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所得稅會計核實
1. 會計確認銷售和企業所得稅確認銷售的區別
會計上收入確認要滿足5個條件銷售商品收入同時滿足下列條件才能予以確認。
1.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
2.企業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系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對已售出的商品實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4.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5.相關的已發生或將發生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企業所得稅確認銷售:
企業銷售商品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應確認收入的實現:
1.商品銷售的合同已經簽訂,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相關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
2.企業對已售出的商品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系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實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4.已發生或將發生的銷售方的成本能夠可靠地核算。
2. 我國企業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有哪幾種
一、企業所得稅計算公式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准予扣除項目金額
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稅率
月預繳額=月應納稅所得額×25%
月應納稅所得額=上年應納稅所得額×1/12
二、企業所得稅額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稅率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准予扣除項目金額
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稅收調整項目金額
利潤總額=收入總額-成本、費用、損失
1、工業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公式
工業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稅收調整項目金額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營業利潤=產品銷售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產品銷售利潤=產品銷售收入-產品銷售成本-產品銷售費用-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
其他業務利潤=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成本-其他銷售稅金及附加
本期完工產品成本=期初在產品自製半成品成本余額+本期產品成本會計-期末在產品自製半成品成本余額
本期產品成本會計=材料+工資+製造費用
2、商品流通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公式
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稅收調整項目金額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營業利潤=主營業務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匯兌損失
主營業務利潤=商品銷售利潤+代購代銷收入
商品銷售利潤=商品銷售凈額-商品銷售成本-經營費用-商品銷售稅金及附加
商品銷售凈額=商品銷售收入-銷售折扣與折讓
3、飲服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公式
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稅收調整項目金額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營業利潤=經營利潤+附營業務收入-附營業務成本
經營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費用-營業稅金及附加
營業成本=期初庫存材料、半成品產成(商)品盤存余額+本期購進材料、商品金額金額-期末庫存材料、半成品、產成(商)品盤存余額
其實還有很多稅種的計算公式可以在浦江財經發布的咨詢「稅法所有稅種計算公式大全」中找到。
3. 企業所得稅用什麼會計科目
季度繳納企業所得稅的會計分錄是:
1、計提時:
借:所得稅費用
貸:應交稅費-企業所得稅
2、繳納時:
借:應交稅費-企業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所得稅費用是指企業經營利潤應交納的所得稅。「所得稅費用」,核算企業負擔的所得稅,是損益類科目;這一般不等於當期應交所得稅,因為可能存在「暫時性差異」。如果只有永久性差異,則等於當期應交所得稅。
應對國家征稅政策,月度所得稅征繳採取月度匯算清繳的方法實現,即多退少補的政策。具體表現為:企業設立一個匯算清繳賬戶,並存入一定的金額,在核算出當期的所得稅時稅款通過匯算清繳賬戶結算,即使後期存在差異的情況下也會在下一個會計期間返還或者補全。
度匯算交企業所得稅如何記賬:
跨年度的話: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貸:應交稅費
企業所得稅結轉損益:
借: 未分配利潤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稅金的繳納:
借:應交稅費--企業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根據《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的規定,企業所得稅按年計算,分月或分季預繳。按月(季)預繳(一般是分季度預繳)。
(3)企業所得稅會計核實擴展閱讀:
企業所得稅的征稅對象是納稅人取得的所得。包括銷售貨物所得、提供勞務所得、轉讓財產所得、股息紅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接受捐贈所得和其他所得。
居民企業應當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境外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
1、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在國稅報(2002年1月1日以後注冊的企業才在國稅辦理;個人所得稅和其他稅在地稅報
2、月末認證(進項稅);月初抄稅(銷項稅)
3、以工資為基數100%,福利費為14%,工會經費2%,職工教育費2.5%,(稅法規定:建立工會組織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按每月全部職工工資總額的2%向工會繳撥的經費,憑工會組織開具的《工會經費撥繳款專用收據》在稅前扣除。凡不能出具《工會經費撥繳款專用收據》的,其提取的職工工會經費不得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
4、三險一金:住房公積金,養老保險金,醫療保險金,失業保險金
5、流通企業運輸費,裝卸費,合理損耗,檢驗費均計入營業費用,工業企業計入成本
6、單位無工會組織的,不能計提工會經費,更不必計提後再調整。所得稅只須每季提一次就可,不需每月計提.
7、現金一般從「基本存款戶」中提取,一般規定結算帳戶不能提取現金,如有特殊情況方可。
8、差旅費的開支范圍:交通費,住宿費,伙食補助費,郵電費,行李運費,雜費
4. 企業所得稅的計算方法和會計分錄
企業所得稅是按應納稅所得額(納稅調整後的利潤)計算繳納的。
1、營業利潤=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支出-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外支出。
2、應納稅所得額=營業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3、應納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稅率
企業所得稅的稅額,一般都是按利潤的25%繳納
現在有稅收優惠,小微企業只繳納利潤的10%或者減半徵收
會計分錄:
計提時
借:所得稅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繳納時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期末結轉時
借:本年利潤
貸:所得稅
所得稅期末無余額
(4)企業所得稅會計核實擴展閱讀
企業所得稅的征稅對象是納稅人取得的所得。包括銷售貨物所得、提供勞務所得、轉讓財產所得、股息紅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接受捐贈所得和其他所得。
居民企業應當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境外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於2007年3月16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
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決定修改。將第五十一條第一款中的「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機構、場所的,經稅務機關審核批准」修改為「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機構、場所,符合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規定條件的」。
5. 企業所得稅核算的兩種方法分別是怎麼樣的
一、應付稅款法是所得稅會計處理的一種方法,與納稅影響法相對。
應付稅款法,是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造成的影響納稅的金額直接計入當期損益,而不遞延到以後各期的會計處理方法。在應付稅款法下,不需要確認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造成的影響納稅的金額,因此當期計入損益的所得稅費用等於當期按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的應交所得稅。
在這種方法下,本期的所得稅費用等於應付所得稅金額,由於暫時性差異的所得稅費用等於應付所得稅金額,由於暫時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數不作跨期分攤,故而不反映在「遞延稅款」賬戶中,只在報表附註中加以說明。
二、納稅影響會計法
納稅影響會計法是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的時間性差異造成的影響納稅的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後各期,即將本期產生的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採取跨期分攤的辦法。
《企業會計准則第38號——首次執行企業會計准則》第十二條規定,在首次執行日,企業應當停止採用應付稅款法或原納稅影響會計法,改按《企業會計准則第18號——所得稅》規定的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對所得稅進行處理。
原採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所得稅費用的,應當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18號——所得稅》的相關規定,計算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的金額,同時沖銷遞延稅款余額,根據上述兩項金額之間的差額調整期初留存收益。
6. 企業所得稅入是哪個會計科目
企業所得稅用的會計科目主要是所得稅費用科目和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科目。
「所得稅」科目是企業應在損益類科目中設置「5701所得稅」科目(外商投資企業的科目編號為5241),核算企業按規定從當期損益中扣除的所得稅。
該科目借方反映從當期損益中扣除的所得稅,貸方反映期末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所得稅額。
企業所得稅是對我國內資企業和經營單位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徵收的一種稅。
納稅人范圍比公司所得稅大。企業所得稅納稅人即所有實行獨立經濟核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內資企業或其他組織。
企業所得稅的征稅對象是納稅人取得的所得。包括銷售貨物所得、提供勞務所得、轉讓財產所得、股息紅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接受捐贈所得和其他所得。
企業所得稅是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居民企業及非居民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以其生產經營所得為課稅對象所徵收的一種所得稅。
作為企業所得稅納稅人,應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繳納企業所得稅。但個人獨資企業及合夥企業除外。
企業所得稅用的會計科目主要是所得稅費用科目和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科目。
「所得稅」科目是企業應在損益類科目中設置「5701所得稅」科目(外商投資企業的科目編號為5241),核算企業按規定從當期損益中扣除的所得稅。
該科目借方反映從當期損益中扣除的所得稅,貸方反映期末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所得稅額。
企業所得稅是對我國內資企業和經營單位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徵收的一種稅。納稅人范圍比公司所得稅大。企業所得稅納稅人即所有實行獨立經濟核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內資企業或其他組織。
企業所得稅的征稅對象是納稅人取得的所得。包括銷售貨物所得、提供勞務所得、轉讓財產所得、股息紅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接受捐贈所得和其他所得。
企業所得稅是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居民企業及非居民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以其生產經營所得為課稅對象所徵收的一種所得稅。
作為企業所得稅納稅人,應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繳納企業所得稅。但個人獨資企業及合夥企業除外。
7. 企業所得稅會計審計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應納稅所得額核實確認的審計
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是企業每一納稅期間收入總額減除因取得收入而發生的成本、費用、損失以及其他允許扣除項目金額後的余額。對應納稅所得額的審計,應著重從以下四方面進行:
1.收入總額真實性的審計。企業的收入總額是指納稅人在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之和,包括生產經營收入、財產轉讓收入、債權資金利息收入、租賃收入、特許權使用費收入、股息收入和其他收入。對企業收入總額真實性的檢查,主要通過審閱有關的帳簿憑證,看其有無漏記、少記、錯記的情況。對產品銷售所取得的收入,審查其有無長期掛帳,不記「產品銷售收入」帳戶的情況;有無作價處理下腳料、廢品、展品、樣品及帳外物資等不入帳,作為「小金庫」處理的情況;有無以物易物不記收入的情況;有無將材料銷售技術轉讓、固定資產出租、包裝物出租、運輸等非工業性勞務作業所取得的收入,不記入「其他業務收入」帳戶的情況。
2.成本費用准確性的審計。產品成本與費用是指企業在一定時間內發生的耗費和支出。產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和動力、製造費用;費用主要指期間費用,包括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銷售費用。產品成本與費用是會計核算的重要內容,更是所得稅會計審計的重點。
首先是對材料進行檢查。看企業對購入材料的成本核算是否正確;對企業在建工程以及福利部門等非生產單位領用的材料,是否擠入了生產成本;對發生的材料盤盈、盤虧,有無長期掛帳;有無隨意削價或變相削價處理庫存材料的情況;有無隨意改變低值易耗品攤銷方法、人為調節生產成本的情況;有無將報廢低值易耗品、包裝物的殘料作為帳外物資不入帳,而轉作「小金庫」的現象等。
其次是對工資、獎金、補貼進行檢查。查閱企業有無超標准發放工資的情況;有無將在建工程施工人員及醫務人員的工資記入「生產成本」或「管理費用」帳戶的情況;有無將非生產人員的福利費在「生產成本」中列支的情況;有無虛列人員,多報出勤,多算加班,做假工資表和獎金補貼表,虛報冒領獎金補貼等情況。
第三是對期間費用的檢查。看企業有無利用待攤和預提費用調整成本的情況;有無將應在營業外支出開支的賠償金、違約金、罰款支出、公益救濟性捐贈等列入期間費用的情況;有無超標准支付業務招待費的情況等。
3.產品銷售成本的檢查。產品銷售成本是企業出售產品、商品過程中,計算出的產品、商品的全部成本,它是計算企業經營性成果的主要環節,也是企業所得稅檢查的重要內容。對這一內容的檢查主要看企業完工產品入庫,有無轉移產品成本的現象;有無虛報產品盤虧數量、金額或少報產品盤盈的情況;產成品成本有無忽高忽低,人為多轉或少轉的情況;有無未實現銷售,而提前結轉成本的情況。
4.納稅調整合法性的檢查。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應納稅所得額。企業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其財務會計的處理方法與國家有關稅收法規有抵觸的,應當依照稅法規定進行調整。
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下列各項目,應依據標准、范圍進行扣除:(1)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向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支出,可按實際發生數扣除;向非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支出,高於按金融機構同類、同期貸款利率的數額部分則不準扣除。(2)企業支付給職工的工資,按照財政等部門規定計稅工資標准扣除。(3)企業的職工工會經費、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分別按照計稅工資總額的2%、14%、1.5%計算扣除;企業用於公益、救濟性質的捐贈,在年度應納所得稅額3%以內的部分准予扣除。在計算應納所得稅時,下列項目不得扣除:(1)資本性支出;(2)無形資產受讓、開發支出;(3)違法經營的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4)各項稅收滯納金、罰金和罰款;(5)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損失有保險賠償的部分;(6)超過國家規定允許扣除的公益、救濟性捐贈,以及非公益、救濟性的捐贈;(7)各種贊助支出;(8)業務招待費超支部分;(9)與取得收入無關的其他各項支出。此外,需要作納稅調整的還有未超過五年的應彌補虧損,准予用應納稅所得彌補。
二、會計核算的審計
對企業所得稅會計核算的檢查,主要是通過審查與核對「本年利潤」、「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所得稅」等帳戶和「所得稅納稅申報表」、「所得稅專用繳款書」等資料,來檢查企業在計算交納所得稅的過程中,是否按規定進行會計核算,有無偷稅欠稅等現象。具體檢查的內容如下:
1.有無將不屬於所得稅稅前列支的支出,如職工集體福利設施建設的支出,與本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無關的各項費用和國家稅法規定不準列支的其他支出等,轉入「本年利潤」帳戶借方,減少計稅所得額,有無將不屬於所得稅的支出,如企業拖欠稅款應繳納的滯納金,違反稅法規定的各種稅收的罰款等,記入「所得稅」科目借方和「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科目貸方。
2.「產品銷售收入」、「其他業務收入」、「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等科目期末余額是否全部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貸方,與收入相對應的支出和期間費用是否也全部轉入「本年利潤」的借方,利潤總額的計算是否完整准確。
3.在計算企業應交所得稅時,是否借記「所得稅」,貸記「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實際上交時,是否借記「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貸記「銀行存款」;期末結轉時,是否借記「本年利潤」,貸記「所得稅」。
4.「所得稅計算表」上的應交數與「所得稅」帳戶的借方發生額以及「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貸方發生額,企業已納所得稅數額與「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明細帳戶的借方發生額,在無時間性差異的情況下,它們應該是相互一致的。如不一致,則存在欠稅現象,應按帳載情況,調閱原始憑證,查清原因。
5.將「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明細帳戶借方發生額,逐筆與「所得稅專用繳款書」核對,審查「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明細帳,看有無不根據「所得稅專用繳款書」登記入帳的情況,再查看原始憑證,即可確定欠交的數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