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組織形式的對會計目標的影響
① 關於中小企業會計目標的定位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新技術革命的迅速發展,企業結構出現了專業化、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趨勢,中小企業異軍突起,在經濟發展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1999年底,全國工商注冊登記的中小企業約占企業總數的99%,在全國工業產值和實現利稅中分別佔60%和40%左右,提供了大約75%的城鎮就業機會。與此同時,如何制定中小企業會計制度,規范中小企業會計核算顯得日益迫切。
制定中小企業會計制度,首先要明確其會計目標。由於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在企業組織結構和資金來源諸多方面存在顯著差別,兩者的會計目標定位也必然不同。目前比較流行的會計目標的觀點有受託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這兩者都是以兩權分離為前提,立足於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組織形式產生的,從本質上看都以單一服務對象即投資者的信息需求為主導。由於中小企業的所有者、投資者和經營者通常是三位一體的,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並未完全分離,沒有形成明顯的委託代理關系,同時受到自身規模的局限,一般難以上市發行股票籌集資金,這樣,中小企業會計就缺乏向投資者或所有者提供財務會計信息的基礎。
一、中小企業會計目標的分析
會計目標的定位正確與否,直接關繫到會計制度制定的價值取向和會計實務的方法程序選擇,同時也關繫到會計目標理論體系的完善。相對大企業而言,中小企業會計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比較少,主要是債權人和稅務部門,所以中小企業會計無法把以滿足所有者或投資人信息需要為主導的受託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作為會計目標。
對於中小企業的會計目標,目前權威方面認為「中小企業會計應當將著眼點放在這些企業的內部需求上,比如幫助企業經營者了解企業的盈利能力、費用結構,並且有助於政府部門制定扶持計劃、進行稅收征管等」。對此,筆者不能苟同。首先,按照中小企業會計制度所提供的財務會計信息,雖然可以為企業的內部經營管理決策提供有用的參考,但是由於企業內部經營管理者掌握著財務信息生產和供給的權力,他們完全有能力和條件從自己的決策需要出發收集和整理會計信息,沒有必要制定統一的會計制度來規范其信息需求的內容和格式,而且面對內部管理種類繁多的信息需求也難以作統一的規范。倘若以內部管理的信息需要為導向,那麼企業會計披露的范疇就不再局限於專門對外報告的財務會計,而包含了管理會計的工作內容,這樣無疑擴大了會計信息的提供成本,甚至與企業內部商業機密的保密要求相沖突,不利於會計制度的順利推廣和實施。其次,中小企業大多數由個人或家庭創辦,國家很少直接投資,而且,中小企業不可能長期依賴政府的扶持,其獨立發展是必然要求和趨勢,為保證會計目標的相對穩定性和前瞻性,也沒有必要將政府制定扶持計劃作為中小企業會計服務的優先考慮。最後,中小企業也不應該以稅收征管作為其會計目標的主導方面。雖然稅務徵收機構是企業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之一,正確和及時地繳納稅收是企業開展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要求,但是僅僅滿足這個基本條件並不會促進企業長期穩定的發展。因此,企業會計目標應該定位於企業外部信息使用者,而且是對企業發展有著決定性作用的外部使用者。
二、中小企業會計目標的構建
會計目標是由會計環境決定的,並隨會計環境的變化而轉變。鑒於中小企業面對的外界環境和自身經營管理的特點,筆者認為,中小企業應該樹立以滿足債權人(主要是指銀行)的信息需要為主導的會計目標。
首先,中小企業的債權人與企業之間存在著確定的委託代理關系。債權人貸款給企業,要求收取利息並到期收回本金,為此債權人有必要評估其貸款的風險大小,會計信息提供的償債能力等信息無疑有利於其正確決策;而為了有效得到貸款,中小企業必須以真實和優質的會計報表向債權人反映其貸款的安全性,消除兩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建立相互之間的信任。
更為重要的是,中小企業通常具有自有資金有限、自身積累速度慢和市場風險高等特點,這些影響了它的籌資能力。雖然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商業信用、政府支持和風險投資等途徑融通資金,但相對大企業而言,其籌措資金能力較弱,銀行貸款仍是中小企業最主要的融資方式。在我國,雖然目前中小企業貸款規模僅占信貸總額的8%左右,但隨著金融管理體制的變革,各國有商業銀行成立小企業信貸部,銀行將逐漸改變中小企業的資信評估方式,提高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水平,這些措施都擴大了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范圍和幅度,有利於把中小企業從融資困境中解脫出來,推動它們進一步發展。面對良好的發展機遇,中小企業應增強信息披露意識,規范會計核算,以債權人(主要指銀行)為會計信息服務的主要對象,向銀行提供真實、准確的會計信息,使銀行判別企業優劣時有可靠依據,以提高其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從而加速中小企業的發展步伐。
作者:韓永斌
1、三種類型的企業組織形式及其對財務管理的影響。
三通常有三類: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和公司企業。
(1)獨資企業。獨資企業是指由一個人出資,歸個人所有和控制的企業。獨資企業具有結構簡單、容易開辦、利潤獨享等優點。
(2)合夥企業。由兩個以上的業主共同出資、共同擁有、共同經營的企業叫合夥企業。合夥企業具有開辦容易、信用較佳的優點,但也存在責任無限、權利分散、決策緩慢等缺點。
(3)公司。公司是法人,是有權用自己的名義從事經營、與他人訂立合同、向法院起訴或被法院起訴的法律實體。公司的最大優點是公司的所有者——股東只承擔有限責任,股東對公司債務的責任以其投資額為限。公司的另一個優點是比較容易籌集資金,可以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形式迅速地籌集到大量資金,這使公司比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有更大發展的可能性。
不同的企業組織形式對企業理財有重要影響。如果是獨資企業,理財比較簡單,主要利用的是業主自己的資金和供應商提供的商業信用。因為信用有限,其利用借款籌資的能力亦相當有限,銀行和其他人都不太願意借錢給獨資企業。獨資企業的業主主要抽回資金,也比較簡單,無任何法律限制。合夥企業的資金來源和信用能力比獨資企業有所增加,收益分配也更加復雜,因此,合夥企業的財務管理比獨資企業復雜得多。公司引起的財務問題最多,企業不僅要爭取獲得最大利潤,而且要爭取使企業價值增加;公司的資金來源有多種多樣,籌資方式也很多,需要進行認真的分析和選擇;贏余分配也不像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那樣簡單,要考慮企業內部和外部的許多因素。
2、按其他標准劃分的企業類型及其財務管理的影響
企業還可按其他標准進行分類,這些分類主要有:(1)根據企業所屬的部門可分為工業企業、商業企業、農業企業等。(2)根據企業規模的大小可分為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3)根據所有權關系可分為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股份制企業等。(4)根據經營方式可分為承包經營企業和租賃經營企業等。
(二)市場環境
在商品經濟下,每個企業都面臨著不同的市場環境,這都會影響和制約企業的理財行為。構成市場環境的要素主要有兩項:一是參加市場交易的生產者及消費者的數量;二是參加市場交易的商品的差異程度。一般而言,參加交易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數量越多,競爭越大;反之,競爭越小。而參加交易的商品的差異程度越小,競爭程度越大;商品的差異程度越大,競爭程度就越小。
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通常有下列四種:
1、完全壟斷市場。又稱「純粹壟斷市場」或「獨占市場」,是指整個行業只有一個銷售者或競爭者,它可以決定商品的供應數量和價格。這類市場實際上不存在競爭。
2、完全競爭市場。又稱「純粹競爭市場」,是指競爭不受任何因素的阻礙和干擾,完全由買賣雙方自由競爭的市場。在這種市場上,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數量都很多,但都不能控制市場價格,只能接受現行的市場價格。
3、不完全競爭市場。是指存在一定程度控制力的競爭市場。在這類市場上有許多商品生產者,但不同生產廠家的產品存在一定的差異(如質量、牌號等)。這樣,消費者在購買時要有所選擇,使得有些廠家(如名牌產品的生產企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影響市場。
4、寡頭壟斷市場。這是指由少數幾家生產者控制的市場,這幾家企業通常控制該種產品銷售量的70%—80%。剩下的較少部分由其他許多企業經營。
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對財務管理有著重要影響。處於完全壟斷市場上的企業,銷售一般都不成問題,價格波動也不會很大,企業的利潤穩中有升,不會產生太大的波動,因而風險較小,可利用較多的債務來籌集資金;而處於完全競爭市場上的企業,銷售價格完全由市場來決定,被市場所左右,價格容易出現上下波動,企業利潤也會出現上下波動,因而不宜過多地採用負債方式去籌集資金;處於不完全競爭市場和寡頭壟斷市場上的企業,關鍵是要使自己的產品超越其他企業的產品,創出特色,創出品牌,這就需要在研究與開發上投入大量資金,研製出新的優質產品,並做好廣告,搞好售後服務,給予優惠的信用條件等。為此,財務人員要籌集足夠的資金,用於研究與開發和產品推銷。
③ 經濟環境對具體會計目標的影響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會計目標的研究一直是會計理論界的一個熱點問題。西方會計界(以美國為代表)主要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探討會計目標,並逐漸將其視為會計理論研究的起點,這在美國財務會計概念結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70年代後美國會計界關於會計目標的研究,形成了兩個主要流派:受託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而目前我國會計理論界對於會計目標的探討,也主要局限於這兩個學派之爭。那麼,在我國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會計目標到底如何構建呢?本文將運用產權理論對此進行一些探討,以求我國會計理論界在會計目標研究過程中,開拓思路,構建出真正符合我國現階段經濟環境的會計目標理論。
一、受託責任學派的主要觀點及局限性
在受託責任學派看來,由於社會資源(主要是資本)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資源的受託者就負有了對資源的委託者解釋、說明其活動及結果的義務。因此,會計的目標就是向資源的提供者報告資源受託管理的情況。受託責任學派認為,為了有效地協調委託和受託的關系,客觀、公正地反映受託責任的履行情況,首先,在會計信息質量方面應強調客觀性,在會計確認上只確認企業實際已發生的經濟事項;其次,在會計計量上,由於歷史成本具有客觀性和可驗證性,因此堅持採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以有效反映受託責任的履行情況;再次,在會計報表方面,由於經營業績是委託者最關心的一個方面,因此收益表的編制顯得尤為重要。
在目前經濟環境中,盡管受託責任普遍存在,在會計上反映,或比較側重這一責任的履行情況的反映也無可非議,但是,若將「認定和解除受託責任」作為會計理論研究的起點,至少有以下一些不妥之處:(1)受託責任學派強調會計系統和會計制度的整體完整性,認為只有完善的會計系統和會計制度才能確保會計實務的正確性,但會計系統和會計制度內容復雜,保證兩者的完善性這一提法比較抽象,一旦實務中出現問題,則難以確定問題的根源,造成眾說紛紜、難以統一的局面。(2)在會計處理上,由於受託責任學派強調客觀性勝於相關性,因此要求採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雖然歷史成本模式有其自身的優勢,但會計作為一門服務性的學科,應隨時注意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忽視市場的變化,只能使會計這門學科墨守陳規,弱化其服務功能。(3)在會計信息方面,受託責任學派很少會顧及到資源委託者以外的信息需求,按照這一思想,會計人員往往難以體會潛在投資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容易逐漸喪失完善會計信息的積極性,也難以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二、決策有用學派的主要觀點及局限性
1964年—1966年,美國會計學會發表了《基本會計理論報告》,初步提出了將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會計信息的用途、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和經濟決策聯系起來的會計目標思想。在報告中,會計的第一項具體目標被描述成:為了「作出關於利用有限資源的決策,包括確定重要的決策領域以及確定目的和目標」而提供有關的信息。
1978年,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在其《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中,對財務報表的目標則作出了進一步的闡述:(1)財務報告應提供對現在和可能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資、信貸及類似決策有用的信息;(2)財務報告應提供有助於現在和可能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評估來自銷售、償付到期證券或借款等的實得收入的金額、時間分布和不確定的信息;(3)財務報告應能提供關於企業的經濟資源、對這些經濟資源的要求權(企業把資源轉移給其他主體的責任及業主權益)、以及使資源和對這些資源要求權發生變動的交易、事項和情況影響的信息。
概括來說,在決策有用學派看來,會計的目標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於其決策的會計信息,它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有用性。從會計確認方面來看,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認人員在會計上不僅應確認實際已發生的經濟事項,還要確認那些雖然尚未發生僅對企業已有影響的經濟事項,以滿足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從會計計量方面來看,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計報表應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動態變化,在會計計量上主張以歷史成本為主,並鼓勵在物價變動情況下多種計量屬性的並行;在會計報表方面,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計報表應盡量全面提供對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由於會計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樣性,因此,在會計報表上強調對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及現金流量表一視同仁,不存在對某種會計報表的特殊偏好。
盡管在資本市場發達的情況下,決策有用理論可以使會計信息和信息使用者緊密相聯,並能促進會計理論研究更具有針對性和方向性及密切會計理論和實踐的聯系。但考察我國當前資本市場的發展情況,我們不難發現,由於大量非流通股的存在,我國資本市場尚未在企業資本籌集過程中發揮主要作用,企業的經營活動也並非完全以資本市場為導向,而眾多的潛在投資者也僅僅是通過會計信息來初步了解一下上市公司而已,遠遠談不上決策。因此,我國如果按照決策有用的思路來構建會計目標必然會在以下兩方面給會計人員帶來迷茫: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到底如何確定?誰有恰當的權利要求企業提供信息?
三、從產權理論的角度來看,會計目標應被明確為「節約交易費用」
既然在我國的經濟環境中,受託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均有其局限性,那麼當前我們該如何構建適合我國經濟特點的會計目標呢?筆者認為,運用產權理論中的一些觀點去研究我國的會計目標不失為一條新的途徑。
從法學角度來講,產權可以被定義為「主體擁有的對物和對象的最高的、排他的佔有權」。它是指民事權利主體所享有的經濟權利,包括以所有權為主的物權、債權和知識產權等。其內涵可分為資本權、佔有權、收益權、處置權等。當然,這種法學上的解釋也明顯帶有經濟學的意義,英國學者Y.巴澤爾在其《產權的經濟分析》中就曾指出:「法律的權利會強化經濟權利,但前者並不必然是後者存在的充分條件。」根據上述對產權的解釋,我們可以推出,一切對企業具有任何形式排他性的某種權利的個人或組織都是企業的投資主體。投資者對企業擁有所有權,債權人對企業擁有排他性的只能由自己行使的債權,政府對企業擁有稅收征管權(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強制性的單向債權)等,因而我們可以明確投資者、債權人、政府都是企業的產權主體,另外資本市場上廣大的資金供應者也可看作企業潛在
④ 論現代企業會計目標,急用(5000)字,完整版,謝謝!
我只找到這些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從契約理論看企業會計目標
摘要:關於企業的會計目標,目前主要有決策有用論和受託責任論,但是,這兩種理論都存在缺陷。企業的會計目標應是為各契約主體提供信息。這一目標隨著環境的發展,在不同歷史時期會有不同表現。
關鍵詞:企業;會計目標;契約;信息
會計目標亦稱會計目的,是要求會計工作完成的任務或達到的標准。它是關於會計系統所應達到境地的抽象范疇,是溝通會計系統與會計環境的橋梁,是連接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的紐帶。在不同歷史階段,會計的具體目標是不同的,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隨環境因素的變化而變化。
一、會計目標的歷史發展
(一)在單式簿記時代,生產的目的看企業會計主要是自給自足,滿足自己需要。這一時期的會計目標是核算收支,以便在收支相抵中實現收大於支這一結果。
(二)12-15世紀,隨著地中海沿岸資本主義經濟關系萌芽的出現,會計逐漸由單式簿記發展階段進展到簿記發展階段,這一時期會計的具體目標可概括為:為經營者提供所有財產和交易情況的信息。這一時期,會計是為經營者的經營活動服務的,顯示出會計的管理職能。
(三)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進行的產業革命後,股份有限公司出現,並成為企業基本的經營組織形式。在這一組織形式下,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發生分離,會計目標也隨之發生改變,變成為所有者提供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以評價經營者受託責任的履行情況。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股東變得越來越分散,委託與受託關系也進一步復雜化。此時,會計除實現上述目標外,還應為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及其它利益關系人提供各種不同的信息。
(四)目前,關於企業的會計目標主要有兩種觀點:決策有用論和受託責任論。
1.受託責任學派的主要觀點:由於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資源的受託者就負有了對資源的委託者解釋、說明其活動及結果的義務。因此,會計的目標就是向資源的提供者報告資源受託管理的情況。
2.決策有用理論的主要觀點:根據美國會計學會發表的《基本會計理論報告》,會計的目標是:為了「作出關於利用有限資源的決策,包括確定重要的決策領域以及確定目的和目標」而提供有關的信息。1978年,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在其《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中,對財務報表的目標作出了進一步的闡述:(1)財務報告應提供對現在和可能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資、信貸及類似決策有用的信息;(2)財務報告應提供有助於現在和可能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評估來自銷售、償付到期證券或借款等的實得收入的金額、時間分布和不確定的信息;(3)財務報告應能提供關於企業的經濟資源、對這些經濟資源的要求權(企業把資源轉移給其他主體的責任及業主權益)以及使資源和對這些資源要求權發生變動的交易、事項和情況影響的信息。
3.二者之間的主要沖突表現在:(1)在會計目標上,決策有用理論認為,會計的目標在於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於經濟決策的數量化信息;受託責任理論認為,會計的目標是反映受託者的受託經管責任及其履行情況。(2)在會計人員的地位上,決策有用理論僅僅視會計人員為提供信息的工具;受託責任理論則認為會計人員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反映和報告受託經管責任及其履行情況,會計人員的行為只受會計准則的約束。(3)在會計信息的數量上,決策有用理論認為,只要符合效用大於成本的原則,並於決策有用,信息總是多多益善;受託責任理論認為,會計信息主要考慮委託者和受託者雙方,因而在信息的提供上應有所取捨。(4)在會計計量屬性和計量模式的選擇上,決策有用理論主張多種計量屬性並存擇優,倡導物價變動會計模式;受託責任理論主張採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和歷史成本會計計量模式,反對物價變動會計模式。(5)在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徵上,決策有用理論更強調相關性,因而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近似計量的結果;受託責任理論注重可靠性,認為會計信息應盡可能精確可靠。
4.兩者之間的聯系。盡管這兩種理論之間存在矛盾,但是,兩種理論之間又有聯系:二者均強調了會計要向管理者之外的利益相關者提供信息。只不過受託責任觀只強調了要向現實投資者提供信息,而決策有用論強調了其它信息使用者,如潛在投資者、債權人、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要。這兩種理論均不能完整地說明企業的會計目標。要想正確認識會計目標,必須結合契約理論,只有這樣,才能認識到企業會計目標的本質。
二、用契約理論看企業的會計目標
根據現代企業理論,企業是契約關系的連接,實質上是協作群生產,代表一組合同關系。它通過合同關系實現企業內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間的合作,同時又通過契約同企業外部發生聯系。契約主體主要包括:現實投資者即股東、潛在投資者、債權人、職工、經理、政府等。
各契約主體通過簽定契約,給企業提供資源,同時從企業獲取收益。但作為不同的利益主體,它們之間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利益沖突。在這種利益沖突中,總有一利益主體處於優勢。一般來說,哪一種資源最為稀缺,那種資源的提供者在力量對比中就會占據上風。體現在企業目標上,就是會計目標隨著環境的變化而逐漸變化,並在某一時期有所側重。
(一)股份公司出現前,所有權與經營權不分離,所有者親自管理企業。這樣,不存在同所有者勢均力敵的契約主體,企業的目標也就僅僅是為所有者服務。
(二)股份公司出現後,企業迫切需要資金來擴大經營規模,實現規模效益,從而降低成本,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優勢。這時對於企業來說,資本是最稀缺、最重要的,因此股東相對於其它資源提供者來說處於優勢,企業的會計目標從而表現為向資源的提供者報告資源受託管理的情況,即受託責任觀,強調的是現實投資者即股東的利益。
(三)隨著公司的發展,企業經營所需資金的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債權人,資產負債率逐漸變大,債權人也承擔了企業很大一部分風險。盡管根據法律規定,企業破產時債權人可優先於股東獲得賠償權,但事實上,企業一旦破產,債權人很難完全獲得賠償,因此,債權人要求在企業的經營中體現自己的利益,債權人可介入公司的管理。同時,由於資本市場的發展,資本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潛在投資者,他們作為一個群體,手中的資金數額是巨大的,企業需要這些資金,因此此時的會計目標變為提供對現實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資、信貸及類似決策有用的信息。由於決策有用論除了強調現實投資者的利益,也強調了潛在投資者、債權人及其它使用者的利益,因此他要優於受託責任論,但是,這一理論仍然存在缺陷:除了強調現實和潛在投資、債權人的利益,對於「其它使用者」太籠統,沒有強調職工、政府的利益,而這,正是企業會計目標的發展方面。
三、企業目標的未來發展方向
隨著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凸現,同時,企業作為一個倫理中心,強調其社會責任問題。因此,企業的會計目標也必將體現出職工、政府這兩部分社會契約主體的利益。
(一)在人類進入知識經濟之前,除了管理層,企業的職工基本是同質的,一旦缺乏,很容易在勞務市場上找到替代品。因此,企業職工只是管理者管理的對象,在各契約主體中屬於最弱的一方,在企業的目標中也未予體現。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人力資源的重要性逐步顯現。此時,企業的規模不是競爭中能否獲勝的關鍵條件,資金只是企業運營的必要條件,而人力資源才是企業能否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換言之,企業的人力資源是最為重要的、稀缺的,因此,人力資本的提供者———企業職工在各契約主體中的重要性上升,這必然要求在企業的目標中予以體現。
(二)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社會責任成為企業不得不面對的責任。政府作為管理者,不僅要求企業交納稅金,同時,它還為政府提供環境資產。企業為了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獲得勝利,也必然要注意自己的社會形象。因為企業如果對社會產生外部負效應的時候,不僅要受到政府的懲罰,還可能失去現實的和潛在的消費者。這就使得企業必然要重視社會責任問題,並在提供的信息中予以反映。因此,我認為企業的會計目標是為契約各方提供信息。哪一契約主體提供的資源最稀缺、最重要,企業的會計目標就傾向於哪一個會計主體。隨著歷史的發展,環境的變化,企業的會計目標也會隨之變化。同時,需要強調的是,在會計目標不變的情況下,會計目標的具體內容也會發生變化。不管在任何歷史時期,企業都應為契約各方提供信息,這一點是不會變的。但是提供的信息的內容則會有很大區別。現在企業只需提供三張會計報表,並將有關情況在會計報表附註中反映,這基本可以滿足各方的需要。但是,隨著網路的發展,報表實現即時化,信息需要者需要隨時了解企業各方面的信息。企業為了滿足各契約主體的需要,可能需要採取事項法,讓信息使用者隨時得到企業的信息。
參考文獻:
①於玉林《現代會計網路詞典》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②李維安《中國公司治理原則與國際比較》,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③容少華《關於財務關系的管理策略》,《財務通訊》;
④趙德武《論會計目標理論的重新構造———一種融合理論及其應用》,《財務與會計》。
⑤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私營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因素
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是受理財環境制約的,研究理財環境各因素變化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是為了分析財務管理的發展規律,尋求提高財務管理水平的途徑。影響我國私營企業財務管理的因素有宏觀方面也有微觀方面的,各種因素縱橫交錯、互為條件、相互制約。
(一)宏觀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
宏觀社會環境包括國家經濟政策、產業政策、經濟發展水平和金融市場狀況等
。宏觀社會因素的正面刺激作用是因為地方政府對私營經濟鼓勵態度更為明顯,地方政府各種優化環境,促進私營經濟發展的經濟政策出台,經濟結構中的市場化成分進一步提高。金融市場進一步完善,融資「不以企業性質論長短,一視同仁」,為私營企業調節資金餘缺,進行資本投資提供便利。稅法和公司法等法規不以所有制性質實行差別待遇,為私營企業市場公平競爭、規范管理活動起到推動作用。負面作用包括政府有關部門對私營經濟意識形態方面排斥力仍大,政府經濟主管部門和執法、監督部門在掌握政策中對私營企業「寧左勿右」,「寧緊勿松」,公共經濟資源分配中的差別待遇仍然存在,金融業的信用貸款仍不向私營企業開放,企業融資渠道少,融資總量有限。這些負面影響導致私營企業不敢冒然擴大投資,對外投資也信心不足,宏觀社會環境因素的變化,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地位職能作用,及活動空間有直接影響。
(二)微觀環境因素的影響
私營企業組織形式、結構、生產經營管理水平、業主及財務人員素質狀況、企業文化均影響企業的財務管理發展。
1、組織形式的選擇不同類型的企業,其資本來源結構不同,企業所適用的法律方面有所不同和差別,財務管理活動開展的空間范圍也不同。私營企業選擇有限責任公司這一組織形式的居多,但大多私營企業是親戚、家族、朋友合辦的企業,這類企業在建設初期情義代替規章制度。企業組織形式不同,其資本結構也不同,資本結構和組織特點影響企業財務監督模式和財務管理的具體內容。
2、業主素質:私營企業業主往往既是投資者又是經營管理者,他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財務管理活動的開展。企業財務管理目標能否實現取決於業主在韜略上把握控制、監督理財的素質。
3、企業文化。業主在企業文化的形成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企業文化又影響財務管理人員選拔使用,財務管理職責許可權及財務信息在企業管理中的披露程度。企業文化還在一定程度上是吸引和穩定財務管理人才的重要因素。
4、科技發展狀況。高科技私營企業里,人力資源是企業的重要資源,企業的發展壯大要靠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所以科技發展狀況影響企業管理機制和利潤分配機制,也影響財務管理的職能作用發揮。
在客觀和微觀兩方面的影響因素中,微觀因素對企業財務管理活動的刺激作用更大。以下側重從微觀環境因素著手,分析不同環境因素影響了財務管理的特徵。
作為全球領先的財經證書網路教育領導品牌,高頓財經集財經教育核心資源於一身,旗下擁有高頓網校、公開課、在線直播、網站聯盟、財經題庫、高頓部落會計論壇、APP客戶端等平台資源,為全球財經界人士提供優質的服務及全面的解決方案。
⑥ 什麼是企業的組織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對會計信息由何影響
以奧帝康公司為例,它以前的組織結構是:員工在各自的部門中從事狹窄的專,門工作,要接受部門經理的直接領導。現在他們對組織結構進行了改革:形成了以團隊為基礎的結構,廢除了職能部門和部門管理人員。管理者在進行組織結構設計時,必須考慮6個關鍵因素:工作專門化、部門化、命令鏈、控制跨度、集權與分權、正規化。企業組織結構是指企業全體員工實現企業目標而進行的分工協作,在職務范圍、責任和權力方面所形成的結構體系。這一概念注意與後面將要學習的組織機構相區別,組織結構是指企業整體而言,而組織機構一般主要指企業高層管理結構。組織結構設計的影響因素: (1)企業制度(個人、合夥、公司制)是決定組織制度的首要因素。其中,公司制企業部門設置較多,因此其管理層次較復雜。 (2)企業外部環境,包括宏觀經濟、技術、文化和企業所處的競爭環境等。 最重要的是企業環境的不確定性。的涵義及其分類:不確定性主要通過兩個因素反映,一個是環境的復雜性,另一個是環境的穩定性。這兩個因素在同一矩陣中進行不同組合,即形成企業環境的四種不確定性類型:(3)企業經營戰略:組織內容是組織要素的總和,它包括管理主體、管理客體、組織環境以及組織目的。組織內容必須通過—定的形式表現出來,脫離一定形式的組織內容,或者脫離一定結構的孤立的組織要素,都是不存在的,不可想像的。有些管理書常常把組織形式如組織結構、組織制度當作組織的構成要素,其實這些只是組織要素的表現形式,即組織形式。 組織的形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組織類型:組織是可分為不同類型的,如政治組織、軍事組織、經濟組織等。組織類型與結構有關,因為不同結構的組織可以劃分出不同的類型。但組織形式的分組又不限於結構這一個標准,而是還可以確定其它標准來劃分,標准不同,分類也就不一樣。二、組織關系:組織關系是指組織人員在組織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如組織的機構設置以及管理許可權劃分。組織關系主要包括組織結構和組織權力。組織類型和組織關系兩者的關系是:組織類型是組織關系的基礎,它決定組織關系,決定組織的性質;而組織關系是組織類型的外在表現。三、組織意識:主要包括法律、制度、風俗和習慣等。 企業的內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特別是對會計核算有何影響,需要在持續的控制之後,對此做出評價。在實際工作中,由於各種原因,在評價內部控制時,往往注重對業務處理控制的了解、測試和評價,忽視了對信息系統控制是否有效執行、是否健全的審查,從而導致由於信息系統控制的漏洞而有意無意地改變了信息系統中有關數據,這樣就無法保障後續會計處理的會計信息的質量。企業不僅要建立信息系統控制,還必須對所建立的各項控制進行測試和評價,特別是要對會計信息系統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做出評價,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對會計信息系統及相關業務系統的控制測試包括控制設計測試和控制執行測試兩個方面。控制設計測試是確定會計信息系統的控制設計是否合理、適當,也就是對會計信息系統控制的健全性進行測試。控制執行測試是確定現行會計信息系統控制是否存在並發揮作用,也就是對會計信息系統控制的有效性進行測試。由於信息系統控制既包括人工控制,又包括計算機程序控制,因此單純依靠傳統的控制測試方法是無法完成該項工作的,還必須採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才能對信息系統控制進行全面測試。在實際工作中,應針對不同的控制形式,選擇相應的控制測試技術。 在對會計信息系統控制進行測試之後,要對各項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做出評價。針對識別出的控制薄弱環節,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提出完善會計信息系統控制的建議,及時改進。對於信息系統控制制度方面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
⑦ 目前企業會計環境對會計信息系統的影響
會計環境影響會計系統的外部因素。它包括經濟、法律、政治和社會等方面的因素。會計環境會影響會計信息的需求,影響會計程序與方法,乃至影響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意願等。(1)經濟因素:社會經濟結構、經濟發展狀況、經濟管理體制以及企業的規模與組織形式等,都對會計有重要影響。例如,就經濟結構而言,在以石油生產或礦產品採掘為主的國家,必然會比較重視固定資產折舊、遞耗資產攤銷以及研究與開發費用的核算等。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折舊會計的產生與成本會計的發展,是與產業革命後西方大工業的發展分不開的。從企業規模與組織形式看,小規模企業的所有者常常就是管理者,他們非常熟悉企業的日常業務活動,因而他們需要會計報表的目的往往只是證實而不是增加對企業經營情況的了解,或者只是對他們平常所掌握的綜合;而股份公司這種組織形式的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明顯分離,股東只能更多地依賴公司的會計報表。(2)政治和法律因素: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政治貨幣和所處的政治環境,包括戰爭狀態、政治結盟關系及其變化以及殖民地與宗主國間的傳統關系等,都可能對會計的模式、指導原則以至具體制度和程序產生影響。這些因素對會計的影響,有不少是通過法律、法規加以體現的。從法律因素來看,在大陸法系國家,法律對領土原則和會計制度有重要影響,企業財務報告等會計方面的規定,往往直接列為商法或公司法的組成部分;而在普通法系國家,會計原則和制度一般不是通過立法作出具體規定,即使某些法律涉及對會計的要求,通常也只是原則性的規定,詳細而具體的會計准則一般是由會計職業團體或由有關方面聯合組成的專門機構主持制定的。(3)社會因素:社會環境中的文化、風尚和觀念等因素對會計也有影響。例如,社會成員審慎和保密的傾向,可能導致企業低估資產,過高計提壞賬准備等;社會上保守秘密的傾向,可能導致財務報告提示的信息偏少。(4)教育因素:例如,在一個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尤其是文盲所佔比重較大的社會,會計信息的提供和利用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⑧ 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組織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所要達到的根本目的,它決定著企業財務管理的基本方向,是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出發點。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從它的演進過程來看,均直接反映著財務管理環境的變化,反映著企業利益集團利益關系的均衡,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現。 我國財務管理目標經歷了1978年以前的產值最大化階段和改革初期的利潤最大化階段。實踐告訴我們,這兩種目標都不是財務管理的最終目標。關於財務管理目標,如今學術界主要存在以下5種觀點。
(1)股東財富最大化
是指通過財務上的合理經營,為股東帶來最多的財富。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股東創辦企業的目的是擴大財富。他們是企業的所有者,其投資的價值在於它能給所有者帶來未來報酬,包括獲得股利和出售股權換取現金。
(2)企業價值最大化
是指通過企業財務上的合理經營,採取最優的財務政策,充分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和風險與報酬的關系,在保證企業長期穩定發展基礎上使企業總價值達到最大。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財務管理目標應與企業多個利益集團有關,可以說,財務管理目標是這些利益集團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協的結果。
(3)企業經濟增加值率最大化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應當具有系統性、相關性、操作性和效率性,同時提出了滿足以上四個財務管理目標特徵的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最優選擇——企業經濟增加值最大化。
(4)企業資本可持續有效增值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企業資本可持續有效增值是企業理財目標的理性選擇,企業資本可持續有效增值可通過上述財務指標體系來體現。然後,通過這一系列的指標分析,評價企業的經營狀況,從而判斷企業是否達到了財務管理目標或財務管理的水平如何。
(5)資本配置最優化。
有的學者提出,新經濟的出現對企業財務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經濟體制、企業組織形式、理財觀念的變化對企業財務目標能產生極大的影響,同時指出新經濟條件下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應定位為資本配置最優化。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在不同時期,不同理財環境,不同國度等因素影響,歸納起來這些目標都受到以下共同因素的影響。
1.財務管理主體
財務管理主體是指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應限制在一定的組織內,明確了財務管理的空間范圍。由於自主理財的確立,使得財務管理活動成為企業總體目標的具體體現,這為正確確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奠定了理論基礎。
2.財務管理環境
財務管理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法律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等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以及企業類型、市場環境、采購環境、生產環境等財務管理的微觀環境,同樣也是影響財務管理目標的主要因素之一。
3.企業利益集團利益關系
企業利益集團是指與企業產生利益關系的群體。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的利益集團已不是單純的企業所有者,影響財務管理目標的利益集團包括企業所有者、企業債權人、政府和企業職工等方面,不能將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僅僅歸結為某一集團的目標,而應該是各利益集團利益的綜合體現。
4.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獲取正常收益的同時,應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和社會責任客觀上存在矛盾: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會造成利潤和股東財富的減少;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和社會責任也有一致性:首先,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大多是法律所規定的,如消除環境污染、保護消費者權益等,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完成,必須以承擔社會責任為前提。其次,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為社會多做貢獻,有利於企業樹立良好形象,也有利於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
⑨ 企業會計目標的概念
企業會計目標的概念是指企業會計活動在一定環境和條件下應達到的根本目的。企業會計目標的影響因素包括以下幾個:
1、所有者
所有者主要通過召開股東大會或董事會進行投票表決,還通過注冊會計師審計等方式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進行監督。
2、債權人
債權人除了尋求法律保護,還在合同上規定借款的用途,並要求企業保持良好的償債能力。
3、經營者和員工
經營者直接行使經營權,參與企業的重大財務事項決策和管理;員工直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為企業提供了智力和體力勞動。
4、政府
政府頒布了一系列保護公眾利益的法律,如《公司法》、《環境保護法》、《合同法》、《保護消費者權益法》和有關產品質量的法規等,為企業提供了服務。
5、大客戶與供應商
大客戶與供應商為企業提供了較為穩定的「市場資本」,企業不能漠視。
(9)企業組織形式的對會計目標的影響擴展閱讀
企業會計目標的相關明細
據了解,企業會計目標的實現方式主要強調會計信息的提供方式及用途。其中的具體情況如下:
由於已明確會計信息的使用主體為那些和企業產權相關的投資者、債權人、政府、接受委託經營管理企業的企業內部各級管理人員以及眾多潛在的產權主體,那麼會計信息在考慮各方的需求之後,其提供方式相應地就有了正式對外公布的會計報表和對內的會計報告及非簿記方式。
提供會計信息的這些方式,降低了會計信息使用主體的搜尋信息的成本及由此可能導致的決策失誤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