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企業會計 » 企業信息披露中財務會計人員角色

企業信息披露中財務會計人員角色

發布時間: 2021-08-14 22:02:19

如何查找上市企業會計信息披露的費用

一、反信息欺詐:會計信息決策有用性的收益定價
盡管會計信息來源於企業組織,但單純的企業組織理論已難以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結構作出滿意的解釋。企業組織與公眾信息需求是決定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結構的兩大基本因素。一方面,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披露是企業按照一定要求,採用一定形式的對外會計報告,可見,上市公司信息來源於企業資產配置所引起的會計信息。顯然,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首先便取決於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然而,正是在這一環節上,公眾作為上市公司會計信息使用者或需求者處於委託人的地位,或處於信息不對稱的弱勢地位;從而,信息需求方難以控制具有代理人行為特徵的上市公司的信息製造過程,無法決定上市公司的信息製造質量。按現代委託理論,受利益驅動,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委託人將面臨代理人的「道德風險」。因此,要保障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決策有用原則的實現,離不開對委託人「道德風險」形成有效防範的約束機制。
另一方面,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也沒有體現會計信息披露誠實信用的收益性。實際上,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既是一種制度要求,更是一種道德要求。這意味著在規范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是一種行為基本准則,不過是獲得正常利潤的「入場券」而已。但是,誠信的「基準化」在現實世界中不過是一種理想化的構想。由於現實中存在大量的道德「失范」或「敗德」的行為,從而誠信的收益就只能被體現在非誠信的負收益上,即誠信的「逆向定價」上。換言之,誠實信用的信息披露的邊際收益等於信息欺詐的成本支出。而信息欺詐成本又是由社會反欺詐的力度決定的。由此可見,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披露機制的微觀基礎在於「反信息欺詐」機制的建設。
總之,實現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監督工具到決策有用的轉變,建立一個決策有用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機制,不能單純依靠財務會計信息結構的調整,還必須強化反信息欺詐的機制建設。反信息欺詐是維護社會經濟信息供給行為基本標準的微觀基礎,是對信息製造者信息供給的激勵與約束機制的一種制度設計。
二、會計信息披露誠信行為的逆向定價:信息欺詐成本
傳統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基本特徵,在於信息披露主體的行為除了受上市公司制度、規范和慣例等制度性因素制約外,信息披露的時機、規模與質量主要是受主體自身的道德約束。這種約束結構意味著,信息供給者的行為對信息披露制度的吻合程度,主要由其道德水平決定。信息披露主體一旦出現「敗德」問題,信息披露的失范將是不可避免。而在信息披露失范的情況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不僅無法起到決策有用的功能,甚至也不可能具有監督功能。
在誠信逆向定價的模式中,信息欺詐成本的上升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涉及到三大主體,即信息披露的管理當局,信息製造者與信息使用者。因而,會計信息欺詐的邊際成本實際上是由這三大因素決定的。具體來說:
1、信息管理當局對信息欺詐的懲罰力度是決定信息欺詐成本的直接因素之一。它構成「管理懲罰成本」,用C1表示。
2、如果市場能夠給信息欺詐者回報以巨額損失,就形成了信息欺詐的「市場懲罰成本」,用C2表示。
3、只有在信息欺詐必須支付「違約懲罰成本」的市場環境下,才能對信息欺詐行為產生制約作用。違約懲罰成本則可表示為C3。那麼,信息製造者的信息欺詐總成本是管理懲罰成本,市場懲罰成本與違約懲罰成本三者的總和,用C表示,而用R表示誠信收益。因此,
C=C1+C2+C3(1)R=-(C1+C2+C3)(2)因此,誠信的逆向定價模型可以簡化為R=-C(3)
(3)式清楚的表明,在理想的市場經濟體制下,R=0。而在現實條件下,R轉化為R,並取得了間接或虛擬的收益形式。換言之,誠信的信息披露行為,其機會收益表現為信息欺詐的實際成本支出。因此,要提高R,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提高C,即使信息欺詐成本趨向於極大值。從這個意義上說,財務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提高,信息披露誠信機制的建立,關鍵在於提高對信息欺詐的懲罰力度,在於反信息欺詐制度的建設。
三、會計信息披露誠信機制的強化:反信息欺詐機制
上面的分析已說明,通過提高管理懲罰成本、市場懲罰成本以及違約懲罰成本,對於建立與完善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前面所說的C3,在會計信息披露誠信機制建設中,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首先,信息使用者對信息披露違約行為懲罰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對於控制信息欺詐具有及時高效的作用。
其次,建立違約懲罰制度,強化委託人信息監督機制,提高投資人的信息披露的干預能力是強化反信息欺詐機制的常規性動力。
最後,投資者行使正當權利,提高違約懲罰成本,是促進建立和完善反信息欺詐機制的強制性推動力。
由此可見,上市公司財務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效率改進,不僅依靠於全社會信息意識的形成,以及社會道德體系的完善,更重要的在於建立健全強有力的社會反信息欺詐機制,同時這也是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誠信機制形成完善的動力,是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基本方向。

⑵ 會計在商業活動中扮演什麼角色

【會計在商業活動中扮演的角色】在企業商業活動中會計應扮演多重角色,從商業方案策劃開始介入並貫穿整個業務流程,關注交易的路徑和交易細節。評估和分析交易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或障礙並提交財務解決方案。財務控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財務控制的最終目標是使企業商業方案能夠順利實施,並最終將商業方案轉化成財務結果,實現公司的商業利益。
任何一個商業方案都要經歷策劃、制訂、實施、運行、結果的記錄等過程。因此會計角色應貫穿整個商業方案的運行過程,按其應該承擔的責任劃分財務角色:
1、業務夥伴— 財務人員同公司業務人員的目標一致,就是要實現公司的商業利益。
2、業務規劃者—總體規劃和引導公司資源服務於最佳商業方案;參與商業方案的擬定和合同條款的制訂,協助設計交易路徑化解可能會遭遇的風險或交易障礙。
3、業務分析者—收集和量化公司的業務資源(非財務數據),掌握企業資源的總量和分布及使用狀態,重點分析交易過程中資源的消耗和轉化出來的新資源,評估企業資源的使用效率。
4、培訓師—向非財務人員培訓財務知識和講解商業方案向財務結果的轉化過程,並重點講解相關的經濟法規和政策,運用財務數據分析交易的結果和資源消耗。組織財務人員培訓非財務知識,使其了解企業基本商業元素和業務流程。
5、業務控制者—財務人要銘記,控制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為了控制而去控制。控制是應該正面引導公司資源的合理使用、規范業務流程和交易過程。
以上會計角色的定義和描述都同企業資源和業務有關。當會計的職能和角色全面服務於企業資源和業務時,商業意識就會自然貫穿整個財務日常管理,參與策劃企業資源的使用、分配方案和決策企業的商業方案,從而真正實現財務管理的價值。

⑶ 簡述會計人員在企業中的地位與角色

一、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現狀
會計工作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在各個企業中不可缺少的一頂工作。隨著國際投融資的迅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日益加強,會計國際化已日益成為各個國家不能迴避的現實問題。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在京發布了新企業會計准則體系。新准則體系由1項基本准則、38項具體准則和相關應用指南構成,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這標志著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與國際慣例趨同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正式建立。從新版企業會計准則體系的構成及內容來看,各項准則環環相扣、銜接有序,實現了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建設新的跨越和突破。
但是,在我國眾多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中會計工作仍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缺陷如:
(一)管理模式僵硬。
中小企業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權和經營權的高度統一,企業的投資者同時就是經營者,這種模式勢必給企業的財務管理帶來負面影響。中小企業中相當一部分屬於個體、私營性質,企業領導者集權、家族化管理現象嚴重,並且對於財務管理的理論方法缺乏應有的認識和研究,致使其職責不分,越權行事,造成財務管理混亂,財務監控不嚴,會計信息失真等。企業沒有或無法建立內部審計部門,即使有也很難保證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企業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質差,管理思想落後,沒有將財務管理納入企業管理的有效機制中,缺乏現代財務管理觀念,使財務管理失去了它在企業管理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地位缺失。
一些企業沒有真正認識到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基礎性地位,不重視會計工作,造成會計部門的不健全和會計工作的雜亂無章。這使得會計在企業中的地位被忽視,造成會計信息不能完整、及時、真實地被記錄。事實上,會計管理體制直接影響到會計核算的真實性,影響到會計信息差異的大小。會計地位的受控性越強,受控制人的支配越具體,越容易受到非會計因素的影響(如控制者利益驅動的影響),會計信息差異就越大;控制會計的權力主體越多,會計的公正性就越高,會計信息差異也就越小。會計委派制、代理記賬制提供的信息質量要高於會計企業身份制,因為支配會計的權力主體多元化。但總的來看,當前會計工作處於受單位負責人控制的地位,單位負責人為了達到各種目的,控制會計核算向非會計規范轉變,大大削弱了會計核算的真實性,擴大了會計信息差異。
(三)意識淡薄。
意識淡薄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企業領導的意識淡薄。部分企業領導對會計工作的重要性重視不夠,認為只要能按時報送出會計報表,完成報送任務就可以,對會計信息是否真實、建不建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不夠重視。甚至有的企業領導為了局部利益遠,迫使或誘導會計人員說假話、報假數,以顯示其「政績」,取得「政治榮譽」,或逃避稅賦,使會計人員處於進退兩難的境遇。以至於會計工作在企業中缺乏統一、規范的領導。
二是會計人員的意識淡薄。在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中,會計約束機制由正式約束、非正式的約束等幾部分構成。正式約束是指經濟法規,會計准則制度等法律約束;非正式約束是指人們在長期經濟活動中無意識形成的行為規范,包括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倫理規范、意識形態等。對會計信息差異的影響來說,突出表現為會計職業道德觀念淡薄,會計誠信度差等方面,當然會計職業道德匱乏與社會大環境有直接關系,社會不正之風和黨政人員****對會計人員的價值觀、道德意識產生了極其消極的影響,使會計人員在處理會計事項時不能規范進行,導致會計信息差異增大。
(四)會計基礎工作薄弱,會計人員綜合素質不高。
當前會計基礎工作的現狀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會計工作的要求,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不高,表現在:
(1)有的企業會計機構還不夠健全、會計人員的配備還有欠缺、會計崗位設置還不夠規范、內部會計控制制度還不夠完善;
(2)隨著企業改革步伐的加快,機構改革成為企業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於是企業中表現好的、技術全面的會計人員往往被分流,安排他職,從而因為崗位的變動,影響到會計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
(3)一些單位任用會計人員,並不是向社會廣招人才,公平競爭,而是把一些文化水平低、不懂業務、「聽話」的人安排在會計機構,這些人不懂會計是一門怎樣的學科,只為了討好領導,惟命是從,不按規矩辦,記帳隨意,手續不清,資料不全,任意偽造。在是非方面,不堅持原則,對違法違紀行為不敢於制止和揭發,影響了會計信息市場的公平和公正。
二、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
一個企業的企業管理工作涉及許多不同的部門,其管理成效的優劣不是管理部門一個部門的事情,它是企業若幹部門共同執行的結果。由於會計部門和企業的各個部門、各項業務發生廣泛、直接、連續的關系,因此,會計部門在經濟業務所涉及的各部門中處於基礎性地位,只有讓會計參與到企業管理之中,才能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使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從某種程度上說沒有會計工作,就沒有企業管理。
企業管理具有復雜的內容,它包括生產管理、經營管理、質量管理、物資管理等等。它涵蓋企業人財物、供產銷每個方面。這些內容,錯綜復雜,彼此滲透,相互影響,形成一個整體。其中,會計工作在企業經濟管理中則是處於基礎性地位的,這是新形勢下會計工作的基本特性所決定的。因此,對會計工作在新形勢下的地位,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
(一)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
經濟管理的目的在於合理地分配勞動,以節約勞動時間。要科學地管理經濟,就必須要進行經濟核算,而經濟核算的中心是會計核算。現在生產社會化程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勞動分工和協作更細,更復雜,再生產各環節之間,企業各部門之間的聯系也更廣,因此,只有通過會計核算,及時、准確、完整地提供各種有關數據和資料,才有可能組織企業經濟的綜合平衡,才能對社會生產進行反映和控制,做出科學預測,以指導企業經濟的發展。
(二)會計監督職能越來越重要。
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是相輔相成的,會計核算是會計監督的基礎,而會計監督是會計核算的保證和目的。會計監督是加強企業法規、制度的需要,是加強企業管理的需要,是企業經濟有序運行健康發展的需要,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需要。
(三)會計工作更具有政策性和科學性。
企業的任何一個經濟活動都必須在企業長遠目標的引導、約束、規范下進行。而企業的各項決策,又絕大部分直接地或間接地落實在會計工作中。因此,作為企業,必須加強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基礎性地位,加強和完善會計工作,強化會計部門的管理,使其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會計對企業管理的作用
企業管理的目的是實現企業中的最大的效益,也就是給企業帶來很大的榮譽,並且還會實現各個企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企業的經營和財務狀況都是可以通過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而反映出來的。會計部門可以直接通過對企業的核算,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成果進行有效的財務分析,不但促使企業決策者可以很快的了解當前企業實現利潤的多少和欠債能力的高低,而且還可以發現企業風險的大小,企業資金結構的優劣,使決策者在企業運行的很多方面做出正確的決策,用最小的風險、最健康的財務狀況來實現最好最大的利潤。同時,還可以發現一些必要的問題,為改善企業經營管理提供一些相關依據。 四、會計工作是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證
會計人員應該積極參與到企業管理之中。在很多人看來,一般會計就是記賬、算賬和會計報告,不具體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工作,即使部分參與企業管理工作,也是財務經理們的事,其實,會計除以報表方式為其他管理人員提供公司經營信息外,也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公司管理之中,無論是進行成本核算、報賬、記賬,會計是企業預算執行第一個知情者和監督人,從材料采購到銷售回款,通過預算、比較價格、信用管理、指標對比等,會計無不履行著監督的職能,無不參與於企業管理之中。
會計工作的好壞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一個企業的管理水平,會計是企業管理的一個專業工具,因此這項工作需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人員進行,並採用較多的專業術語和專門方法,然而會計其服務對象並不是會計專業人員,其存在的宗旨除自身通過控制與監督有限地參與管理外,更多是為企業相關管理服務的,而這些管理人員並非都能掌握會計專業知識,因此,其提供的會計信息不僅需要全面、真實、及時與可比,還要求對此有需求的服務對象有用,則除自己能讀懂外,還要求所涉及管理人員、相關利益者都要能讀懂,如果其中包含有一些比較專業的信息,應以適當的方式加以解釋,使其他管理者能從會計提供的信息中讀到其所需的相關管理信息,只有這樣,會計才能更好地為企業管理服務,發揮更大的潛能。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決策者能夠更方便的讀取信息,利用信息進行決策。
因此,會計作為企業管理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管理工具,不僅僅是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過程與結果,還通過預算、監督、參與決策等,參與到企業管理過程之中,作為一個重要管理環節來使用,作為履行此項工作的會計人員自己應充分認識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認真履行自己管理工作職責。
五、會計資料是企業管理決策的重要依據
企業會計體系由五個分支組成:(1)財務會計,主要功能是對外報告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2)管理會計,主要功能是對內部管理者提供支持管理決策的信息。(3)成本會計,其功能具有二重性:一是為財務會計提供成本信息,以合理確定存貨價值及計算損益,二是為管理會計提供決策分析中的基礎信息。(4)稅務會計,主要功能是依據稅法計提稅金,訂立稅務規劃。(5)內部審計,主要功能是維護企業會計體系的客觀性和安全性。
這些會計信息為企業決策者在企業管理中提供了豐富而可靠的參考資料。對會計信息的會計分析既是制定計劃的前提,又是檢查計劃執行情況、反映工作成績、提出改進意見的主要手段。通過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成果所進行的會計分析,一是可以挖掘提高經濟效益的潛力和途徑;二是可以發現企業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環節;三是可以找出差距及原因進而提出對策。
六、會計主管是企業領導的左膀右臂
一個單位的會計工作,主要依靠會計主管人員和會計人員共同努力來完成。從外部經濟環境來看,每個單位都要面向社會,面向現代化經濟建設,必然與社會發生多方面的聯系或多種形式的經濟往來,這些經濟關系需要會計主管人員來處理。從內部經濟環境來看,每個單位都要按經濟規律管理經濟工作,特別是在當前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中尤為重要,需要會計主管人員認真細致地研究生財、聚財、用財等理財之道,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會計核算內容更加廣泛,要求更加規范,會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顯得重要,對會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這對企業決策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在企業管理中,企業決策者就不得不藉助於會計主管的工作和幫助。
綜上所述,會計工作在企業管理中的基礎性地位應該堅決加強,這樣才能更好地為企業決策者服務,為企業的管理工作服務,以促進企業的健康、平穩、持續地發展。

⑷ 財務人員在內部控制中的角色

通過內部控制的相關定義可以得知,企業的內部控制被分為兩個部分,也就是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對於二者而言,會計控制的目標是保證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而管理控制更加側重於憑借控制幫助企業實現目標。因此可以發現,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聯系緊密,財務管理能夠為開展管理控制工作奠定基礎,從而可以進一步解決企業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
1 、可以有效減少企業風險
財務人員的內部控制是企業內部控制管理制度的關鍵組成部分,而企業內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減少企業遇到的風險,完善企業的相關制度,從而幫助企業更好地發展。財務管理可以幫助企業對資金流動進行監管,從而預防企業會計資金方面遇到不可估量的危機,最終能夠幫助企業減少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危機與風險。
企業財務人員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幫助企業減少遇到風險和危機。第一,使用風險識別。對於財務人員而言,首要工作就是進行財務預測,而財務預測就是先將企業歷年的財務材料作為依據,再將企業目前的經營情況作為參考,最終對這些資料進行研究分析,對企業接下來的情況做出一定的風險預測。在財務人員進行風險預測中,主要的工作就是幫助企業內部控制進行風險預測並且做好風險識別工作。第二,風險控制。財務人員的預測工作可以從客觀的角度對內部控制中的風險進行評價,並且識別這些風險危害的大小。財務人員的預算工作可以幫助企業對於今後的經營狀況進行科學規劃,不僅可以幫助企業開展內部控制工作,減少企業遇到危機和風險的可能性,還可以幫助企業管理好內部的流動資金,最終幫助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發展。
2.、向企業提供准確的財務信息
眾所周知,財務人員的工作就是根據企業的整個經營活動進行的,就是對企業經營的整個過程進行科學管理,從而確保企業財務信息的正確性和可靠性。財務人員在開展財務工作的過程中,不僅能夠直接參與企業經營管理,還能幫助企業降低額外支出,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能對全體員工進行監督,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財務信息的准確性。除此之外,財務人員在對企業資金進行管理的過程中能夠及時了解資金動態,從而能夠防止出現貪污腐敗情況,由於每一筆賬都詳細記入在案,從而能夠保證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⑸ 財務人員在企業中應是什麼角色。

財務人員在企業中屬於高層管理人員角色。

⑹ 會計人員在企業中的地位與角色是什麼

會計人員在企業中的地位屬中層領導,扮演著監督與核算企業經濟活動的角色。

⑺ 中糧集團會計被查,會計在企業運營中扮演什麼角色

會計在企業管理中扮演著監督與核算企業經濟活動的角色,也就相當於管理者和監督者。

總之,在如今這個競爭壓力日趨加大的社會中,會計這個職業在各個企業單位、各種行業中的比重會加大,從事於會計這個行業的人員也將會越來越多!

⑻ 小微企業會計信息披露取得了哪些成就

一、我國中小企業會計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問題
(一)中小企業會計信息披露的不充分
中小企業的會計信息披露不充分體現在多個方面。由於中小企業所處的市場都存在較高的競爭程度,為了保護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所以在會計信息披露時會體現一定的保密性。但是很多中小企業便以此為借口,對諸多會計信息譬如融資租賃、資產減值等不予披露或者是披露不完整。
(二)中小企業會計信息披露的不健全
由於中小企業對於內部會計控制的意識很薄弱,對內部會計控制並沒有給與過重視,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漏洞頗多,譬如說一人身兼多職、人員素質低、預算不準確等。並且企業的內外部的監督體系也不健全,致使會計信息披露問題越來越顯著,得不到遏制。
(三)中小企業會計信息披露不真實
目前中小企業會計信息披露存在嚴重的虛假問題,其主要體現在:在中小企業的會計人員不具備應有的專業素質,對會計原理、會計法規以及制度不甚了解,做出錯賬的概率較大,進而造成了會計信息失真。當注冊會計師對中小企業進行審計時,中小企業所提供的財務數據和其他財務資料一般都有虛假的成分,注冊會計師很難以此資料為基礎得出真實可靠的審計報告,這就造成了外部審計對中小企業會計信息難以起到其應有的督促作用。
二、完善我國中小企業會計信息披露的建議
(一)「不充分」的解決辦法
1.突破傳統會計模式,重視對無形資產,人力資源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財務報告披露諸如商譽、人力資源、衍生金融工具等項目性質與數量的詳略程度應符合充分披露原則,即凡是為達到公正表達企業經濟事項所必要的信息均應完整地提供並使用戶易於理解,為提高財務報表的有用性,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的披露至少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質、條件和會計政策;(2)利率風險;(3)信用風險,即一方違約,企業可能損失的最大金額;(4)公允價值。我國的會計制度還處於逐步完善和發展階段,對商譽、人力資源、衍生金融工具等項目缺乏理論基礎和實踐探索,為解決信息使用者的燃眉之急,可以首先解決信息的披露問題,暫時繞過確認和計量問題,待時機成熟再行研究。在沒解決之前,特別是目前,應遵循充分披露原則,提高會計信息披露的完整性。
2.鼓勵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披露預測性信息。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披露預測性信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預測性信息的質量難以保證,並由此引發法律責任。預測性信息是著眼於未來的信息,是基於一系列假設基礎之上的推測,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有可能因預測結果與實際結果存在差異而使上市公司和會計師招致法律訴訟。因此,應該建立預測性信息質量保證機制,可以考慮以下措施:(1)強化上市公司管理者的法律意識,明確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法律責任;(2)若預測信息與實際有重大差異,要求上市公司作出說明,以促使上市公司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提高預測的准確性;(3)在相關法規中規定披露預測性信息必須經注冊會計師審計;(4)規定注冊會計師的免責條件。
(二)「不健全」的解決辦法
1.採用大規模按需報告模式。信息使用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其主要原因在於:(1)使用者的目標和方向不同;(2)被估價的資產不同;(3)報告公司的環境不同;(4)使用者的信息偏好不同。採用大規模按需報告模式並不意味著全盤否定通用報告模式。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多樣化並不排除使用者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另外,某些財務信息的需求至少在短期內是穩定的。因此通過與使用者溝通,公司可能在事先獲得使用者一些信息需求。因此通用財務報告模式對使用者是有用的,並且具有可比性和經濟性的優點。
2.強化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管。為了保證會計信息披露滿足相關性和可靠性的質量特徵要求,應加強化對會計信息的披露監管:(1)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是保證信息披露質量的重要條件,因此應當加強對會計人員的教育、培訓及監督,減少由舞弊行為帶來的信息失真;(2)加強會計法規、會計規范的建設,從源頭上杜絕制度性失真,並建立一個統一的規范的會計信息披露監管體系;(3)企業內部要建立起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能夠保證會計信息可靠性的保障系統,從法人代表、內審人員到每一個會計人員都應擔負起保證會計信息可靠性的責任。
(三)「不真實」的解決辦法
規范會計信息披露失真的核心是完善信息質量管理機制兩方面,可以從建立內部約束機制和外部約束機制人手。建立內部約束機制,即完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嚴格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財產物資、財務收支的制度,為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奠定良好的會計基礎。強化企業約束機制,堅決制止管理者任意違反財務規定,自行支配企業財產物資和經營行為。建立外部約束機制,完善社會監督體系是制止和防範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證。完善立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通過法律手段強化管理者在信息披露中的法律責任,制定有關信息質量管理法規,對管理人員責任與權利、提供偽劣信息的懲處作出明確規定~

⑼ 在披露的會計信息中,哪些屬於財務會計的內容

公開披露的會計信息都是財務會計信息,通過會計報告向企業外部的人員(如:股東、債權人、銀行、企業職工等)披露,對外部使用者披露的信息都是統一格式的一份財務報告(如年報、半年報等)。
至於不對外披露的是供企業內部管理人員使用的,叫管理會計信息,管理會計信息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產品盈利分析、企業預算決算等,對於企業不同的管理階層,提供不同的信息。
這就是會計的兩個組成部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他們是同源分流的關系

⑽ 如何完善企業財務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探討

一、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會計信息失真

(一)違法性失真
違法性失真是指有關企業或個人故意違反法律或規章制度而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
根據契約經濟學的解釋,企業是由人力資本和非人力資本組合而成的契約聯結體。非人力資本的作用在於黏結企業各要素,從而具有了抵押功能,使其一旦被投入企業就處於一種鎖定狀態,成為天生的風險承擔者。人力資本的作用在於做出決策並更有效地利用非人力資本,但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不能分離,可以隨時抽回,相比之下其承擔的風險要小得多(在不考慮資產專用性的前提下)。這樣,企業組織上的決策功能便與風險承擔功能產生了背離。人力資本所有者風險與收益的不對稱,加上其行為無法觀察,使其完全可以通過濫用非人力資本使自己受益,其結果往往是使超標準的數據進入會計系統,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為避免上述弊端,人力資本所有者被賦予了具有激勵功能的剩餘索取權,但這只是部分地緩解了風險與收益的不對稱問題,由此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人力資本所有者可以通過操縱會計收益,虛增其所得的剩餘,再將其賣出並從中獲利。後者造成的損失以及會計信息失真程度要遠甚於前者。
以上的分析將經理(人力資本所有者)和股東(非人力資本所有者)放在了截然不同的對立面上,其實經理本著把企業搞好(客觀上與股東利益一致),以提升其在經理人市場上價值的目的,也同樣有動機去披露不實會計信息。例如,虛增企業盈利能力,以降低企業的債券發行成本。如果再考慮到大股東與中小股民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及利益沖突,出於轉移利潤、獲取配股資格和提高配股價格等目的,不僅是經理,甚至大股東也會存在披露不實會計信息的動機。
(二)規范性失真
規范性失真是指由於會計規范不完善而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它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會計規范下生成的會計信息能否絕對真實地反映企業經濟活動;二是會計規范對會計信息真實性的要求是否達到了目前供給能力的頂點。
就第一種規范性失真來看,由於會計理論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外界環境的復雜與多變,絕對真實地反映企業經濟活動往往只是一種理論上的追求。雖然隨著理論研究的深人,對信息的揭示會逐漸趨向絕對真實,但從短期來看,這種信息失真是無法消除的,況且絕對真實的會計信息並不一定是相關信息使用者所必需的,獲得絕對真實信息的成本往往要大於其收益。
就第二種規范性失真來看,由於會計規范是經過社會各利益集團充分博奔後所形成的一種公共契約,需同時兼顧信息供需雙方的利益,為了在利益相關方之間取得平衡,以保證各方都能接受博奔的結果和降低交易費用,減輕規范執行的阻力,規范的要求一般都要稍低於現實的供給能力。另外,由於會計信息供給者的自我保護傾向以及規范制訂者有限理性的限制,制訂出來的規范也總會存在著種種不足。這就造成了會計規范的不完全性,即便會計人員完全遵循了規范要求,他所提供的信息也不可能完全達到目前供給能力的要求,存在著失真情況。
(三)技術性失真
技術性失真是指會計人員素質不能滿足會計工作需要而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
技術性失真發生的情況依各國實際情況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在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由於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相對較高,因技術性原因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概率一般較低。在我國,由於會計從業人員整體素質相對較低,很多人難以達到准則要求,不能適應會計工作的需要,因而由技術性原因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也普遍存在。
從上述三類會計信息失真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規范性和技術性失真主要是由客觀因素造成的,短期內無法消除,且這類信息失真由於沒有明確的利益導向,所造成的危害相對較小。違法性失真主要是由會計信息披露者主觀因素造成的,有通過操縱會計信息從中牟利的利益導向目的,其結果是誤導了相關利益人的投資決策,所造成的危害極大。違法性失真也是目前會計信息失真的最主要原因。下文關於我國情況的分析就主要是針對違法性失真而言的。
二、我國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及特有的原因分析
總體上看,目前我國會計信息披露中存在著質量低下,虛假會計信息層出不窮的問題。從已查明的情況看,1985-1994年的十年間,累計查出的違紀金額為1383億元,1998年更是達到了268878.68億元(估計數)。從未完全查明的情況看,自從中國證監會規定了有關配股和摘牌的凈資產收益率(ROE)標准後,每年便有大量的ROE落在10%-11%和0%-1%等剛好達標的區域之間。顯然,這是會計操縱導致信息失真的結果。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於會計信息供需雙方效用函數不一致、信息不對稱以及會計信息天生具有經濟後果等原因,違法性失真在世界各國都不可避免。在我國特有的制度背景下,會計造假已成為經理人追逐個人利益最大化的一種理性選擇,會計信息失真愈演愈烈也表現出了明顯的中國特色。
造成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制度性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國企經理制度
有學者的研究表明,國企經理制度中,對經理行為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是收入制度和組織制度。
從收人制度來看,根據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經理人員的目標函數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包括貨幣收入、在職消費和精神報酬。從現有的制度安排看,國有企業經理的貨幣收入普遍偏低,且與企業經營效益不掛鉤,在職消費模糊(如形式的實物化、消費成本化、對象不明確等),精神報酬不合理。這樣,理性的經理人必然會傾向於採取機會主義行為,並通過高額在職消費與資源轉讓來謀取額外好處。這些事項最終會進入會計系統,由此造成信息失真。
從組織制度來看,首先,經理人員的任命是由上級主管部門決定的,由於其掌握了這種缺乏彈性要素的控制權,尋租行為難以避免,而這些租金支出最終會通過費用類項目進入會計系統。其次,國企經理作為政府官員,職務調動比較普遍,工作缺乏穩定性,容易產生短期行為。再次,經理人員的考核是由上級主管部門進行的,為證明自己的眼力,主管部門對下屬企業虛報業績的行為往往不聞不問,間接縱容了會計造假行為。最後,退休制度使國企經理在離職時面臨著巨大的控制權收益損失,加上在職期間較低的收入水平,使經理人員產生不平衡心理,通過會計造假謀取最後一筆個人收人的"59歲現象"便隨之出現。
可見,經理人員的制度性缺陷(報酬制度、選拔考核與獎懲制度)引發的會計信息造假動機,客觀上造成了國有企業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低下。
(二)上市公司治理結構
上市公司外部所面臨的產品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而資本市場與經理人市場的競爭則不充分,因此說,外部治理結構是不健全的。在內部治理結構方面,何峻(1998)和周清傑(1999)的研究表明,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存在著嚴重缺陷,主要表現為國有股權"一股獨大"和"內部人控制"。
國有股權"一股獨大",加上流通上的限制,促成了一種僵化、低效的產權結構。一方面,佔有絕對控股地位的國有股權產權主體缺位,使其產生不了對高質量會計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社會公眾股東受制於持股比例的限制,不僅存在著"搭便車"的心理,而且即便有高質量的信息需求,其影響力也十分有限。其實,在這種制度安排下,社會公眾股東已成為謀取短期收益的投機者,他們有時並不需要有關公司投資價值的信息,而是需要那種虛報公司業績的失真會計信息。
"內部人控制"問題在我國同樣十分突出,許多企業不僅董事會與經理層高度重合,甚至連董事長和總經理也會二為一,為"內部人控制"大開方便之門。董事會不能起到監督經理層的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為何在新股發行及衡量配股資格時會計造假行為的盛行。在西方發達國家,為消除內部人的超級信息地位以及由此引發的道德風險,公司治理結構中一般要求董事會下設由獨立董事組成的審計委員會,而我國在這一方面尚未做出明確規定,導致了會計信息質量內部保障機制的不健全。
(三)外部監管制度
既然制度性因素決定了我國各類企業內部都存在著披露不實會計信息的動機和可能,那麼,外部監督應該是提高信息質量保證的另一條路徑選擇。可是從實際運行過程來看,監管效果也十分有限。
從監督有效性來看,由於我國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督大多是通過會計師事務所來進行的,而這種監督權的授予卻掌握在作為被監督者的經理人手中,權力安排錯位的結果必然是監督不力。與《財政部會計信息抽查公告》所揭示的高達80%以上的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相比,注冊會計師出具的非標准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比率卻低於20%,監督缺乏有效性由此可見一斑。
從處罰有效性來看,我國監管部門對會計信息失真的處罰目前主要採取的是行政手段,民事手段和刑事手段的運用少之又少,基本上構不成對造假者的威懾作用。經理人市場的缺乏,也使得聲譽機制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有關統計資料表明,過去的十年中,我國上市公司對外披露的各類財務報告總數超過10000份,而受到證監會處罰的卻不足100起,如此低的處罰比例,必然會使會計信息披露者的機會主義傾向大量帶入其行為模式中。
三、可行的治理對頗:一個暫行框架
我國目前會計信息失真的泛濫已嚴重影響到社會經濟秩序,因此,端正經理人行為動機,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已成為當務之急。根據行為科學理論,端正行為主體的動機可從其內部需要和外部環境兩個方面著手。當內部需要決定了經理人逐利的本性時,外部環境便成了調節的重點。結合我國實際來看,要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必須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一)合理配置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治理結構是企業制度安排問題,是指出資人和利益相關人如何通過制度安排,監督和控制高層經理人員的活動。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一方面可以通過激勵機制的安排,同化出資人與經理人的效用函數,以降低道德風險;另一方面,又可通過權利制衡機制安排,瓦解經理人的超級信息地位,以阻止其逆向選擇,因此,它是會計信息如實披露的內部保障機制。從我國轉軌經濟中的國有企業經理制度以及上市公司國有股權"一股獨大"和"內部人控制"來看,不合理的治理結構對經理人員的激勵和約束力顯然是相當薄弱的。要治理會計信息失真,首先就要從這種內部保障機制上著手。
1.激勵機制。激勵機制設計是假定已知代理人偏好與委託人選擇而設計的一種機制,以同化二者的效用函數,激勵代理人為委託人的利益盡力工作,並如實披露信息,減少代理成本。
為達到這一目的,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讓經理人擁有一定量的股權。這樣,一方面可以通過讓經理人分享企業剩餘從而激發出其積極性,另一方面,這部分股權也成了經理人不損害股東利益的物質擔保。Andtrei Shelfer的研究表明,經理人持股比率在5%-20%之間,可較好地避免道德風險行為,從而也就消除了經理人披露不實會計信息的動機。從我國目前經理人的實際收入水平來看,短期內達到5%的水平顯然是不現實的。另外,即便經理人內部持股達到一定比例,也並不能完全消除因其道德風險行為而引發的會計信息失真。下面通過一個簡單的對比模型進行分析。
首先,假定經理人擁有企業100%的股權,Ct為企業第t年的預期成本,Pt為企業第t年的預期收益,年利率為i,則企業價值為*。
再假定經理人對企業的持股比率為a(0<a<1),(1-a)的股權為外部股東所持有。在這種情況下,精明的經理人必然會提高在職消費水平△C(因為他只需承擔其中a△c的成本),而尋找新收益△P的努力也會因此下降(因為他只能得到其中a△P部分的收益),企業價值隨之降為*。其中,經理人擁有的企業價值為aV,股東擁有的企業價值為(1-a)V。
Jensen和Meckling證明,如果股市完全有效,股東將不會支付(1-a)V*,而只會支付預期企業價值(1-a)V,V*-V部分構成的剩餘損失將完全由經理人承擔。但現實的情況是,完全有效的資本市場並不存在,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經理人對外披露的企業價值只會是V*,由此造成了會計信息失真,且股市越無效,經理人持股比率越低,會計信息失真的程度越高,這正好驗證了我國的情況。
可見,激勵機制並不能保證經理人披露完全真實的會計信息,因而內部保障機制不得不求助於第二條途徑??監督機制。
2.監督機制。監督機制是指通過以董事會和監事會等為主體的內部監控機制來約束經理人的行為。我國的上市公司中雖然都設有董事會、監事會,但由於上市公司本身大多是經股份制改造後的國有企業,不僅國有股權缺位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而且董事會和經理層往往高度重合,董事會形同虛設,監控職能嚴重弱化。監事會亦是如此。
為達到有效監控的目的,西方發達國家的治理結構中一般都在董事會下設立審計委員會,負責公司內部審計工作和外部審計師選聘工作。如果將這一制度引入我國的公司治理結構,應該可以起到防止會計造假的作用。理由如下:(1)審計委員會由外部獨立董事組成,與企業績效沒有直接利益關系,因此不可能存在會計造假動機;(2)審計委員會成員的會計專業知識水平較高,洞察力強,容易發現造假行為;(3)由審計委員會負責內部審計工作,保證了內部審計的獨立性;(4)由審計委員會負責外部審計師選聘工作,有效防止了經理人的"意見采購"。
目前,我國已有一部分上市公司引入了審計委員會制度,但實施效果並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我國的獨立董事制度不規范和不健全,從而制約了其效力的發揮。
(二)完善外部監督管理體系
設計合理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能有效防止失真會計信息的生成,但這種保障機制由於缺乏對造假者的實際懲罰,其效力往往是有限的。當造假能夠帶來預期收益時,造假者還是會毫無顧慮地生產虛假會計信息。當這種內部保障機制存在缺陷時,虛假會計信息便得以對外披露。因此,要杜絕會計信息失真,外部懲罰機制的威懾力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會計信息生產者的造假成本超過其造假收益,會計操縱的剩餘收益小於零,才能從源頭上阻止失真會計信息的生成。下面通過一個簡單的博奔模型進行分析。
博弈雙方分別為會計信息披露者和監管者,會計信息披露者有兩種戰略選擇,即造假與不造假,監管者也有兩種戰略選擇,即監管與不監管。具體倏設如下:會計信息披露者造假的概率為P,造假若不被查出,給其帶來的收益為A,造假若被發現,給其帶來的損失為-B。監管者監管有效(查出所有造假行為並進行處罰)的概率為Q,查出造假行為給其帶來的收益(或避免的損失)為C,監管成本為D。A、B、C.D均大於0,P、Q為大於0小於1的參數。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混合戰略博弈模型(見表1)。
表1信息監管者與造假者的戰略博弈模型
┌─────────┬─────┬─────┐
│信息披露者行為空間│ 造假P│不造假1-P│
│/監管者行為空間 │││
├─────────┼─────┼─────┤
│監管有效Q │-B,D-C │0,-C│
├─────────┼─────┼─────┤
│監管無效1-Q│A,0│0,0│
└─────────┴─────┴─────┘
由以上模型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其一,監管機構監管有效的預期收益為:(D-C)XP+(-C)×(1-P)=P×D-C。
監管機構不監管或監管無效的預期收益為:0×P+0×1-P)=0。
顯然,只要會計信息披露者造假概率P與造假造成損失D的乘積大於監管成本C,監管便有了必要。結合我國實際來看,根據《財政部會計信息抽查公告》的調查數據,造假概率已達80%以上,造假造成的損失通過市盈率的擴大效應更是呈幾何級數增長。相比之下,監管成本簡直微不足道。因此,監管絕對是必要的,而且監管力度(成本)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其二,會計信息披露者造假的預期收益為:(-B)×Q+A×(1-Q)=A-Q×A-Q×B。
會計信息披露者不造假的預期收益為:0×Q+0×(1-Q)=0。
顯然,要從源頭上杜絕造假,使造假者無利可圖,A-Q×A-Q×B必須小於0,即A<,因此,提高監督有效性和懲罰有效性勢在必行。
從提高監督有效性方面來說,監督覆蓋面的加大和監督能力的提高都是必不可少的。考慮到實際的監管(非注冊會計師審計)大多採用抽查方式,不可能一次全面覆蓋到所有企業,為避免企業的機會主義動機,通過合理的抽查制度安排,使若干次抽查可以覆蓋到全部企業,並在這一周期內規定追溯處罰時效,應該是一個好辦法。至於監督能力方面,則取決於監督人員素質的提高。
從提高懲罰有效性方面來說,首先,由於利用會計信息系統舞弊並做出披露虛假會計信息決策的是經理人,因此,具體懲罰也必須落實到具體責任人,避免發生對企業的懲罰最終造成股東代經理人受過的問題。其次,懲罰力度必須大到產生足夠的威懾力,否則客觀上就形成對造假行為的縱容。再次,懲罰方式的選擇上也應避免單一化的行政手段,民事手段可以調動起受害人起訴的積極性,刑事手段可以體現出法律的嚴肅性,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最後,要建立完善的經理人市場,使有效的聲譽機制和代理權競爭機制發揮強大的威懾作用。

熱點內容
小企業會計准則養老保險 發布:2021-08-17 15:48:04 瀏覽:965
會計活頁賬本怎麼裝訂 發布:2021-08-17 15:48:01 瀏覽:558
會計繼續教育90分是多少學時 發布:2021-08-17 15:47:58 瀏覽:632
民辦非企業培訓機構會計分錄 發布:2021-08-17 15:47:53 瀏覽:149
初級會計報名發票丟了怎麼辦 發布:2021-08-17 15:47:13 瀏覽:80
會計樂財務軟體 發布:2021-08-17 15:47:10 瀏覽:277
內蒙古初級會計考試從哪裡報名 發布:2021-08-17 15:46:03 瀏覽:370
會計專業技能競賽運營怎麼做 發布:2021-08-17 15:44:53 瀏覽:683
如何應對基礎會計學考試 發布:2021-08-17 15:43:49 瀏覽:782
物流公司會計外賬處理 發布:2021-08-17 15:43:47 瀏覽: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