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企業會計 » 企業所得稅對會計要求高嗎

企業所得稅對會計要求高嗎

發布時間: 2021-08-14 15:05:57

① 會計 企業所得稅問題

(1)企業利潤總額是多少
企業利潤總額=2 000-1 000-1.5-6-2.5-10-2-5-0.5-100=872.50萬元

(2)不準扣除的有哪些款項?
不準扣除的款項有:
非公益性捐贈支出10萬;
向某球隊俱樂部贊助5萬;
違反交通罰款0.5萬;

共計10+5+0.5=15.50萬元

另:壞賬損失2萬元需報稅務局批准後方可扣除。

(3)應納稅所得額為多少?
應納稅所得額=872.50-20(國債利息)+15.50=868萬元

(4)應納稅額為多少?
應納稅額=868*25%=217萬
(5) 應補繳187萬

② 企業所得稅需要計提嗎

季度末要計提企業所得稅嗎是會計工作中的常見問題,企業所得稅包括查賬徵收及核定徵收兩種徵收方式。季度末計提所得稅時一般借記所得稅費用科目,貸記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科目。本文就針對季度末計要計提企業所得稅嗎做一個相關介紹,來跟隨會計網一同了解下吧!

季度末是否需要計提企業所得稅?

答:如果每個季度有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則要做計提、結轉、繳納分錄。如果不計提,利潤表中也體現不了凈利潤的真實數據;另外,並且「應交稅金——所得稅」科目一直有借方余額掛賬。

分錄如下所示:

計提企業所得稅:

借:所得稅費用xx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xx

季末結轉所得稅費用:

借:本年利潤——企業所得稅xx

貸:所得稅費用xx

交納時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xx

貸:銀行存款xx

年底12月會計如何計提企業所得稅?

首先,要看看單位所得稅的徵收方式是什麼,然後按照單位所得稅徵收方式計算提取、繳納所得稅。

1.所得稅徵收方式包括查賬徵收及核定徵收。

(1)若是你單位徵收方式為核定徵收,則按照收入計算繳納所得稅。計算公式如下:

應交所得稅=收入總額*稅務核定固定比例*所得稅稅率

(2)若是你單位徵收方式為查賬徵收,則按照利潤計算繳納所得稅。計算公式如下:

應交所得稅=利潤總額*所得稅稅率

2.所得稅稅率是多少

一般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如果是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則減按20%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如果是國家需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則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3.提取分錄

提取時:

借:所得稅

貸:應交稅金——所得稅

結轉時:

借:本年利潤

貸:所得稅

(3)上交時:

借:應交稅金——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等

季度預繳所得稅是否可以彌補以前年度的虧損?

答:按照相關稅收規定可得,一般情況下季度預繳所得稅可以彌補前年度的虧損,但是因為多數企業在第一季度申報時沒有完成上年度所得稅的匯算清繳申報,因此有些地區的稅務系統申報表會對彌補以前年度的虧損有所限制。

③ 所得稅會計與財務會計的比較

由國家稅務總局頒布的《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與由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制度》均在各自的管轄領域中對經濟業務的相關處理原則作出了規范性的限制,都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正因為所得稅會計與財務會計的領域不同,二者相互促進和影響,但是從本質上來講,二者具有很大的區別,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之處:
1.所得稅會計與財務會計的核算目的比較
由於所得稅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處理遵循不同的原則,其各自的核算目的也不同。財務會計的目的在於將企業以及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現金流量等財務活動的運行情況真實地反映出來,並通過會計賬戶以及財務報表的形式,為使用者也就是企業行政單位的相關利益者提供所需的財務信息資料,進而為其進行決策提供有用可靠的信息。而所得稅會計則是以保證稅收為目的,根據公平原則、社會政策原則以及其他相關的稅法規定,對企業以及行政事業單位應該向國家所繳納的稅額進行核算,確定在一定的時期內需要返還的所得稅額的計量。
2.所得稅會計與財務會計的法律依據比較
從法律依據的角度上來看,所得稅會計與財務會計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稅收是體現經濟的宏觀發展,而會計則是滿足企業相關經營投資者等個體的需求。所得稅會計是以國家現行的稅法規定及其實施條例為依據,如《企業所得稅法》以及《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都是其征稅的重要依據。通常按照統一的計稅標准,以所得稅申請表的方式向納稅人徵收所得稅,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而財務會計則是依據《企業財務通則》和《企業會計准則》《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等進行核算,並製作出財務報表,要具備一定的客觀真實性,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3.基本前提的差異分析
(1)納稅主體與會計主體
就所得稅會計與財務會計的主體而言,二者具有一定的聯系但通過時也有一定的區別。所得稅會計主體也就是所說的納稅主體,其主要是指能夠獨立承擔納稅義務的企業單位,大部分的納稅企業或行政單位都屬於納稅主體。而會計主體則主要是指財務會計進行財務核算的某個企業單位或組織機構,財務會計所處理的數據以及財務信息都在某個特定且相對獨立的單位機構內,多數的法律主體都屬於會計主體,但並非所有的會計主體都是法律主體,例如一些不能夠對民事法律責任進行單獨承擔的單位就不屬於法律主體。
(2)納稅年度與會計分期的比較
納稅年度主要是指納稅人按照稅法的相關規定計算和繳納稅款的期間,通常以一年作為一個納稅年度。如果納稅人的一個納稅年度的期間開業,但是由於合並或破產等其它原因而導致經營時間不足一年時,就要以其實際經營的期限作為一個年度。而會計年度通常是會計的分期,通常也是把一個年度作為一個會計期間。
4.所得稅會計與財務會計的核算原則比較
(1)權責發生制
在很多的國家的稅務局都以權責發生職位基本原則,但是其在所得稅會計和在財務會計中的應用存在一定的差別。財務會計的核算主要就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以保護政府稅收收入為目的。而所得稅會計在以權責發生制為基本原則的同時,如果為了避免企業或行政單位幕後對利潤進行操控來逃避稅款,以保證財政收入,也會採用收付實現制的方式。
(2)確定性原則
在所得稅會計處理的過程中,不管納稅人什麼時候支付可以扣除掉的費用,其經濟業務所導致的收入或者支出的金額都要具有一定的確定性,而對於未來不一定發生的業務,稅法往往不會進行確認。遞延法就是確認性原則的實際體現,遞延所得稅是由於可導致產生暫時性差異的交易事項所造成的,其所適用的所得稅稅率就是確定的,這與財務會計所採用的歷史成本原則對一些經濟事項進行報告是很相似的。
(3)稅款支付能力原則
納稅能力主要是指納稅人按照稅法的相關規定確定其應納稅所得額,具有相同的應納稅所得額同時稅率也相同的納稅人應該承擔相同的稅款額數,由此可以看出,納稅能力體現出了合理負稅的原則,但是,在考慮納稅人的納稅能力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納稅人稅款的支付能力,防止企業或行政事業單位的應納稅所得額確定後但卻沒有實際的稅款支付能力,因此,所得稅會計在處理會計事項時,要優先以稅款支付能力為原則。
5.會計計量的對比
根據稅法的相關規定,所得稅會計在處理交易和相關的會計事項時必須採用公允價值來確定納稅人的應納稅所得額。而財務會計的計量則主要採用歷史成本的計量屬性,換句話說,財務會計只有在活躍的市場下,並且能夠具有市場公平價格的情況下,才會對公允價值進行核算。如果企業所持有一定的資產發生變動時,財務會計要根據對其損益進行確認,而所得稅會計只能對其進行確認卻不能對其資產的稅基隨意進行調整變更。
6.稅收政策與會計政策的差異
國家為了實現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保護稅基,對於財務會計和所得稅採取了不同的政策。根據稅法的相關規定,所得稅會計應該採用年限平均法對固定資產進行折舊,同時明確規定了最低的折舊年限。而在會計准則中,要充分對客觀環境、技術的進步速度、固定資產折舊額的分布特徵等因素後,在對固定資產折舊的方式以及折舊年限進行選擇和確定,企業或行政事業單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

④ 實行企業會計准則的一般企業所得稅的計算方法選哪一個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要求採用的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 應付稅款法
應付稅款法是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均在當期確認所得稅費用。
採用應付稅款法核算時,需要設置兩個科目:「所得稅費用」科目,核算間的差異均在當期確認所得稅費用。
採用應付稅款法核算時,需要設置兩個科目:「所得稅費用」科目,核算企業從本期損益中扣除的所得稅費用;「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科目,核算企業應交的所得稅。
二、納稅影響會計法
納稅影響會計法是指企業確認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按照當期應交的所得稅和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影響金額的合計,確認為當期所得稅費用的方法。
採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時,除了需要設置「所得稅費用」和「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科目外,還需要設置「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科目,用於核算企業由於時間性差異產生的影響所得稅的金額和以後各期轉回的金額,以及採用債務法時,反映稅率變動或開征新稅調整的遞延稅款金額。
三、資產負債表債務法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從暫時性差異產生的本質出發,分析暫時性差異產生的原因及其對期末資產負債表的影響。
四、正確選擇所得稅會計的核算方法
(一)小企業可選擇「應付稅款法」
在《小企業會計制度》中明確規定,小企業因業務簡單,核算成本較低,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不高,允許採用「應付稅款法」。
(二)大中型企業應選擇「納稅影響會計法」
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企業必須使用「納稅影響會計法」,具體屬於「利潤表債務法」。
(三)我國上市公司只能選擇「資產負債表債務法」
執行《企業會計准則2006》的企業(目前主要是上市公司和部分大型國有企業),必須使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以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

⑤ 如何學好企業所得稅會計




學好企業所得稅會計關鍵在於遞延所得稅難點掌握了,就容易學習了。

新的所得稅准則規定,企業應當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關鍵是確定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計稅基礎確定了,暫時性差異也就確定了,相應地,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計量也就迎刃而解了。

負債的計稅基礎判斷方法:
首先:將負債區分為預收款項類負債及非預收款項類兩種
預收款項類負債主要包括企業預先收取客戶的貨款、勞務款及資產的使用費,但尚未向客戶交付商品、提供勞務或將資產交付對方使用而形成的負債,如預收賬款、遞延收益等;非預收款項類負債是指企業已接受了對方交付的商品、提供的勞務,或已使用了對方的資產(含貨幣資金),但尚沒有支付相應款項而形成的負債以及企業的預計負債。資產負債表中的大多數負債均屬非預收款項類負債。如借款類負債、應付款項類負債、預計負債類等。
兩類負債都屬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其清償都會導致未來經濟利益流出企業,但其清償方式或者說其未來經濟利益流出的方式卻有不同:預收款項類負債的清償方式是向債權人交付商品、提供勞務或讓渡相關資產的使用權;非預收款項類負債通常以現金或現金等價物流出的方式進行清償。
其次:分別按照不同方法確定兩類負債的計稅基礎
預收款項類負債的計稅基礎,等於其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清償負債時不需納稅的預收賬款金額。
實務中,如果一項預收賬款在收款時按稅法規定已計入收款當期的應納稅所得額,則未來清償該負債時不需再交納所得稅,即未來清償負債時不需納稅的預收賬款金額等於其賬面價值,其計稅基礎等於其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清償負債時不需納稅的預收賬款金額=賬面價值-賬面價值=0。
如果一項預收賬款在收款時按稅法規定沒有計入預收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則在未來清償時(會計上確認收入時)該部分預收的收入要計入清償期的應納稅所得額,即負債清償時免予交納所得稅數額為0,所以其計稅基礎等於賬面價值減去未來經濟利益流出時不需計稅金額=賬面價值-0=賬面價值;非預收款項類負債計稅基礎,等於其賬面價值減去未來經濟利益流出時可予稅前扣除數。

⑥ 企業所得稅與會計中的所得稅費用是一回事嗎

不是一回事。
「所得稅費用」,核算企業負擔的所得稅,是損益類科目;這一般不等於當期應交所得稅,因為可能存在「暫時性差異」。如果只有永久性差異,則等於當期應交所得稅。
計算當期所得稅費用:
借:所得稅費用
(遞延所得稅資產)--(註:遞延所得稅資產增加,即發生了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遞延所得稅負債)---(註:遞延所得稅負債減少,即轉回了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遞延所得稅負債)-- (註:遞延所得稅負債增加,即發生了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遞延所得稅資產)---(註:遞延所得資產債減少,即轉回了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結轉:
借:本年利潤
貸:所得稅費用

⑦ 會計問題,關於企業所得稅

一般是按照季度交納的多,但也有按月交納的。
是按季度還是按月,國稅在你們稅務登記後會在你們企業稅種及稅率鑒定表裡說明。你要不知道,也可以直接問你們的專管員。
沒有所得稅,也要零申報的。如果你沒有按時申報,按理國稅會打電話或發信函通知你去補申報並接受處罰。晚一天處罰50元,有稅款的還要罰滯納金。

⑧ 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與會計

(一)選擇存貨計價方法進行納稅籌劃 按照現行《企業會計准則》的規定,存貨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以備出售的產成品或商品,或者為了出售仍然處在生產過程中的在產品或者將在生產過程或提供勞務過程中消耗的材料、物料等,包括各種材料、燃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在產品、外購商品、自製半成品等。
我國現行稅制規定,各項存貨的發生和應用按實際成本價計價,計價辦法可以在個別計價法、加權平均法、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移動平均法等五種方法中任選一種,不同的存貨計價方法會得出不同的應納稅額,從而使企業承受不同的稅收負擔。
但是計價方法一經選用,在一定期間內,一般為一年,不得隨意變更,如需變更,要經董事會批准,並上報當地稅務機關備案,同時在會計報表中予以說明。
一般情況下,企業在利用存貨計價方法選擇進行納稅籌劃時,應視具體情況進行預測分析,用多種存貨計價方案計算出多組數據,然後選擇出最有利於自身凈收益最大的存貨計價方案。
1.材料計價方法的選擇。
一般來說當材料價格不斷上漲時,採用後進先出法來計價,可以使期末存貨成本降低,本期銷貨成本提高,從而使應納稅所得額相對減少,達到減輕所得稅負擔,增加凈利潤。
如果原材料價格不斷下降,則宜採用先進先出法,同樣能將期末存貨成本調至最低位,本期銷貨成本調到最高位,從而減少應納稅所得額,達到「節稅」的目的。
而當材料價格上下波動不穩明,企業則宜採用加權平均法,對存貨進行計價,可以避免因銷貨成本的波動,而影響各期應稅所得額的均衡性,進而造成影響企業各期所得的上下波動,影響企業的現金流,特別是企業應納所得稅額較多,波動幅度較大時,現金流的波動較大,不利於企業合理安排現金資源。
2.轉讓定價方法的選擇。
轉讓定價是指在經濟活動中,有經濟聯系的企業各方均攤利潤或轉移利潤,而在產品交換或買賣過程中,不是依照市場買賣規則和市場價格進行交易,而是根據他們之間的共同利益或為了最大限度地維護他們之間的收入進行的產品或非產品轉讓。
轉讓定價的方法主要有:(1)以內部成本為基礎進行價格轉讓;(2)以市場價格為基礎進行轉讓。
運用轉讓價格進行納稅籌劃必須把握好兩個問題:一是轉讓價格的波動必須在合理范圍之內;二是運用轉讓價格進行納稅籌劃應進行成本效益分析。
(二)固定資產折舊方法 在用折舊方法進行納稅籌劃時,應該對各個方面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如果各年的所得稅稅率在比例稅制下沒有改變,應該選擇加速折舊法,使企業在年初提取到較多折舊,在年末提取較少折舊,如此企業便可以獲取延期納稅的益處。
應把握市場資金折現率的高低,綜合每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選出最佳的折舊方法。
按現行會計制度的相關規定,分析通貨膨脹因素,若存在通貨膨脹問題,企業的實際購買能力大幅度貶值,不能在現行市價的基礎上進行重置固定資產的簡單再生產。
但是,面對同樣的問題,如果選擇加速折舊方法,不僅縮短了企業的回收期,而且加快了企業的折舊速度,從而使前期的折舊成本獲得更大的稅收抵稅額,增加了企業的投資收益。
在分析折舊年限因素時,企業應按照自身的切實情況,採取相對有利的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在分析資金時間價值因素時,企業應該清楚不同的折舊方法將會產生不同的時間價值收益並承擔不同的稅負壓力。
企業應該運用動態的方法進行分析,對計算提取的折舊在折舊年限內按當時資本市場的利率進行貼現,算出在規定年限內計算提取的折舊費用的現價總額進行再比較分析,擇選能產生最高稅收抵稅現值的折舊方法。
(三)利用稅收臨界點進行納稅籌劃 1.稅基臨界點的籌劃。
稅基臨界點在起征點上表現比較明顯,比如稅法規定,若一次性收入超過10000元,則繳納3%的稅款,若某A收入剛好為10010元,則按規定需繳納300.3元,實際取得收入9709.3元;而某B收入為9999元,則不需繳稅,實際取得收入為9999元。
因此為了規避10000元這個臨界點,某A就應該主動將自己的收入減少10元,即可多獲得較多的實際收入。
2.稅基跳躍臨界點的籌劃。
稅基跳躍臨界點存在於多類應稅商品,應稅行為的變化而導致稅率的跳躍。
比如,現行消費稅規定,甲類卷煙稅率為20%,乙類卷煙稅率為40%,丙類卷煙稅率為25%,三類卷煙的稅率差別很大,而適應哪一檔稅率則主要取決於卷煙的分類,而類別的劃分取決於卷煙的價格,三類卷煙價格的分界點就是稅率跳躍變化的臨界點,如果卷煙價格在分界點附近,納稅人可以主動降低價格,使卷煙類別發生變化,從而適用較低稅率。
優惠臨界點籌劃的關鍵是向國家制定的優惠稅收政策靠擾,創造條件,使自己達到優惠標准,從而取得節稅收益。
(四)合理分攤費用進行納稅策劃 按照經濟用途可以將費用分為兩大部分,即生產經營成本和期間費用。
生產經營成本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生產商品和提供勞務等發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製造費用,而期間費用則是指企業在一定經營期所發生的費用,包括產品銷售費用、管理費用以及財務費用等。
常見的費用分攤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實際費用分攤法,即根據實際費用進行攤銷,費用額依據營業收入的多少加以確認;二是不規則攤銷法,即根據營業需要進行費用攤銷,可能將一筆費用集中攤入某一產品成本中,也可能對某一產品不攤銷費用;三是平均攤銷法,即把一定時間內發生的費用平均攤入每個產品的成本中。
費用有時難以控制,而且並非完全可以預見到,然而費用攤入成本的辦法卻可以控制,由於不同費用分攤法會對利潤和應納稅額產生重大影響,所以,選擇適當的分配方法,必然會使企業形成節稅收益。
一般來說,平均費用分攤法是最大限度地抵消利潤,減少稅基的恰當選擇。
只要生產經營者長期從事某項經營活動,那麼將一段時間內發生的各項費用按營業額進行平均分攤,就可以將這段時間獲得的利潤進行最大限度地平均,避免出現利潤的高峰與低谷,也就避免了應納稅額的高低波動現象。

⑨ 所得稅會計處理對企業有什麼影響

所得稅會計的內容
(一) 關於所得稅會計的基本概念
收益概念在所得稅會計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由此派生出的會計收益與應稅收益概念是所得稅會計研究的出發點。同時又據此衍生出所得稅會計的歸宿性概念—所得稅費用與應納所得稅。
1、會計收益與應稅收益
會計收益,也稱賬面收益、報告收益,是根據財務會計准則的規定,通過財務會計的程序確認的,在扣減當期所得稅費用之前的收益。確認稅前賬面收益的目的是遵循財務會計准則,盡可能精確地計量企業的經營成果,以利於實現財務會計對外報告的目標。
應稅收益也稱計稅利潤、納稅所得,是根據國家稅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計算確認的收益,也是企業申報納稅和政府稅收機關核定應稅額的依據。應稅收益的確認受稅法的約束,並因政府修訂稅法而變化。
2、所得稅費用與應納所得稅
所得稅費用是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確認的,與當期收入相配比的所得稅金額。它是根據財務會計准則計算的,企業當期所創造的收益所應負擔的所得稅費用。
應納稅費用是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確認的,按照適用稅率和規定的稅基(即應稅收益)計算的企業當期對政府的納稅責任。一般來說,公司應付所得稅的計算程序也是遵循收益表所使用的概念。

⑩ 對於會計來說企業所得稅這部分重要嗎

日常當中兩大稅種啊,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肯定重要。

熱點內容
小企業會計准則養老保險 發布:2021-08-17 15:48:04 瀏覽:965
會計活頁賬本怎麼裝訂 發布:2021-08-17 15:48:01 瀏覽:558
會計繼續教育90分是多少學時 發布:2021-08-17 15:47:58 瀏覽:632
民辦非企業培訓機構會計分錄 發布:2021-08-17 15:47:53 瀏覽:149
初級會計報名發票丟了怎麼辦 發布:2021-08-17 15:47:13 瀏覽:80
會計樂財務軟體 發布:2021-08-17 15:47:10 瀏覽:277
內蒙古初級會計考試從哪裡報名 發布:2021-08-17 15:46:03 瀏覽:370
會計專業技能競賽運營怎麼做 發布:2021-08-17 15:44:53 瀏覽:683
如何應對基礎會計學考試 發布:2021-08-17 15:43:49 瀏覽:782
物流公司會計外賬處理 發布:2021-08-17 15:43:47 瀏覽: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