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會計行為的優化
1. 會計行為的會計行為的優化標准
會計行為優化的標準是判斷會計行為是否達到優化的准繩。會計行為最終結果是產生會計信息,因此會計行為與會計信息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考慮到信息成本已不再是障礙,會計行為優化的首要標準是會計信息質量最優化,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一般包括反饋價值、預測價值和及時性三個方面。二是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包括反映真實性、可驗證性、中立性三個方面。三是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可比性表明了對於相同或相似的經濟行為應當一致或類似地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對企業不同時期相同或相似的項目要運用相同或相似的會計程序和方法進行處理。一般來看,會計行為優化標准應是與會計信息質量的最優化相統一,即會計行為的優化滿足了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要求,同時又體現了會計行為主體的利益願望。
2. 小企業會計行為包括哪些
會計行為是提供會計信息的行為,即會計信息的生產和分配活動。會計行為目標可概括為會計目標和會計行為主體動機兩者互動均衡的結果,其中含有會計最終目的,即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有關需要。由於會計行為是會計目標和會計行為的主體動機兩者的互動均衡,因此,會計行為主體的研究與會計信息質量密切相關。會計行為主體也就是會計人員,他們的行為動機是雙重的,一方面追求財富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又追求非財富(利他主義)的最大化。當這種目標不一致時,會計人員會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把自己的成本轉嫁給他人,產生失真的會計信息,進而又對社會造成危害。如何對會計行為主體進行規范,除了制度約束之外,職業道德在對會計人員的規范作用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編輯本段]基本標准 一)會計行為的法律標准,會計行為的法律標準是指會計行為主體在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時,必須嚴格遵循的相關法律規范。即指會計行為主體在對其行為客體實施行為時所依據的法律法規,其中《會計法》是會計行為最基本的法律標准。這些法律標准基本上涵蓋了會計行為的內容、法律關系和法律責任。這些法律標準是國家為了維護其利益和加強風險控制而制定或認可的,並藉助於國家權利推行,具有明顯的強制性特徵。盡管制約和影響會計行為的因素包括多個方面,有法律標准、行業制度、道德規范、技術要求和人員素質等,但由於法律標準的地位和其強制性特徵,決定了法律標准成為控制會計行為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依據。會計行為的法律標准體現國家利益,著眼於社會經濟秩序,其評價標准主要是會計行為的合法性。 (二)會計行為的行業標准會計行為的行業標准主要是指會計主體在行使其行為時所參照的標准,並受制於所處行業的基本制度和最終目標,即處於不同行業的會計行為主體在面對不同的會計行為客體時,其行為表現和行為過程由於所處行業的利益及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如上市公司的會計行為與非上市公司會計行為、工商企業會計行為與行政事業單位會計行為、外資企業會計行為與中資企業會計行為等,均有不同的行業標准。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會計行為的行業標准與行業的會計制度是兩個不同概念。行業的會計制度一般是指根據行業的業務范圍和經營特點所制定出的具體的會計規則、方法和程序的總稱,如我國目前已經劃分出的不同行業會計制度等;而會計行為的行業標准則是會計主體在行業會計制度控制下的行為准則和行為要求。會計行為的行業標准屬於一種技術規范,如《企業會計准則》和《企業會計制度》中有關涉及會計行為規定。 (三)會計行為的道德標准道德屬於意識形態范疇,是一種調節社會經濟利益關系和人際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而會計行為的道德標准則是指會計主體在職業行為過程中應遵循的、體現會計活動特徵的、調節會計人員與社會以及與相關利益集團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主體的思想、責任、態度、作風、素質和紀律等。如國際會計師聯合會頒布的《國際會計職業道德准則》和中國財政部制定的《會計工作人員規則》及《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等,都有關於會計行為的道德標準的明確表述。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要求,會計行為的道德標准屬於非強制性規范,是會計行為法律標準的重要補充,但又具有法律標准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會計行為道德標准主要著眼於人際關系和職業修養,其評價標准主要是會計行為的合情性。 [編輯本段]優化 優化一般是指採取一定措施,使某一項事物變得優秀。會計行為的優化則是指會計行為主體在優化會計行為觀念的指導下,遵循會計行為規范的要求,採取優化的手段和優化的組織結構,以盡可能小的行為投入與耗費生產出數量盡可能充分、質量盡可能高、讓相關利益集團滿意的會計信息。美國會計學家米恩茨(mints)說:「為了成功扮演自己的角色,會計人員必須同時具備技術要求和道德要求。」道德要求會計人員堅持客觀公正的立場,同不良的現象作斗爭,優選會計政策,揚善棄惡做到自律和慎獨,即達到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的最佳結合。 優化標准 會計行為優化的標準是判斷會計行為是否達到優化的准繩。會計行為最終結果是產生會計信息,因此會計行為與會計信息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考慮到信息成本已不再是障礙,會計行為優化的首要標準是會計信息質量最優化,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一般包括反饋價值、預測價值和及時性三個方面。二是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包括反映真實性、可驗證性、中立性三個方面。三是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可比性表明了對於相同或相似的經濟行為應當一致或類似地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對企業不同時期相同或相似的項目要運用相同或相似的會計程序和方法進行處理。一般來看,會計行為優化標准應是與會計信息質量的最優化相統一,即會計行為的優化滿足了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要求,同時又體現了會計行為主體的利益願望。 [編輯本段]優化途徑 1)激勵機制的優化。激勵機制的優化是會計行為優化的重要途徑之一。行為學家克特。列文曾經給出一個行為函數b=f(p,e)。其中b表示行為,p為個體的心理和性格,e為個體所處的環境。這個函數表明,行為是心理和環境函數,即行為由內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環境因素所決定。著名的霍桑實驗也表明,激勵機制對心理和環境有著顯著的影響。首先,對會計行為的優化不僅需要獎勵的正面激勵,而且需要給予一定的處罰。其次,尊重與信任也是會計行為主體的一種需要,當這種需要得到滿足後,就能激發工作熱情,消除畏難和偷懶的心理。最後,會計行為主體積極性的發揮不僅依靠獎懲,還要依靠公平的待遇,即按其貢獻大小給予相應的報酬。 (2)會計行為素質的優化。會計行為主體素質的優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知識結構的優化。會計行為是以腦力勞動為主的一種行為,行為是否優化取決於其知識結構。這種優化的知識結構一般包括財務方面的專業知識以及經濟、管理、法律等相關學科知識。二是思想品質的優化。會計人員應具備堅定正確的政治指導思想,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自覺遵守會計法律規范,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如實反映會計素質。三是心理素質的優化。心理素質主要是意志心理素質和能力心理素質。意志心理素質是在正確目標引導下,為達到這一目標自覺地組織自己的行為並與克服困難相聯系的心理過程的素質。而能力心理素質是指會計人員直接影響會計活動的效果,使會計活動得以順利完成的心理素質,包括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等內容。 (3)監督、實施機制的優化。優化的會計行為,必須有相應的實施監督機製作保證。優化監督實施機制,第一要建立科學的內部監督機制使企業內部各部門間相互監督與制約,強化內部審計系統。第二,完善外部會計監督機制。盡管內部會計機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它畢竟寓於企業之中,一但企業整體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沖突,內部監督機制就會弱化,這時就需要外部監督。內部監督機制與外部監督機制共同構成科學優化的監督實施體制,有力地制約會計行為主體的私慾和偏好,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 上述三個方面的優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作用於會計行為函數b=f(p,e)。會計監督實施機制是會計行為優化的外部制約機制,只有對違規行為不間斷地監督制裁,會計行為才能優化。激勵機制的優化可以有效地激勵會計人員自覺地積極主動地開展優化行為。然而會計行為是以人為主體的,能否優化還取決於會計人員素質的高低。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強職業道德的教育,也是會計行為優化的基本措施。 總之,當會計行為學把會計看作「一個行為過程」時,會計人員作為這個過程的自始至終的參與者,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就很大。當會計信息作為這個過程的終點時,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即會計信息質量外部效應的內在化,很大一部分就取決於會計人員行為的規范化。而這種規范化由於人的行為假設的存在,需要監督實施機制和職業道德作為會計信息質量成本投入的,這種投入也是任何的會計環境下都是必須的。因此,對會計行為的研究,是會計信息質量優化的保證。 [編輯本段]控制要點 (一)會計行為動機控制人們知道,會計主體的行為既包括會計個體行為,又包括會計群體行為,這兩種行為正是在會計個體需要和群體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具有一定傾向性的會計個體動機和群體動機,並最後在動機的驅動下選擇出的不同行為方式。會計行為動機主要應分為兩類:一類是政策選擇動機。財政部在《企業會計准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中將會計政策概念定義為,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企業所採納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其中的具體原則就是在基本的會計法規制度下所採用的會計原則;具體會計處理方法則是指在會計核算中那些具有可選擇性的會計處理方法。在遵循會計基本原則的同時,會計主體對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或自主性,其所選擇出的會計方法往往帶有會計主體的主觀動機,以適用於自身的經營思想和最終目的。會計政策選擇動機除與會計環境、利益誘導、管理者意識和經營目標有關外,還與會計主體的業務素質、從業經驗和職業判斷力等有密切聯系。不同的動機選擇不同的政策,不同政策的實施將對此後會計運行的過程及結果產生一系列影響。另一類是制度執行動機。會計制度是進行會計工作所應遵循的規則、方法和程序的總稱,其內容是一些比較具體的細則,如會計憑證的種類與要素、會計科目的使用與規定、會計記帳的程序與要求、會計報表的編制與報送、會計檔案的查閱與管理以及會計人員的職責與權利等。可以看出,會計制度也可以理解為會計的操作制度,是在會計政策選定後會計主體對會計對象行使行為時所應該執行的操作規程。從會計工作實踐上看,制度是否失靈、管理是否失控、行為是否失當以及信息是否失真等,都無不與會計主體在執行會計制度時的主觀動機有關。也就是說會計制度可以控制會計主體行為,相反會計主體對會計制度的執行態度或執行動機也影響著制度的貫徹落實。因此,對制度執行情況的控制,應從會計主體的執行動機方面著手,重點考查會計主體的工作責任,信用記錄,誠信意識,職業道德能力等。 (二)會計行為過程式控制制會計行為過程與會計過程基本上屬同一過程,是指會計主體在進行會計確認、會計計量、會計記錄和會計報告時所實施相關行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會計行為一般隨著會計運行的程序而呈現出階段性行為特徵:在會計確認階段,會計主體在就會計事項是否應納入當期會計核算系統時,會依據某種需要而進行有目的的確認,體現其自主性特徵;在會計計量階段,會計主體在確定計量屬性以衡量相關經濟業務的價值時,一般會選擇利己的計量尺度且能夠達到行為要求的計量方法,體現其選擇性特徵;在會計記錄階段,會計主體的行為主要表現在是否能客觀公正地記錄經確認的經濟活動和經濟數據,會計記錄的多與少,繁與簡及准確與否對其後的會計信息匯總有著至關重要的制約作用,這一階段體現的是主動性特徵;在會計報告階段,會計主體將前期已處理和加工過的會計信息進行披露或報告,其內容對管理層掌握經濟運行狀況進而出台相關政策決策有著重要影響,同時對信息的其他使用者也有重要影響,如某些上市公司或幕後操作者在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上,採取提前泄露或不完全披露真實會計信息甚至披露虛假會計信息的手段,使資本市場出現劇烈波動,以達到控制或操縱股價的目的等,所以這一階段會計主體的行為特徵主要在其目的性。由此可見,整個會計過程自始至終都受會計主體的行為影響,將這些行為特徵從會計過程中抽象出來,實際上就形成了會計行為過程。會計過程是整個會計活動中內容最多跨度最長操作最繁瑣的階段,因而會計行為過程的控制無疑也是最關鍵且難度最大的控制,對這一過程實施有效控制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修正會計主體在此前政策選擇上的主觀偏差,更重要的是能夠切實保障會計過程的公允與公正,並以此為以後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實有效的決策依據。 (三)會計行為目的控制這里的會計行為目的是指會計主體行使各種行為的最終目的,即向誰提供會計信息和提供什麼樣的會計信息。人們知道,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包括會計主體(因為會計具有參與決策的職能),內部管理者和決策者,還包括各級政府、財稅部門、金融機構、權益所有者和市場投資者等。盡管這些需求各方對會計信息的廣度和深度的要求有一定的區別,但在通過會計信息以了解行業或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發展趨勢這方面則是相同的。然而很多時候同一個會計信息提供者的需求各方,所接收到的會計信息卻有較大的差別甚至大相徑庭。如某些企業向財稅部門出示的會計報表上其利潤往往很低乃至以盈報虧,以達到不繳稅或少繳稅的目的;而向銀行所提供的會計報表上利潤卻通常較高甚至以虧報盈,其目的就是為了爭取更多的金融支持。不難看出,影響會計行為目的的因素除了會計主體本身外,更多的和更關鍵的是來自不同層次的信息使用者和職能管理部門。因此,對會計行為目的實施控制時要將重點放在影響會計主體行為的內部和外部因素上,盡可能阻斷這些影響因素的傳遞渠道,給會計主體創造相對獨立的寬松環境。 [編輯本段]控制方法 (一)完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有關內部會計控制問題,近年來理論界已多有研究並取得了一定成果。財政部頒布的《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和《內部會計控制規范——貨幣資金》(下稱基本規范)是目前關於這一問題的基本法規。其中在確定內部會計控制基本目標時明確提出:規范單位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同時還進一步指出,內部會計控制應當涵蓋單位內部涉及會計工作的各個經濟業務及相關崗位,並應針對業務處理過程的關鍵控制點,落實到決策、執行、監督、反饋等各個環節;並指出其控制內容主要包括貨幣資金、實物資產、對外投資、工程項目、采購與付款、籌資、銷售與收款、成本費用、擔保等經濟業務。從控制內容上可以看出,該基本規范是從經濟業務的角度上來進行會計控制,並沒有明確地將會計行為的控制納入其中,這顯然與所確定的內部會計基本控制目標是相悖的。從許多系統或部門的內部控制實施情況上分析,其執行效果並未達到預期目的,會計行為的控制有著非常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內部會計控制的基本法規,應將對會計行為的控製作為內部控制的主要內容之一,這樣才能在實施會計行為控制時做到有法律可依據和有標准可參考,同時對一些違規會計行為也具有一定震懾或約束作用,有利於防止會計主體風險行為的發生,以最終實現控制會計行為的目的。因此,適時修改和完善這一基本法規是很有必要的。 (二)制定會計行為管理條例關於會計行為控制方面目前尚沒有統一的較完整的管理細則或條例。1978年國務院曾頒布過《會計人員職權條例》,部分省市或部門也相繼出台過一些《會計管理條例》或《會計人員管理條例》等,這些條例在內容上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會計行為的管理問題。隨著國家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不斷變化,特別是一些如新《會計法》、《公司法》及《內部會計控制——基本規范》等的制定和完善,使得原有的有關會計管理方面的細則或條例已不能適應目前市場經濟的需要,甚至與新的法規有相矛盾之處。因此,盡快制定統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會計行為管理條例》是十分重要的。這一管理條例應在上述的基本規范的框架內,依據會計過程的各個階段進一步界定或劃分出會計主體的行為,即合法行為、違規行為和違法行為,詳細制定出會計主體在發揮主體行為時的操作方法、程序和要求,明確有關會計行為的檢查、監督和控制的內容和方式,對違法違規的會計行為逐項細化出相應的處罰辦法及標准等。顯然,制定完整規范的《會計行為管理條例》是加強會計行為控制的必要手段,這將有助於控制者在對會計行為行使控制權利時有具體的操作依據可依,並促使會計行為控制工作規范化和制度化。 (三)健全會計行為監督機制影響會計行為的因素包含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這兩方面的因素對會計主體的行為具有不同廣度和不同深度的影響作用,進而容易導致會計行為動機、行為過程和行為目的呈現不穩定狀態。所以,對會計行為的監督應該根據會計行為的變化特點與軌跡,建立內外部有機結合的行為監督機制,從內部和外部兩個角度進行檢查監督,從而為實現對會計行為的有效控制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筆者認為,會計行為內部監督主要是指:一是在會計群體中,會計記賬人員與會計事項審批、經辦和財物保管人員要職務分離、許可權分明和責任分清,實行分類操作、相互約束和互相監督。二是在重要的經濟事項和會計實務處理過程中,要建立縱向授權和橫向制衡機制,推行會計監管獨立制和會計主管委派制,防止會計主體依據個人偏好或在某種因素干擾下故意不作為或行為過當。三是利用電子信息監控系統,設置科學的預警指標和數據,做到事前監督——洞察會計行為動機;事中監督——監測會計行為過程;事後監督——修正會計行為目的。會計行為外部監督包括國家行政監督和社會審計監督兩個層面;國家行政監督是由國家行政職能部門如財政、稅務、審計、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等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會計主體及管理者的行為所實施的強制性執法監督;社會審計監督則是指注冊會計師或有關的中介機構通過對單位會計賬務、會計信息和會計報告的審查和評價,間接地對會計主體的相關行為施加影響,起到事後再監督的作用。 (四)啟動會計行為評價系統構建會計行為控制理論和實現對會計行為的控制,其目的不在於控制本身,而是為了規范會計行為操作和強化會計行為管理,以堵塞紕漏、消除隱患,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有效,確保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單位內部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會計行為有科學的衡量和客觀的評價。首先,對會計行為的評價要以會計行為的基本標准為參考「尺度」,從合法性、合規性及合情性等方面對會計行為給予正確界定,明確劃分出哪些會計行為符合、基本符合和不符合其標准要求;其次,由於會計主體實施行為的結果具體體現於會計過程的各作業層之中,故對會計行為的評價要結合會計主體對會計客體的實際執行情況,將制度落實、崗位責任、操作方式、信息質量和會計報告等內容進行分類量化,並根據其重要程度設置不同的評價「權重」或賦予不同的評價分值,建立公正、公平和系統的評價指標,同時採取人員調查、行為觀察、賬務審查及綜合檢查等評價方式,最終形成能夠基本覆蓋整個會計行為活動的評價報告。實行會計行為綜合評價,可有效敦促會計主體加強自我約束,嚴格自律規范和培養自覺行為,為建立健全科學、高效和完整的會計行為控制系統提供良好的內部會計環境。
3. 企業會計行為是指什麼
企業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採用專門方法和程序,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完整的、連續的、系統的核算(反映)和監督(控制),以提供經濟信息和反映受託責任履行情況為主要目的的經濟管理活動。
會計是一項經濟管理活動,它屬於管理范疇。
會計對象是特定單位的經濟活動。
會計的基本職能是核算和監督,對經濟業務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審查。
會計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各項經濟業務以貨幣為統一的計量單位才能夠匯總和記錄,但貨幣並不是唯一的計量單位。
會計對象是指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具體是指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能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即資金運動或價值運動。
會計目標(也稱「會計目的」),是要求會計工作完成的任務或達到的標准,即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託責任履行情況,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
4. 如何優化企業財務管理
論財務管理目標與資本結構優化
摘要 :本文通過研究財務管理目標與資本結構理論的關系 ,對如何優化企業資本結構問題進行了探討。指出財務管理目標應為企業價值最大化 ,財務杠桿利益是衡量企業資本結構的重要指標 ,並在分析影響企業資本結構有關因素的基礎上 ,對如何優化企業資本結構問題提出了建議。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 ,對企業財務管理體制的完善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科學地設置財務管理最優目標 ,對於研究財務管理理論 ,確定資本的最優結構 ,有效地指導財務管理實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本文擬從確定財務管理的最優目標出發 ,分析財務管理最優目標 (企業價值最大化 )與資本結構的關系 ,並運用資本結構的計量指標 (財務杠桿利益 ),對我國企業的負債經營狀況進行分析研究。
一、財務管理的最優目標———企業價值最大化
財務管理目標 ,是在特定的理財環境中 ,通過組織財務活動 ,處理財務關系所要達到的目的。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財務管理目標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企業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根據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理論和實踐 ,並通過關於財務管理目標的幾種主要觀點的比較 ,筆者認為企業價值最大化應作為財務管理的最優目標。
企業價值是指企業全部資產的市場價值 ,它是以一定期間企業所取得的報酬 (按凈現金流量表示 ),按與取得該報酬相適應的風險報酬率作為貼現率計算的現值來表示的。企業價值不同於利潤 ,利潤只是新創造價值的一部分 ,而企業價值不僅包含了新創造的價值 ,還包含了潛在或預期的獲利能力。如果用V表示企業價值 ;t表示取得報酬的具體時間 ;NCF表示第t年取得的企業報酬 (企業凈現金流量 ),i表示預計風險報酬率 ,則企業價值可以通過以下公式計算 :V = nt=1 NCFt 1(1 +i)t。若假定企業持續經營 ,即n→∞ ,且每年的NCF相等 ,則V =NCF/i。由此可見 ,企業總價值V與NCF成正比 ,與i成反比。即企業價值與預期報酬成正比 ,與預期風險成反比。由財務管理的基本原理可知 ,報酬與風險是呈比例變動的 ,所獲得的報酬越大 ,所冒的風險也就越大。而風險的增加又會影響到企業的生存狀況和獲利能力。因此 ,企業的價值只有在其報酬與風險達到較好的均衡時才能達到最大。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 ,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 )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彌補了利潤最大化的不足如果以利潤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 ,一方面 ,沒有考慮企業所創造的利潤與投入資本之間的關系 ,不利於不同資本規模的企業或同一企業不同時期之間的比較 ;另一方面 ,它沒有考慮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 ,取得的同一利潤額所用的時間不同 ,其價值不同 ,承擔的風險也可能不同。如果以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 ,還可能會忽視產品開發、生產安全、履行社會責任等工作 ,導致企業短期行為的發生。進行財務管理就是要權衡報酬與風險的得失 ,實現二者的最佳平衡 ,使企業價值最大。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 ,可以將企業取得的報酬按時間價值進行計量 ,考慮了報酬與風險的關系 ,使企業的前當收益與未來收益都對企業價值產生影響 ,有效地避免企業短期行為的發生。
(二 )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更符合我國國情
在我國 ,有人認為應將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 ,因為經濟效益是指投入與產出的關系 ,即以一定限度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益。這是一個比利潤更廣義的概念 ,它是三類量化指標的綜合 :一是以資本、成本、利潤的絕對數及相對數表示的價值指標 ;二是以產量、質量、市場份額等表示的實物量指標 ;三是以勞動生產率、資產利潤率、保值增值率等表示的效率指標。並認為第一類指標反映的是企業現實的盈利水平 ,第二類、第三類指標反映的是企業潛在的盈利水平或未來的增值能力 ,因此該指標在利潤中加入了時間因素 ,可以認為該指標考慮了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筆者認為 ,由於反映企業盈利水平的利潤指標是按照權責發生制計算的 ,並沒有考慮時間價值。這種認為潛在的盈利能力或未來增值能力反映了時間價值的觀點在理論上是缺乏依據的 ,在實踐上也是難以計量的。而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 ,體現了對經濟效益的深層次認識 ,不僅考慮了
風險與報酬的關系 ,還將影響企業財務管理活動及各利益關系人的關系協調起來 ,使企業所有者、債權人、職工和政府都能夠在企業價值的增長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滿足 ,從而使企業財務管理和經濟效益均進入良性循環狀態。因此 ,企業價值最大化應是財務管理的最優目標。
二、資本結構理論與企業價值最大化
資本結構理論是西方當代財務理論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企業的資本結構是由於企業採取不同的籌資方式形成的 ,表現為企業長期資本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即企業資產負債表右方的長期負債、優先股、普通股權益的結構。各種籌資方式及其不同組合類型決定著企業的資本結構及其變化。資本結構的變化與企業價值處於怎樣的關系 ?當企業資本結構處於什麼狀態能使企業價值最大 ?這種關系構成了資本結構理論的焦點。其中 ,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創立的MM定理 ,被認為是當代財務管理理論的經典。
(一 )MM理論的發展階段
1 最初的MM理論 (無稅條件下的資本結構理論 )
最初的MM理論 ,即由美國的Modigliani和Miller (簡稱MM )教授於 1 958年 6月份發表於《美國經濟評論》的「資本結構、公司財務與資本」一文中所闡述的基本思想。該理論認為 ,在不考慮公司所得稅 ,且企業經營風險相同而只有資本結構不同時 ,公司的資本結構與公司的市場價值無關。或者說 ,當公司的債務比率由零增加到 1 0 0 %時 ,企業的資本總成本及總價值不會發生任何變動 ,即企業價值與企業是否負債無關 ,不存在最佳資本結構問題。
2 修正的MM理論 (含稅條件下的資本結構理論 )
修正的MM理論 ,是MM於 1 96 3年共同發表的另一篇與資本結構有關的論文中的基本思想。他們發現 ,在考慮公司所得稅的情況下 ,由於負債的利息是免稅支出 ,可以降低綜合資本成本 ,增加企業的價值。因此 ,公司只要通過財務杠桿利益的不斷增加 ,而不斷降低其資本成本 ,負債越多 ,杠桿作用越明顯 ,公司價值越大。當債務資本在資本結構中趨近
1 0 0 %時 ,才是最佳的資本結構 ,此時企業價值達到最大。最初的MM理論和修正的MM理論是資本結構理論中關於債務配置的兩個極端看法。
3 米勒模型理論
米勒模型是米勒於 1 976年在美國金融學會所做報告中闡述的基本思想。該模型用個人所得稅對修正的MM理論進行了校正 ,認為修正的MM理論高估了負債的好處 ,實際上個人所得稅在某種程度上抵銷了個人從投資中所得的利息收入 ,他們所交個人所得稅的損失與公司追求負債 ,減少公司所得稅的優惠大體相等。於是 ,米勒模型又回到最初的MM理
論中去了。
4 權衡模型理論
該理論認為 ,MM理論忽略了現代社會中的兩個因素 :財務拮據成本和代理成本 ,而只要運用負債經營 ,就可能會發生財務拮據成本和代理成本。在考慮以上兩項影響因素後 ,運用負債企業的價值應按以下公式確定 :運用負債企業價值 =無負債企業價值 +運用負債減稅收益 -財務拮據預期成本現值-代理成本預期現值上式表明 ,負債可以給企業帶來減稅效應 ,使企業價值增大 ;但是 ,隨著負債減稅收益的增加 ,兩種成本的現值也會增加。只有在負債減稅利益和負債產生的財務拮據成本及代理成本之間保持平衡時 ,才能夠確定公司的最佳資本結構。即最佳的資本結構應為減稅收益等於兩種成本現值之和時的負債比例。
(二 )資本結構理論對我們的啟示
資本結構理論的重要貢獻不僅在於提出了「是否存在最佳資本結構」這一財務命題 ;而且認為客觀上存在資本結構的最優組合 ,並使我們對資本結構有了以下幾點明確認識 :
1 負債籌資是成本最低的籌資方式在企業的各項資金來源中 ,由於債務資金的利息在企業所得稅前支付 ,而且 ,債權人比投資者承擔的風險相對較小 ,要求的報酬率較低 ,因此 ,債務資金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當存在公司所得稅的情況下 ,負債籌資 ,可降低綜合資本成本 ,增加公司收益。
2 成本最低的籌資方式 ,未必是最佳籌資方式
由於財務拮據成本和代理成本的作用和影響 ,過度負債會抵消減稅增加的收益。因為 ,隨著負債比重的增加 ,企業利息費用在增加 ,企業喪失償債能力的可能性在加大 ,企業的財務風險在加大。這時 ,無論是企業投資者還是債權人都會要求獲得相應的補償 ,即要求提高資金報酬率 ,從而使企業綜合資本成本大大提高。
3 最優資本結構是一種客觀存在
負債籌資的資本成本雖然低於其它籌資方式 ,但不能用單項資本成本的高低作為衡量的標准 ,只有當企業總資本成本最低時的負債水平才是較為合理的。因此 ,資本結構在客觀上存在最優組合 ,企業在籌資決策中 ,要通過不斷優化資本結構使其趨於合理 ,直至達到企業綜合資本成本最低的資本結構 ,方能實現企業最大化這一目標。
三、衡量資本結構重要指標———財務杠桿利益
由於企業一般都採用債務籌資和股權籌資的組合 ,由此形成的資本結構一般稱為「杠桿資本結構」 ,其杠桿比率即為資本結構中債務資本與股權資本的比例關系。因此 ,財務杠桿利益就成為衡量企業資本結構 ,評價企業負債經營的重要指標。
財務杠桿利益是企業運用負債對普通股收益的影響額。財務杠桿理論的重心是負債對股東報酬的擴張作用。其計量公式如下 :
普通股利潤率 =投資利潤率 +負債股東權益×投資利潤率-負債利率× (1 -所得稅率 )由上式可見 ,當企業全部資金為權益資金 ,或當企業投資利潤率與負債利率一致的情況下 ,企業不會形成財務杠桿利益 ;當投資利潤率高於舉債利率時 ,借入資金的存在可提高普通股的每股利潤 ,表現為正財務杠桿利益。當投資利潤率低於舉債利率時 ,則普通股的利潤率將低於稅後投資利潤率 ,股東收益下降 ,表現為負財務杠桿利益。為充分運用正的財務杠桿利益 ,限制或消除負的財務杠桿利益 ,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
(一 )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
因為企業投資利潤率與財務杠桿利益呈正方向變動 ,企業盈利能力的提高有利於正財務杠桿利益的提高。企業應通過合理配置資產 ,加速資金周轉 ,降低產品成本 ,改進產品質量和結構等措施 ,促進企業盈利能力的增長。並將企業各類負債的加權平均利率作為投資利潤率的最低控制線 ,以防止發生負的財務杠桿利益。因此 ,企業在追求高投資報酬率時 ,應注意投資報酬與經營風險的協調平衡。
(二 )降低企業負債利率
企業負債利率與財務杠桿利益呈反方向變動關系 ,降低負債利率能增加財務杠桿利益。企業應通過比較各金融機構的信貸條件和各種舉債方式的特點 ,選擇適合企業生產經營所必需且利息成本較低的負債資金。如預計今後利率有上升趨勢時 ,企業應選用固定利率計息的借款 ,以避免利息支出的增加 ,反之 ,選用浮動利率計息的借款。另外 ,企業還可以通過選擇合理的還本付息方式 ,最大限度地降低借款實際利率 ;根據企業資產配置的要求 ,優化借款結構 ,在不增加籌資風險的情況下 ,最大限度地利用短期貸款。四、優化資本結構應考慮的主要因素衡量資本結構是否合理的關鍵是確定負債與股東權益的適宜比例 ,當企業資本結構最優時 ,財務杠桿利益最大。從理論上來講 ,投資利潤率與負債利率差額為正 ,負債比例越高 ,則正財務杠桿利益越大。反之 ,差額為負 ,負債比例不宜過高 ,以防普通股股東遭受更大的損失。企業負債比例應以多大為宜 ,這固然沒有也不應該有統一的標准。在實際工作中除要考慮財務杠桿利益外 ,還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
(一 )經濟周期因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任何國家的經濟都既不會較長時間的增長 ,也不會較長時間的衰退 ,而是在波動中發展的。這種波動大體上呈現復甦、繁榮、衰退和蕭條的階段性周期循環 ,即為經濟周期。一般而言 ,在經濟衰退、蕭條階段 ,由於整個宏觀經濟不景氣 ,多數企業經營舉步維艱 ,財務狀況常常陷入窘境 ,甚至惡化 ,經濟效益較差。在此期間 ,企業應盡可能壓縮負債 ,甚至採用「零負債」策略 ,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而在經濟復甦、繁榮階段 ,一般來說 ,由於經濟走出低谷 ,市場供求趨旺 ,大部分企業的銷售順暢 ,利潤水平不斷
上升 ,此時 ,企業應增加負債 ,以抓住機遇 ,迅速發展。
(二 )市場競爭環境因素
即使處於同一宏觀經濟環境下的企業 ,因各自所處的市場競爭環境不同 ,其負債水平也不應一概而論。一般來說 ,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壟斷性行業的企業 ,如我國目前的煤氣、自來水、電力等企業 ,以及在同行業中處於壟斷地位的企業 ,由於這類企業的銷售不會發生問題 ,生產經營不會產生較大的波動 ,利潤穩中有升 ,因此 ,可適當提高負債比率 ,以利用債務資金 ,提高生產能力 ,形成規模效益 ,鞏固其壟斷地位 ;而對於一般競爭性企業 ,由於其銷售完全由市場來決定 ,價格易於波動 ,利潤難以穩定 ,因此 ,不宜過多地採用負債方式籌集資金。
(三 )行業因素
不同的行業 ,由於生產經營活動的內容不同 ,其資金結構相應也會有所差別。商品流通企業因主要是為了增加存貨而籌資 ,而存貨的周轉期較短 ,變現能力較強 ,所以其負債水平可以相對高一些 ;而對於那些高風險、需要大量科研經費、產品試制周期特別長的企業 ,過多地利用債務資金顯然是不適當的。
(四 )預計的投資效益情況
如果預計投資效益好 ,且該行業或產品處於上升時期 ,應適當提高負債比率 ,擴大生產經營規模 ,利用財務杠桿利益 ;反之 ,如果預計生產經營及效益將要下滑 ,應適當減少負債 ,縮減生產經營規模 ,防止財務杠桿風險。此外 ,企業對待風險的態度也是影響企業負債比率高低的重要因素。那些對經濟發展前景比較樂觀 ,並富於進取精神 ,喜歡冒風險的企業往往會安排比較高的負債比率 ;而那些對宏觀經濟未來趨勢持悲觀態度 ,或者一懼以穩健著稱的企業 ,則會只使用較少的債務資金。
5. 會計行為的優化途徑
1)激勵機制的優化。激勵機制的優化是會計行為優化的重要途徑之一。行為學家克特。列文曾經給出一個行為函數b=f(p,e)。其中b表示行為,p為個體的心理和性格,e為個體所處的環境。這個函數表明,行為是心理和環境函數,即行為由內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環境因素所決定。著名的霍桑實驗也表明,激勵機制對心理和環境有著顯著的影響。首先,對會計行為的優化不僅需要獎勵的正面激勵,而且需要給予一定的處罰。其次,尊重與信任也是會計行為主體的一種需要,當這種需要得到滿足後,就能激發工作熱情,消除畏難和偷懶的心理。最後,會計行為主體積極性的發揮不僅依靠獎懲,還要依靠公平的待遇,即按其貢獻大小給予相應的報酬。
(2)會計行為素質的優化。會計行為主體素質的優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知識結構的優化。會計行為是以腦力勞動為主的一種行為,行為是否優化取決於其知識結構。這種優化的知識結構一般包括財務方面的專業知識以及經濟、管理、法律等相關學科知識。二是思想品質的優化。會計人員應具備堅定正確的政治指導思想,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自覺遵守會計法律規范,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如實反映會計素質。三是心理素質的優化。心理素質主要是意志心理素質和能力心理素質。意志心理素質是在正確目標引導下,為達到這一目標自覺地組織自己的行為並與克服困難相聯系的心理過程的素質。而能力心理素質是指會計人員直接影響會計活動的效果,使會計活動得以順利完成的心理素質,包括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等內容。
(3)監督、實施機制的優化。優化的會計行為,必須有相應的實施監督機製作保證。優化監督實施機制,第一要建立科學的內部監督機制使企業內部各部門間相互監督與制約,強化內部審計系統。第二,完善外部會計監督機制。盡管內部會計機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它畢竟寓於企業之中,一但企業整體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沖突,內部監督機制就會弱化,這時就需要外部監督。內部監督機制與外部監督機制共同構成科學優化的監督實施體制,有力地制約會計行為主體的私慾和偏好,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
上述三個方面的優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作用於會計行為函數b=f(p,e)。會計監督實施機制是會計行為優化的外部制約機制,只有對違規行為不間斷地監督制裁,會計行為才能優化。激勵機制的優化可以有效地激勵會計人員自覺地積極主動地開展優化行為。然而會計行為是以人為主體的,能否優化還取決於會計人員素質的高低。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強職業道德的教育,也是會計行為優化的基本措施。
總之,當會計行為學把會計看作「一個行為過程」時,會計人員作為這個過程的自始至終的參與者,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就很大。當會計信息作為這個過程的終點時,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即會計信息質量外部效應的內在化,很大一部分就取決於會計人員行為的規范化。而這種規范化由於人的行為假設的存在,需要監督實施機制和職業道德作為會計信息質量成本投入的,這種投入也是任何的會計環境下都是必須的。因此,對會計行為的研究,是會計信息質量優化的保證。
6. 》對公司,企業的會計核算作出哪些禁止性規定
第一,禁止歪曲公司、企業的財務狀況。公司、企業的財務狀況主要通過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這三個會計要素來反映。在實際工作中,有的公司、企業隨意改變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確認標准或者計量方法,例如,將本應列作費用的巨額支出作為資產掛帳等,這些做法一方面誇大了資產,另一方面,也虛增了利潤,屬於嚴重違法行為。為此,《會計法》規定:公司、企業不得隨意改變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確認標准或者計量方法,虛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第二,禁止操縱收入確認。收入是公司、企業經營成果的第一項要素。收入與利潤直接相關,它是決定利潤大小的重要因素。在實際工作中,收入確認是問題最多的領域。常見的收入操縱有兩種:一是提前確認收入,目的是為了粉飾公司、企業的經營業績,以便能夠配股、發獎金;二是推遲確認收入,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掩藏一部分收入,以備以後期間以豐補歉,另一方面還可以少納稅。由此,導致損益表中的收入不準,利潤不實,必須堅決予以制止。為此,公司、企業應當遵守《會計法》規定,不得虛列或者隱瞞收入,推遲或者提前確認收入。
第三,禁止隨意變更費用、成本的確認與計量。公司、企業的費用、成本主要反映資源的耗費情況。在實際工作中,公司、企業操縱費用、成本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將費用作為資產掛帳,導致當期費用低估,資產高估;二是將資產列作費用,導致當期費用高估,資產低估;三是隨意變更成本計算方法和費用分配方法,導致成本數據不準。這些做法都是違法的。為此,《會計法》規定,公司、企業不得隨意改變費用、成本的確認標准或者計量方法,虛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費用、成本。
第四,禁止隨意改變利潤的計算和分配。利潤的計算和分配是會計資料使用者最關心的。計算利潤取決於收入、成本、費用的確認,只要後三者准確,利潤計算問題不大。至於利潤分配則相對復雜,利潤是企業實現擴大再生產的重要源泉,企業實現的利潤一般不能「吃光花凈」,而應留有後勁。但在實際工作中,有的公司、企業違法規定,擅自超額分配利潤。為了保證利潤及其分配數據的准確性,《會計法》規定,公司、企業不得隨意調整利潤的計算、分配方法,編造虛假利潤或者隱瞞利潤。
第五,不能有違反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其他行為。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和記錄並不是會計核算工作的全部。如果公司、企業有違反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其他行為,同樣會造成會計資料失真。例如,在實際工作中,由於編制現金流量表的難度較大,有的公司、企業就採取不負責的態度,隨便將現金流量表湊平了事,等等。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公司、企業會計資料失真等問題,切實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透明度,《會計法》規定,除了不得違反有關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方面的規定外,公司、企業也不能違反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其他行為。
7. 如何規范與優化現代中小企業財務管理行為
摘要:中小企業財務管理行為是中小企業財務行為主體(財務人員及財務組織)在中小企業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刺激下,為實現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所做出的現實的、能動的反應活動。它是中小企業內部一切經濟活動的外在表現形式,決定著中小企業財務運行的基本方向,同時也受制於中小企業總體的發展目標。 一、對現代中小企業財務管理行為的評價與思考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中一支重要而活躍的力量,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都在各自的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國民經濟結構和社會穩定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我國目前情況來看,截止到2002年底,全國中小企業數己超過1100萬家,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9.5%以上;它所提供的工業總產值和實現利稅分別佔全國總數的60%和40%,並提供了大約80%的城鎮就業機會,成為縣及縣以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可見,中小企業己是我國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在看到這些中小企業取得重大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由於受到外部宏觀環境變化和內部經營管理特點制約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中小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還存在著與其自身發展和市場經濟環境等均不相適應的情況,使中小企業在籌資、投資、資金營運管理及利潤分配等財務管理行為上還存在著許多非市場化、非理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己嚴重影響了中小企業的財務狀況,甚至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其問題主現表現為: 1、財務管理模式僵化。2、會計管理方式滯後。3、成本管理觀念陳舊。 4、融資協調能力低下。5、投資管理行為粗糙。6、資金運營機制缺失。7、分配管理行為扭曲。 8、財務會計信息失真。 二、對現代中小企業財務管理行為規范的具體舉措 (一)強化政府職能作用。⑴健全法律法規。一方面政府應加強針對中小企業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盡快制定和完善有助於中小企業發展的相關優惠政策;另一方面還應借鑒國際經驗,盡快制定專門適用於我國中小企業統一會計行為的法律法規,通過立法明確會計主體與法律責任,加大對違紀、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⑵成立中小企業基金。通過建立基金,集中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這些基金包含擔保基金、風險投資基金、互助基金等。⑶建立與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引導中小企業增強信用觀念,改善信用狀況,為自己創造良好的信用環境。⑷強化中小企業外部監督。一方面應督促中小企業貫徹《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要求,建立健全會計核算制度與核算體系,促進中小企業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另一方面應在加強政府監督主體地位的同時,強化社會中介機構和會計師事務所的社會監督作用。 (二)強化科學理財行為。⑴加強運營資金管理,提高運營資金效益。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營運資金的歸口管理責任任制,實行目標明確、職責分明、責任到人、跟蹤管理的責任評價與獎懲制度,調動員工積極性,減少營運資金佔用,加速資金周轉,提高營運資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要採用先進科學的管理方法,具體的說,對現金管理應採用最佳現金持有量法及現金收支預演算法;對應收賬款管理應採用科學合理的銷售百分比法、賬齡分析法和有效的收賬方法;對存貨管理應採用科學的定額管理和ABC分類法。⑵科學進行投資決策,積極防範投資風險。要建立科學的項目投資決策程序,擴大投資決策的參與機制,要對項目投資進行周密謹慎的實地考察與調研,應在科學合理的選擇投資方式的基礎上,建立項目投資的可行性研究與論證制度,以提高投資水平,防範投資風險。⑶合理選擇籌資方式,有效規避籌資風險。中小企業籌資方式的選擇要在立足其自身籌資規劃的基礎上,從實際情況出發,區分項目的具體用途,分別選用不同的籌資方式。同時,在籌資過程中,還應注意保持良好的資本結構,保持適度的負債規模,以防範籌資風險的發生。⑷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實現成本領先戰略。中小企業應建立從購貨、生產、存貨、銷售、運輸、記賬、到品質管理等一整套全面成本管理制度,應在強化目標成本管理的基礎上,規范成本核算的業務流程,實施成本預算控制,制定成本費用計劃,力求以技術創新促進成本管理,實現成本管理的領先戰略。⑸強化利潤分配管理,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系。中小企業在利潤分配過程中,要強化長期戰略意識和現代化的財務管理觀念,要協調好籌資、投資與利潤分配的關系,要著眼於長遠發展,建立自有資本的補償機制,處理好積累與消費的關系,保證企業步入良性有序的發展軌道。 (三)化財務體制建設。⑴創新財務管理模式,建立財務集權與分權的「權」度控制機制。中小企業財務管理模式創新絕不是在集權或分權的決策模式中進行簡單的取捨,而是對其「權」度進行有效的控制,做到調劑有度,協調有效。通過適當下放權力,賦予基層財務人員一定的決策參與權,使財務人員由決策的被動執行者轉變為決策的參與者與制訂者,從而可以克服決策權過於集中的弊端,提高決策的效率。⑵建立完善的財務會計管理方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在三方面:一是要建立健全會計機構,配備好財務人員,杜絕任人唯親的錯誤觀念,組織好會計工作,執行好會計制度;二是要做好日常的會計核算、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的組織與報告工作,強化財務管理的現代化網路平台建設,做到會計信息發布的及時、相關與可靠;三是要要全面發揮財務會計功能,力爭建立起管理目標明確、組織嚴謹、方法科學、以人為本、講求實效、事半功倍、先進高效的現代財務會計管理方式。⑶建立科學嚴密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中小企業要加強財務控制,保持可持續的經營能力,提高競爭力,強化競爭優勢,就必須要建立健全涵蓋財務管理各方面的內部控制制度,規范會計處理的各項操作程序,堵塞漏洞,維護資金安全,具體包括:不相容職務分離制度、授權批准控制制度、會計系統控制制度等。⑷提高會計人員業務素質。一方面在選用財會人員時要考慮聘用人員的專業知識和勝任能力,不能任人唯親;另一方面要建立會計人員的培訓制度,分不同業務,不同崗位,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實行多層次的培訓,不斷更新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擴展其知識面,提升其技能,以適應市場經濟環境下中小企業不斷發展的需要。 三、對現代中小企業財務管理行為優化的目標模式 根據現代財務管理行為理論,財務管理行為劃分為動機形成、行為實施和結果檢驗三個階段,與此相應,中小企業財務管理行為優化目標模式的基本框架也應從行為動機、行為實施、行為約束及行為結果檢驗等幾方面來架構。 (一)實現中小企業財務管理行為觀念新型化。優化的財務管理行為是建立在優化的理財觀念基礎上的。近年來,我國一些中小企業在財務管理行為上的扭曲,其根源不在方法上,而在觀念上,因為觀念是思維的起點,起點錯了,一切都是徒勞。所以,樹立新型的符合市場經濟規律要求的理財觀念是當前中小企業財務管理行為優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傳統管理模式下,中小企業的理財觀念是以計劃經濟為主體的觀念體系,僅局限於如何記賬、算賬、報賬,如何理財,如何服務。但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隨著中小企業規模的擴大和理財環境的變化,中小企業必須要拋棄傳統的觀念,不僅要會理財,還要會生財、用財和聚財,不僅要會做賬,還要會分析,不僅要會服務,還要會管理。這就要求中小企業要樹立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新的觀念體系,確立以成本與效益、風險與收益、投入與產出等相應關系為核心,以資金時間價值、風險價值、成本價值等市場價值體系為主導,以人本化理財、資本多元化理財及風險管理理財為基礎的新型的財務行為理財觀念,從而達到不斷優化中小企業財務行為理財觀念的目的。 (二)實現中小企業財務管理行為目標科學化。中小企業財務行為目標是中小企業財務行為產生的誘因,在中小企業財務行為的整個過程中起著引導和促進作用。它既是中小企業財務系統運行的驅動和定向機制,也是分析和評價中小企業財務行為合理與否的基本標准。所以,實現中小企業財務行為目標科學化是當前中小企業財務行為能否優化的一項重要前提。在目前市場經濟環境下,中小企業財務行為目標的選擇既要符合中小企業自身特殊的社會定位,也要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發展的要求,總的來說,應確立以保證中小企業財務狀況正常化開展為基本目標,以投資收益最大化為首選目標,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前提下的經濟效益最大化為永恆目標的科學的財務行為目標驅動機制。 (三)實現中小企業財務管理行為方法現代化。中小企業財務行為方法現代化是指在中小企業財務行為中廣泛地應用現代科學方法,以適應現代財務管理預測、決策、預算、控制和分析的需要。它既是確定中小企業財務行為流程的基本依據,也是提高中小企業財務行為質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當前中小企業財務行為方法現代化主要是應建立以成本效益為中心,以規模控制和風險防範為准則,以「零基預算」等先進管理方法為主導,以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等財務理論應用為基礎的現代財務行為管理辦法體系。 (四)實現中小企業財務管理行為制度系統化。制度是行為得以規范的保障,中小企業財務行為制度系統化就是要中小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各項規范財務行為的規章制度,利用制度對中小企業個人或組織的各種財務行為進行規范。主要包括:(1)建立財務行為主體監督制度。主要應完善中小企業財務行為主體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以政府和社會「二位一體」的財務行為主體監督機制。(2)建立財務行為激勵與約束制度。應構建以制度約束為保障,以責、權、利相互制衡約束為基礎的內外結合、剛柔相濟的財務行為激勵與約束機制,有效杜絕和防範財務上的違規、違紀行為,不斷提高財務工作的質量和效率。(3)建立與完善財務行為內部控制制度。應建立以內部管理控制、財務控制和審計控制為核心的制度控制體系,以經濟責任制度、追究責任制度、不相容職務和崗位為關鍵控制點的具有相互牽制和監督作用的財務行為內部管理機構和內部控制機制。
8. 會計行為的優化
優化一般是指採取一定措施,使某一項事物變得優秀。會計行為的優化則是指會計行為主體在優化會計行為觀念的指導下,遵循會計行為規范的要求,採取優化的手段和優化的組織結構,以盡可能小的行為投入與耗費生產出數量盡可能充分、質量盡可能高、讓相關利益集團滿意的會計信息。美國會計學家米恩茨(mints)說:「為了成功扮演自己的角色,會計人員必須同時具備技術要求和道德要求。」道德要求會計人員堅持客觀公正的立場,同不良的現象作斗爭,優選會計政策,揚善棄惡做到自律和慎獨,即達到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的最佳結合。