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內部會計應該遵循原則
A. 會計內部控制的原則是什麼
根據「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關於印發《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通知
財會[2008]7號」第四條 :企業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1、全面性原則。內部控制應當貫穿決策、執行和監督全過程,覆蓋企業及其所屬單位的各種業務和事項。
2、重要性原則。內部控制應當在全面控制的基礎上,關注重要業務事項和高風險領域。
3、制衡性原則。內部控制應當在治理結構、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業務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同時兼顧運營效率。
4、適應性原則。內部控制應當與企業經營規模、業務范圍、競爭狀況和風險水平等相適應,並隨著情況的變化及時加以調整。
5、成本效益原則。內部控制應當權衡實施成本與預期效益,以適當的成本實現有效控制。
內部會計控制是企業為鑒別、分析、分類、記錄和報告業務經營及其相關活動並對有關資產和負債負責而建立起來的會計方法和措施,是內部控制的核心內容。
內部會計控制的基本要求是: 完整的會計記錄 (完整性),及時的會計反映 (及時性),業務及修改活動的合理描述 (合理分類),對業務及相關活動適當計量 (恰當估價),對業務及相關活動的披露和揭示 (充分披露)等。
(1)企業內部會計應該遵循原則擴展閱讀:
內部管理控制由組織的計劃和主要與經營效率和堅持經營政策相關、通常只和財務記錄間接相關的所有方法和程序組成,一般包括統計分析、工時和操作的研究、業績報告、雇員的培訓計劃和質量控制等控制手段。
內部管理控制包括組織規劃以及實施管理計劃和經營控制的所有方法與程序以及與管理當局進行經濟業務授權的決策過程有關的程序和記錄。
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指與保護財產物資的安全性,會計信息的客觀性、真實性和完整性以及財務活動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有關的控制。
它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加強會計監督、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提高管理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衡量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
B. 會計核算應遵循哪些原則
會計核算的一般性原則是會計核算的基本 規律 ,它體現著 社會 化大生產對會計核 算的基本要求,反映著商品 經濟 條件下會計核算的基本規律,是會計核算基本規律的 高度概括和 總結 。
我國12項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根據其在會計核算中的作用,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下面四類:一是總體性要求;二是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三是會計要素確定、計量方 面的要求;四是會計修訂性慣例的要求。
一、總體性要求
1、客觀性原則
2、可比性原則
3、一貫性原則
二、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1、相關性原則
2、及時性原則
3、明晰性原則
三、會計要素確定、計量方面的要求
1、權責發生制原則
2、配比原則
3、歷史成本原則
4、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的原則
四、會計修訂性慣例的要求
1、謹慎性原則
2、重要性原則
C. 單位制定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應遵循的原則
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我國的法律法規在各單位具體體現,單位在制訂、修改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時,理應以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為依據。但由於各個單位的內部實際情況千差萬別,面臨的外部環境也不相同,不會存在一個普遍適用的內部控制模式。為此,應該了解、分析各單位內部實際情況和外部環境對會計控制的影響,設計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切不可照搬照抄其他單位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設計的制度首先要適合經營目標,促進單位經營目標的實現。其次要適合單位組織結構,有效的制度要使單位會計信息迅速地上傳下達,保證聯絡渠道的暢通,要做到責權分明,對組織中每個部門、每個人實現有效會計控制,都需要組織結構來保證。
任何一個單位總是處於一定的經營環境之中,經營環境的變化必然會對單位形成一定的外部機會與外部威脅。盡管外部機會與威脅不在單位內部控制范圍之內,但在設計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前對經營環境特點及其發展規律進行了解和分析,這樣設計出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才能有效規避外部風險,實現內部會計控制的目標。
1.全面性和系統性的原則
全面性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觸角滲透到單位各項業務過程和各個操作環節,覆蓋所有的部門和崗位。由於會計工作貫穿於單位整個經濟活動,是對單位整個經營管理活動進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因此制定會計控制制度要求全面。二是指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對全體員工都有約束力,即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也指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聽取和吸收執行人員的意見和建議,發揮員工的積極性,使員工自覺執行制度。
由於單位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整體,因此,制度設計要有系統論的觀點,即把單位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要將各部門和各崗位形成既相互制約又具有縱橫交錯關系的統一整體,以保證各部門和各崗位均能按照單位的目標相互協調地發揮作用。同時,內部會計控制制度要與其他內部控制制度相互銜接,形成目標統一的內部控制制度,從而發揮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總體功能,實現內部會計控制的總體目標。在設計內部控制制度時,運用系統論的觀點與系統方法的整體性、全面性、層次性、相關性和動態平衡性等特徵,設計出縱橫交錯的內部會計控制網路與點面結合的控制系統。
2.體現內部牽制的原則
內部牽制是指在部門與部門、員工與員工及各崗位間所建立的互相驗證、互相制約的關系,其主要特徵是將有關責任進行分配,使單獨的一個人或一個部門對任何一項或多項經濟業務活動無完全的處理權,必須經過其他部門或人員的查證核對。從縱向來說,至少要經過上下兩級,使下級受上級的監督,上級受下級的牽制,各有顧忌,不敢隨意妄為;從橫向來說,至少要經過兩個互相不隸屬的部門或崗位,使一個部門的工作或記錄受另一部門工作或記錄的牽制,藉以相互制約。
在設計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過程中,一項經濟業務活動各項環節盡量由不同部門處理,也可以委託社會中介組織,發揮其比較客觀、公正的作用。比如,在工程項目業務中,委託具有相應資質和專業能力的社會中介組織編報項目建議書等;在銷售業務活動,發票開具環節由財務部門的人員處理而不是由銷售部門的人員處理,目的在於增強牽製作用。
堅持牽制制度,需要明確各單位和部門的職能與性質,明確各部門及人員應承擔的責任范圍,賦予其相應的許可權,職責與權力必須盡可能以規範文件的方式明確地授予具體的部門、崗位和人員,以免發生越權或在出現錯誤或舞弊時相互推諉扯皮。
3.講究成本效益原則
實行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本身就是通過完善的內部控制,降低成本和人為因素,最大程度上提高單位的經濟效益。如果實行這項制度所花費的成本大於其本身所能帶來的效益,就不存在實行內部控制的必要性。因此,對重要經濟業務活動要進行重點控制,對一項經濟業務活動的關鍵環節實行重點控制。選擇關鍵控制點是實現少花費而高效率控制的重要途徑。
對關鍵控制點的選擇,應統籌考慮如下三個方面:
1.會影響整個會計工作運行過程的重要操作與事項。
2.能在重大損失出現之前顯示差異的事項,有利於對問題作出及時、靈敏反應。
3.若干能反映單位主要目標的時間與空間分布均衡的控制點,目的在於實現全面控制。
4.動態反饋和前瞻性相結合的原則
單位的會計機構要積極修訂完善單位內部會計控制制度,與時俱進,不斷修訂和完善單位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以始終保證內部會計控制的適應力和活力。同時,由於各個單位的內部實際情況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面臨的外部環境也是隨著社會進步而變化和發展,但是,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又是相對穩定,為了既要符合現時需要,又要與未來發展相結合,保證在一定時期內的適應力和活力,在設計時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5.實用性原則
設計內部控制制度主要目的是為了實際應用,因此,不應過於強調其嚴密性和完整性。應盡量精簡機構和人員,選擇恰當控制方法和手段,減少過繁的手續和程序,避免重復勞動,使內部控制制度簡化且高效率;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文字說明要簡潔明了,條理清楚,使大家一看就懂,且容易記住、掌握和執行;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不僅僅是監督,更重要的是指導和幫助。因此,要求制度具體,可操作性強。
6.堅持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式控制制的原則
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應堅持以預防為主,對經營活動過程的重要活動、關鍵環節進行控制,並採取內部稽核、審計和書面報告等方式進行檢查。如在企業工程項目內部會計控制過程中,可事先根據公司戰略目標及年度計劃,提出項目建議,指定專門部門或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編報項目建議書,由會計部門對項目建議書中財務分析和預測結論的可靠性發表具體的書面意見。重大工程項目決策經董事會討論決定。也可以委託社會中介組織編制工程概預算,會計部門對編制的設計概算進行演算和復核。做好招標工作。會計部門對招標文件中關於審查投標人資格的財務標准和投標報價要求等內容進行審核,對潛在投標人的財務情況進行綜合審查,會計部門審核標底計價內容、計價依據的准確性和合理性,以及標底價格是否在經批準的投資限額內。會計部門還可參與合同的簽訂,審核合同的金額、支付條件、結算方式、支付時間等內容。
在企業日常的管理活動中,會計部門負責管理工程項目成本。如:正確核算工程成本、計算交付使用的財產價值和反映年度工程項目投資計劃的執行情況;及時採取措施,促使工程項目按計劃完成;控制預算執行情況,查究預算項目以外的支出等。
在工程竣工後,會計部門及時開展各項清理工作,此時也可以委託社會中介機構對施工單位提交的竣工結算書進行審核,以審定金額作為工程款結算的依據,組織分析概算、預算執行情況及差異產生原因。對投入使用的工程項目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對監督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工程項目內部控制中的薄弱環節,及時採取措施,加以糾正和完善。
總之,只有堅持以上的六個原則,遵循內部控制的規律,才可設計出合法、有效和完善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但是,設計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否可以發揮應有作用,還需要單位主要管理人員帶頭遵守和宣傳,對一些人員不習慣和不適應,應耐心說服,予以指導,組織有關職能部門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檢查。
D. 企業會計記賬應遵循的十三項基本原則
企業會計記賬應遵循的十三項基本原則,是老會計准(2006年前的准則)的內容。
企業會計准則把對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篩選出13條(06年改為11條),定名為"一般原則",要求企業會計工作遵照執行。
《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舊):
第十條、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第十一條、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第十二條、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三條、會計處理方法前後各期應當一致,不得隨意變更。如確有必要變更,應當將變更的情況、變更的原因及其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在財務報告中說明。
第十四條、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
第十五條、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應當清晰明了,便於理解和利用。
第十六條、會計核算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
第十七條、收入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相互配比。
第十八條、會計核算應當遵循謹慎原則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
第十九條、各項財產物資應當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物價變動時,除國家另有規定者外,不得調整其賬面價值。
第二十條、會計核算應當合理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僅與本會計年度相關的,應當作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與幾個會計年度相關的,應當作為資本性支出。
第二十一條、財務報告應當全面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對於重要的經濟業務,應當單獨反映。
E. 建立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應遵循的原則有( )。
【答案】A、B、D
【答案解析】建立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應遵循的原則的有合法性原則、適應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故選ABD。
F. 會計內部控制的原則是什麼
內部會計控制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及單位的實際情況;
二、約束單位內部涉及會計工作的所有人員,任何個人都不得擁有超越內部會計控制的權力;
三、涵蓋單位內部涉及會計工作的各項經濟業務及相關崗位,並應針對業務處理過程中的關鍵控制點,落實到決策、執行、監督、管理各個環節;
四、保證單位內部涉及會計工作的機構、崗位的合理設置及其職責許可權的合理劃分,堅持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確保不同機構和崗位之間權責分別、相互制約、相互監督;
五、應隨外部環境的變化、單位業務職能的調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斷修訂和完善。
G. 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設計原則
在對內部會計控制制度進行研究中,特別是建立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實施標准,對幫助企業建立和完善其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保護投資人利益、提高企業整體的效率和效果有重要意義。
設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應遵循以下原則:
(1)有效性原則。設計內控制度的目的就是規范管理行為,保證企業目標的實現。內控制度的設計必須從「有效」為前提,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應當約束企業內部涉及會計工作的所有人員,任何個人都不得擁有超越內部會計控制的權利,如不能因為企業的規模小,讓管理者個人行為隨意影響企業會計工作的有序進行等,盡量做到內控環節不宜過長而又環環相扣,使人操作起來切實有效;必須有利於控制和檢查,具有了解控制制度執行情況的手段和途徑,同時要根據執行情況和管理需要不斷完善,以保證內控制度更加適應管理需要,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果。
(2)全面性原則。內部會計控制應當涵蓋企業內部涉及會計工作的各項經濟業務及相關崗位,並針對業務處理過程中的關鍵控制點,落實到決策、執行、監督、反饋等環節,如憑證控制、實物資產控制等。除此之外還應嚴格貫徹賬、錢、物分管,任何一項經濟業務都要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手續辦理,多人經手,共同負責,努力克服貨幣資金、財產物資及有關賬簿的管理混亂現象,防止企業資產的流失。特別是企業的現金和銀行存款業務,每日終了,應及時計算當日收入、支出合計數和結存數,逐日逐筆進行日記賬登記;月份終了,日記賬余額必須與有關總賬余額核對相符,做到日清月結。同時,對財產物資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清查,隨時反映賬面數與實存數,保證賬實相符。這樣能夠防止貪污盜竊行為的發生,保障企業財產的安全。
(3)相互牽制原則。牽制原則即一項完整的經濟業務活動,必須經過具有互相制約關系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控制環節方能完成,在橫向關繫上,至少由彼此獨立的兩個部門或人員辦理以使該部門或人員的工作受另一個部門或人員的監督。在縱的關繫上,至少經過互不隸屬的兩個或兩個以卜的崗位或環節,以使下級受上級監督,上級受下級制。另外各部門或人員必須相互配合,各崗位和環節都應協調同步,
企業內部控制分析圖例如應避免一個人對某一項業務可以單獨處理或有絕對控制權,而必須經過其他人或部門的審查、核對,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錯誤和舞弊等現象的發生。協調配合原則是相互牽制原則的深化補充。貫徹這一原則,尤其要避免只管牽制錯弊而不顧辦事效率的機械做法,而必須做到既相互牽制又相互協調,從而在保證質量,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完成經營任務。內部控制應當保證單位內部機構、崗位及其職責許可權的合理設置和分工,堅持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確保不同人員和崗位之間權責分明、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當然,中小企業由於人員有限,不可能像大企業那樣設置各種相互牽制的崗位,但可以根據需要,採取相互復核、定期檢查或指定專人審核的辦法。
(4)成本效益原則。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任何分工、審核、制衡,都必須考慮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如果分工和制衡的成本高於其效益,則不應當採用該項控制。斷定一項控制是否有效,應當站在企業整體利益的角度上考慮。盡管一些控制方法會影響工作效率,但對整個企業來講,如果不採用,可能對企業造成更大的損失,則仍應實施該項控制。雖然內部會計控制面向企業內部的各項經濟業務、各個部門和各個崗位,但這樣並非意味著控制點越多越好,控制點的設置必須考慮到成本與效益之間的關系,力爭以合理的成本達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 5)領導(業主)重視原則。這里提出領導重視,決不是空談,因為內部控制的成敗很大程度上決定於領導或企業主的重視和執行程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加強內部控制,實際上是加強對企業實際經營管理者的控制。但有些管理者對內部控制很不重視,不領導組織建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導致企業缺乏明確的內部控製程序和標准;有的雖然建立了內部控制制度,但內容上很不健全,較重視供產銷環節的控制而忽視內部控制結構的整體協調,較重視對實物的控制而忽視對人員的控制;經濟往來疏於管理,造成資產不清、債權債務不實。
(6)遵循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及切合企業實際的原則。企業內控制度設計要遵循國家統一的規定,以要充分考慮企業自身的生產經營特點和要求,使其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凡是可由企業自主選擇的財務事項,企業應根據國家統一規定並結合企業自身的生產規模、經營方式、組織形式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做出具體規定。有的企業業務量較小,會計核算只能採用集中核算方式,即會計機構統一辦理。在職責劃分上應注意不相容職務的分離,如出納與稽核的分離,出納與總帳、明細帳的分離。
企業本身所具有的特點為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存在缺陷埋下了伏筆,想要完善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首先必須要設立一套合法合規並且符合企業本身特點的會計控制制度設計原則,然後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只有這樣做,才不至於使企業在建立內部會計控制時沒有頭緒。所以,可以這樣說,設立適當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設計原則是完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基礎工作。
H. 制定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應遵循哪些原則
其原則為:
1 遵循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和符合單位實際情況的原則
應該了解、分析各單位內部實際情況和外部環境對會計控制的影響。設計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切不可照搬照抄其他單位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特別需要說明的是,設計的制度首先要適合經營目標,促進單位經營目標的實現。其次要適合單位組織結構,有效的制度要使單位會計信息迅速地上傳下達,保證聯絡渠道的暢通,要做到責權分明,對組織中每個部門、每個人實現有效會計控制,都需要組織結構來保證。任何一個單位總是處於一定的經營環境之中,經營環境的變化必然會對單位形成一定的外部機會與外部威脅。盡管外部機會與威脅不在單位內部控制范圍之內,但在設計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前對經營環境特點及其發展規律進行了解和分析,這樣設計出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才能有效規避外部風險,實現內部會計控制的目標。
2 全面性和系統性的原則
全面性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觸角滲透到單位各項業務過程和各個操作環節,覆蓋所有的部門和崗位。由於會計工作貫穿於單位整個經濟活動,是對單位整個經營管理活動進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因此制定會計控制制度要求全面。二是指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對全體員工都有約束力,即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也指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聽取和吸取執行人員的意見和建議,發揮員工的積極性,使員工自覺執行制度。由於單位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整體,因此,制度設計要有系統論的觀點,即把單位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要將各部門和各崗位形成既相互制約又具有縱橫交錯關系的統一整體,以保證各部門和各崗位均能按照單位的目標相互協調地發揮作用。同時,內部會計控制制度要與其他內部控制制度相互銜接,形成目標統一的內部控制制度,從而發揮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總體功能,實現內部會計控制的總體目標。在設計內部控制制度時,運用系統論的觀點與系統方法的整體性、全面性、層次性、相關性和動態平衡性等特徵,設計出縱橫交錯的內部會計控制網路與點面結合的控制系統。
3 體現內部牽制的原則
內部牽制是指在部門與部門、員工與員工及各崗位間所建立的互相驗證、互相制約的關系,其主要牲是將有關責任進行分配,使單獨的一個人或一個部門對任何一項或多項經濟業務活動無完全的處理權,必須經過其他部門或人員的查證核對。從縱向來說,至少要經過上下兩級,使下級受上級的監督,上級受下級的牽制,各有顧忌,不敢隨意妄為;從橫向來說,至少要經過兩個互相不隸屬的部門或崗位,使一個部門的工作或記錄受另一個部門工作或記錄的牽制,藉以相互制約。在設計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過程中,一項經濟業務活動各項環節盡量由不同部門處理,也可以委託社會中介組織,發揮其比較客觀、公正的作用。比如,在工程項目業務中,委託具有相應資質和專業能力的社會中介組織編報項目建議書等;在銷售業務活動中發票的開具環節由財務部門的人員處理而不是由銷售部門的人員處理,目的在於增強牽製作用。堅持牽制制度,需要明確各單位和部門的職能與性質,明確各部門及人員應承擔的責任范圍,賦予其相應的許可權,職責與權力必須盡可能以規範文件的方式明確地授予具體的部門、崗位和人員,以免發生越權或在出現錯誤或舞弊時相互推諉扯皮。
4 講究成本效益原則
實行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本身就是通過完善的內部控制,降低成本和人為因素,最在限度地提高單位的經濟效益。如果實行這項制度所花費的成本大於其本身所能帶來的效益,就不存在實行內部控制的必要性。因此,對重要經濟業務活動要進行重點控制,對一項經濟業務活動的關鍵環節實行重點控制。選擇關鍵控制點,是實現少花費而高效率控制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