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的發展靠什麼影響嗎
① 現在學會計有什麼好的發展嗎
當前,人類社會正在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是建立在知識、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以信息化和網路化為基礎,通過持續、全面的創新,最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促進科技、經濟、社會的和諧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會計的發展是與經濟環境相適應的,為了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我們必須以全新的思維,探索知識經濟時代下的會計觀念。這些變化具體表現在對會計假設的沖擊,對會計基本原則的沖擊以及對會計計量的影響等等。這些沖擊與影響會極大地推進會計學的發展。
一、對會計假設的沖擊與發展
按照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的規定,會計核算基木前提是: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會計假設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這一作用的正常發揮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假設的科學性、合理性。當假設建立在合理、科學的基礎上時,它會推動本學科的發展;相反,當假設失去了支持它的合理事實基礎時或者當假設所依據的事實與現實差距很大時,會計假設也必須及時作出相應修正,以適應新的環境。
(一)對會計主體假設的發展。在傳統會計中,會計主體是指擁有一定經濟資源並對這部分資源負責,具有經濟業務的獨立主體。經營組織的獨立化,要求會計不僅記錄和反映業主財產的變化,而且要視組織為一體,反映其日常收支及經營成果,即需要確定會計空間范圍,會計主體假設從而產生。傳統的企業會計只核算企業范圍內的經濟活動,並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而這種情況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是不能適應時代要求的。網路交易的發展,導致會計主體界限越來越模糊。電腦技術的發展與廣泛應用突破了地域空間對經濟交往的限制,這些網上實體的出現對傳統的會計實體假設是一個挑戰。如何正確、客觀反映其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是知識經濟下會計假設應設法解決的問題。
(二)對持續經營假設的發展。按照持續經營假設的基本含義,除非有反面例證,否則就能夠認為企業的經營活動將無限地經營下去,即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不會面臨破產清算。只有在這一前提下,企業的再生產過程才得以進行,企業資本才能正常循環周轉,所有資產也將按照預定的目標在正常的生產經營過程被消耗、售賣等等。然而企業不論其規模大小,它總是一個「有限生命」的組織,一旦能夠證明會計主體已無法履行其所承擔的各項義務時,本假設就失去了支持它的事實基礎。例如:企業面監倒閉、破產的情況;會計個體被兼並的情況;還有「網上實體」本身就不適用持續經營假設。[]
(三)對會計分期假設的發展。會計分期假設本身是對持續經營假設的一種補充,是指人為地將企業不斷的經營活動分割為若干個較短時期,據以結算帳目和編制會計報表,提供有關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的會計信息。它存在的原因與會計管理職能直接相聯系。之所以要計算期間損益,定期編制會計報表,主要是通過報表,找出存在的問題,以利於下一個周期的生產經營。但是人為地劃分區間,並且「待攤」「預提」費用等,必然導致客觀經濟現實與會計反映結果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背離,成為引起會計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即會計期間的劃分將不可避免引起會計信息的部分失真,這是會計分期假設本身固有的缺點。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傳統的以年度為期的會計分期假設將受到沖擊。
(四)對貨幣計量假設的發展。貨幣計量假設包括幣值不變(一致性)假設和記帳本位幣(唯一性)假設兩個附帶假設。一方面,「媒體空間」的無限擴展性,使得國際間資本流動加快,資本決策可在瞬間完成,從而加劇了會計主體所面臨的貨幣風險,也沖擊了幣值不變(一致性)假設。前不久發生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所導致的一些國家的貨幣大幅度貶值,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另一方面,「網上銀行」的興起,「電子貨幣」的出現,則強化了記帳本位幣(唯一性)假設,使得貨幣真正成為觀念的產物。
二、對會計基本原則的沖擊與發展
會計原則是指確認和計量會計事項所依據的規范和規則,它對於會計人員選擇會計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會計原則大多是從經驗中歸納而來的,與會計環境關系密切。為了與知識經濟的要求相適應,會計基本原則必須及時做出相應的修正。
(一)歷史成本計價原則。歷史成本因其客觀、可驗證、易取得的特性,在傳統會計中長期處於「一統天下」的地位。但在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為主要資源,依靠發達的科學技術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的決定條件,如按歷史成本計價,往往會低估無形資產的實際經濟價值。在市場瞬息萬變,風險和收益都呈極大化趨勢下,將歷史性會計信息用於決策時,往往有滯後的效果。歷史成本存在較大的缺陷。但並不是說在知識經濟時代應放棄歷史成本計價,而是根據未來會計中的決策需要,採取多重計量手段才是科學的選擇。
(二)確認原則。收入確認原則,是有關收入入賬時間確認的原則。傳統收入確認原則的最大弊端在於收益揭示不完整,影響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真實盈利能力的判斷。傳統收入確認原則更確切地說是營業收入的確認原則。我們知道,企業收益分為兩類:一類是資產置存收益,是指由於置存資產而尚未實現的收益;另一類為營業收益,是指銷售資產所獲得的收益。傳統會計出於謹慎性考慮,不承認未實現的資產收益,會計人員所報告的企業收益僅是第二種收益,而不是全部收益。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生產的產品是知識密集型產品,具有較高的增值性,忽略其置存收益會影響投資者對企業的整體評價。另外,產品的個性化和網路商務的興起,使生產商、銷售商、顧客之間信息溝通更為暢通,產品的銷售風險大為降低,資產置存收益實現的可能性顯著提高,因而,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收入確認應由單一的「已實現」標准向「已實現或可實現」標准轉化。[]
(三)費用配比原則。在傳統的會計中,未耗成本仍具有未來經濟效益,應作為資產處理,已耗成本則予以轉銷。配比要求在收入和費用之間能有一種合理的關系,但是很多費用和收入之間卻很難找到這樣的關系,通常只能是依據一種假定的關系而進行的,結果會喪失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和可靠性。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信息技術用於會計,會計系統可以同時提供並分別採用各種費用分配方法的會計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費用與收入配比已不是確認費用的唯一標准,費用確認標准將趨向多元化。
(四)權責發生制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收入實現原則和費用配比原則的前提。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權責發生制原則也受到較大的挑戰,其原因主要表現為:首先,權責發生制不利於反映企業本期現金流量信息,現金流量是現代企業非常重要的一項財務數據,它直接關繫到企業的流動性和償債能力的有效評價。而在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的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知識創新、擴散的速度很快,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加劇,企業稍有不慎,就可能面臨破產、清算。其次,權責發生制下所確定的凈收益有其自身的缺陷,會計收益中包括許多非現金的應計和遞延因素,其數額的分配是依據假定關系而進行的,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容易導致收益結果不能真實、可靠地反映企業經營業績。最後,權責發生制依賴於一項未經證明的假定。無論是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還是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IASC),在其提出的概念框架結構體系中,都假定採用權責發生制會計所得出的企業收益方面的信息,比只依靠現金收付說明的財務情況更為有用。然而,上述假定並沒有得到實踐的驗證,相反,全球都非常重視編制現金流量表這一事實,對此還作了明確的反證。
(五)充分披露原則。在知識經濟環境下,以知識為基礎的信息技術不但能夠快捷地傳遞大量信息,而且也為用戶提供了直接分析這些信息的手段。如果再單純提供綜合性信息,將影響信息使用者進行判斷和決策。因此,會計工作應著重提供多種屬性的報告:既包括最低層的原始數據,也包括高濃縮的綜合信息;既包括定量信息,也包括定性信息;既包括歷史信息,也包括預測信息等,使會計信息的披露更好地反映出相關性的特徵。
三、對會計確認和計量理論的影響
傳統會計理論,將貨幣計量作為一項基本假設,以是否可計量作為能否納入會計信息系統的一項基本標准,在計量屬性的選擇標准上,首先考慮的是其可靠性,即這種計量必須是建立在已經發生、客觀存在、可以驗證和檢查的基礎之上。為適應時代要求,會計確認的內涵將得以擴大,財務報表要素將被重新定義、分解,確認標准也將重新界定。現行確認范圍之外的諸如人力資源、自創商譽、衍生金融工具等一些對企業生存發展至關重要的經濟事項將納入報告體系加以反映,為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隨著未來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各種交易活動與交易手段的不斷創新,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出現融合的趨勢,將是未來會計確認基礎的發展方向。會計計量貫穿會計系統的全過程,是會計系統的核心環節。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各種新現象、新問題不斷涌現,員工素質、市場份額、企業背景、行業資料等許多無法以貨幣量化的信息將進入會計信息范圍之內。根據不同會計事項,不同業務性質,選擇適當的計量屬性,以提供各類決策相關信息。因此,未來的計量模式將會出現貨幣計量與非貨幣計量並重、以歷史成本計量為主的多種計量屬性並存的局面。[]
上面從三個方面論述了知識經濟對會計發展的推動作用,事實上,這種推動作用遠遠不止於此,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經濟帶來的這種推動作用將越來越充分地顯現出來,只有進行深入的理論探討,在實踐中積極進行改革,才有可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很好地發展我們的會計學理論。
② 了解現狀會計的發展趨勢,對我們未來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職業帶來了什麼影響
肯定能帶來很大的影響,眼界,處理問題角度
③ 會計對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
(一)會計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的作用 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計算與計量,會計則採用專業方法,將各種物質量統一以價值量的形式予以科學的分類、匯總、計算並採用公認的方式為使用者提出報告。國民經濟的發展總量、資源的消耗量、利用率以及其他各項經濟指標的計算,都離不開會計人員在一線的辛勤工作。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 (二)會計的管理監督職能 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兩者也是相輔相成的,會計核算是會計監督的工作基礎,而會計監督是會計核算的保證和目的。兩者必須結合起來發揮作用,才能正確、及時、完整地反映經濟活動,有效地控制經濟過程,提高經濟效益。如果沒有可靠的、完整的會計核算資料,會計監督就沒有客觀依據。反之只有會計核算沒有會計監督,會計核算也就沒有意義。 (1)沒有辦法監督。社會風氣不理想,會計根本無法守住自己的這片凈土,在實際工作中來自各方面,特別是企業內部的壓力,使得會計人員無法完全按照正常的程序進行會計監督,領導會計,長官報表的問題在許多單位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 (2)沒有力量監督。關鍵時得不到領導全力支持, 操作中得不到群眾的廣泛理解和積極配合,在會計業務的過程中不能完全依據國家的相關法律、制度進行有效的監督。許多單位的行政負責人大多是非經濟管理專業出生,對會計工作、會計制度方面的知識甚少,許多不合規定或不合法的業務也強壓財務人員去辦理,出了問題也總是以自己不懂財務為借口,而把責任推給會計人員。 (3)沒有精力監督。會計工作辛苦繁雜,待遇不高,行使職能缺乏基本保障。於是,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成了我國會計監督職能作用狀況比較准確和生動形象的描述。 (4)沒有能力監督:私有經濟的企業主,以及產權分離後的公有經濟的經營者,他們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為了自己的某些特定目的也不允許會計人員能真正行使監督的職權和發揮監督作用。《會計法》將會計監督這樣一個神聖的工作職責賦予了會計人員,但會計監督長期以來卻未能在會計工作實踐中得到真正的落實,未能安家落戶於會計工作實務之中。人們因此對此作了多方面的思考和分析,但未能形成共識,更沒有做出令人滿意的解釋。會計理論界的一些人士也對會計到底有無監督職能產生了懷疑,也認為會計監督這一職能是不是財務會計本身固有的,而是財務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在自身無法進行經濟監督的情況下賦予會計人員的,這也是至今在理論界都沒有解決的問題。由於這樣的客觀存在,使會計人員的一些職能得不到正常發揮,同時也影響了會計實踐的發展。 (三)會計在經濟預測中的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管理的現代化,會計的職能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一些新的職能不斷出現。一般認為,除了會計核算、監督兩個基本職能之外,還有分析經濟情況、預測經濟前景、參與經濟決策等各種職能控制。隨著管理對會計要求的提高,會計核算不僅僅包括對經濟活動的事後核算,還應包括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事前核算的主要形式是進行經濟預測,參與決策;而事中核算的主要形式則是在計劃執行過程中,通過核算和監督相結合的方法,對經濟活動進行控制,使之按計劃和預定的目標進行。 國家歷來對會計工作都相當重視,要求每一個作為企業家的廠長、經理,除懂得學好必須的經濟理論外,還需要具備一些財務會計方面的知識,即:各項財務制度、經濟法律、商品的流轉、核算,通曉資金、費用、利潤情況,企業計劃,預算、統計知識。運用計劃、統計的數據,分析內部、外部情況,進行組織指揮工作。因此,一個標準的企業家,既要具備生產知識,更應較多地懂得財務知識,有經濟頭腦,熟悉本企業的成本,資金利潤等項經濟指標,隨時掌握產、供、銷各個環節的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在經營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解決關鍵問題,開拓新路子,取得新成績。 特別是當前,企業轉型變型的形勢下,對經營知識的素養尤為重要。因此,會計人員除做好日常的業務工作外,還應擔負著為經營者和管理者做好經濟參謀的工作,讓管理者和經營者能真正關心財務人員,支持會計工作,這樣才能使會計工作真正發揮其應有的核算、管理及經濟參謀的作用
④ 對會計行業有什麼影響
(1)注會剛到手階段
在這個階段的時候,你不可能拿到較高的薪酬,會計這個行業是累積經驗的行業,雖然注會的方向是審計的方向,但是,你也必須要有經驗才可以拿到高薪。並且在剛拿到注會的時候,最好的建議是去會計師事務所或者審計事務所,事務所是一塊很好的跳板,雖然很辛苦,不過學到的經驗是很多的,不付出辛苦怎麼迎接黎明。薪酬在一線城市的話穩定在白領水平。當然如果你在高頓的平台上學習拿到的注會證書,高頓的一個項目Hi實習可以幫助你解決實習的問題,可以讓你更快的找到心儀的機構。
(2)在拿到證之後的2-3年
在這個階段的時候,最好的狀態就是看你自己了,你可以在事務所繼續做下去,你會升職,工資自然也會提升。但是很多注會人也會選擇更好的就業機構,例如會去咨詢公司,或者會去大中型的企業。這就是看你自己的選擇了,但是在這個階段你還是不成熟的,你可能還需要在換了新的工作單位之後繼續要進行深造,參與更多的財務方面事情的解決,你更需要做好的就是審計方面的業務的積累。一定要慎重選擇自己的平台,好的平台好的未來發展。這個時候的薪酬會超過一般的白領。
(3)事業的上升階段
在事業的上升階段的時候,必須要穩步向前。在這個時候完成經驗的積累之後,你的證書也就會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你在這個時候可能已經是一個團隊的領導了,你要統籌,這個時候就不僅僅是說審計方向的事情了,還有更多的財務知識需要你去完成。這個階段的工資會達到年薪30-40萬。
(4)事業的穩定期
在事業穩定期的時候,這可能是一個瓶頸期。你需要尋求在審計方向的一個突破口,你或許再可以去考一個司法考試,這樣的話,對於你的事業也是相當有幫助的。並且薪酬肯定會保持在極高的一個點上。
⑤ 新時代對會計發展的影響
一、新時代下財務會計的狀況。
(一) 轉變貨幣計量的概念。
貨幣的價值隨著經濟形勢的不同而產生變化, 而貨幣價值的變化會引起貨幣計量的轉變, 但是在傳統的財務會計理論中, 普遍認為貨幣價值是不變的, 這與新時代背景下的財務會計理論相悖。貨幣計量深受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 因此要順應全球一體化的背景, 打破傳統的觀念。
(二) 轉變會計分期的概念。
所謂會計分期就是指收集整理會計信息並作出合理正確的決策。如今網路平台的應用能夠及時獲取信息, 保障決策的可靠性與准確性,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 獲得會計數據信息的途徑日益廣泛, 因此會計分期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將發生改變。
(三) 轉變持續經營的概念。
在新的知識經濟形勢下, 持續經營的概念將會發生改變, 所謂持續經營是指在對未來可預見的情況下, 企業可以持續經營的設定。市場經濟體制的變化促使企業強化現代財務會計理論, 一切以可持續經營為前提。
二、當前財務會計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 企業的會計制度過於依賴國家。
對於企業單位, 國家可以提供定向的補助優惠, 這是原有的財務會計制度方面的規定。但是在新時期, 原有的制度已經影響到了企業間的公平競爭與發展, 需要作出改革。在給予政策支持的同時, 國家政府也應當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企業。然而有些企業單位太過依賴於政府, 將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如何得到國家補助上, 這無疑是不正確的
(二) 財務會計制度發展落後。
在財務會計制度方面, 我國頒布了許多法律法規,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 部分法律法規內容已經不再適用, 需要作出修改。例如財務會計制度的處理方式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這勢必會引起其他方面的變動, 產生新需求。可是企業並不具備應對這些新需求的合理的財務會計制度, 仍然沿用傳統的制度, 這勢必會影響其針對性與時效性。
(三) 財務會計制度不夠嚴謹完善。
計劃經濟在以往的社會主義市場中佔主導地位, 國家經濟與集體私營企業之間的溝通較少, 在當時, 國家對企業中的財務會計制度並沒有進行過多的干預。新時代背景下, 市場經濟逐漸取代計劃經濟, 國有企業在市場中的份額會逐漸減少, 國家財政也不將只是對公益事業提供政策支持, 將會為更多的民營企業單位提供支持。因此傳統的財務會計制度已經難以滿足社會主義市場各方面的要求, 必須做出改變。
三、新時代下財務會計的發展趨勢。
(一) 強化企業各部門間的協調溝通。
企業間財務會計核算的范圍超過審計范圍就有可能引起部門之間的矛盾。因此在企業單位里, 要保證企業單位的會計政策與國家相關政策規定相一致, 要打通各部門之間的溝通渠道, 強化企業內部的協調溝通。只有各個部門間保持良好的溝通, 才能增強企業凝聚力, 減少沖突矛盾, 也更利於財務會計工作的開展。
(二) 改革財務報告。
企業的資金方向是以往財務報表中的主要內容, 但是有些企業並不重視財務報表, 對財務結果的相關評價也不夠關心, 而且人工粉飾過的報表, 難免有失實的嫌疑。新型的財務會計制度需要滿足不同類型使用者的需求, 例如針對企業領導, 需要滿足其根據財務報表確定企業未來發展方向, 規劃企業資金的需求等等。
(三) 加強財務會計制度的嚴密性。
在新時代背景下, 許多企業已經逐漸對財務會計制度作出了調整, 他們參考了政府部門的相關規定與會計制度制度准則, 結合自身特點, 並借鑒國內外先進企業財務會計制度的經驗, 對自身的財務會計制度進行了整合, 增強了會計制度的嚴密性。這樣不僅能夠減輕政府負擔, 滿足國家對企業的宏觀調控, 又有利於企業自身發展。
⑥ 什麼是會計會計是怎麼產生和發展的
會計是伴隨生產實踐和經濟管理的客觀需求而產生並發展的一項管理活動。人們的生活需要各種各樣的物質,社會的發展也同樣需要各種各樣的物質。物質的生產過程也是消費過程。人們進行生產,必然會關心自己的勞動成果,關心要用多少勞動時間,要消耗多少物資,對比投入與產出的情況,這就需要把生產過程中的經濟活動情況記錄下來,會計活動由此而產生。因而,會計是隨著生產的 發展,逐漸從生產職能中分離出來的一種管理職能,其本質是以貨幣為計量單位,對一定單位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並通過所提供的會計資料,作出預測,參與決策,實行監督,旨在實現最優經濟效益的一種管理活動。會計的對象是一定單位的經濟業務事項,會計的基本職能是進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
⑦ 淺談會計行業的發展前景是什麼
提供一些會計專業論文的寫作方向,供參考。
一、會計方面(含會計理論、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資產評估)
1.金融衍生工具研究
2.財務報表粉飾行為及其防範
3.試論會計造假的防範與治理
4.會計誠信問題的思考
5.關於會計職業道德的探討
6.論會計國際化與國家化
7.論穩健原則對中國上市公司的適用性及其實際應用
8.關於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的運用
9.會計信息相關性與可靠性的協調
10.企業破產的若干財務問題
11.財務會計的公允價值計量研究
12.論財務報告的改進
13.論企業分部的信息披露
14.我國證券市場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研究
15.上市公司治理結構與會計信息質量研究
16.論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問題
17.關於企業合並報表會計問題研究
18.我國中小企業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初探
19.現金流量表及其分析
20.外幣報表折算方法的研究
21.合並報表若干理論的探討
22.增值表在我國的應用初探
23.上市公司中期報告研究
24.現行財務報告模式面臨的挑戰及改革對策
25.表外籌資會計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