事項。
其次,影響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收付實現制在會計信息可比性方面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由於企業會計財務核算採用的是權責發生制,而政府會計核算則以收付實現制為計量基礎,這影響了企業和政府部門之間財務信息的可比性。其二,有些事業單位(如醫院)目前已然採用權責發生制計量基礎,因此影響了政府部門與某些事業單位之間財務信息的可比性。其三,某些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會計計量基礎與預算管理原則,已然嘗試實行權責發生制(或修正的權責發生制),我國政府會計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也影響了中外政府財務報告的國際可比性。
最後,不利於公共部門資金使用情況的綜合評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表明,權責發生制原則,較之收付實現制,可以更好地解決公共預算支出的績效考核問題,提高有限預算資源的使用效率。而收付實現制更側重於公共部門經濟活動的現金流反映,難以達成資金使用綜合效益評價等更高層次的管理目標。
(二)較為流行的幾種政策建議
綜合比較有關政府會計計量基礎改革的相關文獻,可以大體歸納出如下幾種相對較為流行的政策建議:
一是分別推進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的預算會計體系調整,對政府會計序列的財政總預算和行政單位會計,逐步實施修正的權責發生制;對於事業單位則實行完全的權責發生制(史鐵嶺、陳玲,2003)。
二是逐步在財政收支核算、政府債權債務管理、社會保障核算以及固定資產購置與耗費核算中,分別引入權責發生制會計核算原則,並適度考慮由現行收付實現制向全面權責發生制的過渡(張茅,2003)。
三是結合部門預算和公共支出績效評價改革,將權責發生制計量基礎融入績效預算管理體系之中,嘗試同時實行權責發生制政府會計與政府預算改革(蘇衛林、蘇衛華,2005)。
二、我國實行權責發生制預算會計改革的反思
在倡議實行權責發生制政府會計改革的呼聲不絕於耳之際,我們同樣需要冷靜地思考:一項牽扯范圍如此之廣,幾乎徹底「顛覆」五十多年來的公共部門財務會計計量基礎的改革,是否一定必要,是否真的適合我國具體國情。筆者認為,至少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因素,需要審慎考慮。
(一)權責發生制計量基礎體現了預算管理原則從古典向現代的演化趨勢
權責發生制預算會計不單純是一種孤立的計量基礎層面上的技術方法,而需要納入整個公共部門預算管理變革的大格局中來加以考察。在各國,政府預算管理的原則大體經歷過兩個發展階段:強調立法監督機構有效控制的古典預算原則、加強政府行政權為主導思想的現代預算原則,而現代預算原則代表了市場經濟國家預算管理總體上的價值取向。各國公共預算管理原則的這種轉變,既是政府職能擴張的現實需要,又與其利益相關主體相互影響結構漸趨穩定有關。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國家的政府部門具有相對較高的預算管理水平和成熟完備的技術支持保障體系。正是在這樣一系列時代背景下,強調結果取向的績效預算管理,逐漸提上各國政府公共治理改革的議事日程。而權責發生制預算與會計原則,恰恰是為了體現這種改革趨勢的需要而與之伴生的一種變革潮流。
在我國社會經濟轉型時期,各利益相關主體的互動影響結構仍處於不斷調整的動態過程之中。況且,我國公共預算管理的許多基礎性技術手段和支持保障體系建設也才剛剛起步。因此,在確定預算管理原則的基本取向時,不應盲目追求現代預算原則所倡導的行政部門自主權。重申古典預算原則的宗旨,突出立法監督機構對預算過程的控制,似乎更能體現中國公共預算改革的基本方向。而收付實現制預算會計原則以及在此基礎上編制的政府財務報告,在理解上通常不需要較多的專業知識水平,對於非專業人士的人大代表和普通公眾而言,顯得更加實用,基本上可以滿足立法監督機構藉此監督政府的稅收規模與後續預算資金使用的要求。這種預算管理與會計計量上的具體國情特點,是我們在探討權責發生制預算會計改革中,需要反復權衡利弊的一個重要問題。(二)權責發生制政府會計改革的成本與人員素質因素
在比較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預算會計基礎的時候,操作簡單構成了收付實現制的一個重要優點。那就是,在收付實現制下,其核算成本通常要低於其他會計計量基礎(李燕,2004),對於基層財務人員的會計核算水平的要求也不很高,政府財務報告的編制人員不需要經過復雜的系統培訓,就可以較為熟練地掌握核算與編制方法。而權責發生制政府會計計量基礎,則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管理會計的理念,突出了預算管理中的政府受託責任與透明度,這就相應地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人員的會計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而在當前我國的會計教育與業務培訓中,無論是在學歷教育還是職業教育方面,政府會計都沒有受到相應的重視。在我國的高等財經院校會計教育和全國會計專業資格考試中,預算會計或政府會計都只佔很少的內容,行政事業單位財務人員的業務素養與福利水平,均遠遠低於相當條件下的企業財務人員。在這樣的背景下,過快地在公共部門中推行權責發生制會計計量基礎的改革,難免會在短期內造成相當高的制度運行與實施成本,甚至可能會因基層財務人員知識更新上的障礙,而誘發財經秩序一定程度的混亂。
(三)權責發生制預算會計改革的預期效果與誘發自由裁量權擴張的可能性
權責發生制預算與會計改革作為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延伸,其所具有的操作性色彩無疑會構成公共部門財務管理中的一場「革命」。這種從具體操作與程序規則層面入手謀劃改革思路的做法,也與我國整體預算改革的基本路徑是一致的。在我國的公共預算改革中,同樣存在著一種傾向,那就是如果預算程序是合理的,其結果也將是正確的。然而,近20年來,某些發展中國家引進了國際組織推薦的標准預算方法與規程,卻未能取得滿意的效果。這恰恰說明,單純依靠良好的預算程序,仍舊可能會產生不良的預算結果。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預算管理中引入了「復式預算」這一預算編制形式的改革,因未能取得預期效果,而在具體實踐中被逐漸放棄的教訓,也恰好說明了形式與程序層面的改革,如不能與整體治理結構的改革相互銜接,往往難以達成良好的制度創新績效。因此,對於權責發生制政府會計這一程序性改革所可能取得的成效,需要加以相對全面的審視與反思。
眾所周知,在企業財務管理中「往來款項」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容易形成企業「虛增」或「虛減」財務成果的「蓄水池」,也是相關稅收監控的重點。在權責發生制政府會計改革中,上下級財政以及各部門之間的往來款項,作為相應的債權債務加以記錄,也容易誘發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核算中自由裁量權的非規范性擴張。例如,在現行收付實現制下,預算安排的支出在年終需要如期撥付給用款單位,以應其支出之需,否則就構成了年度財政收支審計的焦點。有些部門和單位希望通過權責發生制計量基礎的改革,來規避審計部門對此類事項的審查監督。因為在權責發生制下,只要確認了對相關單位的「預算授權」,就確認了相應的債權債務關系,至於在未來哪一個具體時點上發生資金撥付的實際行為,僅僅是往來賬目的調整,審計部門也就難以對這種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加以監督了。
(四)我國事業單位改革的復雜性,也制約著權責發生制計量基礎的推行
政府會計計量基礎的改革,不僅涉及到行政機構,還涉及到事業單位改革。而我國的事業單位無論是在內涵還是外延上,與市場經濟國家通常意義上的非政府組織或民間非營利組織,都存在著較大的區別。對於某些自收自支、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由於在具體性質上與企業已無太大區別,在財務核算上實行權責發生制原則,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對於更多的全額和差額事業單位,其業務性質千差萬別、資金來源渠道迥異,總體改革方向也在逐漸的摸索之中。因此,在引入權責發生制計量基礎的過程中,需要採用分類改革的做法,分別不同事業單位的性質,在審慎試點的基礎上穩步推進,而不應採取「一刀切」的方式。在具體操作層面上,可以結合2004年頒布的《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在該制度第七條中明確規定: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核算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在新成立的民間組織和已完成脫鉤轉制的事業單位中,實行權責發生制計量原則;待事業單位改制大體完成的時候,再嘗試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公共部門統一計量核算基礎。
(五)預算制度作為典型意義上的國內法范疇,受國際慣例與規則的約束相對較少
雖然,在政府會計計量中採用權責發生制已成為一種潮流,會計作為一種國際通行的「商務語言」,也需要適當考慮國際交往中的銜接與溝通問題。然而,回顧各自政府預算制度變遷的歷史可以發現,公共預算作為典型意義上的國內法范疇,而較少受到國際慣例與規則的約束。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地方預算改革中選型了眾多市場經濟國家已經基本放棄的「零基預算」管理模式,卻取得了較好的實施效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我國社會經濟轉型的獨特路徑選擇,決定了中國預算管理在政體組織構架、管理水平與技術手段、經濟發展階段、社會結構變遷等諸多外部環境方面,都存在著與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不同的特異性(馬蔡琛,2004)。因此,似乎也沒有必要盲從市場經濟國家實施權責發生制預算與會計的潮流。況且,將權責發生制政府會計核算與計量原則。真正全面應用於預算管理過程,而最終完成了權責發生制預算改革的國家,也僅有紐西蘭等為數不多的幾個。
結合我國政府預算與會計管理的現實,在近期內,保留收付實現制的計量基礎,嘗試推行「修正的收付實現制」似乎是一種可行的選擇。所謂「修正的收付實現制」是指政府會計的計量原則上採用收付實現制,而對某些特殊業務則傾向於權責發生制。其最常見的做法是在會計年度結束之後,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如一個月),讓賬簿保持待結賬的狀態,以記錄資產負債表日後發生的重大經濟業務。
實行「修正的收付實現制」的原因有這樣三個方面:一是操作難度相對較小,手續簡化,並可以將資產負債表日後的重要債權債務變化事項,納入會計核算的范圍,避免了核算主體年終「突擊花錢」和「人為結轉下期」的行為;二是增加了基層財務部門年終對賬結賬工作的時間彈性,有利於減少年終財務報表的差錯率;三是目前世界各國的政府會計計量基礎,除了採用完全的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之外,更多地傾向於採用修正的權責發生制或修正的收付實現制。我國政府會計計量基礎從完全的收付實現制向修正的收付實現制的轉型,也大體上符合國際會計改革的發展趨勢,有利於今後構建一個有效溝通的政府會計核算與報告體系。
⑹ 會計制度改革下政府會計的改革現狀
伴隨著社會科技與經濟的持續發展,國內政府會計也開展了一定的創新工作,此種工作的順利進行,確實對財務管理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影響,不僅為其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並且還為其提供了越加激烈的競爭。從如今的情況看來,大多數事業單位財務部門也制定了部分政策與制度,同時在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的促使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也將要開展一定的創新,如此一來,會計工作的改革也就面臨著巨大的競爭與挑戰。為此,文章主要從政府會計改革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影響進行分析。
政府會計改革確實決定著國內金融體系的改革進展,政府會計改革主要包含有單位事務管理以及制度改革這兩種方面,政府會計管理和整個非公有制公司有著很大的差異,然而職責發生制依舊是事業單位會計管理工作當中所應用的重要准則。在政府開展會計體系改革以前,對財務制度、會計職能以及會計原則等等所有條例都達成了有效的修訂,特別是在政府內部的財務管理工作當中,融入了相應的會計制度,這就表明國內政府財務體系的有效改革早已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政府會計制度也慢慢從收付實現制朝著職責發生制進行變化,始終堅定對政府會計制度進行改革,從其對整個事業部門財務管理所造成的影響中,真正尋找到增強資金運轉效果的樞紐,將政府會計制度的有效改革當重點內容,全方位推動政府改革工作得以飛速進步。
來源:銷售與管理 (2020年15期)
⑺ 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幾點思考
一、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背景
(一)國內環境的變化促使政府會計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政治體制也在經歷從高度集權向社會主義民主的轉變。我國從公有制經濟發展成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經濟水平已突飛猛進,文化、教育、科技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政府會計改革進程。
1、政府職能的轉變促使政府會計改革。
在新公共管理的大背景下,我國改革開放與經濟的發展對當前政府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正逐步實施政府職能轉變,強調政府的受託責任,受人民之託,管理國家事務,政府應當好人民之家、理好人民之財,踐行績效政府理念,體現服務型、管理型、績效型政府。政府職能轉變要求建立一個完善的政府信息系統,以全面反映政府的各項活動,同時能對政府形成有效的制約與監督。在這個信息系統中,會計信息至關重要,是政府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財務報告應全面反映當期政府的財務狀況、運轉情況及現金流量,利於信息使用者了解整個政府的資產負債及政府績效。因此,政府職能轉變要求政府會計改革,政府會計改革促進政府職能轉變。
2、公共財政管理改革促使政府會計改革。
我國公共財政體制改革主要致力於三方面轉變:一是從傳統預算會計到現代政府會計,反映政府履行職責與政府佔用、消耗經濟資源的配比關系;二是從公共投入(程序)管理到公共產出(目標)管理,消除公共悲劇;三是從偏重政府財政、財務狀況的(短期)流量分析到(短期)流量分析和(長期)存量分析並重,防範財政風險。「三個轉變」本質上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政職能的轉變,由主要為政權服務,更多的轉向為公共服務,實現公眾利益需求,接受公眾監督。相應地,國庫集中支付、部門預算、收支兩條線、政府采購、預算外資金納入預算管理、績效評價等重大改革措施相繼出台,對財政資金的管理體現了事前預算、事中控制、事後追蹤與監督。公共財政體制需要相應的政府會計信息作支撐來保證財政管理公正、透明和財政資金使用的有效性,核算預算部門預算的合理性及效用性,保證政府采購的合理性及考察政府績效。而我國現行政府會計制度已不能適應相應的變化,必須進行改革。
(二)國際環境的變化促使政府會計改革
國外的政府會計改革源於20世紀80年代起興盛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新公共管理運動(以下簡稱NPM),該運動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企業家的精神改造政府,因此,將商業部門會計應用於公共部門自然成為改革內容之一。隨著新公共管理運動的開展,政府會計實踐的焦點轉向了效率導向,強調所有的收入與成本配比,以及整個政府的財務報告。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對不同國家政府會計信息的透明度、政府財務狀況和績效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不同國家提供具有國際可比性的政府會計信息。2010年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呼籲進行權責發生制會計改革,建立先進的政府會計准則,提高政府財務信息質量、透明度和政府財務管理水平,並以此作為促進全球金融穩定的措施。IFAC認為,所有國家的納稅人、投資者和公民都有權獲得有關本國政府的精確和完整的財務信息,各國政府應該運用權責發生制,提供全面的財務狀況和財政業績的信息,滿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政府會計作為一個收集和傳達政府財務狀況和運行績效的信息系統,其信息質量的高低、信息的完整性直接影響到國家財政決策的正確性、效率性和效益性。政府會計應當全面、及時、可靠地反映政府預算執行情況、財務狀況、運行績效等有用的管理信息。我國於2010年發布了《中國企業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持續趨同路線圖》,因此,在國際准則趨同背景下,對我國政府進行改革是大勢所趨。
二、我國現行政府會計存在的問題
1988年開始實施的《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行政單位會計制度》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其共同點是把收付實現製作為其主要的核算基礎。即以款項的實際收付為標准來處理經濟業務,確定本期收入和費用,進而計算本期盈虧。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社會經濟轉型的不斷深入,面對政府職能的轉換、政府收支分類科目的變化、政府監督的加強、公共財政體制的改革和政府績效評價制度的建立和不斷完善,現行政府會計存在明顯不足。
(一)忽視政府財務報告信息的外部需求者
政府財務報告信息的需求者分為內部和外部主體,內部需求主體主要包括各級人大及常委、政府及各部門、審計機關,外部需求主體主要包括投資者、債權人、其他政府、國際組織、公眾和評級機構。長期以來,我國的政府財務報告信息主要為內部需求主體使用,外部需求主體很難獲得,即政府財務報告信息缺乏透明度。
(二)財務報告體系不完整,報告內容不能滿足要求
當前,我國還沒有完全意義上的政府財務報告體系,主要是由於我國還沒有建立政府會計制度,現有的財務報告是以預算會計為基礎而產生的,並不能提供完整的政府財務狀況。由於缺乏對外披露制度,報告內容不能滿足要求。主要體現在資產披露不全面和負債披露不全面兩個方面。一是由於實行收付實現制、負債未區分流動性,致使政府債務披露不全面,內部信息需求者希望了解政府負債信息,防範政府風險。而外部信息需求者基於債務信息對投資和取信於政府的程度作出決策。二是在固定資產的計量、國有股權的披露、出讓土地情況的披露及社保基金運營的披露方面存在嚴重缺陷,不能真實反映資產的狀況。
(三)核算基礎是收付實現制
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的政府會計,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社會經濟轉型的不斷深入,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的政府會計已遠遠不能滿足現實需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OECD)國家中已有大多數國家在政府會計中不同程度地採用了權責發生制,其優點在於權責發生制真正超越了現金流概念,能夠在全面受託責任基礎上實施預算管理;真正以競爭方法去實現績效目標的最大化;更有效率地進行資源管理;更科學合理地進行長期戰略決策,以增強政府的持續運營能力。
三、對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建議
(一)循序漸進地引進權責發生制
我國的政府會計改革應結合我國國情,我國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和發達國家還存在明顯差距,會計人員的道德水平和執業能力也還參差不齊。政府會計的改革,若不考慮經濟發展水平和信息需求,顯然有違成本效益原則。我國必須結合本國的基本國情,逐步地完善我國政府會計制度。因此引入權責發生制應採用分階段、分行業、分部門地進行。具體來說,可以首先改革與當前的財政預算管理不適應的內容,並制定相應的會計核算規范、制度,做到對現行預算會計制度進行適當的補充和完善。在此基礎上,研究制定我國的政府會計體系和政府財務會計報告制度。新制度出台後,可先在部分地區和部門試行,待條件成熟後再全面推開。
(二)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政府會計概念框架
政府會計改革的首要任務是構建或完善政府會計概念框架或政府會計基本准則。適合我國特定政治、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政府會計概念框架或基本准則是政府會計深化改革的航標。政府會計概念框架可以看作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在政府會計活動領域的特殊應用,內容應包括:政府會計目標、政府會計主體、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特徵、政府會計要素及其確認與計量、政府財務報告等內容。其中,政府會計目標是該框架的邏輯起點。
我國政府會計應具有服務於政治建設的目標,公共治理、管理控制與資源配置的目標、政府績效評價與解除受託責任的目標、決策有用的目標,可以分階段實現;政府會計主體是政府會計理論框架構建的重要前提,結合國際通行做法,考慮到我國為數眾多的事業單位以及國有企業等的界定問題,從服務於政府會計目標的實現,服務於政府職能的履行和適應我國政治體制、行政體制、公共治理模式及政府組織架構的實際來看,我國政府會計主體應該按照行政隸屬關系配合政治受託責任法加以確定。除了企業、民間非營利組織、已經實行企業化管理的國有事業單位之外的所有組織,都在政府會計報告主體范圍內,都是政府會計主體的構成部分;會計質量信息特徵服務於會計目標,將會計信息質量按層次性原則,突出可靠性,兼顧相關性、可比性、實質重於形式、謹慎性等;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我國政府會計報告的會計要素可以採用:資產、負債、凈資產或基金、收入、支出、結餘六要素;從我國政府會計所處的環境、政府會計的水平、政府會計目標及其質量要求來看,現階段,我國政府會計的計量屬性的明智選擇應該是歷史成本,隨著政府會計水準的提高和環境的變化,再逐步引入其他計量屬性;政府財務報告應包括資產負債表、運營業績表、行政成本表、現金流量表以及預算收支表及其附註。
(三)提高政府會計人員素質
政府會計改革需要高素質的政府會計人員,主要是三個層次人員:第一層次是制定政策制度的人員,主要在財政部門;第二層次是推行政策制度的人員,主要在政府主管部門;第三層次是具體操作的人員,主要在預算單位。三個層次中,第一層次最為重要。因為它既是制定高質量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的關鍵,又是培訓第二、三層次的基礎力量。我國應制定一套中長期培訓計劃,分批、分階段對現有政府會計人員進行再教育和培訓;或者提供優厚待遇,吸引熟悉權責發生制會計系統的企業會計人員或注冊會計師進入政府會計領域。
⑻ 為什麼要制定新政府會計的制度
較之以前實施的會計制度而言, 新政府會計制度在提高會計信息的准確性、提高資產等會計科目處理的明確性、提高政府財務管理、服務水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是適合現有政府會計核算狀況和經營發展需要而制定出來的新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規章。 從提高會計核算的質量方面來看, 政府事業單位類型不一, 其所負責的經營事項和服務有所差別, 新會計制度改變原有的按照不同事業單位類型選取相應會計核算口徑進行賬目處理的模式, 在對通用經濟事項進行保留的基礎上, 將共性業務列入其中, 實現不同類型組織機構會計核算標准和口徑的一致性和統一性, 為從整體上比較政府財務管理狀況提供可能。
⑼ 圍繞政府會計改革 談談你的看法
一、對單位負責人管理意識的沖擊
政府會計改革的核心,是由原來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預算會計制度體系,變革為「雙基礎」「雙分錄」「雙報告」的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相互分離又互相銜接的會計制度體系。雖然從表面上看,僅僅只是由於會計基本假設變化導致的會計核算體系變化,但是在會計假設前提變更的背後,是對單位負責人管理意識的沖擊。
例如,在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財務會計體系下,行政事業單位實現了全成本核算。資產的折舊需計入日常費用核算,意味著以前「佔山為王」「多拿多佔」配置資產的觀念會導致「佔有資產越多,相應的資產折舊費用就越多」。而在評價單位績效時,佔有的資產量多也許並不是一件「好事情」。特別是在政府綜合財務報告需進行審計和公開的背景下,作為反映單位財務情況的載體,財務報表的主要內容是由單位負責人決定的,而不是財務人員決定。行政事業單位如何應對新舊銜接,特別是如何在新制度體系下做好單位頂層設計安排,都是有待於單位負責人認真思考的課題。
二、業務流程變革勢在必行
在政府會計改革背景下,業務流程也在悄然間發生著變革。
例如,單位合同管理雖然是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業務層面的重要模塊之一,但並不受大部分行政事業單位重視,並普遍出現未設置統一歸口管理部門、合同由各部門分散管理、無合同管理信息系統等問題,造成財務部門無法掌握單位全部合同特別是經濟活動情況。在收付實現制基礎下,會計核算是以資金的收付為基礎的,而在權責發生制基礎下,由於缺乏經濟合同的必要信息,單位財務人員「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法准確確認和計量收入、支出,以及應收和應付往來款情況。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原有會計制度體系下的一些好像運轉還比較「順暢」「便捷」或者大家已經習慣的業務流程,在現有的政府會計制度體系下則會顯得「走不通」「轉不動」。財務信息流和業務信息流是相伴相生的同步關系,不可能割裂業務信息流而只強調財務信息流的改變。特別是在業財融合的大趨勢下,財務信息的改變勢必會影響到業務信息的改變,進而導致業務流程的改變。只有通過前端業務流程的梳理,才能產生新制度框架體系下所要求的財務信息。否則,如果只是變革會計管理體系,政府會計將會是「無米之炊」「無本之木」。
三、倒逼單位內部治理水平的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治理取代社會管理正式成為我國社會建設的關鍵詞。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更是將「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而且對「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做出新的部署。提升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治理水平,成為現階段的主要工作目標。對比原有的預算會計體系,政府會計制度體系更能全面反映單位的財務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單位財務情況是內部治理水平的客觀反映。內部治理水平的低下、日常運轉的低效,直接體現在單位較高的成本費用以及較差的績效評價級別上。政府會計改革的實施,則可以倒逼單位內部治理水平的提升。
財務數據來自上游業務系統,政府會計改革的成敗取決於從上至下單位內部管理理念、模式和流程的轉變,從業務前端帶動財務的轉變。如果僅僅依靠財務人員從核算末端影響業務端,政府會計改革的過程將充滿困難和反復。事實上,政府會計制度的具體核算規則可以嵌入到會計核算信息系統。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今天,具體的會計核算分錄甚至可以通過信息化系統自動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