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設計稅務會計對企業的好處
A. 稅務會計在實際工作中的作用
稅務會計在實際工作中的作用就是幫助企業避免不必要的稅務稅費繳納,同時要合法合規的繳納稅費。
B. 稅務會計師對企業稅務的作用和意義
1、實施稅務會計師認證是企業稅務管理發展的必然要求
稅收是企業會計核算和稅務處理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企業稅務管理在企業經營管理中與企業的財務管理、會計核算同等重要。長期以來,由於我國實行計劃經濟,稅收沒有發揮它調節經濟的重要作用,企業無意間形成了重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輕稅務管理的局面。主要表現在:
1)大多數企業沒考慮到稅收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作用,在設置稅務管理崗位時,只設置一個最低層次的或兼職的辦稅員負責所有納稅事項的處理,在遇到難度較大、政策性較強、情況復雜的涉稅事項處理不慎時,可能會造成管理失誤從而給企業帶來重大的經濟損失。
2)企業財會部門人員基本都是學財會的,專業方向不同,較少涉及稅收專業知識,加上在工作過程中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業知識培訓,基本上處於「無師自通」或「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
3)在從業資格、執業資格、技術職稱、職業資格認證鑒定方面均無企業稅務管理方面的項目,無法具體衡量每個從業者的工作能力和學識水平,企業在聘用人員時,無量化考核依據。
4)社會上名目繁多的培訓活動,除為數不多的培訓班講授企業如何合理避稅、納稅籌劃外,卻少有培訓機構從企業角度考慮,著眼於提高企業自身稅務管理素質,提高企業稅務管理水平,增強涉稅處理和應變能力。
5)企業稅務管理是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工作的延伸,從工作要求上,其專業人員必須懂會計核算,才能從事企業稅務管理。所以說會企業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不一定都懂稅務管理,而懂稅務管理的就必定會企業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
6)輿論導向方面,往往強調企業依法納稅的宣傳過多,而政府機構很少幫助企業培訓稅收相關知識,雖然稅務機關對納稅服務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但其自身的繁重工作都無法順利完成,更無暇顧及去輔導和幫助企業,鞭長莫及。
7)我國稅收政策復雜多變,素有「外行看不懂,內行搞不清」的說法,更何況企業處於被動從屬地位,更無法及時、完整的了解稅收政策法規和各項辦稅規程,更不能准確無誤的履行納稅義務,非故意造成多種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和管理失誤。
8)從事企業稅務管理工作的專業人員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在企業管理工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家統計局2004年底國民經濟統計公報數據表明,全國共有企業法人500多萬個,平均每個企業專職從事涉稅事項辦理、處理、管理的專業人員最少也有一個以上,而大、中型企業則更需要有一批較高層次的能獨立進行稅務處理和稅務管理的專才或專家,把這部分人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確立他們在企業管理工作中的地位,起著積極的主觀能動作用。
實施稅務會計師認證,加強企業管理,防範納稅風險,是十分必要、非常及時、完全可行的。是適應全國數百萬家企業需求的明智舉措,也是對全國數百萬從事企業稅務管理專業人才職業技能的肯定與確認,充分發揮他們在企業稅務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彌補稅收體系職稱評定和資格認證的空白。
國家稅收是立國之本,富國之路,強國之道。國家勢必會加強對企業的稅收制度的完善。如何做好企業的稅收籌劃,如何面對繁多的稅項,而不讓企業在稅賦上減少收益,是每一個企業都要面臨的實際問題。這就對我們財務人員,涉稅人員、甚至企業的管理人員,提出了更高更大的要求。
實施稅務會計師認證,加強稅務會計師崗位建設,對新時期、新形勢下強化企業在依法納稅,維護企業合法權益,規避企業稅務風險,提高企業稅務管理水平,增強企業涉稅處理和應變能力將會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在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提升企業競爭力,維護企業合法權益;促進國家稅收環境健康發展;合理合法執行國家稅收政策方面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2、實施稅務會計師認證是企業財稅管理崗位細分的必然趨勢
由於我國稅法越來越健全,稅收管理越來越嚴格、計算方式越來越復雜,企業會計准則、企業會計制度以及一系列稅收法律法規的完善,使得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目標逐漸出現差異,它們對會計事項的要求也隨之出現了分歧,於是,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分離問題開始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加入WTO以後,我國職業資格崗位設置逐漸向發達國家靠攏,英、美等國財務崗位設置是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相分離。財務會計有充分的獨立性,不受稅法的約束,納稅人的納稅事項通過稅務會計設立另行處理,從而稅務會計必須與財務會計分離。
3、實施稅務會計師認證是稅務會計專業人才需求量日益擴大的必然結果
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及國家稅收改革的推進,迫切需要大量的稅務會計師,據權威部門統計,未來兩年稅務會計師的缺口將達幾十萬人。
企業對自身的財務人員有稅務方面的知識人才,需求是比較大的,在很多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很多中大型企業,對有涉稅能力的人才儲備與待遇已經是非常重視,並在公司設立「首席稅務官」「企業總稅務師」等職務。目前,在社會上注冊稅務師的影響力比較大,但這個證書是第3方認證,拿到證書是要到稅務師事務所工作,而且在學習內容上,主要是稅法,沒有迎合企業完全的需求。不僅難考,持證的人員也很難真正在企業里發揮作用。
稅務會計師專業資格證書正好填補了這塊空白,此課程體系有效的從企業的角度出發,將稅務和會計有效的結合起來。真正以學員的實操為主要授課內容。大大增強了涉稅人員的實操能力。填補了企業大量需求此類人才的空白。
更多內容請咨詢:會計師劉青:http://blog.sina.com.cn/ipa2009
C. 設立稅務會計對企業的好處
設立稅務會計可以使企業降低涉稅風險,盡量降低稅收負擔,增加稅務工作意識,加強企業的稅務工作,具體好處如下:
1、財務會計有助於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業透明度,規范企業行為。
企業財務會計通過其反映職能,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方面的信息,是包括投資者和債權人在內的各方面進行決策的依據。
2、財務會計有助於企業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經濟效益、經營成果、競爭能力和發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前途和命運。
3、財務會計有助於考核企業管理層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
企業接受了包括國家在內的所有投資者和債權人的投資,就有責任按照其預定的發展目標和要求,合理利用資源,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接受考核和評價。
D. 稅務會計在企業管理中有什麼現實意義
一、稅收與會計密不可分的關系
我們知道,在企業會計處理工作中,公司財務人員總是要計算各種各樣的稅務問題,這些都是避免不了的。無論是國家的硬性規定還是我們的道德意識,我們都知道納稅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所以,每個達到納稅要求的企業和個人都必須履行納稅的義務,這就使得會計與稅務產生了密切的關系。稅務工作在會計工作中佔有很大的比重,因為國家稅法規定了各種各樣的稅,其中包括屬於流轉稅的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但我國最近實施了營業稅改增值稅的改革,還有屬於所得稅的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稅種,筆者覺得我國規定的稅種還蠻多的。當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涉及到國家稅法中規定的各種稅種時,企業就必須處理好各項稅務問題並及時向國家稅務部門繳納稅款。
二、重要稅種的會計處理
下面分析一下在稅務處理中涉及較多,佔比重較大的稅種應該怎樣進行會計處理。首先我想說的是增值稅,它在企業經營中經常會涉及到並且它的徵收和計算也相對復雜一些。在流轉稅中佔比例較大的增值稅有三種形式,我國是從2009年開始實行消費型增值稅,這一變化使得企業從其中受益良多,使得公司的稅收負擔得到減弱,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激勵企業投資、更新設備等作用,同時企業發展的更好也會帶動國家整體經濟的繁榮和國家稅收的增加。從定義上來說,增值稅是對出售貨品或供給勞務過程當中達成的增值額來增收的一種稅,它的納稅人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小規模納稅人,它也分為經營貨品生產和提供應該交稅的勞動,或者是在從事前面所說的同時還經營貨物品批發、零售的納稅人,並且它的每年應交的增值稅銷售額不能超過50萬元的,適用的徵收率是較低的3%,還有一類則是一般的繳稅人,適用的稅率是17%和較低的13%。對使用13%較低稅率的九項需要我們特別記憶一下。在計算公司應繳納的稅款時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增值稅實行的是價外稅,在計算當期全部的銷項稅額時要把銷售額中已經包含稅的轉換為不包含稅的然後再計算。另外,我們國家在增值稅稅收方面給予了很多的優惠政策和一些減免稅項目,企業都可以很好地把這些政策利用起來以促進自身的不斷發展。因為增值稅是在佔比重較大的流轉稅中占著很大的比重,所以國家也一直在不斷地對其進行改革和完善,我國增值稅的改革從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視角入手,包括國家最近剛剛開始實行的營業稅改增值稅,從個別行業先進行試點,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增值稅之所以在我們國家稅務中占據這么重要的地位,因為通過國家的改革和完善使得它在稅收方面的制度設計更加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更適合我國的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生產的需求,也被作為企業或個人的納稅人所樂於接受的。在改革中應保持漸進性與穩健性的原則,要使各項改革與我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筆者相信國家對增值稅的改革對全社會整體經濟活動的健康運行會做出積極的貢獻。
接著談一談在稅務中同樣也具有重要地位的企業所得稅,我國早期的企業所得稅分別對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實行不同的稅收政策,這是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由於在國家改革開放早期的時候,國家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希望從國外引進一些企業,所以在政策上賦予了外資企業很多的優惠政策。但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不論是國內發展的要求還是面臨國際市場的壓力要求國家必須建立一個公平、規范、統一的市場環境,這樣才能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所以,在1993年的稅制改革中,我國實行了內外資企業統一的所得稅制度,這樣的改革使得稅收環境更為公平並且平衡了稅收負擔,這樣無論是內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都得到了公正的對待。從概念上來說,企業所得稅是我國規定的對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所得和一些其他所得進行徵收的一個稅種。它的納稅人有兩類:一類是居民企業要對來自於我國國內的和國外的所有收入進行繳納;另一類是非居民企業,它是指如果企業沒有在中國境內設置任何的機構場所就只需對在我國境內工作取得的應交稅部分進行稅款繳納。我國企業的所得稅規定的是比例稅率,分別是居民企業實行較高的25%和非居民企業實行較低的20%,在計算公司應交的所得稅款時,最重要的是要先求出公司的應納稅所得額,而在計算時首先要知道企業總的收入,然後要減去國家特殊規定的幾項不需要征稅的收入和免於征稅的收入,減去規定可以進行扣除的部分和在以前的會計年度發生的虧損,所以要依次對這幾項進行確認後計算。對於不需要征稅的收入如國家撥款、依法取得的並歸入政策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入等和可以免於征稅的收入如國債利息收入、合格的股息紅利和非營利組織的收入等特殊幾項需要我們特別記憶一下。由於企業所得稅在會計和稅法上的計量不同,也可以採用另一種方法先計算出會計利潤再加減需要調整的事項,比如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稅法中只能對沒到企業一年利潤總額的12%部分進行扣減,所以要把在會計中超出可以扣除的那部分加回來,還有一些其他的調整事項。我國在企業所得稅的規定上也賦予了公司很多的便利政策,如從事國家重視支持的項目可以減半徵收,合格的小型微利企業可以降低到按20%徵收,這樣也促進企業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同時提高了企業的競爭能力也促進國家產業結構更好的調整。我國企業所得稅的一些相關制度也在不斷地改革和發展,這為我國建立更加健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做出很大的貢獻,並且這塊稅收也是構成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的來源,企業依法納稅使國家財政收入有了一定保證,這樣國家就可以更好地發揮經濟調節的作用。
三、稅務會計的不斷發展
由於會計與稅務這樣的緊密相連,現在也有一個獨立的學科即稅務會計,它也是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產物,相應的職業稅務會計師也成為了很受歡迎的工作。我們都知道財務會計是為了適應企業經營管理、企業投資人、債權人等的需求,而稅務會計主要是做有關稅收方面的工作幫助納稅人進行納稅管理和稅收籌劃等工作,以貨幣為計量單位對交稅人應遵守的義務實行反映和監督的工作。但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並沒有矛盾的地方,因為稅務會計不能單獨存在,它涉及的工作必須以財務會計中的信息為依據。稅務會計也有很多的特徵,首先就是在法律方面,在進行稅務處理的一系列工作時必須嚴格按照國家的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還有就是它具有獨立性的特徵。稅務會計在滿足國家征稅和企業納稅人的不同要求方面有著不同的目的,國家的稅務管理部門在稅務工作中是為了對納稅人的納稅情況進行監督,避免企業的偷漏稅等各種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據以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實現。而企業的納稅人則是希望在國家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稅收籌劃,以減輕企業嚴重的納稅壓力,並且及時准確地得到企業稅務方面的各項信息,為企業的其他經濟決策提供依據,以保證企業積極健康運轉。稅務會計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進稅制的改革越來越晚完善,納稅人在繳納大量的稅款時更為關注國家是否能夠提供一個安全可靠的納稅環境,通過稅務會計企業可以知道自己繳納的稅款是否合理,這樣也使政府的工作得到改進和監督。另外,通過稅務會計在會計處理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也有利於納稅人重視貫徹稅法知識,認真履行納稅義務。同時,稅務會計師作為一個會計專業職位在企業會計崗位中尤為受歡迎,稅務會計師崗位的設置是企業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所必需的,有人專門與國家的稅收部門進行交涉可以及時了解稅收政策等信息的變動,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管理制度,降低企業的納稅風險,從而激勵企業積極改善經濟環境,提高經濟利益,獲得更好的發展。
稅收是我國非常重要的財政收入,所以企業無疑面臨著很大的稅務壓力,這樣企業為了減輕一些納稅壓力稅收籌劃在企業工作中也變得尤為重要。簡單的來說,企業要對應交納的稅款進行規劃時,首先企業必須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在合理的情形下讓公司會計人員對發生的業務事先規劃好,這樣使得企業需要交的稅款減少或者是另一種情況即企業可以比正常的納稅時間向後延遲一段時間再交稅,這樣企業就可以實現目標。現在不論是在我國還是在一些其他國家對稅收籌劃的概念都沒有非常統一的說法,所以我們可以在現有的各種說法中保有我們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但我們在理解和發表見解的時候,對它的最本質的東西不能扭曲,因為雖然國內外的各界人士在提出自己的觀點時,他們表達的說法都包含一樣的特徵,即首先也是最重要就是不能違反法律法規的規范,並且企業的目標十分明確且它的規劃是事先就做好的。或許有一些不了解會計的人會說稅收籌劃只是偷稅、漏稅一種好聽的說法,而當然不是這樣,偷稅是一種違法行為,手段往往是不正當的,企業的籌劃是必須符合國家的規定的,它是一種合法的行為。一般來說,避稅與稅收籌劃之間關系密切。企業的稅收規劃體現在公司生產活動的每一個過程中,包括公司的設立、融資、生產及公司的合並、分立、重組等等。所以,稅收籌劃也可以說是企業通過各種合理的方法對公司生產活動的各個方面來進行統籌管理的一種方式。企業進行籌劃前,需要及時准確地了解大量相關的信息才可以,如企業的組織形式、資產負債等財務信息、企業發展現狀與未來規劃、企業對風險的態度等內部信息,當然還有像政府的稅收政策、法律法規等外部信息。在前面也提到過企業進行稅收的規劃主要有兩個目標,因為企業如果通過一些合理的做法實現了他的目的,這樣就可以為企業整個生產經營和以後的持續發展打下很好的基礎。所以,在企業規劃的時候,它也可以從不同角度出發通過不同的方法達到它想要的效果。比如,企業可以利用國家已經發布的一些優惠的政策,可以通過把費用的扣除額增加來減少稅基,也可以轉換收入性質等方式來降低稅率。隨著我國稅收制度的不斷完善,國家在制定每個稅種的制度時,都有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目的就是為了讓企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優惠政策來促進自身經濟的發展。然而,在當今這樣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企業要想做一個贏家就必須利用一切合法的優惠政策對企業各個環節進行適當的籌劃,來加強企業經濟管理,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這樣才能保持企業競爭力立於不敗之地。國家對稅收籌劃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勵,可能有人會覺得企業稅收籌劃之後繳納給國家的稅款減少了,使得國家的財政收入也減少了,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因為企業經過籌劃之後經營管理更加完善,生產規模得到擴大,利潤也不斷增加,這並沒有使國家稅收收入減少,所以這是國家和企業雙贏的事情。所以,國家要不斷地進行稅收各項制度的不斷完善,企業要更好地利用各項優惠政策,這樣國家的經濟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四、辯證的看待和學習知識
說了這么多,都是因為會計與稅務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他們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促進和制約。會計影響著稅收,因為各種會計理論和核算方法的變更都會促使稅收制度進行不斷地改革和完善。稅收是會計經過不斷地發展才得以產生,只有在會計理論的支持下,稅收才能夠得到不斷完善的發展,經過不斷地發展稅務會計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而得以產生。而稅收也同樣關繫到企業會計處理等等的方法。稅收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也使得會計變得越來越重要,也是稅收使得我們的會計行業的業務處理等事情變得尤為復雜,所以說稅收推動了會計的不斷發展,令人想要更加深入地對會計知識進行專研,使得會計的研究范圍更加開闊。稅收也使得會計方法的應用更加廣泛。我們都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那麼在稅收對會計起著這么多推動作用的同時,也避免不了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因為在稅收上採用的是歷史成本來對會計數據進行處理,這種處理相對來說可能是滯後的,可能不能對會計環境及時快速的做出反應。我們要辯證地看待事情的各個方面。現在我們國家經濟發展得越來越好,盡管現在國家的各項制度也比較完善,但以後對會計和稅收方面的要求還會更加嚴格。所以,我們不能停止去繼續探索,要更加努力的實踐和研究。尤其是在會計和稅收方面,對國家經濟起著不容小覷的作用,我們值得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經歷去學習這些知識,不管是對我們個人的發展還是為國家做貢獻都是利益無窮的。我們作為當代的大學生,像我一樣已經選擇了會計這個專業學科的學生們,我們更應該知道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大潮流。或許有很多的同學並不喜歡會計這個行業,只是因為一些其他的因素而不得以選擇了,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話「既來之則安之」,所以我想說我們是既選之則安之。全球的經濟都在不斷向前發展著,所以會計行業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我們只有更加刻苦多學會計知識和稅務知識,這樣我們自己也才能在社會上立足,獲得更好的發展
E. 稅務會計的目的,意義,專業知識的應用和崗位能力需求
二十一世紀會計人員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的需求分析
一、影響會計人員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和業務勝任能力的因素
(一)影響會計人員應具備的專業知識的因素
人的大腦是一個信息系統,系統從外界(環境)接收信息是系統的輸入過程,系統接收的信息量取決於外界對系統的傳輸方式和系統本身對信息的接收能力。因此,影響會計人員應具備的專業知識的因素有兩個,一是環境,二是會計人員自身的能力。
環境對會計專業知識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教育和實踐經驗。環境中的知識能通過擴散規律使會計人員獲得專業知識。當會計人員處於知識離子濃度高的環境中時,通過接觸發生滲透作用,使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從低水平向高水平靠攏。這種規律有三種表現形式:
(1)「名師出高徒」。名師是一個「高滲體」,接受名師的教育很容易使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提高到較高的水平。這就要求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既具有淵博的理論知識,又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既具有新理論、新知識和新技能,又具有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懂得教育的基本規律、原理和方法。因此,管理職業教育的機構應選擇具有較高專業水平、懂得教育規律的教師任教。
(2)「人才鏈現象」。如果會計人員所在單位的學術(或學習)氣氛濃,平均水平高,必然能通過環境的作用,加速會計人員學習專業知識。
(3)「信息流效應」。知識信息、文獻資料、圖書情報等的質量和數量對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也有重要的影響。這意味著會計人員的職業教育應注意教材、文獻資料的編寫質量。
(4)會計實踐可以使會計人員把自己的專業知識用於解決實際問題,一方面可以檢驗所獲得的專業知識是否真正弄懂,促使將未弄懂的專業知識在會計實務中弄懂;另一方面可以獲得書本上難以獲得的職業經驗。此外,會計人員通過完成會計工作及在完成會計工作時對會計問題的分析、判斷等也可以獲得專業知識。因此,職業(實踐)經驗是影響會計人員專業知識的重要因素之一。
個人能力是指同樣的教育和工作環境,不同能力的會計人員獲得的專業知識是不同的。因此,會計人員的先天素質和後天素質是影響其專業知識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影響會計人員應具備的業務勝任能力的因素
會計人員應具備的業務勝任能力是指會計人員順利完成某項會計工作時在主觀上所具有的一種心理特徵。對實際的會計工作,往往需要的不是一種能力,而是多種能力的組合。能力包括在會計活動中的實務能力和認識能力。能力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經過後天的培養和鍛煉,在會計工作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從腦科學的角度講,大腦是一部信息處理機器,機器進行加工處理,提供信息的能力取決於從環境中獲得數據的質量、數量和機器自身的性能。依據這一事實,影響會計人員應具備的業務勝任能力的因素應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會計人員自身的先天素質,二是會計人員在後天環境中形成的素質。先天素質影響著人的能力形成和智力發展。能力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在生活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經過後天的培養和鍛煉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所以先天素質在能力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由此我們得出結論,會計人員的先天素質是影響會計人員業務勝任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後天環境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社會環境:國家的法律、法規和專業標准對會計人員的強制約束力、社會對會計人員的監督力,迫使會計人員提高自己的業務勝任能力。因此,社會環境是影響會計人員業務勝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2)教育環境:教育環境是會計人員獲得專業知識的重要途徑,而扎實的專業知識影響著會計人員的業務勝任能力。此外,會計人員某些先天素質缺陷也可以通過後天學習得到不同程度的補償,從而發展他們在工作中所需要的業務勝任能力。因此,教育環境是影響會計人員業務勝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3)會計實踐:會計人員在會計實踐中,必然要遇到各種問題,有些問題就會與自己的能力欠缺或薄弱發生矛盾。這種矛盾的產生和解決的過程就能形成會計人員的業務勝任能力或使業務勝任能力得到提高。此外,會計人員的某些先天素質缺陷也可以通過會計實踐得到不同程度的補償,從而發展他們在工作中所需要的業務勝任能力。因此,會計實踐是影響會計人員業務勝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專業知識和業務勝任能力與取得會計業績的關系
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業務勝任能力與順利完成會計工作,取得會計業績的關系如何呢?一方面,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為會計人員提供了會計實務操作時進行推理、分析和制定具體會計流程的依據,是取得會計業績的必要因素之一。但另一方面,企業是一個復雜的經營管理系統,有很多難以確定的因素,會計人員必須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結合企業的具體實際情況,對那些不確定因素做出合理的解釋,找出其中的原因,確立採取的對策。反之,若不能對會計工作中出現的不確定因素予以合理的解釋,意味著會計人員雖已獲得了專業知識,但沒有能力把所學的專業知識靈活地運用於具有不同情況的會計工作中,難以順利地完成會計工作並取得會計業績。因此,對參與實際會計工作過程中出現的不確定因素,能依據所獲得的專業知識予以合理的解釋、判斷和推理所具有的能力也是取得會計業績的必要因素之一。
至此,我們已經構造出了取得會計業績的兩個要素,其中專業知識是思想,能力是分析、判斷和推理出會計實務中出現的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原因。兩個要素合並為整體,共同決定會計人員的會計業績,或者說會計人員的會計業績是由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共同決定的。
二、會計人員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分析
(一)會計人員合理知識結構的需求分析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使全世界進入了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理論、方法、技術都在飛速發展,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18世紀時知識更新周期為80~90年,19世紀到20世紀初,縮短為30年,20世紀初至20世紀90年代又縮短為15年,20世紀末縮短為5~10年,21世紀初預計為3~5年。同時,由於各個專業學科的知識量愈來愈大,因此,要求受教育的時間不斷延長,每一具體課程的內容也不斷地加深、加寬和加重,學校所設置的課程通常是比較成熟的學科,不成熟的學科通常不能設置課程。這意味著大學生們在校攻讀時有些課程還沒有成熟,是未引進人們重視的新知識,但當他們畢業走向工作崗位後,這些知識很可能已經陳舊了,甚至過時了,又有更新的知識出現。國外有人統計,一個學生在校學習獲得的知識5%~10%是將來必須的,而90%~95%的知識是在工作以後的不斷學習中獲得的。因此,現代科技知識和信息日益激增與會計人員接受信息的時間限度之間存在著矛盾;專業知識增長的無限性與會計人員生命的有限性之間存在著矛盾;知識更新周期的不斷縮短與會計人員受教育時間不斷延長之間存在矛盾:專業知識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發展趨勢與現在學校所設專業研究方向越分越細,以及各個專業之間缺乏橫向聯系的局面等也存在著尖銳的矛盾。
解決這些矛盾的方法之一是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知識不在於多,而在於合理。人們積累知識總是為了實現某種特定的功能。為了實現這種特定功能,必須形成與這種功能相應的知識結構。結構不同,功能也不同。因此,為了順利地完成會計工作,就必須建立與其相適應的、合理的專業知識結構。
(二)會計人員應具備專業知識結構的類型
專業知識主要是通過教育和實踐經驗獲得的。會計人員通過教育主要獲得的是會計的理論知識,而我們知道,會計理論研究會計的職能、作用、對象、任務、准則、種類、方法以及各種差錯的弊端的規律性及其相互之間的有機聯系。因此,會計理論為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提供一種基本思想,它能幫助會計人員進行思維、推理、分析和判斷,具有指導作用和預言作用。思想具有通用性,它是從大量的具體會計實務中抽象出來的。一個人只有獲得了會計理論,才能面向不同的企業進行科學的會計工作。因此,扎實的會計理論是會計人員在會計工作時進行推理、分析和判斷的理論基礎,是構成專業知識結構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會計理論通常以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作為主要特徵,它給出有關的事實、定義和公式。例如,短期借款是一種流動負債,這個定義在通過財務比率分析,如通過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等進行核算、分析時是必須的,因為流動負債是這些比率中的一個比例因子。
實踐經驗是獲得專業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實踐經驗主要獲得的是過程式知識(Preoceral Konwledge)。會計是一門操作性、技術性很強的科學,會計理論只提供了進行會計工作的思想,不是會計操作過程中的具體程序和具體方法(因為不同的企業,其會計的具體程序和具體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取得會計業績通常與採用的具體會計程序密切相關,與此有關的知識是過程式知識。過程式知識主要是由完成具體會計任務的規則或步驟構成,它強調的是會計工作的過程,通常該知識要花費較長的時間才能積累出來。
綜上所述,按影響專業知識的因素模型,會計人員應具備的專業知識結構是由過程式知識和陳述性知識兩部分構成的。
(三)會計人員應具備專業知識結構的內容
專業知識是會計人員知識結構的特色所在,無此專業知識,就不可能成為會計人員。但是,現代會計業務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綜合性。這一特徵又要求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不能只限於本專業,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廣度,需要做到深廣結合。專業是分工的結果,分工越細,專業越精;專精是需要的,但專精不能孤立,專業越精,發生關系的方面也越多。如同建寶塔,塔越高,則塔的基礎應越寬,專精需要廣博的知識,專精的結果也擴大了知識,也提高了專精的水平。因此,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好比一座寶塔,塔尖部分是專業學科知識,塔的中間部分是專業學科的基礎知識,塔的下半部是應用專業性知識所需要的其他知識,如數學、外語、邏輯學、心理學等會計人員必須具備的基礎文化素質和修養。
會計人員比較理想的知識結構應是以博促專,以專取博,專與博相結合。但要直接構造出會計人員的具體專業知識結構將是非常困難的。根據結構—功能的方法論,事物內部的結構與外在的功能是聯系在一起的,有什麼樣的結構就有什麼樣的功能。作為一個職稱,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結構本身是一個「黑箱」,我們無法直接通過直觀感知找到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結構到底有哪些,但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結構在從事會計業務的活動中的外在表現,即專業知識結構在從事會計活動中的功能和作用來把握專業知識的內容與結構。因此,我們可以根據結構—功能方法中的「黑箱方法」,即通過會計人員必須完成的任務和應具備的功能來間接反推出會計人員應具備的專業知識結構。
會計人員在企事業單位中主要從事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工作,專業知識結構主要是滿足其從事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內存需要。
(四)會計人員獲得專業知識的途徑
根據上述分析,專業知識由陳述性會計知識和過程式會計知識構成。其中會計人員的陳述性知識通常是通過接受教育獲得,獲得該知識的質和量由學習時間的長短,學習內容和接受教育的方式來決定。獲得過程式知識的方式通常有三種:一是會計人員從自己親身的會計實務過程中獲得過程式知識;二是會計人員可以從其他會計人員的會計實務資料中學得過程式知識,因為我們知道,會計實務的過程和會計實務的資料都是構成會計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過程式知識的獲得應與會計經驗密切相關;三是在一定條件下,某些類型的教育或培訓班也能使會計人員獲得過程式知識。從過程式知識獲得量的多少來考查,通常從事專職會計實務的會計人員獲得的過程式知識要比非職業會計人員(如只從事大學會計學教學的教師)多。因此,可以認為,過程式知識通常是在專職的會計實務中獲得的。
1、會計教育在獲得專業知識中的作用。如前所述,會計人員通過接受教育獲得陳述性知識,通過會計實務獲得過程式知識。因此,獲得陳述性的知識通常先於獲得過程式知識,雖然通過會計教育的方式難以獲得過程式的知識,但在某些條件下,也能促進過程式知識的獲得。大學的教育類型、教育方式很多,但有兩種教育類型值得注意:
一類是傳授怎樣做的規則,它主要講授完成某項會計工作應遵守的步驟和程序,幾乎不對規則做出解釋。但在實際的會計工作中,企業的環境、狀況不同,所使用的規則不同,而這樣學到的規則,只是表面的,沒有學到規則的實質,即學到的規則是死的,難以進行推理,難以對不同的會計對象靈活應用。因而學習怎樣做的規則難以獲得過程式知識。
另一類是傳授理解規則,即講授為什麼要有這種規則。在教學中主要解釋會計的步驟,說明為什麼要執行這些步驟,這些步驟之間是如何聯系的。在會計實務工作中,會計人員通常獲得的是結論性的會計實務資料,而不是解釋性的會計實務資料。但由於在此之前,會計人員對資料中所用到的會計規則的原因、相互關系等已經通過會計教育方式學習過了,就等價地獲得了具有因果關系的會計實務資料,即通過會計實務資料和先前的教育,使會計人員獲得了會計的步驟,為什麼要執行這些步驟及這些步驟之間的聯系,因而這類教育有利於過程式知識的獲得。這種教育方式給會計人員帶來了好處,因為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工作時,常常是時間緊張,壓力大,難以獲得較高質量的解釋性會計實務資料,用這種教育方式彌補了這個缺陷。
2、會計經驗和實務資料在獲得專業知識中的作用。流行的學習理論指出,教育不能導致過程式知識的獲得,只能獲得陳述性知識。過程式知識可以通過職業的實踐過程來獲得,或者在教育中引入實踐資料並用有關陳述性知識進行解釋和驗證來獲得。會計實務過程和會計實務資料是會計工作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會計經驗對會計過程式知識的獲得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當然,不可能所有的會計經驗都有利於過程式知識的獲得,會計經驗是從實際的會計工作和完成會計工作後的有關資料中取得的。要獲得過程式知識,就必須要求有準確的、完整的有關會計的直接資料,否則,片面的、不準確的資料將造成誤解。由會計實務提供資料的質和量依賴於會計人員所下結論的質和量及會計過程中的各種內外部環境。在會計實務中,常有大量的實習會計人員,他們本身缺少會計實務的經驗,因此由他們提供的會計資料在引用時應特別小心,在將會計實務資料引入後續職業教育的教材中時,應特別注意這一點。
會計實務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雖然通過教育獲得了陳述性知識,但過程式知識主要是通過會計實務過程獲得的。在討論通過會計實務獲得有關的過程式知識時,我們假定會計人員是獨立進行會計工作的(即具有過程式知識的會計人員提供的幫助除外)。實踐證明,即使是受過完整教育的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工作時,如果手邊沒有會計實務資料作參考,面對大量的會計實務,也會無從下手,不知所措,原因是只有陳述性知識,無法形成具體的會計程序或會計步驟。因此,在會計實務中若沒有任何會計實務資料,將難以獲得過程式知識。
在會計實務中,有兩類會計實務資料與獲得專業知識有關。一類是解釋性的會計實務資料,它說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會計結果。這類資料有助於獲得過程式的知識。由於會計人員能直接從解釋性的會計資料中得到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而不需從會計結論推出原因,由此,會計人員能把這些解釋性的會計結論及正在進行會計工作時的其他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得出自己正在進行的會計工作的規則,也就獲得了過程式知識。雖然會計人員能迅速地從解釋性的會計實務資料中學到會計規則,但也應注意解釋性會計實務資料也可能是不準確的、不適用的。
另一類是有關結論性的會計實務資料,它只提供有關會計實務的結論。會計人員要從中學到過程式知識,必須從結論中推理出正確的因果關系,這是困難的一步,因此,這類結論性的會計實務性資料,大都無助於過程式知識的獲得。從結論性的會計實務資料中要獲得過程式知識的難處還在於會計人員把從這些會計結論所推理出的東西作為依據,會使他們隨便地改變正在進行的會計工作程序,反而把自己的會計工作引向歧途,因此,只有結論性的會計實務資料,無助於產生過程式知識。
在某些條件下,當會計人員能從結論性的會計實務中推理出解釋性的會計實務資料時,有可能學到過程式的知識。例如,當會計人員遇到的會計工作很簡單,以致很容易從結論性的資料中進行推理,並得到正確的因果關系,這實質上是等價地獲得了解釋性的會計實務資料,因而可促使過程式知識的獲得。又如,會計人員在參與具體會計實務時,已得到結論性的會計實務資料,但在此之前已經具備了因果理論的知識,這種因果知識能夠用某種方式對其結果進行解釋,由此也等價地獲得了解釋性的會計實務資料。因而,具有這種因果理論知識的會計人員也能從結論性的會計實務資料中獲得過程式知識。
根據上述討論,會計人員的工作經驗是獲得過程式知識的最重要的途徑,因此,不論在獲得會計專業技術資格之前還是獲得會計專業技術資格之後,工作經驗都對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起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這就要求對獲得會計師資格以前的實際工作經驗有較為詳細的特殊的標准來規范,也要求企事業單位對其從業人員在設計與執行實際工作經驗計劃負責並記錄他們的經驗。
三、會計人員應具備的業務勝任技能分析
能力是會計人員完成某項會計工作時在主觀上所具有的一種心理特徵。會計人員在完成某項會計活動時,往往需要的不是一種能力,而是多種能力的組合。各種能力的總和構成會計人員的業務勝任能力,它是衡量會計人員在會計活動中的認識能力和操作能力所達到的水平。會計人員的業務勝任能力主要由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操作能力這五種基本能力構成(如圖3所示)。這些能力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各自都在業務勝任的能力結構中發揮著一定的作用。單純追求某一能力的發展,而忽視其他能力的發展,會造成業務勝任能力的失衡,形成業務勝任能力的畸形。
觀察能力是會計人員收集會計信息、獲得對會計對象感性認識的基本心理素質,觀察能力是保證順利完成會計工作、取得會計業績的重要心理因素。敏銳的觀察力使會計人員能夠利用表面上微不足道的線索取得顯著的會計成果。
記憶是會計專業知識的倉庫,它為思維提供原材料。會計人員在思考問題時所應用的材料大都來自記憶,一個優秀的會計人員要求有較好的記憶檢索的功能,能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思想材料,為確定會計工作的不確定因素及時提供材料。知識老化的周期縮短,更要求會計人員具有良好的記憶能力。
思維能力在整個會計工作過程中起著指導和調節的作用,對會計工作質量控制有著重要的影響。較強的思維能力要求會計人員具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空洞的頭腦是不可能進行思維的。一個人在某方面的知識越豐富,技能技巧越熟練,思路就越靈活,判斷就越准確。此外,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可以使人產生廣泛的聯想,使思維靈活而敏捷,有豐富經驗的會計人員對會計事實的判斷力強,得出的會計結論更符合事實。
想像能力同樣重要,因為知識畢竟是過去的已有的東西,它是有限的,而想像力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是無限的。它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是業務勝任能力中的認識能力,只有認識能力而缺乏操作能力,是難以取得會計業績的。會計業務要求會計人員必須是手腦並用的人才。
F. 稅務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現實意義
一、稅務會計的定義及基本職能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相對,以稅法法律制度為准繩,以貨幣為計量單位,運用會計學的原理和方法,對納稅人應納稅款的形成、申報、繳納進行反映和監督的一種管理活動。稅務與會計結合而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
稅務會計應按照稅法規定,正確計算和繳納稅款,做到不重不漏,准確無誤;確保在稅法規定的期限內繳納稅款,做到不拖不佔,迅速繳庫。
稅務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對納稅人應納稅款的形成、申報、繳納進行反映和監督。稅務會計要對納稅人的納稅義務及其繳納情況進行記錄、計算、匯總,並編制出納稅申報表;稅務會計要對納稅人納 稅義務及其繳納情況,進行控制、檢查,並對違法行為加以糾正和制裁。這種反映和監督,只能在作為納稅人的企業單位里進行,並由納稅人的會計人員去實施。
二、企業稅務會計與企業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存在不同方面稅務會計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一門新興的邊緣會計學科。稅務會計作為一項實質性工作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與財務會計一樣,同屬於會計學科範疇。它是以財務會計為基礎來對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核算和監督。因此,稅務會計的資料一般來源於財務會計,他只是對財務會計處理中與現行稅法不符的會計事項,或出於稅收籌劃目的需要調整的事項,按稅務會計方法計算、調整,並作調整會計分錄,再融於財務會計帳簿或報告之中。但是與企業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相比較,其差別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企業稅務會計要在稅法的制約下操作。
對於企業財務會計核算方法、處理方法等,企業可以根據《企業會計准則》和《企業財務通則》,並結合自身生產經營實際需要加以選擇,按照會計准則核算企業的財務成果,並為企業利益相關人(包括銀行、債務人、潛在投資者)提供真實相關的信息,便於他們投資決策。但作為企業稅務會計,必須嚴格按照稅法(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運作,受稅法制約,不能任意選擇或更改,實際是按照稅法來核算企業的收入、成本、利潤和所得稅的會計核算系統,其目的保證國家稅收的充分實現,調節經濟和公平稅負,為國家稅務部門和經營管理者提供有用信息。例如企業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在固定資產的折舊上可在現行財務制度規定的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年限總和法等幾種方法中選擇,根據實際情況採用其中一種;在存貨核算中,企業可在加權平均法、後進先出法、先進後出法等五種方法中選擇,並可對不同種存貨採用不同的計價方法,一經採用某種計價方法,就不能任意變更,但企業稅務會計只能依照企業所得稅條例及實施細則規定的固定資產折舊方式及存貨核算方法,並需報稅務機關批准或備案。也就是說,企業的經濟行為和財務會計核算涉及到稅務問題時,應以稅收法規為依據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財務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要求不一致時,應以稅收法規為准繩,進行必要的調整。
(二)企業稅務會計是反映和監督企業履行稅務義務的工具。
企業稅務會計作為會計學科的一個分支,它對企業以貨幣表現稅務活動的資金運動過程進行系統、全面的反映和監督,具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和特殊性。財務會計核算的依據是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准則,財務會計強調遵循會計准則,依照會計制度處理各項經濟業務,會計人員基於自身的理解和情況的特殊性,對某些相同的經濟業務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出現不同的會計結果,這是會計的靈活性和會計准則、會計制度具有彈性的正常表現,遵循權責發生制和配比原則,為使報表公允地反映某一會計期間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允許企業在一定情況下對收益和費用進行合理的估計,對此,在特定時候,財務會計可以考慮幣值不穩的因素,如在物價變動情況下,企業通過會計計價方法的選擇,尋求能夠較為合理的反映物價變動影響的計量模式,而稅務會計核算的依據是國家稅法,企業稅務會計應有一套自身獨立的處理准則,遵循收付實現制原則,例如房地產稅,商品房一經售出,即使購買方未付清房款,房地產商都得按「權責發生制」記入收入;但稅法考慮到房地產商支付稅款能力,則根據房地產商收到房款來確定納稅時間,即以「收付實現制」作稅務會計基礎。同時為了保障稅收收入,便於保管,一般不允許企業估計收益和費用。企業稅務會計計算損益的程序和結果與財務會計不同,特別是從經營收入中扣除經營成本費用的標准與財務會計不同。如財務會計把違法經營的各種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折款從營業外支出科目中列支,即准予在利潤結算前扣除,但稅法則規定不予在計算應稅所得時扣除;財務會計把計入管理費用的業務招待費准予在利潤結算前扣除,但稅法則規定只准予按一定的比例扣除,超過部分應計入所得額計繳所得稅。此外,稅務會計堅持歷史成本,不考慮貨幣時間價值的變動,更重視可以預見的事項,通過稅務會計工作所反映出來的情況,保證企業的稅務活動按照稅法規定進行,使應納稅金及時、足額地解繳,防止偷、逃、騙、欠稅問題發生,保證企業認真、完整地履行納稅義務,避免因不熟悉稅收法規、未盡納稅義務而受處罰所導致的損失。
(三)企業稅務會計具有稅收籌劃的作用。
企業稅務會計不僅僅是對稅務資金運動的反映和監督,而且能通過稅負因素分析等方法,使納稅人更加明確地利用合法手段來達到少交稅的目的。具體地說,是指企業稅務會計依據稅法的具體規定和自身生產經營的特點,籌劃企業的經營方式及納稅活動,使之既依法納稅,又可享受稅收優惠,實現企業少交稅或不多交稅、減輕稅負的目的。例如我國《企業增值稅法暫行條例》規定,企業採用現銷方式,收到貨款或是取得索取貨款的憑據的當天確認銷售收入;企業採用托收承付或是委託收款方式,發出貨物並辦妥托收手續的當天確認銷售收入;企業採用的賒銷和分期收款方式銷售貨物,按合同約定的收款日期的當天確認銷售收入。因此,企業可根據企業產品銷售策略選擇適當的銷售收入確認方式,盡量推遲確認銷售收入,從而推延納稅義務發生時間,使其推遲繳納所得稅,這樣可以視同國家提供的無息貸款,對企業而言,這是大有裨益的。又比如以長期債券投資溢價、折價攤銷方法的選擇為例。企業進行長期債券投資時,其溢價或折價的攤銷方法可以採用直線法,也可以採用實際利率法。投資於債券時,每期列作企業投資收益從而增大企業稅前利潤的債券利息收入為應計利息與當期應攤銷溢價的差額或應計利息與當期應攤銷折價的合計。由於採用直線法時,各期溢價或折價的攤銷額是均等的,故所確認的投資收益也是均等的;而採用實際利率法時,各期溢價或折價的攤銷額均逐期增加,故所確認的投資收益則呈逐期減少或逐期增加的變化趨勢。因此,當企業以溢價或折價方式購入除利息收入免稅的國債以外的其他債券時,選擇直線法攤銷溢價或選擇實際利率法攤銷折價,可以在債券存續期內相對推遲投資收益確認的會計期間,由此減少前期所得稅負擔,以獲得遞延納稅利益等等。
三、設立企業稅務會計的必要性設立企業稅務會計,不僅是企業為了適應稅法的需要及稅務部門徵收管理的需要,它還涉及社會經濟生活領域的諸多方面。其必要性是:
(一)會計體制改革的需要。
我國會計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套能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會計信息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而不再具體規定企業如何進行會計核算,這就使企業財務會計核算產生很大的靈活性。隨著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准則的實施,企業財務會計的目標更加明確,即為企業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折舊使得財務會計目標與稅法目標差異越來越大,只有將稅務會計從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才能使財務會計按照新的會計制度、會計准則進行核算監督,才能使會計改革見成效。
(二) 健全我國稅制的需要。
稅制改革是中國的稅收體制不斷完善,逐步建立了多稅種、多環節、多層次的稅收調節體系,基本上符合稅種健全、稅率合理、稅負公平的要求,有利於發揮稅收徵集國家財政收入和發揮經濟杠桿作用、調節經濟運行的雙重作用。在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合一的體制下,穩定稅基、規范繳納行為、優化稅收收入水平的要求和各項復雜的計稅工作,不可能在企業會計准則和制度中一一體現。有時,企業可能處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會利用稅法的不完善,通過直接調整會計數據、修正某業務財務決策等,實現其少繳稅的目的,因而,作為納稅義務人,不論其經濟性質、組織形式和經濟范圍,都需要建立統一的稅收會計,以適應依法、合理、准確納稅的需要。
(三)設立企業稅務會計是完善稅制及稅收征管的必然選擇。
一是有助於保證國家稅款及時、足額上繳。企業配置既懂稅法、又精通會計業務的專門的稅務會計人員,根據稅法規定和生產經營情況及時計算、申報納稅,及時、准確履行納稅義務。二是有利分清稅企權責,使稅務人員從繁雜的財務帳簿、報表檢查中解脫出來,利用更少的人力全面高效地履行稅務部門應有的職責。三是有利稅制結構的完善。企業稅務會計相對獨立於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之後,企業稅務人員能對企業稅務資金系統的運動情況進行潛心研究,有助於國家稅務人員提高業務水平,也能使稅務部門更容易發現稅收征管的薄弱環節及稅制的不完善之處,從而加速稅收征管向法制化、規范化、公正化的進程,進一步加速稅制完善的進程。
(四)設立企業稅務會計是企業追求自身利益和加強管理的需要。
企業作為納稅人應忠實地履行納稅義務,不得僅以企業一己之利,片面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和納稅額的最小化,企業一方面要認真改造納稅義務,另一方面也應充分享受納稅權利,如有權申請減稅、免稅、退稅,有權請求稅務部門解答有關納稅問題。有權對稅務處罰要求舉行聽證,有權向上級稅務機關提出復議。對上級稅務機關的復議不服時,有權向人民法庭起訴。對稅務幹部營私舞弊的行為,有權進行檢舉或控告。有權在稅法容許的前提下確定企業類型、企業經營方式以減輕自身稅負等。要充分享受納稅權利,必須熟知稅法,不僅要熟知稅法原理和各稅稅法,更應精通各稅種的實施細則、具體規定和補充規定等;不僅要站在征稅人角度熟知稅法,還應站在納稅人角度正確進行有關納稅的會計處理。由於會計提供的信息往往偏重於財政、稅務、信貸等部門的需要,忽略了企業自身對會計信息的需要,不利於企業加強管理的需要。但是將稅務會計從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時,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在可供選擇的范圍選擇適合於企業實際情況的會計處理程序、方法、,從經濟的角度出發,反映企業真實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而不必完全遵循稅法規定的方法來進行會計業務的處理。財務會計人員才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強管理上,減少不必要的繁瑣的核算工作,並適時作出符合企業利益的、明智的財務決策。
(五)設立企業稅務會計是企業經營市場化的重要手段。
首先,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職能已經轉換,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在會計上體現為利潤與稅收分別核算,也就使兩項制度分離成為必然。其次,企業組織方式和經營方式已經趨於多元化,民營、私營企業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經濟力量,二者合一的會計制度對他們更加不適應。最後,市場經濟要求等價交換,國家和納稅人的利益結合點是分配機制,從稅收角度講,兩者存在一定矛盾,國家干方百計保證稅收收入,納稅人想盡辦法少交、不交稅,而稅務會計的出現恰恰滿足雙方的要求,在稅法允許下,企業爭取獲得納稅方面的優惠待遇則屬常理,況且,如果現行稅法中存在某些「灰色地帶」,納稅人從自身利益出發,採取避重就輕、避有就無、避早就晚等策略也屬合乎情理和法規之舉。當然稅務部門在稅務實踐中,對主動發現、被動發現稅收立法、執法中存在的漏洞和問題,應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堵塞漏洞。這樣,合理的稅務會計制度既保證國家稅收要求,又維護了納稅人的利益,對經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六)設立企業稅務會計是完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加強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
為強化國家調控國民經濟的能力及提高社會經濟效益,我國借鑒國際經驗,於1987年開始「宏觀會計」研究,試圖通過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為國家調控國民經濟活動提供信息服務。令人遺憾的是,該體系至今未把「企業稅務會計」納入其組成部分。在宏觀、微觀經濟管理人員頭腦中,「稅式支出」(即國家採取各種途徑饒讓給納稅人的利益)都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僅包括國民收入會計、投入產出會計、資金活動會計、國民資產負債表、國際收支平衡表等部分。當然,這與企業會計,即微觀會計撇開稅務資金的流動,從而使占國家財政收入90%以上的稅收收入不能依法核算密切相關。因為稅法是根據宏觀經濟政策和經濟發展水平來制定的,因而稅法高度地體現了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而財務會計是根據會計理論和會計慣例進行核算的,體現的是投資者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需要主要是滿足微觀企業投資者的需要。由於我國多元投資主體的出現,多種經濟成分並存,此時若財務會計再不與稅務會計分離,會計核算繼續實行兩頭兼顧,則會影響會計信息質量,使之不能真實、客觀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若稅務會計從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企業就可以有較大的自主性,可以在允許的范圍內,選擇適合自身的會計處理方法,使其提供的會計信息真實、客觀、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從而有利於各投資者的決策,也有利於國家的宏觀決策。因此,企業設立企業稅務會計也是完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加強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
(七)設立企業稅務會計是我國經濟與國際接軌的必然要求。財務會計是一門對外報告會計,要為投資者、債權人等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它必須符合公認會計准則要求,以真實地反映納稅人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這就要求不能受隨經濟形勢變化而變化的稅法制約,不能隨稅法的變動而變動,但是又不能按稅法的要求來計算和繳納稅款。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只有建立稅務會計。進入二十世紀以來,稅務會計逐步完善,受到普遍重視,並發展成為重要的會計學科。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越來越多,其投資額也越來越大,而我國在國外投資業務也越來越多,為了符合稅收的國際慣例,改善投資環境,防止國際避稅,維護我國經濟權益和企業利益,進一步擴大我國在國際間的經濟往來,建立獨立的稅務會計也是十分必要的。建立稅務會計以後,我國的財務人員才有可能不受稅法的約束,縮小與國際會計准則的差異,而真正地按照真實、公允的要求提供會計信息。
四、建立我國企業稅務會計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法1.稅收制度存在不健全的地方,導致征管與會計核算管理不同步。
1、新稅制的實施,難以適應《企業會計准則》和《企業財務通則》原來規定的核算內容。尤其是目前價內稅與價外稅的並存,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與一般納稅人角色的互換,使企業日常會計核算復雜化。新稅制實施之初,增值稅作為價外稅的會計處理首次施行。相當一部分企業會計人員對期初存貨處理、含稅收入還原、視同銷售行為的計稅等會計處理方法不熟悉,企業稅收會計核算一度出現比較混亂的局面。在稅收征管工作中,由於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負增值」及低申報問題的大量出現,稅收政策又作了相應的改變,國稅機關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認定更加慎重,適當縮小了一般納稅人的認定范圍,迫使企業不斷改變稅收會計核算方式。加之比如由於會計制度與稅法對收益、費用、資產、負債等的確認時間和范圍的規定不同,使得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產生了差異,這些差異包括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要准確核算差異,就要依法調整應納稅所得額等等問題,稅務人員通過稽查後,就直接計繳稅金,對會計核算工作的繁瑣性認識不夠,未能幫助其調整帳目的處理,從而使其在作帳上無所適從,導致稅收核算上的混亂。
2、稅收會計缺乏規范的核算的准則。現行的會計制度對稅收會計核算只設「應交稅金」一級科目,然後按照各稅種分別設置二級科目,比如核算增值稅的科目為「」應交增值稅「、核算營業稅的科目為」應交營業稅「等等,而相繼頒布的新稅種,又只是各個稅種相互獨立地列明會計處理方法。企業會計人員只能知道實際繳納及未繳的的稅款,對比較詳細的稅收情況則無法從帳簿中直接獲取,而且難以從統一的文本中比較系統了解和掌握稅收會計核算方法。在稅款計繳過程中,難免顧此失彼。如工業企業在材料購進環節,既要確定購進環節的增值稅及原材料成本,又要對應征消費稅的產品計算出稅法規定的外購環節允許扣除的消費稅。由於消費稅不是對所有企業普遍徵收的稅種。經常造成計稅失誤,從而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增大了會計人員的工作量。雖然掌握會計核算方法是會計人員的最起碼要求,但要求企業所有的會計人員都精通稅法,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3、稅務機關對會計核算人員缺乏有效的監督,影響了稅務會計人員的素質提高。企業在實際的工作中,要配備既懂稅收規定,又精通會計業務的專門稅務會計人員。而目前會計人員的管理方式是統一由各級財政部門培訓、發證及考核,但在對稅收業務的核算中未必能做到稅收機關的要求。主要是稅務機關對會計核算工作還缺乏硬性監督。盡管《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第37條規定了「企業未按規定設置、保管賬簿或者保管記賬憑證和有關資料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處以二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以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但對已建立賬簿而核算混亂的,仍無法作出規范性的處罰。更何況企業會計核算管理主要遵循的是財政部門制定的《企業會計准則》、《企業會計制度》,其解釋權不在稅務機關。因此只通過一般性的稅法宣傳和公示公告,告知做好會計的帳務。我們知道要使企業會計人員系統掌握稅收會計核算方法,除了自身的學習外,最好的方法是對稅收會計人員進行系統的培訓及考試。但稅務機關又無此權利,這客觀上影響了部分企業會計人員稅收會計核算技能的提高,影響了稅務會計的發展。
4、缺乏獨立行使稅收執法權。稅收,對國家來說,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對納稅人來說,是必須承擔的經濟成本。雖然,稅務機關是直屬管理,但是其與地方還有很大的關系,特別是地稅,因此稅務機關能否獨立行使稅收執法權,無論對政府還是對納稅人,都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各級地方政府作為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行為主體,直接參與經濟生活,往往對稅收的徵收管理進行直接干預,使稅務機關的執法活動偏離法治軌道,也影響國家的稅收收入。
對以上問題提出以下幾點改進方法。
1、稅收政策的變動應充分考慮到稅收會計核算變更可能帶來的後果。新的增值稅實施以後,稅收與成本收入直接分別核算,計稅方式更加科學。但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達到一般納稅人標准後,在認定審查期間停銷或停購待票(增值稅專用發票),致使企業經營間歇性中斷;也有的企業為減少稅採用虛假的稅收會計核算方法。這些都應該在今後的稅種設計和征管工作中充分予以重視。
2、應建立統一的稅收會計核算規范和加速稅務中介的發展。建議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在稅收法律法規的制定過程中,應盡量保持稅收會計核算方法的相對穩定。在此基礎上,將各稅種所涉及的稅收會計核算方法,統一匯編成權威和規范的文本,作為會計教學與培訓的必備教材或操作指導用書,並及時補充和完善。健全的組織形式是保證企業稅務會計工作規范化、科學化的必要條件。由於財務、稅務會計的分離,並且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化和企業競爭加劇,企業財務會計管理加強,專業化要求提高;在稅務會計方面,制度體系也日益完善,確認標准和計量方法越來越精細,同時在稅收征管上更是加強嚴格執法力度,使涉稅業務風險增大。財務稅務會計分離,及它們都向著更加專業化發展,使原來包羅財務稅務於一身的「會計人」,越來越難以再勝任一身兩職。這些都自然促使企業涉稅會計從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有必要成為一個獨立的服務專業,為大中型企業提供稅務籌劃等顧問咨詢,為廣大中小企業、個人提供日常稅務咨詢和納稅申報等具體涉稅代理業務。
因此 在大中型企業應設置專職稅務會計。大中型企業涉稅事務多,涉稅金額大,對企業財務影響重大,設置專職稅務會計有規模效益。至於小型企業和一些業務較簡單的中型企業,其涉稅業務可以主要通過委託稅務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代為處理。
3、稅務機關應重點加強稽查後的調賬管理。在征管工作中,稅務機關應根據稅前列支項目調整和稽查補退稅款所發生的企業應納稅額變化,將調賬指導與監督工作納入征管程序。要充分應用會計知識,正確核算稅收資金,完整地記錄稅收業務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確保稅收會計核算數字真實、計算準確,內容完整、說明清楚。隨著會計電算化的普及,新稅種凡涉及會計核算方式改變的,應同步開發出與之配套的計算機應用軟體。針對當前稅收會計核算比較混亂的情況,稅法制定權威部門應制定出相應的約束范圍和處罰措施,使稅收會計核算工作走上規范化管理軌道。
4、建立稅務會計需提高人才的綜合培養。稅務會計本身屬於會計人員的一種,其目標是促進企業生產發展,提高經濟效益,那麼稅務會計的會計、稅務、法律知識綜合素質則是稅務會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核心和保證。一方面要加強稅務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以接受教育、自我教育等形式,以學歷教育、繼續教育等途徑,以觀念教育、規范教育、警示教育等內容,強化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幫助和引導會計人員培養職業道德情感,樹立職業道德信念,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另一方面要加強稅務會計職業道德自律建設。稅務會計職業道德主要依靠會計人員的自覺性,具有很強的自律性。稅務會計人員要自覺遵守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做到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堅持准則、提高技能、參與管理和強化服務。要按照《稅收徵收管理法》的規定,依法為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的情況保密,遵守職業道德。
5、建立稅務會計需加強法制建設。稅務會計是新生事物,它是隨著經濟發展而的產生,那麼其相應的法律法規肯定尚未完善,因此建議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盡快制定出相關的法律法規。那麼,企業稅務會計可能會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稅收籌劃,甚至稅收避稅上。這便對企業管理及稅收征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企業利用制度的形式規定稅務會計必須遵循的准則,規定企業的其他管理人員不能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強行要求稅務會計作出違法行為,從而為企業稅務會計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這就需要法律法規給其一個說法,即保障其權利不能受侵犯或規范其責任;另一方面要求稅務人員要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減少稅務管理上的人治現象。這不僅可以防止稅務機關可能出現的權力腐敗,而且可以保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不因稅務機關的濫用權力和越權行事而遭受損害。法制建設,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就要我們各個部門的長期配合、努力,我們相信,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稅務會計作為會計的一個分支,肯定會不斷的得到完善。
G. 稅務會計的重要性是什麼啊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稅務會計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書是針對高職高專財會類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知識結構、職業能力和就業方向等要求組織編寫的。 為了服務於高職高專教育技術應用性人才的培養目標,本書運用大量的實例和圖表,詳細地講述了企業作為納稅主體應納稅的種類、納稅程序、各種應交稅金的計算、納稅申報、稅款的繳納及相應的賬務處理方法。每一章的後面,還編寫了與本章內容關系密切的思考與練習題,相信對讀者會有所幫助。
H. 談談對稅務會計的認識
稅務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對納稅人應納稅款的形成、申報、繳納進行反映和監督。稅務會計要對納稅人的納稅義務及其繳納情況進行記錄、計算、匯總,並編制出納稅申報表;稅務會計要對納稅人納稅義務及其繳納情況,進行控制、檢查,並對違法行為加以糾正和制裁。這種反映和監督,只能在作為納稅人的企業單位里進行,並由納稅人的會計人員去實施。企業稅務會計需要在多種納稅方案中通過事先籌劃,合理安排公司籌資、投資、經營、利潤分配等財務活動,針對采購、生產經營以及內部核算等進行合理決策,利用國家法規積極稅務籌劃,同時通過軟體產品與國家涉稅系統進行信息傳遞與要素延續,對企業經營過程涉及的諸多稅種(增值稅、所得稅、營業稅、消費稅、關稅、出口退稅等)進行業務處理,既可准確核算各種應納稅金進行申報納稅,提高財稅人員工作效率,也可對企業賬務、票證、經營、核算、納稅情況進行評估,更好幫助企業正確執行國家稅務政策,進行整體經營籌劃及納稅風險防範,為企業管理決策獻計獻策,為創利打下堅實基礎。在既保證企業完成利稅義務增加自身「造血」能力,降低稅收負擔,也提高了稅後利潤,實現自身的持續健康發展。
I. 企業稅務會計存在的意義
企業稅務會計存在的意義如下:
(一)是稅法、稅制與財務會計准則、會計制度差別日趨明顯的必然趨勢
目前我國企業會計納稅主要依據財務會計帳簿記錄和會計報表,會計人員缺乏相關稅務會計系統知識,無法准確地計算稅金並進行申報納稅,更談不上進行所謂的稅收籌劃,缺乏主動性,只能機械地接受稅務機關的指示或處理。現行稅法、稅制日趨完善,與財務會計准則、會計制度差別日趨明顯,其核算結果包含的內容、數額和時間不同,如果強求會計准則與稅收法規一致,使會計核算實現兩者的兼顧,事實上是十分困難的,而且必然會影響會計信息的微觀決策價值,甚至會損害其客觀性,使之不能真正反映企業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只有將稅務會計從財務會計中獨立出來,才能真正實現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各自的目標和職能。
(二)是防止稅款大量流失的重要措施
企業設立稅務會計,配備既懂稅法、稅制,又精通會計業務的專門稅務會計人員,根據稅收規定和生產經營情況及時計算、申報納稅,及時、正確履行納稅義務,有助於保證國家稅款及時、足額上繳。與此同時,企業稅務人員能對企業稅務資金的運動情況進行潛心研究,有助於稅務機關發現稅收征管的薄弱環節及稅制的不完善之處,從而促進稅收征管走上法制化和規范化的軌道,有效防止國家稅款的大量流失。
(三)是促進企業增強法律意識,降低納稅風險的重要措施
國家的稅收政策是根據全國的經濟情況制定的,具體到某一地區、某一行業、某一產品、某一項目,可能因主、客觀原因而使經濟狀況相對懸殊,有的可能獲得推遲納稅期或減免稅照顧,有的就可能不予照顧。企業納稅人應該做守法人、文明人、精明人,在履行納稅義務的同時,也要充分享受納稅人的權利,如有權申請減稅、免稅、退稅;有權請求稅務機關解答有關納稅問題;有權對稅務處罰要求舉行聽證;有權向上一級稅務機關提出復議;對上一級稅務機關的復議決定不服時,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對稅務人員營私舞弊的行為,有權進行檢舉或控告;有權在稅收規定容許的前提下綜合權衡各種投資方案、經營方案與納稅方案,使其形成最佳組合,即進行稅務籌劃,從而達到既合法納稅,又可達到稅收負擔最低化、降低納稅風險,實現利潤最大化或每股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四)是強化征納雙方的管理意識和競爭意識的有效途徑
設立稅務會計一方面可促進企業充分研究稅法、稅制,從維護自身利益出發,採取避重就輕、避虛就實等策略進行合理避稅,另一方面也可促使稅務機關在稅收實踐中,對發現的稅收立法、執法中存在的漏洞和問題,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堵塞漏;這有利於規范征納雙方的稅收行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公平的市場競爭規則,貫徹無差別待遇原則,實現非歧視競爭目標,優化稅收環境,公開、公平、公正地依法治稅,激勵競爭,提高效率及征、納稅人員的素質,促進生產力發展。為建立一個全面開放、統一規范和公平競爭的國內大市場,創造良好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設立企業稅務會計是強化征納雙方的管理意識和競爭意識的有效途徑。
(五)是發展會計學科的需要
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統一的會計模式制約了會計學科的發展。一方面,由於我國稅法的不健全和多變性,會計跟著稅法、稅收制度的變化走,成為解釋及執行稅收政策的工具,影響到會計信息的一致性,使會計理論處於不穩定、不規范的狀態,同時給會計教學工作也帶來一定的困難。另一方面,會計理論研究及其應用也由於考慮到國家財政承受能力而停滯不前或難以應用。會計准則脫離稅法限制,可使會計理論研究圍繞其目標,按其內在規律進行。隨著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的實施與完善,以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為依據的財務會計逐漸形成穩定、獨立的會計學科,與此同時,隨著稅法、稅制的不斷完善,建正並發展獨立的稅務會計,有利於擴充和完善我國會計學科體系,推動我國會計理論向規范化、科學化、國際化、現代化發展,這也是會計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
(六)是與國際接軌的需要
隨著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增長,以及貿易合作范圍的擴大,涉稅案件也會日趨復雜,涉稅犯罪的國際化、現代化、多樣化,增加了稅收征管的難度,國際性公司的偷、逃、騙、避稅等行為手段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會計信息具有國際可比性,要求對我國稅制進行結構性調整和制度化創新,按照國際慣例和WTO原則進行稅收立法和行政管理,實現稅收征管印規范化、法制化。我國現行會計准則與通行的國際慣例之間具有很大的差距,會計准則完全依從於稅法規定,會極大地影響我國會計准則與國際慣例的接軌,不利干我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為了符合稅收的國際慣例,改善投資環境,防止國際避稅,維護我國經濟利益,進一步擴大我國在國際間的經濟往來,建立獨立的稅務會計就顯得非常必要。
(七)是適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
在現代企業制度下,國家與企業之間的經濟關系主要通過稅務關系體現,通過公司法、稅法等來調節。兩權分離要求會計准則的制定應從會計工作本身規律入手,從服務企業的立場出發,兼顧股東、債權人、企業管理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而不能只滿足國家利益的需要。而國家作為宏觀管理者,要求企業依法納稅,承擔納稅義務。因此稅法與會計准則、會計制度的差異必然會加大,為了適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客觀上要求建立起稅務會計來處理這種差異。
總而言之,設立企業稅務會計,是規范企業行為、促進企業增強法律意識、降低納稅風險、防止和減少稅款流失、提高會計人員素質的重要措施,是強化征納雙方的管理意識和競爭意識的有效途徑,是會計改革和稅制改革、適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客觀現實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