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會計准則的計量原則
Ⅰ 企業會計准則
企業會計准則沒有固定的、准確的變動周期,一般發現漏洞就會進行變革和更改。
《企業會計准則》由財政部制定,於2006年2月15日發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准則對加強和規范企業會計行為,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會計規范處理,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起到指導作用。2014年,財政部相繼對《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企業會計准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企業會計准則第9號——職工薪酬》、《企業會計准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企業會計准則第33號——合並財務報表》和《企業會計准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進行了修訂,並發布了《企業會計准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企業會計准則第40號——合營安排》和《企業會計准則第41號——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等三項具體准則。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體系包括基本准則與具體准則和應用指南。基本准則為主導,對企業財務會計的一般要求和主要方面做出原則性的規定,為制定具體准則和會計制度提供依據。
基本准則提綱包括總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財務會計報表要素;會計計量;財務會計報告等十一章內容。
具體准則是在基本准則的指導下,處理會計具體業務標準的規范。其具體內容可分為一般業務准則、特殊行業和特殊業務准則、財務報告准則三大類,一般業務准則是規范普遍適用的一般經濟業務的確認、計量要求,如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職工薪酬、所得稅等。特殊行業和特殊業務准則是對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的會計問題做出的處理規范;如生物資產、金融資產轉移、套期保值、原保險合同、合並會計報表等。財務會計報告准則主要規范各類企業通用的報告類准則;如財務報表列報、現金流量表、合並財務報表、中期財務報告、分部報告等。
應用指南從不同角度對企業具體准則進行強化,解決實務操作,包括具體准則解釋部分、會計科目和財務報表部分。
Ⅱ 企業會計准則規定會計計量過程中只能採用歷史成本原則對嗎
准則規定的是以歷史成本原則為主,並不是說全部都用歷史成本原則,有些業務沒辦法用歷史成本原則,比如說盤盈的資產就有可能採用重置成本法。
Ⅲ 企業會計准則的具體准則可分為哪幾種
領學網為你解答:
新會計准則體系的主要內容
1.基本會計准則
基本准則的修訂徵求意見稿是以1992年版本的《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為基礎,以2000年國務院頒布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為依據,借鑒IFRS《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修訂而成的。它在整個准則體系中起到統馭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准則的准則」,指導具體會計准則的制定;另一方面,當出現新的業務,具體會計准則暫未涵蓋時,應當按照基本准則所確立的原則進行會計處理。
基本准則規定了整個准則體系的目的、假設和前提條件、基本原則、會計要素及其確認與計量、會計報表的總體要求等內容。會計准則體系的總體目標是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滿足投資人、債權人、社會公眾、有關部門和管理測光對會計信息的需求,這是全社會對會計信息共同的基本標准。總則部分同時也明確了會計的基本假設,包括持續經營(表明該准則體系中不含破產清算會計准則)、會計主體、會計分期、貨幣計量。其中對會計分期問題,由於《會計法》的限制,仍然規定以日歷年度作為會計年度。
基本准則第二章為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也就是會計基本原則。其中繼續保留了重要性原則、謹慎原則、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等,也強調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則。劉玉廷認為:信息披露的明晰性和重要性原則貫徹不夠,造成了大量「垃圾」信息,並不是越多越好。權責發生制和歷史成本不再作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權責發生制並入會計分期基本假設,歷史成本體現在會計要素的計量中。
新會計准則體系下的會計要素仍保留原先的六要素分類,規定的主要內容為定義和相關的定性規定。各會計要素的定義表述與《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類似,但在內涵上借鑒了IFRS《框架》,有所擴大。
會計要素的計量單列一章。計量是本次准則修改中重點把握的問題。美國會計准則和IFRS比較側重公允價值的應用,體現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為此財政部多次與IASB討論相關問題,例如生物資產是否採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問題等。公允價值反映現時價值,與決策確實比較相關,但如何取得並確保其可靠性?而且公允價值增值的收益並無相應的現金流。基本會計准則明確以歷史成本為各會計要素的計量基礎,但如果能取得公允價值並且公允價值可以可靠計量,則採用公允價值計量。考慮到中國市場發展的現狀,本次准則體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等方面採用了公允價值。財政部認為:投資性房地產可視同投資,且各大城市均有房地產交易市場,該市場的交易機制正在不斷完善中,可以認為有活躍的市場。但是總體上說,新會計准則體系對公允價值的運用還是比較謹慎的。另一方面,IFRS也並未完全否定歷史成本計價,因此公允價值運用程度上的差異不構成中國新會計准則體系於IFRS之間的重大差異。
本次會計准則體系中對公允價值的運用已經引起中評協的關注,認為是拓展評估師業務的重要時機。
主要變化
2. 各具體會計准則的主要變化
(1)存貨准則。這是對原准則的修訂。主要修訂內容為:
l 取消後進先出法,原因是IAS2在2003年度的改進計劃中已經取消了後進先出法,理由是成本流與實物流在大多數情況下不一致。本次准則體系建設中,對於非原則性問題,盡可能與IFRS保持一致。
l 對於借款費用的資本化問題,允許為生產大型機器設備、船舶等生產周期較長的資產所借入的款項所發生的利息資本化,計入存貨價值,而不再直接計入損益,也就是可資本化的資產不再限於使用專門借款購建的固定資產。
(2) 投資准則。主要修訂內容為調整投資的分類方式。調整後的投資分類為:
l 交易性證券投資,類似於原先的短期證券投資。期末按交易所市價計價(視為公允價值)。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而不再採用現行的單邊調整的成本與市價孰低法。
l持有到期投資,即原先的長期債券投資,期限、面值、利率均固定,且持有期限較長,主要為債券。此類投資以歷史成本計量,但如發生減值,則需計提減值准備。
l 權益性投資,即長期股權投資。其成本法、權益法核算基本維持現狀,這與IFRS僅在合並報表中使用權益法不同,可稱為「會計核算的權益法」,准則同時管到會計核算而不僅僅是報表列報,IASB對此也已認同。
(3) 固定資產准則。基本變化不大,主要變化是在確定凈殘值時,引入預計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概念。由於尚難直接借鑒和全面引進IFRS5《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和終止經營》,經與IASB協調,要求改變固定資產凈殘值的確定方法。
(4) 生物資產准則。本准則主要規范農墾企業對生物資產的會計處理,將生物資產劃分為生產性、消耗性、公益性三類,分別進行會計處理。該准則的可操作性較強,其規定與農墾企業的現行會計實務也比較接近(另一項與相關企業的會計實務比較接近的是《石油天然氣開采》准則)。該准則不引進公允價值計量,這里的部分原因是在調研時農林主管部門反對。
(5)資產減值准則。明確了若干項資產減值跡象,以及可收回金額為協議銷售價格減去處置成本後的凈額或者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兩者中的較高者。同時明確所計提的減值准備不得轉回(這是考慮到借減值准備的計提和轉回操縱利潤的問題很大。新會計准則體系與IFRS的實質性差異之一,對此IASB表示,因美國准則也不允許減值准備轉回,所以他們將與美國方面協調此問題)。在執行該准則時,應注意避免在計提金額確定上「拍腦袋」。
(6) 投資性房地產准則。該准則是一項新准則,用於規范土地、房產中專門用於投資(而不是自用)項目的處理。在會計報表中將單列「投資性房地產」項目,會計處理可以採用成本模式(與固定資產差異不大)或者公允價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為主導。同時規定如有活躍市場,能確定公允價值並能可靠計量,也可以採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不計提折舊或者減值准備。財政部的觀點也是謹慎使用公允價值,但在准則中不能排除公允價值的使用,這與IAS40以公允價值為主導還是有差異的,但IASB也已表示認可。
(7) 職工薪酬准則。對應於IAS19,職工薪酬也就是企業付給職工的所有報酬,包括工資、福利、基本養老保險、補充養老保險、其他社會保障性繳款、住房公積金等。該准則規范的內容與現行政策基本比較接近。與徵求意見稿相比,最終定稿可能會取消計提應付福利費的規定,而改為所有企業一律據實列支,職工福利類支出超過稅法規定的企業所得稅稅前列支限額的部分進行納稅調整。補充養老保險在准則中也有規定,並已在深圳、上海等城市試運行企業年金。年金繳款可以交給信託管理人或者其他受託投資管理機構。年金在IFRS中有設定提存計劃和設定受益計劃兩大類,其中設定提存計劃的處理基本與補充養老保險一致。設定受益計劃在國內的法規中未作規定,實務上國內也沒有,所以准則中對此未作規定。
(8) 債務重組准則。改變現行的「一刀切」將由於債權人讓步而導致債務人豁免或者少償還的負債計入資本公積的做法,而是恢復最初債務重組准則的原狀(但規定限制條件),將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營業外收入,對於實物抵債業務,引進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財政部認為,此時抵債物資雖然可能沒有活躍的交易市場,但是可以通過評估確定其公允價值,如果雙方是非關聯方,雙方的協商作價也可視為公允價值。
(9)所得稅准則。該准則是新准則體系中實施難度最大的准則之一。與現行的應付稅款法相比,該准則的理念有重大變化,參照IAS12的規定,強調權責發生制原則和資產負債表觀的理念,以利潤總額為基礎調整若干項目後求得所得稅費用的計算基礎(按資產負債表觀調整利潤總額)。
(10) 非貨幣性交易准則。引入公允價值和評估作價。如沒有活躍市場,則非關聯的交易雙方在無第三方干預的情況下協商作價,也可視為公允價值。
(11) 企業合並准則。本准則的影響較大。企業合並在法律形式上有吸收合並、新設合並和控股合並。按照合並雙方是否處於同一控制下,分為處於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在中國的企業合並中為大多數)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控股合並不取消法人資格,實質是股權投資,在投資准則中規范;吸收合並和新設合並是本准則所規范的內容。而中國的企業合並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例如中央、地方國資委所控制的企業之間的合並,或者同一企業集團內兩個或多個子公司的合並,這不一定是合並方和被合並方雙方完全出於自願的交易行為,合並對價也不是雙方討價還價的結果,不代表公允價值,因此以賬面價值作為會計處理的基礎,以避免利潤操縱。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包括吸收合並和新設合並)可以有雙方的討價還價,是雙方自願交易的結果,因此有雙方認可的公允價值,並可確認購買商譽。商譽的減值問題在資產減值准則中單獨予以規定,只減值不攤銷。該准則對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的處理方法與IFRS3一致;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IFRS中尚無規定,因此該項規定不作為中國會計准則與IFRS之間的差異看待。
(12)合並財務報表准則。與《合並會計報表暫行規定》相比,該准則所依據的基本合並理論已發生變化,從側重母公司理論轉為側重實體理論。合並報表范圍的確定以控制的存在為基礎,更關注實質性控制,母公司對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納入合並范圍,而不一定考慮股權比例。准則排除了比例合並方法,但要求業務與母公司差異較大的子公司也應納入合並范圍。所有者權益為負數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續經營的,也應納入合並范圍。
(13)每股收益准則。該准則為新制定的披露准則,不涉及確認和計量問題。重點是解決可轉債、期權性質的認股權證等問題。該准則的制定背景是:繼續沿用2001年證監會發布的第9號編報規則《凈資產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計算及披露》已不能滿足要求。本准則借鑒IAS33的規定,要求計算基本EPS和稀釋EPS,且這里的稀釋EPS概念不同於證監會9號編報規則中的攤薄EPS,計算方法更加科學化。同時,在利潤表的後面直接披露EPS數值。
(14) 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則。本准則基本維持現狀,無重大變化。但與IAS24相比存在實質性差異。IAS24中已取消了「同受國家控制的企業不能僅僅因為同受國家控制而成為關聯方」這一豁免規定,但中國的國有企業,其性質不同於西方,國有經濟規模大,取消該豁免條款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對國有企業之間的關聯方關系的確定延續已有的規定,即國有企業之間只有當存在投資紐帶或者其他實質性控制關系時才認定為存在關聯方關系。IASB表示對中國國有企業之間的關聯方關系問題將在IASB下次理事會會議上作專題研究,並且在資產減值准備轉回、國有企業之間的關聯方關系、捐贈與補助視同國家投資等現中國會計准則與IFRS存在實質性差異的方面,以及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的研究中希望得到中國的幫助。
(15) 捐贈與補助准則。IFRS對政府補助和政府援助採用全面收益法,但中國有所不同,准則規定對研發撥款等文件明確會計處理方法的,應從其規定(例如將專項撥款視同國家投資,計入資本公積);沒有特殊規定的才計入收益。這是中國會計准則與IFRS的第三項實質性差異。
(16) 金融工具准則。這些准則對金融企業的影響較大,例如將金融資產分為四大類。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價值計量,並從表外移到表內反映。 中國自1987年在中國會計學會年會上,成立了七個研究組,其中一個就是「會計原則和會計基本理論研究組」。該組織曾先後於1989年起開始研究和探索會計准則的制定工作。於1989年1月及1991年1月召開了二次研討會,分別討論了會計准則和物價變動與外幣業務會計兩個專題。
1989年1月,這個研究組在上海召開的第一次會議,討論了制定中國會計准則的必要性、會計准則的性質和內容、會計原則與現行統一會計制度的關系、研究和制定會計准則的思路等問題,會後提出了《工作程序》、《形成會計原則說明和研究報告的程序》等一系列文件,並更名為「會計基本理論和會計准則研究組」。研究組以合適的形式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成果,並向財政部有關部門提出建設性建議。
財政部會計事務管理司也於1988年10月建立了會計准則課題組。課題組在1989年3月提出了《關於擬定中國會計准則的初步設想(討論稿)》和《關於擬定中國會計准則需要討論的幾個主要問題(徵求意見稿)》,並在全國會計工作會議上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准則(草案)提綱(討論稿)》。
1991年11月26日財政部下發了《關於印發(企業會計准則第1號——基本准則)(草案)的通知》,向全國廣泛徵求意見;在1992年7月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討論後,1992年11月30日以部長令形式正式發布了建國以來中國第l號會計准則《企業會計准則》,並決定自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國正式實施。
從1992年《企業會計准則》發布以後,財政部即著手草擬制定具體會計准則,為保證准則質量,分別成立了國外、國內兩個咨詢專家組和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
經過三年多的努力,1996年完成了30多個具體會計准則徵求意見稿,分四輯印發各地徵求意見。到2001年先後修訂、頒發了16項具體會計准則。
2006年2月15日頒發38項具體准則形成企業會計准則體系。這些具體准則的制定頒布和實施,規范了中國會計實務的核算,大大改善了中國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和企業財務狀況的透明度,為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和證券市場的發展、國際間經濟技術交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014年1月至7月,財政部陸續發布/新增了八項企業會計准則,要求於2014年7月1日開始實施。其中新增企業會計准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企業會計准則第40號——合營安排;企業會計准則第41號——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
最新准則
一、《企業會計准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
二、《企業會計准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
三、《企業會計准則第9號——職工薪酬》
四、《企業會計准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
五、《企業會計准則第41號——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
六、《企業會計准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
七、《企業會計准則第33號——合並財務報表》
八、《企業會計准則第40號——合營安排》
小企業會計准則
什麼樣的企業適合小企業會計准則標准
小企業會計准則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符合《中小企業劃型標准規定》所規定的小型企業標準的企業。
下列三類小企業除外:
(一)股票或債券在市場上公開交易的小企業。
(二)金融機構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質的小企業。
(三)企業集團內的母公司和子公司。
前款所稱企業集團、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定義與《企業會計准則》的規定相同。
第三條 符合本准則第二條規定的小企業,可以執行本准則,也可以執行《企業會計准則》。
(一)執行本准則的小企業,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本准則未作規范的,可以參照《企業會計准則》中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理。
(二)執行《企業會計准則》的小企業,不得在執行《企業會計准則》的同時,選擇執行本准則的相關規定。
(三)執行本准則的小企業公開發行股票或債券的,應當轉為執行《企業會計准則》;因經營規模或企業性質變化導致不符合本准則第二條規定而成為大中型企業或金融企業的,應當從次年1月1日起轉為執行《企業會計准則》。
(四)已執行《企業會計准則》的上市公司、大中型企業和小企業,不得轉為執行本准則。
第四條 執行本准則的小企業轉為執行《企業會計准則》時,應當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38號——首次執行企業會計准則》等相關規定進行會計處理。
小企業的劃分詳見:中小企業劃型標准規定
財政部關於小企業會計准則執行的通知
關於印發《小企業會計准則》的通知
財會[2011]17號
國務院有關部委、有關直屬機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務局:
為了規范小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促進小企業可持續發展,發揮小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及其他有關法律和法規,我部制定了《小企業會計准則》,現予印發,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業范圍內施行,鼓勵小企業提前執行。我部於2004年4月27日發布的《小企業會計制度》(財會[2004]2號)同時廢止。
執行中有何問題,請及時反饋我部。
附件下載:小企業會計准則.pdf
小企業會計准則——會計科目、主要賬務處理和財務報表.pdf
財政部
二○一一年十月十八日 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框架比起公認會計原則需要公開的信息較少:例如,無需現金流報表,更少使用公允價值等。
民營中小實體(SMEs)不需要根據公認會計原則(GAAP)報告財務信息,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昨日公布(AICPA)其擬議的框架,民營中小實體有自己提議的一套財務報表標准。
框架是專門為有限股東公司的所有權管理者設計的,據AICPA,這項框架可以幫助美國2000多萬民營中小實體不必遵循美國GAAP標准,除了一些私人公司自己自願,否則只有上市公司按照要求必須在財務報告中需要遵守GAAP。
AICPA主席及首席執行官巴里·梅蘭肯在一份聲明中說, 協會曾收到注冊會計師和服務中小企業的銀行家「迫切希望解除財務報告的請求」。指導的設計比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更簡單,易於理解且更便宜,例如,根據發布在AICPA網站上一個情況說明書來看,框架中不再要求現金流量表,框架將以歷史成本為其計量標准,及不再使用公允價值。除此之外,指導中不再需要對衍生產品、對沖活動和股票報酬進行復雜的敘述。
框架中還包括其他內容,例如其他綜合會計基礎(OCBOA)方法,以及不符合一般公認會計准則將收益所得稅和傳統會計合為一體的做法,這已經被會計專業人員所使用。AICPA中小企業財務報表框架特別小組主席大衛·摩根,以及會計咨詢管理合作人布萊、摩根、該隱在一份聲明中說:「這樣做對許多小公司來說,既可以節省時間和成本,同時產生的財務報表與業務所有者和貸款機構的相關度更高。」新框架還將減少協調納稅申報收入和賬面收益的需要。
AICPA聲稱:銀行會特別歡迎新框架,因為它將包括傳統的會計原則和利息所得稅計算方法,貸款銀行對這些已經非常熟悉了,多年來一直使用這些為貸款方服務。
Ⅳ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規定,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採用什麼計量屬性
1)通用業務會計准則。主要解決各行業共同行業務如貨幣性資產、應收賬款等業務的處理。
2)特殊業務會計准則。主要解決如外幣業務、租賃業務等特殊業務的會計處理。
3)財務報表會計准則。規范企業主要會計報表編制方法和信息披露的准則。
每一具體會計准則一般包括引言(准則范圍)、定義(某准則涉及的概念)、一般確認原則、一般計量方法、一般報告原則、一般提示事項、附則(解釋權和生效日期)七個部分。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Ⅳ 會計八大原則的定義各是什麼
1、重要性原則指企業在全面核算的前提下,對於在會計核算過程中的交易或事項應當區別其重要程度,採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對資產、負債、損益等有較大影響,並進而影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據以作出合理判斷的重要會計事項。學習之前先來做一個小測試吧點擊測試我合不合適學會計
必須按照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進行處理,並在財務會計報告中予以充分、准確地披露;對於次要的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和不誤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正確判斷的前提下,可適當簡化處理。
2、謹慎性原則
亦稱穩健性原則,或稱保守主義,是指某些會計事項有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可供選擇時,應盡可能選擇一種不致虛增賬面利潤、誇大所有者權益的方法為準的原則。
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但不得設置秘密准備,並且要求企業在面臨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職業判斷並處理會計事項時,應當保持必要的謹慎,充分估計風險和損失,不高估資產或收到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
3、實際成本原則
亦稱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項財產在取得時應當按照實際成本計量。其後,各項財產如果發生減值,應當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准備。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另有規定者外,企業一律不得自行調整其賬面價值。
企業在會計核算上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項目的計量,應當基於交易或事項的實際交易價格或成本,這主要是因為實際成本具有客觀性,便於查核,同時實際成本數據的取得和確定也比較容易。
4、配比原則
是指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收入與其成本、費用應當相互配比,同一會計期間內的各項收入和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在該會計期間內確認。
在會計核算中遵循配比原則,就是要求一個會計期間內的各項收入同與其相關聯的成本、費用,應當在同一會計期間內進行確認、計量並登記入賬,藉以計算確定該期的損益。
5、權責發生制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都不應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權責發生制以權利取得和責任完成作為收入和費用發生的標志,有助於正確計算企業的經營成果。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准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過程中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
6、明晰性原則
亦稱可理解性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清晰明了,便於理解和利用。
對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首先要能弄懂財務會計報告反映的信息內容,才能加以利用,並作為決策的依據,明晰性原則就是要求會計核算提供的信息應當簡明、易懂,能簡單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能為大多數使用者所理解。
7、及時性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不得提前或延後,對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會計信息與決策的相關性不僅表現在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而且表現在會計信息時效性上,過時的會計信息對決策者的使用價值就會大大降低,甚至無效。
在會計核算中,堅持這一原則就是要求及時收集會計信息、及時對會計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及時傳遞會計信息,以滿足各方面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
8、實質重於形式原則
是指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
在實際工作中,交易或事項的外在法律形式並不總能真實反映其實質內容。為了使會計信息真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就不能僅僅依據交易或事項的外在表現形式來進行核算,而要反映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
學會計到恆企,恆企會計實操上崗與晉升系列課程,以恆企秘方為主要的教學方案,通過實戰成才階段應用培養,鍛煉學員做賬實操能力,熟悉數據參透票據背後的意義;財務軟體、辦公軟體通通不在話下。
Ⅵ <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的計量標准有哪些
2006 年財政部對《企業會計准則》進行了修訂, 修訂後的《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增加了關於如何確認會計要素的內容,要求會計要素根據規定的計量屬性進行計量, 並對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等計量屬性作出了明確解釋。本文結合我國的新舊企業會計准則對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標准作以下探討。
一、《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建立了會計要素基本確認標准體系會計確認是將某一項目作為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正式地記錄並列入會計主體資產負債表或利潤表的過程。對會計要素的確認分為兩個步驟, 一是記入賬簿, 在賬簿中按財務會計的要素及其進一步的分類正式地加以記錄, 即初次確認; 二是將賬簿記錄按財務報表的項目列入財務報表的過程, 即再次確認。在建立基本確認標准體系時, 要考慮確認過程本身所需要的步驟, 並能在整個確認標准體系中體現這些步驟, 否則是不完整的。如何進行會計確認, 或者說怎樣確定有關經濟數據可否進入會計信息系統, 這需要一定的確認標准。新頒布的《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規定了基本確認標准: 可定義性。即被確認的項目應符合財務報表某一要素的定義, 其中尤為重要是確定與該項目有關的未來經濟利益將會流入或流出企業。這是確認財務報表要素質的規定。只有當項目符合某一要素的定義和特性時, 才能確認為某一項財務報表要素, 否則就不能確認為財務報表要素; 可計量性。即確認的某個項目的成本或價值要能充分可靠地加以計量, 這是確認財務報表量的規定。如果一個項目不能有對應的貨幣計量屬性對其加以計量, 也就不符合會計基本假設中的貨幣計量假設, 根本也就不可能把它確認為一項財務報表要素; 相關性。凡是歸入會計要素的項目, 必須與信息的使用者的決策相關, 具有改變決策的能力, 這也是會計信息提供的目標, 即「 決策有用性」; 可靠性。凡是歸入會計要素的項目, 必須能真實表達並可以驗證, 具有中立性。從以上基本確認標准可以看出, 相關性和可靠性主要針對財務報表層次, 定義性和可計量性是會計日常核算的要求的體現, 會計確認是對財務報表要素的確認。但是所有者權益和利潤分別是資產與負債、收入與費用的差額,一般不存在確認問題。所以, 會計確認主要是對資產、負債、收入和費用的確認。
( 一) 資產的確認《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將資產定義為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資產的確認, 是按照資產的定義確定某個項目是否屬於資產, 而決定是否對此項目加以記錄和報告的過程。但僅以資產定義和特徵來確認具體的資產是遠不夠的, 還必需符合可計量性標准以及相關性和可靠性標准。正如《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所指出: 符合本准則第二十條規定的資產定義的資源, 在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時, 確認為資產: 與該資源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該資源的成本或者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符合資產定義和資產確認條件的項目, 應當列入資產負債表; 符合資產定義、但不符合資產確認條件的項目, 不應當列入資產負債表。如果技術進步導致原有設備可能被淘汰; 或由於債務人的原因導致收賬款可能無法收回, 與該資源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不能流入企業的, 即原有資產有可能不能再為企業創造經濟利益, 這樣的資產失去了原有價值。單純按定義確認資產並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上, 勢必造成資產虛增, 信息失去有用性和可靠性。對應予確認的資產項目, 必須採用相關可靠的計量屬性和貨幣計量進行客觀的計量。如果只能用主觀的方法才能確定某項資產的價值, 則該項資產就不能在會計上予以確認。
( 二) 負債的確認負債的確認, 是決定某個項目是否屬於負債並加以記錄和報告的過程。按照負債的定義, 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現時義務是指企業在現行條件下已承擔的義務, 未來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義務, 不屬於現時義務, 不應當確認為負債。但僅從可定義性出發確認負債仍有困難, 所以負債也應有其的確認的其他標准條件: 與該義務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出企業; 未來流出的經濟利益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符合負債定義和負債確認條件的項目, 應當列入資產負債表; 符合負債定義、但不符合負債確認條件的項目, 不應當列入資產負債表。按照穩健性原則, 因或有事項而使企業承擔責任( 或有負債) 的可能性很高時, 需要在「 預計負債」科目中加以確認; 而當這種發生的可能性不高時, 只需在報表附註中進行披露。負債金額必須能用貨幣客觀地計量。
( 三) 收入的確認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鄭淘: 會計准則對會計確認與計量的影響分析56財會通訊·學術版2007 年第3 期入。收入只有在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從而導致企業資產增加或者負債減少、且經濟利益的流入額能夠可靠計量時才能予以確認。符合收入定義和收入確認條件的項目, 應當列入利潤表。由於各主體的經營活動內容各有特點, 收人實現的確認條件有著不同的具體表現形式, 收入確認的時間也各不相同。各類收入的具體確認標準是由具體會計准則規定的, 如在銷售時確認收入。多數企業在商品銷售時, 才具備收入實現確認條件, 從而獲得了一項可計量的資產, 同時表明一個經營周期或收益過程基本結束; 再如在生產過程中確認收入。在某些特定行業或企業, 尤其是一些大型建築業、採掘業、船舶製造業等, 生產周期往往需跨越兩個以上的會計期間才能完成商品的全部生產過程。這些企業在整個生產周期內無銷售行為, 如在最終完工時點確認屬於若干個會計期間的收人, 顯然是不合理的, 因而這些企業通常按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收入。
( 四) 費用的確認費用只有在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出從而導致企業資產減少或負債增加、且經濟利益的流出額能夠可靠計量時才能予以確認。費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費用的確認標准有: 按因果關系加以確認。凡某項費用的發生是導致某項收入取得時, 就應在確認收入的同時確認該項費用並作為收入的扣減項目。所以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等發生的可歸屬於產品成本、勞務成本等的費用, 應當在確認產品銷售收入、勞務收入等時, 將已銷售產品、已提供勞務的成本等計入當期損益; 按合理而系統的分攤方式確認。如果經濟利益可望在若干會計期間發生, 而且只能大致和間接地確定費用與收益的關系,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 就應當將資產的成本合理而系統地分配為費用, 按這種方式確認的費用一般稱為折舊或攤銷; 直接作為當期費用確認。當某項費用的發生既不能根據因果關系確認, 也不能合理、系統地分配,那隻能在其發生時直接作為當期費用予以確認。因此, 企業發生的支出不產生經濟利益的, 或者即使能夠產生經濟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資產確認條件的, 應當在發生時確認為費用計入當期損益。企業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導致其承擔了一項負債而又不確認為一項資產的, 應當在發生時確認為費用, 計入當期損益。符合費用定義和費用確認條件的項目, 應當列入利潤表。
二《、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確立了符合國情的會計計量模式《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指出: 在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並列報於會計報表及其附註( 又稱財務報表, 下同) 時, 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計量屬性進行計量, 確定其金額。
Ⅶ 會計的基本原則
企業會計要素分為六大類,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其中,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項會計要素主要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收入、費用和利潤三項會計要素主要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
動態要素:
收入、費用、利潤
靜態要素: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事業單位會計要素分為五大類,即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支出。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Ⅷ 請問在新會計准則中的會計核算原則有哪些
1.客觀性 又指真實性,是指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應該以企業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如實反映,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2.相關性 又稱決策有用原則指會計信息應當與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經濟需要相關有助於使用者做出評價或預測。
3.明晰性 指會計分錄和報表必須清晰明了,以便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一是指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項應當採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二是指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或類似的交易或事項應當採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5.實質重於形式 指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項會計確認、計量、報告,不應當僅按其法律形式作為會計處理的依據。
6.重要性 指對於重要的會計事項在會計上必須給予充分准確的披露,對於次要的會計事項可以適當簡化處理。
7.謹慎性 指企業對發生的交易或事項進行確認、計量、報告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性,不應高估資產和收益,低估負債和損失。
8.及時性 指會計核算要講求實效,應當及時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延後。
Ⅸ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規定的會計計量屬性有哪些對會計計量屬性應用的原則是什麼
(2)重置成本。在重置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現在購買相同或者相似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負債按照現在償付該項債務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3)可變現凈值。在可變現凈值計量下,資產按照其正常對外銷售所能收到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扣減該資產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金額計量。 (4)現值。在現值計量下,資產按照預計從其持續使用和最終處置中所產生的未來凈現金流入餐的折現金額計量;負債按照預計期限內需要償還的未來凈現金流出量的折現金額計量。 (5)公允價值。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願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 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採用歷史成本。
Ⅹ 財務會計確認、計量的基本原則
可比性原則。
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第15條: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
第15條第2款: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採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在附註中說明。
只有前後各期採用一致的會計政策,才能保證提供的會計信息相互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