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會計准則解釋
A. 為什麼財政部關於印發企業會計准則解釋第3號的通知發布在後施行在前
《財政部關於印發企業會計准則解釋第3號的通知》導語部分就說明了原因。
財政部關於印發企業會計准則解釋第3號的通知
財會[2009]8號
為了深入貫徹企業會計准則,解決執行中出現的問題,同時考慮會計准則持續趨同和等效情況,我部制定了《企業會計准則解釋第3號》,現予印發。本解釋中除特別註明應予追溯調整的以外,其他問題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企業會計准則解釋第3號
二00九年六月十一日
B. 企業會計准則解釋 1-4講解的答案能發給我嗎謝謝
企業會計准則解釋第4號
財會[2010]15號
一、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中,合並方發生的審計、法律服務、評估咨詢等中介費用以及其他相關管理費用,應當於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中,購買方發生的上述費用,應當如何進行會計處理?
答: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中,購買方為企業合並發生的審計、法律服務、評估咨詢等中介費用以及其他相關管理費用,應當於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購買方作為合並對價發行的權益性證券或債務性證券的交易費用,應當計入權益性證券或債務性證券的初始確認金額。
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中,購買方在購買日取得被購買方可辨認資產和負債,應當如何進行分類或指定?
答: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中,購買方在購買日取得被購買方可辨認資產和負債,應當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的規定,結合購買日存在的合同條款、經營政策、並購政策等相關因素進行分類或指定,主要包括被購買方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分類、套期關系的指定、嵌入衍生工具的分拆等。但是,合並中如涉及租賃合同和保險合同且在購買日對合同條款作出修訂的,購買方應當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的規定,結合修訂的條款和其他因素對合同進行分類。
三、企業通過多次交易分步實現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的,對於購買日之前持有的被購買方的股權,應當如何進行會計處理?
答:企業通過多次交易分步實現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的,應當區分個別財務報表和合並財務報表進行相關會計處理:
(一)在個別財務報表中,應當以購買日之前所持被購買方的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與購買日新增投資成本之和,作為該項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購買日之前持有的被購買方的股權涉及其他綜合收益的,應當在處置該項投資時將與其相關的其他綜合收益(例如,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的部分,下同)轉入當期投資收益。
(二)在合並財務報表中,對於購買日之前持有的被購買方的股權,應當按照該股權在購買日的公允價值進行重新計量,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投資收益;購買日之前持有的被購買方的股權涉及其他綜合收益的,與其相關的其他綜合收益應當轉為購買日所屬當期投資收益。購買方應當在附註中披露其在購買日之前持有的被購買方的股權在購買日的公允價值、按照公允價值重新計量產生的相關利得或損失的金額。
四、企業因處置部分股權投資或其他原因喪失了對原有子公司控制權的,對於處置後的剩餘股權應當如何進行會計處理?
答:企業因處置部分股權投資或其他原因喪失了對原有子公司控制權的,應當區分個別財務報表和合並財務報表進行相關會計處理:
(一)在個別財務報表中,對於處置的股權,應當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的規定進行會計處理;同時,對於剩餘股權,應當按其賬面價值確認為長期股權投資或其他相關金融資產。處置後的剩餘股權能夠對原有子公司實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按有關成本法轉為權益法的相關規定進行會計處理。
(二)在合並財務報表中,對於剩餘股權,應當按照其在喪失控制權日的公允價值進行重新計量。處置股權取得的對價與剩餘股權公允價值之和,減去按原持股比例計算應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購買日開始持續計算的凈資產的份額之間的差額,計入喪失控制權當期的投資收益。與原有子公司股權投資相關的其他綜合收益,應當在喪失控制權時轉為當期投資收益。企業應當在附註中披露處置後的剩餘股權在喪失控制權日的公允價值、按照公允價值重新計量產生的相關利得或損失的金額。
五、在企業合並中,購買方對於因企業合並而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應當如何進行會計處理?
答:在企業合並中,購買方取得被購買方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在購買日不符合遞延所得稅資產確認條件的,不應予以確認。購買日後12個月內,如取得新的或進一步的信息表明購買日的相關情況已經存在,預期被購買方在購買日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帶來的經濟利益能夠實現的,應當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同時減少商譽,商譽不足沖減的,差額部分確認為當期損益;除上述情況以外,確認與企業合並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應當計入當期損益。
本解釋發布前遞延所得稅資產未按照上述規定處理的,應當進行追溯調整,追溯調整不切實可行的除外。
六、在合並財務報表中,子公司少數股東分擔的當期虧損超過了少數股東在該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權益中所享有的份額的,其餘額應當如何進行會計處理?
答:在合並財務報表中,子公司少數股東分擔的當期虧損超過了少數股東在該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權益中所享有的份額的,其餘額仍應當沖減少數股東權益。
本解釋發布前子公司少數股東權益未按照上述規定處理的,應當進行追溯調整,追溯調整不切實可行的除外。
七、企業集團內涉及不同企業的股份支付交易應當如何進行會計處理?
答:企業集團(由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構成)內發生的股份支付交易,應當按照以下規定進行會計處理:
(一)結算企業以其本身權益工具結算的,應當將該股份支付交易作為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處理;除此之外,應當作為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處理。
結算企業是接受服務企業的投資者的,應當按照授予日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或應承擔負債的公允價值確認為對接受服務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同時確認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或負債。
(二)接受服務企業沒有結算義務或授予本企業職工的是其本身權益工具的,應當將該股份支付交易作為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處理;接受服務企業具有結算義務且授予本企業職工的是企業集團內其他企業權益工具的,應當將該股份支付交易作為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處理。
本解釋發布前股份支付交易未按上述規定處理的,應當進行追溯調整,追溯調整不切實可行的除外。
八、融資性擔保公司應當執行何種會計標准?
答:融資性擔保公司應當執行企業會計准則,並按照《企業會計准則——應用指南》有關保險公司財務報表格式規定,結合公司實際情況,編制財務報表並對外披露相關信息,不再執行《擔保企業會計核算辦法》(財會[2005]17號)。
融資性擔保公司發生的擔保業務,應當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25號——原保險合同》、《企業會計准則第26號——再保險合同》、《保險合同相關會計處理規定》(財會[2009]15號)等有關保險合同的相關規定進行會計處理。
本解釋發布前融資性擔保公司發生的擔保業務未按照上述規定處理的,應當進行追溯調整,追溯調整不切實可行的除外。
九、企業發生的融資融券業務,應當執行何種會計標准?
答:融資融券業務,是指證券公司向客戶出借資金供其買入證券或者出借證券供其賣出,並由客戶交存相應擔保物的經營活動。企業發生的融資融券業務,分為融資業務和融券業務兩類。
關於融資業務,證券公司及其客戶均應當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有關規定進行會計處理。證券公司融出的資金,應當確認應收債權,並確認相應利息收入;客戶融入的資金,應當確認應付債務,並確認相應利息費用。
關於融券業務,證券公司融出的證券,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有關規定,不應終止確認該證券,但應確認相應利息收入;客戶融入的證券,應當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有關規定進行會計處理,並確認相應利息費用。
證券公司對客戶融資融券並代客戶買賣證券時,應當作為證券經紀業務進行會計處理。
證券公司及其客戶發生的融資融券業務,應當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有關規定披露相關會計信息。
本解釋發布前融資融券業務未按照上述規定進行處理的,應當進行追溯調整,追溯調整不切實可行的除外。
十、企業根據《企業會計准則解釋第2號》(財會[2008]11號)的規定,對認股權和債券分離交易的可轉換公司債券中的認股權,單獨確認了一項權益工具(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認股權持有人沒有行權的,原計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的部分,應當如何進行會計處理?
答:企業發行的認股權和債券分離交易的可轉換公司債券,認股權持有人到期沒有行權的,應當在到期時將原計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的部分轉入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本解釋發布前認股權和債券分離交易的可轉換公司債券未按照上述規定進行處理的,應當進行追溯調整,追溯調整不切實可行的除外。
十一、本解釋中除特別註明應予追溯調整的以外,其他問題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C. 財會8號 企業會計准則解釋第3號是否有效
目前還沒有看到作廢的通告,仍然有效。
D. 闡述學習企業會計准則解釋你學到了什麼
一、中外會計開始接軌
1992年12月國家發布了《企業財務通則》《企業會計准則》《企業財務制度》《企業會計制度》(下稱:兩則、兩制)。會計界前輩稱「兩則、兩制」的實施,是中國會計的第三次改革,這次企業會計制度改革,吹響了中國會計向國際會計接軌的號角令。企業會計准則首次規定:會計核算的四個基本前提: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國際會計上通常說會計核算的「四個假設」);企業會計准則第一次集中、全面、系統地提出了真實性、相關性、統一性、一致性、明晰性、重要性等12項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其中謹慎性原則要求,允許企業從應收賬款計提壞賬准備和相關資產計提減值准備;企業會計准則改革了舊企業會計制度「資金佔用=資金來源」的會計平衡公式,借鑒國際會計慣例,採用「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會計平衡公式;企業在會計核算中對各項會計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規定;企業會計准則改變成本核算方法,以製造成本和期間費用取代完全成本法;改革會計報表,要求內資企業編制「財務狀況變動表」。參照西方會計運用流動資產與流動資金之差計算營運資金、分析企業財務狀況;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不增設折舊基金科目,也不沖減固定資金,而是從財務狀況變動表中反映營運資金凈流入。這些規定實現了我國會計標准和國際會計慣例的充分協調。
二、成本核算的重大改革
「兩則、兩制」的發布和實施,對企業成本核算也進行重大的改革,以工業企業為例:長期以來我國企業一直採用完全成本法核算產品成本,產品生產過程中發生耗費各種材料、燃料和動力、工資、車間經費、企業管理費,前3項直接計入產品成本,後2項分配計入產品成本。對於產品成本核算,企業會計准則改變了過去的完全成本法,採用國際通行的製造成本法;企業生產經營中發生的經營費用,分為製造費用和期間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成本核算只有製造費用計入產品生產成本;期間費用在會計期間直接列入當期損益。製造成本法,在會計上表現出來的當期凈收益與當期銷售量的關系更為合理,更易於人們的理解。以此基礎確定,各期經營成本更加客觀和真實,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成本不實和虛盈實虧的問題。此外,推行製造成本法,還能夠大大簡化完全成本法繁瑣的期間費用分攤(輔助生產成本核算)工作,提高會計核算工作效率,減輕了會計人員工作量。成本核算的重大改革,中國會計的發展又前進了一大步,同時,使我們領悟到了西方會計「會計核算為什麼要從銷貨開始?」的內涵。
三、建立統一的企業會計制度
為了規范企業的會計核算行為,提高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建立全國統一的會計制度已經成為共識。1993年企業會計准則的實施,稅制改革也同步進 行,比如:將「工商統一稅」等流轉稅,分設「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資源稅」;統一內資企業所得稅(稅率33%),均衡稅負,取消國營、集體、私營企業所得稅稅率的差別。1999年10月新修訂的《會計法》規定,國家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2001年財政部制定《企業會計制度》的頒布實施:打破了幾十年來行業會計制度分立,建立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企業會計制度》按照會計要素的定義要求,制定會計核算真實性等13項一般原則,滿足了會計信息質量可靠性的要求,體現了我國會計標準的國際化潮流。《企業會計制度》所規定的會計核算與國際會計准則基本一致。
四、改革開啟了一個新的會計春天
從「兩則、兩制」到《企業會計制度》的實施,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實現了初步的統一。《企業會計准則》的發布,標志著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與國際慣例趨同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正式建立。
專家指出:「企業會計准則對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全過程作出規定,是我國30年來會計改革的重大成果。」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國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套傳統的財務會計計量模式,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均由國家財務制度規定,會計制度只是按照財務制度規定進行相關賬務處理,雖然,1993年進行了財務會計制度改革,但是,長期以來國家實行統收統支,成本開支范圍由國家規定,產品由國家統一價,虧損由國家彌補。企業完成國家計劃是主要的,很少具有財務決策自主權,也就談不上會計的確認、計量,企業會計的主要任務是記錄和報告。市場經濟發展至今,企業實行了自主經營,特別是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之後,重大問題由股東大會,董事會決定,會計的角色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客觀上要求恢復會計的本來面目,對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全過程作出明確的規定。《企業會計准則》的頒布實施,較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這與國際慣例中的財務會計概念是一致的。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30年來,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不斷深入,我國會計改革積極配合財政、稅收、財務等改革。企業經濟體制改革,同步推進企業會計制度改革:從企業基金制度,「兩步」利改稅,到承包制,租賃經營、股份制等一系列國家對企業分配體制的改革,使國家與企業的分配格局逐步朝稅制改革方向發展。長期以來西方國家運用「稅制立法」的經濟杠桿,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企業發展自我調節,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卻經過一個漫長艱苦的改革歷程。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准則》,全國1200萬會計工作者為之振奮,但對於占絕大多數的中小型企業,日常會計業務操作只能觀賞而難為之,一般會計人員對《企業會計准則》有著「近在咫尺,遠距天涯」的感覺。然而,當年會計界卻掀起了轟轟烈烈學習《企業會計准則》的新高潮,數以千萬會計人踴躍參加第三屆全國會計知識大賽。《企業會計准則》之花,開啟了一個新的會計春天!
E. 新的企業會計准則解釋
2010年新會計准則
目錄
新會計准則第1號——存貨 8
第一章 總則 8
第二章 確認 8
第三章 計量 8
第四章 披露 9
新會計准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 10
第一章 總則 10
第二章 初始計量 10
第三章 後續計量 10
第四章 披露 12
新會計准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 12
第一章 總則 12
第二章 確認和初始計量 12
第三章 後續計量 13
第四章 轉換 13
第五章 處置 14
第六章 披露 14
新會計准則第4號——固定資產 14
第一章 總則 14
第二章 確認 14
第三章 初始計量 15
第四章 後續計量 15
第五章 處置 16
新會計准則第5號——生物資產 16
第一章 總則 16
第二章 確認和初始計量 16
第三章 後續計量 17
第四章 收獲與處置 18
新會計准則第6號——無形資產 18
第一章 總則 18
第二章 確認 19
第三章 初始計量 20
第四章 後續計量 20
第六章 披露 21
新會計准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21
第一章 總則 21
第二章 確認和計量 21
第三章 披露 22
新會計准則第8號——資產減值 22
第一章 總則 22
第二章 可能發生減值資產的認定 23
第三章 資產可收回金額的計量 23
第四章 資產減值損失的確定 24
第五章 資產組的認定及減值處理 25
第六章 商譽減值的處理 26
第七章 披露 26
新會計准則第9號——職工薪酬 28
第一章 總則 28
第二章 確認和計量 28
第三章 披露 28
新會計准則第10號——企業年金基金 29
第一章 總則 29
第二章 確認和計量 29
第三章 列報 30
新會計准則第11號——股份支付 31
第一章 總則 31
第二章 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 32
第三章 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 32
第四章 披露 32
新會計准則第12號——債務重組 33
第一章 總則 33
第二章 債務人的會計處理 33
第三章 債權人的會計處理 34
第四章 披露 34
新會計准則第13號——或有事項 35
第一章 總則 35
第二章 確認和計量 35
第三章 披露 36
新會計准則第14號——收入 36
第一章 總則 36
第二章 銷售商品收入 36
第三章 提供勞務收入 37
第四章 讓渡資產使用權收入 38
第五章 披露 38
新會計准則第15號——建造合同 38
第一章 總則 38
第二章 合同的分立與合並 39
第三章 合同收入 39
第四章 合同成本 39
第五章 合同收入與合同費用的確認 40
第六章 披露 41
新會計准則第16號——政府補助 41
第一章 總則 41
第二章 確認和計量 41
第三章 披露 42
新會計准則第17號——借款費用 42
第一章 總則 42
第二章 確認和計量 42
第三章 披露 43
新會計准則第18號——企業所得稅 44
第一章 總則 44
第二章 計稅基礎 44
第三章 暫時性差異 44
第四章 確認 44
第五章 計量 45
第六章 列報 45
新會計准則第19號——外幣折算 46
第一章 總則 46
第二章 記賬本位幣的確定 46
第三章 外幣交易的會計處理 47
第四章 外幣財務報表的折算 47
第五章 披露 48
新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 48
第一章 總則 48
第二章 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 48
第三章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 49
第四章 披露 50
新會計准則第21號——租賃 51
第一章 總則 51
第二章 租賃的分類 51
第三章 融資租賃中承租人的會計處理 52
第四章 融資租賃中出租人的會計處理 52
第五章 經營租賃中承租人的會計處理 53
第六章 經營租賃中出租人的會計處理 53
第七章 售後租回交易 53
第八章 列報 54
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 54
第一章 總則 54
第二章 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分類 55
第三章 嵌入衍生工具 60
第四章 金融工具確認 60
第五章 金融工具計量 61
第六章 金融資產減值 62
第七章 公允價值確定 63
第八章 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和權益工具定義 65
企業會計准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2006) 65
第一章 總則 65
第二章 金融資產轉移的確認 66
第三章 金融資產轉移的計量 67
新會計准則第24號——套期保值 69
第一章 總則 69
第二章 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項目 69
第三章 套期確認和計量 71
新會計准則第25號——原保險合同 73
第一章 總則 73
第二章 原保險合同的確定 73
第三章 原保險合同收入 74
第四章 原保險合同准備金 74
第五章 原保險合同成本 75
新會計准則第26號——再保險合同 76
第一章 總則 76
第二章 分出業務的會計處理 76
第三章 分入業務的會計處理 77
第四章 列報 77
新會計准則第27號——石油天然氣開采 78
第一章 總則 78
第二章 礦區權益的會計處理 78
第三章 油氣勘探的會計處理 79
第四章 油氣開發的會計處理 80
第五章 油氣生產的會計處理 80
第六章 披露 81
新會計准則第28號——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 81
第一章 總則 81
第二章 會計政策 81
第三章 會計估計變更 82
第四章 前期差錯更正 82
第五章 披露 82
新會計准則第29號——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 83
第一章 總則 83
第二章 資產負債表日後調整事項 83
第三章 資產負債表日後非調整事項 84
第四章 披露 84
新會計准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 84
第一章 總則 84
第二章 基本要求 84
第三章 資產負債表 85
第四章 利潤表 87
第五章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 87
第六章 附註 87
新會計准則第31號——現金流量表 88
第一章 總則 88
第二章 基本要求 88
第三章 經營活動現金流量 89
第四章 投資活動現金流量 89
第五章 籌資活動現金流量 90
第六章 披露 90
新會計准則第32號——中期財務報告 91
第一章 總則 91
第二章 中期財務報告的內容 91
新會計准則第33號——合並財務報表 93
第一章 總則 93
第二章 合並范圍 93
第三章 合並程序 94
第四章 披露 96
新會計准則第34號——每股收益 97
第一章 總則 97
第二章 基本每股收益 97
第三章 稀釋每股收益 97
第四章 列報 98
新會計准則第35號——分部報告- 98
第一章 總則 98
第二章 報告分部的確定 99
第三章 分部信息的披露 100
新會計准則第36號——關聯方披露 101
第一章 總則 101
第二章 關聯方 101
第三章 關聯方交易 102
第四章 披露 102
新會計准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 103
第一章 總則 103
第二章 金融工具列示 103
第三章 金融工具披露 104
新會計准則第38號——首次執行企業會計准則 109
第一章 總則 109
第二章 確認和計量 109
第三章 列報 111
F. 企業會計准則解釋第8號發布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2015年12月16日
關於印發《企業會計准則解釋第8號》的通知財會[2015]23號
國務院有關部委、有關直屬機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務局,有關中央管理企業:
為了深入貫徹實施企業會計准則,解決執行中出現的問題,同時,實現企業會計准則持續趨同和等效,我部制定了《企業會計准則解釋第8號》,現予印發,請遵照執行。
G. 企業會計准則解釋一共有幾號
1個基本准則,38個具體准則,總共39條
2006年財政部公布的,2007年1月1日上市公司執行,其他中小企業參照執行。
H. 關於企業會計准則解釋公告
目前上市公司,必須執行,具體內容可上財政部網站查,因為內容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