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史學什麼
⑴ 什麼是會計的歷史成本
會計的歷史成本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實際發生的一切成本,就是取得或製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及其他等價物。包括工資、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費用、折舊等。
歷史成本計量是指按照資產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負債按照其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的償還負債與其需要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歷史成本原則要求對企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項目的計量, 應當基於經濟業務的實際交易價格或成本, 而不考慮隨後市場價格變動的影響。按照歷史成本原則進行核算, 有助於各項資產、負債項目確認、計量結果的檢查與控制;同時按照歷史成本核算, 也使收入與費用的配合建立在實際交易的基礎上, 能夠促使會計核算與會計信息真實可靠。
歷史成本計量特點:
1.面向過去的確認基礎
歷史成本會計的最大特點是面向過去從確認的基礎看, 歷史成本會計是建立在過去已發生的交易或事項基礎上的。不論權責發生制還是收付實現制, 都是針對已發生的過去交易而言的。前者指因過去交易而引起的權利和義務;後者指因過去交易而引起的現金收付。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建立在已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的基礎上。
2.按歷史成本計量
這是歷史成本會計的根本所在。資產、負債、費用按歷史成本計量, 提供的是面向過去的歷史信息, 與現實情況相關性不足。
3.遵循實現和配比原則決定收益
復式簿記產生以來, 通過成本與收入進行配比來確定收益, 一直是會計的主要特徵, 並構成整個會計體系的核心和靈魂。
4.會計信息可靠性較強, 相關性不足
歷史成本會計是相對可靠的, 因為一項資產或負債的成本通常是客觀的, 與其他計量屬性的計算相比, 較少估計和偏見。
但歷史成本不隨著市場條件的改變而改變, 所以, 與市場價值缺乏相關性。
⑵ 對於會計的歷史你了解多少
會計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發展並不斷得到完善。其中,會計的發展可劃分為古代會計、近代會計和現代會計三個階段。
會計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文字出現之前,我們就用符號、圖畫記錄狩獵的收獲。在我國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會計主要用來管理國家層次上的財政收入與支出,而民間所用的會計一直是比較簡單的,直到元朝時,會計在民間的應用才達到可觀的程度。
⑶ 從會計的歷史發展中我們能夠有哪些啟示
1、會計的基礎理論基本框架是不變的
2、會計准則是隨著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而不斷改變的
3、會計從業人員必須遵守必要的職業道德
4、會計的整體在不斷加大,會計已經不僅僅局限於記賬
⑷ 歷史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報考會計學專業的研究生嗎 需做什麼准備
可以的,就是跨專業唄!我今年應該能考上了,是化學跨金融!
你是歷史學跨會計,會計是管理類,分數線很高競爭很激烈,單科線定的也很高,詳細網路理念國家線。考會計要求數學較好,你歷史學或許數學底子差,數學三一定要好好准備。專業課作為跨專業的的也是短板,早作準備,從現在考試確定好院校,從他們學校網站找到招生目錄確定參考書要好好研究。
考研是個艱苦漫長的歷程,你只要肯下苦功夫,會有回報的
⑸ 歷史學與會計專業哪個比較實用
肯定是歷史學好考,但是你想過以後的就業嗎?會計是現在最熱門的專業,又因為分為學碩和專碩,所以會有很大競爭。
⑹ 會計歷史發展對現代會計教育有何啟示
淺談近現代歷史發展對我國會計發展影響
摘要:通過對年代大事與會計發展的分析,針對已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同時預防可能出現的問題。增強歷史使命感,我們現在每天都在創造歷史,更好的對自己,子孫和社會負責。須知"後之視今,猶如今之視昔。"關鍵字:一戰二戰潘序倫科技革命一、1494-20世紀40年代末期近代會計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發生了翻天巨變。百日維新,,中日甲午戰爭,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統治,五四運動暴發,中國共產黨成立,大革命興起。受這些歷史事件影響影響近代會計在中國得以快速發展,西式簿記在中國官僚資本興辦的現代工業、交通、金融企業中應用,中式會計進行改良嘗試,其中還包括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光緒會計表》出版,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連環賬譜》出版,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銀行簿記學》出版。這些形成了中國近代會計的雛形。時間來到了北洋政府時期1914年(民國三年)《會計法》頒行。在留學歸來學子的推動下以國民政府的《會計法》應運而生,該法共分10章1百2107條,對會計制度規定非常詳細,其中第3章為會計科目,第4104條規定各項會計科目的訂定應兼用收付實現事項及權責發生事項為對象。大批受過西方會計理論教育的學者開始翻譯和撰寫大量的會計學著作,這些著作既有對西方會計思想的介紹和評價,也有對中國傳統會計思想的反思和批判,通過對西方會計理論的學習和借鑒,中國會計學界改變了過去會計思想無通約語言的狀態,逐漸接受了國際通用的會計範式,使得會計學的傳播、教授、應用都更加便捷和規范,初步建立起中國會計學理論體系。其中不得不提到中國會計之父潘序倫先生。1924年潘序倫學成回國,先後擔任了上海商科大學教務主任兼會計系主任和上海國立暨南學校商學院院長等職,著力引進和傳授西方先進的會計理論和實務由於當時會計行業需才很急,潘序倫先生在1927年自行創辦了"潘序倫會計師事務所"。1928年,他取《論語》中"民無信不立"之意,將"潘序倫會計師事務所"改名為"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後又引申為"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處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當必有成",並將其作為辦理各項會計事業的訓條,要求立信會計同仁共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生產隊社會化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對會計信息的要求也日趨迫切,同時,由於先進技術在多方面的應用,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和企業組織形式的改變,作為一門應用學科的會計,必然也要適應這些變化。此外,20世紀初,隨著"泰羅制"和科學管理理論的產生,50-60年代,管理會計從財務會計中脫穎而出。1952年在世界會計師聯合會上正式通過"管理會計"這個專門術語。從此,企業會計就正式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領域。二、1949年至今我國現代會計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以商品和市場經濟為尋在條件的會計師事務所仍在執行業務。1956年以後,我國完成了對民族工商業的改造,私營企業逐步轉變為公私合營或全民所有制企業,商品和市場經濟為存在條件的會計師事務所在我國經濟生活中消失了。20世紀70年代後期,我國的經濟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確定了改革開放和搞活經濟的戰略方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了較快地發展,並積極吸引外國的投資,出現了多種經濟成分的企業。按照國際慣例,這些企業的驗資、報表審計和解散清算等事項都應由民間審計組織來實施。為了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我國的民間審計組織得到了恢復和發展。1981年1月1日上海成立了第一家會計師事務所,1986年7月3日,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條例》,1988年11月18日,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正式成立,它標志著中國注冊會計師的行業管理開始步入規范化的軌道。1993年19月31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這是我國注冊會計師事業走向新的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其意義是歷史性的。20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確立、資本市場的發展,適應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的進程,我國加快了會計制度國際化的進程,制定發布了《現金流量表》等一系列具體會計准則,發布實施了《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以規范公司企業的會計核算行為,以適應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需要。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信息透明度提到了議事日程,要求上市公司要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提升會計信息有用性,日益成為資本市場監管者,投資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國將滿足資本市場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需要,作為制定會計標準的主要目標。1997年發布了第一個具體會計准則,《企業會計准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以及1998年發布並實施了《企業會計准則--收入》等7項具體會計准則。同時,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始,科技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計算機的發展和應用將會計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會計逐步由手寫發展為電子數據處理系統。會計電算化促進了會計信息的傳遞速度的加快與使用范圍的擴大,從而使會計信息的作用更加重要,為會計職能的充分發揮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提高提高會計核算的水平和質量上,減輕了會計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會計電算化環境下,除會計憑證由人工錄入和審核外,其餘各項工作都由計算機自動完成。會計人員可以從繁重的記賬、算賬、報賬任務中解脫出來,憑借計算機的自動化處理,能及時完成各項會計核算任務,會計人員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縮短了會計數據處理的周期,提高了會計數據的時效性。提高了會計數據處理的正確性和規范性。在手工操作環境下,會計核算有時不規范,核算工作出現誤差也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在會計電算化環境下,由於數據處理工作由計算機根據合法規范的會計軟體自動處理,只要保證會計數據輸入的正確性與合法性,便同時保證了整個會計數據處理過程及其結果的正確性和合法性。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會計電算化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充滿了風險。首先,會計軟體是可以被修改的,且修改後不易被發現,同時一款軟體的問世,就必然伴隨著漏洞存在的可能性。因此,木馬襲擊可能會對企業財務系統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第三,會計電算化對固件支持依賴性較強,如網路,電力,一直物理配置等。一旦發生停電,企業會計業務可能無法繼續進行。第四,當下會計軟體市場起步不久,缺乏一定的管理機制,會計軟體質量繁雜參差不齊,從業人員學習困難。不同企業可能選擇的是完全不同的會計軟體,這就導致從業人員需要不斷學習新的軟體,分散的從業人員精力。第五,由於對軟體的過度依賴,可能會傷害會計人員的業務判斷能力,造成一定的失誤。為了應對這些問題,首先應認識到,會計發展規律不可逆轉,只有積極認識才能解決問題。因此,我們需要選擇好的正規公司出品的會計軟體,同時建立好自己的會計制度,如需要及時備份,及時培訓,規范會計人員管理,提高人員素質,加強信息安全防護充分發揮審計的作用。歷史,現實是不可分割的小夥伴,只有正視歷史,看到其發展的規律,遵循規律,根據形勢變化提高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前瞻性,切實把握好會計發展的力度、節奏和重點,才能推動現實經濟發展,延續時代的光輝。在這一過程中,研究歷史的規律,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提高效率,實踐會計的最高追求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
⑺ 歷史上會計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奴隸社會至今,不同時期的統治階級集團都依據當時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對會計立法做出過相應的規定。
西周時期
有了會計立法的雛形:周期中央政府設立了會計主管官員——「司會」一職,它是會計的最高長官,主要職責是利用賬冊、數字、公文、戶籍、地圖等文件中的副本,考核各級官吏的工作,並檢查、聽取他們的會計報告。
戰國時期
由魏文侯李俚所編篆《法經》,史稱為我國最早的成文法典,其中就有許多與會計有關的條款,最重要的是它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就會計賬簿及安全受法律保護的問題做出了明文規定。此外,在《賬法》、《雜法》等條文中,還對會計憑證、會計印鑒、倉儲保管及度量衡等技術方面也規定有具體條款。
秦代
法律中涉及到會計方面的規定就更加具體。如在《效律》中就嚴格規定了會計人員必須廉潔奉公,賬實相符,記載准確,計算無誤等要求。同時還對會計交接、財物損耗等問題作了具體規定。
漢朝
對於會計賬簿的設置與分類,會計簿籍的登記方法,會計計量單位與盈利的計算,會計憑證、會計報告、財物的保管與盤點等方面作了規定,初步形成了一套較完備的制度。如在《上計律》中就具體規定了「上計簿」的撥出程序與時間,嚴令對上報不及時或者不實者治罪。 唐宋時代
史稱中國封建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在會計方法的發展上產生了奠定當今賬戶結算余額原理的「四柱清冊結演算法」,在會計機構的設立上又設立了專司審計的機構——比部。在會計立法方面亦更趨完善,不僅規定對違反會計制度的人給予較嚴厲的處罰,而且限定凡屬經濟報告上隱漏重復,收支不實者均從嚴治罪,甚至在有關條文中還規定了會計報告的格式及書法譽寫要求。
元、明、清時期
在當時的一些重要法典中,對會計制度均有相應的規定,並較之前朝更加具體與完善。
辛亥革命後
由於對外政治與經濟交往范圍的擴大,西方成功的會計理論與實務大量傳入中國,推動了會計工作法制化的進程。1915年3月,北洋軍閥政府參議院通過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比較完善的《會計法》,共九章三十六條,史稱為「民三會計法」。後來,又陸續頒布了一些專業會計法規,但後因袁世凱倒台,北洋軍政府內部分裂,全國發生軍閥混戰事件,致使其未起到應有的作用。1935年,國民黨政府也頒布了一部含十章一百二十七款的《會計法》,其內容詳盡,分項說明具體,加上後來於1945年頒布的《會計師法》,對於規范會計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
財政部於1949年12月設置了管理全國會計工作的專門機構,會計立法工作逐步展開。在50年代到60年代早期,主要以財政部的名義頒發了一系列行業性的會計制度,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會計操作法規體系。
八十年代
發展經濟、改革開放的政策加快了會計法制建設的步伐。1985年元月21日經第六屆人大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並於同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會計法》的頒布,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關於會計工作基本法律性文件的誕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給會計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課題,有必要對構成會計法制體系基礎的《會計法》進行調整。
九十年代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屆人大五次會計會議做出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決定》,修改後的《會計法》,實施范圍擴大,會計工作地位與作用突出,更適應我國會計自身改革及在具體事務處理上與國際通行慣例相接軌的需要;還在企業股份制改造,轉換企業經營機制,轉變政府職能,強化經濟的宏觀調控等方面充分發揮會計的作用,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證。1999年10月31日,九屆人大十二次會議再次修訂了《會計法》,其具體條款的規定更加適合經濟發展對會計改革的要求。
回顧中國會計法制化的歷史,從中得到的啟發是:不論哪朝哪代,會計工作都要有相當的制度規范,都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這是自古以來開展會計工作的基本要求。
⑻ 本科是選擇會計還是漢語言文學、歷史專業有困惑
研究人文社科類的並不一定是要往哪方面就業,新聞記者、出版社工作、辦公文稿、編輯什麼都可以,遵從你內心的選擇最好。
附:調查表明當今大學大多數學的是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或是無主見聽從父母。一部分想轉系但不敢,只有一小部分學的是自己想學的。
李陽在上高中時英語也不好。好不好不在於基礎,而在於你是否努力。
希望你能認真分析自己。問問自己,適合學哪個,學了會怎樣,未來會如何。綜合做一個判斷。
祝願你的選擇不會讓未來的自己後悔。
⑼ 會計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會計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發展並不斷得到完善。其中,會計的發展可劃分為古代會計、近代會計和現代會計三個階段。
會計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文字出現之前,我們就用符號、圖畫記錄狩獵的收獲。在我國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會計主要用來管理國家層次上的財政收入與支出,而民間所用的會計一直是比較簡單的,直到元朝時,會計在民間的應用才達到可觀的程度。
古代會計階段
古代會計,從時間上說,就是從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會末期的這段漫長的時期。從會計所運用的主要技術方法方面看,主要涉及原始計量記錄法,單式賬簿法和初創時期的復式記賬法等。這個期間的會計所進行的計量,記錄,分析等工作一開始是同其他計算工作混合在一起,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後,才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徵的方法體系,成為一種獨立的管理工作。
近代會計階段
近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標志一般認為應從1494年義大利數學家,會計學家盧卡*帕喬利所著《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一書公開出版開始,直至20世紀40年代末。此間在會計的方法技術與內容上有兩點重大發展,其一是復式記賬法的不斷完善和推廣,其二是成本會計的產生和迅速發展,繼而成為會計學中管理會計分支的重要基礎。
現代會計階段
現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是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到目前。此間會計方法技術和內容的發展有兩個重要標志, 一是會計核算手段方面質的飛躍,即現代電子技術與會計融合導致的「會計電算化」,二是會計伴隨著生產和管理科學的發展而分化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分支。1946年在美國誕生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1953年便在會計中得到初步應用,其後迅速發展,至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就已經出現了電子計算機軟體方面資料庫的應用,並建立了電子計算機的全面管理系統。從系統的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的「管理會計」這一術語在1952年的世界會計學會上獲得正式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