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企業會計 » 服務類企業會計信息系統應用方案

服務類企業會計信息系統應用方案

發布時間: 2021-08-17 03:02:22

1. 企業如何實施建立會計信息系統

會計信息系統的目標應服從於企業、信息系統、會計三者的目標。
企業的目標是通過提供客戶滿意的服務獲取更多的利潤。
信息系統的目標是向信息系統的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
會計的目標是要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以獲取更多的利潤。
由此,會計信息系統的目標可以確定為向企業內外部的決策者提供需要的會計信息及對會計信息利用有重要影響的其他非會計信息。

參考資料:http://wenku..com/link?url=-rS-GvdNHPwLum-x5cwuf55J40h6Noh2TjVT9xOJTj-F4hPFPOYK50E2S-1Ss2Na

2. 結合會計專業知識論述管理信息系統對企業的影響和作用

會計信息系統與企業管理有著天然的聯系,有效的會計信息披露是企業管理中至關重要的手段。會計信息系統在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中的作用便現在以下方面。

1、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信息系統是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基石 ,在兩權分離下產生了企業管理制度安排,其核心問題就是要制約代理人的行為,使得其按照委託人的目標函數執行公司事務。但是由於委託人和代理人之間信息不對稱,公司治理這一目標的實現就主要依賴於高質量的會計信息。 所有者的目標函數是企業價值最大化,或者說股東財富最大化,而經營者總是背離股東的目標。這種背離表現在兩個方面,即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股東一般通過監督與激勵的手段來解決這一問題。股東在做出採取何種監督與激勵的具體方法時必須依賴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否則肯定會導致決策的失效。
另外,在企業管理過程中,無論股東還是其他利害關系者,都會對財務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相關性、完整性和及時性極為關注,他們通過對財務會計信息的分析可獲得許多重要而有價值的結論,這些結論直接或間接地支持了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和行動。所以,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是公司治理機制有效運行的基石,實踐也證明,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繫到企業管理的成效。

2、會計信息系統為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服務和運用會計管理的科學方法,強化企業經營管理有積極地作用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准則》第十二條指出,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需要,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從會計准則提出的要求來看,前一部分主要是指對會計核算功能的要求,而後一部分,即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即主要是指對會計管理功能的要求。現階段會計管理同以往相比有著更廣泛、更深刻的內涵,現代企業制度條件下,會計管理方法的運用,為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制訂經營目標、控制經濟活動、預測經濟前景、進行經營決策等提供經濟信息。http://cq.whrhkj.com

3、有助於完善CEO 以及執行董事的激勵機制和資本市場對公司的監控,有效的遏制管理低效率的狀況。。CEO和執行董事的報酬如何與公司的績效相匹配才能達到最好的激勵效果,是公司制度中倍受矚目的課題。一般認為,高級管理人員的短期激勵應以會計盈餘為基礎,長期激勵則以市場價值為基礎。所以,會計盈餘的計量也是激勵機制的核心基礎之一。
盡管國際上自80年代之後,人們對資本市場監控公司的有效性存有懷疑,但充分有效的會計信息有助於增進這個有效性則仍是共識。尤其是90年代以來,通過資本市場重構公司的浪潮一直未見消退,如何提高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以降低資本重組的代價廣受關注。盡管有效的會計信息系統對遏制管理低效率的作用程度與公司治理的模式有關並受制於這種模式,但這種作用是其他信息系統無法替代的。

4、會計信息系統的全過程、全方位核算特點,為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服務,現代企業管理信息系統要求企業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為目的,而要提高經濟效益,就必須千方百計地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企業管理信息系統要求企業必須直接或間接地處於市場關系之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使市場真正成為推動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的基本運行機制。企業如果想在市場競爭中取勝,就必須對其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科學的預測和決策。而會計信息系統所提供的財務信息則能夠很好地發揮作用。同時完善的會計信息系統在企業管理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會計信息系統為現代企業管理中強化內部約束機制服務。
現代企業管理要求建立科學的企業領導體制和組織管理制度,協調所有者、經營者和職工之間的關系,形成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管理機制。完善的會計信息系統有利於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增加企業管理的透明度,從而達到控制代理成本、抑制「失效控制」的目的。

3. 企業會計信息化

一、企業會計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要求

(1)企業應當充分重視會計信息化工作,加強組織領導和人才培養,不斷推進會計信息化在企業的應用。

企業開展會計信息化工作,首先需要組織、機構和人員的保障。一是要加強對會計信息化工作的組織領導。會計是企業各方面經營管理信息匯聚的樞紐,規模越大的企業,會計信息化涉及的部門、業務、流程就越多、需要協調的關系就越復雜。因此,一般較大型(或大規模)企業的會計信息化建設與實施,應當由具有足夠許可權的企業負責人來組織領導,重大事項需要企業主要負責人主持決策。二是要求具體的部門來負責會計信息化工作。對於具體負責會計信息化工作的主體,應根據企業的規模來定,小微企業可以指定會計部門或者會計人員負責,或者把會計信息化工作交由代理記賬機構;大中型企業可以在會計部門、信息技術部門內部設置專門機構或者崗位負責,或者設置獨立於兩部門的專門部門負責。三是要有人才。會計信息化是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需要復合型人才。對於大中型企業來說,會計信息化建設還必須有熟悉本企業情況的復合型人才。只有熟悉本企業情況,才能制定出切合實際的信息化方案,以及能在本企業貫徹推行的配套制度體系。

(2)企業應當根據發展目標和實際需要,合理確定會計信息化建設內容,避免投資浪費。

盡管信息化是方向,但信息化作為企業經營的環境因素,需要與企業發展所處階段、規模、內部文化、組織架構、員工素質、法律、監管等其他環境因素相互配合,因地制宜地推進,因此,在整體規劃的前提下,會計信息化建設內容可以分階段分步驟逐漸完善,根據企業經營發展的需要來分模塊搭建。

(3)企業應當注重信息系統與經營環境的契合,通過信息化推動管理模式、組織架構、業務流程的優化與革新,建立健全適應信息化工作環境的制度體系。

會計是企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工作。實踐證明,決定會計信息化成敗的不是「建」而是「用」。設計上再完美的信息系統,如果不適應企業實際情況,沒有相應的制度支撐和配合,沒有處理好內外部利益關系,沒有得到用戶部門的支持,就可能成為擺設,甚至帶來負面效應。因此,企業推進會計信息化,不僅要考慮系統建設本身,還要研究管理模式、組織架構、業務流程是否契合。信息系統的建設實施過程,往往也是會計工作變革的過程。變革的關鍵是相關部門和崗位的認識要統一,而最終結果要以制度的形式來反映和固化。只有認識統一、制度保障前提下的系統,才可能運行良好,達到預期目的和取得預期效益。

(4)企業開展會計信息化工作,應當注重整體規劃,統一技術標准、編碼規則和系統參數,實現各系統的有機整合,消除信息孤島。

信息化的優勢在於信息的共享和集中,企業經營管理發展到一定層次,必然要求信息更高層次的共享和更大范圍的集中。因此,企業會計信息化建設,功能可以逐個模塊地搭建,范圍可以從局部到全面,但是規劃必須是整體性的,技術標准必須是統一的。要求企業各部門、各單位的系統不能各自為政,必須為將來的整合做好准備,必須採用一種「語言」說話。這樣,未來各個系統之間才能「對話」,信息化的優勢也才能充分發揮。否則,各種系統就會成為一個個信息孤島,相互間沒有聯系。企業開展會計信息化建設,從一開始就要有頂層設計,要在統一領導下進行。要有統一的技術標准、編碼規則和系統參數。

二、企業會計信息內部共享及外部互聯

(一)企業應當促進會計信息系統與業務信息系統的一體化,實現企業內部信息資源共享

《工作規范》第二十八條規定:「企業應當促進會計信息系統與業務信息系統的一體化,通過業務的處理直接驅動會計記賬,減少人工操作,提高業務數據與會計數據的一致性,實現企業內部信息資源共享」。信息化的趨勢之一是不同業務系統的集成。過去,企業經營數據可能需要先導出,經格式轉換、分類匯總等人工處理後再倒入或者輸入會計系統。現在,業務系統與會計系統互聯後,業務發生時,業務系統就可以將數據直接推送給會計系統。會計系統根據這些數據,按照既定規則生成記賬憑證並自動記賬。這一過程就是業務直接驅動的記賬。它的優勢在於:一是提高效率;二是增進會計核算的及時性;三是避免人工差錯;四是防止作弊;五是提高系統間數據一致性。其要求是業務系統和會計系統在技術標准、編碼規則和系統參數等方面的統一,否則無法實現自動的數據交換。

(二)企業應當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會計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

《工作規范》第三十四條規定:「分公司、子公司數量多、分布廣的大型企業、企業集團應當探索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會計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類似於會計集中核算,其區別僅在於財務共享服務由集團內相對獨立的共享服務中心提供,共享服務中心與服務對象(即下屬公司)按照市場化關系簽署服務協議,而不是上下級關系或業務指導關系;同時不受地域和空間的限制。

根據企業實際需要和發展情況,財務共享可以是部分業務流程的共享,也可以是包括對外報告和財務分析在內的全業務領域的共享;可以是所有地域集中的共享,也可以是區域性集中的共享。一般企業集團財務共享的服務領域主要集中在應收應付管理、固定資產、總賬、差旅與報銷、財務報表、員工薪酬、資金管理等交易型業務流程;也有的企業集團將內部審計、預算、計劃與分析、財務風險管理等非交易型業務納入財務共享范圍。財務共享具有以下優勢:

一是高效率低成本。財務共享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財務處理效率,節約財務成本。通過把內部不同單位相同的、重復設置的財務職能集中到共享中心處理,實現人員、設備、知識、經驗、制度的共享,形成規模優勢。

二是實現了財務人員專業化要求。財務共享形成財務人員更為明細的專業化分工,讓各類財務人員一方面能夠將更多時間集中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另一方面又在各自領域得到豐富的經驗積累,從而大幅提升各類財務工作的專業水平,提高財務工作質量。同時,財務共享將會計核算工作從企業財務部門中相對剝離出來,使財務部門有更多精力關注與發揮會計的管理職能。

三是達到了以服務為導向。實施財務共享後,財務就從企業的內部職能部門轉變為外部服務供應商。共享服務中心與集團內客戶簽訂的共享服務協議,一般約定了服務的內容、時間期限和質量要求,這就促使財務機關轉變自身定位,樹立服務意識,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從而使財務工作更多地響應企業其他職能的需求,提高財務服務的滿意度。

(三)企業應實現與外部單位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

《工作規范》第二十九條規定:「企業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本企業信息系統與銀行、供應商、客戶等外部單位信息系統的互聯,實現外部交易信息的集中自動處理」。信息化的一大驅動力是互聯互通的需求,企業間信息的互聯是必然的發展方向。企業間互聯實際上是會計信息系統與業務系統的集成向企業外部的拓展,其目的也是實現自動記賬,只是將驅動記賬的環節向前更進了一步。因此,會計系統與業務系統集成所具有的優勢,企業間互聯也同樣具備。不但如此,企業間互聯還有更多優勢:

一是為交易及其核算的無紙化奠定了基礎。企業互聯後,紙面傳遞的信息就可以被電子信息代替,證明、確認或者認可等都可以通過電子簽名實現。特別是在電子發票(含電子簽名信息)進一步推廣的情況下,絕大多數的企業間交易都可以實現完全的無紙化,從而降低交易成本,節省社會資源。

二是為企業改進客戶服務、升級營銷模式提供了契機。對於銀行、電信、能源、差旅服務、電子商務平台類企業來說,他們的客戶可能存在交易無紙化需求。因此,提供專門的客戶端軟體或者標准介面,供客戶信息系統獲取電子憑證,就成為改進客戶服務、升級營銷模式、提高企業競爭力的一種手段。

三是有利於交易和信息的集中處理。企業間互聯一般是通過統一埠進行,業務和相關信息從一開始就是集中處理的,這就減少了信息處理環節,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而不像傳統交易方式那樣,由各層面、各地域分散進行,然後再進行信息的集中。

三、選擇會計軟體

《工作規范》第二十六條規定:「企業配備會計軟體,應當根據自身技術力量以及業務需求,考慮軟體功能、安全性、穩定性、響應速度、可擴展性等要求,合理選擇購買、定製開發、購買與開發相結合等方式。定製開發包括企業自行開發、委託外部單位開發、企業與外部單位聯合開發」。

(一)取得會計軟體的方式

(1)自主開發。是指依靠自身的技術力量,獨立完成會計信息系統的需求分析、系統設計、程序代碼編寫和測試及系統維護、升級等階段的工作。對開發的軟體擁有全部版權,享有全部收益,同時也承擔全部風險。

(2)委託開發。是指委託軟體開發單位,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業務進行會計信息系統的開發。委託開發的軟體版權一般歸委託單位所有。

(3)聯合開發。是指和其他單位共同組成開發小組,發揮各自優勢,利用雙方自願,共同完成本單位會計信息系統的開發工作。聯合開發的產品版權一般歸雙方共同所有。

(4)購買商品化軟體。是指在市場上選購適合本單位需要的商品化會計軟體,經過實施(含二次開發)後建立本單位的會計信息系統。商品化會計軟體的版權歸供應商所有。

(二)選擇適合的商品化會計軟體

1.選擇商品化會計軟體的方法和步驟

在分析整理自身需求後,可以採取以下方法和步驟在市場上選擇所需要的商品化會計軟體。

(1)收集市場信息,確定候選的供應商;

(2)訪問軟體公司,了解其綜合實力和產品信息;

(3)訪問軟體公司客戶,了解其軟體質量和服務;

(4)請有關咨詢公司幫助選型;

(5)模擬運行方式;

(6)招標評價。

2.軟體評價標准

(1)軟體的功能。軟體功能應滿足本單位當前和今後發展的需要。功能的冗餘只會造成使用和維護的復雜化。軟體可用部分的比率,取決於軟體對用戶的使用程度。另外要考慮系統的開放性,預留各種介面。

(2)開發工具。任何商品化軟體都不能完全適用於本單位的需求,都或多或少地需要二次開發。

(3)軟體文檔。商品化軟體必須配備完整的文檔,如用戶手冊、不同層次的培訓教材(如會計軟體設計開發的工具培訓手冊、資料庫開發及維護培訓手冊、產品功能培訓手冊等)及產品實施指南等。文檔應全面詳盡,以幫助用戶自學和使用。

(4)售後服務與支持。售後服務與支持工作關繫到項目的成敗。售後服務工作包括各種培訓、項目管理、實施指導、二次開發及用戶化,可由專業的咨詢公司或軟體公司承擔。由熟悉組織管理、有實施經驗的專家組或顧問組做好售後的支持與服務工作。

(5)軟體供應商的信譽和穩定性。選擇軟體時要考慮供應商的實力和信譽。軟體供應商應當由長期的經營戰略,能夠跟蹤技術的發展和客戶的要求,不斷對軟體進行版本的更新與維護工作。

(6)價格問題。價格方面主要要考慮軟體的性能、功能、技術平台、質量、售後與支持等,另外也要作相應的投資效益分析。

(7)對原有資源的保護。這里所說的資源不僅指硬體資源,還包括已有的數據資源。這樣在選擇軟體時就要考慮軟體產品對硬體平台的要求是否過高,原有的PC機能否適應,原有的數據資源能否平滑地移植到新的系統中。

(三)會計軟體的安全性

《工作規范》第二十七條規定:「企業通過委託外單位開發、購買等方式配備會計軟體,應當在有關合同中約定操作培訓、軟體升級、故障解決等服務事項,以及軟體供應商對企業信息安全的責任」。

四、無紙化要求

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使電子資料能夠代替紙面資料,然而受過去文件規定以及習慣和觀念的束縛,企業不得不將電子會計資料輸出為紙面文件,造成紙張、設備、能源、人力、儲存空間的消耗。據統計,我國企業每天因會計資料列印而發生的成本超過100萬元。

信息化的價值和目標之一是取代手工作業和紙面文件。如果沒有充分的理由,僅僅因為會計資料是電子形式而不予認可,則信息化的優勢就大打折扣,也會挫傷企業開展會計信息化的積極性,阻礙會計信息化的深入發展。而且,會計資料的紙面要求,會進一步導致企業間交易擺脫不了紙面文件的傳遞,整個經濟體系交易環節的信息化發展也受到制約,從而阻礙社會產品和服務模式的創新。

從政策制度層面認可電子會計資料的有效性,免除企業對一定范圍內會計資料的列印責任,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社會整體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的現實要求。《工作規范》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為此做了相應規定。盡管內容不多,這兩條規定卻在政策層面實現了無紙化的破冰,是工作規范的重要突破之一,對企業提高會計工作效率,乃至對整個社會的信息化應用的深入都將帶來深刻的影響。

盡管無紙化是方向,但從會計資料作為會計核算結果的證據和線索具有保存價值來講,會計資料無紙化也不是隨意的、無條件的。《工作規范》第四十條、四十一條的規定有兩層含義:一是會計資料可以無紙化管理;二是只有在保證會計事項可追述、可證明的條件下,才能對會計資料進行無紙化管理。

(一)內部生成會計資料的無紙化

關於內部生成會計資料的無紙化,企業應把握好以下問題:

(1)會計資料范圍。可以無紙化管理的會計資料是指內部生成的會計憑證、賬簿和輔助性會計資料。這里的會計憑證,包括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會計賬簿包括總賬、明細賬和日記賬,而輔助性會計資料則含義比較寬泛,它包括固定資產卡片、項目輔助賬、部門輔助賬、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等各種會計資料。

(2)業務范圍。第四十條第(一)項規定:「所記載的事項屬於本企業重復發生的日常業務」。這里的「重復發生」是指一年內反復發生;這里的「日常」是指在企業的經營循環中可以預期將會發生的事項。例如:購銷業務、固定資產折舊、貨幣資金收付、應收應付等,這些業務比較明顯屬於重復發生的日常業務,相關的會計資料,如憑證、分類賬、日記賬、固定資產卡片、銀行余額調節表等,都屬於滿足該項條件的會計資料。每月結賬,相關記賬憑證滿足這里的「重復發生的日常業務」條件。而利潤分配一般是一年進行一次,每次發生的內容不完全相同,也不能預期一定會發生,因此不滿足該項條件。債務重組、企業並購等事項,盡管有可能在一年內重復發生,但這種重復並不是企業經營循環中必然發生的事項,不可能預期,因此也不符合該項條件。

(3)自動生成。第四十條第(二)項規定:「由企業信息系統自動生成」。這里所說的自動生成,也就是「原生」電子會計資料,它與「從紙面轉換」是相對應的。原生會計資料一般都與重復發生的日常業務相關。例如,對於電信企業,確認話費收入的分錄是由業務結算系統傳遞數據,會計軟體根據既定業務規則自動生成的,這種情況下的記賬憑證就是原生電子會計資料。而如果一項原始憑證從紙面掃描為電子影像,或者將手工填寫的記賬憑證(例如工資分配、利潤分配等)輸入會計軟體中,這些電子資料就是「從紙面轉換」的,而不是由信息系統自動生成。還有的紙面會計資料轉換為電子資料後,又經過進一步處理,繼續轉換為其他資料,則其他資料應視為「原生」而非「轉換」的,例如,一張紙面銷售單錄入信息系統中,則這張銷售單屬於「轉換」的原始憑證,但如果系統錄入的銷售數據自動生成了記賬憑證,則該記賬憑證就應視為「原生」電子資料。

(4)可查詢性。第四十條第(三)項規定:「可及時在企業信息系統中以人類可讀形式查詢和輸出」。這里的「及時」是指,電子會計資料應當隨時處於「在線」狀態,打開終端設備就可以訪問到,而不需要復雜的技術准備過程;「人類可讀」是相對於「計算機可讀」而言,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資料要以人類可以理解的形式呈現,而不是一堆計算機代碼和純數據;二是呈現的方式應當符合會計領域約定俗成的內容和格式,而不是體現特殊邏輯的內容格式。

(5)防篡改機制。第四十條第(四)項規定:「企業信息系統具有防止相關數據被篡改的有效機制」,這與第二章中第十條的要求是一致的。防止篡改是確保會計資料的證據和軌跡價值的基本要求,防篡改數據的機制是信息系統層面的問題,它不僅涉及會計軟體功能,還涉及諸如安全、職責分工和流程設計等問題。因此,企業選用會計軟體首先應遵循第二章的有關要求,此外,會計軟體本身在設計上應當有防篡改機制,包括對數據的加密,對各類系統操作許可權的分離控制等。

(6)備份制度。第四十條第(五)項規定:「企業對相關數據建立了電子備份制度,能有效防範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和人為破壞的影響」。建立電子資料的備份制度,是保證會計資料安全的基本要求。因此,《工作規范》第三十八條就規定了「企業應建立電子會計資料備份管理制度,確保會計資料的安全、完整和會計信息系統的持續、穩定運行」。電子資料相對於紙面資料有更多的滅失風險因素。在會計資料列印輸入的情況下,紙面資料與電子資料實際形成相互備份關系。而一旦不列印了,則對於電子資料的備份要求就應當增強。備份的手段很多,包括異地備份、磁碟陣列、刻制光碟等,主要是技術層面問題,關鍵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資料庫備份體系。

(7)建立索引。第四十條第(六)項規定:「企業對電子和紙面會計資料建立了完善的索引體系」。建立會計資料索引體系,目的是保證會計資料的線索性和相互關聯性。會計資料的量達到一定程度,可檢索性就成為與安全性、真實性同等重要的一個問題。無法檢索的資料,和沒有資料沒什麼區別。建立索引體系的要求,主要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每類會計資料要有系統的編碼措施,通過編碼形成各類會計資料間的交叉索引,即通過一類資料可以向前向後追溯其他相關資料,保證線索不斷;二是通過索引能夠找到會計資料,對於紙面資料,索引必須包含資料的物理空間位置信息,對於電子資料,信息系統應能通過索引(編碼)訪問到數據資料;三是對電子資料和紙面資料要建立統一的索引體系,盡管存儲方式不同,電子資料和紙面資料內在是有機聯系的整體。在電子資料中,應當含有相關紙面資料的索引信息,在紙面資料中,也應當包含相關電子資料的索引信息,從而實現電子資料和紙面資料的互查。企業應當制定會計資料索引體系的總體檢索規則,明確那些資料是紙面資料,應當如何檢索,哪些資料是電子存儲,應當通過信息系統的何種功能路徑訪問。

(二)外部獲取會計資料的無紙化

外部獲取會計資料的無紙化管理條件與內部生成會計資料有很多相同的內容,但在確保資料的真實性、可靠性方面有一些特殊要求:

(1)外部獲取會計資料的范圍。外部獲取會計資料是指記載內容需要企業外部人員或者機構認可的會計資料。這類資料的范圍較廣,主要是原始憑證,如發票、銀行回單等。此外,還包括銀行對賬單、購銷合同等其他外部獲取資料。需要注意的是,外部獲取資料不等於外部製作的資料。一份會計資料由本企業製作,但經過了外部認可,也屬於這里所說的外部獲取會計資料。例如,產品訂單,一般來說其格式和項目由本企業設計,但如果需要客戶的簽章確認,就屬於外部獲取會計資料。

(2)電子簽名。外部人員或者機構對會計資料的確認,在形式上體現為簽字或者蓋章。對於電子資料來說,也就是要有電子簽名。由於電子簽名的效力得到法律的認可,電子簽名使需要相關方認可的電子文件能夠代替紙面文件成為證據使用。這正是外部獲取會計資料無紙化的法律依據。第四十一條第(一)項規定,採用無紙化管理的外部獲取會計資料必須附有電子簽名,這里有兩個要求:一是電子簽名應當是對會計資料進行認可的外部個人或者機構的,而不是企業自身的;二是電子簽名應當是「可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第十三條就規定,可靠的電子簽名必須同時符合以下條件:「(一)電子簽名製作數據用於電子簽名時,屬於電子簽名人專有;(二)簽署時電子簽名製作數據僅由電子簽名人控制;(三)簽署後對電子簽名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四)簽署後對數據電文內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第十四條同時還規定,「可靠的電子簽名與手寫簽名或者蓋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五、企業會計信息化的其他要求

(一)對會計信息系統前端系統建設的參與

《工作規范》第三十條規定:「企業進行會計信息系統前端系統的建設和改造,應當安排負責會計信息化工作的專門機構或者崗位參與,充分考慮會計信息系統的數據需求」。會計是企業經營管理各方面信息匯聚的樞紐,處於信息流的下游。可以說,會計信息系統是其他業務系統的重要用戶,因此,會計信息化專門機構或者崗位又不要想起他業務系統提出對上游信息的需求,也就有不要參與前段系統的建設工作。會計信息化專門機構或者崗位對前段系統建設的參與,重點是要注意前段系統採集或者生成的信息內容是否滿足會計工作需要,以及前段系統採用的技術標准、數據字典是否與會計信息系統兼容。

(二)會計信息系統要遵循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要求

《工作規范》第三十一條規定:「企業應當遵循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要求,加強對會計信息系統規劃、設計、開發、運行、維護全過程的控制,將控制過程和控制規則融入會計信息系統,實現對違反控制規則情況的自動防範和監控,提高內部控制水平」。會計信息系統不僅是內部控制手段,同時也是內部控制的對象。企業對會計信息系統建設應用周期的每個環節都要進行有效的控制,才能保證系統中融入的控制功能正確地發揮作用。

(三)允許計算機自動審核憑證

《工作規范》第三十二條規定:「對於信息系統自動生成、且具有明晰審核規則的會計憑證,可以將審核規則嵌入會計軟體,由計算機自動審核。未經自動審核的會計憑證,應當先經人工審核再進行後續處理」。這是工作規范在適應信息化時代要求方面的又一個突破。採用自動化審核,要把握兩點:一是必須是系統自動生成的憑證,包括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二是要求已量化的明晰的審核規則。

(四)企業會計信息化要逐步推進

《工作規范》第三十三條規定:「處於會計核算信息化階段的企業,應當結合自身情況,逐步實現資金管理、資產管理、預算控制、成本管理等財務管理信息化。處於財務管理信息化階段的企業,應當結合自身情況,逐步實現財務分析、全面預算管理、風險控制、績效考核等決策支持信息化」。這是對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的方向性引導,不斷將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引向深入。

(五)企業在會計信息化建設和實施過程中要增強保密意識

《工作規范》第三十九條規定:「企業不得在非涉密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和傳輸設計國家秘密,關系國家經濟信息安全的電子會計資料;未經有關主管部門批准,不得將其攜帶、寄運或者傳輸至境外」。維護企業電子會計資料安全是保障國家經濟信息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在建設和實施會計信息化過程中,應當增強保密意識,建立和完善專項規章制度,加強對有關人員的教育和管理,進一步做好保密管理工作。

(六)對外商投資企業使用會計軟體的要求

《工作規范》第三十五條規定:「外商投資企業使用的境外投資者指定的會計軟體或者跨國企業集團統一部署的會計軟體,應當符合本規范第二章要求」。它強調,任何企業的會計軟體都需要遵循工作規范第二章的要求,沒有例外情況。例如,境外投資者指定的會計軟體或者跨國集團統一部署的會計軟體,必須在根據《工作規范》要求進行漢化等修改完善後,財政交付使用。

(七)對會計信息服務系統數據伺服器的要求

《工作規范》第三十六條規定:「企業會計信息系統數據伺服器的部署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數據伺服器部署在境外的,應當在境內保存會計資料備份,備份頻率不低於每月一次。境內備份的會計資料應當能夠在境外伺服器不能正常工作時,獨立滿足企業開展會計工作的需要以及外部會計監督的需要」。這里只是做了一些原則性規定,企業應當在該原則基礎上自行把握。

(八)企業會計資料的歸檔管理

《工作規范》第四十二條規定:「企業會計資料的歸檔管理,遵循國家有關會計檔案管理的規定」。這里的「會計檔案管理規定」是指財政部和國家檔案局制定的《會計檔案管理辦法》。該辦法第六條規定,當年形成的會計檔案,在會計年度終了後,可暫由會計機構保管一年,一年之後再歸檔。因此,企業對於電子會計資料歸檔管理的時點問題,可暫按上述規定執行,歸檔前,電子會計資料的管理遵循本工作規范的規定。

4. 中小企業會計信息系統讓實施策略有哪些

相對於大型企業來說,我國的中小企業在實行會計電算化的過程中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會計電算化的制度不健全、企業領導和會計人員觀念落後、會計電算化系統安全隱患等等。本文針對我國中小企業會計電算化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中小企業 會計電算化 問題與對策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作為信息處理最為快捷有效的工具,從根本上改變了企業管理的方式和效率。尤其是在企業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中的普遍運用,使企業財務管理的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目前,在我國大型企業中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從手工記賬和核算向會計電算化的轉變。但是,在各項資源,包括人、財、物等資源約束性較強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實現會計電算化遇到了一系列困難。我國中小企業佔全部企業數量的99%,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上交易更加普遍,電子商務將逐步普及,面對這樣的環境,如果還採用傳統的手工記賬的方法來管理財務,顯然不能適應管理科學化的需要。因此,中小企業全面推行會計電算化是實現這一目的最理想的途徑,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會計電算化的含義

會計電算化是利用信息技術,現代化會計技術,以先進的計算機為工具,對各種會計信息收集、處理、存儲、分析和傳送的人機系統,又稱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會計電算化是現代企業信息管理系統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了現代信息管理技術在會計領域的開發、使用、培訓、服務、制訂和執行法規制度以及實施微觀與宏觀管理會計業務和會計管理現代化的全部。會計電算化不僅能使廣大財會人員從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脫出來,減輕勞動強度,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會計信息搜集、整理、反饋的靈敏度和正確度,提高會計的分析決策能力,為提高會計管理水平和會計信息質量提供有效的途徑,最終為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服務。因此,會計 電算化已成為會計工作發展的趨勢。

二、中小企業會計電算化存在的問題

2.1會計電算化的制度不健全
就目前來看,很多中小型企業的會計電算化管理制度沿用的是原來手工會計管理制度。會計電算化的實現同手工會計在記賬處理、報表計算、內部稽核等方面都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單位,他們在崗位分工上沿用手工會計的分工方式、業務流程也未有大的改變,內部管理制度的制訂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名稱而已。另一方面,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單位的會計電算化管理制度存在同電算化規范相抵觸的規定。這些不符合電算化規范、會計制度的地方大多出於計算機技術的角度考慮問題、處理問題,而對於會計制度的要求考慮得過少、或根本就沒有考慮,也有對會計制度的理解過於機械的情況。

2.2企業領導和會計人員觀念落後
很多企業的領導,甚至相當一部分會計人員片面認為會計電算化就是計算機代替人工記賬。我國電算化自20世紀70年代末才起步,有相當多一部分企業90年代末才應用,眾多的中小企業甚至不知道電算化為何物。一些企業管理者只注重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忽略了電算化的許多功能,沒有意識到電算化能給企業帶來效益,能使企業管理改觀。多數會計人員則認為,會計電算化只不過是計算機代替人手工處理憑證的一種核算工具;能減輕勞動強度,提高核算效率,節省時間精力。人們還未能充分認識到建立完整會計信息系統對企業的重要性,以致沒能利用信息技術優勢來提高企業運作效率,造成現有會計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時、有效地為企業決策及管理服務。

2.3會計人員的計算機操作素質低下
會計電算化雖然以計算機為計算工具,但其整個信息處理過程仍表現為計算機與人工的結合,即人機對話,原始數據的輸入仍然離不開人的手工操作,目前,企業的電算化人員絕大多數是由會計經過短期培訓而來,他們在使用計算機處理業務的過程中,往往是除了開機使用財務軟體之外,對計算機的軟硬體知識了解甚少,而有的企業根本就沒有計算機維護人員,一旦計算機出現故障或與平常見到的界面不同時,就束手無策,即使廠家在安裝會計軟體都作了簡單的培訓,但一些從未接觸過計算機的會計人員入門還是很慢,而且在上機時經常出現誤操作,一旦出錯,可能就會使自己很長時間的工作成果付諸東流,使系統數據丟失,嚴重的導致系統崩潰。

2.4信息安全存在隱患
我國會計電算化應用、推廣、發展迅速,從單項業務處理到建立較為完整的會計信息系統,從「各自為戰」的單機操作到會計軟體網路化的實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但隨著網路系統更進一步的發展,會計電算化在信息安全方面有較大隱患:在外部有計算機病毒和網路黑客的攻擊等;在內部有軟體本身的缺陷,計算機內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將導致會計數據的不完整性、會計工作內部控制失效,這些是會計電算化繼續發展要解決的問題。

三、中小企業會計電算化發展的對策

3.1建立完備的會計電算化管理制度
會計電算化的管理制度,是保證單位會計工作有序進行的重要措施,也是會計電算化工作成功的基礎。實行會計電算化後,會計核算工具與程序、會計數據與信息的表現形式、會計檔案的保管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制定會計電算化管理制度時,除了要遵守手工會計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則外,還要考慮會計電算化系統的特點。建立健全一整套電算化模式下的規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內控環境這些內控制度的建立應遵循以下原則:不兼容許可權必須分離原則,即對電算化許可權嚴格控制,系統操作員以外的操作人員只享有操作許可權;相互制約原則,加強對電算化系統數據輸人、處理、輸出的控制。明確管理員、操作人員、維護人員的職責范圍;安全、保密原則,安全主要是對軟硬體,文檔的安全檢查保障控制,保密主要是對存取許可權進行控制,設置多級保密措施。所有這些都是制定會計電算化規章制度必須加以考慮的問題。

3.2強化各級人員對會計電算化的認識
轉變企業各級人員的思想觀念,特別是要強化企業管理者和企業會計人員對會計電算化的認識和理解。業的管理者和會計人員應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必須充分認識到,電算化是對傳統會計的一次徹底變革,它的觸角可以延伸到企業的每一個角落。較之以往的手工作賬,會計電算化不僅僅是改變了核算方法,而且在數據的存儲方式、數據的處理程序和方法、內部會計控制、財務分析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變。

3.3提高財務人員的業務素質
計算機無法取代財會人員非程序化的分析、預測和控制工作,會計電算化要求財會人員特別是財務工作領導,不僅應具備扎實的會計、財務知識和技能,還應對計算機、企業管理知識有比較深刻的了解,是「會計——計算機——管理」型的復合型人才;能根據中小企業自身特點,設計適用的電算化制度規范,充分發揮電算化會計的效能,提高為企業預測、決策和控制等管理工作服務的水平。中小企業應加強財會人員培訓力度,使他們基本掌握電算化工作的知識和技巧,增強他們運用財務軟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財務分析和預測能力。同時,要與軟、硬體供應商保持良好關系,尋求人員培訓、系統維護和升級等方面的技術支持。

3.4加強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安全性
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很多財務數據屬企業的絕對秘密,在很大程度上關系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同時,因管理不造成系統癱瘓或者數據丟失,也會給企業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所以加強安全性、保密性是一開始就必須做好的工作。首先,應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實行用戶許可權分級授權管理,建立網路環境下的會計信息崗位責任,採取對病毒、電腦黑客的安全防範措施,採取信息加密存儲通訊、身份認證、授權等保密技術;其次,從電算化網路軟體的設計入手,開發工具應選用共享性、安全性、容錯性強的多用戶管理系統;最後,要建立會計信息資料的備份制度,對重要的會計信息資料要實行多級備份,以保證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安全性和秘密性。

5. 如何做好當前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

工作規范第三章「企業會計信息化」對企業開展會計信息化工作各方面提出了要求。下面逐條予以說明:
第二十一條 企業應當充分重視會計信息化工作,加強組織領導和人才培養,不斷推進會計信息化在本企業的應用。
除本條第三款規定外,企業應當指定專門機構或者崗位負責會計信息化工作。
未設置會計機構和配備會計人員的企業,由其委託的代理記賬機構開展會計信息化工作。
企業開展會計信息化工作,首先需要組織、機構和人員的保障。該條對此提出了原則性要求。
會計是企業各方面經營管理信息匯聚的樞紐,規模越大的企業,會計信息化涉及的部門、業務、流程就越多、需要協調的關系就越復雜。因此,大型企業的會計信息化項目,其建設實施應當由具有足夠許可權的企業負責人來領導,重大事項需要企業主要負責人主持決策。
對於具體負責會計信息化工作的主體,企業可以有多種選擇:小微企業可以指定會計部門或者會計人員負責,或者把會計信息化工作交由代理記賬機構;大中型企業可以在會計部門、信息技術部門內部設立專門機構或者崗位負責,或者設置獨立於兩部門的專門部門負責。
會計信息化是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需要復合型人才。對於大中型企業來說,會計信息化建設還必須有熟悉本企業情況的復合型人才。只有熟悉本企業情況,才能制定出切合實際的信息化方案,以及能在本企業貫徹推行的配套制度體系。否則,會計信息化可能與企業經營成為「兩張皮」,造成建設失敗和投資浪費。
第二十二條 企業開展會計信息化工作,應當根據發展目標和實際需要,合理確定建設內容,避免投資浪費。
盡管信息化是方向,但信息化作為企業經營的環境因素,需要與企業發展所處階段、規模、內部文化、組織架構、員工素質、法律、監管等其他環境因素相互配合,因地制宜地推進,不能「趕時髦」,追求「一步到位」。因此,在整體規劃的前提下,會計信息化建設內容可以分階段逐步完善,根據企業經營發展的需要分模塊搭建。
第二十三條 企業開展會計信息化工作,應當注重信息系統與經營環境的契合,通過信息化推動管理模式、組織架構、業務流程的優化與革新,建立健全適應信息化工作環境的制度體系。
前面多次提到,信息技術與其他環境因素要相互適應配合,共同對企業經營管理構成影響。同時,會計也是企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工作。實踐證明,決定會計信息化成敗的不是「建」而是「用」。設計上再完美的信息系統,如果不適應企業實際情況,沒有相應的制度支撐配合,沒有處理好內外部利益關系,沒有得到用戶部門的支持,就可能成為擺設,甚至帶來負面效應。
因此,企業推進會計信息化,不僅要考慮系統建設本身,還要研究管理模式、組織架構、業務流程是否契合。信息系統的建設實施過程,往往也是會計工作變革的過程。變革的關鍵是相關部門和崗位的認識要統一,而最終結果則要以制度的形式來反映和固化。只有認識統一、制度保障前提下的系統,才可能運行良好,發揮預期的效益。
第二十四條 大型企業、企業集團開展會計信息化工作,應當注重整體規劃,統一技術標准、編碼規則和系統參數,實現各系統的有機整合,消除信息孤島。
信息化的優勢在於信息的共享和集中,企業經營管理發展到一定層次,必然要求信息更高層次的共享和更大范圍的集中。因此,企業會計信息化建設,功能可以逐個模塊地搭建,范圍可以從局部到全面,但是規劃必須是整體性的,技術標准必須是統一的。對大型企業,特別是地域分布廣、分支機構、核算層級眾多的企業集團來說尤其如此。這就要求各部門、各單位的系統不能各自為政,必須為將來的整合做好准備,必須採用一種「語言」說話。這樣,未來各個系統之間才能「對話」,信息化的優勢也才能充分發揮。否則,各種系統就會成為一個個「孤島」,相互間沒有聯系。或者成為一個個「煙囪」,信息只向上通,沒有橫向聯系。
信息化建設,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無論是會計領域還是其他業務領域,也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大量經驗和教訓都說明一點:整體規劃和統一標准很重要。沒有規劃和標准,一開始可能省事了,但未來到了必須整合的時候,就會花成倍的精力去處理系統間不兼容問題。為了整合不得不廢棄原有系統重復建設的情況也時有發生。而這種情況下,組織和人員對原有系統的依賴性和慣性,更會對新系統的實施形成阻力。
因此,大型企業開展會計信息化建設,無論從一開始就採取統建方式,還是「先分後統」方式,都要有頂層設計,要在統一領導下進行。要有統一的技術標准,編碼規則和系統參數。其中,技術標准主要是指用於交換的數據格式;編碼規則是指企業對各類業務概念的統一定義,又稱為數據字典(例如會計科目表);系統參數則是指為完成特定業務處理或者控制功能而需要自上而下傳遞的數據。例如,對於經理可以審批的費用限額、某類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和折舊年限等,企業總部制定標准後可以傳遞至各級系統中,這就需要統一定義相關系統參數。
第二十五條 企業配備的會計軟體應當符合本規范第二章要求。
提供合格的會計軟體是軟體供應商的責任。企業同樣也負有使用合格軟體的責任。兩者不能相互替代。
企業的這一責任有兩種情況:如果企業自己開發會計軟體,則開發的軟體應當符合工作規范的要求;如果企業外購會計軟體,則應當選擇符合工作規范要求的產品。否則,企業可能面臨工作規范第四十四條規定的處理措施。
企業可以參閱工作規范解讀之二《會計軟體的規矩方圓》,詳細了解對會計軟體的要求。
第二十六條 企業配備會計軟體,應當根據自身技術力量以及業務需求,考慮軟體功能、安全性、穩定性、響應速度、可擴展性等要求,合理選擇購買、定製開發、購買與開發相結合等方式。
定製開發包括企業自行開發、委託外部單位開發、企業與外部單位聯合開發。
該條主要是提示企業進行會計軟體配備方式決策時應當考慮的因素。成本是企業決策的重要因素,但除此之外,軟體功能、安全性、穩定性等因素也很重要。企業應當衡量自身技術力量以及外部開發單位能否有效滿足上述各項要求。
第二十七條 企業通過委託外部單位開發、購買等方式配備會計軟體,應當在有關合同中約定操作培訓、軟體升級、故障解決等服務事項,以及軟體供應商對企業信息安全的責任。
該條是提示企業在軟體配備中不可忽略對相關服務的需求。會計軟體不同於一般商品軟體,要保障軟體的正常使用以及會計工作的持續開展,相關服務不可缺少。對信息安全責任的承諾,也是供應商服務的重要部分。而一些軟體廠商可能重產品而輕服務,小微企業由於經驗不足也可能在購買產品時忽略相關服務問題。
第二十八條 企業應當促進會計信息系統與業務信息系統的一體化,通過業務的處理直接驅動會計記賬,減少人工操作,提高業務數據與會計數據的一致性,實現企業內部信息資源共享。
信息化的趨勢之一是不同業務系統的集成。過去,企業經營數據可能需要先導出,經格式轉換、分類匯總等人工處理後再導入或者輸入會計系統。現在,業務系統與會計系統互聯後,業務發生時,業務系統就可以將數據直接推送給會計系統。會計系統根據這些數據,按照既定規則生成記賬憑證並自動記賬。這一過程就是業務直接驅動的記賬。它的優勢:一是提高效率;二是增進會計核算的及時性;三是避免人工差錯;四是防止舞弊;五是提高系統間數據一致性。
例如,對於加油站來說,每次加油完成掛槍後,自動加油機就能生成油品種類、加油量、單價和總金額信息。生產管理系統搜集到這些信息後,就能傳遞給會計系統,從而觸發會計系統生成確認收入和成本的分錄,並完成記賬。整個過程幾乎在加油完成的同時完成。
當然,實現業務系統與會計系統的集成,一個重要前提是技術標准和數據字典的統一,也就是第二十四條所強調的內容。舉例來說,如果生產系統中把加油量定義為「公升數」。而會計系統中定義為「加油量」,則兩系統中的數據就無法進行配比,也就無法實現自動的數據交換。
第二十九條 企業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本企業信息系統與銀行、供應商、客戶等外部單位信息系統的互聯,實現外部交易信息的集中自動處理。
信息化的一大驅動力是互聯互通的需求,企業內部如此,企業與外部主體間同樣如此。因此,信息化的發展必然從企業層面走向社會層面,企業間信息系統的互聯是必然的發展方向。
企業間互聯,實際上是會計系統與業務系統的集成向企業外部的拓展,其目的也是實現自動記賬,只是將驅動記賬的環節向前進一步延伸。因此,會計系統與業務系統集成所具有的優勢,企業間互聯同樣具備。同時,企業間互聯畢竟是更高層面的信息化工作,它還具有更多優勢:
一是為交易及其核算的無紙化奠定了基礎。交易中,紙面文件的作用是傳遞信息,包括表示證明、確認以及認可的信息。企業互聯後,紙面傳遞的信息就可以被電子信息代替,證明、確認或者認可也可以通過電子簽名實現。特別在電子發票(含電子簽名信息)進一步推廣的情況下,絕大多數的企業間交易都可以實現完全的無紙化,從而降低交易成本,節省社會資源。
二是為企業改進客戶服務,升級營銷模式提供了契機。對於銀行、電信、能源、差旅服務、電子商務平台類企業來說,他們的客戶可能存在交易無紙化需求。因此,提供專門的客戶端軟體或者標准介面,供客戶信息系統獲取電子憑證,就成為改進客戶服務,提高企業競爭力的一種手段。進一步說,企業互聯以及配套的服務模式升級,是互聯網創新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對企業來說就是競爭優勢、市場和利潤。
電子機票就是航空公司與機場系統互聯,共同改進乘客體驗,轉換機票銷售模式的典型案例。過去,乘客辦理乘機手續,手裡必須要有紙質機票。因此,乘客主要通過實體銷售點購買機票,不僅往返奔波,還可能出現乘機時忘帶機票的不便。而實行電子機票後,乘客更多採用電話、網路訂票的方式,通過銀行卡支付。乘機時不需要攜帶任何購票憑證,機場終端即可根據乘客身份信息查詢出購票情況。這極大地便利了乘客,也為航空公司節省了銷售費用。
三是有利於交易和信息的集中處理。企業間互聯一般是通過統一埠進行,業務和相關信息從一開始就是集中處理的,而不像傳統交易方式那樣,由各層面、各地域分散進行,然後再進行信息的集中。這就減少了信息處理環節和成本、提高了效率。
具有普遍服務義務的企業,如銀行、公用事業、郵政等企業,一般在交易中處於主導地位,在企業互聯中也應當更為主動,開發本企業的數據服務功能和介面標准,甚至推動制定行業和國家標准,促進社會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第三十條 企業進行會計信息系統前端系統的建設和改造,應當安排負責會計信息化工作的專門機構或者崗位參與,充分考慮會計信息系統的數據需求。
會計是企業經營管理各方面信息匯聚的樞紐,處於信息流的下游。可以說,會計信息系統是其他業務系統的重要用戶。因此,會計信息化專門機構或者崗位有必要向其他業務系統提出對上游信息的需求,也就有必要參與前端系統的建設工作。
從另一個角度看,由於會計系統與業務系統的一體化,業務直接驅動記賬,會計系統與其他系統的界限不再黑白分明。ERP等綜合管理軟體的出現,更使得會計系統與其他系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單純的會計系統或者業務系統的概念可能已不存在。因此,企業開展信息系統建設,或多或少都涉及到會計職能,會計信息化專門機構或者崗位都應當參與。
會計信息化專門機構或者崗位對前端系統建設的參與,重點要把握兩個方面:一是前端系統採集或者生成的信息內容是否滿足會計工作需要;二是前端系統採用的技術標准、數據字典是否與會計信息系統兼容。
第三十一條 企業應當遵循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要求,加強對會計信息系統規劃、設計、開發、運行、維護全過程的控制,將控制過程和控制規則融入會計信息系統,實現對違反控制規則情況的自動防範和監控,提高內部控制水平。
該條是與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銜接條款。
會計信息化工作中,在內部控制問題上要把握好:會計信息系統不僅是內部控制的手段,同時也是內部控制的對象。企業對會計信息系統建設應用周期的每個環節都要進行有效的控制,才能保證系統中融入的控制功能正確地發揮作用。
關於信息系統與內部控制的具體要求,詳見《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18號——信息系統》。
第三十二條 對於信息系統自動生成、且具有明晰審核規則的會計憑證,可以將審核規則嵌入會計軟體,由計算機自動審核。未經自動審核的會計憑證,應當先經人工審核再進行後續處理。
過去文件規定,對於機制憑證,也需要進行人工審核才能記賬。這反映了當時的「計算機模擬手工」思維。
允許計算機自動審核憑證,是工作規范適應信息化時代要求而做出的突破之一。採用自動審核,要把握好兩項前提:一是必須是信息系統自動生成的憑證,包括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關於「自動生成」的概念,請參見工作規范解讀之一《會計資料無紙化政策破冰》中第四十條有關解釋。二是要有明晰的審核規則。所謂「明晰」,一般要有量化的指標,通過信息的比較做出判斷。
對於自動生成的憑證,原始數據產生的過程往往就已伴隨著審核和控制,只要數據傳遞和轉換中沒有新的風險,則可以視同已自動審核。
第三十三條 處於會計核算信息化階段的企業,應當結合自身情況,逐步實現資金管理、資產管理、預算控制、成本管理等財務管理信息化。
處於財務管理信息化階段的企業,應當結合自身情況,逐步實現財務分析、全面預算管理、風險控制、績效考核等決策支持信息化。
該條是對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的方向性引導,啟發企業不斷將會計信息化工作引向深入。
對於財務管理信息化階段、決策支持信息化階段的內容劃分,該條的列舉是示範性的,並不意味著企業必須嚴格按照階段劃分推進工作,也不意味著會計信息化只有這些工作可以開展。實際上,財務管理工作與決策支持相關,決策支持也是財務管理的內容之一。對不同行業,同樣的工作內容也具有不同的地位和意義。例如,對於金融企業,資產管理和風險控制都是獨立於財務部門的職能領域,其信息化不一定建立於會計核算信息化基礎之上。總之,企業應當根據自身情況,逐步推進會計信息化。
第三十四條 分公司、子公司數量多、分布廣的大型企業、企業集團應當探索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會計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
實行會計工作集中的企業以及企業分支機構,應當為外部會計監督機構及時查詢和調閱異地儲存的會計資料提供必要條件。
財務共享是指企業(集團)將下屬單位相同的財務職能集中,由一個相對獨立的財務機構來行使,即各單位共享一個機構的財務服務。它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由美國通用、福特等大型製造企業集團提出。目前,財富100強企業中,已有超過80%建立了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在我國,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監管政策的趨同以及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規劃和實施財務共享。
根據企業實際需求和發展狀況,財務共享可以是部分業務流程的共享,如差旅報銷流程共享,也可以是包括對外報告和財務分析在內的全業務領域共享;可以是所有地域集中的共享,也可以是區域性集中的共享。目前,全球企業財務共享的服務領域主要集中在應收應付管理、固定資產、總賬、差旅與報銷、財務報表、員工薪酬、資金管理等交易型業務流程。也有部分企業將內部審計、預算、計劃與分析、財務風險管理等非交易型業務放入財務共享范圍。
財務共享與會計信息化密不可分。共享伴隨著集中,使得財務處理與業務發生在物理空間上分離,只有依賴於高效率、高度集成的軟體系統和通訊技術,才能有效解決空間差異,保障財務處理的及時性。同時,財務共享帶來的標准化問題也需要信息系統層面的支持,帶動信息系統標准化。
財務共享具有以下優勢:
一是高效率低成本。財務共享的誕生源於企業對於提高財務處理效率、節約財務成本的追求。通過把內部不同單位相同的、重復設置的財務職能集中到獨立的共享中心處理,實現人員、設備、知識、經驗、制度的共享,形成規模優勢。
二是專業化。財務共享形成財務人員更為明細的專業化分工,讓各類會計人員一方面能夠將更多時間集中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另一方面又在各自領域得到更加豐富的經驗積累,從而大幅提升各類財務工作的專業水平,提高財務工作質量。同時,財務共享將會計核算工作從企業財務部門中相對剝離,使財務部門有更多精力關注發揮會計的管理職能。
三是服務導向。實施財務共享後,財務就從企業的內部職能部門轉變為外部服務供應商。共享服務中心一般與集團內客戶簽訂共享服務協議,明確服務的內容、時間期限和質量標准。這就促使財務機構轉變自身定位,樹立服務意識,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從而使財務工作更多地響應企業其他職能的需求,提高財務服務的滿意度。
因此,工作規范鼓勵大型企業利用信息技術逐步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實現財務職能轉型,更好地發揮會計服務管理的作用。
當然,財務共享也帶來會計核算地與企業注冊地不一致的問題,給注冊地監管部門開展會計監督帶來了新的挑戰。為此,工作規范要求實行財務共享的企業為監督機構及時查詢和調閱異地儲存的會計資料提供必要條件。一是在注冊地辦公場所要提供能訪問到企業全部會計資料的終端,供監管機構查詢;二是要根據注冊地監管機構的需要及時調閱異地儲存的紙面會計資料。
第三十五條 外商投資企業使用的境外投資者指定的會計軟體或者跨國企業集團統一部署的會計軟體,應當符合本規范第二章要求。
該條是對第二十五條在特殊情況下依然適用的明確。它強調,任何企業的會計軟體都需要遵循工作規范第二章要求,沒有例外情況。境外投資者指定的會計軟體或者跨國企業集團統一部署的會計軟體,必須在根據工作規范要求進行漢化等修改完善後,才能交付使用。
第三十六條 企業會計信息系統數據伺服器的部署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數據伺服器部署在境外的,應當在境內保存會計資料備份,備份頻率不得低於每月一次。境內備份的會計資料應當能夠在境外伺服器不能正常工作時,獨立滿足企業開展會計工作的需要以及外部會計監督的需要。
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虛擬專用網路、遠程訪問、雲計算等技術的採用,使得信息系統成為只在邏輯上存在的概念,物理上,終端設備、伺服器可以天南海北,遍布於全球各地。這為跨國企業集團會計信息系統的部署提供了極大的靈活性。從安全和成本因素考慮,企業集團可能把多國企業的系統伺服器集中存放在某個或者數個城市。財務共享服務模式的運用,更是直接將多國企業的會計工作集中在某個城市進行。這就存在著境內企業的會計資料存放於境外伺服器的情況。
從企業對其經營管理的工作組織以及信息數據有自主決定權的角度來講,上述做法無可厚非。但是,會計工作不僅是企業管理活動,由此形成的會計資料也不僅是企業財產。會計工作還是國家經濟管理工作的基礎環節,企業會計資料也是政府對企業監管的重要依據,是國家重要的經濟信息資源。因此,企業會計數據伺服器部署在境外的同時,還應當在境內留有備份,以避免我國政府對企業的會計監督可能受到境外因素干擾的風險,保障國家經濟信息安全。
按照本條規定,每月一次的備份頻率是最低限度要求。對於企業實際應當採取的備份頻率,以及備份的會計資料范圍,工作規范採取了「能夠獨立滿足企業開展會計工作的需要以及外部會計監督的需要」的原則性規定,企業應當在該原則基礎上自行把握。
第三十七條 企業會計資料中對經濟業務事項的描述應當使用中文,可以同時使用外國或者少數民族文字對照。
本條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二十二條制定。需要注意的是,該條的本意是保證會計監督人員理解經濟業務事項的實質和內容,而不是說,描述中完全不能出現其他語言文字。在不妨礙監督人員理解的前提下,描述中的產品、材料型號以及其他約定俗成的專用詞彙可以使用其他語言文字。
第三十八條 企業應當建立電子會計資料備份管理制度,確保會計資料的安全、完整和會計信息系統的持續、穩定運行。
請參見工作規范解讀之一《會計資料無紙化政策破冰》第四十條有關解釋。
第三十九條 企業不得在非涉密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和傳輸涉及國家秘密,關系國家經濟信息安全的電子會計資料;未經有關主管部門批准,不得將其攜帶、寄運或者傳輸至境外。
本條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第二十四條、二十五條制定。部分企業的會計信息和會計資料可能涉及國家秘密或者國家重大利益,維護企業電子會計資料安全是保障國家經濟信息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在會計信息化建設和實施過程中,應當增強保密意識,建立和完善專項規章制度,加強對有關人員的教育和管理,進一步做好保密管理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企業因在境外發行證券與上市等原因,需要向有關證券公司、證券服務機構和境外監管機構提供或者公開披露涉及國家秘密的電子會計資料的,應當依法報有審批許可權的主管部門批准,並報同級保密行政管理部門備案;是否屬於國家秘密不明確或者有爭議的,應當報有關保密行政管理部門確定。需要向有關證券公司、證券服務機構和境外監管機構提供或者公開披露涉及國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的電子會計資料的,應當依法報國家檔案局批准。

6. 企業會計信息系統數據伺服器的部署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數據伺服器部署在境外的,應當在境內保存會計資

就是說企業會計信息系統數據伺服器的搭建要符合國家的相關標准,如果數據儲存在大陸以外的地區,則要求這些相關數據在國內有備份,備份頻率不低於每月一次!

--天下數據--

7. 跪求中小企業使用會計信息化系統的真實案例

國外發達國家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都已經比較成熟,本文首先介紹了美、英、日三國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現狀,然後結合我國中小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幾點國外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對我國現階段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啟示。 一、國外中小企業信息化概況 當今,一場空前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范圍內興起,搶占信息領域的制高點已成為各國國家層面上的戰略目標。面對信息化發展趨勢,很多國外的中小企業主意識到,為了發展和加強服務,利用最新的技術和對原有技術進行創新勢在必行。許多國家的政府也己經清楚地意識到,中小企業的信息化將為經濟結構的改革和經濟的發展起到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美國,正是通過中小企業的信息化和技術創新,取得了世界經濟的霸主地位;新加坡通過中小企業的信息化經營,成功地抵禦了東南亞金融危機。可見,總結國際上中小企業信息化的成功經驗對今天我們的工作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一)美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的情況 美國是電子信息技術和高技術創新的發源地,美國政府十分重視信息技術的發展。在企業信息技術方面,無論是電子計算機、電話機、傳真機、復印機,還是工業機器人、 NC, DAD /CAM, EDI 等,大都是最早產生於美國,然後才逐漸擴散到其他國家。而且,這些現代信息技術已經在美國企業中得到廣泛使用。 在企業信息化系統集成方面,美國企業最早進行了開拓性的嘗試。辦公自動化 (OA) 的概念最早起源於美國,而且辦公自動化在美國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正朝著系統化、標准化、結構化和綜合化方向發展。 90 年代後期,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 Internet 應用的迅速普及,美國學者最早提出了 ERP( 企業資源計劃 ) 概念,該系統在傳統的 MRP( 製造資源計劃 ) 系統的基礎上,引入了聯機分析處理 (OLAP) 、電子商務、工作流等新的信息技術,同時吸收了供應鏈 (SC ) 、適時生產 (J 工 D) 和全面質量管理 (TQC) 等先進管理思想。 ERP 這種基於 Internet 的開放式集成化的廣域網系統代表著當前企業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方向。 美國的技術創新主要依靠的是中小企業。美國現有 2200 萬家中小企業,在高技術的應用以及創新的速度方面,中小企業都佔主要地位。該國的技術創新成果有 70% 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大大超越了大型企業。其主要原因就是廣大中小企業具有小型化、高科技、快速創新和更多依靠風險資本的特點,企業發展從更多的依靠實物形態向更多的依靠高技術、觀念創新和無形資本方面轉變。美國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信息化,如增加中小企業在政府采購中的比例,向小企業提供經濟發展的信息,為小企業主提供培訓和市場信息,幫助小企業降低成本等。 (二)英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情況 英國早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末就將國家的信息化建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英國採取分類指導的方式推進企業信息化,把重點定位在中小企業上,建立支持中心,開設專門網站,直接為中小企業提供咨詢和幫助;對大型企業則主要是通過提供一個有利於信息化發展的環境來推動。到 2002 年,英國成為世界上最適於發展電子商務的地方, 2005 實現全民上網和政府服務全部上網的三大奮斗目標。 目前,英國在電子商務方面已處於西方七國的領先地位,有 70% 以上的企業不同程度地實施了電子商務,英國已成為歐洲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 (三)日本中小企業信息化情況 日本企業在利用信息方面,與歐美企業相比有四個特點: ① 注重分析比較 : 受市場資源的限制,日本企業在做一件事之前,要充分佔有信息,分析比較才會行動,日本摩托車製造業就是一個好的例證。 ② 信息共享 : 保證由上至下的「信息共有」,同時保證信息渠道的暢通。 ③ 企業信息部門同研究開發部門的一體化建設。 (4) 注重向用戶提供信息,以適應消費者需求的變化。 日本中小型企業為擴大市場,相當重視企業信息系統的網路化,並作為一項中心任務來完成。日本約有 650 萬家中小企業,約占企業總數的 99% ,職工人數 4200 多萬,佔全國職工總數的 78% 。可以說,沒有中小企業的繁榮,就沒有日本經濟的繁榮。因此,日本政府十分重視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首先,大力推進網路建設,通過構築內部網路和完善跨區域信息網路,實現企業內部和整個社會的經營、技術、資源和數據的共享;其次,增強技術開發力量,減輕稅收負擔,提供低息貸款,支持中小企業從事技術開發 : 再次,提供多種融資服務,實施「經營穩定對策借貸制度」,防止信貸緊縮導致企業倒閉,利用中小企業金融公庫,向缺乏資金但有前途、有市場的中小企業提供低息融資;最後,設立知識產權中心,促進專利技術流通和中小企業引進專利技術,提高中小企業的技術開發能力。目前,日本企業信息工作不是建立信息系統的問題,而是通過信息系統和其它手段更好地進行信息資源管理。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日本政府對影響某個行業的信息化項目、特別是中小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會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一般通過三種方式提供補助 : 一是政府對項目補貼 50% ,企業自籌 50% ;二是政府全額支付科研項目的費用,科研成果由政府與開發人員共享;三是政府對項目發放低息或無息貸款。 二、國外實踐對我國的啟示 (一)加強政府的導向作用 從美、英、日等發達國家推進信息化的進程可以看出,政府的引導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既然信息化是關繫到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市場競爭實力和國際戰略地位的重大問題,政府就必須給予高度重視,運用各種有效手段,有計劃、大力度地推進,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這種引導作用應當體現在方方面面,包括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識,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定信息化標准,創造信息化發展環境等。發達國家在這方面所採取的很多做法都值得我們借鑒。 (二)建立企業信息化服務體系 從美、英、日等發達國家推進信息化的進程還可以看出,企業信息化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除了各級政府的導向和政策支持外,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廣大中小企業,由於自身能力、人才所限,更是迫切需要外界的幫助。因此,支持和培育企業信息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充分發揮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調動社會各個方面的有效資源為信息化服務,也是政府職責的重要方面。根據我國目前企業信息化發展的現狀,急需建立的服務體系主要是咨詢服務體系、人才培訓體系和技術支持體系。 (三)大力發展面向中小企業的 IT 市場 從美、英、日等發達國家推進信息化的進程還可以看出,各國都很重視中小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因為中小企業具有面廣量多、規模較小、機制靈活、容易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等特點,對信息化的要求與大企業大相徑庭,不需要建立像「光速商務」 (CALS) 之類的集成化企業信息環境,對 IT 技術的需求要求簡單易用、安全可靠、具有針對性、適合自身狀況、易於擴展,由於大多數中小企業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不高,對服務的需求程度更高、需求頻度更強。因此, IT 廠商提出的各種解決方案,首先要細分市場,滿足中小企業的個性化需求,不能只考慮選用的計算機與網路設備是否是最先進,而應根據不同類型企業的具體需求、管理制度、組織結構、運作方式、行業背景等情況,將信息化建設與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結合起來,用戶可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和具體業務需求自主使用。其次,中小企業解決方案的營銷渠道應從以產品為核心轉向以服務為中心,提供包括產品、系統、應用及客戶支持的集成方案,切實以客戶為導向,全面滿足中小企業的需求。再次,簡化中小企業實施信息化的難度。一方面 IT 廠商應努力降低成本,開發費用較低的信息化系統,突破中小企業的成本約束;另一方面,把從咨詢到方案設計和實施服務全過程進行簡化;使集成化的繁雜的信息化實施變得簡單易用,便於操作。 三、結語 中小企業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身處信息化時代,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直接關繫到中小企業未來的生存,對發達國家的中小企業信息化狀況進行對比研究,有助於我國中小企業的快速成長,希望本文提出的幾點啟示能夠為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帶來新的活力。

8. 何為會計信息系統其目標和功能有哪些

會計信息是企事業單位最重要的經濟信息,它連續、系統、全面、綜合的反映和監督企業經營狀況,並為管理、經營決策提供重要依據。因此有一種會計理論把會計理解為信息系統,而在現代科學技術的背景下,這樣的信息系統無疑就是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以計算機為主要工具,對各種會計數據進行採集、存儲和處理,完成會計核算任務,並提供會計管理、分析與決策相關的會計信息的系統,其實質是將會計數據轉化為會計信息的系統,是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一個重要子系統。
《會計信息系統》既是一門跨學科的課程,又是一門專業理論、方法、實踐都很強的課程,本課程介紹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概念,會計信息系統的設計方法;通過對賬務處理子系統處理流程、數據文件、總體結構的分析和講解,使學生理解和掌握計算機技術如何被用於會計信息系統,並實現購銷存及資金管理過程中會計數據的收集、加工、存儲和輸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培養學生從信息技術發展的角度去理解會計;應用分析和設計工具正確地描述不同時期不同企業的會計數據和信息的處理流程;根據會計核算和管理的需要確定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功能;正確地理解和評價會計信息系統,並為不斷完善和創新會計核算與管理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礎。

9. 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的適用范圍有哪些

《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 第三條 企業(含代理記賬機構,下同)開展會計信息化工作,軟體供應商(含相關咨詢服務機構,下同)提供會計軟體和相關服務,適用本規范。

熱點內容
小企業會計准則養老保險 發布:2021-08-17 15:48:04 瀏覽:965
會計活頁賬本怎麼裝訂 發布:2021-08-17 15:48:01 瀏覽:558
會計繼續教育90分是多少學時 發布:2021-08-17 15:47:58 瀏覽:632
民辦非企業培訓機構會計分錄 發布:2021-08-17 15:47:53 瀏覽:149
初級會計報名發票丟了怎麼辦 發布:2021-08-17 15:47:13 瀏覽:80
會計樂財務軟體 發布:2021-08-17 15:47:10 瀏覽:277
內蒙古初級會計考試從哪裡報名 發布:2021-08-17 15:46:03 瀏覽:370
會計專業技能競賽運營怎麼做 發布:2021-08-17 15:44:53 瀏覽:683
如何應對基礎會計學考試 發布:2021-08-17 15:43:49 瀏覽:782
物流公司會計外賬處理 發布:2021-08-17 15:43:47 瀏覽: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