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繳企業所得稅會計帳戶處理
1.應補繳稅額: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2.繳納稅款時: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貸:銀行存款。
2. 會計處理,每年5月份左右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時,賬務如何處理
財務沒啥處理的吧,匯算清繳一般是按照規定填報納稅申報表,財務上沒啥變動。
3. 匯算清繳所得稅會計分錄
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補稅要通過「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核算。
1、通過匯算清繳,用全年應交所得稅減去已預交稅額,得到的數額如果是正數,代表企業應補繳稅額,分錄如下: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2、繳納此匯算清繳稅款時,分錄如下:
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3、調整未分配利潤,分錄如下: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3)匯繳企業所得稅會計帳戶處理擴展閱讀:
根據《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細則,及其他相關稅法之規定,中國對所得稅採取按年計算,分月或者分季預繳的,年終再進行清繳的方式徵收。所謂所得稅"匯算清繳",是指所得稅的納稅人以會計數據為基礎,將財務會計處理與稅收法律法規規定不一致的地方按照稅收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納稅調整,將會計所得調整為應納稅所得,套用適用稅率計算得出年度應納稅額,與年度內已預繳稅額相比較後的差額。
確定應補或應退稅款,並在在稅法規定的申報期內向稅務機關提交會計決算報表和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以及稅務機關要求報送的其他資料,經稅務機關審核後,辦理結清稅款手續。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工作應以企業會計核算為基礎,以稅收法規為依據。
匯算清繳期限企業繳納所得稅,按年計算,分月或者分季預繳。應注意的是:
1、實行按月或按季預繳所得稅的納稅人,其納稅年度最後一個預繳期的稅款應於年度終了後15日內申報和預繳,不得推延至匯算清繳時一並繳納。
2、若納稅人因不可抗力而不能按期辦理納稅申報的,可以延期辦理;但是,應當在不可抗力情形消除後立即向主管稅務機關報告。主管稅務機關經查明事實後,予以核准。
3、納稅人在納稅年度中間破產或終止生產經營活動的,應自停止生產經營活動之日起30日內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理企業所得稅申報,60日內辦理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並依法計算清算期間的企業所得稅,結清應繳稅款。
4. 匯總清算時多繳的企業所得稅如何賬務處理
根據《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管理辦法》(國稅發[2009]79號)第十一條 納稅人在納稅年度內預繳企業所得稅稅款少於應繳企業所得稅稅款的,應在匯算清繳期內結清應補繳的企業所得稅稅款;預繳稅款超過應納稅款的,主管稅務機關應及時按有關規定辦理退稅,或者經納稅人同意後抵繳其下一年度應繳企業所得稅稅款。賬務處理如下:
1、按計算出全年應納所得稅額少於已預繳稅額金額(多繳)
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或其他應收款--應收多繳所得稅款)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2、結轉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3、調整上年利潤分配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貸:盈餘公積-法定盈餘公積
盈餘公積-任意盈餘公積
4、經稅務機關審核批准退還多繳稅款:
借:銀行存款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或其他應收款--應收多繳所得稅款)
5、對多繳所得稅額不辦理退稅,用以抵繳下年度預繳所得稅:
借:所得稅費用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其他應收款-應收多繳所得稅款)
對多繳所得稅額不辦理退稅,注意在下年度計提所得稅時少計提該多繳部分的金額。
5. 企業所得稅會計分錄處理
企業所得稅是按應納稅所得額(納稅調整後的利潤)計算繳納的。
1、營業利潤=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支出-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外支出。
2、應納稅所得額=營業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3、應納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稅率
企業所得稅的稅額,一般都是按利潤的25%繳納。現在有稅收優惠,小微企業只繳納利潤的10%或者減半徵收。
會計分錄:
計提時
借:所得稅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繳納時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期末結轉時
借:本年利潤
貸:所得稅
所得稅期末無余額
注會
6. 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怎麼做會計分錄
1、按月或按季計算應預繳所得稅額:
借:所得稅
貸:應交稅金--應交企業所得稅
2、繳納季度所得稅時:
借:應交稅金--應交企業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3、跨年4月30日前匯算清繳,全年應交所得稅額減去已預繳稅額,正數是應補稅額: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貸:應交稅金--應交企業所得稅
4、繳納年度匯算清應繳稅款:
借:應交稅金--應交企業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5、重新分配利潤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6、年度匯算清繳,如果計算出全年應納所得稅額少於已預繳稅額:
借:應交稅金-應交企業所得稅(其他應收款--應收多繳所得稅款)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7、重新分配利潤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8、經稅務機關審核批准退還多繳稅款:
借:銀行存款
貸:應交稅金-應交企業所得稅(其他應收款--應收多繳所得稅款)
9、對多繳所得稅額不辦理退稅,用以抵繳下年度預繳所得稅:
借:所得稅
貸:應交稅金-應交企業所得稅(其他應收款--應收多繳所得稅款)
7. 企業所得稅的會計處理方法
企業一定時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由於計算口徑或計算時間不同而產生的差異可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永久性差異是指,企業一定時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由於計算口徑不同而產生的差額,這種差額在本期發生,並不在以後各期轉回。時間性差異是指,企業一定時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的差額,其發生是由於有些收入和支出項目計入納稅所得的時間與計入稅前會計利潤的時間不一致所產生的。時間性差異發生於某一時期,但在以後的一期或若干期內可以轉回。這兩種不同的差異,會計核算可採用「應付稅款法」或「納稅影響法」。
(一)應付稅款法的會計處理
應付稅款法是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的差異造成的影響納稅的金額直接計入當期損益,而不遞延到以後各期。
在採取應付稅款法的情況下,當期計入損益的所得稅費用等於當期應繳的所得稅。企業要以稅法規定計算出的應納稅所得額為依據計算應納所得稅額,並列作所得稅費用處理。首先以會計所得為基礎,根據差異項目數額,調整計算出應納稅額,再做帳務處理。
企業應按應納稅所得計算的應繳所得稅,借記「所得稅」科目,貸記「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科目。實際上繳所得稅時,借記「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期末,應將「所得稅」科目的借方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後「所得稅」科目應無余額。
舉例說明如下:
例1A企業某年核定的全年計稅工資為300萬元,當年實際發放的工資總額為500萬元,企業當年支付的罰款為20萬元。當年按會計核算原則計算的稅前會計利潤為1500萬元,所得稅稅率為33%,假設該企業當年無其他納稅調整因素。有關的會計處理如下:
納稅調整數=實發工資-計稅工資+罰款支出
=500-300+20
=220萬元
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數
=1500+220
=1720萬元
應納所得稅額=1720×33%
=567.6萬元
借:所得稅5676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5676000
實際上繳所得稅時: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5676000
貸:銀行存款5676000
年末,將「所得稅」科目余額結轉「本年利潤」科目
借:本年利潤5676000
貸:所得稅5676000
例2B企業某年全年稅前會計利潤為1000萬元,本年收到的國債利息收入為20萬元,所得稅稅率為33%。假設本年內無其他納稅調整因素。
按照稅法的有關規定,企業購買國債取得的利息收入免繳所得稅。而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已將其利息收入作為投資收益計入了利潤總額(即稅前會計利潤)。因此企業在計算繳納所得稅時,應進行相應的調整。有關會計處理如下:
納稅調整數為已計入稅前會計利潤但應扣除的國債利息收入20萬元。
應納稅所得額=1000-20
=980萬元
應納所得稅=980×33%
=323.4萬元
有關會計處理如下:
借:所得稅3234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3234000
實際上繳所得稅時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3234000
貸:銀行存款3234000
年末,將所得稅科目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
借:本年利潤3234000
貸:所得稅3234000
(二)納稅影響法的會計處理
納稅影響法是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的時間性差異造成的影響納稅的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後各期。納稅影響法又可具體分為「違延法」和「債務法」。《所得稅會計處理規定》中要求企業一般應按遞延法進行帳務處理。同時,也允許企業根據具體情況,使用「債務法」。以下分別舉例說明這兩種方法的具體操作。
1、違延法的會計處理
違延法是把本期由於時間性差異而產生的影響納稅的金額,保留到這一差異發生相反變化的以後期間予以轉銷。當稅率變更或開征新稅,不需要調整由於稅率的變更或新稅的徵收對「遞延稅款」余額的影響。發生在本期的時間性差異影響納稅的金額,用現行稅率計算,以前各期發生的而在本期轉銷的各項時間性差異影響納稅的金額,按照原發生時的稅率計算轉銷。
企業採用遞延法時,應按稅前會計利潤(或稅前會計利潤加減發生的永久性差異後的金額)計算的所得稅費用,借記「所得稅」科目,按照納稅前會計利潤(或稅前會計利潤加減發生的永久性差異後的金額)計算的所得稅費用與按照納稅所得計算的應繳所得稅之間的差額,作為遞延稅款,借記或貸記「遞延稅款」科目。本期發生的遞延稅款待以後期轉銷時,如為借方余額,應借記「所得稅」科目,貸記「遞延稅款」科目;如為貸方余額應借記「遞延稅款」科目,貸記「所得稅」科目。實際上繳所得稅時,借記「應繳稅金-應交所得稅」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
例3某公司某項固定資產原值為200萬元,按照稅法規定的使用年限為10年,公司自己選定的折舊年限為5年(不考慮凈值的因素)。假設該公司前5年每年實現利潤1000萬元,後5年每年利潤總額為1040萬元,企業所得稅稅率為33%。
根據上述資料,公司應作以下會計處理。
第一年:
按稅法規定的折舊年限計算每年應提折舊額=200÷10
=20萬元
按公司選定的折舊年限計算每年應提折舊額=200÷5
=40萬元
時間性差異=40-20
=20萬元
按照稅前會計利潤計算應交所得稅=1000×33%
=330萬元
按照應納稅所得計算的應交所得稅=(1000+20)×33%
=336.6萬元
時間性差異影響納稅的金額=336.6-330
=6.6萬元
會計分錄為:
借:所得稅3300000
遞延稅款66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3366000
公司第二、三、四、五年的所得稅會計處理同第一年。
第六年
按照稅前會計利潤計算的應納所得稅=1040×33%
=343.2萬元
按照應納稅所得計算的應納所得稅=(1040-20)×33%
=336.6萬元
兩者之差正是前面所計提的遞延稅款,應在本年攤銷數6.6萬元。
會計分錄為:
借:所得稅3432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3366000
遞延稅款66000
實際交納所得稅時:
借:應交稅金3366000
貸:銀行存款3366000
第七、八、九、十各年度所得稅會計處理同第六年。
例4仍以例3為例,但在第五年,企業所得稅稅率改為30%。公司前四年會計處理仍同例3所示。
第五年
按稅前會計利潤計算應交所得稅=1000×30%
=300萬元
按照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應交所得稅=(1000+20)×30%
=306萬元
時間性差異影響納稅的金額=306-300=6萬元
會計分錄為
借:所得稅3000000
遞延稅款60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3060000
實際交納所得稅時: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3060000
貸:銀行存款306000
第六年
按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應交所得稅=(1040-20)×30%
=306萬元
在轉銷時間性差異時,仍然按該項差異,發生時的稅率33%計算,即應轉銷的時間性差異為6.6萬元(20×33%)。會計分錄為
借:所得稅3126000
貸:遞延稅款66000
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3060000
第七、八、九各年的會計處理同上。
第十年
按照應納稅所得計算應交所得稅仍為306萬元。但轉銷的時間性差異要按原發生時的30%的所得稅稅率計算,即應轉銷的時間性差異為6萬元(20×30%)。
借:所得稅3120000
貸:遞延稅款60000
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3060000
由於採用遞延法的情況下,「遞延稅款」科目的余額不因以後稅率的變動或開征新稅進行調整,所以遞延法在轉銷時間性差異時比較簡單。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在稅法或稅率變動或徵收新稅之後,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遞延所得稅可能不表示所得稅的實際結果,即企業在以前年度承受的將於以後年度轉回的現存的時間性差異的結果。由於這個原因,在遞延法了,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遞延所得稅額,通常稱為遞延所得稅貸項或借項,而不稱為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
2、債務法的會計處理
債務法是把本期由於時間性差異而產生的影響納稅的金額,保留到這一差額發生相反變化時轉銷。在稅率變更或開征新稅,遞延稅款的余額要按照稅率的變動或新征稅款進行調整。
仍以例4加以說明
第一、二、三、四年的處理不變。
第五年的有關處理如下:
按照稅前會計利潤計算的應交所得稅=1000×30%
=300萬元
按照應納稅所得計算的應交所得稅=(1000+20)×30%
=306萬元
調整因前四年按33%的稅率計算對納稅的影響=20×4×(33%-30%)
=2.4萬元
會計分錄如下:
借:所得稅3000000
遞延稅款60000
貸:應交稅交-應交所得稅 3060000
同時,記
借:所得稅24000
貸:遞延稅款24000
第六年:
按照稅前會計利潤計算的應交所得稅=1040×30%
=312萬元
按照應納稅所得計算的應交所得稅=(1040-20)×30%
=306萬元
時間性差異影響納稅的金額=312-306=6萬元
會計分錄為:
借:所得稅3120000
貸:遞延稅款60000
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3060000
第七、八、九、十年的會計處理同上。
由於採用「債務法」時,在稅率變動或開征新稅時,對遞延稅款科目的余額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因此在資產負債上所列示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相應比較符合實際,比較准確。相應其缺點是它的運用比遞延法難,主要原因是因為每次稅法或稅率的變動都必須重新計算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
8. 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會計分錄如何處理
1.補提所得稅做: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2.交納企業所得稅做:
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3.結轉: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