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企業會計外包國內發展狀況
中小企業現狀:
1、技術創新能力不高
中小型企業一般不具備自主開發能力,通常以成熟技術為主;大部分技術成果屬
於再次開發,自主開發的核心技術少。客觀上是因為利用國外成熟技術的新產品容易得到市場認可,而自主創新技術受市場開發能力的限制,進入市場的難度要大得多。因此在中小型高技術企業的研究開發活動中,模仿技術和購買專利技術這類利用外部技術來源的比例較大,自主研究開發和聯合開發較少,購買國外專利的數量也遠大於購買國內專利的數量。這種一味模仿、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技術含量較低,進入門檻不高,很容易陷入「模仿別人又被別人模仿」的境地,長期處於市場追隨者甚至落伍者的地位,從而導致企業的產品市場空間狹窄,經營環境多變,隨時可能被淘汰。
2、研究開發經費投入不足
中小型高技術企業研究開發能力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投入水平低。我國一批技術含量較高的創業企業,大都以科研院所和大學的長期研究成果為基礎開發產品的,一旦投入生產後,研究開發方面的投入很少。以中小型高技術企業為主的醫葯製造業、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為例,這兩個行業的研究開發經費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僅為2.6%、2.5%,與整個製造業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而發達國家高技術產業的這一比重普遍都在20%以上。
3、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尚待解決
研究開發投入水平低,雖然與資金來源有關,但更與中小型高技術企業的產權制度有關。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國有民營」科技企業仍是中小型高技術企業的主體。由於脫胎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它們與母體的產權關系往往難以理清。隨著這些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這種不成熟的產權制度必然極大地制約企業的投入水平和創新熱情。近年新成立的中小型高技術企業雖然開始按照公司制或合夥制的企業制度組建,產權大多是明晰的,但尚缺乏解決合作夥伴之間矛盾的技術安排,往往導致不少企業「散夥」或另起爐灶。這表明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大背景下,新的企業制度尚需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磨合才會變得完善起來,才能夠真正發揮激勵技術創新的作用。
4、創新產業群還未形成
技術創新需要合作,如果中小型高技術企業之間聯系鬆散,就談不上供應鏈關系,更難以出現技術創新所需要的網路關系。像北京中關村這樣科技含量比較高的科技園區,也只是擁有許多高技術企業而沒有形成具有有機聯系的高技術產業,在世界高技術產業鏈條中還沒有占據自己應有的位置,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中心。至於全國其他一些園區,為了保證有一定的企業數量,一些科技含量很低、遠遠達不到高新技術標準的企業也得以入駐,使得這些園區幾乎蛻變為當地政府招商引資的普通工業園區,基本喪失了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的功能。
『貳』 會計外包的起源及規模
全球著名的市場研究公司——國際數據公司(IDC)日前發布最新研究報告預測:2008年全球財務和會計外包市場規模將達到476億美元,而美國則是全球最大的財務和會計商業過程外包市場。 「因為美國等發達國家正在面臨會計人員短缺的狀況。」中國會計視野網長期關注這一領域的尹成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尹成彥說,美國多個專業會計網站和外電近期紛紛報道,因為會計丑聞、新法規、出生率等問題的影響,美國目前會計人員的需求提高,而現有的會計人員開始變得緊缺。「二戰後『嬰兒潮』時代出生的許多老教授都正在逐步退休,加之投身會計教育的收入與在商場上實踐不可相提並論,這些都是原因。」尹表示。在供需失衡的情況下,美國會計業收入和就業人員的薪酬都呈上升態勢。根據美國IAB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2004年美國的注冊會計師行業業務收入增加了8%,達到301億美元。而佔美國73%會計服務市場份額的「四大」的數據顯示,相關審計等費用提高了6%。「這些讓在美公司感受到了財務、會計等業務上的成本提高,而不得不考慮將這些業務外包到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德勤會計師事務所一位資深會計師對記者說。他同時表示,印度已經關注到了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會計人員稀缺現狀,並正在努力爭奪這些國家的會計業務外包市場。在近期舉行的印度內部審計協會地區會議上,普華永道的執行董事RoopenRoy表示,印度有望成為跨國公司的會計業務外包的目標國之一,這將給印度帶來巨大的就業機會。而外包給公司帶來的好處更是顯而易見,新加坡航空公司日前正式宣布裁退財務部門的70名員工,把財務部門的部分財務會計工作外包給其他公司,據該公司估計,通過外包,同時採用新的電腦系統,公司在財務會計方面的成本可節省約兩成。原因其實很簡單,在印度和中國等國家有大量優秀的低薪會計從業人員。「中國現有1200萬會計從業人員,他們的薪酬明顯比發達國家低很多。」中國總會計師協會秘書長、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副會長丁平準昨天對記者說。但與印度的先走一步相比,中國的相關機構對此商機還處在摸索的階段。「會計業務外包對於國內的企業來說,也許還比較陌生,但在發達國家,這已經是一個運作非常成熟的市場。」丁表示,「而且這個市場的規模不斷壯大,會給中國的會計行業帶來機遇。」「與國外相比,中國會計業參與國際外包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目前我國能為跨國公司提供會計外包服務的公司還很少,而且在業務范圍上也僅限於外資機構的中方代表處。」上述德勤資深人士說。剛剛公布的《科爾尼2004海外外包地點吸引力指數》報告顯示,在外包業務發展領先的國家中,印度與中國之間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依靠在人力資源方面同時享有的低成本和素質方面的優勢,印度再次位居第一。一些專家認為,如果想挑戰印度,中國亟須提高在業務流程外包方面的直接經驗,另外需改善勞動者的英語水平及國際業務能力。「中國的會計人員要為美國企業做會計業務可能還有一些障礙。」丁平準說,要參與國際會計外包,中國的會計人員還必須熟悉美國和國際會計准則、流程,而熟悉這些知識的人員現在還不多,所以現在必須從基礎業務入手,當然會計從業人員必須從現在起學習更多的知識。上海立信長江會計師事務所李德淵所長對記者說,他們目前花在員工培訓上的費用比以前提高了幾倍,目的就是要參與到更多的國際業務中去。中國的會計行業已經意識到參與國際市場的重要性,來自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消息也許能說明這個問題:截至2005年1月27日,已有15家中國內地的會計師事務所在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注冊,其中北京8家,上海7家。記者了解到,PCAOB是一個獨立的非政府監管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只有在PCAOB注冊登記後,才可以參與對美國上市公司的一些業務。而專門提供會計外包服務的公司也已經在中國逐步發展起來,北京正德大成財務顧問公司就是這樣一家新興的高科技公司,現在已經為中關村地區的很多中小型高科技公司提供優質的會計外包服務。「這些都為中國會計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經驗,盡管目前我國會計業的情況還不能很好地把握這個潛在的機遇。但至少從現在起,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去研究這個市場了。」丁平準說
『叄』 會計外包的發展趨勢
目前,中國大多數企業財務不公開的現狀遭到了海外投資者和監管者的強烈不滿,並嚴重阻礙了他們海外融資的進程;財務不透明引起的財務預測和預警功能缺乏更是中國企業的一大致命傷。當然,有些中國企業的CEO和CFO已經意識到會計外包的好處——減少成本、科學管理、財務透明——會計外包正在成為他們選擇方向的一根拐杖。
另一些公司受益於中國近幾年宏觀經濟的高速發展,2003年開始進入擴張的快車道,有大量的企業因為財務管理能力匱乏而陷入財務危機,對於這些成長期的公司,他們開始明白,他們必須越來越專注於核心業務。對於他們來說,會計外包意味著:可以減少成本、盡快擺脫當前財務管理失控的局面、擺脫內部資源的局限、為企業戰略性決策提供支持、提高財務透明度以吸引戰略投資者。
會計外包是IT外包之後的一個必然趨勢。2005年全球會計外包業務收入為140億美元,據IDC7月份發布的研究報告,2008年全球財務和會計(FA)外包市場規模將達到476億美元;從現在到2008年,其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9.6%。在這個快速增長的巨大市場中,能否抓住機遇佔領較大的市場份額,是對中國企業的一個挑戰。
『肆』 什麼是財務外包中小企業為什麼要財務外包
財務外包在西方發達國家發展較快的一種財務管理模式,主要是將整個財務管理活動根據企業的需要分解成若干模塊,如總賬核算、往來賬款管理、工資管理、固定資產管理、系統報表、納稅申報等模塊,將這些模塊中企業不擅長管理或不具有比較優勢 的部分外包給那些在該方面居於行業領先水準的專業機構處理,如將財務資金管理外包給銀行等金融機構管理、 將應收帳款外包給收帳公司去管理等。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和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財務外包領域開始不斷的拓展,不僅限於交易管理,還包括了財務分析、風險管理等,逐漸成為了增加企業活力的方式和進行業務轉變的戰略武器。是指將整個財務管理活動中企業不擅長管理或不具有比較優勢的部分外包給那些在該方面居於行業領先水準的專業機構如會計師事務所處理,最常見的就是代理記賬業務了。
中小企業之所以要財務外包,其實是出於成本原因。畢竟如果企業的賬務太簡單也不需要專門養個財務部門來運作,但為了應付有關部門檢查或其他需要,中小企業就進行財務外包行為。
『伍』 求: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是什麼
國際內部審計三大發展趨勢:一是重新介入內部控制;二是推動更有效的公司治理;三是對內部審計師的期望在改變。
這引發了兩個問題:第一,這兩位IIA的高級官員都提到這三大發展趨勢,證明這種提法不是某個人的研究成果,而是IIA認可的對外宣傳的統一提法;第二,為什麼國際內部審計發展趨勢中未列入當前最時髦的風險管理、風險評價或風險評審的內容?
《企業風險管理-一體化框架》規定了必不可少的企業風險管理的八個相關組成部分,討論了關鍵的企業風險管理原則、概念、效果和局限性等內容,建議用一種企業風險管理的共同語言,為企業風險管理提供方向和指南。《企業風險管理-一體化框架》重要意義在於:它改變了人們對 「風險是指可能對實現組織目標產生負面影響的事情或活動」的片面認識。風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管理層所面臨的最嚴峻挑戰是決定本企業准備接受多大的風險,因為風險可以經過奮斗而創造價值。」「 當管理層制定的戰略目標能達到增長和利潤目標與相關風險之間的最佳平衡,並在追求本企業目標的過程中有效地調度資源時,能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國際內部審計三大發展趨勢中,前兩大趨勢-重新介入內部控制和推動更有效的公司治理,重視的是加強企業的制度建設;後一趨勢:對內部審計師的期望在改變,強調的是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整體素質。制度建設加強了,管理漏洞堵塞了,人的素質又相應提高了,自然企業所面臨的風險會大大減少,即使出現風險也會採取措施加以防範或控制,使之轉化為新的發展機遇。這就是IIA提出的國際內部審計三大發展趨勢的高明之處。
發展趨勢之一:再次介入內部控制
在20世紀80年代,內部控制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檢查和評價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充分、有效和具有可操作性是內部審計的重要工作。世界許多大公司在兼並、重組和公司治理的過程,企業面臨的風險普遍增大。主要原因是:企業實行多樣化經營,進入了眾多以前未涉及的領域;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控制鏈大大延長;信息技術在經營管理中廣泛應用導致計算機犯罪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開始注重風險管理,內部審計的重點也從以制度為基礎審計或稱內部控制評審轉向以風險為基礎審計,或稱風險導向審計。到企業兼並重組改革10年後,許多公司財務丑聞的出現,影響了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的信譽和形象,各大會計師事務所都修改了審計制度方面的要求。例如,會計師事務所不能同時做審計和咨詢業務。
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是指為了合理保證公司各項經營活動正常運行,實現特定目標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構成的有關總體。
美國反欺詐性財務報告委員會對內部控制提出的新概念是:「內部控制是受企業董事會、管理部門和其他職員的影響,旨在取得(1)經營效果和效率;(2)財務報告的可靠性;(3)遵循適當的法規等目標而提供合理保證的一種過程。」
內控五要素是: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溝通、監控。
(三)內部控制自我評估
內部控制自我評估西方國家內部控制制度評審的一種方法,是企業監督和評估內部控制的主要工具,它將運行和維持內部控制的主要責任賦予企業管理層,同時,使企業員工和內部審計師與管理人員合作評估控製程序有效性,共同承擔對內部控制評估的責任。這使以往由內部審計部門對控制的適當性及有效性進行獨立驗證,發展到全新的階段,即通過設計、規劃和運行內部控制自我評估程序,由企業整體對管理控制和治理負責。它要求從整個業務流程中發現問題,由計算機匯總並反饋問題;審計人員轉變成外向型人才,廣泛接觸各部門人員,採用多種技術方法,促進經營管理目標的實現。簡言之,這種方法不再以內審部門實施內部控制評價為主,而是以管理部門的自我評估為主。
通過內部控制自我評估,使內部審計人員不再僅僅是「獨立的問題發現者,而成為推動公司改革的使者」,將以前消極的以「發現和評價」為主要內容的內部審計活動向積極「防範和解決方案」的內部審計活動轉變,從事後發現內部控制薄弱環節轉向事前防範;從單純強調內部控制轉向積極關注利用各種方法來改善公司的經營業績。另外,通過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可以發揮管理人員的積極性,他們可以學到風險管理、控制的知識,熟悉本部門的控制過程,使風險更易於發現和監控,糾正措施更易於落實,業務目標的實現更有保證。內部審計人員廣泛接觸各部門人員,和各管理部門建立經營夥伴關系,有利於共同採取措施防止內部控制薄弱環節的產生
我國內部情況
我國中小企業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已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目前中小企業舉步維艱,失敗率較高,企業平均壽命只有3—5年,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財務管理工作跟不上企業發展的需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生存、發展和盈利就必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科學地進行資本運營,而這一切都需強化財務管理。
一、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明確的產業發展方向,對項目投資缺乏科學論證
一是片面追求「熱門」產業,不顧客觀條件和自身能力,無視國家宏觀調控對企業發展的影響。二是對項目的投資規模、資金結構、建設周期以及資金來源等缺乏科學的籌劃與部署,對項目建設和經營過程中將要發生的現金流量缺乏可靠的預測,倉促上馬。一旦國家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收緊銀行信貸,使得建設資金不能如期到位,企業就面臨進退兩難的境地,甚至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近幾年來許多企業所投資的鋼鐵、電解鋁、水泥等項目由於資金困難而夭折,或「割肉」賣出或成為永久性「在建工程」,不僅企業自己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也將一些銀行拖入泥潭。
(二)資金短缺,融資困難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由於投資規模小、資本和技術構成偏低,在融資的過程中遇到許多的困難,為此制約中小企業的發展。融資困難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來自於企業自身的素質,中小企業規模小,自有資金不足、信譽不高、信用等級普遍較低;另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對固定資產投資貸款審批許可權過於集中,加上目前不良貸款比重較高,收貸難度大,而國家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方面目前尚不健全,使得金融機構無法對不良經營行為進行有效防範,為降低貸款風險,金融機構不得不持謹慎的態度。其次,中小企業沒有民間融資渠道,在民間投資較多的地區大多數是採取民間集資的辦法來解決資金問題,完全靠個人信用和高利息,融資成本很高,風險相對來說要大得多。由此造成中小企業的資金嚴重不足,投資能力相對較弱,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三)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觀念陳舊
一方面,中小企業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高度統一,企業的投資者同時就是經營者,這種模式給企業的財務管理帶來了負面影響。中小企業中相當一部分屬於個體、私營性質,在這些企業中,企業領導者集權、家族化管理現象嚴重,並且對於財務管理的理論方法缺乏應有的認識和研究,致使其職責不分,越權行事,造成財務管理混亂,財務監控不嚴,會計信息失真等。企業沒有或無法建立內部審計部門,即使有,也很難保證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另一方面,企業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質差,管理思想落後。有些企業管理者基於其自身的原因,沒有將財務管理納入企業管理的有效機制中,缺乏現代財務管理觀念,使財務管理失去了它在企業管理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
(四)管理基礎薄弱,內部控制不嚴格
由於中小企業管理模式集所有權與經營權於一身,這就使得企業在決策和經營管理方面帶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缺乏一套比較規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財務控制方法。一是對現金管理不嚴,造成資金閑置或不足。二是應收賬款周轉緩慢,造成資金回收困難。原因是沒有建立嚴格的賒銷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應收賬款不能兌現或形成呆賬。三是存貨控制薄弱,造成資金呆滯。四是重錢不重物,資產流失浪費嚴重。不少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對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資產等的管理不到位,財務管理職責不明,資產浪費嚴重。
(五)財會人員素質偏低,高級財務管理人員缺乏,財務機構設置不合理
大多數中小企業財會人員都沒有經過專門化、系統化的知識教育,無證上崗的現象極其嚴重。財務與會計不分,沒有專職的財務管理人員,財務管理的職能由會計人員或企業主管人員兼職,導致內部管理混亂,責任不明確。
二、加強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面向市場,採用科學投資策略
一方面,為了迴避投資風險,中小企業應穩健理財,適時擴大規模。中小企業的成長過程充滿風險,中小企業要發展,關鍵是要穩健理財,科學投資。對風險程度大的項目、決策面臨不確定性的風險方案應主動迴避。在實踐中,中小企業應盡可能採取中、短期投資模式,加強投資項目的考察和論證,不斷優化投資方案。另外,要抓住有利時機實現發展,擴大規模。其次,是集中優勢,專業經營。中小企業實力較弱,往往無法經營多種產品以分散風險,但是可以集中力量通過選擇能使企業發揮自身優勢的細分市場來進行專業化經營,提高市場佔有率,同樣可以取得經營的成功。再次是拾遺補缺,用自己的產品去填補市場空白,充分利用小企業「船小好掉頭」的靈活性特點,按照「人無我有」的原則,尋找市場空白點進行投資,進而可以擴大空間,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中小企業投資應以對內投資方式為主。一是新產品試制的投資,中小企業的產品,其市場佔有份額有限,企業拳頭產品也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如果不斷有適銷對路的新產品上市,同時又不斷淘汰陳舊的老產品,這樣可在市場競爭中始終處於不敗之地。二是對技術設備更新改造的投資應當重視,應作為企業的一種長期策略。三是人力資源的投資,尤其是管理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的擁有,是企業制勝的法寶。可以採用招聘的方式引進人才;也可以通過對內部現有人員的培訓來提高他們的技能和素質。
(二)優化企業外部環境,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1、政府應盡快完善有利於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及相關的政策。目前,我國已經出台了《關於鼓勵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中小企業促進法》,可見我國在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希望政府能加快進程,不斷完善政策法規,給中小企業更多平等競爭的機會。中小企業可以成立帶有金融性質的機構,如成立中小企業基金,這樣就拓寬了企業的融資渠道,一定程度上能解決融資難的困境。
2、建立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體系。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是以服務為宗旨的中介組織,擔保費的收取不能以增加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為代價,在建立信用擔保體系的過程中要把信用擔保制度和其它形式結合起來,為企業的融資擔保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以提供更多的融資機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3、金融部門要成為民營經濟發展的推動器。為了更好的發揮金融部門的作用,金融機構要切實轉變觀念,突破傳統觀念和制度的障礙,加快信貸管理體制的改革步伐,適應民營經濟發展需求。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為中小企業注入極大的活力,金融部門要突破觀念,吸納推出國際國內先進的金融產品,如專利貸款,品牌質押貸款等業務,更好的促進中小企業健康快速發展,要改進貸款決策程序,建立適合中小企業的信貸審批機制。要建立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信貸管理機制,提高信貸人員的信貸營銷積極性。
(三)全方位轉變企業財務管理觀念
財務管理觀念是指導財務管理實踐的價值觀,是思考財務管理問題的出發點。面對新的理財環境,若企業不能全方位轉變財務管理觀念,就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
1、樹立人本化理財觀念。重視人的發展和管理,是現代管理的基本趨勢。企業的每項財務活動都是由人發起、操作和管理的,其成效如何主要取決於人的知識、智慧和努力程度。因此,在財務管理中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揚棄「以物為中心」的觀念,要理解人,尊重人,規范財務人員的行為,建立責權利相結合的財務運行機制,強化對人的激勵和約束,其目的就是要充分調動人們科學理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樹立資本多元化理財觀念。入世後,資本市場開放,市場准入門檻降低,大批外資銀行和外國企業都將進駐中國,大量的外國資本將湧入中國市場。中小企業應抓住這一契機,積極尋求與外資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優化企業法人治理結構。
3、樹立風險理財觀念。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由於市場機制的作用,任何一個市場主體的利益都具有不確定性,存在蒙受一定經濟損失的可能,即不可避免地要承擔一定的風險。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面臨的風險將會更大。在財務管理中要樹立風險觀念,善於對環境變化帶來的不確定因素進行科學預測,有預見地採取各種防範措施,使可能遭受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提高抵禦風險的能力。中小企業防範風險有兩個重要途徑:一是制定詳實的財務計劃,通過計劃將不確定因素確定下來,使企業產生應對變化的機制,減少未來風險的影響;二是建立風險預測模型,有預見地、系統地辨認可能出現的風險,變被動為主動,防患於未然。
(四)強化資金和應收賬款的管理,加強財務控制
1、提高資金的營運效率,形成合理的資金結構,確定合理的負債比例,使資金應用得到最佳的效果。在改善資金結構的同時要維持一定的付現能力,以保證日常資金運用的周轉靈活,預防市場波動和貸款困難的制約,確定最佳的現金持有量。一般來說,流動性強的資產收益低,這就意味著企業應盡可能的減少閑置資金,即使不將其投資於本企業的資產也要將其投資於能產生收益的其他資產,避免資金閑置帶來的損失。當企業實際的現金余額大於最佳的現金持有量時,可採用償還債務、投資有價證券等策略來調節實際現金余額;反之當實際現金余額小於最佳現金持有量時,可以用短期籌資來調節實際現金余額。
2、加強應收賬款的管理。應收賬款發生後,企業要採取各種措施,盡量的按期收回款項,否則會因拖欠時間過長而發生壞賬,使企業蒙受損失。對應收賬款進行賬齡分析,編制賬齡分析表,看有多少欠款在信用期內,有多少欠款超過了信用期。對不同時間的欠款,企業應採取不同的收賬方法,制定出經濟、可行的收賬政策,對可能發生的壞賬損失,則應提前提取壞賬准備,充分估計這一因素對損益的影響。
3、加強財產控制。建立建全財產物資管理的內部控制制度,在物資采購、領用及樣品管理上建立規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維護安全。對財產的管理與記錄必須分開,以期形成內部有力的牽制,決不能把資產管理、記錄、檢查核對等交由一個人來做。要定期檢查盤點,以揭露問題和促進管理的改善及責任的加強。最後,要不定期的檢查,督促管理人員和記錄人員保持警戒而不至於疏忽。
(五)加強財會隊伍建設,提高企業全員的管理素質
目前,不少中小企業會計賬目不清,信息失真,財務管理混亂;企業領導營私舞弊、行賄受賄的現象時有發生;企業設置賬外賬,弄虛作假,造成虛盈實虧或虛虧實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業財務基礎薄弱,會計人員素質不高,又受制於領導,無法行使自己的監督權;二是企業領導的法制觀念淡薄,忽視財務制度、財經紀律的嚴肅性和強制性。為解決好上述問題,一是中小企業要嚴格執行從業人員養老、醫療等保障制度,以吸引更多高級財務管理人員到中小企業發揮作用。二是企業的財會人員,要加強培訓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別要學習《會計法》、《會計准則》、《會計制度》,增強財會人員的監督意識,要求會計人員持證上崗。三是企業領導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只有通過企業財務人員和領導人員甚至全員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善企業管理狀況,提高財務管理,提高企業的競爭
『陸』 會計服務外包與財務外包的區別,目前我國的會計服務外包行業的現狀如何
你是要寫論文嗎
『柒』 中小企業財務外包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財務外包是全球流行的公司財務解決方案,是財務工作專業化分工的產物。早在1991年,埃森哲與英國石油就達成一個財務外包協議,英國石油將北海油田幾乎所有財務業務都交給了這家咨詢公司。在埃森哲公司幫助下,北海油田的成本大大縮減。同時,這份協議也促使埃森哲推出了財務外包業務,其後許多西方企業紛紛效仿。在國內,財務外包尚處於起步階段,尤其是中小企業財務外包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財務外包對於中小企業是把雙刃劍,在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同時,也存在諸多風險,包括財務信息泄密風險、過度依賴外包企業風險等。中小企業出於成本的考慮,往往不願或沒有能力聘請大型的、專業水平高的財務外包服務企業,更是加大了其財務外包風險。為了降低財務外包的風險,最大限度地發揮財務外包的收益,中小企業財務外包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科學選擇財務外包服務商
選擇好的財務外包服務商是從源頭上降低外包風險、避免合作失敗的良好途徑。中小企業在決定財務外包後,首要的問題是選擇一個專業性強、社會信譽好、服務經驗豐富、服務質量高的財務外包服務商。中小企業在選擇服務商的時候,不應該只看價格而忽視質量,不具備好的業務素質的服務商所提供的財務信息給中小企業帶來的麻煩,將使中小企業承擔更多其他的成本。在具體操作上,中小企業可以結合自身情況,成立一個財務外包服務評價小組,建立簡要的評價標准,對候選的財務外包服務商一一分析,確定最終的合作夥伴。
合理確定財務外包服務范圍
財務部門的一大特色就是涉及眾多商業機密,企業經營計劃、定價策略、客戶資源,無一不是商業機密。部分財務外包服務企業或人員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可能會利用所掌握的財務信息謀取私利,給企業造成損失。西方企業的財務外包通常是將財務處理業務、財務報告編制和分析咨詢業務的部分外包出去,但企業自身仍然保持著基本的和必須的財務控制環節和程序,並非把所有的財務工作都外包出去。中小企業在財務外包前應確定哪些業務需要外包,哪些業務只能由自己來做,尤其是部分涉及商業機密的業務。從目前來看,代理記賬仍然是中小企業財務外包的主流,更高層次的財務外包涉及較少。企業在確定財務外包范圍時,應全面考慮企業自身財務機構的實力、財務業務與企業戰略的關系、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等因素,選擇部分業務外包或全部財務外包。
簽訂詳細的財務外包合同
財務外包是涉及中小企業長遠、全面發展的戰略問題,而外包服務合同是界定雙方責、權、利的有效手段,也是鼓勵和約束雙方共同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憑證。由於我國目前的信譽體系還不夠健全,需要依靠制度來培育信用、規范雙方的行為。一般來講,財務外包服務商的違約,對於中小企業的損失更大,不僅會遭受費用成本的損失,還可能導致企業相關財務信息和商業機密的泄露。因此,在實施財務外包前,一定要有詳細、具體的外包合同,明確服務范圍、價格、期限及雙方責任與義務、財務收益分配和風險承擔方式等,提高合作雙方的違約成本。
與財務外包服務商密切合作
作為中小企業,要認識到財務外包是關乎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工作,是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小企業要加強與外包服務商的溝通與合作,強化與外包服務商合作的深度,把外包服務商看成戰略合作夥伴,實現利益共贏和共同發展。加強與外包服務商的溝通,可以使得財務外包服務商更加了解企業的情況和最新發展,從而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加及時、准確的管理建議。
總之,基於中小企業財務基礎薄弱、企業資源短缺的特點,財務外包已經成為中小企業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和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但是,中小企業要通過科學選擇外包服務商、合理確定服務范圍、簽訂詳細的外包服務合同、加強與外包服務商的合作等手段,降低財務外包風險。
『捌』 中小企業的發展狀況
近幾年,由於勞動力、資金、原材料、土地和資源環境成本不斷攀升,人民幣總體處於升值通道,中國已經逐步告別低成本時代。對於依賴 「成本驅動」,並處於全球產業鏈低端的中小企業而言,做實業變得越來越難,特別是面對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新趨勢,中小企業將面臨新的沖擊。
事實上,中小企業感到實業難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傳統製造業利潤被成本上漲因素抵消殆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勞動人口佔比持續上升,這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供給,也通過高儲蓄率保證了資本存量的不斷增加。但這一增長動力在2004年之後開始弱化。2004年前後,中國東南沿海出現了低端勞動力供給緊張的問題,製造業成為「用工荒」的重災區,隨後一些中部地區如湖南、河南等農村勞動力的流出省份,也出現了用工緊張的現象。
政策支持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2014年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專題研究扶持小微企業發展有關工作。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積極採取行動,認真抓好落實,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一是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兩年多來,國務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537項,投資核准中央層面減少76%。工商登記實行了「先照後證」,前置審批85%改為後置審批;注冊資本由實繳改為認繳,企業年檢改為年報公示,簡政放權取得了明顯成效,有力地激發了市場活力和創造力,優化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
二是進一步加大財稅支持。開展「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範」工作,以城市創業創新基地為載體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繼續深化惠企稅費政策,提高小微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起征標准,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費率,減免42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和5項政府性基金,使小微企業負擔明顯減輕。
三是進一步加強融資支持。通過實施定向降准、小微企業再貸款和專項金融債等方式,擴大小微企業信貸資金來源。多措並舉,著力緩解小微企業融資貴。
四是進一步推動轉型升級。大力推進「互聯網+小微企業」,推動小微企業信息化和公共服務網路化。引導信息化服務商為中小企業開展線上線下培訓和應用推廣活動。搭建「創客中國」服務平台,舉辦「創客中國」大賽。開展中小企業創新轉型試點工作,推動萬企轉型升級。
五是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實施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建設工程,已培育認定了511個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並實行動態管理。積極推動中小企業管理提升,繼續開展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領軍人才培訓。
同時,各地中小企業管理部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以落實好現有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政策為重點,深入開展扶助小微企業專項行動,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從趨勢性的角度來看,跨越「劉易斯」拐點之後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和金融屬性推動的大宗商品原材料價格上漲,形成中小企業利潤水平的長期擠壓效應。2011年初,阿里巴巴曾對江蘇、廣東、湖北、吉林和四川五省588個製造業企業進行抽樣調查,調查數據顯示,原材料在總成本佔比最高,超過了62%,其餘依次是銷售、人工和財務成本,佔比分別超過13%、12%和4.5%。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在2008~2010年間呈不斷上升趨勢,原材料成本佔比從2009年的63.1%升至2010年的64%,人工成本佔比升幅略快於原材料成本佔比,從11.1%逐年上升至12.3%。
中國中小企業承擔著高稅收負擔是個不爭的事實,無論從名義稅負、宏觀稅負,還是實際稅負來看,中國中小企業稅負都偏重。中國名義稅負包括增值稅、營業稅、印花稅、房產稅、企業所得稅等。中國中小企業稅收占銷售收入的負擔率為6.81%,高於全國各類企業6.65%的平均水平;稅收占資產總額的負擔率為4.9%,高於全國1.91%的平均水平。過重的稅負不但增大了企業的負擔,而且降低了企業的投資能力和競爭能力。 1、中小型企業在國民經濟中處於重要地位,正逐步成為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主力軍;
2、在農村經濟中處於主體地位;
3、中小型企業是大型企業不可缺少的夥伴和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