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會計的構成包括哪些
一、企業的財務管理體系包括財務會計人員、財務會計機構、財務管理制度和企業的會計政策四個方面。
二、財務會計人員應該包括總會計師、財務總監、財務經理、主管會計、記賬人員、財務分析人員、出納人員,有的還包括內部審計人員。
三、財務會計機構主要是指企業財務會計的崗位職責和部門設置。例如總會計師室、財務部、會計科、審計處等。
四、財務管理制度包括業務運轉程序、內部控制系統等全面管理體系,是企業貨幣流動的鏈條,也是企業實物運轉的約束方式,是財務會計人員、財務會計機構等硬體得以正常運轉的軟體系統。
五、企業的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具體執行的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的規范和策略,包括企業的成本核算方法、計價、折舊、費用標准、關聯交易、納稅籌劃等。
(1)現代企業會計的構成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產品市場和資本市場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在傳統企業管理中,財務管理的職能作用未能充分發揮的主要原因就是將兩大市場人為地分割開來,導致企業管理以產品市場管理為主,而財務管理以資本市場管理為主。
更有甚者,將財務管理局限於企業日常的資金管理,客觀上造成了財務管理與企業總體管理的不合拍,人為降低了財務管理的功能。
要想扭轉財務管理被動的局面,必須建立以產品市場為起點,最終達到產品和資本市場並舉的現代財務管理模式。
企業創立的基礎是產品市場,當企業產品經營到一定規模時,就必然藉助於資本市場,只有通過資本市場取得大量的資金;才能充分運用巨大的資本優勢會進一步擴大已有的產品市場份額。
並不停開拓新的產品或服務領域。這樣才能達到「產品藉助資本市場而壯大,資本藉助產品市場而獲利」的和諧統一。
財務管理只有同時以產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為核心,才能顯示出財務管理應有的地位,才能發揮其資金籌集、資金調度使用和組織資金回籠的一系列功能。
B. 企業會計要素有那些
《企業會計准則》將會計要素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股東權益)、收入、費用(成本)和利潤六個會計要素。
1、資產
內容: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資產可以分為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
2、負債
內容: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
3、所有者權益
內容: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後,由所有者享有的剩餘權益。
4、收入
內容: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5、費用
內容:費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費用是企業為獲得收入而付出的相應「代價」。
6、利潤
內容: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後的余額、直接記錄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
(2)現代企業會計的構成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會計要素是指會計對象是由哪些部分所構成的,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特徵所作的基本分類,也是指對會計對象按經濟性質所作的基本分類,是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具體對象和內容,是構成會計對象具體內容的主要因素,也是構成會計報表的基本要素。
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項會計要素側重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構成資產負債表要素;
收入、費用和利潤三項會計要素側重於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構成利潤表要素,會計要素是會計對象的具體化,是會計基本理論研究的基石,更是會計准則建設的核心。
C. 現代企業會計分為兩大分支,一是財務會計,二是
現代企業會計分為兩大分支,一是財務會計,二是管理會計。
1.財務會計是指通過對企業已經完成的資金運動全面系統的核算與監督,以為外部與企業有經濟利害關系的投資人、債權人和政府有關部門提供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盈利能力等經濟信息為主要目標而進行的經濟管理活動。財務會計是現代企業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通過一系列會計程序,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並積極參與經營管理決策,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服務於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2.管理會計(Management Accounting),又稱「分析報告會計」,是一個管理學名詞。管理會計是從傳統的會計系統中分離出來,與財務會計並列,著重為企業進行最優決策,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服務的一個企業會計分支。為此,管理會計需要針對企業管理部門編制計劃、作出決策、控制經濟活動的需要,記錄和分析經濟業務,「捕捉」和呈報管理信息,並直接參與決策控制過程。
(3)現代企業會計的構成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企業會計分類:
企業會計可以按不同的標准進行分類。
(1)按照企業所處的行業不同,可分為工業企業會計、農業企業會計、商品流通企業會計、施工企業會計、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旅遊、飲食服務企業會計、對外經濟合作企業會計、交通運輸企業會計、鐵路運輸企業會計、民用航空運輸企業會計、郵電通訊企業會計、金融企業會計、保險企業會計等。
(2)按照企業會計服務的著重點不同,可分為財務會計與管理。或者,分為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
(3)按照的組織形式不同,可分為獨資企業會計、合夥企業會計與股份公司會計。
(4)按照企業是否有外商投資,可分為內資企業會計與外商投資企業會計。
D. 企業財務報告的組成內容包括哪些
企業財務報告的組成內容是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新的會計准則要求在年報中披露)、附表及會計報表附註和財務情況說明書。
編制財務報告的要求:
數字真實。財務報告應當與單位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相一致。要求一切會計資料必須真實反映單位經濟活動的實際,每一項會計記錄都要有合法的會計憑證為依據,會計的計量、記錄和確認必須根據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和相關法規的規定處理;編制財務報告,必須以登記完整、核對無誤的會計記錄和其他有關資料為依據。任何弄虛作假隱瞞財務狀況的行為,都是編制財務報告所不能允許的。
計算準確。在會計賬簿和其他有關資料真實可靠的前提下,嚴格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規定的會計報表編制說明,編制會計報表;做到表內各項目之間、報表與報表之間相互銜接,本期報表與上期報表之間有關數字,應當相互銜接;嚴禁任何人用任何方式篡改財務報告數字。
內容完整。財務報告各項目的內容必須嚴格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規定的內容編制,要能滿足各方面對財務信息的需要;不能任意改變報表項目的內容,增列或減並報表項目,更不能漏報或謊報。
說明清楚。財務報告所附的財務狀況說明書,必須准確、簡明、清晰地說明各個重要會計事項,如會計方法的變動及其影響、有關表內的綜合項目(貨幣資金、存貨等)構成情況說明,等等。通過說明,使財務報告使用者增強對財務報告的理解和掌握。
E. 企業財務會計核算過程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作用:
第一,財務會計有助於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業透明度,規范企業行為;
企業財務會計通過其反映職能。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方面的信息,是包括投資者和債權人在內的各方面進行決策的依據。
第二,財務會計有助於企業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經濟效益、經營成果、競爭能力和發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前途和命運。
第三,財務會計有助於考核企業管理層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
企業接受了包括國家在內的所有投資者和債權人的投資,就有責任按照其預定的發展目標和要求,合理利用資源,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接受考核和評價。財務會計指通過對企業已經完成的資金運動全面系統的核算與監督,以為外部與企業有經濟利害關系的投資人、債權人和政府有關部門提供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盈利能力等經濟信息為主要目標而進行的經濟管理活動。財務會計是現代企業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通過一系列會計程序,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並積極參與經營管理決策,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服務於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F. 現代會計核算體系是由什麼組成的
會計核算體系是一個包括會計機構設置、會計核算方法以及會計核算流程的會計系統。會計核算體系的完善、適用與否,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甚至關繫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G. 現代會計核算體系是由什麼組成
會計核算體系亦稱會計方法體系,是指由各種彼此獨立而又互相聯系的會計方法所組成的有機統一整體。包括會計核算方法、會計分析方法、會計檢查方法、會計預測方法、會計決策方法和會計控制方法。
會計核算方法是對會計對象的經濟業務進行完整、連續、系統的記錄和計算,為經營管理提供必要信息所採用的方法,一般包括設置會計科目、復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編制會計報表七個方面。上述七種方法相互聯系、密切配合,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方法體系。
如何規范企業的會計核算體系
1.規范的會計管理制度
會計管理制度是企業會計人員、檔案、核算的管理制度,內容龐雜。一般來說,會計管理制度包括:
①會計崗位劃分及崗位責任制管理辦法,具體包括企業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崗位劃分,各崗位的責任范圍等;
②會計人員管理辦法,包括會計部門管理人員和核算人員的任職資格、招聘、崗位技能、培訓、職業道德等內容;
③會計工作交接管理辦法。包括會計知識的交接和會計資料的交接。值得指出的是,由於中國長期以來就業人員的低流動性,企業並不重視會計人員的交接管理辦法。其結果是,當最近幾年會計人員的流動性顯著提高時,會計人員交接手續不完善的問題非常突出,很多企業的歷史會計信息不完整、會計政策不連貫、會計科目不統一,給預算的編制和考核帶來了很多問題;
④會計檔案管理辦法,包括會計材料的形成與歸檔。會計檔案的分類、排列與編目。會計檔案的保管與統計,會計檔案的提供利用,會計檔案鑒定與銷毀等內容;
⑤會計電算化管理辦法,包括軟體的選擇、系統初始化、密碼管理、系統維護等內容;
⑥會計檢查管理辦法。包括會計檢查的內容、會計檢查的周期、會計檢查的組織實施、會計檢查結果的使用、會計檢查結果的反饋等內容。
2.規范的會計政策
會計政策指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企業所採納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長期以來,企業普遍存在重視會計科目而輕視會計政策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企業會計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會計政策不規范,就會使一個集團公司內部的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從而導致其作為預算考核的依據缺乏合理性基礎。筆者在長期從事預算管理咨詢和會計核算咨詢的實踐中注意到,許多集團公司甚至不了解相關子公司的會計政策。
目前,由於預算管理主要集中在損益預算領域,所以,基於預算管理的需要,規范會計政策首先需要規范與損益確認相關的會計政策。概括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收入確認政策;二是成本、費用的確認政策及成本費用的劃分;三是固定資產折舊政策與無形資產攤銷政策;四是資產減值的會計政策;五是存貨與短期投資發出計價的有關會計政策。
對於實施預算管理的企業來說,制定統一的會計政策,包括兩種情況:
(1)所有納入預算管理的生產經營單位的業務范圍相同。這類企業一般具有高度的行業專門化特徵,全集團內部只有一種或少數幾種行業,如中國的電信行業、發電行業、供電行業等等。集團公司能夠從全集團公司出發,全面制定標准、詳細的會計制度。
(2)納入預算管理的生產經營單位的業務范圍不相同。這類企業涉及的行業較多。在這類企業內部,包括很多種業務種類。如製造、施工、物流、服務等行業,如中國的一些控股公司、國有企業的實業公司等,集團公司不能制定標準的會計制度,這就要求集團公司強化管理手段,提高對子公司業務的熟悉程度,制定差別化的會計政策。但要強調的一點是,從預算考核數據的真實性出發,控股公司的會計核算辦法一般應該由集團公司制定,至少應該由集團公司核准。
3.統一的會計科目
在大型企業的預算管理中,各責任中心會計科目的相互統一性和預算科目與核算科目的統一性,是減少預算工作量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強化預算考核的前提。有的企業的預算由各部門編制,預算科目與會計核算科目不一致,數據難以匯總,難以實施考核。如在預算管理中,規定非設備修理費不得高於修理費的15%,但是,在會計核算中,並沒有按照非設備修理費和設備修理費進行明細核算,考核只能依靠修理部門的統計數據,結果出現了由被考核部門提供考核用信息的邏輯悖論,難以發揮考核的作用。
所以,要使預算管理規范化,必須實現會計科目統一化。
①由控制預算管理的最高層次企業制定會計科目,並明細到一定級次;
②在已經規定的會計科目級次上,下級企業既不能增加科目,也不能減少科目。只能在最末級下設科目,以保證數據的匯集能夠自動完成;
③各級企業設置科目的明細程度以滿足本級企業的預算管理需要為最低原則。如,集團公司在進行預算考核時,如果要單獨考核下級企業的業務招待費,則會計科目的設置至少要能夠滿足單獨核算業務招待費的需要。
4.固定的會計報告制度
實施預算管理的企業必須對各責任中心的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定期的分析、報告,對預算執行的異常情況進行深入的因素分析,並報告企業的預算管理當局。固定的管理會計報告是企業預算分析和控制的依據。固定的管理會計報告體系主要包括:
①預算分析指引。
②管理會計報告表格體系,主要是明確在日報、周報、月報、季報、年報中,分別向哪些級別的管理者報送哪些明細報表。一般來說,在日報、周報中,主要向最高層報送現金流量信息:而在月報、季報和年報中,要向各責任中心報送本單位的預算完成情況,向公司的最高層報送全企業的預算完成情況。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出現非預期差異,還要詳細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並加以報告。
③報告周期及時限,主要明確每種報告類型的上報時間。如日報在當日的次日上班後一小時內上報,周報在下周一早上上報。月報在次月前三個工作日內上報等等。
會計核算體系的類型
會計核算體系的基礎一般分為四大類:收付實現制、調整的收付實現制、調整的權責發生制、全面權責發生制。為了財務報告的目的,不同的會計核算體系確認交易與事項發生時間所依據的會計原則不同。
然而,這種分類只是大體劃分。例如,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的國家,政府的會計核算通常有兩個途徑:
(Ⅰ)在整個支出循環的不同階段反映記錄撥款與撥款使用情況的預算會計核算制度,或撥款會計核算制度;
(Ⅱ)當現金收到或支出時才加以記錄的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會計核算制度。
因而,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會計核算制度也應包括在旨在監督預算管理與控制的承付會計核算制度以內。事實上,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會計核算制度有時被稱作「現金和承諾制度」。除承付之外,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會計制度也可核算其他非現金活動,如收到的國外援助以及一些未償清負債。
完全的預算會計核算(或撥款會計核算)必須以各種核算制度的一般准則為標准。預算會計核算應該對撥款、補充預計、轉賬以及撥款的使用(資金的撥付、承諾、核准階段的支出及付款)各方面加以跟蹤。
對會計核算的條件取決於項目與機構的性質。提供服務或進行商業活動的機構可能需要完全的權責發生制會計核算體系,對於其他機構來講,收付實現制和預算會計制度可以達到目的。因而,下面提供的會計核算基礎的常見分類,不應該導致對會計核算體系分析和改進建議的過分簡單化。
1.收付實現制會計核算
收付實現制的會計核算計量現金流,只有當收到或支出現金時才確認會計交易或事項。
在收付實現制的會計核算體系下,財務報表反映現金的收入,支出及現金的期初與期末余額。收付實現制會計核算具有簡單的優點。
正如在前面所提到的,一些國家的收付實現制核算體系用以下方式予以補充:(1)對一些負債暫時掛賬或放在賬外(線下賬戶),(2)承付會計核算,(3)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債務核算。
2.調整的收付實現制
會計核算調整的收付實現制會計核算制度「確認年內發生的和通常預計在年後的一定期間內導致現金收入或支出的交易或事項」。
因而,會計核算期限包括一個在財政年度結束後支付的「補充期間」(例如,30天或60天)。與上年交易相關的而在補充期限內實際支付的支出在報告上被列為上年度的支出。通常,這是通過在補充期內不結轉該賬戶實現的。這一作法的目的在於保持財政年度承付支出與報告反映的預算支出的高度一致。
在一些國家,補充期也考慮到收入,這種情況是不必要的。收入必須以純粹的收付實現制為基礎加以報告。
調整的收付實現制會計核算體制經常被一些政府(特別是法國和西班牙體系)所採用。然而,如在下面第三節中所討論的那樣,這個體系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一些不便。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財務報告包括現金收入以及在年度後特定期限內(補充期限)報告的可以收人現金,現金支出以及在補充期限內的應支付的現金。一些將收付實現制用於預算管理的國家(如法國和西班牙)同時也根據調整的權責發生制編制財務報表。
3.調整的權責發生制會計核算制度
調整的權責發生制會計核算制度的基礎(有時也叫「支出基礎」)是只要業務發生便加以確認,不論現金何時收入與支出。然而,這不包括將在未來消費的遞延費用。將在未來提供服務的實物資產在取得期內加以注銷(或攤銷)。
完全的和調整的權責發生制具有相同的會計核算框架。主要差別表現在資產取得與使用之間的時間差。在調整的權責發生制下,其資產在取得期內加以沖銷。在完全的權責發生制下,確認存貨的變化,資產以其使用壽命逐步折舊。完全的權責發生制的基本原則是配比原則。即支出與相關的收入要在同一期間內確認並記錄。
與收付實現制相比,調整的權責發生制的優點在於可以確認在特定階段發生的支出並為估價負債及未付款項提供完整的框架。調整的權責發生制也有不同類型,主要根據對退休金、負債、存貨、折舊的處理方式而劃分。
調整後的權責發生制會計核算的財務報告包括收入、支出、財務資產、負債以及凈財務資源。
4.完全的權責發生制
會計核算制度與調整的權責發生制相似,完全的權責發生制在財務活動發生時就進行確認,不論現金收支活動是否隨之發生。收入反映了當年的應收收入的金額,不論是否已徵收人庫。支出反映了當年消耗的物品與服務的總量,不論其是否在當期實際支付。當資產用於提供服務時,資產成本便遞延確認。完全權責發生制與私人企業會計制度(商業會計)相似。完全的權責發生制確定的「支出」不應當與實際支出相混淆。它們是在會計期間內消耗的物品和服務的成本及負債的增加或資產的減少(例如它們包括折舊和損失,這在沒有交易時也可能發生。)商業會計里的支出的概念與國民賬戶核算體系下的「使用」概念相似。按完全權責發生制編制的財務報告包括收入、支出(包括折舊);資產(財務資產和實物資產);負債;凈資產。權責發生制將在本章以後的部分加以詳細介紹。
5.有待達成的共識
對調整的收付實現制和調整的權責發生制的「中介」基礎的有效性有不同的看法。國際會計聯合會(1FAC)和公共部門委員會(PSC)的會計分委員會在1999年1月的會議上決定推薦一個包括收付實現制和所有其他基於權責發生制會計准則的統一準則。但是,對於希望從收付實現制轉到權責發生制的政府來說,需要一個轉型期來選擇性地引人權責發生制的要素。要在這一問題上達成廣泛的共識還需要大量的討論。它必須強調公共財政,同時經濟政策的考慮也要和這個問題相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